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保護條例
A. 福建省「福建土樓」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福建土樓」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福建土樓」世界文化遺產(以下簡稱「福建土樓」)的保護和管理。
本條例所稱「福建土樓」,是指永定縣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高北土樓群、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懷遠樓、和貴樓,華安縣大地土樓群。第三條「福建土樓」的保護,應當遵循依法保護、科學管理、加強監督、永續利用的原則,確保「福建土樓」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第四條「福建土樓」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福建土樓」的保護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福建土樓」保護管理的相關工作。
村民委員會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村規民約,建立群眾性的保護組織,保護「福建土樓」。第五條「福建土樓」的所有權受法律保護。所有權人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保護「福建土樓」;所有權人有權參與「福建土樓」涉及所有權人利益事項的管理。第六條「福建土樓」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同有關組織的交流與合作,開展促進保護的科研活動,組織培訓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第七條「福建土樓」所在地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土樓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普及土樓保護知識,增強當地群眾的土樓保護意識。第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法保護「福建土樓」,有權舉報破壞「福建土樓」的行為。
對保護「福建土樓」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或者個人,由「福建土樓」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關行政管理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規劃與管理第九條「福建土樓」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組織編制「福建土樓」保護規劃,明確「福建土樓」保護的標准和重點,分類確定保護措施,並報省人民政府及國務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作為「福建土樓」保護管理和展示 利用的依據。
「福建土樓」保護規劃經批准公布後,應當嚴格執行,不得擅自修改;確需修改的,應當報經原批准機關批准。
「福建土樓」保護規劃應當納入同級地方人民政府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第十條「福建土樓」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福建土樓」申報文本,劃定核心區和緩沖區范圍,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予以公布。
省人民政府應當為「福建土樓」作出標志說明。標志說明應當包括世界文化遺產的名稱、核心區、緩沖區和保護機構等內容,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世界遺產標志圖案。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福建土樓」記錄檔案,並由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報國務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一條開發利用「福建土樓」,應當符合「福建土樓」保護規劃,並與「福建土樓」的歷史和文化屬性相協調。
在「福建土樓」核心區和緩沖區開辟參觀游覽場所,應當依法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審批,並報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在參觀游覽場所設置服務項目,應當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注重維護當地群眾的權益,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接受社會監督。第十二條在「福建土樓」核心區內,確因需要進行建設的項目,應當符合保護規劃,並依法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在「福建土樓」緩沖區內進行工程建設,應當符合保護規劃,與「福建土樓」及其生態環境相協調,工程設計方案應當經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同意,依法報批後實施。
縣級人民政府對不符合「福建土樓」保護規劃的建築物、構築物應當責令限期清理、整改;對周邊已遭到破壞的景觀、植被等應當責令相關責任人及時修復。第三章保護措施第十三條「福建土樓」核心區和緩沖區內的土地和其他資源,應當嚴格保護,加強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和破壞。第十四條「福建土樓」所在地應當做好生態環境保護,防止生態破壞、水土流失和水資源污染,不得損害或者破壞「福建土樓」原生態資源;周邊一重山范圍內林木林地逐步依法納入生態公益林管理,並按照規定給予林權所有者適當的補償。
嚴格保護古樹名木,禁止引進與當地生態環境不相協調的外來生物物種。
B. 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促進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突出價值的保存、研究與展示,發揮文化遺產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以下簡稱大運河遺產)的保護適用本條例。
大運河遺產包括:
(一)大運河河道:杭州塘、上塘河、中河、龍山河、浙東運河西興段等;
(二)大運河水工設施遺存:拱宸橋、廣濟橋、鳳山水城門遺址、西興過塘行碼頭等;
(三)大運河附屬遺存:富義倉等;
(四)大運河相關遺產:橋西歷史文化街區;
(五)其他依法補充列入的遺產要素。第三條大運河遺產保護應當遵循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分級負責、統籌協調、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維護大運河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第四條大運河遺產實施整體性保護,並發揮大運河水工設施遺存的功能價值,保護大運河附屬遺存、相關遺產與大運河河道的有機聯系,保持大運河沿線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維護大運河兩岸自然生態和景觀環境。第五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大運河遺產的保護和管理,將大運河遺產保護納入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列入目標考核。
市人民政府和大運河遺產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大運河遺產綜合保護協調機制,統籌解決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展示、開發、利用、文化交流中的重大問題。
大運河遺產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本行政區域內大運河遺產的保護,組織本級相關部門、街道辦事處或者鄉(鎮)人民政府開展大運河遺產保護工作。第六條市人民政府應當確定大運河遺產綜合保護部門,按照本條例的規定和市人民政府的授權負責大運河遺產保護的組織、指導、協調、監督工作。大運河遺產綜合保護部門所屬的大運河遺產保護機構,依照法律、法規和本條例的規定負責大運河遺產的日常保護、監測、研究和展示等工作。
大運河遺產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應當確定大運河遺產綜合保護部門,組織、指導、協調、監督本區域的大運河遺產保護工作。
大運河綜合整治、沿岸土地開發利用、基礎設施建設、旅遊開發等工作,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規定。第七條文物主管部門負責大運河遺產的文物保護工作。
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水上交通管理機構負責大運河遺產通航水域的航道管理、港政管理、運輸管理、水上交通安全監督和船舶污染防治管理。
城市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本市河道管理的職責分工負責大運河河道的管理工作。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大運河遺產保護中的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主管部門負責大運河遺產中的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管理工作。
國土資源、建設、規劃、綠化、旅遊、農業、氣象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協同做好大運河遺產的保護工作。第八條市人民政府、大運河遺產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大運河遺產保護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鼓勵通過社會捐贈等方式籌集大運河遺產保護資金。第九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大運河遺產的義務,並有權舉報、制止破壞大運河遺產的行為。
鼓勵利用大運河遺產宣傳周等形式,舉辦展示大運河遺產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活動。
大運河遺產保護機構應當建立大運河遺產保護志願者工作機制,組織、指導、培訓志願者參與大運河遺產保護和宣傳工作。第十條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以下簡稱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是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的依據。
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應當根據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明確大運河遺產的構成、保護標准和保護重點,分類分段分級制定保護措施;確定遺產區、緩沖區范圍,限定遺產區、緩沖區土地利用強度和建設規模,推進生態廊道建設,減少城鄉建設、航運、游覽等對大運河遺產的負面影響,協調遺產保護與沿線城鄉發展、居民生活的關系。
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應當根據大運河遺產的保護需要,分級劃定緩沖區范圍為一級緩沖區和二級緩沖區。第十一條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由大運河遺產綜合保護部門會同市文物、規劃等部門以及實施大運河綜合整治、沿岸土地開發利用、基礎設施建設、旅遊開發等工作的有關單位編制,經徵求市建設、城市管理、水行政、交通運輸等部門和大運河遺產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的意見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在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前,應當先經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交由市人民政府研究處理,研究處理情況應當及時報告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經批准公布後,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按照原審批程序批准。
C. 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保持「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促進歷史文脈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遵循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借鑒國際理念,結合廈門經濟特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以下簡稱文化遺產),是指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由文化遺產核心要素、文物、建築、古樹名木及海島自然景觀構成的鼓浪嶼歷史建成環境,以及延伸在其中的多元文化傳統共同組成的有機整體。第三條本條例適用於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遺產區和緩沖區(具體圖示見附件)。遺產區是指鼓浪嶼島及其近岸水域;緩沖區是指鄰近的大嶼、猴嶼並一直延伸到廈門島海岸線的區域。第四條文化遺產保護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
二保持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三尊重文化遺產權利人合法權益,促進權利與義務相均衡;
四保障社區居民發展權利,實現價值共享。第五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將文化遺產保護納入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文化遺產保護重大問題協調機制和考核機制,根據文化遺產保護的實際需要,適時調整相關行政管理體制,創新工作機制,提升管理水平。
市人民政府確定的文化遺產保護機構、思明區人民政府,依照本條例和市人民政府的規定負責遺產區有關管理工作。
文物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文物管理的法律法規履行相應職責;其他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協同做好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工作。
設在遺產區的行政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其他有關單位,除受各自上級主管部門領導外,涉及文化遺產保護的有關事宜,應當服從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的統一協調和管理。第六條市人民政府、思明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設立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以政府投入為主,並通過船票收入、景區門票收入、社會捐贈、國際組織提供等方式籌集。
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實行專賬核算,專用於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所需費用以及本條例規定的相關獎勵、補助、補貼等,並接受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監督。第七條市場監管、城市管理、文化旅遊、文物等部門應當按照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的要求,加強聯合執法,完善信息溝通、信息共享以及執法協作的機制,依法查處遺產區的違法行為。
市人民政府可以確定相應的行政執法部門,或者依法設置綜合執法機構,在前款規定的執法領域實行相對集中行使行政處罰權。具體辦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第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法保護文化遺產,有權向文化遺產保護機構或者有關部門投訴、舉報破壞文化遺產的行為。
對文化遺產保護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由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給予表彰或者獎勵。第二章規劃與管理第九條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堅持系統保護、科學保護,組織編制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保護的標准和重點,分類確定保護措施,並依法報批;文化遺產保護機構會同規劃、文物等主管部門根據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編制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規劃,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經批準的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和專項規劃,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依據,任何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
編制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生態文明建設規劃、風景名勝區保護規劃等應當充分考慮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和專項規劃的特殊規定。各項規劃之間出現不一致的,應當以有利於文化遺產保護的規劃為准。第十條經批準的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和專項規劃,不得擅自修改。
因公共利益需要,修改規劃中的保護范圍、性質、保護目標、重大建設項目布局、開發利用強度等重大事項的,按照規劃制定程序組織實施,並報原批准機關批准;需要對規劃進行技術性、細節性修改的,由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組織修改,報原批准機關備案。
因規劃修改,給單位和個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文化遺產保護機構應當依法給予補償。
D. 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以下簡稱大運河遺產)的保護,弘揚優秀文化、傳承人類文明,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大運河遺產保護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大運河遺產,是指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大運河浙江段的河道和遺產點。
未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具有保護價值的大運河歷史文化遺存,應當依法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點、歷史建築,予以保護。第三條大運河遺產保護應當貫徹文物工作方針,堅持保護優先、活態傳承、合理利用的原則,維護大運河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第四條省和相關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以下簡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大運河遺產保護工作,建立健全保護綜合協調機制,保障工作力量,將大運河遺產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所需必要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大運河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大運河遺產保護綜合協調機制應當明確部門職責,協調解決遺產保護的重大事項。綜合協調的具體工作由文物行政部門承擔。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負責大運河遺產保護的組織、指導和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的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規定做好轄區內大運河遺產保護的相關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配合做好大運河遺產保護工作。第六條負責河長制工作的機構應當將大運河遺產河道保護納入工作范圍,並列入各級河長履職考核內容。
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將大運河遺產河道保護的具體范圍和事項書面告知各級河長。第七條省和相關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編制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在徵得上一級文物行政部門同意後公布實施。
編制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應當廣泛徵求有關部門、專家和公眾的意見。
在報送上一級文物行政部門審查前,省和相關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將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應當交由本級人民政府研究處理。
經批准公布的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不得擅自調整或者修改;確需對規劃內容進行調整或者修改的,應當重新履行報批程序。第八條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是大運河保護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據。
省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應當明確全省大運河遺產的總體保護要求、保護區劃、分段分類分級標准、保護重點以及保障措施。
相關設區的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應當根據省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明確具體保護措施和管控要求。
涉及大運河水體、岸線和環境的各類區域規劃、專項規劃,應當符合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第九條大運河遺產保護區劃由遺產區、緩沖區組成。遺產區是指對大運河遺產本體及周圍一定范圍實施重點保護的區域。緩沖區是指遺產區外為保護大運河遺產的安全環境、歷史風貌和視廊景觀,對建設活動加以限制的區域。
已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大運河遺產,其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與遺產區、緩沖區不一致的,省人民政府可以依法予以調整,但保護范圍不得小於遺產區,建設控制地帶不得小於緩沖區。第十條遺產區內不得進行工程建設或者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但是,遺產區內確需進行下列工程建設或者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有關規定履行報批程序:
(一)大運河遺產保護有關的工程建設、景觀維護、環境整治,歷史文化街區整治;
(二)防洪排澇工程和水文水質、氣象監測設施建設;
(三)航道和港口、跨河橋梁和隧道、水上交通安全設施建設;
(四)因特殊情況需要進行的其他工程建設。
在遺產區內進行工程建設,應當符合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避開大運河水利工程遺存相關古跡、遺址,並採取對大運河遺產影響最小的施工工藝。因特殊情況不能避開的,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盡可能實施原址保護。
E. 樂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樂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和管理,確保世界遺產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四川省世界遺產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樂山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樂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和管理。
樂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以下簡稱樂山大佛)的保護范圍:東距305省道西外側100米,北至樂山岷江一橋,沿岷江西岸線至肖公嘴外側,再沿大渡河北岸向西至肖壩大渡河大橋,沿樂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濱河路南側紅線及開發區東界至冠英公路,沿冠英公路北側紅線過老江壩大橋跨江接樂山外環路東段閉合。具體范圍由依法批準的規劃確定或者調整。第三條樂山大佛的保護和管理,應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遵循保護第一、科學規劃、嚴格管理、永續利用的原則,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國家相關規定執行。第四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樂山大佛保護管理工作的領導,建立由市長擔任召集人的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解決重大事項、重大問題。
樂山大佛保護管理機構按照市人民政府的授權,承擔樂山大佛保護范圍內的生態保護、文化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旅遊發展、特許經營、社會參與、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等職責。
除法律、法規規定或者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決定必須由市級以上行政管理部門行使的監督管理職責外,樂山大佛保護范圍內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防災減災、市場監管等職責,由市中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屬地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承擔。第五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樂山大佛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責任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文物保護績效考核等制度,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准入負面清單的要求,系統保護樂山大佛的山、水、林、田、湖、草,統籌推進世界遺產的保護利用傳承。第六條市人民政府、市中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樂山大佛保護管理相關經費列入預算。第七條市人民政府、市中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樂山大佛保護管理機構應當加強世界遺產保護的宣傳教育,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組織依法參與相關保護活動,增強原住居民以及其他社會公眾的保護意識和生態意識。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世界遺產的義務,並有權制止、檢舉破壞世界遺產的行為。
對保護世界遺產以及在相關科學研究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第二章保 護第八條依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等相關規定,採取分類保護措施,嚴格保護下列世界遺產核心要素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一)文化遺產:以樂山大佛摩崖石刻造像、烏尤大士銅像、阿彌陀佛鐵像、《唐經》為代表的佛教文物;以凌雲寺、烏尤寺、麻浩崖墓、爾雅台、靈寶塔、東坡樓為代表的文化遺存;以陶馬、吹簫俑、《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碑為代表的書畫、碑刻以及有關歷史文獻和專著等。
(二)自然遺產:以樂山大佛摩崖石刻造像、烏尤離堆、峨眉浮影、巨型睡佛、三江匯流為代表的自然景觀等。第九條嚴格按照依法批準的規劃對樂山大佛保護范圍實行用途管制和分級分區保護。樂山大佛保護管理機構應當按照規劃確定的保護范圍標明界區,設立界碑,作出准確的標志說明,在醒目位置設置世界遺產徽志。第十條建立文化自然資源資產調查制度,對樂山大佛保護范圍內的文化自然資源資產進行本底普查和定期調查,編制反映資源存量及變動情況的資產負債表。
加強對世界遺產的日常監測、定期監測和反應性監測,根據監測情況進行風險預警,採取相應保護措施;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向社會公開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等信息。
建立樂山大佛保護專家委員會制度,對世界遺產、文物等開展科學研究,評估保護現狀,提出保護對策措施。第十一條樂山大佛摩崖石刻造像是世界最高的唐代彌勒佛摩崖石刻造像,是樂山大佛保護范圍的核心景觀。對樂山大佛摩崖石刻造像開展維護保養,運用科學技術和研究成果實施保護工程,有效防治佛體滲水、風化和生物病害等損害;必要時,可以對樂山大佛摩崖石刻造像進行封閉式維修。
九曲棧道是樂山大佛摩崖石刻造像的構成部分。加強九曲棧道岩體穩定性監測和安全性評估,確保通行安全。
F. 紹興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促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利用,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包括:
(一)浙東運河河道:西興運河(錢清顧家盪至迎恩門段)、紹興環城河、城內運河(迎恩門至都泗門之間的上大路河、蕭山街河、蕺山河香橋至長橋段、都泗河)、山陰故水道(都泗門至曹娥老壩底)、虞余運河(百官趙家壩至五夫長壩段)等;
(二)遺產點:古纖道(錢清板橋至柯橋上謝橋)、八字橋、八字橋歷史文化街區。
大運河沿線具有保護價值的運河聚落遺產、運河水利工程與航運設施遺產、文物遺存以及運河生態與景觀環境等大運河其他遺產要素,依照本條例予以保護。國家、省有關法律法規已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條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應當遵循保護優先、科學規劃、統籌協調、分級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則,維護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第四條市、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內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利用,應當將其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將相關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
市人民政府統籌、協調並決定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的重大事項。
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本級相關部門、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開展保護、管理和利用相關具體工作。第五條市、區文物主管部門按照本條例的規定和同級人民政府的授權,具體負責本轄區內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以及大運河其他遺產要素的保護、管理和利用,開展相關組織、協調與監督工作。
發展和改革、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綜合執法等有關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依法做好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和利用相關工作。第六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咨詢工作制度。編制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和保護名錄、報批重大建設工程或者作出有關重大決定的,應當聽取專家意見或者邀請專家進行評估論證。第七條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應當符合國家和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並與紹興市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相協調。
建設、水利、交通、旅遊等專項規劃應當與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相銜接。第八條市文物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等有關部門與區人民政府編制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並報上級文物主管部門備案。
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批准公布前,市人民政府應當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交由市人民政府研究處理,處理情況應當及時報告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經批准公布後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按照原編制和審批程序執行。第九條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應當體現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和大運河其他遺產要素的構成、現狀評估;
(二)分類分段分級保護的重點、標准、措施;
(三)確定核心區和緩沖區的具體范圍,限定核心區、緩沖區土地利用強度和建設規模;
(四)考古、遺產展示、運河生態與景觀環境整治、岸線管理保護等規劃以及相關規劃建議;
(五)保護規劃分期實施方案。第十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統一的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制度。
市文物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水利等部門與區人民政府組織普查、編制和修訂保護名錄,根據本條例規定將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河道、遺產點和大運河其他遺產要素明確為保護對象,納入保護名錄。國務院、省和市人民政府已經批准公布為保護對象的,直接列入保護名錄。
對列入保護名錄的保護對象應當逐一建檔,並依照有關法律法規、保護對象權屬等明確保護責任人和保護措施。
G. 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要求,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凡與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有關的單位和個人,均須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范圍,是指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武陵源風景勝區及其相鄰的部分地域。分為保護區、農副業區、建設區和外圍保護地帶。
保護區、農副業區、建設區的具體界限,依據《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確定。外圍保護地帶的具體界限,由張家界市人民政府依法確定,並報省人民政府備案。第四條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應當堅持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的原則。第五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
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林業、環境保護、國土資源等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
張家界市人民政府(以下簡稱市人民政府)全面負責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管理工作。
張家界市武陵源區人民政府(以下簡稱區人民政府)具體負責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管理工作。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報告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的情況。第六條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除業務上受上級林業行政管理部門領導外,必須服從區人民政府對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統一規劃和管理,依法做好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范圍內的保護管理工作。第七條對在保護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資源與環境保護第八條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對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資源進行普查,建立動態檔案;對特殊地質遺跡和珍稀、瀕危動植物、古樹名木等重點保護對象,應當制定特殊保護措施,實施有效保護。
市人民政府應當定期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對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資源保護的狀況進行監測,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提出評估調查報告,並按照規定向上級人民政府報告。第九條禁止以任何名義和方式出讓或者變相出讓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資源。
除確需的建設用地依照本條例規定經批准使用的外,不得以出讓、行政劃撥等方式處置保護區內的土地。第十條區人民政府應當做好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范圍內的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植樹綠化工作,保護好林木植被和野生動植物種源繁殖、生長、棲息環境。第十一條保護區內保存完好的天然狀態的生態系統以及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集中分布地,應當保持原始風貌,除管理需要和經批準的科學考察的外,禁止任何人員進入。
進入保護區內保存完好的天然狀態的生態系統以及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集中分布地進行科學考察,或者進入保護區內的其他地域進行科學考察、採集標本、拍攝影視片,應當經區人民政府同意,並報上級有關主管部門批准,按照規定交納保護管理費後,方可在指定范圍內進行。第十二條禁止採伐、損毀保護區內的林木植被。因景區、景點開發建設或者林相撫育改造確需採伐林木的,應當按照規定程序報省人民政府林業行政管理部門批准。
禁止採伐外圍保護地帶的林木。確需進行撫育性或者更新性採伐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報批。
禁止砍伐或者採用其他方式損壞古樹名木。第十三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范圍內的護林防火工作,建立健全護林防火組織和制度,配備相應的防火設施和設備,規定特別防火期,設置禁火標志。
在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范圍內,禁止燒山、燒田坎。在保護區范圍內,禁止野炊、燃放煙花爆竹、燃放孔明燈等帶有明火的空中飄移物、在非指定的地點吸煙或者進行其他違章用火行為。第十四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范圍內的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做好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和動植物檢疫工作。禁止將下列物品帶入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范圍內:
(一)未經檢疫的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二)松材及其製品;
(三)可能被植物檢疫對象污染的包裝材料、運輸工具;
(四)未經檢疫的野生動物。
H. 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以下簡稱武夷山世界遺產)的保護和管理。
本條例所稱的武夷山世界遺產保護范圍包括風景名勝區(文化和自然景觀保護區)、城村漢城遺址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和九曲溪生態保護區。第三條 武夷山世界遺產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自職責,組織、協調、監督武夷山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省人民政府可根據需要,設立或者確定相關機構負責協調武夷山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
武夷山世界遺產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建設、林業、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等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法定職責,做好武夷山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第四條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城村漢城遺址、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以下稱武夷山世界遺產管理機構),按照各自職責,具體負責武夷山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
武夷山世界遺產所在地的縣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具體負責除城村漢城遺址外的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第五條 武夷山世界遺產的保護,必須堅持依法保護、科學管理、加強監督、永續利用的原則。第六條 設立武夷山世界遺產保護專項經費,用於武夷山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專項經費的籌集、使用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第七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保護武夷山世界遺產的權利和義務,有權制止或者舉報破壞武夷山世界遺產的行為。
對保護武夷山世界遺產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 規劃與管理第八條 武夷山世界遺產保護規劃和依據保護規劃制定的詳細規劃,是武夷山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的重要依據。
詳細規劃由武夷山世界遺產管理機構組織編制,並依法報請批准後實施。
保護規劃和詳細規劃經批准公布後,必須嚴格執行,不得擅自更改;確需更改的,應當報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第九條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根據國家有關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分的規定,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其保護管理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第十條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和九曲溪生態保護區按照保護規劃,劃分為特別保護地帶、一般保護地帶和其他保護地帶,由省人民政府組織劃定並設立標志。第十一條 在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和九曲溪生態保護區內,必須嚴格按照規劃控制建設項目,禁止進行任何損害或者破壞世界遺產資源的建設活動。在特別保護地帶,除保護需要並經批准外,禁止進行任何建設活動。
符合保護規劃的建設項目,應當與周圍景觀和環境相協調,並經武夷山世界遺產管理機構同意後,方可申辦有關審批手續。第十二條 在城村漢城遺址保護區內,除按照規劃建設保護設施和公用設施外,不得增建其他設施;其周邊地帶的建築物,應當與漢城遺址整體相協調,不得破壞漢城遺址的文化景觀和歷史風貌。第十三條 經批準的建設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保護人文和自然景觀及周圍的林木、植被、水體、地貌,不得造成污染、破壞;竣工後,必須及時清理場地、進行綠化,恢復環境原貌。第十四條 在武夷山世界遺產保護范圍內,禁止建設可能污染環境的項目和開設破壞世界遺產的各類表演、競技、航空游覽及其他項目。第十五條 在實驗區和特別保護地帶,應當嚴格控制各類經營活動,確需開展經營活動的,必須經武夷山世界遺產管理機構同意,持營業執照,並在規定的區域和經營范圍內進行。第十六條 對武夷山世界遺產保護范圍內的土地和其他資源,應當嚴格保護、加強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和破壞。第三章 文化遺產保護第十七條 在武夷山世界遺產保護范圍內,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建築、紀念性建築物、古文化遺址、古窯址、古墓葬、摩崖石刻等各類文物以及民俗、民間音樂舞蹈等傳統文化,受本條例保護。第十八條 對文物保護單位,應當嚴格按照文物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進行保護和管理;對未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由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劃定必要的保護范圍,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並立碑公告。
I. 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和管理,確保世界遺產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四川省世界遺產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樂山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和管理。
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以下簡稱峨眉山)的保護范圍:東至黃灣鎮唐河壩,西至峨眉山市與洪雅縣交界處,北至黃灣鎮尖峰頂,南至萬公山。具體范圍由依法批準的規劃確定或者調整。第三條峨眉山的保護和管理,應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遵循保護第一、科學規劃、嚴格管理、永續利用的原則,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國家相關規定執行。第四條樂山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峨眉山保護管理工作的領導,建立由市長擔任召集人的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解決重大事項、重大問題。
峨眉山保護管理機構按照樂山市人民政府的授權,承擔峨眉山保護范圍內的生態保護、文化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旅遊發展、特許經營、社會參與、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等職責。
除法律、法規規定或者設區的市以上人民政府決定必須由設區的市以上行政管理部門行使的監督管理職責外,峨眉山保護范圍內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防災減災、市場監管等職責,由峨眉山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屬地鄉(鎮)人民政府承擔。第五條樂山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峨眉山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責任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文物保護績效考核等制度,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准入負面清單的要求,系統保護峨眉山的山、水、林、田、湖、草,統籌推進世界遺產的保護利用傳承。第六條樂山市人民政府、峨眉山市人民政府應當將峨眉山保護管理相關經費列入預算。第七條樂山市人民政府、峨眉山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峨眉山保護管理機構應當加強世界遺產保護的宣傳教育,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組織依法參與相關保護活動,增強原住居民以及其他社會公眾的保護意識和生態意識。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世界遺產的義務,並有權制止、檢舉破壞世界遺產的行為。
對保護世界遺產以及在相關科學研究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第二章保 護第八條依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等相關規定,採取分類保護措施,嚴格保護下列世界遺產核心要素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一)文化遺產:以報國寺、萬年寺為代表的寺廟古建築及其他文化遺存;以普賢銅像、貝葉經、普賢願王金印為代表的佛教文物;以館藏文物、峨眉山普賢金殿碑為代表的碑刻及有關歷史文獻和專著;以峨眉山佛教音樂、峨眉武術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二)自然遺產:以九老洞、普賢石船為代表的從前寒武紀以來比較完整的地質地貌遺跡;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好的亞熱帶山地植被景觀以及從低至高由常綠闊葉林-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針闊葉混交林-亞高山針葉林形成的亞熱帶-溫帶-亞寒帶-寒帶森林垂直帶譜;以小熊貓、峨眉藏酋猴、中華枯葉蛺蝶為代表的珍稀野生動物;以楨楠、峨眉冷杉為代表的古樹名木;以峨眉杜鵑、珙桐為代表的珍稀野生植物;以峨眉佛光、峨眉雲海、聖燈普照、雷洞煙雲、象池夜月為代表的自然景觀等。第九條嚴格按照依法批準的規劃對峨眉山實行用途管制和分級分區保護。峨眉山保護管理機構應當按照規劃確定的保護范圍標明界區,設立界碑,作出准確的標志說明,在醒目位置設置世界遺產徽志。第十條建立文化自然資源資產調查制度,對峨眉山保護范圍內的文化自然資源資產進行本底普查和定期調查,編制反映資源存量及變動情況的資產負債表。
加強對世界遺產的日常監測、定期監測和反應性監測,根據監測情況進行風險預警,採取相應保護措施;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向社會公開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等信息。
建立峨眉山保護專家委員會制度,對世界遺產、文物等開展科學研究,評估保護現狀,提出保護對策措施。
J. 嘉興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2021修正)
第一條為了加強嘉興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以下簡稱大運河遺產)保護,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大運河遺產,包括:
(一)遺產河道:蘇州塘、嘉興環城河、杭州塘、崇長港、上塘河;
(二)遺產點:長虹橋、長安閘。第三條大運河遺產保護遵循「統一規劃、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則,維護大運河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第四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大運河遺產保護的組織領導。
大運河遺產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大運河遺產保護。
大運河遺產所在地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協助做好大運河遺產的保護工作。第五條市、縣兩級文物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大運河遺產保護工作的指導協調和監督管理:
(一)建立大運河遺產監測和預警系統,編制大運河遺產保護應急預案,協調相關部門處置應急預警事件;
(二)收集大運河遺產監測數據,提交監測報告;
(三)負責大運河遺產的研究、展示和檔案資料等收集工作;
(四)依法開展大運河遺產保護的執法工作;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發展和改革、教育、公安、財政、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城鄉規劃、交通運輸、水利、農業、文化、旅遊、綜合執法、氣象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大運河遺產保護工作。第六條市、縣兩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本行政區域內的大運河遺產保護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大運河遺產保護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鼓勵通過社會捐贈等方式募集大運河遺產保護資金,用於大運河遺產保護。第七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都有依法保護大運河遺產的義務,並有權對破壞大運河遺產的行為進行勸阻、檢舉和控告。
鼓勵新聞媒體、各類文化教育機構和志願者參與大運河遺產保護工作。
市、縣兩級人民政府應當對在大運河遺產保護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或者個人給予獎勵。第八條市文物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嘉興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以下簡稱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編制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應當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並組織專家論證,必要時,應當舉行聽證。
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經批准公布後,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依照原編制和報批程序執行。第九條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應當符合國家大運河遺產保護與管理總體規劃、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並與嘉興市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相銜接。
水利、航道、港口等專項規劃以及大運河遺產沿線區域城市詳細規劃、鎮規劃、村莊規劃,應當與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相協調。第十條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保護目標和原則;
(二)遺產構成要素;
(三)遺產綜合評估;
(四)保護重點和分類保護措施;
(五)遺產區和緩沖區區劃;
(六)遺產展示、考古和綜合環境整治規劃以及相關規劃建議;
(七)保護規劃分期實施方案。
遺產區和緩沖區區劃應當與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區劃相銜接。第十一條市、縣兩級文物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設置大運河遺產標志牌以及大運河遺產區、緩沖區邊界界樁,並建立大運河遺產所在地標識系統,向公眾提供真實、完整的大運河遺產信息。第十二條在大運河遺產區內,除大運河遺產保護和展示、景觀維護、防洪排澇、清淤疏浚、水工設施維護、水文水質監測設施建設、航道和港口設施建設、跨河橋梁和隧道建設、遊船碼頭和建築物修繕等必要的建設工程外,不得進行其他工程建設或者爆破、鑽探、挖掘、採石等作業。
在大運河遺產區內進行工程建設,應當符合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避開大運河水工遺存相關古跡、遺址,並採取對大運河遺產影響最小的施工工藝。因特殊情況不能避開的,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採取保護措施,實施原址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