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物流的法規
Ⅰ 綠色物流的法規政策
現代綠色物流業是一個新興的復合型產業,涉及運輸、倉儲、裝卸、貨代、聯運、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環保等行業,政策上關聯交通部、鐵道部、民航總局、商務部、信息產業部、海關、環保、工商、稅務等許多部門。為避免政出多門,確保政府部門間政策的協調一致,我們應該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門協調機制,設立統管物流的主管部門。其主要職能是提出現代物流發展政策、協調全國和地區物流發展規劃、研究解決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組織推動現代物流業發展等。
綠色物流的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來有效地規范、監督和激勵物流企業的行為。通過環境立法、排污收費制度、許可證制度和建立綠色物流標准來約束、干預物流活動的外部不經濟性;通過制定綠色補貼政策、稅收扶持政策、貸款優惠政策等激勵政策激勵和引導物流主體的行為,促進綠色物流健康發展。加快綠色物流公共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
首先要重視現有物流基礎設施的利用和改造,通過對其規模、布局、功能進行科學的整合,提高現有設施的使用效率,發揮現有設施的綜合效能。其次要加強新建物流基礎設施的宏觀協調和功能整合。應從整體戰略的高度協調物流相關規劃,理順各種規劃的關系,使物流規劃、不同運輸方式的場站建設規劃、工業及商貿流通行業的倉儲設施規劃能夠有機銜接和配合,防止重復建設,避免土地資源的浪費。第三,要繼續擴大交通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加大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設施的建設力度。對基礎性、公益性設施,政府要增加投入,對經營性設施應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擴大投融資渠道,鼓勵企業經營。第四,要注重加強各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加快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大力發展多式聯運。促進物流信息系統發展和標准化體系建設
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統是發展綠色物流的重要基礎,有助於提高物流資源的利用率和經濟性。首先,政府應引導企業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包括全面質量管理(TQM)、電子數據交換(EDI)、射頻技術(RF)、全球定位系統(GPS)、企業資源計劃(ERP)等技術,全面提高企業信息管理水平。其次,政府應大力支持建設公共網路信息平台,加快構築全國和區域性物流網路,實現不同物流部門、物流企業的資源共享、數據共用、信息互通,為物流信息交流的暢通和高效創造條件。
物流標准化是資源整合的重要基礎工作。針對我國當前物流標准化存在的問題和國際物流標准化的發展方向,政府應加強對物流標准化工作的重視,一方面要在物流術語、計量標准、技術標准、數據傳輸標准、物流運作模式與管理標准等方面做好基礎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強標准化的組織協調工作。在對各種與物流活動相關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全面梳理現行標准,對已經落後於物流發展需要的標准應予淘汰,並代之以新型標准;對部分不符合實際需要的標准進行修訂完善;對尚缺的標准應抓緊制訂,以使各種相關的技術標准協調一致,與國際標准接軌。
重視物流人才培養和科研工作
綠色物流屬於新生事物,政府應大力支持和引導綠色物流科研工作,一方面要積極支持綠色物流基礎理論和技術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強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良性循環,加強應用性物流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在物流人才培養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物流教育體系是保證物流產業形成合理人才結構、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決定性因素。首先,政府應鼓勵高等院校開設現代物流專業課程,包括與綠色物流相關的環境科學,開展本科、碩士、博士等多層次學歷教育,為現代綠色物流培養高級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其次是加快推進職業資格培訓認證工作。由於我國學歷教育剛剛起步,人才培養需要一個過程,總量規模有一定的限制,僅靠院校培養的人才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的需要,這就要求必須加速開展物流職業培訓和資格認證工作。通過對在職人員的培訓與認證,從根本上提升我國物流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與管理水平,滿足國內市場對各類物流人才的需求。第三,優化物流教育師資力量,提高物流教育質量。一方面要不斷充實物流師資隊伍,大力引進海外物流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物流師資培訓力度,通過選派優秀教師出國深造,學習國外先進理論與實踐經驗;通過邀請國內外專家開展學術講座和短期培訓,拓展教師知識面,提高物流專業師資水平。
Ⅱ 綠色物流相關的法律法規
最近期國務院印發的《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中就有關綠色物流的規定。
Ⅲ 綠色物流的內涵 快點!~!
綠色物流的概念和內涵
綠色物流是指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為了實現長期、持續、穩定的發展,就必須採取各種措施來維護我們的自然環境。這種可持續發展戰略同樣適用於物流活動。環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就是要改變原來經濟發展與物流、消費生活與物流單向作用關系,在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形成一種能促進經濟發展和人類健康發展的物流系統,即向綠色物流、循環型物流轉變。
首先,物流是共生型物流。
傳統物流往往是以對環境與生態的破壞為代價,實現物流的效率。而綠色物流則注重從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求得環境與經濟發展共存。通過物流革新與進步減少和消除物流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第二,物流是資源節約型物流。
綠色物流不僅注重物流過程對環境的影射,而且強調對資源的節約。在實際工作中,資源浪費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它不僅存在於生產領域、消費領域,也存在於流通領域。例如,過量儲存產品會造成產品陳舊、老化、變質;運輸過程的商品破損;流通加工過程余料的浪費等。在計劃經濟時期,原物資部提出了 「管供、管用、管節約」的方針,這一方針在今天仍然適用的。
第三,綠色物流是循環型物流。
傳統物流只重視從資源開採到生產、消費的正向物流,而忽視廢舊物品、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所形成的逆向物流。循環型物流包括原材料副產品再循環、包裝廢棄物再循環、廢舊物品再循環、資源垃圾的收集和再資源化等。
Ⅳ 談談我國應該怎樣發展綠色物流
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發展目標
隨著快遞規模的高速增長,對包裝材料等生產資料需求大幅增加,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日漸突出,我國快遞業每年產生超過900萬噸紙類廢棄物、約180萬噸塑料廢棄物,一年消耗的膠帶可以纏繞地球千圈,並且這些數字還在快速增長。為了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相關部門出台一系列標准和政策意見推動行業轉型發展。
——更多物流行業相關規劃、項目及數據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物流產業研究院。
Ⅳ 綠色物流的實施策略
1.樹立綠色物流觀念
觀念是一種帶根本性和普遍意義的世界觀,是一定生產力水平、生活水平和思想素質的反映,是人們活動的指南。由於長期的低生產力,人們更多地考慮溫飽等低層次問題,往往為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為個體利益忽視社會利益,企業因這種非理性需求展開掠奪式經營,忽視長遠利益和生態利益及社會利益,進而導致來自大自然的警告。
2.推行綠色物流經營
物流企業要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制定其綠色經營管理策略,以推動綠色物流進一步發展。
1)選擇綠色運輸。通過有效利用車輛,降低車輛運行,提高配送效率。例如,合理規劃網點及配送中心、優化配送路線、提高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載貨率;改變運輸方式,由公路運輸轉向鐵路運輸或海上運輸;使用綠色工具,降低廢氣排放量,等等。
2)提倡綠色包裝。包裝不僅是商品衛士,而且也是商品進入市場的通行證。綠色包裝要醒目環保,還應符合4R要求,即少耗材(Rection)、可再用(Reuse)、可回收(Reclaim)和可再循環( Recycle)。
3)開展綠色流通加工。由分散加工轉向專業集中加工,以規模作業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集中處理流通加工中產生的邊角廢料,減少廢棄物污染,等等。
4)搜集和管理綠色信息。物流不僅是商品空間的轉移,也包括相關信息的搜集、整理、儲存和利用。綠色物流要求搜集、整理、儲存的都是各種綠色信息,並及時運用於物流中,促進物流的進一步綠色化。
3.開發綠色物流技術
綠色物流的關鍵所在,不僅依賴綠色物流觀念的樹立、綠色物流經營的推行,更離不開綠色物流技術的應用和開發。沒有先進物流技術的發展,就沒有現代物流的立身之地;同樣,沒有先進綠色物流技術的發展,就沒有綠色物流的立身之地。而我們的物流技術與綠色要求有較大的差距,如物流機械化方面、物流自動化方面、物流的信息化及網路化,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物流技術相比,大概有10年至20年的差距。要大力開發綠色物流技術,否則綠色物流就無從談起。
4.制定綠色物流法規
綠色物流是當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類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正因為如此,綠色物流的實施不僅是企業的事情,而且還必須從政府約束的角度,對現有的物流體制強化管理。
一些發達國家的政府非常重視制定政策法規,在宏觀上對綠色物流進行管理和控制。尤其是要控制物流活動的污染發生源,物流活動的污染發生源主要表現在:運輸工具的廢氣排放污染空氣,流通加工的廢水排放污染水質,一次性包裝的丟棄污染環境,等等。因此,他們制定了諸如污染發生源、限制交通量、控制交通流等的相關政策和法規。國外的環保法規種類很多,有些規定相當具體、嚴厲,國際標准化組織制定的最新國際環境標志也已經頒布執行。
5.加強對綠色物流人才的培養
綠色物流作為新生事物,對營運籌劃人員和各專業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因此,要實現綠色物流的目標,培養和造就一批熟悉綠色理論和實務的物流人才是當務之急。
Ⅵ 綠色物流的5R原則是
綠色物流的5R原則:
1、Rece, 節約資源、減少污染;
2、Rcevaluate,綠色消費、環保選購;
3、Reuse,重復使用、多次利用;
4、Recycle, 分類回收、循環再生;
5、Rescue,保護自然、萬物生存。倡導綠色生活,需要每個人從我做起。
Ⅶ 我國綠色物流的發展趨勢
綠色物流是現代物流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帶動我國物流業發展規模迅速擴大,現代物流業已成為支撐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行業。綠色物流是現代物流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基礎與內在要求。當前,我國綠色物流還未真正形成規模,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綠色物流意識欠缺;二是綠色物流政策法規不健全;三是高新技術支撐綠色物流發展的動力不足;四是綠色物流基礎設施不完善;五是傳統物流運作模式制約綠色物流發展;六是綠色物流專業人才匱乏。
要更好地推動綠色物流實現高質量發展,應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要樹立綠色物流發展理念
綠色物流發展需要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和消費者等多方主體的共同參與和努力。首先,政府和行業協會要積極對消費者和企業進行綠色理念宣傳和引導,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其次,企業要轉變「環保不經濟,綠色要花費」的固有理念,從長遠看,環保和企業效益可以實現相互促進;再次,消費者要樹立綠色消費觀,倒逼企業向綠色經營轉型。
要實現政策引導和法規強制「兩條腿」走路
一方面,政府要出台與綠色物流緊密配套的一系列產業、財政、金融、土地等相關政策,通過政府綠色采購、財政補貼、稅收扶持等具體方式激勵和引導物流主體的行為,科學引導綠色物流穩步健康發展。另一方面,要針對我國綠色物流發展制定出明確的、實施性強的法律法規細則,實現對物流活動綠色化進行統一監管和控制,同時各級地方政府可以依據區域物流綠色化發展程度,頒布相應的地方性法規保障綠色物流發展,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物流配送車輛的綠色化。
運用科技創新支撐物流產業綠色轉型
加快綠色科技在運輸、倉儲、流通加工、包裝等主要物流環節的應用。首先,要通過綠色能源技術逐步優化能源結構,為物流行業走低碳、綠色發展之路打下堅實基矗具體可以藉助改良技術增加能效來提高能源利用率,或者提升新型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例如運輸環節增加新能源汽車。其次,加速「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大數據、雲計算、無人配送服務等科技與物流業的融合,有效減少冗餘物流活動,提升綠色物流效率。再次,進一步鼓勵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垃圾處理及廢物利用技術等在物流領域的應用,更好地促進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
完善綠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綠色物流的發展離不開硬體基礎設施的支撐。要科學整合物流基礎設施的規模、布局和功能,通過更新和改造發揮效能。此外,政府要繼續擴大物流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加速現代物流基礎設施網路化、體系化。新建基礎設施必須在現有基礎設施布局基礎上進行科學規劃,防止盲目重復建設和土地資源浪費。
創新綠色物流運作模式
物流運作模式的創新可以通過物流活動的減量化模式、循環化模式和綠色化三種模式來實現。物流活動減量化模式,通過減少物流活動來減少物流廢棄物和污染,具體可以通過產業集群、企業聯盟運作模式、共同配送、多式聯運、甩掛運輸等模式來實現;物流活動循環化模式,基於可回收資源的再利用,提升綠色物流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和節能減排,主要可以通過逆向物流、生態園區等模式來實現;綠色化模式是在整個物流活動中建立綠色指標和綠色標准,從供應鏈全局實現所有物流環節的綠色化,政府作為監督者負責制定和統一綠色標准,企業遵從綠色標准且建立綠色評價指標體系,消費者提倡綠色消費。
加強綠色物流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一方面,可從國外引進一批從事綠色物流研究的高級研究型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完善和優化我國綠色物流人才層次結構;另一方面,要重點實施綠色物流人才培養工程,注重產學研相結合培養涵蓋理論研究、技術開發、技能操作等不同類型的綠色物流專業人才。
更多物流行業相關規劃及信息請參考:前瞻物流產業研究院。
Ⅷ 綠色物流的重點是什麼
重點背誦的部分
綠色物流的意義 P26
1.綠色物流是經濟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2.綠色物流是最大限度的降低經營成本的必由之路
3.綠色物流的建立,更有利於全面滿足人民不斷提高的物質文化需求
4.綠色物流有利於企業獲取新的競爭優勢
5.綠色物流是適應國家法律要求的有效措施
物流業指標體系 P89
經濟屬性指標(產品及回收處理經濟性、產品質量優良性安全性、生產處理技術先進性)
資源屬性指標(材料種類及消耗、材料利用率及綠色性、產品中回收材料及零部件利用率)
能源屬性指標(能源種類及消耗、能源利用率及自身綠色性、再生資源使用量)
環境屬性指標(水環境指標、大氣環境指標、固體廢棄物指標、噪音廢棄物指標、土壤環境指標)
企業綠色物流系統的構築 P107
一、綠色供應物流 首先,對必須對構成產品的零件材料的綠色性進行評估,以避免環境風險。 第二步,根據材料的綠色性對供應商進行綠色性的評估。 第三步,采購過程的綠色化
二、綠色生產物流 首先,必須以清潔生產技術為基礎。 其次,JIT生產方式的實現必須充分考慮環境代價或交通擁擠帶來的社會成本,通過庫存節約與環境成本的平衡,確定最合適的庫存標准。另外,以減少物料輸送、儲存、裝卸過程中的能量消耗和廢物排放為原則,進行物流技術的改進和物流管理方式的優化,通過對生產物流系統的優化,對物流路徑進行最優規劃,對物流設備進行最佳配置,消除無效的運輸或裝卸。
三、綠色分銷物流 首先,必須合理的規劃分銷網路,綠色分銷網路應該有利於運輸路線的優化,充分利用一些更加環保的運輸方式。 其次,商品的保證在物流上的安全性的同時應保證盡量化。
四、廢棄物流
五、逆向物流系統(回收舊產品、舊產品運輸、檢查與處理、回收產品的修理或復原、在循環產品的銷售)
逆向物流的戰略作用 P131
1.改善和提高顧客價值,增強戰略競爭優勢
2.降低物料成本,增強企業收益
3.改善環境行為,塑造企業形象
4.促使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
逆向物流系統的功能 P133
收集 檢測和分類 再處理 廢棄處置 在分銷
我國企業實施逆向物流管理的策略 P145
1.組織保證,建立物流運作的只能部門
2.分層次實施逆向物流目標
3.加強逆向物流的起始點控制
4.在供應鏈范圍構建企業你逆向物流物流系統
5.建立逆向物流的信息系統
6.正向物流與逆向物流的整合統籌規劃
7.建立逆向物流的集中退貨中心
8.財務管理
9.確定逆向物流的運作方式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策略 P198
1.與供應商或分銷商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2.進行全過程的「生態設計」合作,優化供應過程
3.構築面向供應鏈的綠色標准化體系
4.構築面向綠色物流供應鏈管理的物流信息平台
綠色認證
五個子系統:環境管理系統(EMS)環境審核(EA)環境標志(EL)環境績效評估(EPE)生命周期評估(LCA)
ISO14000系統標準的特點
1.以消費行為為標本動力 2.資源性的標准 3.沒有絕對量的設置,以全國的法律、法規要求為基準 4.強調持續改進和污染預防 5.標准強調的是管理體系,踢被注重體系的完整性 6.標准強調了生命周期應用,對產品進行從搖籃到墳墓的分析,較全面地覆蓋了當代的環境問題。
認證過程:
概念部分
綠色物流的三個理論基礎:可持續發展 生態經濟學 生態倫理學 P29掌握定義(模式)
綠色流通:以綠色文明為導向,以環境保護為宗旨,直接或間接促成污染消減的環保取向型商品流通過程及活動,其核心內容是綠色產品的流通活動。P54
綠色營銷:一種能辨識、預期及符合消費者與社會需求,並且可帶來利潤及永續經營的管理過程 P65
綠色物流:在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利用
回收物流:不合格以及返修,退貨及周轉使用包裝容器,從需方返回供方行程的物流活動
廢棄物流:失去使用價值物品的物流,根據實際的需要進行收集、分類、加工、包裝、搬運、儲存並分別送到專門的處理場所時行形成的物品的實體流動。
逆向物流:與傳統的供應鏈方向相反,為價值恢復或處理合理而對原材料、中間庫存、最終產品及相關信息從消費地到起始點的有效流動所進行的計劃、管理金額控制過程。(投訴退後、終端使用退回、商業退回、維修退回、生產報廢與副品、包裝)狹義的逆向物流:已經廢棄的產品在製造,再生以及物料回收的過程。 廣義的逆向物流:包括狹義逆向物流定義以外的,還包括減少使用資源,而通過減少使用資源可以達到廢棄物減少的目標,同時還能夠使得正向以及逆向的物流更有效率。
清潔生產:綜合預防的環境保護策略持續應用於生產過程和產品中,以期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內涵清潔生產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對生產過程與產品採取整體預防的環境策略,減少或者消除它們對人類及環境的可能危害,同時充分滿足人類需要,使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的一種生產模式
循環經濟 P111 (資源 產品 廢棄物) 3R?
循環物流系統:物及其物流衍生物發生的空間和時間的位置移動的循環系統,是由正向物流與逆向物流相互聯系構成的物流系統。
企業綠色物流戰略管理:1.綠色技術的創新 2.開發綠色產品 3.綠色供應鏈管理 4.培養綠色物流人才。P164
綠色供應鏈:導入全新的設計理念,對產品開發與設計,原材料采購、生產組織、分銷供應直至最終的消費。廢棄回收在利用的整個供應鏈過程進行生態設計,通過供應鏈中個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內部各部門的緊密協作,使得整個供應鏈系統在內外環境管理方面實現最優化的協調統一。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主導內容:1.綠色戰略 2.綠色設計 3.綠色材料選擇 4.綠色製造 5.綠色分銷 6.綠色回收
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應注意的幾個問題:1.在宏觀上注重綠色產業鏈條的發展布局 2.在微觀上注重開發企業自身的綠色價值鏈 3.依據資源情況選擇不同的發展模式 p192
綠色包裝:指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無害,能重復使用和再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包裝。
綠色包裝的主要手段:P208 可降解塑料 紙 玻璃 竹 重復使用和再生 可食用 可降解 紙材料
綠色物流渠道模式的選擇:直接渠道 間接渠道 逆向渠道 P202
工業生態園區:通過預先設計工業系統,循環利用資源,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最大化
Ⅸ 綠色物流又是什麼
所謂綠色物流,就是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消耗為目標,利用先進物流技術規劃和實施運輸、倉儲、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包裝等物流活動。綠色物流是近年來才被提出的新課題,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綠色物流的起因分析
1.人類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
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人類的生存環境也在不斷惡化。具體表現是:能源危機,資源枯竭,臭氧層空洞擴大,環境遭受污染,生態系統失衡。以環境污染為例,全球20多個特大城市的空氣污染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標准。人類的認識往往滯後於客觀自然界的發展,當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逐漸被人類所認識。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環境保護意識開始覺醒,十分關心和重視環境問題,認識到地球只有一個,不能破壞人類的家園。於是,綠色消費運動在世界各國興起。消費者不僅關心自身的安全和健康,還關心地球環境的改善,拒絕接受不利於環境保護的產品、服務及相應的消費方式,進而促進綠色物流的發展。與此同時,綠色和平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展開,環保勇士以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給各種各樣危害環境的行為以沉重打擊,對於激勵人們的環保熱情、推動綠色物流的發展,也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2.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的倡導。
綠色物流的發展與政府行為密切相關。凡是綠色物流發展較快的國家,都得益於政府的積極倡導。各國政府在推動綠色物流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追加投入以促進環保事業的發展;二是組織力量監督環保工作的開展;三是制定專門政策和法令來引導企業的環保行為。
環保事業是關繫到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偉大事業,國際組織為此作出了極大的努力並取得了顯著成效。1992年,第27屆聯大決議通過把每年的6月5日作為世界環境日,每年的世界環境日都規定有專門的活動主題,以推動世界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聯合國環境署、世貿組織環境委員會等國際組織展開了許多環保方面的國際會議,簽訂了許多環保方面的國際公約與協定,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綠色物流發展鋪平了道路。
3.經濟全球化潮流的推動。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些傳統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逐漸淡化,環境壁壘逐漸興起。為此,ISO14000成為眾多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ISO14000的兩個基本思想是預防污染和持續改進,它要求建立環境管理體系,使其經營活動、產品和服務的每一個環節對環境的影響最小化。ISO14000不僅適用於第一、二產業,也適用於第三產業,更適用於物流業。物流企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佔一席之地,發展綠色物流是其理性選擇。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後,將逐漸取消大部分外國股許可權制,外國物流業將進入我國市場,勢必給國內物流業帶來巨大沖擊,也意味著未來的物流業會有一場激烈的競爭。我國物流業加緊發展綠色物流,是應對未來挑戰和在競爭中佔得先機的重要機遇。
4.現代物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綠色物流是現代物流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物流業作為現代新興產業,有賴於社會化大生產的專業分工和經濟的高速發展。而物流要發展,一定要與綠色生產、綠色營銷、綠色消費等綠色經濟活動緊密銜接。人類的經濟活動不能因物流而過分地消耗資源、破壞環境,以至於造成重復污染。此外,綠色物流還是企業最大限度降低經營成本的必由之路。一般認為,產品從投產到銷出,製造加工時間僅佔10%,而幾乎90%的時間為倉儲、運輸、裝卸、分裝、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物流過程。因此,物流專業化無疑為降低成本奠定了基礎。但當前我國的物流基本上還是高投入大物流、低投入小物流的運作模式,而綠色物流強調的是低投入大物流的方式。顯而易見,綠色物流不僅是一般物流所追求的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物流的綠色化和節能高效少污染,由此可以帶來物流經營成本的大幅度下降。
二、綠色物流的理論基礎
1.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內容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生態持續。生態持續要求改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方式,切實保持整個生命支持系統的完整性,保持生物多樣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不受污染和肆意侵害,積極治理和恢復已遭到破壞和污染的環境。第二,經濟持續。經濟持續要求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開發應用高新技術,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善質量,優化配置,節約能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實行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減少有害廢棄物的流出和排放,使經濟和發展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致對後代人構成危害。第三,社會持續。社會持續要求以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為目的,積極促進社會向文明、公正、安全、健康的方向發展。為此,必須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合理調節社會分配關系,消除貧富不均和兩極分化;大力發展教育、文化、衛生事業,提高全體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水平;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持社會政治穩定。由此可見,可持續發展既不是單指經濟發展或社會發展,也不是單指生態持續,而是生態——經濟——社會三維復合系統的可持續。在這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生態和可持續社會組成的三維復合系統中,是以生態可持續為基礎、經濟可持續為主導、社會可持續為根本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應用於現代物流活動中,就是要求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對現代物流進行研究,形成一種與環境共生的綜合物流系統,改變原來經濟發展與物流之間的單向作用關系,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同時又要形成一種能促進經濟和消費生活健康發展的現代物流系統。這就產生了「綠色物流」這一全新的概念。
2.生態經濟學理論。
所謂生態經濟學理論,是指研究再生產過程中,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物流循環、能量循環和價值增值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物流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重要一環,物流過程中不僅有物質循環利用、能源轉化,而且有價值的實現。因此,物流涉及了經濟與生態環境兩大系統,理所當然地架起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之間彼此聯系的橋梁。經濟效益涉及目前和局部的更密切相關的利益,而環境效益則關系更宏觀和長遠的利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是對立統一的。後者是前者的自然基礎和物質源泉,而前者是後者的經濟表現形式。綠色物流以經濟學的一般原理為指導,以生態學為基礎,對物流中的經濟行為、經濟關系及規律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以謀求在生態平衡、經濟合理、技術先進條件下的生態與經濟的最佳結合以及協調發展。
3.生態倫理學理論。
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危機,迫使人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為,不得不忍受人類對於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這就促使了生態倫理學的產生和發展。生態倫理學是從道德角度研究人與自然關系的交叉學科,它根據生態學提示的自然與人相互作用的規律性,以道德為手段,從整體上協調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生態倫理迫使人們對物流中的環境問題進行深刻反思,從而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責任心和義務感。為了子孫後代的切身利益,為了人類更健康和安全地生存與發展,人類應當維護生態平衡。
三、綠色物流的實施策略
1.樹立綠色物流觀念。
觀念是一種帶根本性和普遍意義的世界觀,是一定生產力水平、生活水平和思想素質的反映,是人們活動的指南。由於長期的低生產力,人們更多地考慮溫飽等低層次問題,往往為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為個體利益忽視社會利益,企業因這種非理性需求展開掠奪式經營,忽視長遠利益和生態利益及社會利益,進而導致來自大自然的警告。人們開始意識到:一切經濟活動都離不開大自然,取之於大自然,復歸於大自然。於是乎,循環經濟或綠色經濟應運而生,引起人們經濟行為的變化,甚至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一系列新的市場制度和經濟法規,迫使企業降低環境成本而採用綠色技術,進行綠色生產、綠色營銷及綠色物流等經濟活動。許多專家認為,21世紀是綠色世紀。據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統計,2000年世界綠色消費總量已達到3000億美元,以後還會大幅度增長。循環經濟或綠色經濟要求物流企業,在經營決策的時時刻刻,綜合考慮人們的近期需求和長遠利益、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有形利益和無形利益。並以此觀念,策劃綠色物流活動。因此,企業經營者必須盡快提高認識和轉變觀念、決不能存在「環保不經濟,綠色要花費」的思想,把綠色物流作為世界全方位綠色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確認和面向綠色物流的未來。
2.推行綠色物流經營。
物流企業要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制定其綠色經營管理策略,以推動綠色物流進一步發展。(1)選擇綠色運輸。通過有效利用車輛,降低車輛運行,提高配送效率。例如,合理規劃網點及配送中心、優化配送路線、提高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載貨率;改變運輸方式,由公路運輸轉向鐵路運輸或海上運輸;使用綠色工具,降低廢氣排放量,等等。(2)提倡綠色包裝。包裝不僅是商品衛士,而且也是商品進入市場的通行證。綠色包裝要醒目環保,還應符合4R要求,即少耗材(Rection)、可再用(Reuse)、可回收(Reclaim)和可再循環( Recycle)。(3)開展綠色流通加工。由分散加工轉向專業集中加工,以規模作業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集中處理流通加工中產生的邊角廢料,減少廢棄物污染,等等。(4)搜集和管理綠色信息。物流不僅是商品空間的轉移,也包括相關信息的搜集、整理、儲存和利用。綠色物流要求搜集、整理、儲存的都是各種綠色信息,並及時運用於物流中,促進物流的進一步綠色化。
3.開發綠色物流技術。
綠色物流的關鍵所在,不僅依賴綠色物流觀念的樹立、綠色物流經營的推行,更離不開綠色物流技術的應用和開發。沒有先進物流技術的發展,就沒有現代物流的立身之地;同樣,沒有先進綠色物流技術的發展,就沒有綠色物流的立身之地。而我們的物流技術與綠色要求有較大的差距,如物流機械化方面、物流自動化方面、物流的信息化及網路化,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物流技術相比,大概有10年至20年的差距。要大力開發綠色物流技術,否則綠色物流就無從談起。
4.制定綠色物流法規。
綠色物流是當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類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正因為如此,綠色物流的實施不僅是企業的事情,而且還必須從政府約束的角度,對現有的物流體制強化管理。一些發達國家的政府非常重視制定政策法規,在宏觀上對綠色物流進行管理和控制。尤其是要控制物流活動的污染發生源,物流活動的污染發生源主要表現在:運輸工具的廢氣排放污染空氣,流通加工的廢水排放污染水質,一次性包裝的丟棄污染環境,等等。因此,他們制定了諸如污染發生源、限制交通量、控制交通流等的相關政策和法規。國外的環保法規種類很多,有些規定相當具體、嚴厲,國際標准化組織制定的最新國際環境標志也已經頒布執行。盡管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致力於環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規的制定和頒布,但針對物流行業的還不是很多。制定和頒布這些環保政策或法規,既可以成為企業的壓力,又可以為企業提供發展的機會,物流企業經營者進行分析研究,以便明確方向,克服障礙,推動綠色物流的順利發展。
Ⅹ 國家對綠色物流的政策支持有哪些
制定規范的現代綠色物流產業發展政策 現代綠色物流業是一個新興的復合型產業,涉及運輸、倉儲、裝卸、貨代、聯運、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環保等行業,政策上關聯交通部、鐵道部、民航總局、商務部、信息產業部、海關、環保、工商、稅務等許多部門。為避免政出多門,確保政府部門間政策的協調一致,我們應該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門協調機制,設立統管物流的主管部門。其主要職能是提出現代物流發展政策、協調全國和地區物流發展規劃、研究解決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組織推動現代物流業發展等。 綠色物流的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來有效地規范、監督和激勵物流企業的行為。通過環境立法、排污收費制度、許可證制度和建立綠色物流標准來約束、干預物流活動的外部不經濟性;通過制定綠色補貼政策、稅收扶持政策、貸款優惠政策等激勵政策激勵和引導物流主體的行為,促進綠色物流健康發展。加快綠色物流設施規劃與建設 首先要重視現有物流基礎設施的利用和改造,通過對其規模、布局、功能進行科學的整合,提高現有設施的使用效率,發揮現有設施的綜合效能。其次要加強新建物流基礎設施的宏觀協調和功能整合。應從整體戰略的高度協調物流相關規劃,理順各種規劃的關系,使物流規劃、不同運輸方式的場站建設規劃、工業及商貿流通行業的倉儲設施規劃能夠有機銜接和配合,防止重復建設,避免的浪費。第三,要繼續擴大交通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加大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設施的建設力度。對基礎性、公益性設施,政府要增加投入,對經營性設施應按照市場,擴大投,鼓勵企業經營。第四,要注重加強各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加快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大力發展多式聯運。促進物流信息系統發展和標准化體系建設 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統是發展綠色物流的重要基礎,有助於提高物流資源的利用率和經濟性。首先,政府應引導企業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包括(TQM)、電子數據交換(EDI)、射頻技術(RF)、全球定位系統(GPS)、企業資源計劃(ERP)等技術,全面提高企業信息管理水平。其次,政府應大力支持建設公共網路信息平台,加快構築全國和區域性物流網路,實現不同物流部門、物流企業的資源共享、數據共用、信息互通,為物流信息交流的暢通和高效創造條件。 物流標准化是資源整合的重要基礎工作。針對我國當前物流標准化存在的問題和國際物流標准化的發展方向,政府應加強對物流標准化工作的重視,一方面要在物流術語、計量標准、准、數據傳輸標准、物流運作模式與管理標准等方面做好基礎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強標准化的組織協調工作。在對各種與物流活動相關的國家標准、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全面梳理現行標准,對已經落後於物流發展需要的標准應予淘汰,並代之以新型標准;對部分不符合實際需要的標准進行修訂完善;對尚缺的標准應抓緊制訂,以使各種相關的准協調一致,與國際標准接軌。 重視物流人才培養和科研工作 綠色物流屬於新生事物,政府應大力支持和引導綠色物流科研工作,一方面要積極支持綠色物流基礎理論和技術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強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良性循環,加強應用性物流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在物流人才培養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物流教育體系是保證物流產業形成合理人才結構、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決定性因素。首先,政府應鼓勵高等院校開設現代物流專業課程,包括與綠色物流相關的環境科學,開展本科、碩士、博士等多層次學歷教育,為現代綠色物流培養高級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其次是加快推進職業資格培訓認證工作。由於我國學歷教育剛剛起步,人才培養需要一個過程,總量規模有一定的限制,僅靠院校培養的人才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的需要,這就要求必須加速開展物流職業培訓和資格認證工作。通過對在職人員的培訓與認證,從根本上提升我國物流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與管理水平,滿足國內市場對各類物流人才的需求。第三,優化物流教育師資力量,提高物流教育質量。一方面要不斷充實物流師資隊伍,大力引進海外物流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物流師資培訓力度,通過選派優秀教師出國深造,學習國外先進理論與實踐經驗;通過邀請國內外專家開展學術講座和短期培訓,拓展教師知識面,提高物流專業師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