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沖法規
⑴ 請問我國對律師的「利益沖突」和「雙重代理」有哪些法律給出了明文規定
"利益沖突 "
美國、英國對利益沖突進行規范一般是通過法律管制、行業自律來實現。我國則通過律師事務所對律師直接管理、律師協會行業自律管理、司法行政機關業務指導和監督來實現,對律師執業中的不當行為的處罰以司法行政手段為主,同時輔以行業自糾。[56]我國有關律師執業利益沖突的規范性文件以各地律師協會制定的律師執業行為規范為主,我國以法律形式對律師執業中利益沖突進行的規定非常少,只零星分散於《律師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有關條款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5條規定在共同犯罪中,一名辯護人不得為兩名以上的同案被告人辯護;第33條第(六)款規定與案件審理結果有利益關系的人不得被委託擔任辯護人。《律師法》第34條規定:「律師不得在同一案件中,為雙方當事人擔任代理人。」
中華全國律協於2004年修正的《律師執業行為規范》對律師執業中的利益沖突做出了補充規定,[57]2004年3月19日司法部公布的《律師和律師事務所違法行為處罰辦法》[58]以列舉的方式規定了律師執業中被禁止的涉及利益沖突的若干行為,司法部1992年6月15日通過的《關於律師擔任企業法律顧問的若干規定》第13條、14條對企業法律顧問在同一案件中代理對立當事人作出了禁止規定,此外司法部頒布的一系列的文件中對利益沖突也有所涉及,但是相對粗淺[59]。我國各地律師協會在本世紀初也相繼制定了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的律師執業中利益沖突的認定和處理規則。如2001年12月30日上海市律師協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上海市律師協會律師執業利益沖突認定和處理規則(試行)》,河南省律師協會第五屆四次事理事會通過並於2005年8月22日發布的《律師執業避免利益沖突規則(試行)》,2001年6月16日經北京市律師協會五屆八次理事會通過的《北京市律師業避免利益沖突的規則(試行)》,2002年8月1日重慶市律師協會一屆理事會四次會議通過的《重慶市律師協會執業利益沖突認定處理規范(試行)》等。
從上可以看出,目前我國有關律師執業的利益沖突的規定僅僅散見於法律、部門規章、司法解釋及規范性文件的一些條款中,《律師法》不僅沒有專章甚至專節規定,條款也僅僅只有一條關於禁止律師雙方代理的規定。作為我國律師行業的最高規范,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最新制定的《律師執業行為規范》,也對利益沖突也僅僅規定了八條,對許多具體問題規定不明確,缺乏可操作性。各個省級律師協會雖先後制定了不同的執業利益沖突規范,但是內容互相矛盾的很多,內容蕪雜,覆蓋不全,對於跨省、跨地區間設立的律師分支機構間的利益沖突如何協調缺乏相應規定。因此,我國急需建立一部系統完善的律師執業利益沖突規范。
"雙重代理」
《律師違法行為處罰辦法》(司法部令第五十號 一九九七年一月三十一日)
第六條 律師有下列行為之一,由住所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廳(局)或設區的市司法局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給予停止執業三個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處罰;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一)同時在兩個以上律師事務所執業的;
(二)在同一案件中為雙方當事人或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代理的;
……
(十六)其他違反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行為。
⑵ 什麼是律師事務所的利益沖突審查制度
簡單來說,就是律師接到案子的時候,必須先審查所里有沒有律師是這個案子的對方當事人的代理律師,這個就叫利益沖突審查制度。如果對方當事人委託了同所的另一個律師,這個律師就不能接受這個當事人的委託,因為同一個律師事務所的兩個律師分別代理一個案子的兩個當事人,違法了律師事務所管理辦法第三十三條律師承辦業務,由律師事務所統一接受委託,與委託人簽訂書面委託合同。
律師事務所受理業務,應當進行利益沖突審查,不得違反規定受理與本所承辦業務及其委託人有利益沖突的業務
⑶ 各部門行政法規利益沖突的產生和解決辦法
1、一般情況由政府開專題會議進行協調.
2、如果涉及到立法方面的,視以下情況定:
(1)、地方性行政法規
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六十三條規定: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
第六十四條規定:「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
(二)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
第九十條 第二款規定: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國家機關和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以及公民認為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同憲法或者法律相抵觸的,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書面提出進行審查的建議,由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進行研究,必要時,送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查、提出意見。
除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外,其他事項國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根據本地方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規。在國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生效後,地方性法規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相抵觸的規定無效,制定機關應當及時予以修改或者廢止。」(註:《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條規定的是只能制定法律的事項)
(2)、全國性行政法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八十九條第一款明確規定: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可以「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因此,制定行政法規是憲法賦予國務院的一項重要職權,也是國務院推進改革開放,組織經濟建設,實現國家管理職能的重要手段。
簡單的說,地方性行政法規由地方人大討論制定,發生沖突的報全國人大解決;全國性行政法規以國務院制定,發生沖突的的新規定為准。
⑷ 利益沖突的定義
所謂利益沖突(Conflict of Interest),指政府官員公職上代表的公共利益與其自身具有的私人利益之間的沖突。這里的利益,不僅是經濟利益,還包括專業利益、個人聲譽等等。
目前我國各個領域普遍存在利益沖突問題,已成為腐敗發生的重要根源。有關部門應盡快完善和健全防止利益沖突機制,因為這是國家廉政體系的重要支柱,直接影響到廉政建設的總體成效。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變化很大,也產生了諸多社會矛盾,其中利益沖突是直接的表現形式。在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存在三大利益沖突,即勞資利益沖突、社會分配利益沖突、政府和公眾利益沖突。
在三大利益沖突中,勞資利益沖突在我國社會涉及范圍最大。在計劃經濟時代,這個問題不明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問題越來越凸顯。
在社會分配利益沖突方面,隨著社會貧富差距懸殊,『仇富』現象也越來越嚴重,造成的社會階層對立現象不容忽視。尤其要引起重視的是政府和公眾利益沖突,因為這個利益沖突的背後,實質卻是官員和公眾的利益沖突,直接損害的是黨的執政基礎。比如暴力征地、拆遷,等等。 目前我國官員的利益沖突問題,可以梳理為交易型利益沖突、影響型利益沖突、「旋轉」型利益沖突等三種類型。
交易型利益沖突,就是官員利用職務之便,直接從利益關聯者那裡收取私人利益。這種情況較常見,比如有些官員對房地產行業有管理審批權,以超低價從房產商那裡買房;對礦產資源開發有管理審批權的官員入股煤礦、投『乾股』,等等。
在各種利益沖突中,影響型利益沖突通常表現為,官員利用公權力的影響,直接或間接地實現自己、親屬或利益相關者的私人利益,比如處理親屬問題、自我交易、影響交易、裙帶關系,等等。
同其他利益沖突相比較,「旋轉」型利益沖突更有隱蔽性——有些官員具有公私雙重角色,在履行公共事務的過程中,利用公權為自己、親屬或利益相關者謀取私人利益。典型的有自己開公司、兼職、退休後到企業任職等形式。
目前公眾對有些人事任免、政府采購、工程招標、行政審批事項不信任,根源就在於決策官員在政策決定中存在利益沖突。利益沖突問題對政府廉潔危害極大,其要害在於這種行為削弱了公眾對官員的基本信任。在現實中,即使官員沒有獲得私人利益,但只要利益沖突明顯存在,公眾就有理由對官員在決策過程和行政過程中的客觀性產生質疑。 防止利益沖突被多數國家視為有效預防腐敗的前瞻性策略。近年來,我國也先後頒布數十項針對利益沖突的法規政策。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1984年出台的《關於嚴禁黨政機關和黨政幹部經商、辦企業的決定》;1997年印發的《關於領導幹部報告個人重大事項的規定》;2007年頒布《關於嚴格禁止利用職務上的便利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若干規定》;1998年下發的《關於中央黨政機關與所辦經濟實體和管理的直屬企業脫鉤有關問題的通知》;200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其中明確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的刑罰問題。
不過,盡管以往出台此類法規政策多達數十項,但僅僅屬於黨內法規和行政法規。在這些法規政策中,雖沒有「防止利益沖突」之類的明確表述,但不少內容卻旨在防止利益沖突,以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
2009年9月18日,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按照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現代市場體系要求推進相關改革,建立健全防止利益沖突制度,完善公共資源配置、公共資產交易、公共產品生產領域市場運行機制。」這是中央文件首次使用「利益沖突」這樣全新的廉政概念。
2010年2月25日至26日,2009年度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檢查工作匯報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委副書記何勇在會上又強調,「要建立健全防止利益沖突制度,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公共資源配置、公共資產交易、公共產品生產等領域權力尋租機會。」
相關的成功經驗
加拿大、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都將管理利益沖突活動制定為法律。主要對官員財產申報、資產處理、迴避、禮品和饋贈、離職後的就業、經濟投資活動等容易引發利益沖突的事項,進行了嚴格、詳細的規定。比如加拿大政府頒布《利益沖突章程》,並針對現任和退休的公職人員制定了《公職人員利益沖突與離職後行為准則》;美國的《利益沖突法》是一部刑事法律,規定了相應的罰金刑和有期徒刑;英國針對高級官員制定了一項「利益聲明」制度,要求官員在參與決策之前首先說明擬決策事項是否關聯到個人利益。
2009年10月14日,中美兩國共同在北京舉辦主題為「廉政准則——防止利益沖突」研討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賀國強在會見參會代表時指出,「建立防止利益沖突機制,是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一個重要課題,中國將結合這次研討會的成果,吸收各國的有益經驗,抓緊研究制定相關制度」。
我國有些地方政府,此前已對防止利益沖突「試水」。2009年7月,浙江省溫州市印發《溫州市國家工作人員利益沖突迴避暫行辦法》。由此,「利益沖突」這一陌生的廉政概念,正式進入地方領導的視線。
2010年2月,浙江省杭州市出台了防止利益沖突制度。據報道,杭州幾年前就對此進行研究,如市紀委將上城區文廣新局劉某某利用權力直接將手中掌握的文化市場經營許可證掛牌出賣的行為定義為「直接交易型」的利益沖突;規定官員要對家屬配偶子女就業、經商等情況進行信息公開,等等。
但我國防止利益沖突的制度規定並不完善——這些制度規定不僅散見在各種准則、條例、報告之中,很不系統,而且制度規定約束的對象各不相同,原則、尺度也很難統一,其中許多「不準」,具有時效性和局限性。更關鍵的是,大多數制度規定沒有相應的懲罰性條款,缺乏可操作性。
由於種種弊端的存在,以至防止利益沖突方面的制度規定執行效果並不好。比如沒有把「注重預防」落到實處;處理利益沖突問題不及時、不得力;多數官員在認識上存在模糊,制度規定的宣傳普及工作滯後,等等。 要通過防止利益沖突減少腐敗現象發生,需要在官民「信息對稱」的前提下,圍繞權力和利益之間的關系,在權力和利益方面作出合理安排,及早阻斷官員以權謀私的通道,加大對利益沖突問題的監督和處理力度。
要對官員倫理教育注意創新,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幫助官員認識利益沖突問題的本質。應把廉政教育和倫理培訓,個人信仰教育與平時的修為作為官員的重要培訓內容,以幫助他們從心靈根本上按照自己的信仰行事,這樣才能防止思想變質,從根本上解決官員尋租制度的各種行為,才能有效地解決利益沖突等相關問題。
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人大、政協、黨政機關、司法機關等的公職人員,是涉及利益沖突的主體。他們在執行公務時,對自己或與自己具有夫妻關系、直系血親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以及近姻親關系的人產生利害關系的都應迴避。由於我國有著重視社會關系的傳統,監督和管理的范圍需再擴大,包括對足以影響公正合理執行公務的同學關系、師生關系、老鄉關系、戰友關系,甚至曾經的同事關系、戀人關系也應納入迴避范圍。
官員財產申報制度是防止和治理貪污腐敗的一項重要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官民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起到早期警報的作用。但遺憾的是,財產申報制度在我國尚未形成法律法規,只是通過黨紀文件來規定。為此,有關部門還應加快此項制度的立法進程,申報內容應包括個人及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財產狀況,如工資、薪金、各類補貼和福利費、股票、養老金、不動產、債券、個人通過其他勞動獲得的利益、投資及獎勵所獲得的利益等等。申報內容應公開接受公眾監督。
完善的防止利益沖突制度,必須有具體的落實措施,這就需要強化監督機制、評價機制、獎懲機制、認識機制等實施機制。在整個實施過程中,要對利益沖突行為形成有力的監督,對官員廉政狀況及處理利益沖突的情況,要給予全方位的較為科學的評價。同時,紀檢監察機關應充分認識到防止利益沖突工作的重要性,加強相關方面的理論研究和政策探索等。
從反腐的角度來講,我國需要有一部《防止利益沖突法》,對現行政策法規中的共同性內容加以歸納,並統一引入「利益沖突」概念,這必將進一步提高廉政建設的系統性和有效性。
⑸ 緊急!各部門行政法規利益沖突的產生和解決辦法
這位朋友提到的行政法規是行政法律規范內容之一,可以參考下文然後進一步整理即可產生自己的答案。
行政法律規范沖突及其解決
一、行政法律規范的含義及其表現形式
在國家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中,可以分為規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規范性法律文件是指有權制定法律規范的國家機關,法律職權和程序針對一般情況、一般的人所發布的能夠反復適用的法律文件,屬於法的范圍。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是指有關國家機關針對特定情況、特定人發布的一次性適用的法律文件,它只是法的適用的結果,沒有普遍的約束力,所以不屬於廣義的法的范圍。行政法律規范作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主要是在前一種觀點上來說的,即行政法律規范作為具有規范性的法律文件,包括了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法律解釋、國際條約與協定等。下面對這些行政法律規范作一詳細的闡述。
(一)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也是各項立法的依據。憲法對行政法規范的確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一方面是對行政活動所進行的規定,直接成為行政主體進行行政活動的具體依據;另一方面是對有關行政活動進行一般原則性的規定,成為其他所有具體的行政法律規范的依據和根源。
(二)法律。法律是由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黨委會制定的。在全國范圍內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其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為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為一般法律。我國自1978年以來制定的法律有400餘件。其中絕大多數涉及行政權的設定及行政組織、行政權的運作以及對行政的監督和救濟,涉及公民的行政權益。這些都是行政法律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里要指出的是,法律作為行政法律規范的表現形式,是指法律文件中有關行政活動的法律規范,而並不是說所有的法律文件都屬於行政法。所以,這就會出現,可能某一項法律文件中的規范內容既包含有行政規范,還包含有其它部門法的規范,如《婚姻法》。
(三)行政法規。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根據憲法、法律和國家權力機關的特別授權,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發布的規范性文件。行政法規的名稱主要包括條例、規定和辦法三種。行政法規必須按照法定程序制定,並在《國務院公報》上刊載。從法律地位、規范的具體內容和數量上看,行政法規在行政法表現形式中佔有重要地位。當然,每項行政法文件的規范和內容並不一定全是行政規范,還可能包含其他法律規范,但主要是行政法規范。
(四)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所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總稱。地方性法規要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及國務院備案。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 [①]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法定許可權並結合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所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要報上一級常委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及單行條例中的多數法律規范都屬於行政法律規范。
(五)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各部門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按照規定程序所制定的規定、辦法、實施細則、規則等規范性文件的總稱。按照憲法和組織法的規定,只有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才有權制定規章。但由於現實的需要,國務院的直屬機構以及其他工作部門也在發布規范性文件。這些行政機關在法律授權或國務院授權後享有規章制定權。地方政府規章是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按照規定程序所制定的適用於本地區行政管理工作的規定、辦法、實施細則、規則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總稱。和法律、法規相比,規章的數量龐大,制定主體眾多,因而規章作為行政法的表現形式,必須首先強調其自身的合法性,違法的規章一律無效。
(六)法律解釋。法律解釋是指在法律適用過程中,有權機關對法律的有關概念、界限以及如何運用所作的解釋。按照1981年6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的《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的規定。法律解釋包括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地方解釋。凡是對行政法規的法律解釋都屬於行政法的組成部分。
(七)國際條約與協定。國際條約與協定是指我國所簽訂、加入或承認的國際條約或雙邊性、多邊性協定,除聲明保留的條款外,也在我國境內具有法律效力。
二、行政法律規范在適用上的沖突
通過對行政法律規范的含義及其表現形式的闡述,可以看出由於這些法律形式分別是由不同性質和地位的機關依據不同的職權范圍而制定的,因此,也就決定了這些法律規范在具體的適用當中必須會存在沖突。這里所說的法律適用沖突是指行政訴訟中法律適用的沖突。
(一)法律適用沖突的概念及其特點。
1、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沖突,是指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的過程中,發現對同一法律事實或關系,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律文件做出了不同的規定,法院適用不同的法律規定就會產生不同的裁判結果。這種法律適用的沖突,是由於立法本身的原因,或者由於某些客觀因素而導致的。但是,歸根結底,「不論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的關系應當如何,也不論司法機關是否應當尊重立法機關,事實上,『恰是司法機關所表達的才是何為法律的最後語言』」。當然,法律規范沖突和法律規范選擇使用是一個普遍的法律現象,不僅存在於國際法領域,也存在於國內法領域,只是情況有所不同。誠然,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是由各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聯系的整體,其法律規范之間應該具有統一性、相互聯系性和協調性,但法律規范之間的沖突以及法院審理案件時對法律規范的選擇使用仍是難以避免的。因此,有的西方人提醒人們注意:即使在法治十分發達的國家,法律也會存在內在矛盾,在那裡仍然有許多事情可做。否則,法律只是籠罩著「公平面紗」的不公平。這也就給行政訴訟適用行政法律規范帶來了特殊性、復雜性和艱巨性。
2、行政訴訟法律適用沖突的特點表現在:首先,它是發生在我國領土范圍內的法律適用上的沖突。任何一個國家的行政管理權只能在其本國領土范圍內行使。依據我國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其法律效力只能及於我國領土范圍之內,而不及於我國領土范圍之外。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70條規定:「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行政訴訟,適用本法。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其次,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沖突。在行政法律規范的適用中,行政機關做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規定又不盡相同,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也存在著法律適用上的沖突,在這種法律沖突中,發現和適用法律沖突問題的主體是行政機關,而行政訴訟法律適用沖突,則是人民法院在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過程中發現的法律沖突,由於人民法院的判決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解決法律適用的要求較之行政程序階段中就更加嚴格和迫切。再次,法律適用沖突發生的前提是各種法律文件,包括不同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授權立法文件等,對相同的事項有著不相一致的矛盾、抵觸的規定。正是由於這些規定,才給人民法院適用法律帶來了的沖突的可能。最後,適用沖突具有復雜性。這主要是對法律適用沖突的表現來說的,從理論上說,法律適用沖突是不允許存在的,但是實際上,由於各種因素的作用,沖突又是不可避免的。
(二)法律適用沖突的類型
由於法律適用沖突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既有應該存在的,也有不應該存在的。下面對這些法律適用的沖突的類型作逐一的說明。
1、特別沖突。即指我國行政法規范體系中的特別法律規定與普通法律規定、單行法與法典之間的沖突。如:港、澳、台同胞的出入境管理,法律作了特別的規定,它不同於中國內地公民的出入境管理的普通法規定,如果法院審理港、澳、台同胞的出入境管理案件,就應在相沖突的法律規定間作出選擇。
2、層級沖突。合法有效的低層次法律規范應具備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它所設立的內容不得與高層次的規范相沖突;二是它與高層次規范的目的相一致。對於行政法體系來說,較低規范所設定的行政機關職權范圍不得大於更高層次所確定的內容,較低規范所設定的行政相對方權利義務的范圍與更高層次所確定的范圍應當一致。如果不同等級規范所確定的職權或義務在范圍或性質上不相吻合,就會產生較低層次規范與較高層次相抵觸的情況。目前這種抵觸可以表現為行政法規同法律相抵觸,地方性法規同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部委規章同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地方政府規章同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以及地方政府規章同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等情況。
3、平級沖突。即指同一等級行政法律規范之間發生的法律適用上的沖突。如不同法律文件規定的主管部門職權可能形成不同部門按不同法律、法規或規章對同一事實進行多頭處理。再比如由於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職能管理部門不明確,造成不同部門執行同一法律、法規、規章對同一事實進行重復處理等,所以法院在行政案件法律審查時必須進行法律規范的選擇適用。
4、新舊法沖突。根據一般規則,調整同一領域問題的新法頒布以後,舊法就自然失去效力。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往往發生新舊法律規范之間的不銜接和矛盾,例如有些領域的行政管理法規在新法頒布後舊法實際上並沒有廢止,由此造成各地方執法部門在選擇舊法規還是新法規時存在混亂。這其實也就涉及到法律的時間效力。同時,也要求法院在進行法律審查時必須選擇和准確適用有關法律、法規,通過行政審判權來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法制的統一。
5、人際沖突。即由於公民的民族種族或身份的不同,法律對其也設定了不同的權利、義務而產生的法律適用沖突。例如,某民族自治地方的計劃生育管理條例規定該自治地方的漢族和少數民族家庭控制可生育的子女數量不同;台灣同胞在大陸投資不同於外國人、港澳同胞和國人投資的規定。
三、行政法律規范適用沖突的解決
既然行政法律規范在適用中會發生這么多的沖突,那麼,應該怎樣解決這些沖突呢?這就是本部分將要討論的問題。
行政法律規范適應沖突的解決,首先應該遵循一定的規則,即選擇適用規則,這也是指導法院在針對同一法律事項的相互沖突的規范之間選擇應當適用法律規范的具體原則,以便法院確立應當適用的法律規范,以此來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選擇適用規則是程序性規則,通過適用這些程序性規則,在沖突的實體規范中找出相應案件應予適用的法律規范,再由法院在行政審判中適用該法律規范。
那麼,法院在具體行政審判中面對行政法律沖突應該適用什麼樣的規則去解決這些沖突呢?下面具體闡述。
(一)特別沖突適用規則。確立法律規范沖突適用規則的理論依據,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則。這個基本原則的內涵是:法律優先、依據法律。法律優先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法律在效力上高於任何其他法規。具體來說就是,法律已有規定的,任何其他法律規范都不得與之相抵觸,凡有抵觸皆以法律為准,但其他規范性文件可以使之具體化;法律尚無規定而其他法律規定了的,一旦法律對此做出規定,其他法律規范須服從法律。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憲法和法律在規定法律與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之間的關系時,採用了不同的標准:對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採用的是「不抵觸」的原則,即地方性法規的規定不得與對此已有規定的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如果法律、行政法規對此沒有規定,地方性法規可以根據地方特點做出規定。同時,對行政機關制定法律規范採用的是「根據」原則,即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不得不能與對此已有規定的法律(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相抵觸,而且只有在法律已有規定或者在法律明確授權的情況下,才能據此做出具體性的規定。這兩個原則的內容顯然不同,但所體現的法律的優先地位及法律優先原則卻是相同的。依據法律,則是指行政機關的行為必須有法律依據,這是依法行政的主要內容。
在法律規范適用中會遇到普通法與特別法之間的矛盾,當普通法與特別法規定不一致時,適用普通法還是特別法的規則?一般認為當普通法與特別法相沖突時優先適用特別法。「特別法優於普通法」是解決特別法與普通法相突時適用的原則,這一原則對於調整同一行政區域不同行政法律規范間的沖突也具有指導作用。但是,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法院不應承認與較高層次法律規范相沖突的較低層次的法律文件為特別法,因為這屬於沒有法律效力越權規范。
(二)層級沖突適用規則。這是指因各種不同效力等級的行政法律規范相沖突而規定適用何種效力層次法律規范的沖突適用規則。不同效力等級的行政法律規范民生沖突實際上是一種違法性沖突,當然應該選擇適用效力等級高的行政法律規范。根據憲法和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各種行政法律規范的效力、高低依次是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作為層級運用規則,應體現這一原則精神,並將之具體化。在不同級別和層次的法律規范之間,如果較低層次的法律規范同較高層次的法律規范相抵觸,應該堅決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最高權威,優先適用較高層次的規范。部門法與基本法沖突的,應適用基本法;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與法律不一致的,應適用法律;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與相應的行政法規相沖突的,應適用行政法規;地方性政府規章與相應的地方性法規不一致的,應適用地方性法規。凡是違背憲法和法律原則精神的規范,都不能予以適用;凡是較低層次的法律規范與較高層次的法律規范相抵觸,較低層次的法律規范就沒有法律效力,也不能作為法院審判行政案件的依據或參照。
(三)同等級沖突適用原則。這是指解決制定機關不同但效力層級相同的行政法律規范相沖突的規則。目前,我國尚未制定此類沖突的規范,在一定程度上使行政審判無所適從。平級沖突的適用規則一般是:調整特定地區、部門事項的法律規范優於調整一般地區、部門的法律規范。我國《行政訴訟法》第53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不一致的,以及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之間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做出解釋或裁決」。這種解決辦法適用於平級規章之間的沖突。
(四)新舊法沖突相適用規則。一般來說,新法生效以後,相應的舊法即失去效力。這就是法的溯及力問題。因為行政法律法規一般沒有溯及力,即除了法律、法規本身明確規定了對尚未處理和該法實施以前的行為可以依據該法規定處理外,就該當認為沒有溯及力。行政訴訟法的溯及力一般涉及訴訟程序問題,但在法律審查中也可能涉及。
(五)人際沖突適用規則。這是指調整因不同民族、種族或人的特殊身份的法律適用沖突的規則。人際沖突適用規則一般明確規定,不同民族、種族或特殊身份的人,適用該民族、種族或特殊身份的人做出特別規定的法律文件或規范。這里不在贅述。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行政法律規范及其表現形式的闡述,揭示了由於這些法律形式分別是由不同性質和地位的機關依據不同的職權范圍而制定的。因此,也就決定了這些法律在具體的適用當中必然會發生沖突。最後,說明了在遇到這種法律適用上的沖突時應該採取的解決辦法。同時,我們也相信,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加強和完善,各種法律規范一定會更加趨於規范化和系統化,從而徹底消滅法律適用的沖突。
參考文獻:
1、《法理學》,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行政法律規范的存在形式即行政法的淵源。參見台灣翁岳生編:《行政法》,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
3、方世榮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4、參見方世榮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5、參見王周戶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西安出版社2003年版。
6、參見劉星著:《法律是什麼》,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7、參見劉星著:《西窗法雨》,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參見舒國瀅主編:《法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9、 參見張文顯主編:《法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作者介紹:陝西省禮泉縣人民檢察院
⑹ 公司控股股東和董事發生利益沖突的時候,應該以哪方為主 有什麼法律文件為依據
根據法律法規或相關規范性文件的要求,應當對以下單位或自然人是否符合擔任公司股東的條件進行重點排查:一、黨政機關1.黨政機關、司法行政部門、軍隊、武警部隊以及黨政機關主的社會團體黨政機關、司法行政部門以及黨政機關主的社會團體,如××省委講師團、××省高級人民法院法官學院,除非符合以下情形:市或區縣社團管理部門登記的社會團體,經市民政局出具非黨政機關主明的;國務院社團管理部門登記的社會團體,設立時出資人為會員的,可以作為企業投資者。不能提供社會團體設立時出資人性質材料的,該社團章程中明確規定資金來源包含會員提供的,可以作為企業投資者。2.黨政機關所屬具有行政管理和執法監督職能的事業單位,以及黨政機關各部門所後勤性、保障性經濟實體(企業法人)和培訓中心,也不得成為股東,除非其屬於以下性質:屬於新聞、出版、科研、設計、醫院、院校、圖書館、博物館、公園、影劇院、演出團體類性質的,或本市各區縣所設鄉鎮集體資產運營中心可以成為企業投資者。國務院各委所屬機關後勤服務中心可作為本系統提供相關後勤服務類企業的投資者,但其所企業不得再投資興企業。二、自然人從一般意義來講,絕大多數人都可以做股東。但按照我國法律的規定.有些人是不能作股東的。自然人不能做股東的有:1.公務員(禁止)根據《公務員法》規定,公務員不得從事或者參與營利性活動,在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中兼任職務。公務員因工作需要在機關外兼職,應當經有關機關批准,並不得領取兼職報酬。公務員辭去公職或者退休的,原系領導成員的公務員在離職三年內,其他公務員在離職兩年內,不得到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任職,不得從事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營利性活動。因此,國家公務員(如國家公務員、法官、檢察官等)是不可以投資公司成為股東的。雖然公務員不能因個人營利目的擔任企業董事、監事、經理,但是可以根據上級的決定,到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掛職鍛煉(包括擔任董事、監事、經理職務)。2.黨政機關的幹部和職工(禁止)根據《關於嚴禁黨政機關和黨政幹部經商、企業的決定》以及《關於進一步制止黨政機關和黨政幹部經商、企業的規定》,國家機關法人的幹部和職工,除中央書記處、國務院特殊批準的以外,一律不準經商、企業。因此,國家機關法人的幹部和職工不得投資公司成為股東。《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若干准則》第二條規定,禁止私自從事營利性活動,不準個人或者借他人名義經商、企業。根據《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若干准則》(2010年2月23日),黨的機關、人大機關、行政機關、政協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中縣(處)級以上黨員領導幹部;人民團體、事業單位中相當於縣(處)級以上黨員領導幹部禁止私自從事營利性活動。不準有下列行為:(a)個人或者借他人名義經商、企業。(b)違反規定擁有非上市公司(企業)的股份或者證券。(c)違反規定買賣股票或者進行其他證券投資。(d)個人在國(境)外注冊公司或者投資入股。(e)違反規定在經濟實體、社會團體等單位中兼職或者兼職取酬,以及從事有償中介活動。(f)離職或者退休後三年內,接受原任職務管轄的地區和業務范圍內的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中介機構的聘任,或者個人從事與原任職務管轄業務相關的營利性活動。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含國有和國有控股金融企業)及其分支機構領導人員中的黨員;縣(市、區、旗)直屬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的科級黨員負責人,鄉鎮(街道)黨員負責人,基層站所的黨員負責人參照執行本准則。3.處級以上領導幹部配偶、子女(有條件禁止)根據中央紀委《關於"不準在領導幹部管轄的業務范圍內個人從事可能與公共利益發生沖突的經商企業活動"的解釋》(中紀發[2000]4號)、《關於省、地兩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配偶、子女個人經商企業的具體規定(執行)》(中紀發[2001]2號),區、縣黨政機關局級領導幹部的配偶、子女不準在領導幹部管轄的業務范圍內投資興可能與公共利益發生沖突的企業。4.縣以上黨和國家機關退(離)休幹部(禁止)《中共中央公廳、國務院公廳關於縣以上黨和國家機關退(離)休幹部經商企業問題的若干規定》明確禁止縣級以上黨和國家機關退的(離)休幹部,不得興商業性企業。因此,縣級以上黨和國家機關的退(離)休幹部是不可以投資公司成為股東的。5.國有企業領導人(有條件禁止)《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廉潔從業若干規定》第5條規定,國有企業領導人員不得有利用職權謀取私利以及損害本企業利益的下列行為:(1)個人從事營利性經營活動和有償中介活動,或者在本企業的同類經營企業、關聯企業和與本企業有業務關系的企業投資入股。6.國企領導人配偶、子女(有條件禁止)《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廉潔從業若干規定》第6條規定,國有企業領導人員應當正確行使經營管理權,防止可能侵害公共利益、企業利益行為的發生。不得有下列行為: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的配偶、子女及其他特定關系人,在本企業的關聯企業、與本企業有業務關系的企業投資入股。7.國有企業職工(有條件禁止)《關於規范國有企業職工持股、投資的意見》(國資發改革[2008]139號)規定,(3)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鼓勵輔業企業的職工持有改制企業股權,但國有企業主業企業的職工不得持有輔業企業股權。國有大型企業改制,要著眼於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滿足企業發展資金需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提高企業競爭力,擇優選取投資者,職工持股不得處於控股地位。(4)嚴格控制職工持股企業范圍。職工入股原則限於持有本企業股權。國有企業集團公司及其各級子企業改制,經國資監管機構或集團公司批准,職工可投資參與本企業改制,確有必要的,也可持有上一級改制企業股權,但不得直接或間接持有本企業所出資各級子企業、參股企業及本集團公司所出資其他企業股權。科研、設計、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人員確因特殊情況需要持有子企業股權的,須經同級國資監管機構批准,且不得作為該子企業的國有股東代表。8.現役軍人(禁止)《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第127條規定,軍人不得經商,不得從事本職以外的其他職業和傳銷、有償中介活動,不得參與以營利為目的的文藝演出、商業廣告、企業形象代言和教學活動,不得利用工作時間和公設備從事證券交易、購買彩票,不得擅自提供軍人肖像用於製作商品。《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條令》第3章第3節27條:參與經商或者偷稅漏稅,情節較輕的,給予警告、嚴重警告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記過、記大過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降職(級)、降銜(級)、撤職、取消士官資格處分。9.銀行工作人員(有條件禁止)目前沒有統一的明文規定禁止銀行工作人員投資其他企業,但各商業銀行對其員工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性規定。10.在職教師(允許)我國《教師法》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沒有規定教師不可以做股東。教師也不是公務員,他們只是有些待遇按照公務員或者不低於公務員對待。所以,他們可以投資做股東。但是,不可以做公司的職員,也不可以利用教師的權利為自己或他人謀利益。11.未成年人(允許)自然人作為股東一般應當具備完全行為能力。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因繼承取得而成為公司股東的,其權利和義務應當由法定代表人代為行使和履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於2007年6月25日《關於未成年人能否成為公司股東的答復》(工商企字131號):《公司法》對未成年人能否成為公司股東沒有作出限制性規定。因此,未成年人可以成為公司股東,其股東權利可以由法定代理人代為行使。」但是要注意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不得擔任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12.家庭成員(有條件允許)家庭成員尤其是夫妻共同設立公司,由於涉及到財產的獨立性問題,存在公司性質模糊(可能是一人公司)及權利處置(夫妻離婚後的股權分置)的問題。家庭成員共同出資設立有限責任公司,必須以各自擁有的財產作為注冊資本,並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登記時需提交財產分割的書面證明或者協議。三、法人、合夥企業1.社會團體法人(允許)《民政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社會團體開展經營活動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開展經營活動的社會團體,必須具有社團法人資格。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社會團體,不得開展經營活動。社會團體開展經營活動,可以投資設立企業法人,也可以設立非法人的經營機構,但不得以社會團體自身的名義進行經營活動。社會團體從事經營活動,必須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並領取《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或《營業執照》。2.一人公司(有條件允許)一人有限公司原則上可以成為公司的股東;自然人只能投資設立一個一人有限公司,而且該一人有限公司不能投資設立新的一人有限公司。3.商業銀行(有條件允許)商業銀行原則上不能成為非金融機構的股東,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如司法判決或抵押質押等不屬於主動投資行為。4.被吊銷營業執照的公司(允許)擬上市股東被吊銷營業執照,但其法人資格並未就此消亡,營業執照的吊銷只說明其喪失了經營資格,其法人資格依舊存在,因此不影響其對股份的持有。但因為營業執照被吊銷,可能存在法人資格喪失的風險,由此導致股權的不確定性。因此擬上市鑒於股權的穩定性考慮,若出現被吊銷營業執照的法人股東,還是建議轉給他人。5.非營利性非企業法人(有條件允許)總體上來說,機關法人、社會團體法人、事業單位法人等非企業法人都可以投資設立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資企業等。但是一般來說,國家政府性質的非盈利性的非企業法人不具備股權投資的主體資格。6.個人獨資企業(允許)個人獨資企業可以作為有限公司的股東,並可設立分支機構。不得投資設立非公司企業法人。7.外商投資企業(允許)出資額已繳足、已經完成原審批項目、已經開始繳納企業所得稅的外商投資企業可以作為發起人。8.會計事務所、審計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律師事務所(禁止)會計事務所、審計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律師事務所不得設立公司。《公司登記管理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1條規定,會計事務所、審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和資產評估機構不得作為資產主體向其他行業投資設立公司。四、其他情形1.職工持股會(禁止)2000年7月6日,民政部民函[2000]110號《關於暫停對企業內部職工持股會進行社會團體法人登記的函》中特別規定,"由於職工持股會屬於單位內部團體,不應再由民政部門登記管理,各地民政部暫不對企業內部職工持股會進行社團法人登記;此前已登記的職工持股會在這次社團清理中暫不換發社團法人證書"。據此,職工持股會不具有社團法人的主體資格,其作為股份有限公司的發起人,缺乏法律依據。2000年12月11日,中國證監會亦在其《復函》中指出:"職工持股會不能成為公司的股東。"2.村民委員會(允許)目前沒有禁止性規定。廣西自治區人民政府2011年3月發布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全面推動全民創業加快推進城鎮化跨越發展的意見》,中允許「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投資能力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作為股東或發起人設立公司」。由此,可以初步推定村委會作為發起人應該是可以的。上市公司三房巷實際控制人江陰市周庄鎮三房巷村村民委員會持有控股股東三房巷集團95%的股權,同時擁有第二大股東100%的權益。3.分公司(禁止)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對公司制企業、集團所有制企業投資,但其所設立的分公司不能對外投資。4.事業單位(禁止)《中央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法》第29條規定,各部門行政單位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單位,不得將國有資產用於對外投資。其他事業單位應當嚴格控制對外投資,不得利用國家財政撥款、上級補助資金和維持事業正常發展的資產對外投資。5.高校(禁止)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於積極發展、規范管理高校科技產業的指導意見》(教科發[2005]2號文),該文對部屬高校做出了如下規定:高校除對高校資產公司進行投資外,不得再以事業單位法人的身份對外進行投資。根據〔2008〕15號《中共中央紀委教育部監察部關於加強高等學校反腐倡廉建設的意見》,學校黨政領導班子成員應集中精力做好本職工作,除因工作需要、經批准在學校設立的高校資產管理公司兼職外,一律不得在校內外其他經濟實體中兼職。確需在高校資產管理公司兼職的,須經黨委(常委)會集體研究決定,並報學校上級主管部門批准和上級紀檢監察部門備案,兼職不得領取報酬。學校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不得在院系等所屬單位違規領取獎金、津貼等;除作為技術完成人,不得通過獎勵性渠道持有高校企業的股份。
⑺ 公司擬IPO上市時律所向該公司發的利沖是什麼意思
利沖,就是利益沖突的意思。是指專業服務領域特別是律師職業中的一種現象,即委託人的利益與提供專業服務的業者本人或者與其代表的其他利益之間存在某種形式的對抗,進而有可能導致委託人的利益受損,或者可能帶來專業服務品質的實質性下降。
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簡稱IPO):是指一家企業(發行人)第一次將它的股份向公眾出售(首次公開發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會公眾公開招股的發行方式。)。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據相應證券會出具的招股書或登記聲明中約定的條款通過經紀商或做市商進行銷售。一般來說,一旦首次公開上市完成後,這家公司就可以申請到證券交易所或報價系統掛牌交易。
專業服務過程當中存在利益沖突必將傷及專業服務的職業精神和特定職業的社會公信力。因此,無論立法或者職業道德規范均要求專業服務業者或機構有義務採取有效措施避免出現利益沖突。通常的做法是在接受一項委託前有義務進行利益沖突查證,確保專業服務業者或機構未向委託人的對立方或者在利益上有對抗的任何一方提供過或者正在提供服務。在接受委託後發現存在利益沖突的,專業服務者或機構必須向委託人說明情況並主動辭去委託。
在某些情形下,經過委託人的同意(通常需要書面形式上),專業服務業者或者機構可以豁免此項義務。比如,利益沖突並不顯著的情形;專業服務業者或者機構與委託人有利益沖突的前委託人提供的服務已經超過了一定的年限,等等。
⑻ 如何防範風險傳遞,利益沖突的制度安排
市場風險管理:市場風險是本集合計劃需要控制的最主要的風險,管理人將通過基本面研究和數量分析等方法分析市場風險,並採取及時的組合投資措施以降低組合整體風險。 合規性風險管理:合規與風險管理部和受託資產管理部風險控制小組中設有專人跟蹤研究、分析有關政策的最新動態。根據政策法規的變化和公司《內控制度建設》的規定,定期或不定期地梳理風險控制流程和修訂風險管理制度; 合規與風險管理部和受託資產管理部風險控制小組負責對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各種相關合同進行事前實質性審核,並利用交易系統的風險控制功能,由合規與風險管理部派專人進行系統超級用戶許可權管理,負責將法律法規中有關投資限制的各項指標以及投資主辦的投資許可權等風險控制參數,輸入交易系統進行風險閥值設置,並根據政策法規的變化及時調整和維護;交易系統設有「預警」、「警告」和「拒絕接受交易指令」三道風險防線,一旦有關指標接近或達到風險警戒線時,系統會自動發出警告信號或限制投資主辦的違規行為,確保集合資產管理業務的合規性。 流動性風險管理:本集合計劃將綜合考慮組合資產的變現能力和計劃委託人的現金需求,採取以下管理控制措施對集合計劃的流動性作出安排。計劃管理人將對計劃委託人的日常參與和退出情況以及平均持有時間進行統計分析,了解客戶的資金需求狀況,在大類資產配置和投資品種選擇時將其納入決策依據;保留一定比例的現金頭寸以應對計劃委託人的退出;保留一定比例的新股申購資金以應對計劃委託人的退出。由於目前新股申購資金的解凍周期一般為四個工作日左右,管理人認為保留一定比例的新股申購資金可以增強集合資產的流動性,滿足委託人的日常退出要求;當出現巨額退出時,計劃管理人可以根據集合計劃當時的資產組合狀況決定全額退出、部分順延退出或暫停退出。 計劃管理人將對組合資產的流動性指標進行監控。若通過監測投資組合的構成情況,認為存在流動性風險時,則需要通過選擇成交活躍、流動性好的證券、降低持有證券集中度、增加現金比例等方式提高組合資產的流動性。 其他風險管理措施:除了上述針對特定投資風險採取專門的管理措施之外,本集合計劃還針對各個可能的風險點建立各種風險防範和控制措施,以及建立風險管理與控制相匹配的技術支持系統,實現對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全流程、實時、動態的風險管理與控制。
⑼ 律師利益沖突有哪些情形如何迴避
律師執業利益沖突的類型
利益沖突的理論分類有兩種,即同時性利益沖突和連續性利益沖突。同時性利益沖突包括律師與委託人的利益沖突、現行委託人和現行委託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兩種;連續性利益沖突也分為現行委託人和前委託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以及由於律師的職業流動導致的推斷性利益沖突。下面作簡要分析。
(一) 律師與委託人的利益沖突。該類沖突的表現多樣,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種:
1、 感情沖突。最典型的例子是律師與委託人之間產生或存在戀情的時候,很難判斷律師勤勉忠誠的代理行為究竟是出於職業的職責和道德還是出於對情人的保護。這樣的話律師就有可能基於私人的利益而進行違反執業規則的活動。
2、 商業交易。當律師接受代理委託人的事項是以取得委託人的某種商業利益(如股權、債券等)為對價時,律師代理行為的純潔性就值得懷疑。
3、 為委託人提供經濟幫助。其可能後果是:(1)剛入行的律師大多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向委託人提供經濟幫助,所以此舉容易導致老律師對新律師的不正當競爭。(2)容易導致委託人在選擇代理人時受此利益勸誘,而不是考慮律師的業務水平。(3)根據代理活動進行到某一階段時的成果,律師已經能夠取得一定的收益,而繼續下去將有較大風險,那麼律師就可能不去最大限度地考慮委託人的利益,而選擇停止代理活動。
(二) 現行委託人與現行委託人之間的利益沖突。有利益沖突的雙方當事人可能尋求同一名律師為其進行代理;另外,律師代理某委託事項過程中,與現行委託人有利益沖突的對方當事人請求該律師為其代理另一事項,律師若是接手後一委託,就難以保證對兩個委託人的保密和忠誠義務。
(三) 連續性利益沖突。律師在前一代理所獲取的信息,如果違反保密義務,將其用於後一代理並且有損害前委託人的可能,就可以判斷前後代理存在連續性利益沖突,或者說前後兩個案件具有實質聯系。例如,律師甲完成委託人A的代理事項不久,A與B發生糾紛,B委託律師甲代理其起訴A,若允許甲接受代理,甲就可能利用在前代理獲取的對A不利的信息來攻擊A。
(四) 推斷性利益沖突。其中有兩種情況,一是轉所的律師,由於可能獲取了原律所委託人的信息(許多律所都有案件討論制度),若接受原律所委託人的對方當事人委託,就可能對原律所委託人不利。例如,律所A的律師甲接受了原告的委託之後,律師乙從A所轉到B所,而被告找到B所要求律師乙為其代理此案。二是曾經是政府官員或司法人員、仲裁員的律師,因其可能獲取了原任職部門的管理對象的信息,在代理的事務屬於其在原任職部門經辦過的事務時,就可能對對方當事人不利。這就是所謂「旋轉門問題」。
也有學者根據律師與本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及其律師之間是否具有直接的利益關系,將利益沖突分為直接利益沖突和間接利益沖突。直接利益沖突是律師與本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及其律師之間存在著直接和利害關系,使得律師在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過程中必然損害一方當事人的權益從而造成該當事人利益損失的利益沖突行為;間接利益沖突是指律師與本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及其律師之間存在一定的利害關系,使得律師在為本方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過程中有可能造成一方當事人利益損失的沖突行為。注這種分類雖過於抽象,但在處理和規制利益沖突行為時具有指導作用,對直接利益沖突的處理是禁止,而對間接利益沖突的處理是指導,允許委託人對利益沖突的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