聯合國治理荒漠化條例
1.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是多少年加入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 該公約的全稱為「聯合國關於在發生嚴重乾旱和/或沙漠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洲防治沙漠化的公約」,1994年6月7日在巴黎通過,並於1996年12月正式生效。目前公約共有191個締約方。
2. 荒漠化的治理研究
1977年聯合國召開世界荒漠化會議提出治理荒漠化的行動綱領。同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組織了各國科學家合作編制1:2500萬世界荒漠化地圖,並提出氣候與荒漠化、荒漠化與生態變化、人口社會與荒漠化、技術與荒漠化四個報告,以及一些地區的研究報告。這些報告分析了荒漠化的成因和過程,提出治理措施。許多國家的學者對荒漠化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中國對荒漠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沙質荒漠化方面,主要有:
①對於沙漠化成因和特徵進行綜合性考察,特別是在半乾旱的農牧業交錯地區。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編制了1:50萬的各主要沙漠化地區的沙漠化圖及典型區沙漠化發展趨勢預測圖等,提出了若干專題研究報告,如中國北方地區沙漠化過程及其治理規劃、農牧交錯沙漠化地區農業發展戰略研究和中國沙漠化土地整治綱要等。
②在不同類型沙漠化地區建立治理沙漠化的示範試驗基地,開展沙漠化治理的研究,如內蒙古東部的奈曼沙漠化研究站、甘肅民勤治沙研究站等。
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荒漠化土地防治途徑與措施不同。在中國,根據北方沙漠化土地的特徵。
在半乾旱地區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調整不利於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地安排農業、林業、牧業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棄耕地和退化草場,使植被恢復。
③採取分區輪作或輪收,限制載畜量。
④採用植物固沙為主、工程措施固沙為輔的固沙方法。
乾旱地區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內陸河流流域作為生態單元進行全面規劃,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例。
②以綠洲為中心,建立綠洲外圍封沙育草帶、綠洲邊緣喬木灌木結合的防沙林帶與綠洲內部的窄林帶、小網格的護田林網相結合的防護林系。
③對綠洲邊緣的流動沙丘,採取在沙丘表面設置沙障與障內栽植固沙植物相結合的防護體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礎上,採取改良土壤措施。
3. 如何治理土地荒漠化
治理土地荒漠化的方法如下所示:
(1)植樹種草。當植被蓋度達到30%以上時,土壤風蝕就會基本消失。種樹種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於控制土壤風蝕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發展嚴重的農耕地區,主要採取把部分已經沙漠化的耕地退還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達到沙漠化土地恢復的目的。但由於區域內一部分土地種樹種草,與本區域內另一部分土地承載力的大幅度躍升,沒有協調同步,或者僅考慮到種樹種草,而未在建設基本農田、大幅度提高單位土地的產出水平上下功夫,導致種樹種草與本已過重的人口壓力之間矛盾日趨激烈。
(2)圍欄封育。在草原地區牲畜壓力過大,過度放牧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方式通常採用「圍欄封育」,即把草場劃分成若干小區,使圍起來的草地因牲畜壓力的消失,而自然恢復。
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對荒漠化的概念作了這樣的定義:"荒漠化是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等因素,使乾旱、半乾旱和具有乾旱災害的半濕潤地區的土地發生了退化。
4. 如何治理治理沙漠化
治理措施
⑦做好國際履約工作的同時,加強防治荒漠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爭取資金與外援。
防止沙漠化,人人有責。
5. 防治荒漠化要採取哪些措施
為了防治荒漠化現象,目前人類主要採取以下幾種措施:一是加強草場管理。草原退化是乾旱地區荒漠化的主因。因此,必須把保護和退墾還草還林放在首位,保持水的區域平衡。
二是加強水土保持工作。我國西部地區的山地和丘陵地帶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蝕比較突出,生產力衰退,必須加強對長江上中游山地環境的整治工作。
三是利用生物措施和耐旱基因資源。通過建立人工植被,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最終達到防止風沙危害,治理和開發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
四是利用保水劑產品和「干水」技術。保水劑是由高分子材料構成,能夠吸收自身重量幾百倍乃至上千倍重量的純水,具有抗旱保苗、增產增收、改良土壤、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等多項功能。
6. 土地荒漠化我國及世界各個國家有哪些協定,公約或行動
開展荒漠化和沙化監測是我國荒漠化和沙化防治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有關要求,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底,國家林業局組織相關部門的有關單位開展了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工作
7. 土地沙漠化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造成沙漠化的原因,主要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土地沙漠化的防治主要從人類活動包括水資源的利用,農業、牧業、漁業等的關系,單位土地人口的容量等方面進行。
一、加強立法
我國已經制定了大量與防治沙漠化有關的法律法規,例如,《環境保護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目前又在制定《防沙治沙法》,還制定了與這些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規,進一步完善我國土地荒漠化防治的法律體系。
落實好國家林業治沙信貸扶持政策,允許林業生產經營者以森林資產抵押申請貸款,減免林業稅費,取消一切對林農和林業生產經營者的不合理收費。鼓勵各種社會主體通過各種形式參與林業開發和建設。堅決落實「誰造誰有、合造共有」的政策,明確非公有制林業的法律地位,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二、恢復植被
恢復植被,提高植物的生產效益,恢復生態平衡為林業經營的總目標。所以,營林活動首先應著重於因地制宜篩選適於沙丘及沙地生長的植物物種進行固沙造林。此外,還應有效控制人口增長,以減輕土地壓力(姬莉,2009)。
三、探索防治荒漠化的新機制
加強科研監測,探索不同地區、不同類型荒漠化的發生機制、發展趨勢和防治對策,為防止荒漠化提供科學依據。確立荒漠化生態評價基準及指標。加強監測機構和隊伍建設,健全和完善荒漠化監測體系,實施重點工程跟蹤監測,科學評價建設效果。建立荒漠化預警系統、遙感監測及網路系統。依靠科技進步,推廣和應用防沙治沙實用技術和模式,加強技術培訓和示範工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設質量。鼓勵高新技術的運用和多學科參與工程建設,拓寬學科領域,攻克難題,創建一個科研、生產和推廣緊密結合的新型的工程結構。
四、堅持抓好機關和隊伍建設
一是不斷加強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業務建設,全面推進黨務工作;二是全面抓好林業執法隊伍、管理隊伍和科技隊伍的建設,提高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林業隊伍;三是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增強群眾觀念和服務意識,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變管理為服務,真心實意地為基層和群眾解決困難和問題。
五、加強國際合作
作為《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國,中國不僅要努力為全球的荒漠化治理作貢獻,而且要積極爭取國際力量來解決本國的荒漠化問題。例如,與聯合國各機構、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進行卓有成效的合作。目前已經有一些良好的開端,例如,與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聯合舉辦的1996年「亞非防治荒漠化論壇」和1997年「亞洲執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部長級會議」以及爭取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展規劃署的援助項目等。
8. 搜集當前有關土地荒漠化及防沙,治沙的信息(好消息與壞消息).
1、水庫優化調度對維護黃河健康的重要作用
在黃河幹流上,現已建有龍羊峽、劉家峽、萬家寨、三門峽和小浪底等水庫,近年來,通過水庫或水庫群的合理調度運用,進行調水調沙、水量調度、防洪防凌調度、興利調度等,對優化配置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維護河流健康,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顯著。
1.1調水調沙使河道過流能力不斷提高,逐步恢復了河道的基本功能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氣候乾旱、來水減少及沿河地區對黃河水資源的過度利用,黃河河道輸沙用水被大量擠占,進入黃河下游的水量急劇減少,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劇了下遊河道淤積,過流能力大幅降低,給防汛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大,平灘流量從6000立方米每秒降到2000立方米/秒左右。2002年,黃河下游出現流量為18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發生漫灘災情。2003年,黃河河南蘭考段洪水流量為2400立方米每秒,出現重大漫灘災情,灘區內近12萬人被洪水圍困。為此,自2002年起,黃委連續進行了五次調水調沙,用「人造洪峰」沖刷下遊河道,使下游泥沙淤積狀況改善,河道過流能力逐步提升,下遊河道得到全面沖刷,最小過流能力從實施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3500立方米每秒,使河道的基本功能逐步得以恢復。
1.2調水調沙使河流生態系統得到改善,有效遏制了河床的淤積抬高
由於黃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協調,使黃河不斷淤積抬高,主河槽萎縮,在黃河下游已形成二級懸河,且黃河濕地生態系統也不斷惡化。為了改變這種狀況, 2002年至2005年黃委連續進行了四次調水調沙,已使3億多噸泥沙沖入大海,黃河下遊河道主河槽得到全面沖刷,槽底高程平均下降1米,今年進行的第五次調水調沙,又使6010萬噸泥沙沖刷入海,有效地改善了河道形態,減少了河道泥沙淤積,遏制了黃河下遊河床的淤積抬高。
黃河自2002年以來的五次調水調沙,也為濕地生態恢復提供了有利的水量條件,今年黃河第五次調水調沙將2000多萬立方米的河水注入黃河口濕地,使黃河入海口地區遍布大大小小的坑塘,星羅棋布的水庫中碧波盪漾,形成了大面積的水面、濕地,有效的緩解了由於海水侵蝕入海口濕地減少的現象。黃河口濕地以年均5萬畝的速度在增長,成為世界上土地面積自然增長最快的保護區,濕地總面積增加到了20萬公頃。濕地內蘆葦面積增加到5萬公頃,檉柳林13萬畝,保護區內野生植物達393種,已瀕臨絕跡的黃河刀魚等珍稀水生動物和黑嘴鷗、東方白鸛、丹頂鶴等多種國家級珍稀鳥類出現在黃河口,三角洲的鳥類增加到了283種,生物多樣性資源日益豐富,生態向多樣化、穩定性方向發展。
1.3調水調沙有利於調整理順河勢,塑造並維持中水河槽
黃河多為堆積游盪型河道,淤積嚴重,形態萎縮,河道寬淺,水流散亂,河無定槽,主流游盪擺動不定,沙洲密布,汊流叢生,斜河、橫河、滾河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在小水時,水流隨灣就灣,蜿蜒曲折,往往形成崎形河勢,進而引發小水大險或小水大災。根據黃河小水入灣、洪水趨中的河勢演變規律,利用水庫群聯合調度,進行調水調沙,塑造人工中常洪水,充分發揮洪水的造床作用,可調整理順河勢,塑造相對穩定的中水河槽,提高河道行洪排沙能力。今年3月黃委實施的利用黃河桃汛洪水沖刷降低潼關高程試驗,使潼關河段河勢調整理順,形成單一規順的主槽。
1.4調水調沙有利於水庫的健康,可減少建庫後的不利影響
通過調水調沙,利用水庫異重流攜帶大量的泥沙排出庫外,從而調整了水庫淤積形態,減少了水庫泥沙淤積,提高了水庫的效益,增強了水庫的健康,延長了水庫的使用壽命。今年黃河第五次調水調沙,通過三門峽、小浪底水庫聯合調度,6月25日,在小浪底水庫再次成功塑造了異重流,並將小浪底水庫841萬噸泥沙排出庫外。
黃河桃汛洪水對降低潼關高程具有一定作用,1987~1998年,桃汛期潼關高程平均沖刷下降約0.19m,但自1998年萬家寨水庫運用以來,桃汛期水庫蓄水削減了洪峰,減小了進入潼關站的洪峰和洪量,使桃汛期潼關高程由萬家寨水庫運用之前的沖刷下降轉變為基本不沖或微淤。為了減少萬家寨水庫對潼關高程的影響,今年3月23~29日黃委開展了利用黃河桃汛洪水沖刷降低潼關高程試驗,通過萬家寨水庫調度,優化桃汛洪水過程,改善了萬家寨和三門峽水庫淤積形態,使黃河小北幹流河段全程沖刷0.071億噸,潼關高程下降了0.2米。
1.5調水調沙可有效地發揮水庫的社會經濟功能
調水調沙不僅可改善河道的自然功能,而且還能發揮水庫的社會經濟功能,合理調配水資源,統籌解決生活、生產、生態用水,緩解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提高水庫的發電、灌溉、生態景觀旅遊、供水等綜合效益,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2002年以來,黃委利用萬家寨、三門峽、小浪底等水庫聯合調度,進行調水調沙,在確保黃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保證了沿黃城鄉群眾的生活用水及工農業生產用水。在2003年歷史罕見的黃河秋汛中,通過「四庫聯調」,削減了一次次洪峰流量,減少了災害損失,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1.6水庫的合理調度運用,有效的化解了斷流危機,保證了河道不斷流
70年代以來,由於不利的來水來沙條件和過度的水資源開發利用,使黃河下游頻頻出現斷流。黃河首次斷流出現於1972年,此後26年間,有21年斷流,其中從1990年到1998年,黃河年年斷流,特別是1997年黃河斷流達226天,斷流河段長704公里。自1998年國家授權黃河水利委員會實施黃河水量統一調度管理以來,通過水庫的合理調度運用等措施,有效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斷流危機,已實現了黃河連續7年不斷流。如2002年7月22日,黃河中游潼關斷面出現了0.95m3/s的流量,在面臨斷流危機的緊要關頭,萬家寨水庫及時調度放水,保證了河道不斷流。
1.7利用水庫科學調控水量,實現雨洪資源化,減輕水旱災害損失
黃河流域由於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往往旱澇交替出現,通過水庫的合理調節,蓄洪抗旱,豐蓄枯用,適時蓄水保水,削減洪峰,合理利用雨洪資源,爭取防洪抗旱主動,減少水旱災害損失。在抗禦2005年渭河洪水中,陝西省防總充分利用黑河、石頭河、馮家山3座水庫,加強洪水調度,先後兩次對渭河洪水進行錯峰,在渭河第一次洪水過程中,削減渭河幹流洪峰970立方米每秒,在第二次洪水過程中削減渭河幹流洪峰500立方米每秒,加之洪水期三門峽水庫一直暢泄運用,減輕了防洪壓力,保證了洪水的順利下泄,大大減輕了洪水災害損失。
1.8利用水庫合理調節水量,有效化解河道水環境污染
利用水的自凈功能,通過水庫合理調節水量,稀釋污染水體,增加水環境容量,以改善水質,有效化解河道水環境污染。2006年1月5日下午,河南省鞏義市境內發生柴油泄露事件,造成支流洛河下游油污染,也對黃河幹流水質構成威脅,黃委及時加大小浪底水庫下泄流量,並關閉故縣、陸渾水庫下泄閘門,接力實施並加密下游供水水源地等重要斷面監測,及時化解了河道水污染事件。
2、加強水庫優化調度的對策與措施
2.1加強水庫的統一調度和管理
目前,黃河幹流上修建的水庫,大多分屬不同的單位和部門管理,如黃河上游現有水庫18座(已建12座,在建6座),分屬9家管理單位,部門分割、條塊分割、多龍管水的格局仍未改變。這些水庫如仍採用原有的調度與管理模式,僅按水庫各自的任務進行調度運用,不僅會影響流域梯級水庫整體的綜合利用效益,而且還會導致生態與環境等一系列問題。加之,近幾年,隨著西部大開發和電力體制的改革,黃河上游出現了水電開發熱,有關各方紛紛「跑馬圈地」,搶占水電開發權,部分工程甚至在審批手續不齊全的情況下即已開工建設,使水電開發盲目無序,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因此,實行水庫的統一調度和水電開發的統一管理已是大勢所趨,迫在眉睫,應盡快設立高效、權威的黃河上中游水庫和水電開發統管機構,明確相關單位的責任,完善協商和溝通機制,強化監督檢查和管理,團結協作,密切配合,加強水庫的統一聯合調度,嚴格水電開發的規劃管理,維護良好的水電開發秩序,充分發揮水庫的綜合效益,保護生態環境,維護河流健康。
2.2加強科學調度,大力提高調度管理水平
水庫的綜合調度運用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眾多復雜技術問題,僅靠傳統的調度手段遠不能滿足水資源調度時效性和現代化的要求,要加快「數字水調」建設,建立完善集信息採集自動化系統、計算機網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水庫調度信息平台、黃河上中游水文信息平台、異地視頻會商系統和調度指揮中心及水庫運行監測水文站網系統、全數字水質自動監測站、引水口遠程自動化監控監視等系統於一體的現代化水資源調度管理系統,實現水庫調度信息互通和共享,構建維護河流健康的水資源調控體系,認真開展以水庫群為主的水沙聯合調度方式及流域尺度的水庫群生態調度研究,進一步完善水庫科學調度的指標體系,加強對河流生態健康的評價和調控措施的研究,對河流生態的健康程度進行科學的識別和評價,充分認識和了解河流生態面臨的問題,分析掌握其發展變化的自然規律,根據生物體自身的需水量和生物體賴以生存的環境需水量,確定河流生態需水量、河流的生態基流和河道不沖不淤的臨界流量,認真研究黃河調水調沙如何利用水庫最小水量、最短泄水時間、對下遊河道形成最佳減淤效果的有效調度方法,建立調水的理論技術體系和生態與環境響應機制,認真研究水庫實施生態調度前後相關對象利益的變化和補償機制,進一步探索河道水沙運動和沖淤變化的規律,塑造協調的水沙關系,制定科學可行的水庫綜合調度計劃,進一步完善調水實施方案,認真做好不同調度方式和流量級、含沙量組合的調水調沙預案,建設一支反應迅速,技術過硬、作風優良、堅強有力的水調隊伍,採用天氣雷達、全球定位系統、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水下雷達、遠程監控、圖像數據網路實時傳輸等技術,加強水量水質監測和天氣、水雨情預測預報,完善預警系統,實現對水庫、主要水文站、水質監測站、重要引水口和控制節點的遠程自動監測、監控、監視和預警,為調水科學分析決策提供多種形式的信息服務,大力提高水庫調度管理水平和調水效益。
2.3完善水庫調度管理的法規,依法加強管理與調度
有效的法規和嚴格的執法是進行水庫調度和水資源管理的重要保證。因此,要進一步強化經濟、法律手段,建立水資源調度與管理制度體系和生態補償機制、水量調度補償機制,不斷完善水法規政策體系和執法體系,構建適應現代化發展的水管理體制和新的水資源調控機制,進一步修訂完善現有與水庫調度和水資源綜合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與政策,加強法律法規之間的銜接和協調,提高可操作性,認真貫徹實施《黃河水量調度條例》等法規,依法加強水資源的宏觀調控和水庫的調度管理,用法規規范人類水事行為,切實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維護良好的水資源管理秩序,使各種水電開發工程從立項、投資、建設、工程質量標准、水量分配、工程良性的運行管理機制和建成後的效益發揮等都嚴格按照有關法規進行。同時,建立開發與保護、水量與水質、城市與鄉村、地表與地下水、取水與用水、供水與排水相結合的水資源統一管理制度,使水庫調度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規化、規范化、法制化、現代化,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4建立完善水沙調控工程體系
黃河的主要問題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因此,利用水庫進行水沙調節是改善水沙條件、防洪減淤的有力措施,要統籌黃河流域干支流的水沙資源,加強水沙調控工程體系建設,認真搞好水沙調控工程體系的總體規劃,盡快建立完善以龍羊峽、劉家峽、黑山峽、大柳樹、磧口、古賢、三門峽和小浪底等骨幹水利樞紐工程為主體的黃河干支流水沙調控工程體系,實行全河群庫聯合統一調度,有效的調節洪水泥沙,保證乾旱期河道的基本流量,適時削減洪水流量,實現全河水沙的跨時空調節,塑造協調平衡的水沙關系,盡量使河道長期保持輸沙、生態等最低限量的基流,改善水沙條件,實現洪水資源化和防洪減淤減災等目的,保證河道不斷流。
2.5完善優化水庫調度運用方式
隨著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的不斷提高,加劇了水資源供求矛盾,使水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加強,從而提升了水庫在流域水資源調控中的作用,而原有的水庫設計運用方式,在進行防洪和興利調度的同時,沒有考慮其對下游生態和庫區水環境的影響,以至長期累積下來的生態和環境的反作用以各種方式日益顯現出來。因此,應徹底轉變思想觀念,站在全流域的高度,從保障流域可持續發展和維護河流健康出發,建立完善興利、減災與生態協調統一的水庫綜合調度運用方式,水庫調度運用不再是以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而是納入到全流域的統一調配,成為流域水資源統一配置的重要手段,合理調整相關各方的利益,協調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關系,採用先進的調度技術和手段,在滿足水庫下游生態保護和庫區水環境保護要求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水庫的防洪、發電、灌溉、供水、航運、旅遊等各項功能,使水庫對壩下游生態和庫區水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內,並逐步修復生態與環境系統,提高水庫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恢復和維持河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