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規章制定程序
A. 合肥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生活垃圾管理,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國務院《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安徽省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生活垃圾的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及相關監督管理活動。
本辦法所稱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視為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
法律、法規、規章對生活垃圾中的危險廢物、餐廚垃圾、可回收物的管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條本市生活垃圾管理實行政府主導、屬地管理、公眾參與、市場運作、社會監督的原則,通過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第四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含開發區管理機構,下同)將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確定生活垃圾管理目標,統籌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置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制定和完善生活垃圾源頭減量以及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置的政策措施。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含開發區社區,下同)負責本轄區生活垃圾的日常管理工作,督促、指導村(居)民委員會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協調解決生活垃圾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置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第五條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是本市生活垃圾管理的主管部門,負責擬定生活垃圾管理目標,對生活垃圾管理工作進行指導、考核和監督。
縣(市)區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生活垃圾投放、收集、運輸、處置的管理與監督工作。第六條發展和改革部門負責生活垃圾有關項目的核准、備案和審批工作。
生態環境部門負責有害垃圾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
供銷部門負責對可回收物的回收和綜合利用進行監督管理。
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城鄉建設、公安、教育、衛生健康、市場監督管理、文化和旅遊、財政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共同做好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第七條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將生活垃圾源頭減量與分類投放納入村(居)民公約,做好生活垃圾管理宣傳、指導工作,動員、組織本轄區單位和個人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投放。
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應當開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與分類宣傳工作,引導、動員居民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督促衛生保潔人員做好本區域生活垃圾分類收集以及生活垃圾收集設施的保潔工作。第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履行生活垃圾源頭減量與分類義務。第九條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市人民政府確定的生活垃圾處理費收費標准和有關規定繳納生活垃圾處理費。第十條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置。
鼓勵、支持生活垃圾處理科技創新,促進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和應用,提高生活垃圾處理的科技水平。第十一條本市實行生活垃圾異地處置補償制度,生活垃圾處置輸出的縣(市)區應當向生活垃圾處置輸入的縣(市)區支付補償。具體補償辦法由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財政、生態環境等部門制定,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十二條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做好生活垃圾管理的宣傳和動員工作,提高公眾生活垃圾減量分類意識,倡導環保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育部門和各類學校、幼兒園應當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將生活垃圾源頭減量與分類知識納入教育內容。
報刊、廣播、電視、網路和戶外廣告等媒體應當開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與分類知識的公益性宣傳。
鼓勵環保組織、志願者組織開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與分類投放宣傳動員,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志願服務活動。第二章規劃與建設第十三條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城鄉建設、發展和改革、生態環境等部門,編制全市城鄉生活垃圾治理專項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向社會公布。
編制全市城鄉生活垃圾治理專項規劃,應當科學考慮生活垃圾的預測產生量和成分特點,明確生活垃圾設施總體布局、用地需求、經費保障等內容。第十四條縣(市)區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全市城鄉生活垃圾治理專項規劃,制定本行政區域生活垃圾設施建設計劃,做好與生活垃圾投放、收集、運輸、處置相匹配的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大件垃圾處理廠等設施的建設工作。
B. 合肥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合肥市建設工程報建和施工招標投標管理辦法》的通知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建設工程報建和施工招標投標的管理,促進建築市場的公平競爭,確保工程質量和提高投資效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根據建設部《工程建設施工招標投標管理辦法》,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凡在本市規劃區范圍內新建、改建、擴建建築安裝工程,其建築面積在1500M2以上(含1500M2)或造價在80萬元以上(含80萬元)的(獨資企業除外),均須按照本辦法實行建設工程項目報建制度和招標投標。第三條合肥市城鄉建委是本市建設工程報建和招標投標的行政主管部門。
合肥市招標投標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市招標辦)是由合肥市建築管理處和建設銀行合肥市分行聯合組成,具體負責本市施工招標投標的綜合管理、監督和檢查工作,其主要職責如下:
(一)貫徹國家、省頒發的招標投標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定本地區有關招標投標實施細則;
(二)建立建築市場;
(三)審查招標單位的資質;
(四)審查招標申請書和招標文件;
(五)審定標底;
(六)組織和監督開標、評標、定標和議標工作;
(七)調解招標投標活動中的糾紛;
(八)否決違反招標投標規定的定標結果;
(九)監督承發包合同的簽訂和履行。第二章報建第四條建設單位必須在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同時,向市建築管理處申請辦理報建手續,填寫建設工程項目報建申請表(附後)。
省有關主管部門或國家有關部委批準的重點項目不需報建,但要報市建築管理處備案。第五條市建築管理處對報建項目內容進行核實和分類匯總,並在建築市場定期或不定期發布招標信息。第六條報建的建設工程項目經市建築管理處審批後,由建設單位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工程質量監督、招標投標以及施工承發包合同簽訂、審查等手續,由市建築管理處發給《施工許可證》,施工單位掛證施工。第七條按規定應報建而未報建的建設工程項目,市建築管理處不發《施工許可證》,工程不得開工。第三章招標第八條建設單位具備下列條件的,可申報合肥市建築管理處審核批准後,進入建築市場自行組織招標:
(一)具備法人資格;
(二)有與工程項目相適應的工程管理、預算管理、財務管理人員;
(三)具有編制招標文件和編制標底的能力;
(四)有對投標單位進行資質審查和組織評標、定標的能力。
不具備上述條件的建設單位,可委託具備法人資格的工程咨詢公司、監理公司或同類專業的咨詢單位作為招標代理。第九條工程項目實行招標,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建設工程項目已經報建;
(二)有批準的項目投資計劃(大中型項目可按批準的擴初設計概算),有資質單位提供的施工圖和施工圖預算;
(三)工程建設資金、設備的來源已落實;
(四)規劃定點已經市規劃部門批准;
(五)建設用地的徵用、拆遷、三通一平工作已基本完成;
(六)招標申請已經市招標辦審核批准。第十條招標可採取下列方式:
(一)公開招標。招標單位通過報刊、廣播或電視等途徑公開發表招標廣告。
(二)邀請招標。由招標單位向三個以上具有承包資質的施工企業發出招標通知書或邀請函。
(三)議標。對不宜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的工程項目,經合肥市建築管理處批准,可與具有相應資質的施工企業進行議標。參加議標的單位不得少於兩家(含兩家)。
議標應按以下程序進行:
(一)招標單位對議標工程項目,明確中標原則和具體條件;
(二)投標單位編制施工圖預算並報價;
(三)招標單位主持「議標」會,根據投標單位的企業信譽、技術素質、機械裝備、工期、報價等情況進行綜合評定;
(四)市招標辦參加「議標」會議,主要履行監督管理職責;
(五)發中標通知書。第十一條建設工程的施工招標可採用項目的全部工程招標,單項工程招標,專業工程招標,續標等方法。第十二條招標工作按下列程序進行:
(一)建設單位填寫招標申請書報市招標辦審批。
(二)建設單位編制招標文件、標底和制定評標、定標辦法,並報市招標辦審批。
(三)建設單位發出招標廣告或招標邀請函。
(四)市招標辦會同建設單位對投標單位進行資格審查。
(五)建設單位向具有投標資格的投標單位發送招標文件、設計圖紙、技術資料等。
(六)建設單位組織投標單位現場踏勘和進行招標文件答疑。
(七)市招標辦會同建設單位等有關部門組織開標,審查、評議投標標書,確定中標單位。
(八)發中標通知書。
C. 合肥市預算外資金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和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增強政府宏觀調控能力,提高預算外資金使用效益,促進本市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國務院《關於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的決定》及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下簡稱各單位)的預算外資金收支與管理活動。第三條預算外資金是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為履行或代行政府職能,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規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納入國家預算管理的各種財政性資金。
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通過市場取得的不體現政府職能的經營、服務性收入,不作為預算外資金管理,其收入不上繳財政專戶,但必須依法辦理工商、稅務登記,使用稅務發票,照章納稅,並納入單位財務收支計劃,實行收支統一核算。第四條預算外資金應上繳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對預算外資金管理工作的領導,負責組織實施本條例,審批本級預算外資金收支總預算和總決算。第六條各級財政部門是預算外資金管理的職能部門,負責預算外資金的管理和監督,編制本級預算外資金收支總預算和總決算。
各級審計、監察、計劃、物價、銀行等部門根據各自的職責,做好預算外資金的監督和管理工作。第七條各部門、各單位依法組織預算外資金收入,在年度預算計劃內安排支出,編報預算外資金年度收支預算和決算。第八條對在預算外資金管理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以及檢舉、查處違法行為有特殊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由各級人民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預算外資金收入管理第九條預算外資金收入范圍包括:
(一)未納入預算管理的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
(二)未納入預算管理的各項基金(包括各類社會保障基金)、附加收入和專項收入;
(三)主管部門從所屬單位集中的上繳資金;
(四)各單位利用國有資產創收收入和國有資產變價收入;
(五)各單位代表政府接收的捐贈、贊助收入和依法收取的集資收入;
(六)用於鄉鎮政府開支的鄉自籌和鄉統籌資金;
(七)其他未納入預算管理的財政性資金。第十條收取或提取預算外資金必須依照法律、法規和有法律效力的規章制度所規定的項目、范圍、標准和程序執行。
行政事業性收費嚴格執行中央、省兩級審批的管理制度。收費項目由收費單位按隸屬關系報市財政部門會同物價部門報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審批;確定和調整收費標准,按隸屬關系報市物價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報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審批。未按規定報經批準的或不符合審批規定的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必須停止執行。第十一條凡有預算外收入的單位,應由單位申報,經同級財政部門批准,在指定的銀行開設收入待解帳戶。預算外收入必須全額繳入單位在銀行開設的收入待解帳戶,按期通過銀行劃繳同級財政專戶。單位收入待解帳戶不得辦理支出業務。
預算外資金由財政部門採取直接徵收、設站(點)徵收和委託徵收三種方式組織徵收。第十二條各單位依法組織預算外收入,必須使用財政部門統一印製或監制的票據。對非法使用的票據,部門、單位和個人有權拒付,財務部門不得作為報銷憑證。第三章預算外資金支出管理第十三條預算外資金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的用途使用,並區分資金性質實行分類管理:
(一)對各種基金、集資、捐贈、專項收入,根據單位事業發展計劃編制預算,實行專項計劃管理,專款專用;
(二)對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利用國有資產創收收入等預算外資金的支出,實行預算內外相結合的辦法,由單位編制綜合財務計劃,按照以收定支、核定收支基數、收支累進增長的辦法進行核算。第十四條預算外資金支出分正常經費和專項事業發展經費兩部分。第十五條財政部門應認真履行職責,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積極做好各項服務工作,及時撥付預算外資金,急需經費特報特批,切實加強對預算外資金的管理。
用於工資、獎金、補貼、津貼和福利等方面的支出,必須嚴格執行財政部門核定的項目、范圍和標准,財政部門於當月5日前撥入單位預算外支出帳戶。
用於購買專項控制商品方面的支出,應報財政部門審查同意後,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控購審批手續。
專項用於公共工程、公共事業的基金和收費,以及其他專項資金,應按計劃和規定用途專款專用,由財政部門審核後分期撥付資金。
用於固定資產投資的支出,應按國家規定立項,納入國家固定資產投資計劃,並按計劃部門確定的國家投資計劃和工程進度分期撥付。
D. 合肥市行政執法監督規定(2012)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強化行政執法監督,促進依法行政,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安徽省行政執法監督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行政執法監督工作。各級人民政府及所屬行政執法部門(含法律、法規授權執法和依法接受委託執法的組織,下同)及其行政執法人員,應當遵守本規定。
實行垂直管理和雙重管理的行政執法部門的行政執法監督活動適用本規定。第三條本規定所稱行政執法監督,是指上級人民政府對下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政府對所屬行政執法部門(含所在地的實行垂直管理和雙重管理的同級行政執法部門,下同)及其行政執法人員、上級行政執法部門對下級行政執法部門及其行政執法人員的行政執法活動進行的監督。第四條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主管全市行政執法監督工作,在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對全市行政執法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
縣(市)區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和部門法制機構在本級人民政府、本部門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本系統內的行政執法監督工作。
監察、審計、財政等部門的專門監督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第五條行政執法監督工作應當遵循依法、客觀、公正、公開、有錯必糾的原則,實行指導與監督相結合、教育與懲處相結合、監督檢查與改進工作相結合。第六條行政執法監督工作所需經費納入本級人民政府財政預算。第二章行政執法監督的內容第七條行政執法監督的內容包括:
(一)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的實施情況;
(二)行政執法部門是否具有主體資格、委託行政執法是否合法;
(三)行政執法人員執法資格的合法性以及持證上崗、亮證執法情況;
(四)規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備案工作情況以及規范性文件實施後的跟蹤問效、清理和後評估情況;
(五)實施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徵收、行政給付、行政確認、行政裁決、行政強制、非許可類行政審批等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適當性;
(六)行政執法人員配備和行政執法經費保障的情況;
(七)罰繳分離、收支兩條線的執行情況以及罰沒財物的管理、處置情況;
(八)行政復議決定的履行情況;
(九)行政執法部門之間行政執法爭議協調的執行情況;
(十)行政執法投訴、舉報案件、媒體報道違法執法事項的處理情況;
(十一)行政執法過錯責任的追究情況;
(十二)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需要監督的其他事項。第八條行政執法監督可以通過下列方式進行:
(一)審查、確認行政執法主體資格;
(二)開展依法行政考評和行政執法檢查;
(三)開展行政執法責任制實施情況的評議考核;
(四)聽取下級人民政府和行政執法部門的行政執法工作報告;
(五)備案審查重大行政處罰、重大行政強制案件;
(六)對行政執法部門實施行政許可的許可事項、依據、條件、程序、期限、費用等有關內容實施備案;
(七)受理和審理行政復議案件;
(八)實施行政執法錯案責任追究;
(九)調查處理行政管理相對人投訴、舉報的案件;
(十)對行政執法證件和行政執法監督證件的使用進行監督管理;
(十一)對行政執法人員進行法律知識測試;
(十二)協調處理行政執法爭議;
(十三)監督檢查行政調解工作;
(十四)備案審查規范性文件以及監督檢查規范性文件備案情況。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法制機構或者部門法制機構對監督范圍內的行政執法部門和行政執法人員的違法執法行為,有權作出以下處理:
(一)責令立即糾正或者限期改正;
(二)責令履行法定職責;
(三)確認違法;
(四)通報批評;
(五)暫扣行政執法證件並通知持證人員所在單位;
(六)提請發證機關吊銷執法證件;
(七)提請本級人民政府或者有關機關撤銷違法執法行為;
(八)建議有行政處分權的機關給予相關責任人員行政處分;
(九)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十)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處理措施。
E. 合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市人民政府實行監督的暫行規定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有關規定,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常務委員會)為了認真履行法律賦予的監督權力,加強對市人民政府(以下簡稱市政府)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本省、市地方性法規以及上級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決議、決定在本行政區域內的實施,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暫行規定。第二條 在市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市政府應接受常務委員會的監督,對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以下簡稱主任會議)處理監督方面的日常重要工作。第三條 市政府必須執行常務委員會會議作出的決議、決定,及時辦理常務委員會會議和主任會議對市政府工作所提出的建議、批評和意見。第二章 監督內容第四條 本行政區域內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項,均受常務委員會監督。
監督的主要內容是:
(一)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市地方性法規的實施情況;
(二)上級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決議、決定的執行情況;
(三)市人民代表大會的議案和常務委員會會議、主任會議及市人民代表的建議、批評和意見的辦理情況;
(四)市政府發布的行政規章、決定和命令是否適當;
(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財政預算的執行情況;
(六)勞改、勞教、拘押人犯、行政拘留以及社會治安管理方面的執法情況;
(七)市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守法、執法情況;
(八)依照法律規定,屬於常務委員會職權范圍內的其他事項。第三章 監督的形式和程序第五條 常務委員會會議,市長應列席,市長因故不能列席,應指定副市長列席。第六條 聽取和審議市政府的工作報告。
(一)市政府提請常務委員會審議的工作報告,須經市長或分管副市長簽發,在常務委員會會議召開七日前以市政府名義報送。
(二)常務委員會在聽取和審議市政府工作報告時,由市長或副市長向常務委員會會議報告工作,市政府也可以授權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報告工作。但市長或分管副市長應列席會議,聽取意見,回答詢問。
(三)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和各工作委員會在常務委員會會議前應對市政府的報告內容開展視察和調查研究。
(四)市政府對常務委員會會議所作的決議、決定貫徹情況及提出的建議、批評和意見辦理情況應及時報告常務委員會。第七條 常務委員會會議的議案。
(一)常務委員會對政府監督的形式,主要是通過聽取和審議市政府的工作報告和專項報告。議案由主任會議決定,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
(二)列入會議議程的議案,提案人和提案機關應當提供有關資料和說明。
(三)列入會議議程的議案,主任會議可以交有關工作委員會進行初審,提出報告,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經常務委員會審議需要作出決議、決定的,必須全體組成人員過半數通過。不需作出決議、決定的,由常務委員會辦事機構負責將委員們的意見和建議整理交市政府辦理。第八條 組織視察和調查研究。
常務委員會根據需要,通過組織視察、召開代表座談會等形式,廣泛聽取各方面對市政府的建議、批評和意見。
在視察和調查研究中,所發現的問題,經主任會議研究決定,轉交市政府辦理或提交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
市政府對常務委員會和主任會議交辦的建議、批評和意見,必須在兩個月內研究答復。重大問題,主任會議認為有必要,可以建議列入下次常務委員會會議的議程。第九條 常務委員會會議的質詢。
(一)在常務委員會會議期間,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五人以上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書面提出對市政府的質詢案。質詢案由主任會議決定交受質詢機關答復。
(二)質詢案必須寫明質詢對象和質詢內容。
(三)質詢案由受質詢機關負責人、受質詢人在常務委員會會議上作口頭或書面答復。
(四)提質詢案的人員超過半數對答復質詢不滿意,可以提出要求,經主任會議決定,由受質詢機關負責人、受質詢人再作答復。第十條 調查委員會。
常務委員會認為必要的時候,可以組織特定問題調查委員會。
調查委員會進行調查的時候,一切有關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公民都有義務如實向它提供必要的材料,提供材料的公民要求調查委員會對材料來源保密的,調查委員會應當予以保密。常務委員會會議根據調查委員會的報告,可以作出相應的決議。
F. 合肥市地名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本市的地名管理,實現地名的標准化、規范化,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據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和《安徽省地名管理辦法》,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市市區內的地名命名、更名、使用、標志設置及其相關的管理活動。第三條本辦法所稱地名包括:
(一)市轄區、鄉(鎮)等行政區劃名稱,開發區名稱,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名稱;
(二)自然村(集鎮)、居民住宅區等居民地名稱;
(三)街、路、巷等道路名稱;
(四)山、丘陵、河、湖、泉、溪、沙、洲等自然地理實體名稱;
(五)廣場、公路、隧道、橋梁、碼頭、渡口、堤壩、渠、水庫、城市公交站點、具有地名意義的大型建築物等人文地理實體名稱;
(六)具有地名意義的紀念碑、紀念塔、公園、風景名勝區、園林旅遊地、自然保護區、古遺址等紀念地和名勝古跡名稱;
(七)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意義的鐵路站、機場、碼頭(含輪渡站)、長途客運汽車站、貨運樞紐站等名稱;
(八)門牌(包括建築物門牌號、住宅樓幢號、單元號、戶室號)。第四條市民政部門主管全市的地名管理工作,其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有關地名工作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定並組織實施本地區地名工作規劃;
(二)負責對地名命名、更名申請進行初審,徵求有關專家對地名的意見;
(三)監督檢查標准地名的使用;
(四)指導各類地名標志的設置、更新和管理,推行地名的標准化、規范化;
(五)編輯出版地名錄、地名辭典、地名圖以及其他地名圖書資料;
(六)收集、整理、更新和完善地名資料,管理地名檔案,開展地名信息咨詢和地名學術研究。
區民政部門依照本辦法主管本轄區內的地名管理工作。
建設、規劃、房產、公安、工商、交通、質量技術監督、園林等部門,應按照各自職責配合民政部門做好地名管理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協助地名主管部門監督檢查轄區內的地名工作。第二章地名的命名和更名第五條地名的命名、更名應當遵循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和《安徽省地名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第六條大型建築物和居民住宅區的命名,其通名應遵循以下規定:
(一)大廈:指綜合性高層辦公樓、商業樓或公寓住宅樓等;
(二)中心:指具有一定規模、有特定功能的建築群;
(三)城、花園(苑)、別墅、山莊、庭、園、小區等用作住宅區通名,應當名實相符,與其建設規模、使用功能、所處環境等因素相一致。其中,城也可用作大型商場、專業商場名稱;
(四)禁止使用重疊通名,如XX廣場大廈、XX花園廣場等。第七條門牌編制的具體規則由市地名主管部門會同市公安部門另行制定。第八條地名命名、更名的審批程序和許可權如下:
(一)行政區劃名稱,按行政區劃管理的有關規定辦理。街道辦事處的命名、更名由區人民政府提出申請,經市地名主管部門初審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社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和自然村(集鎮)的命名、更名,由其所在鄉(鎮)人民政府或街道辦事處提出申請,經區地名主管部門初審後,報區人民政府批准;
(二)道路、橋梁、廣場的命名,建設單位應在項目選址、設計的同時,向市地名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市地名主管部門應在5個工作日內提出初審意見並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道路、橋梁、廣場的更名,由申請更名單位向市地名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初審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三)居民住宅區和具有地名意義的大型建築物的命名、更名,由建設單位、產權單位向市地名主管部門申請,市地名主管部門應當在10個工作日內報市人民政府批准。規劃、建設、房產等部門在核發相關證件時,應當查驗標准地名批准文件;
(四)紀念地、名勝古跡、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和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意義的台、站、港、場等名稱的命名、更名,由其主管部門承辦,經市地名主管部門同意後,報其上級主管部門批准;
(五)涉及本市兩個縣、區以上范圍的道路、山脈、河流、湖泊等需要命名、更名的,由市地名主管部門提出方案,報市人民政府批准。第九條申請辦理地名命名、更名,應當如實填寫地名命名、更名申報表。申請文件的內容應包括:擬定地名的漢字,標注聲調的漢語拼音,命名、更名的理由,擬定地名的含義,命名、更名實體的平面圖等相關資料。
經依法批準的地名為標准地名。
G. 合肥火車站售票點代理的規章制度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推進鐵路客運售票改革,規范客票代理業務,適應市場競爭和滿足旅客購票需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及相關法律、法規並結合我局客票系統建設和售票工作實際情況,特製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路局票務中心及局管內所有計算機聯網售票車站與企業法人組織之間,開辦的鐵路客票銷售代理業務。
第三條 鐵路客票銷售代理,是指受鐵路局票務中心和鐵路車站委託,經鐵路局客運主管部門審批同意,在授權范圍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辦理的鐵路客票銷售經營性業務。
第四條 鐵路局客運營銷管理處為全局客票銷售代理業務的主管部門。
第五條 代理鐵路客票銷售業務,須遵循以下原則:
1、代理售票網點的設立必須符合鐵路局客流吸引區內的規劃和布局,並直接面向社會服務,方便旅客購票。
2、代理企業應嚴格遵守鐵路規章制度,以法經營、按規定收取服務費用、繳納稅金並維護正當商業競爭。
3、主動接受鐵路局、鐵路分局和車站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並履行代理人的權利義務 ,為旅客提供優質服務,維護鐵路形象。
第二章 代理條件
第六條 必須具備企業法人資格。
第七條 其營業許可范圍內必須有經當地工商行政主管部門注冊登記的鐵路客票代理業務。
第八條 注冊資本或固定資產值在10萬元以上,其中流動資金不低於5萬元。
第九條 客票代理營業地點一般應設在旅遊景點、繁華的商業街或居民密集的社區內。
第十條 必須具備下列營業條件和經營業績:
1、具有固定的臨街營業場所,用於為旅客售票服務的營業室面積不小於20平方米。
2、具備電話、傳真機、穩定的電力電源及用於計算機聯網的電信通道。
3、備有鐵路客運規章、客票發售相關的業務資料和旅客購票查詢所需的揭示、揭掛等。
4、有2~3名經鐵路售票業務培訓並取得上崗合格證書的售票人員。
5、年客票代理銷售量日均應不少於10張。低於規定銷售量的代理網點次年原則不再續簽代理售票合同。
6、必須採用計算機終端聯網售票的方式。
第三章 審批程序
第十一條 經營鐵路客票銷售代理業務,代理人應首先確定被代理人(車站,即委託人)。代理與委託雙方明確委託與代理意向後,簽訂《鐵路客票銷售代理意向書》(式樣見附件一),並向委託人提交書面申請。
第十二條 申請經營鐵路客票銷售代理業務,應當提交下列書面文件、資料:
1、申請書;
2、企業經營許可證及相應法律文件;
3、企業法定代表人姓名、職務、經營地址、聯系電話;
4、營業場所地址、房屋、營業設施和通信設備情況;
5、企業固定資產及流動資金驗資證明;
6、售票人員名冊及業務培訓合格證的影印件;
7、對所在地區及周邊客流吸引區客源市場、客流量的調查、分析及預測報告;
8、委託人(被代理車站)的《鐵路客票銷售代理意向書》。
第十三條 收到代理申請後,委託方依照本辦法規定並根據車站售票、布點需要和車站客票系統資源條件進行審查。對符合代理條件並同意代理的,以書面形式連同相關文件、資料一並上報分局客運營銷管理分處。分局客運營銷管理分處審核後,對符合要求的匯總以文件形式報路局審批。
第十四條 鐵路局客運營銷管理處根據客票系統總體規劃要求,對符合代理條件的,以文件批復下達各分局,由分局組織委託合同的簽訂,並組織代理人員業務培訓,核發售票人員上崗證書。
第十五條 客票銷售代理網點售票設備的安裝、使用及技術維護,由鐵路局、分局電子計算機主管部門負責:
1、鐵路電子計算機主管部門依據路局客運營銷管理處的批文進行客票銷售代理網點售票設備及應用的安裝。直售代理網點由路局電子中心負責,車站代理網點由所屬鐵路分局電子所負責。
2、代理網點售票設備應按照鐵路客票系統統一技術標准進行配置。售票設備、系統和應用軟體購置及安裝費用由代理人負擔。
3、設備、軟體支持和技術服務項目收費標准由鐵路局電子中心同路局客運營銷管理處擬定並納入客票銷售代理合同。
4、路局電子中心和分局電子所應與代理人簽訂技術支持、維護合同,並作為客票銷售代理合同的附件與主合同同時生效。
第十六條 客票銷售代理網點設備安裝調試完畢,經路局票務中心檢測認可後,由路局票務中心對客票銷售代理網點進行授權開通。
H. 合肥市政府規章制定程序規定(2016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市政府規章(以下簡稱規章)制定程序,促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國務院令第322號)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規章的立項、起草、審查、協調、審議、公布、備案、解釋、評估、清理等活動,適用本規定。第三條制定規章,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符合法定許可權和程序;
(二)堅持民主公開;
(三)符合本市實際情況;
(四)合理界定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
(五)保障和促進改革。第四條規章的名稱一般稱「規定」、「辦法」和「細則」等,但不得稱「條例」。
規章用語應當准確、簡潔,條文內容應當明確、具體。除內容復雜的外,規章一般不分章、節。
法律、法規及省政府規章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規章一般不作重復規定。第五條市政府統一領導規章的制定工作,將規章制定工作完成情況納入依法行政工作考核。
市政府法制辦公室(以下簡稱市政府法制辦)是規章制定工作的主管部門,履行下列工作職責:
(一)擬定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經批准後組織實施;
(二)指導督促規章起草單位做好起草工作;
(三)負責規章草案送審稿的審查工作;
(四)負責規章的備案和匯編工作;
(五)組織開展規章的定期清理、實施情況跟蹤問效以及立法後評估工作;
(六)有關規章制定的其他工作。
市政府各部門、各縣(市)區政府應當按照有關要求,積極配合做好政府規章的起草審查等工作。第六條建立規章徵求人大代表意見制度和立法協商制度,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的意見和建議。第七條建立規章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及反饋制度,聽取社會公眾對規章草案的意見和建議。第八條建立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聽取基層人員和社會組織對規章制定工作計劃、規章草案和規章實施情況的意見和建議。第九條規章制定所需工作經費,列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第二章立 項第十條市政府有關部門和縣(市)區政府認為需要制定規章的,應當在每年11月30日前向市政府報請下一年度的立項。
報請立項前,報請單位應當對制定規章的必要性、可行性、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擬確立的主要制度進行充分調研、論證。第十一條報請規章立項的,應當向市政府法制辦提供下列材料:
(一)規章立項前的調研論證報告;
(二)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定;
(三)規章起草的具體承辦機構和工作進度安排;
(四)其他需說明的事項。第十二條市政府法制辦應當向社會公開徵集立法項目建議。
本市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向市政府提出制定規章的建議。
市政府法制辦對制定規章的建議,應當組織研究。對可行的建議,按照立項程序報請立項。第十三條市政府法制辦應當根據國家、省立法情況,以及市政府年度工作的總體部署,對規章立項申請和建議進行匯總研究,組織相關部門和專家進行論證,擬定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提請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確定。
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經市政府常務會審議通過,按照程序報市委批准實施。第十四條編制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應當明確規章起草單位和報送草案送審稿時間。
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規章項目分為正式項目和預備項目。立法條件和時機成熟的,列入正式項目。確有立法必要且立法前調研論證較為充分、但立法條件或者時機暫不成熟的,列入預備項目。有關部門應當對預備項目開展調查研究,並可以視情況啟動立法工作。第十五條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在執行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適當調整。
因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要求,確需在當年增加規章項目的,提出增加項目的單位應當按照本規定的立項要求及時向市政府法制辦說明情況,並按照本規定第十一條的要求報送有關資料,由市政府法制辦進行審查論證,符合立項條件的報請市政府批准。第三章起 草第十六條規章由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確定的起草單位負責起草。專業性較強的,起草單位可以邀請有關專家、行業組織參與,也可以委託有關專家、行業組織起草。
涉及重要行政管理事項或者全局性、綜合性較強的規章,經市政府批准可以由市政府法制辦組織起草。
I. 合肥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規定(1997修改)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加強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保障交通安全暢通,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 凡在本市市區內通行的車輛、行人以及進行與道路交通有關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規定。第三條 市公安機關是道路交通管理的主管部門,其所屬的公安交通管理機關負責對道路交通實行統一管理。規劃、市政、市容、交通、工商等部門應當協助公安交通管理機關做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第四條 機關、軍隊、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學校以及其它組織,應當經常對所屬人員進行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增強交通安全意識,遵守交通法規,支持公安交通管理機關維護道路交通秩序。
機動車輛單位、車主應當嚴格履行交通安全責任制,實行目標管理,制定和完善安全行車規章制度。第五條 一切車輛和行人,必須聽從交通警察的指揮和管理。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指使、強迫、縱容駕駛員違章開車,不得妨礙交通警察執行公務。第二章 車輛第六條 對計程車的發展實行控制。市交通、公安部門根據每年本市經濟發展、道路建設、人口增長、交通需要等,編制發展計劃,報市政府審批後執行。對超過下達指標或者車型不符的,公安交通管理機關不予入戶。第七條 禁止機動車輛掛戶入籍。個人購置的機動車輛,不得以單位名義申領牌證;單位購置的機動車輛,不得以個人名義申領牌證;地方機動車輛,不得使用軍隊、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公安機關牌證。第八條 機動車輛檢驗必須經公安交通管理機關指定的機動車輛檢測線檢測。
機動車輛由公安交通管理機關每年進行一次檢驗,客運汽車和個體汽車每六個月進行一次檢驗。
對發生交通事故或者交通違章的機動車輛,公安交通管理機關可以進行檢驗。第九條 機動車輛達到國家規定報廢標準的,必須報廢,交物資回收部門解體處理,不得繼續行駛。
禁止買賣或者變相買賣報廢機動車輛。第十條 機動車輛維修、改裝經營者,承接改變車輛顏色、車型、設計性能、用途、結構,或者更換車架、車身、駕駛室、發動機,以及承接因交通事故損壞的機動車輛等業務,必須查驗公安交通管理機關的許可證明,沒有許可證明的,不得承接。第十一條 殘疾人專用機動車,必須經公安交通管理機關檢驗合格,領取號牌和行駛證方准行駛。第十二條 非機動車輛的購買、轉籍,車主應當在一個月內攜帶有效證明、證件及車輛到公安交通管理機關辦理行駛證等有關手續。
非機動車輛應當定期接受公安交通管理機關的檢驗。第三章 駕駛員和行人第十三條 學習駕駛機動車輛的人員在參加專業培訓前,必須通過駕駛適應性檢測和衛生救護培訓。
對已取得駕駛證的機動車輛駕駛員,應當進行衛生救護培訓。第十四條 駕駛殘疾人專用機動車的人員,應當是下肢殘疾,身體其它部位正常,矯正視力4.8以上,並經考試合格取得駕駛證的。
殘疾人專用機動車只供殘疾人單人代步使用,非殘疾人不得駕駛。第十五條 本市人員在外地取得駕駛證,需在本市駕駛機動車輛的,必須通過駕駛技術和交通法規復試。
持外國或者台灣、香港、澳門地區駕駛證的人員,必須符合有關條件,經考試合格,換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機動車駕駛證》後,方准在本市駕駛機動車輛。
本市機動車駕駛員違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規或者發生交通事故的,公安交通管理機關可以對其進行交通法規和駕駛技術復試。第十六條 非軍隊、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駕駛員,不得駕駛軍隊、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牌證的機動車輛;軍隊、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駕駛員,不得駕駛地方牌證的機動車輛。第十七條 公安交通管理機關對機動車輛駕駛員實行安全考核記分管理。駕駛員駕駛機動車輛,應當攜帶駕駛證、行駛證、安全考核卡。第十八條 駕駛員駕駛機動車輛通過交通事故現場時,應當積極協助交通警察搶救受傷人員以及運送財物。對拒絕協助者,交通警察可以強制徵用其車輛,並給予處罰。第十九條 行人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在人行道內行走,沒有人行道的靠路邊行走。
(二)橫過車行道,走人行橫道;通過有交通信號控制的人行橫道,遵守信號規定。
(三)不準在道路上扒車、追車、強行攔車、互相追逐、打鬧以及進行其他妨礙交通的活動。
J. 誰有合肥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
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主管新聞出版事業和著作權的直屬機構,在著作權管理上,以國家版權局名義單獨行使職權。新聞出版工作在建設、傳播和發展先進文化,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和民族凝聚力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正式成立。建國初期的出版總署遵循"為人民大眾的利益服務"的基本方針,集中力量統一管理全國的出版事業,形成了以國營出版為主體,編印發合理分工,法規制度統一的出版體系。1954年11月出版總署撤消,所有出版行政業務歸文化部管理,文化部設置出版事業管理局;1973年7月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國家出版局)成立;1987年1月成立新聞出版署(國家版權局)。新聞出版署先後頒布了《出版管理條例》、《音像製品管理條例》、《印刷業務管理條例》等一整套政策法規,明確了出版者、印刷者、發行者的權利和義務,規范了各級出版管理機關的權力和職責,使新聞出版業呈現出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出版了一大批弘揚時代主旋律,反映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就,有利於提高廣大人民群眾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的優秀出版物。尤其是重點圖書、重點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的出版,全國百家期刊、優秀報紙的評選反響強烈,中國的新聞出版事業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生產力和發展,積極體現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進一步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2000年,新聞出版署(國家版權局)更名為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升格為正部級,並在職能上進行了調整,加強了兩項職能:1、全國掃除"黃色"出版物,打擊非法出版活動工作的組織協調和出版物市場的執法監管,2、新聞出版和著作權管理方面的法制建設工作;增加了一項職能:審核互聯網從事出版信息服務的報批,對互聯網出版信息內容實施監督管理;轉變了一項職能:與直接管理的出版、印刷、發行企事業單位脫鉤。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內設11個職能司(廳局),主要職能是對圖書、報紙、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印刷復制、出版物發行市場等進行總量、結構、布局的總體規劃和組織實施;審批出版社、報社、期刊社、印刷、發行等單位的成立、分工、變更等事項;對新聞出版市場實施監督管理;草擬新聞出版、著作權方面的法律、法規草案;參與起草與著作權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草案;檢查著作權法律、法規的實施和我國加入的國際版權公約在國內的執行情況;承辦新聞出版和著作權方面的對外交流與合作事務;承辦政府間文化協定中有關新聞出版、著作權項目的執行工作等。
當前中國新聞出版業的改革已進入整體推進的新階段,以集團化建設為龍頭,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力度。2002年正式組建了中國出版集團,中國印刷集團也已成立,中國發行集團即將成立。全國已組建試點出版集團7家,發行集團5家,期刊集團1家,報業集團38家。在不斷強化監管的基礎上,大力推行依法行政,《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等法規的相繼頒布實施,有效地凈化了文化市場,加強了知識產權保護和對外交流與合作,使版權貿易有了更大的發展。中國政府和中國新聞出版界在加入WTO以後必將充分發揮中國東方文化和巨大市場的諸多優勢,與國外新聞出版界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努力實現中國新聞出版事業的跨越式發展,推動中國由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邁進。
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主要職責
(一) 起草新聞出版、著作權方面的法律、法規草案;研究擬定新聞出版業的方針政策;制訂新聞出版、著作權管理的規章和重要管理措施並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
(二) 制定新聞出版業的發展規劃、宏觀調控目標和產業政策並指導實施;制定全國出版、印刷、復制、發行單位總量、結構、布局的規劃並組織實施;參與擬定新聞出版業的經濟政策和有關的經濟性宏觀調控措施;指導、推進新聞出版業的改革。
(三) 審批新建出版單位(包括圖書出版社、報社、期刊社、音像出版社、電子出版物出版社等,下同)和出版物(包括圖書、報紙、期刊、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下同)總發行單位;審批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復制單位;審批著作權集體管理和涉外代理等機構;核准新聞出版外商投資企業和出版物進出口單位及其在境外設立的類似機構。
(四) 對新聞出版活動(包括出版物的出版、印刷、復制、發行、進出口貿易等)實施監督管理;查處或組織查處違禁出版物和出版、印刷、復制、發行、進出口單位的違規活動。
(五) 審核互聯網從事出版信息服務的申請,對互聯網出版信息內容實施監督管理。
(六) 擬定出版物市場"掃黃打非"的方針、政策和計劃並指導實施;查處或組織查處非法出版物和非法出版活動;組織、協調各有關部門和地方的"掃黃打非"工作;組織、協調、指導"掃黃打非"集中行動和大案要案的查處工作。
(七) 擬定出版物市場的宏觀調控政策、措施並指導實施;對出版物市場實施監督管理。
(八) 負責音像製品出版、復制管理和電子出版物出版、復制、發行管理。
(九) 負責全國印刷業(包括出版物印刷、包裝裝潢印刷及其他印刷品的印刷)的監督管理。
(十) 組織、指導黨和國家重要文件、文獻以及教科書和其他重點出版物的出版發行工作。
(十一) 管理著作權工作,查處或組織查處有重大影響的著作權侵權案件和涉外侵權案件;代表國家處理涉外著作權關系,組織參加著作權的雙邊或多邊條約、協議的談判、簽約和國內履約活動。
(十二) 負責新聞出版和著作權對外交流與合作的有關工作;承辦政府間文化協定中有關新聞出版、著作權項目的執行工作;管理、協調圖書、報紙、期刊和電子出版物的進口貿易;組織、推動出版物的出國(境)展覽、展銷和出口貿易。
(十三) 負責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工作。
(十四) 編制新聞出版業科技發展規劃和信息化、網路化、標准化規劃並指導實施,組織協調新聞出版業的科技進步工作。
(十五) 編制新聞出版業和著作權管理隊伍建設、人才培養規劃並指導實施;負責新聞出版業和著作權管理工作全國性評獎和表彰活動。
(十六) 承辦黨中央、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文 號:新聞出版總署令第31號
標 題: 期刊出版管理規定
頒布日期:2005年9月30日
實施日期:2005年12月1日
終止日期:
類 別:
頒布單位:新聞出版總署
內 容:
期刊出版管理規定
(新聞出版總署令第31號)
《期刊出版管理規定》已經2005年9月20日新聞出版總署第1次署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新聞出版總署署長:石言源
二00五年九月三十日
期刊出版管理規定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促進我國期刊業的繁榮和發展,規范期刊出版活動,加強期刊出版管理,根據國務院《出版管理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期刊出版活動,適用本規定。
期刊由依法設立的期刊出版單位出版。期刊出版單位出版期刊,必須經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持有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領取《期刊出版許可證》。
本規定所稱期刊又稱雜志,是指有固定名稱,用卷、期或者年、季、月順序編號,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冊連續出版物。
本規定所稱期刊出版單位,是指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設立,經新聞出版總署批准並履行登記注冊手續的期刊社。法人出版期刊不設立期刊社的,其設立的期刊編輯部視為期刊出版單位。
第三條 期刊出版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出版方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傳播和積累有益於提高民族素質、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條 期刊發行分公開發行和內部發行。
內部發行的期刊只能在境內按指定范圍發行,不得在社會上公開發行、陳列。
第五條 新聞出版總署負責全國期刊出版活動的監督管理工作,制定並實施全國期刊出版的總量、結構、布局的規劃,建立健全期刊出版質量評估制度、期刊年度核驗制度以及期刊出版退出機制等監督管理制度。
地方各級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期刊出版活動的監督管理工作。
第六條 期刊出版單位負責期刊的編輯、出版等期刊出版活動。
期刊出版單位合法的出版活動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干擾、阻止、破壞期刊的出版。
第七條 新聞出版總署對為我國期刊業繁榮和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期刊出版單位及個人實施獎勵。
第八條 期刊出版行業的社會團體按照其章程,在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的指導下,實行自律管理。
第二章 期刊創辦和期刊出版單位設立
第九條 創辦期刊、設立期刊出版單位,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確定的、不與已有期刊重復的名稱;
(二)有期刊出版單位的名稱、章程;
(三)有符合新聞出版總署認定條件的主管、主辦單位;
(四)有確定的期刊出版業務范圍;
(五)有30萬元以上的注冊資本;
(六)有適應期刊出版活動需要的組織機構和符合國家規定資格條件的編輯專業人員;
(七)有與主辦單位在同一行政區域的固定的工作場所;
(八)有確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該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必須是在境內長久居住的中國公民;
(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除前款所列條件外,還須符合國家對期刊及期刊出版單位總量、結構、布局的總體規劃。
第十條 中央在京單位創辦期刊並設立期刊出版單位,經主管單位審核同意後,由主辦單位報新聞出版總署審批。
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系統創辦期刊並設立期刊出版單位,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新聞出版局審核同意後報新聞出版總署審批。
其他單位創辦期刊並設立期刊出版單位,經主管單位審核同意後,由主辦單位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提出申請,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審核同意後,報新聞出版總署審批。
第十一條 兩個以上主辦單位合辦期刊,須確定一個主要主辦單位,並由主要主辦單位提出申請。
期刊的主要主辦單位應為其主管單位的隸屬單位。期刊出版單位和主要主辦單位須在同一行政區域。
第十二條 創辦期刊、設立期刊出版單位,由期刊出版單位的主辦單位提出申請,並提交以下材料:
(一)按要求填寫的《期刊出版申請表》;
(二)主管單位、主辦單位的有關資質證明材料;
(三)擬任出版單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簡歷、身份證明文件及國家有關部門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
(四)編輯出版人員的職業資格證書;
(五)辦刊資金來源、數額及相關的證明文件;
(六)期刊出版單位的章程;
(七)工作場所使用證明;
(八)期刊出版可行性論證報告。
第十三條 新聞出版總署應當自收到創辦期刊、設立期刊出版單位的申請之日起9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批準的決定,並直接或者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書面通知主辦單位;不批準的,應當說明理由。
第十四條 期刊主辦單位應當自收到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決定之日起60日內辦理注冊登記手續:
(一)持批准文件到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領取《期刊出版登記表》,填寫一式五份,經期刊主管單位審核簽章後,報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應在15日內,將《期刊出版登記表》報送新聞出版總署備案;
(二)公開發行的期刊,可以向ISSN中國國家中心申領國際標准連續出版物號,並向新聞出版總署條碼中心申領條型碼;
(三)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對《期刊出版登記表》審核無誤後,在10日內向主辦單位發放《期刊出版許可證》;
(四)期刊出版單位持《期刊出版許可證》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依法領取營業執照。
《期刊出版登記表》由期刊出版單位、主辦單位、主管單位及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各留存一份。
第十五條 期刊主辦單位自收到新聞出版總署的批准文件之日起60日內未辦理注冊登記手續,批准文件自行失效,登記機關不再受理登記,期刊主辦單位須把有關批准文件繳回新聞出版總署。
期刊出版單位自登記之日起滿90日未出版期刊的,由新聞出版總署撤銷《期刊出版許可證》,並由原登記的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注銷登記。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發生前款所列情形的,期刊出版單位可以向原登記的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申請延期。
第十六條 期刊社應當具備法人條件,經核准登記後,取得法人資格,以其全部法人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本規定所稱期刊業務范圍包括辦刊宗旨、文種。
各省市新聞出版署
省別 通訊地址 郵編 區號 電話 傳真
北京市 朝陽區和平街11區甲24號 100013 010 84253627 84251823
天津市 河西區尖山路82號 300211 022 28335388 28308463
河北省 石家莊市友誼北大街330號 050061 0311 8641046 7773777
山西省 太原市建設南路15號出版大廈 030012 0351 4922105 4922213
內蒙古 呼和浩特市老缸房街15號 010010 0471 4935490 4913873
遼寧省 沈陽市北一馬路108號 110001 024 2366788 2325549
吉林省 長春市區人民大街124號 150010 0431 5644763 5642914
黑龍江 哈爾濱市道里區森林街68號 150010 0451 4617319 4614852
上海市 上海市紹興路5號 200020 021 64339117 64332452
江蘇省 南京市高雲嶺56號 210009 025 6638657 3364921
浙江省 杭州市慶春路標225號西湖時代廣場 310006 0571 87163127 87263126
安徽省 合肥市回龍橋路1號 230063 0551 2826708 2822677
福建省 福州市東水路76號 350001 0591 7532008 7559325
江西省 南昌市陽明316號 330008 0791 6895193 6895217
山東省 濟南市省府前街1號綜合樓 250011 0531 6061707 6061795
河南省 長沙市展覽館路11號 450002 0371 5721316 5730425
湖北省 武漢市黃鸝路75號 430077 027 86780585 86792613
湖南省 長春市區人民大街124號 410005 0731 4302568 4302566
廣東省 廣州市東水陰路11號 510075 020 3607420
廣 西 南寧市金水湖路53號 530021 0771 5516030 5516031
海南省 海口市海路59號 570204 0898 65373395 65339391
重慶市 重慶觀因橋建新東路3號百夜興大廈17樓 400020 023 67708100 67708123
四川省 成都市大石西路36號 610015 028 87026768 87028958
貴州省 貴陽市中華北路289號 550001 0851 6828624 6800761
雲南省 昆明市環城西路36號 650034 0871 4198048 4129428
西 藏 拉薩市林廊北路20號碼 850000 0891 6829432 6833591
陝西省 西安市北打街131號 710003 029 7205025 7205004
甘肅省 蘭州市慶陽路230號 730030 0931 8455382 84566777
青海省 西寧市同仁路10號 810000 0971 6143402 6141890
寧 夏 銀川市解放西街47號 750001 0951 5045582 5046836
新 疆 烏魯木齊市解放南路15號 830001 0991 2823648 281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