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氣象災害預防條例

氣象災害預防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6-20 03:20:16

① 北京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氣象災害防禦,避免和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城市正常運行,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氣象災害的預防、預報預警、應急處置和隱患治理等活動。
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是指暴雨、暴雪、寒潮、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乾旱、雷電、冰雹、霜凍和大霧等造成人身財產、社會功能、生態環境等損害的事件。第三條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堅持以人為本、順應自然的理念,實行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原則,構建預防科學、預報准確、預警及時、應對快速、治理有效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第四條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協調,健全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本級政府預算。
市和區氣象主管機構及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區域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第五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履行氣象災害防禦職責,將氣象災害防禦納入安全社區建設和網格化管理體系,確定人員與氣象主管機構和應急管理等部門共同做好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第六條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協助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做好氣象災害防禦知識宣傳、預警信息傳遞、應急演練、應急聯絡和災情調查等工作。第七條本市鼓勵開展氣象災害防禦科學技術研究,支持氣象災害防禦先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加強國內外技術交流與合作,提高氣象災害防禦的科技水平。
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技術標准體系,指導和規范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第八條市人民政府應當與周邊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協作機制,推進氣象災害防禦規劃、政策措施和技術標準的協調一致,統籌氣象災害防禦設施布局,開展氣象災害防禦業務合作和科學技術研究,提升氣象災害聯防聯治水平。第九條市和區人民政府及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採取多種形式,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和救助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第十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應當增強防災避險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主動獲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做好應急准備,依法服從有關部門的指揮,開展自救互救;配合有關部門做好災情調查工作。第十一條本市支持公益性社會組織和志願者隊伍等社會力量有序參與氣象災害防禦知識宣傳、應急演練、災情收集、災害救援等氣象災害防禦活動。第十二條本市鼓勵和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提供氣象災害防禦信息、技術等市場服務,氣象主管機構及有關部門應當建立相應的監督管理制度。
本市鼓勵和支持保險機構開發氣象災害保險產品,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購買氣象災害保險。第二章預防第十三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氣象災害信息共享制度,加強對氣象災害信息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
氣象主管機構負責組織編制氣象災害信息共享目錄,建立氣象災害信息共享平台;發展改革、教育、經濟信息化、公安、規劃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城市管理、交通、農業農村、水務、文化旅遊、應急管理、園林綠化等部門以及鐵路、公路、民航、通信、電力等單位負責提供水旱災害、城鄉積澇、地質災害、環境污染、交通監控、電網故障、森林火險、農業災害等與氣象災害有關的信息。
氣象災害信息共享平台的信息應當依法向社會公開。第十四條市人民政府應當每五年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及政府有關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氣象災害的種類、次數、強度和造成的損失等情況開展普查,進行風險評估。根據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結果劃定氣象災害風險區域,並向社會公布。第十五條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及發展改革、應急管理、規劃自然資源、交通、水務等部門,根據上一級人民政府的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防災減災救災規劃,結合本地區氣象災害普查和風險評估情況,編制本行政區域的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確定中長期防禦措施。
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由氣象主管機構組織實施。

② 貴州省氣象災害防禦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防禦氣象災害,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氣象災害防禦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是指因乾旱、暴雨、冰雹、大風、雷電、大(濃)霧、高溫、低溫冷害等造成的災害。

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防禦,是指對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調查、評估、研究和防災、減災等活動。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指揮協調機制,所需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第五條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在上級氣象主管機構和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協助有關部門做好氣象因素誘發的其他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防災、減災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氣象災害防禦相關工作。第六條鼓勵和支持氣象災害防禦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先進的氣象災害防禦技術。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採取多種形式,向全社會宣傳普及氣象災害防禦知識,增強社會公眾防禦氣象災害意識,提高避險、避災、自救、互救等應急能力。

對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給予表彰或者獎勵。第二章防禦規劃與設施建設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普查,編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方案和應急預案,並組織實施。

氣象災害防禦規劃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氣象災害現狀、趨勢預測和評估;

(二)氣象災害易發區域和重點防禦區域;

(三)氣象災害防禦主要任務和目標;

(四)有關部門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中的職責;

(五)氣象災害防禦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

(六)氣象災害防禦的保障措施。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基礎設施建設,在氣象災害易發區域、重點防禦區域建立氣象災害自動監測點,設立警示標志。第九條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建立、完善氣象雷達、衛星遙感、氣象衛星綜合處理應用及氣象信息傳輸網路等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業務系統。

風景名勝區、林區、礦山、水庫、電站、重點工程、機場、高等級以上公路、鐵路、航運等,可以根據需要建立氣象監測網路、氣象災害預警系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設施。

信息產業部門應當確保氣象無線電專用頻道和信道免受干擾。第十條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佔、損毀或者擅自移動氣象災害防禦設施。第三章監測、預報與信息發布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建立氣象災害監測信息共享平台。

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氣象災害監測信息共享平台的管理工作。第十二條省氣象主管機構應當組織開展對氣象災害的聯合監測,根據氣象災害防禦的需要建立跨地區、跨部門的聯合監測網路。第十三條氣象台站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及發生、發展規律的研究,提高對氣象災害的監測能力和預報水平。第十四條氣象台站監測到災害性天氣,應當立即報告同級氣象主管機構。氣象主管機構對氣象台站報送的氣象災害信息匯總分析後,應當立即報告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氣象主管機構,通報有關單位,並提出氣象災害防禦建議。第十五條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作出氣象災害預報,應當立即報告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氣象主管機構,通報有關單位,同時根據其可能發生的強度、范圍向社會發布氣象災害警報和預警信號。發布氣象災害警報和預警信號的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應當根據氣象情況,及時更新或者解除氣象災害警報和預警信號。

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以外的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社會發布氣象災害預報、警報和預警信號。第十六條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應當及時向廣播、電視、報紙提供氣象災害預報、警報和預警信號。

廣播、電視、報紙應當及時播發、刊載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提供的氣象災害預報、警報和預警信號;對臨近氣象災害預報、警報和預警信號,應當及時增播或者插播,並標明發布時間和發布單位名稱。

廣播、電視、報紙、電信等媒體向社會傳播氣象災害預報、警報和預警信號,必須使用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提供的適時氣象信息,並做到全面、准確和及時。

③ 內蒙古自治區氣象災害防禦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防禦氣象災害,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從事氣象災害防禦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是指因乾旱、大風(沙塵暴)、寒潮、暴雨(雪)、冰雹、霜(冰)凍、高溫、低溫、雷電、大霧、乾熱風、連陰雨等造成的災害。

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防禦,是指對氣象災害的檢測、預報、預警、預防和減災、救助等活動。第四條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應當遵循預防為主、防抗結合、統籌規劃、分工合作、分級負責的原則。第五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指揮協調機制,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同級人民政府財政預算,並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逐步增加投入。第六條旗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在上級氣象主管機構和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氣象災害的檢測、預報、預警,氣象災害調查和評估,人工影響天氣和雷電防護等工作;協助有關部門做好氣象衍生、次生災害的檢測、預報、預警和減災等工作。

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各自職責做好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第七條自治區鼓勵和支持氣象災害防禦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先進的氣象災害防禦技術。

對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表彰獎勵。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採取多種形式,向全社會宣傳普及氣象災害防禦法律、法規和氣象災害預防知識,增強社會公眾防禦氣象災害的意識和避險、避災、自救、互救、應急的能力。第二章防禦規劃與設施建設第九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本級氣象主管機構和其他有關部門編制本轄區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氣象災害防禦規劃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氣象災害現狀及發展趨勢;

(二)氣象災害防禦的原則和目標;

(三)氣象災害易發區域和重點防禦區域;

(四)氣象災害防禦工程措施規劃;

(五)氣象災害防禦非工程措施規劃;

(六)氣象環境影響分析;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內容。第十條編制土地利用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和區域、流域建設開發利用規劃,以及工業、農牧業、林業、水利、交通、航空、旅遊、通信、能源、環保和自然資源開發等專項規劃,應當與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相銜接。第十一條自治區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制定自治區氣象災害檢測網路建設總體規劃,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總體規劃組織建立本行政區域氣象災害檢測網路。

城市,農村、牧區、林區的重點區域,機場、鐵路、高速公路和水利、能源等重要設施,國家及自治區重點工程所在地,應當建立氣象災害檢測站點及其相應的氣象探測設施。各部門建立的氣象災害檢測站點及其相應的氣象探測設施應當納入本行政區域氣象災害檢測網路的總體布局,由氣象主管機構實行統一監督、指導。第十二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需要,建設應急移動氣象設施。第十三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在城鎮、鄉村、學校等人員密集場所的顯著位置設置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播發設施。

機場、車站、高速公路、旅遊景點等場所,應當具備及時接收、播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條件。第十四條氣象災害防禦設施依法受到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損毀。氣象災害防禦設施包括:氣象災害檢測站點及其設施、應急移動氣象設施以及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播發設施等。

氣象災害防禦設施因不可抗力遭受破壞時,當地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組織力量恢復,確保氣象災害防禦設施正常運行。第三章監測與預報警報第十五條旗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應當組織對氣象災害跨地區、跨部門的聯合檢測,為本級人民政府組織防禦氣象災害提供決策依據。

氣象災害聯合檢測成員單位由本級人民政府確定。第十六條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氣象災害聯合檢測成員單位建立氣象災害信息共享平台。

氣象災害聯合檢測成員單位應當依法及時、准確向氣象災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氣象和水情、旱情、森林草原火險、地質險情、植物病蟲害、環境污染、流行疫情等與氣象災害有關的災情檢測信息。

④ 氣象災害防禦條例是誰規定的

我國是自然災害多發、頻發,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為了規范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災人員的基本生活,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氣象災害防禦條例》。《氣象災害防禦條例》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而制定的條例,此條例的制定為了加強氣象災害的防禦,避免、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⑤ 長春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氣象災害的防禦,避免、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氣象災害防禦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是指暴雨(雪)、大風、乾旱、冰雹、霜凍、高溫、低溫、沙塵暴、寒潮、嚴寒、雷電和大霧等所造成的災害。第三條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實行以人為本、科學防禦、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原則。第四條市、縣(市)人民政府負責氣象災害防禦的組織、領導和協調工作。

氣象災害的防禦應當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五條市、縣(市)氣象主管機構(以下簡稱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本轄區內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發布、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以及其他有關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各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氣象災害防禦的相關工作。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採取多種形式,向社會宣傳普及氣象災害防禦知識,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學校應當將氣象災害防禦知識納入教育內容,組織開展氣象災害防禦教育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氣象災害防禦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第七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義務參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在氣象災害發生後開展自救互救。

對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規劃建設與災害預防第八條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氣象災害的種類、次數、強度和造成的損失等情況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建立氣象災害資料庫,按照氣象災害的種類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並根據氣象災害分布情況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結果,劃定氣象災害風險區域。第九條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根據上一級人民政府的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結合本地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結果和風險區域特點,編制本行政區域的氣象災害防禦規劃。

氣象災害防禦規劃應當包括氣象災害發生發展規律和現狀、防禦原則和目標、易發區和易發時段、防禦設施建設和管理以及防禦措施等內容。第十條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完善氣象綜合監測、預報和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應急移動氣象災害監測設施、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接收和播發設施。在氣象災害易發區域和重點防禦區域加密布設自動氣象監測站和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站(點),提高氣象災害防禦能力。第十一條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號接收和播發等設施的建設應當納入土地利用規劃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依法保證其有效實施。第十二條風景名勝區、生態保護區、機場、鐵路、高速公路、大中型水利工程、大型市政基礎工程等項目的建設單位,應當依法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號接收和播發設施納入項目規劃設計,並同步建設、同步驗收。第十三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損毀或者擅自遷移氣象災害防禦設施。確因城鄉規劃調整需要遷移氣象災害防禦設施的,應當報經有審批許可權的氣象主管機構批准。因遷移氣象災害防禦設施發生的費用,由報請遷移的建設單位承擔。

氣象災害防禦設施因不可抗力遭受破壞時,當地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緊急措施,組織力量修復,確保氣象災害防禦設施正常運行。第十四條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結合本地氣象災害的特點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組織制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第十五條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在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和有關單位設定專職或者兼職的氣象災害信息員。

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對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和氣象災害信息員進行培訓,提高其應急救援的能力。第十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氣象災害特點,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應急演練。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協助本地人民政府做好氣象災害防禦知識的宣傳和氣象災害應急演練工作。第十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根據氣象災害發生特點和規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物資儲備,採取綜合措施,做好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⑥ 天津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防禦氣象災害,避免、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國務院《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氣象災害防禦活動。

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是指由於台風、暴雨(雪)、寒潮、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乾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霾等所造成的災害。

水旱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森林火災等因氣象因素引發的衍生、次生災害的防禦工作,適用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第三條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實行以人為本、科學防禦、統籌規劃、政府主導、分級負責、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原則。第四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協調機制,完善氣象災害防禦基礎設施建設,將氣象災害的防禦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和計劃,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五條市和區、縣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風險評估和人工影響天氣等工作。

農業、建設、規劃、水務、國土房管、海洋、財政等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與氣象主管機構共同做好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第六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鼓勵開展氣象災害防禦的科學技術研究,支持氣象災害防禦先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加強國內外合作與交流,提高氣象災害防禦的科技水平。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採取多種形式,宣傳普及氣象災害防禦知識,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學校應當把氣象災害防禦知識納入有關課程和課外教育內容,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氣象災害防範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第八條對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預防第九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部門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建立氣象災害資料庫,分災種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並根據氣象災害發生規律、特點、分布情況和風險評估結果,劃定氣象災害風險區域,編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第十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結合本地氣象災害的特點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組織制定本行政區域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備案,並向社會公布。第十一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組織開展防風工作,加強海塘、堤防、避風港、防護林、避風錨地、緊急避難場所等建設,並定期組織開展搭建物、廣告牌、在建建(構)築物防風加固工作的監督檢查。第十二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根據雨、雪、冰凍等發生的特點,定期組織開展各種排水設施檢查,及時疏通河道和排水管網,加強電力、通信線路的巡查,做好排水、積雪(冰)清理、交通疏導等准備工作。第十三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加強對機場、港口、高速公路、航道、漁場等重要場所和交通要道的大霧、霾的監測設施建設,並根據大霧、霾發生的情況,做好交通疏導、調度和防護等准備工作。第十四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領導。根據乾旱災害發生的情況,組織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減輕旱災影響;在冰雹易發生區域,應當做好人工防雹作業工作。

實施增雨(雪)和防雹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應當嚴格執行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規定的作業規范和操作規程。

市和區、縣氣象主管機構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和協調下,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實行分級管理和指導。第十五條各類建(構)築物、場所和設施安裝雷電防護裝置應當符合國家有關防雷標準的規定。

新建、改建、擴建建(構)築物的雷電防護裝置,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雷電防護裝置的產權人或者使用人,應當做好日常維護工作,並依法委託具有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的單位定期檢測。第十六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編制城鄉規劃中,應當統籌考慮氣候可行性和氣象災害的風險性,避免、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國家和本市重大建設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和大型太陽能、風能等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論證中,應當把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作為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內容。

⑦ 武漢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氣象災害防禦,避免和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和《湖北省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氣象災害的預防、監測、預報、預警和應急處置等防禦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是指暴雨(雪)、乾旱、大霧、霾、雷電、大風、冰雹、高溫、低溫、冰(霜)凍、寒潮等所造成的災害。
水旱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災、植物病蟲害、環境污染、流行疫情等因氣象因素引發的衍生、次生災害的防禦工作,適用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第三條氣象災害防禦應當遵循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科學防禦、統籌協調的原則,實行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分級負責、分類處置、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第四條市、區人民政府(含開發區、風景區管委會,下同)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綜合協調機制,將氣象災害防禦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保障氣象災害防禦設施建設,氣象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發布,人工影響天氣及科普教育等經費支出。第五條市、區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以及人工影響天氣等工作;組織協調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氣候可行性論證等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未設立氣象主管機構的區人民政府,應當明確承擔氣象災害防禦職責的具體工作機構(以下稱氣象災害綜合防禦機構)。氣象災害綜合防禦機構在市氣象主管機構指導下開展工作。
市、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相關單位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第六條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本條例規定,做好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居民(村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做好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應當配備氣象災害防禦協理人員,居民(村民)委員會應當明確氣象災害防禦信息人員。協理人員和信息人員在區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指導下,開展氣象災害防禦設施管理、氣象災情收集、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傳播和氣象科普宣傳。第七條氣象主管機構或者氣象災害綜合防禦機構及教育、科技、文化等部門應當宣傳、普及氣象災害防禦知識,增強公眾氣象災害防禦意識,提高避險、避災、自救、互救的能力。第八條鼓勵開展氣象災害防禦相關科學技術研究和技術創新,推廣應用氣象災害防禦先進技術,培養氣象專業人才,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第二章預防第九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或者氣象災害綜合防禦機構及相關部門開展氣象災害普查,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劃定氣象災害風險區域並予以公布。第十條市、區氣象主管機構或者氣象災害綜合防禦機構應當會同相關部門,根據上一級人民政府的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結合本轄區氣象災害的特點、風險評估結果以及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編制本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報經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十一條氣象災害防禦規劃應當作為編制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重要依據。
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選址和建設,應當符合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的要求。第十二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相關部門和單位,根據本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制訂並完善本轄區的氣象災害防禦應急預案,報上一級人民政府、相關部門備案,並向社會公布。第十三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加強氣象災害預防、監測、預報、預警和應急處置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氣象災害防禦能力。
國土規劃部門應當保障氣象災害防禦基礎設施的建設用地,並將其納入城鄉公用設施用地范圍。第十四條根據氣象主管機構提供的暴雨天氣預測信息,水務、水文部門應當組織實施江河湖庫和水利工程調度,加強水利防洪工程的管理。水務部門應當做好排水管網和防澇設施的檢查和維護,組織實施清淤疏撈,在涵洞、低窪路段等易澇點設置警示標識。第十五條根據氣象主管機構提供的大霧、霾天氣預測信息,市、區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大氣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和管理,減少霾的發生。機場、港口、公路、航道的管理單位應當按照行業規定適時採取安全管制措施。

⑧ 黑龍江省氣象災害防禦條例(2018第二次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氣象災害和氣象衍生災害的防禦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是指暴雨(雪)、寒潮、低溫、霜凍、乾旱、高溫、大風、沙塵暴、冰雹、雷電、大霧等直接造成的災害以及由此引發的洪澇災害、地質災害、生物災害、森林火災、草原火災、道路結冰、雪阻、環境污染、疾病流行等衍生災害。第三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氣象災害和氣象衍生災害(以下統稱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預防和其他減輕氣象災害等防禦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第四條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統籌規劃、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分類指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都有參與氣象災害防禦的義務,並有權對氣象災害防禦活動中的違法行為進行舉報。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具體負責組織實施本條例。
縣級以上農業、水利(水務)、林業、畜牧、國土資源、建設、交通、民航、鐵路、環境保護、衛生、民政、廣播電視、教育、公安、安全監管、郵政通信、旅遊等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共同做好有關氣象災害的防禦工作。
省監獄管理局、民航管理局等有關部門所屬氣象台(站)開展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接受當地氣象主管機構的指導、監督和行業管理。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納入本級人民政府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並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指揮、協調機制和應急預案。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服務於當地氣象災害防禦所需的基本建設投入和事業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氣象災害防禦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先進的氣象災害防禦技術。
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和宣傳、教育、科學普及等單位,應當加強氣象災害防禦科學知識的普及,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公民及全社會的防災抗災意識和能力。第二章規劃與建設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同級氣象主管機構和其他有關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氣象災害防禦規劃。
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包括下列內容:
(一)氣候現狀與氣象災害發展趨勢分析預測;
(二)氣象災害易發區;
(三)防禦目標與任務;
(四)防災減災預案和措施;
(五)預警防禦系統和監測站點等設施建設。第九條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編制氣象災害防禦系統實施方案,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氣象災害防禦系統實施方案包括下列內容:
(一)氣象災害信息收集分析和加工處理系統;
(二)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系統;
(三)氣象災害調查評估系統;
(四)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系統;
(五)雷電、暴雨(雪)、乾旱、霜凍、冰雹、火災等有關氣象災害防禦系統。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區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需要,在人口密集區、經濟開發區、學校、旅遊名勝區、交通樞紐和災害易發地區,建設或者利用現有的電子顯示屏、語音傳播等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播發設施。
禁止侵佔、損毀或者擅自移動氣象災害防禦設施和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播發設施。第三章監測與預報預警第十一條省、市(行署)氣象主管機構負責建立氣象災害監測信息系統平台。
氣象、農業、水利(水務)、林業、畜牧、國土資源、交通、民航、鐵路、環境保護、衛生、民政、教育、信息產業、旅遊等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及時准確地向氣象災害監測信息系統平台提供與氣象災害有關的信息,實現氣象災害監測信息的共享。第十二條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預報、警報,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按照規定的職責和預報服務責任區統一發布。災害性天氣可能引發氣象衍生災害的,有關主管部門應當按國家有關規定發布。第十三條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做好災害性天氣預報、警報以及旱澇趨勢、農作物病蟲鼠害發生趨勢的氣候預測,及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報告,並通報相關防災減災機構和有關部門。

⑨ 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災害防禦條例(2018修正)

第一條為了加強氣象災害防禦,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造成損失,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本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自治區行政區域及管理的毗鄰海域內從事氣象災害防禦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組織氣象災害防禦法律法規的實施。第四條縣以上氣象主管機構依照職能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氣象災害的防禦工作,並協助有關部門做好因氣象因素引起的次生、衍生災害的監測、預報、預防和減災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各自的職責做好氣象災害與氣象次生、衍生災害的防禦工作。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本級氣象主管機構和其他有關部門,開展本行政區域內的氣象災害普查,編制本行政區域內的氣象災害防禦規劃,並組織實施。
台風、區域性大暴雨和區域性嚴重千旱等專項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由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自治區氣象主管機構和其他有關部門編制,並組織實施。第六條氣象災害防禦規劃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氣象災害現狀及演變趨勢;
(二)氣象災害防禦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三)氣象災害易發區域、易發時段和重點防禦區域;
(四)氣象災害防禦項目、防禦措施、防禦實施方案;
(五)氣象災害防禦設施的建設和管理。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本級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部門,依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氣象災害防禦方案和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並組織實施。
氣象災害防禦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氣象災害的種類、強度以及影響時段、范圍、對象;
(二)各類氣象災害的防禦要求、措施以及有關部門的職責;
(三)氣象災害防禦責任的落實。
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編制目的和依據、工作原則、適用范圍;
(二)組織指揮體系以及職責;
(三)監測、報告、預警;
(四)預警應急預案啟動和響應;
(五)後期處置;
(六)應急保障。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預報預警、應急處置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城市、鄉鎮以及氣象災害易發區域和氣象災害重點防禦區域,建立氣象災害自動監測網點。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在城鎮顯著位置設立氣象災害預警播發設施,在氣象災害易發的偏遠地區建立氣象災害預警、報警點。第九條縣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農業安全氣象預警系統,開展農業氣象災害和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監測預報服務,根據氣象災害防禦需要,開發利用農業與生態氣候資源。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本級氣象災害聯合監測成員單位,建立氣象災害聯合監測機制。第十一條自治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建立氣象災害信息共享平台,各設區的市、縣及有關部門建立應用系統。氣象、民政、水利、水文、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信息產業、交通、林業、農業、漁監、海事、民航、鐵路等部門,在氣象災害防禦中實行信息共享。第十二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發現氣象災害後,有權向當地人民政府或者氣象主管機構以及有關部門報告。
氣象主管機構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接到氣象災害報告後,應當立即報告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通報有關部門,並提出氣象災害防禦建議。第十三條縣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台站負責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對可能發生的氣象災害及時作出分析判斷,按照規定向社會發布氣象災害警報和預警信號,並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更新或者解除氣象災害警報和預警信號。
氣象災害預警信號顏色依次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分別代表一般、較重、嚴重和特別嚴重級別,其名稱、圖標、含義、防禦指南,按照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的規定執行。第十四條有關媒體、網路和通信運行企業,應當按照規定及時播發或者刊登當地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適時氣象災害警報和預警信號。
縣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台站應當通過氣象災害預警設施發布氣象災害警報和預警信號。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獲知氣象災害警報和預警信號後,應當及時向本轄區公眾傳播。

⑩ 寧波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防禦氣象災害,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浙江省氣象條例》《浙江省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氣象災害的預防、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等防禦活動。

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是指台風、暴雨(雪)、寒潮、大風(含龍卷風)、大霧、雷電、冰雹、霜凍、高溫、乾旱、低溫(冰凍)、霾等造成的災害。

因氣象因素作用引發的海洋災害、洪澇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氣象次生、衍生災害的防禦,依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對氣象次生、衍生災害的防禦已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條氣象災害防禦遵循以人為本、統籌規劃、分工合作、預防為主、科學防禦的原則。第四條市和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協調機制,加強氣象災害防禦設施建設,並將氣象災害防禦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五條市和區縣(市)氣象主管機構在上級氣象主管機構和本級人民政府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信息發布以及其他有關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其他有關部門依照各自職責分工,共同做好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第六條氣象主管機構和其他有關部門、單位應當採取多種形式,向社會宣傳、普及氣象災害防禦知識,增強社會公眾防禦氣象災害意識,提高避險、避災、自救、互救等應急能力。

學校應當開展氣象災害防禦和應急自救知識教育,並定期組織演練。教育、氣象等部門應當對學校開展的氣象災害防禦教育進行指導和監督。第七條鼓勵和支持氣象災害防禦的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先進的氣象災害防禦技術,提高氣象災害防禦的科技水平。

鼓勵公民、法人和社會組織依法參加氣象災害防禦志願服務活動。

市和區縣(市)人民政府對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防禦規劃和預防措施第八條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氣象災害防禦規劃應當包含以下內容:

(一)氣象災害防禦的指導思想、原則、目標和任務;

(二)氣象災害現狀、發展趨勢預測和調查評估;

(三)氣象災害易發區域和易發時段、重點防禦區域及設防標准;

(四)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機制和部門職責;

(五)氣象災害防禦設施建設項目;

(六)氣象災害防禦的保障措施。第九條市和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部門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建立氣象災害信息資料庫,並為公眾查詢提供便利。第十條市和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和其他有關部門制定氣象災害防禦應急預案,建立由政府組織協調、部門分工負責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機制。

有關部門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和氣象災害防禦應急預案,制定或者完善本部門相應的氣象災害防禦應急處置預案,報本級人民政府備案。

水庫、重要堤防、海塘及其他易受氣象災害影響的重點工程項目的管理單位應當編制氣象災害應急處置預案,報主管部門或者有管轄權的其他機關批准。第十一條市和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預警信息傳播系統和應急氣象服務系統等氣象災害防禦設施的建設。

易受台風等氣象災害影響的島嶼、港口、碼頭、江河湖泊、交通干線、農業園區、生態林區、風景名勝區等區域、場所,應當設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播發等設施,並確保有關設施的正常運行。第十二條市和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易受台風災害影響區域的海塘、堤防、避風港、避風錨地、防護林等防禦設施建設。

易受台風災害影響區域建(構)築物的建設應當遵守國家規定的選址標准和抗風標准。第十三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損毀氣象災害防禦設施。

禁止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從事危害氣象探測環境的行為。規劃部門依法審批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新建、擴建、改建的建設工程時,應當依法事先徵得有審批權的氣象主管機構的同意。

熱點內容
北京豐台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3 13:27:13 瀏覽:260
我國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23 13:14:02 瀏覽:616
法院個人榮譽 發布:2025-01-23 13:10:17 瀏覽:736
新婚姻法法定年齡 發布:2025-01-23 12:42:36 瀏覽:545
公民道德視頻 發布:2025-01-23 12:25:13 瀏覽:991
我國勞動法不認可雙重勞動關系 發布:2025-01-23 12:06:33 瀏覽:890
司法仲裁委員會 發布:2025-01-23 12:05:17 瀏覽:306
溫州中級法院院長 發布:2025-01-23 12:02:52 瀏覽:268
華南理工社會保障法課程作業 發布:2025-01-23 11:37:47 瀏覽:675
路鋼律師 發布:2025-01-23 11:32:00 瀏覽: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