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法規普適性

法規普適性

發布時間: 2022-06-19 13:23:48

❶ 政策和法律是什麼關系

政策與法律的聯系:

1、雖然政策與法律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社會生活中能夠發生巨大的影響,但政策這種社會調整措施,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政策調整往往缺乏明確性和系統性。政策規范的內容傾向於原則、抽象,權利與義務的規定不明確、不具體,相比之下,法律則傾向於明確、具體、有保障,要求有嚴格的邏輯結構、統一的體系。

3、政策缺少法律規范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國家強制性,不能像法律直接憑借國家強制力來保障實行。

4、政策缺少法律規范所具有的穩定性。政策有很大的靈活性,它可以根據形勢的變化而改變。較之法律的修改,政策的文化所受的限制和約束要小得多。

(1)法規普適性擴展閱讀:

政策與法律的區別

1、意志屬性不同。

法律由特定國家機關根據職權和程序依法制定和承認,體現國家意志,具有普遍約束力,並向全社會開放;政黨政策制定的黨的領導機關依照黨章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

反映了全黨的意志,和他們的強制實現黨的組織和黨員僅限於和內容不允許向公眾披露。然而,在政黨合法化的趨勢下,政黨尤其是執政黨的政策公開與秘密的范圍也應依法界定。

2、規格的形式是不同的。

法律表現為規范性的法律文件或國家認可的其他形式的來源,以規則為主要形式,邏輯結構嚴謹,權利義務規定明確。另一方面,政黨政策沒有法律等明確、具體的規范性形式,表現為決議、聲明、決定、聲明和通知等,具有較強的程序性、原則性和方向性。

3、實施方式不同

法律的執行與國家強制有關,是有組織的、專門的和有計劃的。黨的政策是在黨的紀律的保證下執行的,除非政策轉化為法律,否則政策的執行與國家強制無關。

❷ 法律是規定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對不對

個人認為不是很准確 因為規范是人們以交換為目的的行為准則。社會規范是人們在改造社會的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適應性行為模式。它一方面是對人們社會行為和社會關系普遍規律的反映,是一定社會人們行為和相互關系基本要求的概括。另一方面,它是通過某種習俗、傳統方式固定下來或由國家及社會組織認可,構成一定社會成員普遍遵循的行為准則。根據社會規范的控制手段和產生的歷史順序,可以將其劃分為習俗規范、道德規范、宗教規范、紀律規范和法律規范。社會規范實施和作用的共同特徵是:標准性、普適性、導向性、強制性、權變性。

❸ 要掌握法律與紀律的作用,把握二者之間的關系

把握好政策與法律的關系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政策與法律的含義與特徵
(一)政策的概念與特徵
政策是國家為實現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目標任務而確定的行動指導原則與准則。[1]通過制定政策,以確定行動的目的、方針和措施。政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階級社會的產物,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是社會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
政策作為社會權力和倫理政治的應用,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普遍性。政策的普遍性指的是其調整社會關系內容的廣泛性。政黨政治在現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使得基於社會權力的政策影響力可以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
個領域。為方便與法律的比較,我們簡單地將社會關系內容分為思想和行為兩類。不同的利益要求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和行為,「如果一個社會不在政治取向上獲得最
低限度的一致,那麼它的良性運作與正常發展便是根本不可能的」。[2]這就是政策對思想的統一與整合的過程。政策對行為的調整則相當廣泛,無論是涉己的還
是涉他的,都受它指導,這里不再贅述。
(2)指導性。政策是社會權力的應用,具有指導性。首先,它表現為內容的原則性與宏觀性,較為概括與凝
練;其次,它表現為一種號召性與期盼性,明確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最後,政策的指導性就其效力而言,不具國家強制力,僅是一種社會影響力,它代表的是政黨
意志而非國家意志,其效力只及於黨組和黨員,而且這種效力也只是一種紀律約束力,沒有法律約束力。違反紀律規定,可受黨紀處分,但不受法律制裁(違法除
外)。其效力不能自然及於其它組織及黨外人士,只能通過民眾的信賴來自覺實現。[3]當然,如果某方面的政策經過法定途徑上升為國家意志,成為法律,則具
法律效力,這是政策向法律轉化的問題。政策能夠宏觀指導,但相伴而生的則是其微觀操作的缺乏,這就為其因人性的多重道德而被善意或惡意歪曲提供了可能,
也為人治的隨意性提供了可能(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3)靈活性。政策的靈活性是就其環境適應能力而言的。政策最大的優點就是環境適應能
力強,易隨環境的變化而作相應的調整。其對環境的適應與相關調整有兩種情況:一是已有的政策調整關系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二是新發現的社會關系還沒有相
關政策進行調整。在這兩種情況下,政策都可能作出較為靈活的反應。與政策的靈活性相伴生的則是其隨意性。因缺少應有的規范,政策隨意性帶來的後果是嚴重
的,建國以來的經歷已足以證實這一點。
(二)法律的含義與特徵
法律是由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為規范體系。其目的在於維護、鞏固和發展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法律作為國家權力及法理政治的應用,其特徵相對於政策而言,體現在:

(1)普適性。法律的普適性是就其在特定的調整關系下,適用范圍的廣泛程度而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體現了法的正義性追求,各國憲法對這一點都給予了
確認。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
究。」黨章中也明確規定:「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這說明了法律適用的普遍性,這種普遍性體現了司法適用性,而黨的政策如果沒有上升為國家法
律,則不具司法適用性,這也是我們依法治國的起點。
(2)規范性。法律的規范性是法律區別於政策的最主要特徵。首先,表現為內容規定的具體
性,對權利與義務,法律都進行了相對詳盡的說明;其次,表現為程序的規定性,它對現實生活的意義在於,無論是制定政策還是制定法律,都有必要加以程序上的
規定;最後,也是規范性最具實質性意義的,無論是內容還是程序的規定,都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違法行為由國家專門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法律的規范性有
其范圍,它對思想意識及私領域行為則無能為力,譬如不能用法律手段強行統一人們的思想與信仰。
(3)穩定性。法律的穩定性是基於法律「保守性
及側重過去的特點,保證了某種程度的連續性、可預見性」。法律的穩定性主要側重社會影響和社會秩序方面,如果法律朝令夕改,就會影響它作為行為參照座標的
權威性,喪失了權威地位,也就喪失了人們對法律的認同感,沒有了認同感,也就意味著法律的無效。當然,這種穩定也是一種相對穩定,法律必須隨環境的變化而
調整,且這種調整必須依法定程序去辦,這也是保證其權威性與嚴肅性的必要前提。法律的規范性與穩定性又產生了相關的「時滯」性與僵化性,柏拉圖在其政治作
品中對法律觀點所表達的反感,就植根於法律的規范性特性。
二、政策與法律的區別
政策與法律作為兩種不同的社會政治現象,雖然存在
著密切的聯系,但在制定主體和程序、表現形式、調整和適用范圍以及穩定性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點。它們的區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意志屬性不同。法
律是由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加以制定的,它是國家意志和公共意志,是全體公民之間的契約性文件。而政策有所不同,黨的政策是黨的領導機關依黨章
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是全黨意志的集中,不具有國家意志的屬性。
(2)規范形式不同。法律必須具有高度的明確性,每一部法典或單行法律和法規,都必須以規則為主,而不能僅限於原則性的規定,否則就難以對權利義務關系加以有效的調整。而政策則不同,有些政策文件主要或完全由原則性規定組成,只規定行為方向而不規定具體的行為規則。

(3)實施方式不同。法律具有鮮明的強制性和懲罰性,它依靠其強制力使人們普遍遵從。政策不一定都以強制力為後盾,政黨的政策主要靠宣傳教育、勸導,靠
人民對政策的信任、支持而貫徹執行,雖然國家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強制力,但這種強制力較弱,政府對違反政策的人只能通過行政手段予以處分。
(4)穩定程度不同。法律一般是對試行和檢驗為正確的政策定型化,具有較強的穩定性。政策則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及時解決新出現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相對於法律而言,政策靈活多變,穩定性不強。
三、政策與法律的一致性
政策與法律在本質上的一致性,它們都是以統治階級的政治權利為基礎,服務於政治權利的要求,實現維護、鞏固階級統治的目的。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具體而言:

⑴功能的共同性。政策和法律都是國家進行社會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共同調整、控制和規范社會關系。政策與法律在社會調控上具有同樣性質的功能。國家通過頒
布法律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規范,同樣,國家也通過實施政策對社會生活進行調節和管理。政策和法律共同構成了社會管理的手段。
⑵內容的一
致性。在我國,作為國家的基本政策的國家的大政方針,它往往體現在憲法和法律之中,具有明顯的法律效力,是憲法和法律的核心內容,因此,國家政策往往成為
法律的指導原則或法律本身。同樣,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黨的政策(除了黨務方面)一般都通過一定的法律程序上升為國家和政府的政策,它不僅對我國法
律的制定和執行具有指導作用,這些政策在實踐中成熟之後大都上升為法律,因此,黨的政策和國家政策之間具有一致性,政策與法律之間在內容上也具有一致性。

⑶適用的互補性。政策與法律雖然在功能的性質上相同,但是二者的適用范圍並不完全相同,只在自己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領域內發生作用。政策比法律調整的社
會關系更加廣泛,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政策的調整和規范,而法律則並不可能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宗教、道德、民族等領域的許多問題就只能適用政
策調整,而不能用法律進行硬性約束。
四、正確處理政策與法律關系的對策建議
當前重政策輕法律的現象,反映出政府官員法治觀念淡薄,人治影響仍存在,計劃經濟的傳統仍然發揮不良的影響。同時,它也是權力腐敗的源泉之一,政府權力迴避司法審查,攫取利益,無視法律要求。改變這一局面,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法律建設,通過高質量的法律來壓倒政策優勢。首先,注重完善立法。要從提高立法質量上下功夫,不能僅僅只是依靠增加立法數量。要拋開「先以政
策積累經驗,後以法律推行」的舊的立法思想,盡快使社會各個領域都有法可依。在立法技術上要注意明確、簡潔、邏輯嚴密、便於操作和執行。其次,要注意加強
訴訟程序法的制定。「歷史上法制的實質性進步往往是通過程序體系的發達和合理化才落實的。」從訴訟程序方面保證實體法的正確實施,保證實體權利、義務的實
現。嚴格懲處違法行為,強化公民法律意識。特別是通過程序控制來保障行政權合法、正確行使,使行政權力運作程序化、規范化,防止濫用行政權力制定政策的現
象出現。最後,保證司法獨立。落實法院的憲法地位,嚴格執法,把司法審查作為監控行政權力運作的重要手段。「對政府行為是否合法的爭議應當由完全獨立於行
政之外的法官裁決。」保證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使司法獨立於行政系統,才能充分發揮法律對行政機關政策制定的監督作用,真正實現依法治國。

(二)對政策運作進行規范,使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更加科學化、民主化、合法化。在法治體系中,政策與法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應迴避這一事實。我
們應著力於在政策制定與執行時,有意識減除其對抗色彩,使政策主動支持與配合法律,在法治原則的指導下健康運作。法律也可以從不良政策的危害中吸取教訓,
加強法律建設的步驟,促進法律體系更新與完善。從而使政策與法律得以良性互動,加快「法治」進程。另一方面,要注重規范政策制定與執行,使之既合法又合
理。「法治意味著政府的全部行為必須有規則依據,必須有法律授權。」政府制定政策必須有規則依據並限於法律授權范圍內。對於同一問題,如果已有法律的規
定,就不必制定政策來重復調節,除非它是為落實法律的。法治與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密切聯系,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行為都要受到立法、行政、司法的監督以及社會監
督,從而確保政策不違反規則,不侵犯人民的合法權益。總之,要辯證地認識和處理法律與政策的關系,既不能把二者簡單等同,又不能將二者完全割裂、對立起
來。在處理兩者實踐上的矛盾,我們既要堅持依法辦事,維護法律的穩定性和權威性,又要依據新的政策精神適時地修訂法律,最終使二者在內容和原則上達成協調
一致,相輔相成。
綜上所述,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都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
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我們要做到把執行黨的政策和遵守我國法律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要堅持依法辦事,維護法律的穩定性和權威性,又
要依據新的政策精神適時修訂法律,確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沿著民主與法制政策指導、法律保駕的軌道前進,確保黨的十六大精神得到全面地貫徹落實。

❹ 和普通法律相比,憲法解釋有何共同性或特殊性

憲法和一般法的共同性是:憲法和一般法都是我國成文法。

憲法解釋的特殊性是:

1、憲法規定的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制度,包括社會制度、經濟制度,是一切領域中的國家機關的組織和活動的基本原則,及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等根本問題。

2、憲法有特殊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如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 民代表大會1/5以上代表或其常務委員會提議並由該代表大會的全體代表的2/3以上多數通過。

3、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一般法的依據,凡違 反憲法的法都是無效的。

4、憲法在國家的法律體系中處於首位,起統帥作用。



(4)法規普適性擴展閱讀:

與一般法律相比,憲法有下列特徵:

1、內容最重要。憲法集中規定了一個國家的國家制度、社會制度的基本原則,包括國家的性質、政權組織形式、經濟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國家機構等。

2、法律效力最高。憲法是一般法律制定的基礎和依據,一般法律的內容不得與憲法規定的原則相抵觸,憲法是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全體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准則。

3、制定和修改程序最嚴格。這是憲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決定的,因為憲法的修改必然引起其他法律的修改,所以規定嚴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是為了保證憲法的穩定性。

❺ 「法律適用」的含義

法律適用通常指國家司法機關根據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運用法律處理內案件、解決糾紛的活動容。應注意的是,僅就「適用」一詞而言,它有時指司法機關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活動,有時則泛指法律的實施和運用活動。在中國,司法機關包括人民檢察院(檢察機關)和人民法院(審判機關)。

(5)法規普適性擴展閱讀

基本原則

(1)法治原則。法律適用活動要嚴格依法進行,既包括程序方面也包括實體方面;既包括對事實的認定也包括對法律的適用,即通常所說的「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2)平等原則。它要求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適用法律處理案件時,對任何公民,不論其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等有何差別,不論其政治、社會地位有何不同,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3)獨立原則。即國家司法機關在辦案過程中,依照法律獨立行使司法權,不受其它任何機關、組織和公民個人的干預。

(4)責任原則。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在法律適用過程中如果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嚴重後果的,要依法承擔責任。

❻ 指南製作背景為什麼具有普適性

因為指南為人們提供指導性資料或情況的東西,要求適用性廣泛。
普適性指某一事物(特別是觀念、制度和規律等)比較普遍地適用於同類對象或事物的性質。
規范性文件,是各級機關、團體、組織制發的各類文件中最主要的一類,因其內容具有約束和規范人們行為的性質,故名稱為規范性文件。我國法律法規對於規范性文件的含義、制發主體、制發程序和許可權以及審查機制等,尚無全面、統一的規定。但部分地區探索實現了規范性文件統一登記、統一編號、統一公布的「三統一」,初步實現了規范性文件的規范管理。

❼ 法律和政策的關系是什麼

法律以政策為指導,首先表現在立法方面,政策是法律制定的依據;其次在法律專的實屬施方面,政策對法律具有指導作用。

反過來,政策依靠法律實施。依法治國下政策的空間相應的就要縮小,但並不意味著依法治國的狀態下政策就沒有發揮作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法具有較高的穩定性,但並不意味著法不能因時而變,只是法的任何變動都須遵循嚴格、固定且專業性很強的程序,程序性是法的重要特徵。

政策可應形勢變化作出較為迅速的反應和調整,其程序性約束也不及法那樣嚴格和專門化。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政策可朝令夕改或無最基本的程序要求。



(7)法規普適性擴展閱讀:

法的實施與國家強制相關,且是有組織、專門化和程序化的。政黨政策以黨的紀律保障實施,其實施不與國家強制相關,除非它已轉化為法律。

法傾向於只調整可能且必須以法定權利義務來界定的,具有交涉性和可訴性的社會關系和行為領域。

一般而言,政黨政策調整的社會關系和領域比法律為廣,對黨的組織和黨的成員的要求也比法的要求為高。但這並不意味著政黨政策可涵蓋法的調整范圍,法也有其相對獨立的調整空間。

❽ 法律和政策的區別

一、區別:

1、制定的組織和程序不同。

狹義的法律僅能由有權制定的國家機關(即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也只能由國務院和地方權力機關制定。黨的全國性政策只能由黨中央決定。法具有國家意志,黨的政策代表黨的意志。

2、兩者的諷整范圍不同。

兩者的諷整范圍有的是共同的,交錯的,但有的卻是區別,例如具體犯罪問題僅由法律規定。

3、實施手段、方式不同。

法具有國家強制力,黨的政策靠宣傳教育,對黨員還可以紀律制裁作保證。

4、相對穩定程度不同。

法律比較規范化、定型化;政策一般比較原則,有較大伸縮性。

二、正確。

在社會主義國家,法與政策是指社會主義法與共產黨的政策。二者緊密聯系,相輔相成,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它們的基本精神和原則是一致的。

1、政策是法的靈魂,是法的指導思想和核心內容,法的制定應以政策為依據;法的實施也應體現政策精神;在法無明文規定時,可運用政策去處理問題。

2、法也是貫徹、實施政策的最重要、最有力的工具和手段。

(8)法規普適性擴展閱讀:

法律和法規的區別:

1、制訂的機關不同:法律的制訂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來完成的,法規的制訂可以由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來完成,也可以由部一級主管機構來完成。

2、法律效力不同,法律的效力一般高於法規的效力,與法律相抵觸的法規,在實際的審判和操作中應當以法律為准。

3、空間效力不同,地方性法規只能在某一地方生效,其他省市不具有法律效力,而法律的空間效力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范圍之內。

4、調整范圍不同,法律的調整范圍可以涉及多個方面或多項內容,法規的調整范圍一般是社會生活的某一具體方面或某一項具體內容。

❾ 如何把握好政策與法律的關系

把握好政策與法律的關系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政策與法律的含義與特徵
(一)政策的概念與特徵
政策是國家為實現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目標任務而確定的行動指導原則與准則。[1]通過制定政策,以確定行動的目的、方針和措施。政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階級社會的產物,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是社會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
政策作為社會權力和倫理政治的應用,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普遍性。政策的普遍性指的是其調整社會關系內容的廣泛性。政黨政治在現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使得基於社會權力的政策影響力可以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為方便與法律的比較,我們簡單地將社會關系內容分為思想和行為兩類。不同的利益要求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和行為,「如果一個社會不在政治取向上獲得最低限度的一致,那麼它的良性運作與正常發展便是根本不可能的」。[2]這就是政策對思想的統一與整合的過程。政策對行為的調整則相當廣泛,無論是涉己的還是涉他的,都受它指導,這里不再贅述。
(2)指導性。政策是社會權力的應用,具有指導性。首先,它表現為內容的原則性與宏觀性,較為概括與凝練;其次,它表現為一種號召性與期盼性,明確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最後,政策的指導性就其效力而言,不具國家強制力,僅是一種社會影響力,它代表的是政黨意志而非國家意志,其效力只及於黨組和黨員,而且這種效力也只是一種紀律約束力,沒有法律約束力。違反紀律規定,可受黨紀處分,但不受法律制裁(違法除外)。其效力不能自然及於其它組織及黨外人士,只能通過民眾的信賴來自覺實現。[3]當然,如果某方面的政策經過法定途徑上升為國家意志,成為法律,則具有法律效力,這是政策向法律轉化的問題。政策能夠宏觀指導,但相伴而生的則是其微觀操作的缺乏,這就為其因人性的多重道德而被善意或惡意歪曲提供了可能,也為人治的隨意性提供了可能(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3)靈活性。政策的靈活性是就其環境適應能力而言的。政策最大的優點就是環境適應能力強,易隨環境的變化而作相應的調整。其對環境的適應與相關調整有兩種情況:一是已有的政策調整關系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二是新發現的社會關系還沒有相關政策進行調整。在這兩種情況下,政策都可能作出較為靈活的反應。與政策的靈活性相伴生的則是其隨意性。因缺少應有的規范,政策隨意性帶來的後果是嚴重的,建國以來的經歷已足以證實這一點。
(二)法律的含義與特徵
法律是由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為規范體系。其目的在於維護、鞏固和發展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法律作為國家權力及法理政治的應用,其特徵相對於政策而言,體現在:
(1)普適性。法律的普適性是就其在特定的調整關系下,適用范圍的廣泛程度而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體現了法的正義性追求,各國憲法對這一點都給予了確認。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黨章中也明確規定:「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這說明了法律適用的普遍性,這種普遍性體現了司法適用性,而黨的政策如果沒有上升為國家法律,則不具司法適用性,這也是我們依法治國的起點。
(2)規范性。法律的規范性是法律區別於政策的最主要特徵。首先,表現為內容規定的具體性,對權利與義務,法律都進行了相對詳盡的說明;其次,表現為程序的規定性,它對現實生活的意義在於,無論是制定政策還是制定法律,都有必要加以程序上的規定;最後,也是規范性最具實質性意義的,無論是內容還是程序的規定,都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違法行為由國家專門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法律的規范性有其范圍,它對思想意識及私領域行為則無能為力,譬如不能用法律手段強行統一人們的思想與信仰。
(3)穩定性。法律的穩定性是基於法律「保守性及側重過去的特點,保證了某種程度的連續性、可預見性」。法律的穩定性主要側重社會影響和社會秩序方面,如果法律朝令夕改,就會影響它作為行為參照座標的權威性,喪失了權威地位,也就喪失了人們對法律的認同感,沒有了認同感,也就意味著法律的無效。當然,這種穩定也是一種相對穩定,法律必須隨環境的變化而調整,且這種調整必須依法定程序去辦,這也是保證其權威性與嚴肅性的必要前提。法律的規范性與穩定性又產生了相關的「時滯」性與僵化性,柏拉圖在其政治作品中對法律觀點所表達的反感,就植根於法律的規范性特性。
二、政策與法律的區別
政策與法律作為兩種不同的社會政治現象,雖然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但在制定主體和程序、表現形式、調整和適用范圍以及穩定性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點。它們的區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意志屬性不同。法律是由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加以制定的,它是國家意志和公共意志,是全體公民之間的契約性文件。而政策有所不同,黨的政策是黨的領導機關依黨章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是全黨意志的集中,不具有國家意志的屬性。
(2)規范形式不同。法律必須具有高度的明確性,每一部法典或單行法律和法規,都必須以規則為主,而不能僅限於原則性的規定,否則就難以對權利義務關系加以有效的調整。而政策則不同,有些政策文件主要或完全由原則性規定組成,只規定行為方向而不規定具體的行為規則。
(3)實施方式不同。法律具有鮮明的強制性和懲罰性,它依靠其強制力使人們普遍遵從。政策不一定都以強制力為後盾,政黨的政策主要靠宣傳教育、勸導,靠人民對政策的信任、支持而貫徹執行,雖然國家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強制力,但這種強制力較弱,政府對違反政策的人只能通過行政手段予以處分。
(4)穩定程度不同。法律一般是對試行和檢驗為正確的政策定型化,具有較強的穩定性。政策則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及時解決新出現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相對於法律而言,政策靈活多變,穩定性不強。
三、政策與法律的一致性
政策與法律在本質上的一致性,它們都是以統治階級的政治權利為基礎,服務於政治權利的要求,實現維護、鞏固階級統治的目的。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具體而言:
⑴功能的共同性。政策和法律都是國家進行社會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共同調整、控制和規范社會關系。政策與法律在社會調控上具有同樣性質的功能。國家通過頒布法律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規范,同樣,國家也通過實施政策對社會生活進行調節和管理。政策和法律共同構成了社會管理的手段。
⑵內容的一致性。在我國,作為國家的基本政策的國家的大政方針,它往往體現在憲法和法律之中,具有明顯的法律效力,是憲法和法律的核心內容,因此,國家政策往往成為法律的指導原則或法律本身。同樣,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黨的政策(除了黨務方面)一般都通過一定的法律程序上升為國家和政府的政策,它不僅對我國法律的制定和執行具有指導作用,這些政策在實踐中成熟之後大都上升為法律,因此,黨的政策和國家政策之間具有一致性,政策與法律之間在內容上也具有一致性。
⑶適用的互補性。政策與法律雖然在功能的性質上相同,但是二者的適用范圍並不完全相同,只在自己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領域內發生作用。政策比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更加廣泛,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政策的調整和規范,而法律則並不可能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宗教、道德、民族等領域的許多問題就只能適用政策調整,而不能用法律進行硬性約束。
四、正確處理政策與法律關系的對策建議
當前重政策輕法律的現象,反映出政府官員法治觀念淡薄,人治影響仍存在,計劃經濟的傳統仍然發揮不良的影響。同時,它也是權力腐敗的源泉之一,政府權力迴避司法審查,攫取利益,無視法律要求。改變這一局面,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法律建設,通過高質量的法律來壓倒政策優勢。首先,注重完善立法。要從提高立法質量上下功夫,不能僅僅只是依靠增加立法數量。要拋開「先以政策積累經驗,後以法律推行」的舊的立法思想,盡快使社會各個領域都有法可依。在立法技術上要注意明確、簡潔、邏輯嚴密、便於操作和執行。其次,要注意加強訴訟程序法的制定。「歷史上法制的實質性進步往往是通過程序體系的發達和合理化才落實的。」從訴訟程序方面保證實體法的正確實施,保證實體權利、義務的實現。嚴格懲處違法行為,強化公民法律意識。特別是通過程序控制來保障行政權合法、正確行使,使行政權力運作程序化、規范化,防止濫用行政權力制定政策的現象出現。最後,保證司法獨立。落實法院的憲法地位,嚴格執法,把司法審查作為監控行政權力運作的重要手段。「對政府行為是否合法的爭議應當由完全獨立於行政之外的法官裁決。」保證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使司法獨立於行政系統,才能充分發揮法律對行政機關政策制定的監督作用,真正實現依法治國。
(二)對政策運作進行規范,使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更加科學化、民主化、合法化。在法治體系中,政策與法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應迴避這一事實。我們應著力於在政策制定與執行時,有意識減除其對抗色彩,使政策主動支持與配合法律,在法治原則的指導下健康運作。法律也可以從不良政策的危害中吸取教訓,加強法律建設的步驟,促進法律體系更新與完善。從而使政策與法律得以良性互動,加快「法治」進程。另一方面,要注重規范政策制定與執行,使之既合法又合理。「法治意味著政府的全部行為必須有規則依據,必須有法律授權。」政府制定政策必須有規則依據並限於法律授權范圍內。對於同一問題,如果已有法律的規定,就不必制定政策來重復調節,除非它是為落實法律的。法治與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密切聯系,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行為都要受到立法、行政、司法的監督以及社會監督,從而確保政策不違反規則,不侵犯人民的合法權益。總之,要辯證地認識和處理法律與政策的關系,既不能把二者簡單等同,又不能將二者完全割裂、對立起來。在處理兩者實踐上的矛盾,我們既要堅持依法辦事,維護法律的穩定性和權威性,又要依據新的政策精神適時地修訂法律,最終使二者在內容和原則上達成協調一致,相輔相成。
綜上所述,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都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我們要做到把執行黨的政策和遵守我國法律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要堅持依法辦事,維護法律的穩定性和權威性,又要依據新的政策精神適時修訂法律,確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沿著民主與法制政策指導、法律保駕的軌道前進,確保黨的十六大精神得到全面地貫徹落實。

❿ 1什麼是法律的普遍適用性,什麼是法律的優先適

法律的普遍適用性
(1)法治原則。法律適用活動要嚴格依法進行,既包括程序方面也包括實體方面;既包括對事實的認定也包括對法律的適用,即通常所說的「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2)平等原則。它要求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適用法律處理案件時,對任何公民,不論其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等有何差別,不論其政治、社會地位有何不同,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3)獨立原則。即國家司法機關在辦案過程中,依照法律獨立行使司法權,不受其它任何機關、組織和公民個人的干預。
(4)責任原則。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在法律適用過程中如果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嚴重後果的,要依法承擔責任。
2、法律的優先適用性
(1)法律的優先適用性是指法律優先於行政立法,即強調法律對於行政立法(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優越地位。
(2)在各種社會活動中,法律優先原則還應包括司法活動優先於其他活動,以體現社會對法律的遵從和敬畏。
(3)對於一個公民。但參與司法活動和其他活動出現時間沖突時,應當優先參與司法活動,使司法活動得到優先的保障。
(10)法規普適性擴展閱讀我國的法律位階描述如下:
1、憲法處於法律位階的最高層。
2、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
3、上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高於下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4、行政法規高於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5、地方性法規高於本級政府和下級政府規章。
6、上級政府規章的效力高於下級政府規章。
7、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范圍內施行。特別法優於一般法

熱點內容
物流法律法規的教學目標 發布:2025-01-23 20:11:22 瀏覽:450
法院掃描卷子 發布:2025-01-23 20:09:02 瀏覽:18
老同學社會與法 發布:2025-01-23 19:53:27 瀏覽:692
非獨立法人實驗室法人授權書 發布:2025-01-23 19:52:39 瀏覽:985
法院指揮車 發布:2025-01-23 19:45:12 瀏覽:533
社會法調整的法律部門有哪些 發布:2025-01-23 19:31:48 瀏覽:528
競職條例 發布:2025-01-23 19:22:33 瀏覽:550
文化與道德 發布:2025-01-23 19:09:23 瀏覽:228
熱搜推動司法 發布:2025-01-23 18:50:35 瀏覽:869
陝西司法廳領導班子 發布:2025-01-23 18:48:51 瀏覽: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