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自治州條例
『壹』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旅遊條例(2021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障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的合法權益,規范旅遊市場秩序,保護和合理利用旅遊資源,促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湖北省旅遊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州行政區域內的旅遊活動以及旅遊規劃和實施、資源保護和利用、經營服務、安全監管,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州行政區域內發展旅遊業應當有效保護旅遊資源,突出地方特色,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全域規劃、合理利用、科學管理,遵循州級統籌、縣(市)實施、協同推進,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統一。第四條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旅遊業發展的組織和領導,將旅遊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統籌相關資金支持旅遊業發展。第五條旅遊業發展遵循屬地管理和行業管理原則。
州、縣(市)文化和旅遊部門負責旅遊業的管理服務和監督;州、縣(市)其他有關部門按照法律法規和本條例的規定履行相關職責。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旅遊業相關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協助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開展旅遊業相關工作,引導村(居)民依法參與旅遊業發展。
依法成立的旅遊行業組織應當加強行業自律,發揮服務、引導、協調和監督作用,維護行業合法權益和公平競爭秩序。第六條州、縣(市)人民政府依法建立和完善旅遊業獎勵和信用獎懲制度。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依法檢舉和控告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第七條州、縣(市)人民政府組織和支持開展文明旅遊宣傳教育,倡導科學、綠色、健康和安全的旅遊方式。第二章旅遊規劃編制和實施第八條本條例所稱旅遊規劃是指旅遊發展規劃、專項規劃和旅遊區規劃。
旅遊區規劃包括旅遊區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第九條州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州旅遊發展規劃、跨縣(市)區域旅遊發展規劃,應當依法將規劃草案予以公告,徵求社會公眾意見,並經專家評審後,由州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和實施。
縣(市)人民政府根據州旅遊發展規劃,組織編制縣(市)旅遊發展規劃,應當依法將規劃草案予以公告,徵求社會公眾意見,並經州文化和旅遊、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組織專家評審後,由縣(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和實施。第十條縣(市)人民政府根據旅遊發展規劃,可以組織編制重點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旅遊公共服務等專項規劃,應當依法將規劃草案予以公告,徵求社會公眾意見,並經州文化和旅遊、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組織專家評審後,由縣(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和實施。第十一條縣(市)人民政府根據旅遊發展規劃和專項規劃,可以組織有關部門或者旅遊經營者編制旅遊區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
旅遊區總體規劃草案應當依法予以公告,徵求社會公眾意見,並經州文化和旅遊、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組織專家評審後,由縣(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和實施。
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草案應當依法予以公告,徵求社會公眾意見,並經縣(市)文化和旅遊、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組織專家評審後,由縣(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和實施。第十二條編制旅遊發展規劃應當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及其他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保護利用規劃相銜接。
經公布的旅遊規劃不得隨意修改,確需修改的,適用編製程序。第十三條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旅遊規劃組織實施、監督評估和考核獎懲工作機制。第三章旅遊資源保護和利用第十四條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旅遊資源進行普查,建立旅遊資源資料庫,依法公開旅遊資源信息。第十五條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綜合協調機制,對旅遊資源保護和利用實行統籌管理。
縣(市)、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依法對本行政區域內尚未開發利用的旅遊資源進行管理。第十六條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支持開發具有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的旅遊工藝品、土特產品及其他旅遊產品。
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支持民族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依託特色飲食、傳統民族歌舞、民俗禮儀和文化遺產等,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提升旅遊產品的文化品位。
『貳』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計劃生育條例修正案
一、條例第十四條第二款:按規定生育第二個孩子的,生育間隔須在五年以上。晚婚晚育或婚後五年不育依法收養一個孩子後懷孕的,不受生育間隔限制。修改為:按規定生育第二個孩子的,生育間隔須在四年以上。晚婚晚育或婚後五年不育依法收養一個孩子後懷孕的,不受生育間隔限制。二、條例第四十一條第三項:屬從事各種經營活動人員的,收取相當於男女雙方一年總收入的計劃外生育費,並吊銷營業證、照一年。修改為:屬從事各種經營活動人員的,收取相當於男女雙方一年總收入的計劃外生育費。
『叄』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2002修正)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保護農作物種子(以下簡稱種子)選育者、生產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加強種子管理工作,提高種子質量水平,推動種子產業化,促進農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
和國種子法》(以下簡稱種子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種子,是指農作物的種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實和根、莖、苗、芽、葉等。第三條 在自治州內從事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經營、使用、管理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適用本條例。第四條 自治州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自治州的種子管理工作,縣、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職責許可權,做好本行政區域內的種子管理工作。第五條 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科教興農方針和植業發展的需要,把種子產業的發展列入農業發展規劃,將種子管理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扶持種子產業的發展。第六條 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對在種子管理理論研究、新品種選育、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良種推廣與檢驗檢疫,以及執行種子法律、法規和維護本條例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第二章 種質資源管理第七條 自治州、縣(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各類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搜集、整理、鑒定、登記、保存、開發和利用工作。可以根據需要建立種質資源保護區或者保護地。第八條 從自治州外引進農作物種質資源,必須有引進地植物檢疫機構出具的《植物檢疫證》,並經引入地植物檢疫機構檢疫,確無病、蟲、草害等檢疫對象的,方可利用。第三章 品種選育與審定第九條 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由縣、市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自治州的統一規劃,組織農業科研、教學和生產單位進行。
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鼓勵、支持單位和個人從事良種選育及開發。第十條 經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委託,自治州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設立農作物品種審定小組,承擔本地方主要農作物品種的審定工作。第十一條 農作物品種審定小組由科研、教學、生產、推廣、管理、使用等方面的專業人員組成,其成員應當具有高中級專業技術職稱或者相應職務。第十二條 應當審定而未經審定或者審定未通過的農作物品種,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宣傳、經營和推廣。第十三條 區域試驗結果優良的新組合、新品系,報經自治州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批准後,可以由選育者進行少量的制種或者原種生產,開展生產示範。第十四條 審定通過的農作物品種,在利用過程中發現有不可克服的弱點的,由自治州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審定許可權報經批准後發布公告,停止使用。第十五條 從自治州外引進適宜本地方生態地域種植的通過審定的主要農作物品種和轉基因種子,由有種子經營許可證的單位和個人提交引種試驗報告和申請,經所在地縣、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查,自治州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審
核批准後,方可引種。第四章 種子生產第十六條 實行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許可制度。
主要農作物雜交種子及其親本種子、常規種原種種子的生產許可證,由生產所在地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自治州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第十七條 申請領取種子生產許可證的,必須符合種子法第二十一條的規定。第十八條 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生產主要農作物雜交種子和雜交親本種子、常規種原種種子、種苗。禁止向無種子生產許可證的單位和個人銷售主要農作物雜交親本種子。第十九條 商品種子生產者應當建立種子生產檔案,檔案的具體格式和內容由自治州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第五章 種子經營第二十條 種子經營實行許可制度,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無證經營種子。種子經營者必須憑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種子經營許可證,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請辦理或者變更營業執照。
種子經營許可證實行分級審批發放制度。種子經營許可證由經營者所在地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主要農作物雜交種子及其親本種子、常規種原種種子的經營許可證,由種子經營者所在地縣、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
自治州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第二十一條 專門經營不再分裝的小包裝種子的,或者受具有種子經營許可證的種子經營者的書面委託銷售其種子的,可以不辦理種子經營許可證,但必須憑當地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登記證明辦理營業執照。
『肆』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硒資源保護與利用條例實施細則
第一條為了規范硒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促進硒產業發展,根據《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硒資源保護與利用條例》的規定,制定本實施細則。第二條州、縣(市)人民政府建立硒資源保護與利用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涉及硒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重大問題,推動硒產業發展。
州、縣(市)硒資源保護與利用機構負責聯席會議的日常工作。第三條州農業農村部門、州硒資源保護與利用機構會同州發展改革、自然資源規劃、水利、林業、衛生健康、生態環境等有關部門編制本州硒資源保護與利用專項規劃,報州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
縣(市)人民政府根據州硒資源保護與利用專項規劃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硒資源保護與利用專項規劃,報州人民政府備案。
硒資源保護與利用專項規劃應當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旅遊發展規劃等專項規劃相銜接。第四條州、縣(市)人民政府統籌安排硒資源保護與利用資金,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促進硒產業發展。拓寬融資渠道,完善硒產業投融資鏈條,鼓勵金融機構創優硒產業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對硒產業項目增加信貸政策支持。第五條州、縣(市)農業農村、自然資源規劃、水利、林業、衛生健康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對硒資源進行分類調查和評價,建立包括類別、級別、分布等內容的檔案和資料庫,確定保護名錄,制定保護措施,建立監測體系,並予以公示。第六條州人民政府在恩施市新塘鄉雙河漁塘壩已探明的獨立硒礦床區域設立硒資源保護區,對以硒礦床為核心的生態系統進行保護,具體范圍由州自然資源規劃部門會同州農業農村、水利、林業、衛生健康、生態環境等有關部門和州硒資源保護與利用機構以及恩施市人民政府劃定,報州人民政府批准。
恩施市人民政府會同州硒資源保護與利用機構以及州農業農村、自然資源規劃、水利、林業、衛生健康、生態環境等有關部門擬訂硒資源保護區管理措施,報州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
其他探明的獨立硒礦床區域保護參照前兩款規定執行。第七條州、縣(市)人民政府鼓勵和支持市場主體發展硒產業,構建富硒農業、工業、服務業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模式。
鼓勵和支持利用富硒特色資源發展富硒農業,重點支持茶、蔬菜、中葯材、水果、畜禽、糧食等產業,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鼓勵和支持發展以硒蛋白產業化為核心的精深加工產業,構建以富硒農副食品加工和硒飲用水為主導產品,富硒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生物醫葯產品和硒營養強化劑為特色產品,硒肥料、硒飼料和硒日化產品為補充產品的硒產品體系。
鼓勵和支持「硒+康養旅遊業」發展,推動「硒+文化傳播業」「硒+商貿服務業」「硒+科技服務業」等新業態發展。第八條州、縣(市)人民政府將硒科研作為重點支持科技項目,推動解決硒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硒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硒科技創新能力。
支持企事業單位創建硒研究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創新技術平台、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平台、服務平台,開展硒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支持企業開展新技術、新工藝、高新技術產品研發,承接硒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支持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專利。第九條州、縣(市)人民政府支持引進硒學科基礎研究與應用技術研究的專業型人才,鼓勵聘請高層次人才服務硒產業發展,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聯合培養硒領域技術人才,鼓勵硒領域技術人才帶項目、帶技術、帶專利自主創業或者與企業合作發展。第十條州、縣(市)人民政府推動制(修)訂硒產品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團體標准、企業標准,促進硒產品標准應用。第十一條州、縣(市)人民政府建立州級為主、縣(市)為輔的硒產品檢測體系,支持州內檢測機構由單一檢測服務向技術咨詢、標准研製、檢驗培訓等服務拓展,鼓勵興辦檢測服務實體。
支持「天然富硒土地」認證以及有機、綠色、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引導企業開展硒產品認證。
建立硒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支持第三方機構開展硒食品質量溯源和定製服務。第十二條州、縣(市)人民政府培育、推廣硒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推進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促進硒產業品牌化經營,提升「世界硒都·中國硒谷」品牌影響力。保護和利用好「恩施硒茶」「恩施玉露」「利川紅」「恩施土豆」等區域公用品牌。
『伍』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行政執法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規范行政執法行為,保障和監督行政執法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法律、法規正確實施,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等法律,結合本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州行政區域內的行政執法以及行政執法監督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行政執法,是指行政執法機關依據法律、法規和規章作出的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和義務的具體行政行為。包括行政許可、非行政許可審批、行政確認、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徵收、行政徵用、行政裁決、行政給付、行政監督檢查等。第四條行政執法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遵循公開、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誠信的原則。第五條行政執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阻礙行政執法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第六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積極推行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和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制度。第七條行政執法機關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不得變更、撤銷或者廢止已經生效的行政執法行為。第八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領導所屬行政執法機關和下級人民政府的行政執法工作,依法監督本行政區域內實行垂直管理的行政執法機關的行政執法活動。
縣級以上行政執法機關依法監督、指導下級行政執法機關的行政執法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行政執法的綜合協調、指導、監督工作。第九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依據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和本行政執法機關的行政執法職權配置情況,確定行政執法職權,制定行政裁量基準,對裁量權予以細化、量化。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行政執法信息化建設,建立行政執法互聯網平台,推行網上行政執法。第二章行政執法主體和行政執法人員第十一條行政執法主體是指法定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行政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可以委託其他機關或者組織執法。委託執法,必須以書面形式明確委託事項、許可權和期限;受委託的組織必須符合法定條件。
實行行政執法主體資格制度,行政執法主體資格由本級人民政府依法確認並公布。
鄉鎮人民政府的行政執法主體資格由縣級人民政府依法確認並公布。
省垂直管理的行政執法機關執法主體資格的登記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第十二條行政執法機關可以根據需要提請本級人民政府組織相關行政執法機關聯合執法並實行聯席會議制度。
參加聯合執法的行政執法機關在各自的職權范圍內依法分別作出行政執法決定,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第十三條行政執法過程中,因法定事由行政執法機關獨自行使行政執法職權難以達到行政執法目的的,可以向有關行政執法機關發出《行政執法協助書》。遇突發事件或者不可抗力等緊急情況,可以口頭要求協助,在緊急情況消失後3個工作日內,應當向被請求協助部門補交《行政執法協助書》。
被請求行政執法機關收到協助書後,對屬於本行政執法機關職權范圍的,應當及時完成協助,不得拒絕、推諉。第十四條依法實行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的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部門是本級人民政府設立的行使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的機關,依法獨立履行職責,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行政處罰權相對集中後,有關部門繼續行使已被調整出的行政處罰權的,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無效。
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負責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的協調和監督。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各自職責,做好業務指導工作。第十五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在本行政區域內行使行政執法管轄權。
行政執法機關確認不屬於本行政執法機關管轄的執法事項,應當在3個工作日內移送有管轄權的行政執法機關。第十六條行政執法機關之間發生管轄權、執法協助、移送執法案件等爭議時,應當依法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提請本級或者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協調,不能協調一致的,報本級人民政府決定。
『陸』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繼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自治州境內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公民,都有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責任和義務,都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民族文化遺產,是指具有民族特色並且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有形或者無形文化的表現形式,包括歷史文化遺產、民族民間文化遺產、自然文化遺產、宗教文化遺產;
(一)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建築物、設施、標示;
(二)傳統服飾、生產生活器具、工藝流程的可視部分;
(三)傳統文化體育活動場地、器具、道具;
(四)家譜、碑碣、古墓;
(五)口述文學和語言文字;
(六)傳統戲劇、曲藝、音樂、舞蹈、美術、雜技等;
(七)傳統的工藝美術和製作技術;
(八)特色飲食製作工藝;
(九)傳統風俗、禮儀、祭祀、節慶、文化體育活動;
(十)有珍貴價值的繪畫、音像、照片資料;
(十一)依法登記的宗教文化活動場所的建築物、設施、神像、經書和合法的宗教場所;
(十二)其他需要保護的民族文化遺產和自然文化遺產。第四條民族文化遺產中屬文物的,依照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實施保護。第五條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實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有序開發的方針。第六條自治州各級人民政府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自治州、縣(含縣級市,下同)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履行下列職責:
(一)宣傳、貫徹國家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二)會同有關部門擬定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並組織實施;
(三)指導、監督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四)管理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經費;積極爭取國家、省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五)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交辦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它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民族宗教、公安、工商、規劃建設、國土資源、旅遊、體育、衛生、環保等有關部門依照各自職責,協助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做好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第二章 保護與管理第七條自治州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本條例的規定,制定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納入本行政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第八條自治州各級人民政府對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所需的經費,應當予以保障、同時可以接受捐贈。第九條自治州建立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庫,組建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
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成員遴選條件和辦法,由自治州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第十條自治州、縣文化行政部門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的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組織專業機構和人員開發民族文化遺產普查、收集、搶救、整理、研究與出版,協助有關部門做好價值評估。
自治州鼓勵民族文化遺產研究機構、其他學術團、單位和個人從事民族文化遺產的考察、收集和研究。保護研究成果,提倡資源共享。
對於瀕臨消失的民族文化遺產,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可以向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搶救和保護的意見或者建議,經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鑒定,確屬民族文化遺產的,報縣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後予以公布,及時採取措施,予以搶救和保護。第十一條自治州、縣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配備和完善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設施、設備,建立安全預警系統、信息化資料庫,認真做好民族文化遺產的各項保護工作。
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大眾媒體應當加強對民族文化遺產的宣傳。第十二條重視民族文化遺產原生形態保護,禁止隨意改變原貌,禁止歪曲民族文化遺產的原意,保護措施應當尊重民族傳統風俗習慣。
縣以上人民政府對民族文化遺產原生形態保存完好的村寨、街巷、院落和其他特定場所,可以確定為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第十三條對民族文化遺產中珍貴的傳統技藝、工藝流程、製作材料等實行保密制度。第十四條縣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予以保護的不可移動民族文化遺產,不準隨意拆除、遷移或者改變原貌。確因國家建設需要拆除、遷移的,經公布保護該民族文化遺產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徵得上一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報公布該民族文化遺產的人民政府批准。
『柒』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州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活動,完善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質量,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州,根據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立法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修改、廢止、解釋以及相關立法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州人民代表大會依照本州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依照本州民族的特點,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但不得違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第四條州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州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湖北省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自治州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五條在本條例第四條規定的范圍內,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州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
(二)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
對上位法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一般不作重復性規定。第六條規定本州特別重大事項的地方性法規,應當由州人民代表大會制定。
在州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常務委員會)可以對州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該法規的基本原則相抵觸,補充和修改情況應當向州人民代表大會報告。第七條州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應當堅持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協同、各方配合、公眾參與的地方立法工作體制,加強立法工作組織協調,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第二章立法准備第一節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第八條常務委員會應當編制本屆任期內的立法規劃,並按照立法規劃編制年度立法計劃。
編制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應當徵求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意見,並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第九條國家機關、政黨、團體、組織以及公民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立法建議。
常務委員會編制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應當分別徵求州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州中級人民法院、州人民檢察院以及有關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的立法建議,並向社會公開徵集立法建議。
立法建議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並附有立法必要性可行性分析、立法依據和主要內容等。第十條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根據州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專門委員會)、州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以及有關方面的立法建議,統一研究、協調論證,提出立法規劃草案和立法計劃草案,提請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以下簡稱主任會議)審議通過。第十一條專門委員會、州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有關人民團體、社會組織應當認真組織實施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法規案未能按立法計劃提請審議的,提案人應當向主任會議報告並說明情況。
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在執行過程中需要作適當調整的,由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根據專門委員會和有關方面的建議,提出方案,報主任會議審定。第十二條常務委員會應當向州人民代表大會報告實施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的情況。第二節法規草案的起草第十三條向州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常務委員會提出法規案,由提案人組織起草法規草案。
有關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提前參與有關方面的法規草案起草工作,了解情況,提出意見;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的重要法規草案,由有關專門委員會或者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組織起草。
專業性較強的法規草案,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工作,或者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第十四條起草法規草案,應當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徵求相關方面意見,並在法規案說明中向常務委員會報告徵求意見情況。
法規草案的起草單位應當向有關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報告起草工作進展情況。
『捌』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體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加強自治州城市規劃區內的山體保護工作,保障人居環境,彰顯山地城市特色,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自治州城市規劃區內的山體保護,適用本條例。
鎮規劃區、鄉集鎮規劃區、旅遊景區等的山體保護工作,參照本條例執行。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山體,是指城市規劃區山體保護專項規劃和法定圖則確定的山體。
山體保護是指對前款所列山體的地質地貌、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進行保護,使其保持完整性的活動。
丹霞地貌山體應當從嚴保護。第四條山體保護應當遵循科學規劃、保護優先、統一管理、社會參與、永續利用的原則。第五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是山體保護工作的責任主體,其主要負責人是本轄區內山體保護工作的責任人。
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由分管城市建設管理工作的負責人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重大問題。
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城鄉規劃、林業、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具體履行山體保護職責,其他相關部門應當依照各自職責,做好山體保護工作。第六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將山體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組織領導和協調工作機制,並保障經費投入。第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山體的義務,並有權制止、檢舉破壞山體的行為。
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對山體保護工作做出突出貢獻者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山體保護規劃第八條縣市人民政府應當依照法律、法規、技術規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組織編制城市規劃區山體保護專項規劃。
山體保護專項規劃經縣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後,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恩施市城市規劃區山體保護專項規劃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恩施市人民政府共同組織編制。第九條山體保護專項規劃應當明確山體保護范圍。山體保護范圍分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
核心保護區是指地質地貌特徵明顯、生態敏感性高、景觀風貌突出、具有歷史遺存或具有較高保護價值的山體區域。
丹霞地貌山體納入核心保護區。
一般保護區是指核心保護區外圍、對核心保護區起保護與緩沖作用或具有一定保護價值的山體區域。第十條縣市人民政府應當依據山體保護專項規劃,組織編制山體保護法定圖則,報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恩施市城市規劃區山體保護法定圖則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恩施市人民政府共同組織編制。
山體保護法定圖則可以與山體保護專項規劃同步編制、報批。第十一條縣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山體保護專項規劃和法定圖則時,應當採取論證會、聽證會等方式廣泛徵求專家和公眾意見。草案形成後,應當向社會公告,時間不得少於三十日。第十二條經批準的山體保護專項規劃和法定圖則,由縣市人民政府向社會公布。第十三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擅自改變經依法批準的山體保護專項規劃和法定圖則。第十四條城市總體規劃修改時,應當先進行山體保護專題論證,並將山體保護規劃納入核心內容。
其他專項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涉及山體保護的,應當與山體保護專項規劃相銜接。第十五條山體保護專項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相沖突時,應予以修改。
山體保護專項規劃修改時,編制機關應當提出山體保護專項規劃修改方案,修改方案經縣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報自治州人民政府同意後,按規劃編製程序修改。
修改過程中,應當有參與制定和評審原規劃的專家和有關人員參加。第十六條山體保護法定圖則與山體保護專項規劃相沖突時,應予以修改。
山體保護法定圖則修改時,編制機關應當提出修改方案,並進行公示和徵求相關利害關系人的意見,修改後的山體保護法定圖則報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生效。第十七條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公益性項目建設需整體佔用保護山體的,應當先修改山體保護專項規劃和法定圖則;局部佔用保護山體的,應當先修改山體保護法定圖則。第三章保護與管理第十八條山體保護范圍內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據本條例對山體進行保護管理。
『玖』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自治州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增強城鄉功能,改善城鄉居住環境和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自治州行政區域內開展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活動,應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城鄉,是指城市、鎮和建制鄉。
本條例所稱規劃區,是指城市、鎮、鄉集鎮和村莊的建成區以及因城鄉建設和發展需要,必須實行規劃控制的區域。第四條自治州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州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工作。
縣、市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工作。
鎮、建制鄉人民政府受上一級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委託,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規劃建設管理工作。
國土資源、水利、環境保護、衛生、公安、民政、交通、工商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協同做好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工作。
自治州城鄉規劃、建設應當體現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在城市管理中,按照規定推行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制度。第五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把城鄉規劃建設管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資金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多渠道、多形式籌集資金,加大對城鄉建設的投入。土地出讓凈收益主要用於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自治州鼓勵單位和個人投資參與城鄉建設,依法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投資收益。第二章城鄉規劃第六條自治州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州域城鎮體系規劃,用於指導自治州行政區域內縣市城鎮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
自治州人民政府會同恩施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恩施市城市總體規劃,經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後,報省人民政府審批,由恩施市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其他城市的總體規劃由本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經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和自治州人民政府同意後,報省人民政府審批。
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由該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經該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報自治州人民政府審批。其他鎮的總體規劃,由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經鎮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後,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
鎮、建制鄉人民政府組織編制鄉規劃、村莊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村莊規劃在報送審批前,應當經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同意。
規劃的編制機關報送審批城市總體規劃或者鎮、建制鄉、村莊總體規劃時,應當將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或者鎮、鄉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或者村民代表大會代表審議意見或者村民意見和根據意見修改規劃的情況一並報送。第七條自治州規劃主管部門會同恩施市規劃主管部門組織編制恩施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經恩施市人民政府同意後,報自治州人民政府審批。其他城市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由本級規劃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由該縣規劃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報該縣人民政府批准。
前款所述控制性詳細規劃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其他鎮、鄉集鎮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由鎮、鄉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第八條未經法定程序,城鄉規劃不得隨意變更。確需修改的,由原編制機關按本條例規定的程序辦理。第九條除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公開內容外,城鄉規劃報送審批前,組織編制機關應當依法將城鄉規劃草案予以公告,並採取論證會、聽證會或者其他方式徵求專家和公眾的意見。公告時間不得少於30日。
城鄉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及時公布依法批準的城鄉規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公開的內容除外。第十條自治州行政區域內編制城鄉規劃應當符合國家城鄉規劃標准,應當遵守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上級城鎮體系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
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遵循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和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保護耕地等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風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並符合區域人口發展、國防建設、防災減災和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拾』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戶籍在本自治州和居住在本自治州的一切公民,本自治州行政區域內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及其他組織,都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自治州各級人民政府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實行主要領導負責的目標管理責任制度。
自治州各級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主管部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計劃生育工作和與計劃生育有關的人口工作。
自治州各級人民政府所屬其他部門應當根據各自的職責,負責有關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第四條自治州及縣(含縣級市,下同)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上一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人口發展規劃,結合本地實際,編制本行政區域內的人口發展規劃,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第五條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應當堅持宣傳教育為主、避孕為主、經常性工作為主的方針;加強綜合管理,鼓勵和支持計劃生育新技術、新葯具的研究、應用和推廣,依靠科技進步,提供優質服務;建立健全獎勵和社會保障制度。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推行計劃生育工作中應當嚴格依法行政,文明執法,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
計劃生育行政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公務受法律保護。第七條公民實行計劃生育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夫妻雙方在實行計劃生育中負有同等責任。第八條自治州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經費按照不低於國家規定的標准列入財政預算,並保障其隨著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加同比例增長。
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經費應當專款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剋扣和挪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計劃生育、財政、審計部門應當加強監督和管理。第二章組織管理第九條自治州各級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主管部門履行下列工作職責:
(一)宣傳貫徹有關計劃生育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二)根據人口發展規劃,制定人口與計劃生育實施方案並組織實施;
(三)落實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定期進行考核;
(四)完成計劃生育統計工作和與計劃生育有關的人口統計工作;
(五)組建並管理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制定並落實服務措施;
(六)培訓計劃生育工作人員;
(七)依法查處違反計劃生育法律法規的單位和個人;
(八)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在評選先進單位和個人晉升職務時,就其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提出評審意見;
(九)綜合管理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第十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轄區內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落實人口與計劃生育實施方案。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將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納入村(居)民自治內容,通過適合村(居)民自治的形式,落實計劃生育各項制度和措施。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協助、配合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並實行單位法定代表人負責制。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其他國家機關、村(居)民委員會、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配備專(兼)職計劃生育工作人員,並安排必要的工作經費。第十一條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工作由其戶籍所在地和現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負責管理,以現居住地為主。第三章生育調節第十二條鼓勵公民晚婚晚育。男女雙方按法定婚齡推遲3年以上初婚的為晚婚;已婚婦女年滿23周歲後懷孕生育第一個子女的為晚育。第十三條提倡一對夫妻只生育一個子女。戶籍在本行政區域內且符合本條例規定條件的夫妻,經批准可以再生育一個子女。
禁止違法生育。第十四條夫妻雙方或者女方屬農村居民的,可以生育第二個子女。第十五條夫妻雙方或者女方屬城鎮居民,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生育第二個子女:
(一)第一個子女經自治州計劃生育專家技術鑒定組織進行醫學鑒定確認為殘疾人,不能成長為正常勞動力,但醫學上認為可以再生育的;
(二)依法收養一個子女後懷孕的;
(三)夫妻雙方均為獨生子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