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案例分析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案例分析

發布時間: 2022-06-21 05:17:26

1. 求!電子政務的案例分析材料

子政務不僅僅能夠增強我國政務透明度、提高政府服務質量,而且能夠服務於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電子政務的建設,為公眾參與政府決策提供了很多便捷的渠道,在互聯網普及的地方,政府網站已逐步成為政府與公眾之間重要的交流渠道。通過政府網站,政府能夠加強與公眾溝通和民意徵集,讓人民群眾更大范圍地參政議政,並在做好服務的同時接受公眾監督。從目前的發展情況看,國內各政府職能部門的網路基礎建設已經初具規模,不同部門的區域網已經基本搭建完成,甚至有些地區已經形成了城域網的基本雛形。從具體應用效果看,政府內部通過網路化溝通和信息共享,辦公效率大有提高。雖然,近幾年我國電子政務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制約著我國電子政務的進一步發展。

(1)政府對電子政務的系統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設當中的地位認識不夠,缺乏明確的發展策略

我國在發展電子政務方面存在不少錯誤認識。一種是把電子政務僅僅當作政府部門的計算機化,不重視軟體的開發和政府業務流程的整合,而是用計算機系統去模仿傳統的手工政務處理模式,結果很多政府部門的計算機設備成為高級打字工具,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另一種是簡單地把電子政務等同於政府上網,以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規條例搬上網路就萬事大吉,沒有把傳統的政務工具同網路服務有機地結合起來。對電子政務的系統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設當中的地位缺乏認識。

(2)電子政務的發展存在重新建輕整合,重電子輕政務的現象

「電子政務」的關鍵是「政務」,而不是「電子」。但不少領導者只是把電子政務當成一種新技術。以為只要投資,有了硬體設備就算建成電子政務。事實上,電子政務最需要的是強有力的統一領導;否則,利益沖突無法協調,標准規范無法統一,系統無法一體化,資源(包括信息)無法共享,重復建設無法避免。因而,把電子政務落到實處的關鍵還是在「政務」上,電子只是為政務提供支撐和服務。提高電子政務水平的關鍵不在於技術,而在於對政府行為、公共管理行為的研究和改進。

(3)保障電子政務發展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

電子政務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法律法規環境。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為了促進電子政務的發展,都制定或修改了相關法律。然而,我國在保護電子政務信息安全方面的電子政務立法一直是滯後的。我國目前電子政務的法律法規很不健全,只是由行政機關對互聯網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規。政府信息化缺乏基本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如缺少政府信息公開法、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法。原有的一些法律已不能適應信息化發展的要求。法律法規的欠缺勢必阻礙電子政務建設的進程。

(4)電子政務的發展缺乏統一規劃,領導機構不健全

目前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缺乏宏觀規劃,國家沒有提出明確的電子政務發展目標,也沒有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各地電子政務的建設是各自為政,採用的標准各不相同。機構還很不健全,作用也很有限。主要表現在:一是體制不順。如,國家信息辦公室歸國務院領導。但地方政府的信息辦公室(或稱信息中心)則有的地方歸政府辦公室領導,有的地方歸科技部門領導,有的地方屬於政府的職能部門,有的地方則成了事業單位。二是職能不清。本來政府部門的電子政務領導機構應統一領導、管理電子政務工作。但是,現在普遍擔負不起這個任務。即政府對公眾的電子政務和政府對企業的電子政務服務等,尚無職能部門管理。這些都是制約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重要原因。

2.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案例分析題 2. 2010年12月1日,鞠某向某區房屋管理局(以下簡稱某區房管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二條,所謂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機關在履行職責過程中製作或者獲取的,以一定形式記錄、保存的信息。
不合法。這個信息應該是房管局保存的,即使不存在,也要告訴行政相對人該信息的存放地點。

3. 基於超期答復的政府信息公開被判違法案例法律分析

1、案情介紹
李明(化名)是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海安鎮X號的村民,他在南通市海安縣海安鎮X號擁有集體土地使用權及房屋所有權。2011年7月,因連申線航道整治工程海安段建設項目,拆遷主管部門在未將拆遷范圍、拆遷期限、拆遷審批文件等予以公告的情形下,要求李明簽署沒有任何批准文件為依據的拆遷補償協議,這種明顯的不公和違法行為,使得李明意識到自己的權益被踐踏,如果不採取措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將會使自己成為這場拆遷博弈中的「悲劇」人物。於是,李明下定維權的決心,找到在業內享譽盛名的北京聖運律師事務所的王優銀律師和崔鳳榮律師,委託他們為自己維權。

2、法律分析
經過認真的研究之後,考慮到拆遷案件的專業性和復雜性,王優銀律師和崔鳳榮律師為了收集到更多有利的證據,決定於2011年12月7日向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人民**寄送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要求海安縣人民**書面公開李明房產所在區域集體土地被征為國有的征地批文、紅線圖、建設項目用地呈報說明書、農用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徵用土地方案、供地方案等相關政府文件信息。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人民**於12月9日收到申請,但其在超過15個工作日後,卻未予以公開以上信息,也未作出任何答復。這份政府信息公開申請似乎落得「石沉大海,無人問津」的結局,但這樣的結果卻也在律師們的掌控中。那麼遲遲不肯公布這些信息,是不是也意味著這裡面的利益糾葛是不為我們所知的呢?

律師們,決定於2012年1月20日向江蘇省南通市人民**提出行政復議申請,要求確認被申請人海安縣人民**不履行政府信息公開職責行為違法。行政復議時,律師們提供了如下證據:1、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表;2、國內特快專遞郵件詳情單;3、郵件跟蹤查詢記錄。原來,當事人在律師的指導下,就已經在開始的時候做下這樣的准備收集好證據,以備不時之需,現在看來是很有必要的。律師所採取的每一步的措施都是為了下一步的行動埋下伏筆,最終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3、判決結果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最終於2012年3月29日,江蘇省南通市人民&&作出公正的行政復議決定:確認被申請人海安縣人民**超期答復的行為違法。
4、律師建議

4. 1,《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對新聞學,傳播學,產生的影響 2,找出一些傳播障礙或傳播隔閡的案例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會新聞學,傳播學,信息的透明度變高影響、信息的監督力度增強、保證新聞信息的嚴謹度,具體如下:

1、信息的透明度變高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頒布,會使得信息更加快速,透明,及時的傳播到老百姓的視野。而且對於也不會像以往一樣,存在隱瞞,謊報等的現象。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六條規定:行政機關應當及時、准確地公開政府信息。行政機關發現影響或者可能影響社會穩定、擾亂社會管理秩序的虛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應當在其職責范圍內發布准確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2、信息的監督力度增強

政府頒布《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相當於政府參與到信息的公開中,是新聞學和傳播學是一個有力的監督,同時根據該條例,國務院辦公廳參與到全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主,負責推進、指導、協調、監督全國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3、保證新聞信息的嚴謹度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七條規定: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健全政府信息發布協調機制。行政機關發布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機關的,應當與有關行政機關進行溝通、確認,保證行政機關發布的政府信息准確一致。

這樣的情況下,新聞工作者在發布信息的時候必須保證准確無誤,不會出現各種不夠權威,沒有證據的新聞。

國家的宣傳口徑、媒體管控、電影審核等意識形態方面的管控其實就是在一個社會中設置了層層障礙。包括如今黨國的網路環境的高牆,也是一種傳播障礙。

而傳播隔閡更常見,當大陸的一些人被新聞聯播或國家的閱兵儀式感動得時候,外國民眾是不能理解甚至看不起這種情懷。

5. 五類案件是哪五類

法律分析: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社會影響大、群眾反映強烈的案件;上級機關交辦、督辦的案件等「五類案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積極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政府信息資源的規范化、標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強互聯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建設,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與政務服務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開在線辦理水平。

第九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對行政機關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進行監督,並提出批評和建議。

6. 行政案件當事人對政府信息公開不服起訴法院要求重新公開能否立案

為正確審理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行政審判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下列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一)向行政機關申請獲取政府信息,行政機關拒絕提供或者逾期不予答復的;
(二)認為行政機關提供的政府信息不符合其在申請中要求的內容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適當形式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主動公開或者依他人申請公開政府信息侵犯其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
(四)認為行政機關提供的與其自身相關的政府信息記錄不準確,要求該行政機關予以更正,該行政機關拒絕更正、逾期不予答復或者不予轉送有權機關處理的;
(五)認為行政機關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中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政府信息公開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可以一並或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行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一)因申請內容不明確,行政機關要求申請人作出更改、補充且對申請人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告知行為;
(二)要求行政機關提供政府公報、報紙、雜志、書籍等公開出版物,行政機關予以拒絕的;
(三)要求行政機關為其製作、搜集政府信息,或者對若干政府信息進行匯總、分析、加工,行政機關予以拒絕的;
(四)行政程序中的當事人、利害關系人以政府信息公開名義申請查閱案卷材料,行政機關告知其應當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的。
第三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主動公開政府信息義務,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告知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獲取相關政府信息。對行政機關的答復或者逾期不予答復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國務院部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門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行政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以作出答復的機關為被告;逾期未作出答復的,以受理申請的機關為被告。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主動公開政府信息行政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以公開該政府信息的機關為被告。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公開政府信息的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以該組織為被告。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以在對外發生法律效力的文書上署名的機關為被告:
(一)政府信息公開與否的答復依法報經有權機關批準的,
(二)政府信息是否可以公開系由國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門確定的,
(三)行政機關在公開政府信息前與有關行政機關進行溝通、確認的。
第五條 被告拒絕向原告提供政府信息的,應當對拒絕的根據以及履行法定告知和說明理由義務的情況舉證。
因公共利益決定公開涉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政府信息的,被告應當對認定公共利益以及不公開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響的理由進行舉證和說明。
被告拒絕更正與原告相關的政府信息記錄的,應當對拒絕的理由進行舉證和說明。
被告能夠證明政府信息涉及國家秘密,請求在訴訟中不予提交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
被告主張政府信息不存在,原告能夠提供該政府信息系由被告製作或者保存的相關線索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取證據。
被告以政府信息與申請人自身生產、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無關為由不予提供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原告對特殊需要事由作出說明。
原告起訴被告拒絕更正政府信息記錄的,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過更正申請以及政府信息與其自身相關且記錄不準確的事實根據。
第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應當視情採取適當的審理方式,以避免泄露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應當保密的政府信息。
第七條 政府信息由被告的檔案機構或者檔案工作人員保管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規定。
政府信息已經移交各級國家檔案館的,依照有關檔案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八條 政府信息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屬於不予公開范圍。
政府信息涉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但權利人同意公開,或者不公開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響的,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第九條 被告對依法應當公開的政府信息拒絕或者部分拒絕公開的,人民法院應當撤銷或者部分撤銷被訴不予公開決定,並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公開。尚需被告調查、裁量的,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內重新答復。
被告提供的政府信息不符合申請人要求的內容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適當形式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按照申請人要求的內容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適當形式提供。
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不予公開的政府信息內容可以作區分處理的,應當判決被告限期公開可以公開的內容。
被告依法應當更正而不更正與原告相關的政府信息記錄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更正。尚需被告調查、裁量的,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內重新答復。被告無權更正的,判決其轉送有權更正的行政機關處理。
第十條 被告對原告要求公開或者更正政府信息的申請無正當理由逾期不予答復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答復。原告一並請求判決被告公開或者更正政府信息且理由成立的,參照第九條的規定處理。
第十一條 被告公開政府信息涉及原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且不存在公共利益等法定事由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確認公開政府信息的行為違法,並可以責令被告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造成損害的,根據原告請求依法判決被告承擔賠償責任。政府信息尚未公開的,應當判決行政機關不得公開。
訴訟期間,原告申請停止公開涉及其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政府信息,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公開該政府信息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並且停止公開不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裁定暫時停止公開。
第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被告已經履行法定告知或者說明理由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一)不屬於政府信息、政府信息不存在、依法屬於不予公開范圍或者依法不屬於被告公開的,
(二)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已經向公眾公開,被告已經告知申請人獲取該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徑的,
(三)起訴被告逾期不予答復,理由不成立的,
(四)以政府信息侵犯其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為由反對公開,理由不成立的,
(五)要求被告更正與其自身相關的政府信息記錄,理由不成立的,
(六)不能合理說明申請獲取政府信息系根據自身生產、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且被告據此不予提供的,
(七)無法按照申請人要求的形式提供政府信息,且被告已通過安排申請人查閱相關資料、提供復製件或者其他適當形式提供的,
(八)其他應當判決駁回訴訟請求的情形。
第十三條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所作的司法解釋及規范性文件,凡與本規定不一致的,按本規定執行。

7. 尋找一公共管理的案例,並做出評價…非常感謝

A、案例分析:公共管理與中國改革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公共管理所涉及的領域中各種與改革不相適應的矛盾和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雖然經過20多年不懈的改革、調整,但是,多年的歷史積弊想在短時間內全部解決是不現實的。 歸結起來,我國目前公共管理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
1、政府財政壓力依然很大;
2、在行政立法和執法上,存在重立法、管理,輕執行、監督等現象;
3、政府機構依然龐大,政府職能雖然有所減少,但隨著改革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政府的新職能也在增加;
4、政府及其公務員的服務理念還較差,長官意識嚴重,存在官僚主義和腐敗行為;
5、人事成本居高不下。機關、事業單位仍然存在大量冗員;人才選拔錄用機制、績效管理與評估機制、晉升機制、獎懲機制和公共責任機制尚未形成;
6、行政效率低。機構層次多、職責不清,互相推諉、扯皮,缺乏服務意識、成本意識等,使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無法走出「追求高效率——低效率——無效率」的循環。

綜觀各國公共管理改革實踐,雖各有特色,但也有共性。對中國來說,所採取的是漸進或分階段進行的改革方式,即「摸著石頭過河」的模式。在這種改革的開始階段,進行具有特色的試驗,當取得成就和經驗之後再加以推廣;表現形式是體制改革由點到面,即抓住重點突破,進而逐步深化和滲透到全局的過程;具體的做法是先試點後推廣,即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先在某個地方或企業進行試驗,取得經驗後再全面推廣。中國的公共管理過程也是這樣一個過程。

借鑒國外的公共管理理論和實踐結合我國的實際,我國的公共管理改革可著手於以下幾個方面。

答: 1、構建適應WTO要求的公共管理體制;2、按照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建立「企業型政府」;3、進一步精兵簡政提高服務意識和效率;4、加強公共管理法制建設;5、推進公共管理民主化和信息化改革。 案例一: 1、案例內容介紹:北京限字當頭解決擁堵是否可行 北京的街頭每天都要上演無數場免費的「汽車展示會」。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一輛輛汽車像生了病的烏龜趴在一條條馬路上,步履蹣跚,動彈不得。北京市代市長王歧山在SARS危機後公開表示:最頭痛的是交通問題。

的確,再沒有比堵車問題更能夠觸痛北京人煩惱的神經了。所以,當市政府有關部門提出要限制發展私家車和對黃標車(尾氣排放量達不到排放標準的車)採取限行舉措時,輿論的焦躁海洋就像被扔進一塊石頭,叫好叫壞之聲皆不絕於耳。 數據顯示:1996年北京市機動車只有100萬輛,到2003年已增加1倍,達到200萬輛。其中私家車就有120多萬輛。2002年全市新增機動車27.6萬輛;而2003年前8個月,全市又新增機動車24.6萬輛,已經逼近2002年的總數。 面對洶涌而來的汽車潮流,北京在很長時間里一直手足無措。多年來的堵車狀況沒有什麼改善。 據了解,20世紀80年代初期,有權威部門對2000年北京汽車發展數量的預測僅僅是70萬~80萬輛,而事實上,在新世紀鍾聲敲響之前,北京市汽車總量就足足比這一預期數字多出近100萬輛。在2000年,北京市有關部門又曾預測,到2010年北京機動車保有量才會

突破200萬輛,沒曾想,這個數字提早7年就實現了。為此,所有在北京生活的人們都付出了擁堵的代價。 為何出現這么大差距?一些官員的習慣性解釋是,經濟發展那麼快,以致許多公共(如首都機場)都提前達到目標容量。 通過提高牌照費、養路費、燃油費、停車費等做法來限制私家車,是東京、紐約等國際大都市的共同做法。但限車的前提是通過引導,實現城市道路和交通資源的最優化配臵。而北京市道路交通資源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該如何解決是擺在北京市政府面前的一大難題。 在計程車和私家車大幅增長的同時,北京市地鐵和公共車加起來對城市交通的分擔率卻不足30%,離80%的期望值相距甚遠。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在下降。 許多去過歐美國家考察的人士均認為,與東京、紐約、巴黎等國際城市相比,北京的馬路並不比人家窄,停車場不比人家少,車輛也不比人家多。但交通擁堵現象卻日趨嚴重,難以緩解,以致嚴重影響城市運轉效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一家大型出租公司老總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拋開別的不談,單單十字路口的管理、出口和路標設臵的混亂,就使得現有交通資源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 除了提出要限制發展私家車外,北京市有關部門還針對一些車輛採取限行舉措。北京市公安局和環保局聯合宣布,從2003年9月1日開始,在部分路段對黃標車限行。 北京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對媒體解釋說,限制黃標車是為了改善交通狀況,提出大氣環境質量。他們從今年3月就開始研究、認證這項規定的可行性,所以這項規定「絕不是倉促出台的」。但黃標車主們卻普遍有遭遇突襲的感覺。因為,限制黃標車出行的措施,從發出通知到開始執行,只有一個來月的時間。他們的質疑是:這項措施涉及30萬輛車,事關數十萬人的利益,為何事前不搞聽證?從3月份就開始研究、論證,為什麼外界一點不知道? 據了解,黃標車改造的費用動輒三五千元,有的多達數萬元,一些進口車根本就沒辦法改。但兩部門對其新政策帶給這部分人的損失,沒有考慮做出任何補償的規定。 一位車主在互聯網上質問:按北京市的規定,一部汽車使用壽命私家車為10~20年,我們在1995年買的汽車,符合當時的所有法規。為什麼突然要讓舊車實行新標准,這符合法律嗎?(資料來源:中國《新聞周刊》,根據作者胡奎的文章改編) 2、思考題:你如何評價北京市政府的限制措施?試從公共管理的角度加以評析。 第一,北京市政府應該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開機制,建立多元的信息系統,確保多元信息過程的常規運作。通過良好的溝通和有效的信息交流,整合和協調公共管理的行動。廣大車主不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公布信息的突然性太強,讓人措手不及,這有損人民利益。因此,建立有效的危機管理信息系統是十分重要的。這一信息系統也可在公共事件的早期預警方面發揮作用。更重要的是,一旦出現類似情況,信息溝通和交換可以保證政府做出及時和准確的決策,協調行動。 第二,為維護社會整體利益,而對個人利益有所損害,要由政府實行公共補償。這一措施這在國外是很普遍的。改善交通是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部分,對應的是社會整體的利益和安全,其相應的成本付出應由政府承擔,而不應當是個人獨自擔承。政府應把個體經濟利益擺上適當的位臵,實現了二者的有效平衡。這樣才有利於培養民眾的社會責任心,百姓對政府也會更加信任,更有安全感,以便形成良好的利益互動機制,形成應對公共事件的高效運轉的社會機制。 第三,系統分析造成北京擁堵的多方面原因,多渠道解決這個問題,而不能僅僅靠這一個措施。比如交通問題除了車輛過多的原因,還有道路本身的問題、交通設施不完善、標志信號模糊、甚至信號不健全等問題。就針對各方面問題提出多種解決方案。

8. 政府在應對群體性事件時如何加強危機傳播管理

網路群體性事件是網路社會政府面臨的新挑戰。本文在對網路群體性事件類型研究的基礎上,從多學科的視角對網路群體性事件的成因進行了解析,並且有針對性地從「更新危機傳播理念」、「完善危機管理組織」、「搭建網路對話平台」、「改進危機傳播策略」四個方面探討了如何完善網路群體性事件中的政府危機傳播管理。

近年來,網路群體性事件呈明顯上升態勢,網路上「一呼百萬應」的現象屢見不鮮。互聯網、手機、即時聊天工具、博客、播客、BBS、微博客等新興傳播媒介在引導社會輿論方面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傳統的管理模式和公共溝通方式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求。能否適應網路時代信息傳播的特點,更新網路群體性事件中危機傳播管理的理念,有效提升輿論引導能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面臨的重要課題,亦是衡量各級政府媒體應對能力的重要標准。
一、網路群體性事件的類型研究
概念的界定是類型研究的基礎,對網路群體性事件進行類型研究需要從概念角度對其內涵加以界定。網路群體性事件是群體性事件一種新的特殊形式,它伴隨著網路的出現、發展以及網路對現實影響力的加深而出現。依據不同的判斷准則,網路群體性事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網路群體性事件常具有反社會的特徵,它是指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的網路群體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關目的,利用網路進行串聯、組織,進行政治訴求和干擾社會秩序的活動。廣義的網路群體性事件不一定具有反社會性,是指「網民群體圍繞某一主題、基於不同目的,以網路聚集的方式製造社會輿論、促發社會行動的傳播過程。」[1]
從網路群體性事件的表現形態來分析,單一的分析維度很難將所有的類型囊括其中,而且簡單化的分類方法不利於揭示問題的復雜性以及問題的解決。因此,筆者嘗試構建「四維分析模型架構」,從多維視角研究網路群體性事件的類型,並強化分析維度間的內在聯系,以期建立更加科學的分類標准體系,為政府解決網路群體性事件提供理論依據。
圖:網路群體性事件分類的「四維分析模型架構」(抱歉:圖示顯現不出來)

有無組織
有無矛盾基礎關
網路扮演何種角色
有無直接利益沖突

在圖示中,「有無矛盾基礎」、「有無組織」、「有無直接利益訴求」以及「網路扮演何種角色」四個因子影響著網路群體事件的生成與類別。這四個因子彼此聯系、相互制衡,共同發揮著作用,主要體現如下:
「有無矛盾基礎」是區分網路群體性事件類別性質的重要依據。從矛盾的性質來看,網路群體性事件主要可分為兩大類:無矛盾基礎的網路群體性事件和有矛盾基礎的網路群體性事件。對於無矛盾基礎的網路群體性事件而言,無論有無組織、有無直接利益訴求,自虛擬空間引發現實群體暴力性事件的可能性不大,如賈君鵬事件、「犀利哥」事件。對於有矛盾基礎的網路群體性事件,不論組織形式、表現形態如何,都會對現實社會造成較強的沖擊。危機傳播學者恩里克·克蘭特利將其歸入「分歧型」危機類別,而且指出該類群體性事件矛頭通常指向核心制度、主流價值觀或社會結構,挑戰現有秩序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因此威脅更大。[2]對於這兩類性質不同的網路群體性事件,政府在精力分配、傳播策略的設計、公共管理的方式方法需要進行區別對待,重點是對後者的管理。
對「有無組織」和「有無直接利益訴求」兩個維度進行綜合考量,可以得出網路群體性事件類別的主要外化形式:第一類是「有組織——有直接利益訴求」網路群體性事件;第二類是「有組織——無直接利益訴求」網路群體性事件;第三類是「無組織——有直接利益訴求」網路群體性事件;第四類是「無組織——無直接利益訴求」網路群體性事件。這種二元維度交叉的分類標准,對政府精確認知網路群體性事件的組織形式大有裨益。
從目前的網路群體性事件來看,網路主要扮演著以下三種角色:群聚空間的提供者、組織串聯的工具、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根據網路「推動」與「引發」的雙重效能,我們可以看到網路群體性事件主要呈現出三種樣式:一是網路空間的群體性事件,主要有網路聚集熱議、網路召集簽名、網上集體祭奠等;二是以網路為中介的現實群體性事件,如抵制家樂福事件、7·5事件等,雖然利用了網路的傳播特性,但仍屬於傳統的聚眾行為;三是網內網外互動發生形式的群體性事件。在某種意義上,第三種樣式的網路群體性事件可以視為前兩種網路群體性事件的綜合,網路的「引發」功能體現得更加明顯。
二、網路群體性事件的成因解析
在對網路群體性事件類型進行解讀的基礎上,我們還有必要對其成因做更加深入地分析。除了對網路群體性事件進行傳播學的解讀外,從現在的研究來看,對群體性事件的認識和處理主要還有以下幾種代表性觀點:一是將群體性事件作為突發公共危機的一種,強調政府的回應性與應急處理;[3]二是將群體事件歸咎於社會結構的失衡,主張通過緩解結構性緊張來協調各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4]三是將群體性事件作為特定發展階段的產物,認為其將隨著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而逐步消失;[5]它們也分別代表了行政管理學、社會學和政治學對這一現象的看法。
有學者試圖從交叉學科的角度確立更加宏觀的理論體系來解讀群體性事件,南京大學社會風險與公共危機管理研究中心的童星與張海波整合危機管理和風險社會這兩大理論,提出了一個可能的整合分析框架,即由風險社會到公共危機。前者基於風險理論,後者基於危機研究,前者是因,後者是果,二者之間具有實踐性因果關系,是一個動態的「連續統」(continuity)。採取風險與危機綜合分析框架理解群體性事件,他們認為「群體性突發事件並非只是事件,更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從社會風險到公共危機逐步演化的動態過程。社會風險具有累積性、動態性和非線性,管理的重點是控制社會風險的擴大」。[6]
越來越多的學者在研究中更傾向於從「制度供給不足」的角度對網路群體性事件的成因進行解析。他們認為網路群體性事件的爆發,盡管有偶然性因素,但根本上還在於群眾利益訴求遭遇體制性遲鈍,其合理訴求的表達、反饋渠道不暢,長期得不到黨政部門的有效回應,以致干群矛盾、商民矛盾持續累積。網路群體性事件雖然發生在網路之上,但是對其的理解需要從網下的現實層面進行探究,離開現實層面的制度供給則很難實現對網路群體性事件的解決。現階段,制度供給的缺失主要體現在社會協調機制的缺失、監督制度與行政制度的不完善、公民表達機制的不健全等方面。增強制度供給,破解網路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深層次原因,乃是標本兼治之道。
三、網路群體性事件中的政府危機傳播管理
在網路群體性事件的處置中,筆者引入了危機傳播管理的概念。溝通,或者傳播(communication)是危機管理的核心問題,這是由危機傳播的如下屬性決定的:作為環境的傳播——一切危機線索皆在特定的傳播與輿論環境之下展開;作為手段的傳播——化解敵意、實現協同非倚重溝通而不可為;作為目的的傳播——危機場域之下的對話本身即具足人本之意。目前,各級政府也越來越重視溝通在危機管理中的作用,正如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郁建興所言:「產生重大影響的社會事件發生後,地方黨委負責人通過互聯網與網民進行坦誠交流,這是一個相當睿智的做法,不僅有利於疏導網路民意,而且還表明了中共作為執政黨的開放和自信。」[7]筆者將試圖從更新理念、完善組織、搭建平台、應對策略四個方面來探討如何完善網路群體性事件中的政府危機傳播管理。
1、更新危機傳播理念,實現從「應對」到「管理」再到「治理」的範式變遷
在危機傳播管理研究的初期,研究的範式主要停留在「問題——解決」的應對層面,技巧性的研究是主體。荷蘭危機傳播學者烏里爾·羅森塔爾將公共危機的管理理念從「應對」推進到「管理」,可謂是一大進步。相對於應對,管理是一種制度化的行為。危機傳播學者胡百精對危機傳播管理也有其獨到的認識。他在其主編的《中國危機管理報告(2006)》中就提出了「危機傳播管理事實與價值模型的理論假設」。在理論假設中,他引入了事實與價值的二分法,明細地勾畫出了危機管理系統的基本結構:作為實踐路徑的危機應對模式、作為行動框架的危機管理戰略、作為思想指南的危機發展觀。[8]這一結構具備明顯的內源性特徵和開放型特徵:它將危機管理嵌入科學發展觀、嵌入組織的戰略體系;同時對各種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和學科資源開放,以期實現轉危為安、化危為機之境。
無論是「應對」還是「管理」,從政府立場出發的單級思維缺陷仍無法避免。以網路和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所構建的傳播語境映示著真正「溝通」(communication)時代的到來。從「管理」到「治理」,政府面臨著時代的呼喚與要求。治理的主要任務不是進一步強化政府的角色和定位,而是更加強調政府與民眾等多元力量的互動和溝通,尋求多元主體之間的平衡。這裡面有兩層涵義:一是權利的平衡,即保證政府主體之外的其他多元主體適度的政治表達與政治參與;二是義務的平衡,即強調政府責任的同時,明確其他主體的義務和責任,培養其主動識別風險,消除風險意識,而不是被動地、撞擊式地對風險做出反應。
2、完善危機管理組織,發揮網路危機管理專業機構的核心作用
危機管理機構的設置。目前,我國各級政府普遍設立了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應急協調指揮中心、應急辦公室等危機管理機構,並且在各類危機的應對中發揮了顯著作用。但是,在國家管理層面尚未成立專門的危機管理實體,以致危機下各部門共同出擊,出現推諉塞責、「山頭主義」和「應對不當」等情況,帶來了資源的巨大浪費。此外,各級政府應急管理體系雖然建立了大量的電子政務應用系統並作為決策系統的組成而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缺乏一個面向公眾的應急管理和輿論管理機構,尤其是沒有建立起與網路媒體相匹配的反應、互動、決策機構。我們呼籲及早成立國家層面的政府危機管理機構,下屬專設網路危機事務管理部門,加強對網路輿情的預警、監測和反饋,及時應對可能由從網上演進到現實的群體性事件。
危機管理團隊的組建。危機管理團隊管理規模和結構的確定,要堅持功能導向和資源導向相結合的原則。按照功能與資源的雙導向原則,一個合理的網路危機管理團隊主要應該由單位「一把手」及主管領導、網路危機傳播領域的專家、網路新聞發言人、網路信息技術方面的專業人才組成。單位「一把手」及主管領導進入團隊,有利於從全局做出決策,最大限度地配置和協調資源,使得危機管理計劃得以最堅決、最徹底的執行。網路危機傳播領域的專家主要發揮「智庫」的作用,他們能夠更專業地剖析各類網路群體性事件,並提供決策意見。此外他們還擁有權威、公正的第三方身份,有利於面對媒體和網民澄清事實、建立信任。網路新聞發言人在危機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對話已經成為政府危機管理共識的今天,網路新聞發布的優勢更加明顯,政府不僅可以通過網路即時、主動、准確地發布權威信息,而且可以與網民形成良性互動,解疑釋惑,引導輿論。掌握尖端網路信息技術的專業人才則為網路輿情的預警、信息收集、趨勢分析及研判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
運行模式的確立。當網路群體性事件等危機事件爆發後,危機管理團隊有一套相對完整的運行模式確保事件的順利解決。首先是掌控信息、靠前指揮。分管網路危機事務的領導需要迅速了解網路群體性事件的相關信息,掌握各方反應。掌握全面、真實、有效的信息是危機管理決策的基本前提。對於可能或已經在現實產生較大負面影響的網路群體性事件,主管領導還需靠前指揮,使現場處置和新聞發布兩個重要的工作系統同步進入應急工作狀態。其次是發布信息,先入為主,掌控主導權。信息發布除了「說真話、立即說」以外,在危機傳播渠道的開發與應用上要堅持三個原則:適切性,便於利益相關者接觸;立體化,便於信息全方位傳達;簡單化,減少中間環節,弱化傳播噪音。再次是合理處置,避免社會問題的非政治化。研究表明,很多突發公共事件,包括網路群體性事件,當事人的訴求都是地區性、行業性的利益問題。在處置的時候要注意「化解」,不輕率地將群體性事件定性為「敵我矛盾」,把社會壓力分解到社會治理的各個環節中去逐一解決。最後是實現恢復管理。當網路群體性事件得到控制後,危機管理團隊應通過持續性的努力,恢復與公眾、利益相關者的溝通關系與利益關系,重塑組織形象,並實現可能的再造與超越。
3、搭建網路對話平台,重構政府與網民對話的新機制
除了發揮網路危機管理專業機構的作用外,搭建網路對話平台,實現政府與網民的有效話語溝通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從政府的角度來看,若要實現有效對話,首先應當做到兩點,一是要堅持信息公開。政府要嚴格按照《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要求真誠公布信息,滿足並維護公民的知情權。當重要的網路群體性事件在發生之初,政府就應當通過各種渠道,將事實的現狀、真相、背景、處理的態度和方法公之於眾,避免「信息真空」狀況的出現。越來越多的案例已經證實,當刺激性的公共事務出現以後,政府在第一時間話語表達的缺失導致了信息通道的堵塞和輿論雜訊的干擾,輿論的畸變形態——謠言和流言更容易在網路空間得以放大和傳播,網路群體極化現象更容易形成,最終導致負面網路群體性事件的出現。二是要避免政府官僚主義獨白式話語。哈貝馬斯曾指出,功能平穩的交互語言游戲必須建立在以下四個訴求的基礎之上:言語是可以理解的、它的內容是真實的、言說者在言說的時候是真誠的、對言說者而言加入言說行為是正確的。[9]政府在與公眾,尤其是網民進行溝通時,必須「俯下身子」,進行平等而真誠的對話和交流,避免「失語」、「妄語」甚至是錯誤言論的出現。
其次是要發揮政府門戶網站在對話和公共危機管理中的作用。政府門戶網站作為政府在互聯網上發布政務信息、提供網上服務、集納社情民意、接受公眾監督的官方網站,同時也是政府開展危機管理的新平台和輿論陣地,具有任何媒體都無法替代的作用。從統計的情況來看,我國省、市、縣政府網站的總體擁有率已達86%。但從政府網站的功能和內容、群眾的認可度來看,政府網站整體水平不高。一些地方政府網站仍是按辦傳統媒體的思路辦網站,網站的功能基本局限在信息提供的層次,對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不能及時跟進,缺乏參與互動,最有網路特色的交流性沒有體現出來。因此,網民在心理上與政府網站仍有較大距離。政府網站要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就應切實樹立以公眾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進一步推進政府上網工程建設,完善電子政務的服務功能;借用傳統媒體優勢,做好政府網站的推介和宣傳工作;借鑒商業網站模式,對網站、網頁的內容和形式進行適度創新和及時更新,增強政府與公民互動,提高網民對政府網站的認可度和支持度。
4、改進危機傳播策略,增強政府應對網路群體性事件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危機信息發布做到「速報事實、慎報原因、滾動更新、有效承諾」。在危機的告知領域,英國危機管理專家羅傑斯的3T原則,即主動告知(Tell your own tale)、全部告知(Tell it all)和迅速告知(Tell it fast),已經深入人心。[10]筆者認為,基於對網路群體性事件的突發性、變異性以及復雜性的考量,政府在進行危機信息的發布時需要做到速報事實、慎報原因、滾動更新、有效承諾。速報事實主要是破解新媒體時代的時間壓力。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就提出了處置突發事件的「黃金4小時法則」,即在事發4小時內發布權威消息,主導輿論是平息事件的關鍵。「『4小時』是考慮了需要釐清事實真相、政府各部門協調工作和完成信息披露文書所花時間所得。」[11]慎報原因主要是為政府組織力量調查真相爭取時間,避免錯誤發布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滾動更新強調信息的跟進發布,動態地展現事件原貌,貫穿了政府與民意的互動。承諾是危機告知中一個必然卻又特殊的組成部分,同時作為一種話語、姿態和行動而存在。有效承諾是指政府在信息發布時的承諾必須是可履行、可兌現的。從傳播學上來看,有效承諾意味著對話者之間共通意義空間的維系,是基於危機現實,實事求是的態度。
把握網路群體性事件中的關鍵環節,設置議程引導輿論走向。在網路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形成過程中,在內部規律和外部條件的支配下,存在某些關鍵性的環節,該環節對整個事件的發生機理、發展趨勢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必須在短時間內做出判斷,進行決策。以雲南「躲貓貓」事件為例,處置中的關鍵環節就是雲南省委宣傳部的《關於參與調查「躲貓貓」輿論事件真相的公告》,這一環節的意義就在於表明了政府對處置此次事件的真誠態度,使公眾看到政府對「拖、堵、壓、刪」老模式的改變,贏得了利益相關人和網路輿論的寬容和理解。此外,政府還必須認識到關鍵環節並非一點,在事件的潛伏期、初發期、發展期、消弭期都可能存在關鍵環節,需要積極設置議題進行引導。在成都「6·5」公交車燃燒事故中,政府在事件爆發的初期主要回應了網路輿論對人員傷亡情況迫切知情的訴求,縮小了謠言衍生的空間,確立了權威信源形象;在發展期,政府及時回應了公交車起火原因、駕駛員如何作為以及責任認定這三個公眾輿論的重大質疑並初步完成責任的認定,輿論引導初見成效。在事件的消弭期,政府將公眾的視線轉移到對案件的定性以及如何對城市公交改造進行建言上。把握關鍵環節、動態引導話題走向是今後政府在應對網路輿論時需要著重修煉的內功。
挖掘傳統媒體的輿論引導力,推進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互動。有學者曾提出網路新聞傳播產生的社會影響力是一個「二級傳播」模式,即「網路媒體報道——傳統媒體積極應和——社會關注度高,影響力大;網路媒體報道——傳統媒體沒有應和——社會關注度低,影響力小。」[12]在這里,主要強調和突出的是傳統媒體對網路議題的影響。傳統媒體憑借專業信譽和雄厚的組織資源,可以對網路群體性事件進行深入挖掘和采訪,調查事實真相。政府應當借力而上,利用傳統媒體的優勢,使政府主導的真實信息傳播得到不斷加強,引導民間輿論場的意見表達逐漸趨於理性,並與官方輿論場逐漸對接,從而做到對網路群體性事件的有效引導。此外,政府還應著力推進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互動,從社會輿論多層次的實際出發,把握媒體分眾化、對象化的新趨勢,樹立開放融合、競爭合作的新理念,實現二者的互動,形成輿論引導新格局。自2009年11月起,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專欄、中國青年報「法制社會」版和「冰點」專刊、中央電視台「新聞1+1」欄目與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聯手,在天涯社區開設「主流媒體」頻道,轉帖傳統主流媒體的報道和評論,這是體制內媒體深入網路社區傳播主流意識形態聲音、與網民對話的一次集體嘗試。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作用機制的不斷完善,必將大大增強二者的合力,實現政府輿論引導效果的最優化。

9. 有執行案件號查不到案件

法律分析
1.由於系統更新慢,不能立即查詢,一般情況下一周內都會查到,若還沒查可以去咨詢當地執行局。可能暫時未在網上公開,如果是涉及國家秘密以及個人隱私的案件,當事人是無法查詢到判決書的。如果想查詢判決書,也可以直接到判決法院去查詢。
2.知道案號可以在中國裁判文書網查詢到判決書。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積極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政府信息資源的規范化、標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強互聯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建設,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與政務服務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開在線辦理水平。
第九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對行政機關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進行監督,並提出批評和建議。

10. 廣東省地方稅務局的信息公開指南

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進一步提高稅收工作的透明度,促進依法行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和《國家稅務總局政府信息公開指南》的規定,結合我省地稅工作實際,特編制本指南。
一、信息內容分類
按照「公開為常規,不公開為例外」的原則,本機關將對與行使職能相關的信息和涉及社會公眾及納稅人的信息進行公開。公開信息分為主動公開和依申請公開兩大類。
主動公開類信息主要包括:政務公開、工作動態、政策法規、納稅輔導等四個方面的內容。具體內容如下:
(一)政務公開
主要包括:規章制度;地稅概況;機構職能;領導簡介;計劃總結;統計數據;人事信息;隊伍建設;政府采購;稅務稽查;行政許可和非許可審批;注稅管理等。
(二)工作動態
主要包括:圖片新聞;重要提示;稅務新聞;通知公告;基層連線等。
(三)政策法規
主要包括:政策法規庫;法規公告;最新法規;優惠政策等。
(四)納稅輔導
主要包括:稅種介紹;稅務登記;納稅申報;發票管理;納稅檢查;稅款繳納;憑證賬簿管理;復議訴訟;社保征繳;案例分析;稅額計算;辦稅地圖等。
依申請公開類信息主要是向申請人公開除主動公開以外的涉稅政府信息。
二、信息公開方式
(一)主動公開
本機關主要通過下列方式主動公開政府信息:
1.廣東省地方稅務局網站;
2.召開新聞發布會;
3.其他新聞媒體;
4.廣東省地方稅務局法規公告,地方稅務雜志等。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通過以上方式,獲取本機關主動公開的信息。
(二)依申請公開
1.申請
申請人提出申請時,應填寫《廣東省地方稅務局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表》。《申請表》可以在受理機構領取,也可以在廣東省地方稅務局網站上下載電子版。
申請人申請提供與其自身相關的涉稅信息時,應提供有效身份證件或證明文件,向受理機構提交書面申請。
(1)通過互聯網提出申請
申請人在填寫電子版《申請表》後,通過電子郵件發送至受理機構電子郵箱。
(2)書面申請
申請人通過信函方式提出申請,請在信封左下角註明「政府信息公開申請」字樣;通過電報、傳真方式提出申請,請相應註明「政府信息公開申請」字樣。
(3)口頭申請
本機關一般不受理口頭申請。如採用書面形式確有困難,申請人可以口頭申請,受理機構代為填寫《申請表》,申請人必須親自簽名或者簽章予以確認。
2.受理
本機關受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的機構為:廣東省地方稅務局政府信息公開(政務公開)工作辦公室。
辦公地址:廣州市天河區天河北路600號
辦公時間:8:30—12:00,14:00—17:30(法定節假日除外)
通信地址:廣州市天河區天河北路600號
3.答復
本機關處理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的答復流程請參見《廣東省地方稅務局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工作規程》。
三、監督方式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本機關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開義務的,可以向上級行政機關、監察機關或者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主管部門舉報。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本機關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熱點內容
民法上的時效是指 發布:2025-01-23 04:38:28 瀏覽:31
刑事訴訟法簽字 發布:2025-01-23 04:32:04 瀏覽:933
洪公法院 發布:2025-01-23 04:30:23 瀏覽:972
最高法院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發布:2025-01-23 03:30:20 瀏覽:940
司法中打架 發布:2025-01-23 03:18:00 瀏覽:895
鐵路法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3 03:03:11 瀏覽:403
農業發展公司管理規章制度範本 發布:2025-01-23 02:40:29 瀏覽:507
新婚姻法夫妻共同財產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23 02:26:07 瀏覽:293
初中籃球競賽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3 02:12:16 瀏覽:258
南通十大律師 發布:2025-01-23 01:41:49 瀏覽: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