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改革法規
『壹』 防洪法規定防洪工作按照流域或者區域實行什麼制度
防洪工作按照流域或者區域實行統一規劃、分級實施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制度
『貳』 防汛抗旱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法律分析:防汛抗旱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國家防總防汛抗旱應急響應工作規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第一條為了防治洪水,防禦、減輕洪澇災害,維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第一條 為了預防和減輕乾旱災害及其造成的損失,保障生活用水,協調生產、生態用水,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制定本條例。
『叄』 內蒙古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辦法(2012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以下簡稱防洪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防洪是指防禦和減輕洪澇、冰凌災害的各項活動。第三條防洪工作按照流域或者區域實行統一規劃、分級實施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制度。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防洪工作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按照全面規劃、統籌兼顧、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對防洪工作實行統一領導。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防洪宣傳,普及防洪知識,提高全社會的防洪意識。第五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防洪的組織、協調、監督、指導等日常工作;其他有關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的防洪工作。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防洪工程設施和依法參加防汛抗洪的義務,並有權制止和檢舉破壞防洪工程設施的行為。
對在防洪工程建設和防汛抗洪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防洪規劃第七條防洪規劃按照以下程序編制和批准:
黃河、遼河、嫩江內蒙古段和跨省區江河、河段防洪規劃的編制,按照防洪法第十條第一款規定執行。
黃河、遼河、嫩江內蒙古段重要一級支流及自治區重要湖泊、水庫的防洪規劃,由自治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和地區編制,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跨行政區域河流的防洪規劃,由其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江河、河段所在地的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編制,分別經江河、河段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審查提出意見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
其他河流的防洪規劃,由河流所在地的旗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安排專項經費,按期完成防洪規劃的編制。全區重點河流、湖泊、水庫的防洪規劃編制的期限由自治區水行政主管部門確定。第八條受凌汛威脅地區的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把防禦凌汛納入本地區的防洪規劃,加強江河堤防護岸、穿堤建築物和護堤林等防禦凌汛工程體系建設,確保建築物、構築物符合防凌的需要。第九條山洪多發地區的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劃定重點防治區,採取生態建設和工程防護措施,治理隱患,並加強水文、氣象觀測、預警、預報,制定和落實避險方案。
在山洪重點防治區內不得興建城市、村鎮、居民點以及工廠、礦山、鐵路、公路干線和其他建設項目;必須興建時,應當徵得當地水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已經建在受山洪威脅地區的,必須採取防禦措施。第十條經批準的防洪規劃,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和地區分級、分步實施,確保完成。跨行政區域的防洪規劃,由其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組織實施。第十一條防洪規劃確定的河道整治用地、規劃建設的堤防用地及擴大或者開辟的人工排洪道用地,應當依照防洪法第十六條劃定為規劃保留區,並予以公告。
規劃保留區內,不得建設與防洪無關的工礦工程設施和其他建設項目及擴展居民區;國家工礦建設項目確需佔用規劃保留區內土地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基本建設程序報請批准,並徵求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經確認不妨礙防洪規劃的實施後,方可依法辦理土地征佔用手續。
對妨礙防洪規劃實施的規劃保留區內現有工礦工程設施及村屯,由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管理許可權有計劃地組織外遷。第三章治理、防護與管理第十二條防治洪水應當蓄泄兼施,標本兼治,工程與生物措施並用。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有計劃地開展流域林草植被建設,在山區、沙區積極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加強流域特別是水土流失嚴重的中上游地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第十三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其他有關部門根據防洪規劃制定河道整治、澇區治理、病險水庫和水利樞紐除險加固、河流控制性工程和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建設及水土保持治理的年度計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對嚴重影響防洪排澇的河段及工程,應當制定應急措施,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及時安排資金進行整治。
『肆』 中國防洪措施有哪些
中國防洪措施:
1949年後,為了減輕洪災威脅,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整治江河,制定、修訂江河防洪規劃,開展防洪工程建設。
到20世紀末,全國共培修、新建堤防、海塘26萬余km,興修了多處分洪工程,開辟了行蓄洪區98處,有重點地整治了河道,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庫8萬余座,大中型水閘2000多處。
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引進防洪非工程措施的概念,加強了非工程措施的建設。全國已建設水情、雨情報汛站8600多處,利用計算機、氣象衛星等高科技手段觀測、預報洪水。已制定頒布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條例、防汛條例等一系列防洪法規。
到20世紀末,從中央到地方已初步建成了具有一定基礎的防洪體系。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遼河松花江等七大江河皆已初步建成了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為主要內容的防洪體系。在抗禦實際發生的歷次洪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1世紀,中國在防洪措施方面還要繼續更新觀念,進一步實現:
①加強和完善防洪工程措施與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密切結合。
②提高防洪工程的運行管理水平,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防洪工程的除害興利和環境生態等綜合效益,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做出更多貢獻。
③加速推廣高新技術,盡快實現防洪措施的信息化、數字化,不斷完善水文、氣象測報手段,提高洪水預報和調度的水平,使防洪工程體系發揮更大作用。
④隨著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防洪措施要不斷增加和日趨完善,以盡量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防洪日益增高的要求。
防洪措施是人類為防禦洪水災害而採取的各種手段和方法。按對洪水的處理方法不同,分為防洪工程措施和防洪非工程措施兩類。
『伍』 防洪法規定防汛抗洪工作實行各級人民政府什麼負責制統一指揮分級分部門負責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第八條: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務院的領導下,負責全國防洪的組織、協調、監督、指導等日常工作。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設立的流域管理機構,在所管轄的范圍內行使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授權的防洪協調和監督管理職責。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防洪的組織、協調、監督、指導等日常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有關的防洪工作。
(5)防洪改革法規擴展閱讀
各級人民政府的職權:
1、規范權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執行本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執行上級人民政府的決定和命令。為此目的,縣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可以規定行政措施,發布決定和命令,
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還可以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規章 。
2、領導權和監督權
也就是行政機關的內部管理權。縣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領導所屬各工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的工作,有權撤銷所屬工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不適當的命令、指示、決定,任免、考核行政工作人員
3、管理權
行政機關的社會管理權,這既是國家成立行政機關的主要目的,也是各級政府的主要職責。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教育、文化、科學、體育、衛生、民政、公安等行政工作,完成上級人民政府交辦的事項;縣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還負責城鄉建設、民族事務和監察工作,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預算方案 。
4、權利保障職責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保護全民所有制財產、勞動群眾集體所有財產及公民個人的合法財產;要維護社會秩序,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正當權益;保護少數民族的權利,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
『陸』 江蘇省長江防洪工程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長江防洪工程管理,保證長江防洪工程完好和安全,保障本省沿江地區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江蘇省防洪條例》、《江蘇省水利工程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在本省境內長江防洪工程及其管理范圍內從事與防洪有關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辦法。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長江防洪工程的義務。第三條本辦法所稱長江防洪工程,是指宣洩和抵禦長江洪水的各類建築物、構築物及輔助設施,包括河道、堤防、防洪牆、治江護岸控導工程、沿江涵閘泵站以及水文測報、通訊報警、供電照明、機電設備、觀測設施等。第四條沿江地區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長江防洪工程管理工作的統一領導,組織水利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對長江防洪工程安全運行狀況定期檢查和監督,鞏固提高長江防洪工程的防洪能力。第五條沿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是本行政區域內長江防洪工程的主管機關,負責長江防洪工程管理的組織、指導、監督、檢查、協調等管理工作。第六條長江防洪工程管理機構除對所管轄的長江防洪工程實施運行、管理、維修、養護和監測,做好長江防洪工程管理范圍內的水土保持工作外,還可經同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委託,承擔以下職責:
(一)初步審查在長江防洪工程管理范圍內新建各類建設項目對長江防洪的影響;參與審查有關長江開發利用規劃;
(二)依法制止侵佔、破壞或者損壞長江防洪工程的行為,對違反水法規的行為進行處罰;
(三)依法收取各項規費。第七條沿江企事業單位自建的防洪工程,應當按照長江防洪和工程管理的要求,由其負責維修養護和除險加固,工程所在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監督管理。第八條長江防洪工程運行管理、維修養護、除險加固、度汛應急、水毀修復所需資金按照分級管理分級負擔的原則,由各級政府承擔,並納入各級政府財政年度預算。其中對於市、縣直接管理的長江重點防洪工程,由省給予適當補助。第九條長江防洪工程的管理范圍:
(一)河道: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區、兩岸堤防及護堤地;無堤防河段為歷史最高洪水位線向外十米;
(二)江堤(含洲堤、港堤):背水坡有順堤河的以順堤河為界(含水面),沒有順堤河的堤腳外不少於十米;通江河道建有涵閘的,閘外港堤按江堤管理;通江河道沒有建涵閘的,從入長江的河口向內五百米至二千米的港堤按江堤管理;
(三)涵閘站:大型涵閘站上下遊河道、堤防各五百米至一千米,左右側各一百米至三百米;中型涵閘站上下遊河道、堤防各二百米至五百米,左右側各五十米至二百米;小型涵閘站上下遊河道、堤防各一百五十米至三百米,左右側各五十米至一百五十米。第十條長江堤防工程保護范圍:
(一)主江堤:背水坡有順堤河的,順堤河以外一百米至二百米;沒有順堤河的,堤腳外一百五十米至二百米。
(二)一般江堤:兩側堤腳外各五十米。第十一條長江防洪工程管理范圍和長江堤防保護范圍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其他有關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本辦法的規定具體劃定,埋設標志界石,並予以公告。第十二條禁止損壞堤防、閘、站、涵、治江護岸控導工程及堤頂道路、水文、通信、觀測、防護林草、供電、照明等防洪工程設施禁止在堤防護坡、防洪牆(擋浪牆)上拋錨和在長江防洪工程管理范圍內打井、建窯、埋墳,禁止在長江水域內非法采砂以及其他破壞長江防洪工程和防礙其正常運行的行為。
在長江堤防保護范圍內禁止擅自開河、挖築魚塘、開鑿深井、采砂取土和爆破等危害堤防安全的行為。第十三條在長江防洪工程管理范圍內未經批准,不得從事下列活動:
(一)爆破、扒坡、取土、開河、挖坑、墾種;
(二)建房、搭棚、築牆、堆放物料、埋設管道、纜線和興建碼頭及其他設施;
(三)在長江堤防上築路、破堤;
(四)圈圍江灘、在順堤河內養殖;
(五)傾倒垃圾、渣土;
(六)其他涉及長江防洪工程正常運行的行為。第十四條沿江涵閘泵站上、下遊河道各五十米至二百米范圍內的水域劃定為警戒區,並由長江防洪工程管理機構設立標志牌。在警戒區范圍內禁止停泊船隻、排筏、捕魚、游泳等影響工程運行、危及工程安全的活動。
『柒』 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辦法(2004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防治洪水,防禦、減輕洪澇災害,維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以下簡稱《防洪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防洪以及與防洪有關的活動,必須遵守《防洪法》和本辦法。第三條防洪工作實行全面規劃、統籌兼顧、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的原則。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防洪工作的統一領導,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制定防洪規劃,實行科學治水、系統治水。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宣傳普及防洪法律、法規,提高全民水患意識,動員社會力量,加強防洪工程設施建設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保護、擴大林草植被,涵養水源,堅持常抓不懈。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防洪工作的組織、協調、監督、指導等日常工作,其設置的水管單位,在管轄范圍內行使法律、法規規定和水行政主管部門委託的防洪協調和監督管理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有關的防洪工作。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防洪工程設施和依法參加防汛抗洪的義務,並有權對破壞防洪工程設施的行為進行檢舉。
在防洪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防洪規劃第七條防洪規劃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設施建設的基本依據。
防洪規劃應當依據流域綜合規劃、區域綜合規劃,按照以下規定編制:
(一)長江、淮河和其他跨省的江河、河段、湖泊防洪規劃的編制、審批按《防洪法》第十條執行;
(二)省確定的跨市(含地區,下同)的重要江河、河段、湖泊的防洪規劃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和地區編制,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三)其他跨市的江河、河段、湖泊防洪規劃,由有關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和縣(含不設區的市、區,下同)分別編制,經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四)跨縣的江河、河段、湖泊的防洪規劃,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和縣編制,報市人民政府(含行署,下同)批准,並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五)其他江河、河段、湖泊的防洪規劃,由縣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報縣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六)城市防洪規劃,由城市人民政府組織水行政主管部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編制,按國務院規定審批後,納入城市總體規劃;
(七)有防洪任務的鎮的防洪規劃,由縣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報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納入鎮總體規劃。
修改防洪規劃,應當報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第八條在山洪可能誘發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其他山洪多發地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地質礦產、水行政主管部門等對其進行全面調查,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採取防治措施。
城市、村鎮和其他居民點以及工廠、礦山、鐵路和公路的建設,應當避開山洪威脅和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其布局和設防高程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和防洪規劃的要求。確需降低高程的,應當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已經建在受山洪威脅或者地勢低窪地方的,應當採取防禦措施;建在行洪灘地的,應當限期搬遷。第九條沿江圩區、沿淮窪地和淮北平原等易澇易漬地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除澇治澇規劃,組織有關部門、單位採取相應的治理措施,完善排水系統,發展耐澇農作物,開展洪澇、水漬、乾旱、鹽鹼綜合治理。第三章治理與保護第十條整治河道和修建導流、護岸以及對河道有影響的公路、村鎮等工程,應當兼顧上下游、左右岸的關系,按照規劃治導線實施,不得任意改變河水流向,保護村鎮和農田安全。
規劃治導線按照以下規定擬定:
(一)長江、淮河和其他跨省江河、河段的規劃治導線的擬定和批准,按《防洪法》第十九條的規定執行;
(二)省確定的跨市的重要江河、河段規劃治導線,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擬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三)其他跨市的江河、河段規劃治導線,由有關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分別擬定,經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四)跨縣的江河、河段規劃治導線,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擬定,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五)其他江河、河段規劃治導線由縣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擬定,報縣人民政府批准。
『捌』 防災減災法律
我國一貫高度重視依法防災減災,制定了一系列涉及防災減災的法律法規,防災減災法律體系得到不斷完善。我國憲法第二十六條做出了防治災害的原則性規定。在此基礎上,我國有關防災減災的法律法規主要包括:《突發事件應對法》《環境保護法》《氣象法》《防震減災法》《消防法》《防洪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規。此外,不少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也對防災減災做出了相關規定。
『玖』 江蘇省防洪條例(2017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防治洪水,防禦、減輕洪澇災害,維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境內一切與防洪有關的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防洪工作的統一領導,組織和動員一切社會力量,有計劃地進行江河、湖泊治理,加強防洪工程設施建設和管理,做好防汛抗洪工作和洪澇災害後的恢復與救濟工作。第四條防洪經費按照各級政府投入與受益者合理承擔相結合的原則依法籌集。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防洪工程設施和依法參加防汛抗洪搶險的義務。
在防洪和抗洪搶險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有功人員,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給予獎勵。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防洪的組織、協調、監督、指導等日常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有關的防洪排澇工作。
經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水利工程管理機構,在其管轄范圍內行使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委託的具體防洪管理職責。第二章防洪規劃第七條省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據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流域和區域防洪規劃,會同有關部門和有關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編制本省境內長江、淮河、沂沭泗、太湖、洪澤湖、滁河、青弋水陽江等流域性干河和省際邊界河道、湖泊及其周邊地區的具體防洪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跨設區的市的河道、湖泊的流域和區域防洪規劃、海堤規劃,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據流域綜合規劃和區域防洪規劃,會同有關部門和有關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其他河道、河段、湖泊或者區域的防洪規劃,由設區的市、縣(市、區,下同)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據流域、區域綜合規劃,會同有關部門和有關地區編制,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城市防洪規劃,由城市人民政府組織水行政主管部門、建設(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依據流域防洪規劃、上一級人民政府區域防洪規劃編制,經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建設(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並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國家確定的重點防洪城市的防洪規劃由省人民政府批准。第八條防洪規劃的重點是:加固海堤和長江、淮河、沂沭泗、太湖、洪澤湖堤防、大中型水利工程,清除河道行水障礙,疏浚河道,整治河口,擴大入江入海行洪通道,提高防洪工程設施的綜合調度能力,完善非工程措施,保證防洪安全。第九條沿江、沿海地區的設區的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把防禦風暴潮納入本地區的防洪規劃。
沿江、沿河、沿湖、沿海等因洪(潮)致澇地區,平原、窪地、水網圩區等易澇地區的設區的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除澇治澇規劃。第十條除長江、淮河的入海河口的整治規劃外,本省流域性或者區域性的骨幹河道入海河口的整治規劃,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和有關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制定。其他河道入海河口的整治規劃由設區的市、縣水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第三章治理與防護第十一條本省境內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以及省際邊界河道的規劃治導線按照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執行。
省確定的重要河道以及市際邊界河道的規劃治導線,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擬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其他河道的規劃治導線分別由設區的市、縣水行政主管部門擬定,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二條河道、湖泊等防洪工程實行統一管理和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制度。省管的河道、湖泊等防洪工程,除省屬單位管理的外,省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工程管理狀況的檢查監督,對防汛歲修以及重點工程除險加固給予經費補助;設區的市、縣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實施具體管理,加強維修、養護,確保工程安全運行。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在重要河道堤防管理范圍的相連地域劃定堤防安全保護區,並予以公告。在城市或者村鎮規劃區范圍內的堤防安全保護區,應當由設區的市、縣人民政府在城市規劃或者村鎮規劃中明確。
『拾』 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辦法(2018修正)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以下簡稱《防洪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依法編制防洪規劃應當統籌兼顧,科學論證,充分考慮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土地利用以及流域、區域綜合治理的需要,與國土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相協調。第三條長江湖南段和洞庭湖的防洪規劃,按照《防洪法》的有關規定製定。省內其他江河、河段和城市的防洪規劃,按照下列規定製定:
(一)湘江、資江、沅江、澧水幹流和汨羅江、新牆河以及省人民政府認定的其他重要河流的防洪規劃,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和有關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編制,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二)第(一)項規定以外的跨縣級行政區的河流、河段的防洪規劃,由有關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和有關縣級人民政府編制,報所在地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並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三)不跨縣級行政區的河流、河段的防洪規劃,由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四)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的防洪規劃,由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組織水行政主管部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編制,按照國務院規定的審批程序批准後,納入城市總體規劃;
(五)縣級人民政府所在地城鎮的防洪規劃,由縣級人民政府組織水行政主管部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以及鎮人民政府編制,經所在的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後,報該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納入城鎮總體規劃;
(六)縣級人民政府所在地城鎮以外的有防洪任務的鎮的防洪規劃,由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鎮人民政府編制,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納入鎮總體規劃。
修改防洪規劃,應當報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第四條山洪易發地區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國土、水利、林業、氣象等部門和有關工礦企業制定防治山洪的規劃和緊急避災預案。
洞庭湖區以及其他易澇易漬地區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水利、農業等有關部門制定除澇治漬規劃。第五條洞庭湖和湘江、資江、沅江、澧水幹流的河道,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管理;汨羅江、新牆河和其他跨縣級行政區的河道、河段,由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管理;不跨縣級行政區的河道,由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管理。
上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的河道,可以委託當地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日常管理工作。第六條河道、湖泊的具體管理范圍,由管理該河道、湖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提出方案,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
按照防洪規劃和平垸行洪、移民建鎮規劃退出耕種的堤垸,納入河道、湖泊管理范圍。第七條在河道、湖泊、水庫管理范圍內,禁止建設妨礙行洪的建築物、構築物,傾倒垃圾、渣土或者棄置、堆放妨礙行洪的物體以及其他從事影響河勢穩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妨礙行洪的活動;禁止在行洪河道內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和高稈作物。在船舶航行可能危及堤岸安全的河段,應當限定航速。
禁止在堤防上修建與防洪無直接關系的工程、設施或者在非汛期臨時佔用江河、湖泊。在特殊情況下,國家建設確需修建、佔用的,應當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許可權依法批准。第八條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圍內依法進行建設活動的,應當在作業前與當地水行政主管部門簽訂清除尾堆和廢渣、恢復河道和堤防功能的責任書,並按照批準的范圍、時間、地點和方式作業,不得損壞河道、堤防及護堤地;造成損壞的,應當負責修復或者承擔修復費用。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堤防的重要程度、堤基土質條件等提出堤防安全保護區方案,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在堤防安全保護區內,禁止打井、鑽探、爆破、挖築魚塘、葬墳、採石、取土等危及堤防安全的活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查險排險的需要,可以規定在堤防禁腳一定范圍內將魚池、水田改旱地。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管理許可權制定清淤疏浚河道、湖泊規劃,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因地制宜地採取定期清淤疏浚等措施,保持行洪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