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勞動人事法律法規

勞動人事法律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6-19 14:22:21

A. 勞動人事法律法規大全

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就業專促進法》、《社會保險法屬》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等等。

B. 勞動人事相關法律都有哪些

太多了:法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回華人民共和國安答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行政法規:1.勞動合同與集體合同2:工作時間與休息休假:1.綜合;2.就業;3.工資;4.勞動保護;5.社會保險(綜合,工傷,生育,養老,失業等相關。.

C. 勞動糾紛相關的法律有哪些

勞動糾紛的相關法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勞動保障監察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組織規則;人事爭議處理規定、企業職工勞動爭議協商調解規定等。
【法律依據】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一)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三)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五)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爭議。

D. 法律問題,勞動糾紛

如果是事先有互相約定好的事項,那就不能算是有違法,況且個人也是有簽字確內認的,所以個人如果不願意遇容有這種情況,那也只能是自己事先就不應該要答應,或並不要進入這家公司的,這只能算是個人做的一個錯誤決定了。以後做事情還是令自己要多加慎重選擇和決定了。

E. 人事專員需要掌握哪些勞動法

大致判斷如下:
一、熟悉基本法律常識,包括法律基礎理論和憲法、刑法、民法、合同法、訴訟專法等常識屬性的規定;
二、重點掌握與其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包括:
1、《勞動法》和《勞動法實施細則》;
2、《勞動合同法》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3、《勞動仲裁法》、《勞動仲裁法實施條例》及其有關司法、行政解釋;
4、《國務院關於工作時間的規定》;

5、《勞動者權益保護法》;
6、公司法及其有關解釋;

7、合同法等。

F.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2017)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公正及時處理勞動人事爭議(以下簡稱爭議),規范仲裁辦案程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以下簡稱調解仲裁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以下簡稱公務員法)、《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職人員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國務院有關規定,制定本規則。第二條本規則適用下列爭議的仲裁:

(一)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與勞動者之間,以及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之間,因確認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二)實施公務員法的機關與聘任制公務員之間、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機關(單位)與聘任工作人員之間因履行聘任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事業單位與其建立人事關系的工作人員之間因終止人事關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

(四)社會團體與其建立人事關系的工作人員之間因終止人事關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

(五)軍隊文職人員用人單位與聘用制文職人員之間因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

(六)法律、法規規定由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仲裁委員會)處理的其他爭議。第三條仲裁委員會處理爭議案件,應當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則,先行調解,及時裁決。第四條仲裁委員會下設實體化的辦事機構,稱為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以下簡稱仲裁院)。第五條勞動者一方在十人以上並有共同請求的爭議,或者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應當優先立案,優先審理。第二章一般規定第六條發生爭議的用人單位未辦理營業執照、被吊銷營業執照、營業執照到期繼續經營、被責令關閉、被撤銷以及用人單位解散、歇業,不能承擔相關責任的,應當將用人單位和其出資人、開辦單位或者主管部門作為共同當事人。第七條勞動者與個人承包經營者發生爭議,依法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的,應當將發包的組織和個人承包經營者作為共同當事人。第八條勞動合同履行地為勞動者實際工作場所地,用人單位所在地為用人單位注冊、登記地或者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用人單位未經注冊、登記的,其出資人、開辦單位或者主管部門所在地為用人單位所在地。

雙方當事人分別向勞動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單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的,由勞動合同履行地的仲裁委員會管轄。有多個勞動合同履行地的,由最先受理的仲裁委員會管轄。勞動合同履行地不明確的,由用人單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員會管轄。

案件受理後,勞動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單位所在地發生變化的,不改變爭議仲裁的管轄。第九條仲裁委員會發現已受理案件不屬於其管轄范圍的,應當移送至有管轄權的仲裁委員會,並書面通知當事人。

對上述移送案件,受移送的仲裁委員會應當依法受理。受移送的仲裁委員會認為移送的案件按照規定不屬於其管轄,或者仲裁委員會之間因管轄爭議協商不成的,應當報請共同的上一級仲裁委員會主管部門指定管轄。第十條當事人提出管轄異議的,應當在答辯期滿前書面提出。仲裁委員會應當審查當事人提出的管轄異議,異議成立的,將案件移送至有管轄權的仲裁委員會並書面通知當事人;異議不成立的,應當書面決定駁回。

當事人逾期提出的,不影響仲裁程序的進行。第十一條當事人申請迴避,應當在案件開庭審理前提出,並說明理由。迴避事由在案件開庭審理後知曉的,也可以在庭審辯論終結前提出。

當事人在庭審辯論終結後提出迴避申請的,不影響仲裁程序的進行。

仲裁委員會應當在迴避申請提出的三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作出決定。以口頭形式作出的,應當記入筆錄。第十二條仲裁員、記錄人員是否迴避,由仲裁委員會主任或者其委託的仲裁院負責人決定。仲裁委員會主任擔任案件仲裁員是否迴避,由仲裁委員會決定。

在迴避決定作出前,被申請迴避的人員應當暫停參與該案處理,但因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的除外。第十三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與爭議事項有關的證據屬於用人單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單位應當提供;用人單位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後果。

G.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

為公正及時處理勞動人事爭議,規范仲裁辦案程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職人員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國務院有關規定,制定《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
法律分析
發生勞動糾紛,應該第一時間就想到通過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來進行申訴。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將根據辦案規則來為每一位提出合理請求的雇員或僱主解決糾紛。在勞動關系中,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分別站在不同的立場,因此雙方發生勞動爭議是在所難免的。在雙方發生糾紛之後,可以申請仲裁機構對糾紛作出裁決。國家針對勞動仲裁製訂了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該規則於重新作了修改。明確仲裁委員會送達仲裁文書必須有送達回證,強調送達仲裁文書的程序合法性。同時將因企業停業等原因導致無法送達且勞動者一方在十人以上的,或者受送達人拒絕簽收仲裁文書的情形,明確規定適用留置送達方式,且規定留置、張貼的期限滿三日即視為送達。以留置方式送達的,不再將送達回證作為強制性要求,就此得以有效解決企業停業等特殊情形下的送達方式。
法律依據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第二條 本規則適用下列爭議的仲裁:
(一)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與勞動者之間,以及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之間,因確認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二)實施公務員法的機關與聘任制公務員之間、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機關(單位)與聘任工作人員之間因履行聘任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事業單位與其建立人事關系的工作人員之間因終止人事關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
(四)社會團體與其建立人事關系的工作人員之間因終止人事關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
(五)軍隊文職人員用人單位與聘用制文職人員之間因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
(六)法律、法規規定由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仲裁委員會)處理的其他爭議。

H. 山東省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公正及時解決勞動人事爭議,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勞動人事關系和諧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人事爭議的調解仲裁,適用本條例:

(一)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和勞動者之間,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之間,因確認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勞動爭議;

(二)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人事關系的工作人員之間因終止人事關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人事爭議。第三條解決勞動人事爭議,應當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則,著重調解,及時裁決,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第四條發生勞動人事爭議,雙方當事人可以協商,勞動者也可以請工會或者第三方參與協商,達成和解協議。

雙方當事人不願協商、協商不成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達成調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規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的領導,推動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調解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銜接聯動,建立健全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協調、考核和經費保障機制。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指導本行政區域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教育、衛生和計劃生育、科學技術、文化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的相關工作。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會同工會、企業方面代表建立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共同研究預防和解決勞動爭議的重大問題。第二章調解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勞動人事爭議化解機制,推進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建設,發揮調解組織在化解勞動人事爭議中的作用。第九條發生勞動人事爭議,當事人可以到下列調解組織申請調解:

(一)用人單位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

(二)行業性、區域性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

(三)在鄉鎮、街道設立的具有勞動人事爭議調解職能的組織;

(四)依法設立的人民調解組織;

(五)其他具有勞動人事爭議調解職能的組織。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對前款第三項調解組織履行職責予以支持。第十條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在調解勞動人事爭議中履行下列職責:

(一)調解勞動人事爭議;

(二)引導當事人履行和解協議、調解協議;

(三)宣傳勞動人事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

(四)協助用人單位建立勞動人事爭議預防預警機制;

(五)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職責。

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應當接受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的業務指導。第十一條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負責聘任、解聘調解員,建立調解員名冊,並對聘任的調解員給予適當工作補助。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和工會應當定期對調解員進行勞動人事爭議調解業務培訓。第十二條發生勞動人事爭議,當事人可以口頭或者書面向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提出調解申請,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也可以在徵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後主動進行調解。

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自收到調解申請或者主動進行調解之日起十五日內結束調解,但是雙方當事人同意延期的除外。第十三條經調解達成協議的,應當製作調解協議書。調解協議書應當載明當事人基本情況、調解請求事項、調解結果、協議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等內容。

調解協議書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經調解員簽名並加蓋調解組織印章後生效,對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當事人應當履行。第十四條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調解協議書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內,共同向有管轄權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審查申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經審查認為調解協議書形式和內容合法有效的,應當依法出具仲裁調解書。

I. 中國現階段勞動人事法規法律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
關於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行政處罰辦法
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
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
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
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若干具體范圍的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仲裁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2001修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06修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
社會保險費登記管理暫行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J. 人力資源方面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主要是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以及相關的一些司法解釋、行政法規等。

熱點內容
老同學社會與法 發布:2025-01-23 19:53:27 瀏覽:692
非獨立法人實驗室法人授權書 發布:2025-01-23 19:52:39 瀏覽:985
法院指揮車 發布:2025-01-23 19:45:12 瀏覽:533
社會法調整的法律部門有哪些 發布:2025-01-23 19:31:48 瀏覽:528
競職條例 發布:2025-01-23 19:22:33 瀏覽:550
文化與道德 發布:2025-01-23 19:09:23 瀏覽:228
熱搜推動司法 發布:2025-01-23 18:50:35 瀏覽:869
陝西司法廳領導班子 發布:2025-01-23 18:48:51 瀏覽:513
2006年社會與法 發布:2025-01-23 18:45:15 瀏覽:184
吉安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3 17:23:03 瀏覽: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