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村務公開條例
1. 村民代表會議怎麼開
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是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村級事務要通過村民代表會議來討論決定。但是,村民代表會議究竟該怎樣開?應該議論哪些事項?議事的程序有哪些?這些問題在許多地方並沒有明確的答案。四川省彭山縣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彭山縣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對如何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做出了具體規定,現將相關條文摘登如下,供各地參考。
第十一條村民代表會議由村民委員會召集和主持。一般每季度召開一次。特殊情況或有三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提議,可以臨時決定召開。
第十二條村民代表會議根據村民會議授權,討論決定下列事項:
討論修改本村的村民自治章程草案,提請村民會議討論決定;
(二)討論決定本村的全年工農業生產計劃及主要措施;
(三)討論決定村民的承包經營方案,審查重要經濟合同;
(四)審查全年財務收支預算和上年財務收支決算,審查村務、財務公開內容;
(五)討論決定村集體經濟項目的立項、承包方案及公益事業的建設承包方案;
(六)討論決定鄉鎮統籌的收繳方法和本村享受誤工補貼的人數及補貼標准。審查村提留、集資款的收繳、使用和義務勞動工的安排;
(七)討論決定集體財物的管理和使用;
(八)審查人口出生計劃指標的安排、落實;
(九)討論決定村級建設規劃和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十)討論確認「五保」對象,審查救災救濟款、物的發放;
(十一)審議通過村民委員會個別成員的辭職報告,並在下一次村民會議上通報;
(十二)聽取和審議村民委員會年度工作報告,評議村民委員會成員的工作;
(十三)審查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重大事項。
第十三條村民代表會議的議題由村民委員會提出,也可以由村民代表單獨或聯名提出。村民代表單獨提出的議題須以書面形式報村民委員會同意後列入議題;三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聯名提出的議題,必須列入會議議題。
第十四條村民代表會議的議事程序:
會前准備
1.村民委員會會同黨支部共同研究會議議題,討論提出解決議題的方案和保證措施。
2.提前2至3天,把召開會議的時間、地點、議題通知全體村民代表,以便村民代表有足夠時間就會議議題徵求所聯系村民的意見。
3.做好會議文秘工作,包括草擬和印製工作報告、財務收支報告、表決的決定、會議文稿、會議的統計報表、會議記錄簿等。4.布置會場。每次村民代表會應掛「××村第×屆村民代表會議第×次會議」會標,設立主席台,安排好代表座位和小組討論地點。
(二)會議議程
1.清點參加會議人數。村民代表會議應由三分之二以上的組成人員參加方能有效。
2.宣布開會。由主持人報告本次村民代表會議應到人數、實到人數、缺席人數,確認符合法定人數,宣布會議有效並報告列席人員名單。
3.報告上次會議決定的執行情況。由村民委員會負責人向參會代表匯報上次會議決定或決議執行情況,接受村民代表的監督和審查。
4.提出本次會議的議題。由會議主持人向村民代表報告本次會議的議題和初擬方案。
5.討論和審議。對會議的議題、初擬方案,要分小組進行討論。村民代表在村民代表會議上,可以自由地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後由各小組綜合、匯總代表的意見。
6.表決與通過。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對需要決定或決議的議題進行表決。村民代表會議表決一般採取兩種方式:一種是對重要議題採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二是一般性的議題採取舉手錶決的方式。村民代表會議的決定,應由村民代表會議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後方可生效。
7.會議小結。由主持人對本次會議的情況進行總結,並部署、安排工作。
(三)會議記錄
村民代表會議要指定專人記錄,記錄人要真實、客觀、全面地記錄會議的全過程。記錄主要包括:1.會議的人數及組織情況。2.會議的議題和主要內容。3.會議討論的主要意見。4.會議表決的情況和形成的決定、決議。村民代表會議結束後,村民委員會應對本次會議的資料(會議通知、工作報告、會議議題、會議討論情況、表決結果和通過的決定、決議等)進行整理,並立卷存檔,妥為保管,以備後查。
(四)村民代表會議做出決定或決議後,村民委員會必須盡快地以村務公開等多種形式,向廣大村民公布和宣傳。村民代表應及時主動地把會議的決定、決議傳達到聯系戶。
第十五條村民代表會議的議事原則。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和決策問題,必須堅持以下原則:不得與黨和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相違背;保證上級行政任務的完成;少數服從多數;局部服從全局;保守秘密。
第十六條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和決定的問題由村民委員會組織實施。村民委員會在執行村民代表會議決定時應明確責任,分工負責,保證決定、決議的有效實施。並將組織實施的情況在下一次村民代表會議上報告。執行中遇到的重大問題,由村民委員會及時提交村民代表會議決定。(完)
2. 我給村委會遞交了村務申請書,村委會不公布怎麼辦
摘要 了解村務公開法律依據,依法提起村務公開申請
3. 廣東省村務公開條例(2014修訂)
第一條為了規范村務公開,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保障村民對村務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推進村民自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村民委員會應當按照本條例規定的時間、形式、程序和標准,將涉及村民切身利益、本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事項以及村民普遍關心的其他事項予以公布,接受村民監督。第三條村務公開應當堅持依法、全面、真實、及時、規范的原則,實行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公開,保障村民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第四條村民委員會主任是實施村務公開的主要責任人。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村務公開工作。開展村務公開工作的經費補助資金應當納入同級財政預算。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村務公開工作的組織、指導和協調。
監察、公安、司法行政、財政、國土資源、農業、林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審計、信訪、衛生計生、稅務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村務公開的相關工作。第六條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指導村民委員會完善村務公開規章制度,督查村民委員會履行村務公開職責情況,指導村民委員會解決村務公開有關異議,對村民委員會成員、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進行村務公開業務培訓,並加強對村民有關村務公開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第七條村務公開事項包括:
(一)本村制定的村民自治章程、議事規則、村規民約。
(二)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委員會討論決定的事項及其實施情況:
1.村民委員會年度工作報告,本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審議和執行情況,村莊規劃及其實施計劃的實施情況;
2.村民委員會成員待遇補貼,本村其他村務管理人員的聘用、辭退和補貼情況;
3.本村興辦公益事業和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方案、建設承包方案及項目資金使用和工程建設情況。
(三)本村財務收支和債權債務,以及村民委員會涉及的訴訟、仲裁情況。
(四)本村集體資產、資金、資源處置及其經營管理情況:
1.集體經濟項目的立項、招投標、合同訂立、履行和變更情況以及村集體經濟所得收益的使用情況;
2.本村集體所有土地、林地、草地、荒地、灘塗等的承包經營、徵收徵用、安置標准、徵收面積和各項補償費的補償標准、收入、使用情況,返還留用地的位置、范圍、面積、使用情況,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出讓、出租、轉讓、轉租、抵押)以及土地收益情況;
3.宅基地的分配情況。
(五)村民委員會成員、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村民小組長、村民代表依法選舉、推選、罷免、辭職和補選情況;村民委員會成員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民主評議情況。
(六)政府撥付和接受社會捐贈的救災救助、補貼補助等資金、物資及其管理使用,以及本村的公共服務情況:
1.救災救濟、社會捐贈款物、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養、殘疾人保障、孤兒保障、優待撫恤、農村醫療救助等專項經費的數額以及分配、使用情況;
2.農業補貼、扶貧開發、危房改造等強農惠農富農補貼及扶持資金補貼情況;
3.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員領取養老待遇人員,享受政府資助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特殊困難群體,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員以及享受醫療保險待遇人員,領取政府高齡津貼人員,納入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范圍對象人員以及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資金分配情況;
4.落實計劃生育政策方案和殯葬政策情況;
5.為居住在本村的非戶籍人員提供服務的情況以及本村勞動力培訓、就業情況。
(七)村民委員會協助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開展工作的情況。
(八)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關心的其他事項。第八條按照本條例第七條規定應當公開的事項,涉及工作目標執行情況的,應當每年公布一次;涉及財務、集體經濟、政府專項資金情況事項應當每月公開;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重大決策和村民普遍關心的事項,應當及時公開。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定期公開的村務,應當在每年度結束之日起十五日內、每月結束之日起十日內公布;及時公開的村務,應當在公開事項發生之日起五日內公布;遇到特殊情況無法按時公布的,應當及時作出說明。
4. 民法典規定村務公開條例有那些
5. 村務公開的發展歷史
早在1985年,江蘇、山東、河南等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搞得較好的個別農村就採用召開會議、張榜公布、印發手冊等形式,公布村集體財務收入、宅基地劃分和計劃生育指標分配等情況。1988年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在全國試行後,福建、山西等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法規規定村民委員會在辦理本村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經費要按時公開,山西、陝西、四川、西藏、江蘇等省、自治區還強調:村民委員會的財務實行公開。1990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轉《全國村級組織建設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要求各地增加村務公開的程序,接受村民對村民委員會工作的監督。1994年10月,中共中央下發了《關於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通知》,要求各地廣泛開展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活動,提出要抓好村務公開制度建設,凡是涉及全村群眾利益的事情,特別是財務開支、宅基地審批、當年獲准生育的婦女名單及各種罰款的處理等,都必須定期向村民張榜公布,接受村民監督。1997年4月,中紀委在天津市寶坻縣召開七省、直轄市村務公開工作座談會,推廣寶坻經驗。1997年8月,民政部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建立健全村務公開制度,深化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門提高認識,加大對村務公開工作的指導力度。
黨的十五大以來,特別是1998年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在農村普遍實行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下發,以及新修訂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用法律形式明確村務公開的一些重大原則和具體措施後,全國的村務公開工作更得到了有效的推進。1999年3月,中共中央頒布了《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加強對村務公開的領導。不久,中組部在安徽省合肥召開了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經驗交流會,總結交流了各地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經驗。與此同時,監察部、農業部、財政部也就農村財務公開和財務管理問題提出了要求。各級黨委政府把推行村務公開工作列為自己的重要的議事日程,下文件、發通知,制定政策,全國絕大數的村設立了村務公開欄,建立健全村務公開制度,村務公開工作迅速發展起來。
黨的十六大提出在加快小康建設的新時期要進一步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開辦事制度。為此,2003年初成立了全國村務公開協調小組,統一協調指揮全國的村務公開工作,並於9月召開了全國村務公開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中央領導作了重要指示。2004年6月2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全國公開發表了《關於健全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見》(中辦發[2004]17號),緊密結合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進一步闡明了做好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提出了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健全和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具體政策要求。這對於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強村務公開工作的領導,分析研究村務公開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理順各方關系,推動村務公開工作向法制化、程序化、規范化邁進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6. 廣東省村務公開條例
第一條為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保障村民對村務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推進村民自治,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村民委員會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實行村務公開制度,並監督本村各村民小組參照本條例實行村(組)務公開。
本條例所稱村務公開是指村民委員會按照規定的時間、形式和程序,將村民普遍關心的、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村務重大事項予以公布,並接受村民監督的民主管理制度。第三條鄉、民族鄉、鎮(以下簡稱鄉級)人民政府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指導、監督本行政區域村務公開工作,農業、監察、人事等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能分工予以配合。第四條村務公開的主要內容:
(一)本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村民委員會年度工作計劃及執行情況;
(二)年度財務計劃及各項收入、支出和債權債務情況;
(三)集體資產及其經營管理情況,包括土地、物業等生產資料的經營情況和集體企業承包經營方案、投標結果、承包費收繳、合同履行情況;
(四)村集體經濟收益及其使用情況;
(五)興辦村集體經濟項目和公益事業的經費籌集以及招標投標、建設承包方案及實施情況;
(六)徵用集體所有土地各項補償費的收入和使用情況;
(七)救災救濟、扶貧助殘、擁軍優屬、社會捐贈等項款物的接收、發放、使用情況;
(八)人民政府下撥的補助經費、專項經費的收支情況;
(九)農民負擔各種費用情況;
(十)村合作醫療費的收繳和開支情況;
(十一)村幹部工資、獎金、補貼及其他福利,公務活動方面的開支情況;
(十二)當年宅基地的申報、批准和使用情況;
(十三)安排計劃生育指標、落實計劃生育節育措施和計劃外生育費的收繳、管理、使用情況;
(十四)協助鄉級人民政府開展工作情況;
(十五)十分之一以上村民或者是三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要求公開的其他事項。第五條村務至少每半年全面公開一次,涉及財務的事項應當每月公開一次,具體公開時間由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決定;應當及時公開的事項隨時公開。第六條村民委員會應當在方便村民查看的地方設立固定的公開欄公布村務,必要時召開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予以公布。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同時利用廣播電視、電子觸摸熒屏等形式公布。第七條村民委員會應當按照本條例規定的時間和內容,及時、全面、如實編制村務公開內容的草案,並經村務公開監督小組逐項審核簽章後方可公布。第八條村務公開後,村民委員會應當利用會議、村民議政日、專題座談、意見箱、電話等形式徵求村民意見。對村民提出的詢問和意見,村民委員會能夠當場答復的,要當場給予答復;不能夠當場答復的,應當於15日內作出答復。半數以上的村民對村務公開的事項不同意的,應當依法予以糾正,並重新公布。第九條村民委員會應當建立村務公開檔案。村務公開檔案資料應當真實、完整、規范,保存期限與村財務賬簿相同。第十條村設立由三至七人組成的村務公開監督小組,其成員由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推選產生。村務公開監督小組的任期與村民委員會的任期相同。村民委員會成員及其近親屬不得擔任村務公開監督小組成員。第十一條村務公開監督小組對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負責。其職責是:監督村務公開制度的執行;審查村務公開的各項內容;徵求並反映村民對村務公開的意見和建議;督促村民委員會對村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及時進行整改並作出答復。
村務公開監督小組依法履行監督職責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阻礙、威脅或者打擊報復。第十二條對村務不公開或者公開不及時、弄虛作假等行為,村民有權向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反映、舉報,有關主管部門應當負責調查核實並作出答復。第十三條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對村務不公開或者公開不及時的村民委員會,可以責令其限期公開;對弄虛作假、欺瞞村民的,給予有關責任人員批評教育,並責令其改正;對拒不改正或者情節嚴重以及有打擊報復行為的,可以建議村民會議對村民委員會有關責任人員依法予以罷免;對村務公開中發現有揮霍、侵佔、挪用、貪污集體財物及其他違法行為的,應當及時處理,對其中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7. 村務公開 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256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已經1998年
12月24日國務院第12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發布,自1999
年1月1日起施行。
總理 朱鎔基
1998年12月27日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下
簡稱《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第二條 下列土地屬於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
(一)城市市區的土地;
(二)農村和城市郊區中已經依法沒收、徵收、征購
為國有的土地;
(三)國家依法徵用的土地;
(四)依法不屬於集體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灘
塗及其他土地;
(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部成員轉為城鎮居民的,
原屬於其成員集體所有的土地;
(六)因國家組織移民、自然災害等原因,農民成建
制地集體遷移後不再使用的原屬於遷移農民集體所有的土
地。
第三條 國家依法實行土地登記發證制度。依法登記
的土地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
不得侵犯。
土地登記內容和土地權屬證書式樣由國務院土地行政
主管部門統一規定。
土地登記資料可以公開查詢。
確認林地、草原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確認水面、灘
塗的養殖使用權,分別依照《森林法》、《草原法》和《
漁業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四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土地所有者向土地
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
請,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集體土地所有權證書
,確認所有權。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土地
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
出土地登記申請,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集體土
地使用權證書,確認建設用地使用權。
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市轄區內農民集體所有的土
地實行統一登記。
第五條 單位和個人依法使用的國有土地,由土地使
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
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
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確認使用權。其中,中央國家機關
使用的國有土地的登記發證,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
負責,具體登記發證辦法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
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等有關部門制定。
未確定使用權的國有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
造冊,負責保護管理。
第六條 依法改變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的,因依法轉
讓地上建築物、構築物等附著物導致土地使用權轉移的,
必須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
提出土地變更登記申請,由原土地登記機關依法進行土地
所有權、使用權變更登記。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的變更,
自變更登記之日起生效。
依法改變土地用途的,必須持批准文件,向土地所在
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變更登
記申請,由原土地登記機關依法進行變更登記。
第七條 依照《土地管理法》的有關規定,收回用地
單位的土地使用權的,由原土地登記機關注銷土地登記。
土地使用權有償使用合同約定的使用期限屆滿,土地
使用者未申請續期或者雖申請續期未獲批準的,由原土地
登記機關注銷土地登記。
第三章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第八條 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國務院土地行政
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編制,報國務院批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省、自
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組織本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
有關部門編制,報國務院批准。
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萬以上的
城市以及國務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各該
市人民政府組織本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編
制,經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批准。
本條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規定以外的土地利用總
體規劃,由有關人民政府組織本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其
他有關部門編制,逐級上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
批准;其中,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鄉(鎮)人
民政府編制,逐級上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授權的設區的市、自治州人
民政府批准。
第九條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規劃期限一般為15年。
第十條 依照《土地管理法》規定,土地利用總體規
劃應當將土地劃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
縣級和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根據需要,劃
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土地開墾區、建設用地區和禁止開墾
區等;其中,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還應當根據土地
使用條件,確定每一塊土地的用途。
土地分類和劃定土地利用區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土
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第十一條 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經依法批准後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在本行政區域內予以公告。
公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規劃目標;
(二)規劃期限;
(三)規劃范圍;
(四)地塊用途;
(五)批准機關和批准日期。
第十二條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
第三款規定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由原編制機關根據
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修改
。修改後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報原批准機關批准。
上一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後,涉及修改下一級土
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由上一級人民政府通知下一級人民政
府作出相應修改,並報原批准機關備案。
第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土地利用年度計劃
管理,實行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一經批
准下達,必須嚴格執行。
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
(二)耕地保有量計劃指標;
(三)土地開發整理計劃指標。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
會同同級有關部門進行土地調查。
土地調查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土地權屬;
(二)土地利用現狀;
(三)土地條件。
地方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結果,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核,
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後,應當向社會公布;全國土地利
用現狀調查結果,報國務院批准後,應當向社會公布。土
地調查規程,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
部門制定。
第十五條 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
部門制定土地等級評定標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有
關部門根據土地等級評定標准,對土地等級進行評定。地
方土地等級評定結果,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核,報上一級人
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應當向社會公布。
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土地等級每6年調整1
次。
第四章 耕地保護
第十六條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
集鎮建設用地范圍內,為實施城市規劃和村莊、集鎮規劃
佔用耕地,以及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
范圍外的能源、交通、水利、礦山、軍事設施等建設項目
佔用耕地的,分別由市、縣人民政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和建設單位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負責開
墾耕地;沒有條件開墾或者開墾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應
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耕地開墾費。
第十七條 禁止單位和個人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
的禁止開墾區內從事土地開發活動。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開墾區內,開發未確
定土地使用權的國有荒山、荒地、荒灘從事種植業、林業
、畜牧業、漁業生產的,應當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
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
府批准。
一次性開發未確定土地使用權的國有荒山、荒地、荒
灘600公頃以下的,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許可權,
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開發600公頃以上的,報國
務院批准。
開發未確定土地使用權的國有荒山、荒地、荒灘從事
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或者漁業生產的,經縣級以上人民
政府依法批准,可以確定給開發單位或者個人長期使用,
使用期限最長不得超過50年。
第十八條 縣、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土地利用
總體規劃,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定土地整理方案,並
組織實施。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按照土地利用總體
規劃推進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積的百分之六十
可以用作折抵建設佔用耕地的補償指標。
土地整理所需費用,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由農
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土地使用者共同承擔。
第五章 建設用地
第十九條 建設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
的,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中確
定的農用地轉用指標;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佔用土地,
涉及農用地轉用的,還應當符合城市規劃和村莊、集鎮規
劃。不符合規定的,不得批准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
第二十條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
范圍內,為實施城市規劃佔用土地的,按照下列規定辦理
:
(一)市、縣人民政府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擬訂農
用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徵用土地方案,分批次逐
級上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
(二)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農用
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徵用土地方案進行審查,提
出審查意見,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補充耕
地方案由批准農用地轉用方案的人民政府在批准農用地轉
用方案時一並批准。
(三)農用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徵用土地方
案經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按具體建設項
目分別供地。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范圍
內,為實施村莊、集鎮規劃佔用土地的,由市、縣人民政
府擬訂農用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依照前款規定的
程序辦理。
第二十一條 具體建設項目需要使用土地的,建設單
位應當根據建設項目的總體設計一次申請,辦理建設用地
審批手續;分期建設的項目,可以根據可行性研究報告確
定的方案分期申請建設用地,分期辦理建設用地有關審批
手續。
第二十二條 具體建設項目需要佔用土地利用總體規
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內的國有建設用地的,按照下
列規定辦理:
(一)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論證時,由土地行政主管
部門對建設項目用地有關事項進行審查,提出建設項目用
地預審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報批時,必須附具土地行政
主管部門出具的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報告。
(二)建設單位持建設項目的有關批准文件,向市、
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建設用地申請,由市、
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擬訂供地方案,報市
、縣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上級人民政府批準的,應當報上
級人民政府批准。
(三)供地方案經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向建設
單位頒發建設用地批准書。有償使用國有土地的,由市、
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與土地使用者簽訂國有土地
有償使用合同;劃撥使用國有土地的,由市、縣人民政府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向土地使用者核發國有土地劃撥決定書
。
(四)土地使用者應當依法申請土地登記。
通過招標、拍賣方式提供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的,由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擬訂方案
,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
主管部門組織實施,並與土地使用者簽訂土地有償使用合
同。土地使用者應當依法申請土地登記。
第二十三條 具體建設項目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
法申請使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內
的國有建設用地。能源、交通、水利、礦山、軍事設施等
建設項目確需使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
范圍外的土地,涉及農用地的,按照下列規定辦理:
(一)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論證時,由土地行政主管
部門對建設項目用地有關事項進行審查,提出建設項目用
地預審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報批時,必須附具土地行政
主管部門出具的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報告。
(二)建設單位持建設項目的有關批准文件,向市、
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建設用地申請,由市、
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擬訂農用地轉用方案
、補充耕地方案、徵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涉及國有農
用地的,不擬訂徵用土地方案),經市、縣人民政府審核
同意後,逐級上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補充
耕地方案由批准農用地轉用方案的人民政府在批准農用地
轉用方案時一並批准;供地方案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
府在批准徵用土地方案時一並批准(涉及國有農用地的,
供地方案由批准農用地轉用的人民政府在批准農用地轉用
方案時一並批准)。
(三)農用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徵用土地方
案和供地方案經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向
建設單位頒發建設用地批准書。有償使用國有土地的,由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與土地使用者簽訂國有
土地有償使用合同;劃撥使用國有土地的,由市、縣人民
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向土地使用者核發國有土地劃撥決
定書。
(四)土地使用者應當依法申請土地登記。
建設項目確需使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
用地范圍外的土地,涉及農民集體所有的未利用地的,只
報批徵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
第二十四條 具體建設項目需要佔用土地利用總體規
劃確定的國有未利用地的,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
定辦理;但是,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軍事設施和跨省、自
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的建設項目以及國務院規定的其他
建設項目用地,應當報國務院批准。
第二十五條 徵用土地方案經依法批准後,由被徵用
土地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並將批准征地機
關、批准文號、徵用土地的用途、范圍、面積以及征地補
償標准、農業人員安置辦法和辦理征地補償的期限等,在
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
被徵用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的
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
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經批準的徵用
土地方案,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在被
徵用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聽取被徵用土
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征地補償、安置方
案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
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
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
府裁決。征地補償、安置爭議不影響徵用土地方案的實施
。
徵用土地的各項費用應當自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
之日起3個月內全額支付。
第二十六條 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
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
有。
徵用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
。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
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
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
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
者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
。
市、縣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安置補助費使
用情況的監督。
第二十七條 搶險救災等急需使用土地的,可以先行
使用土地。其中,屬於臨時用地的,災後應當恢復原狀並
交還原土地使用者使用,不再辦理用地審批手續;屬於永
久性建設用地的,建設單位應當在災情結束後6個月內申請
補辦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第二十八條 建設項目施工和地質勘查需要臨時佔用
耕地的,土地使用者應當自臨時用地期滿之日起1年內恢復
種植條件。
第二十九條 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的方式包括:
(一)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
(二)國有土地租賃;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或者入股。
第三十條 《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新增建
設用地的土地有償使用費,是指國家在新增建設用地中應
取得的平均土地純收益。
第六章 監督檢查
第三十一條 土地管理監督檢查人員應當經過培訓,
經考核合格後,方可從事土地管理監督檢查工作。
第三十二條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履行監督檢查職責,
除採取《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七條規定的措施外,還可以
採取下列措施:
(一)詢問違法案件的當事人、嫌疑人和證人;
(二)進入被檢查單位或者個人非法佔用的土地現場
進行拍照、攝像;
(三)責令當事人停止正在進行的土地違法行為;
(四)對涉嫌土地違法的單位或者個人,停止辦理有
關土地審批、登記手續;
(五)責令違法嫌疑人在調查期間不得變賣、轉移與
案件有關的財物。
第三十三條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二條規定給
予行政處分的,由責令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或者直接給予行
政處罰決定的上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作出。對於
警告、記過、記大過的行政處分決定,上級土地行政主管
部門可以直接作出;對於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決
定,上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人事管理權
限和處理程序的規定,向有關機關提出行政處分建議,由
有關機關依法處理。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七條的規定,在土地利
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禁止開墾區內進行開墾的,由縣級以上
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處罰。
第三十五條 在臨時使用的土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築物
、構築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
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依法申
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三十六條 對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定前已建的不
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的建築物、構築物重建
、擴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
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依法申請
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三十七條 阻礙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依法
執行職務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或者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
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非法所得的百分之五十以下。
第三十九條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一條的規定
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非法所得的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
十以下。
第四十條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條的規定處
以罰款的,罰款額為耕地開墾費的2倍以下。
第四十一條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條的規定
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土地復墾費的2倍以下。
第四十二條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
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非法佔用土地每平方米30元以下。
第四十三條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條的規定處
以罰款的,罰款額為非法佔用土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
以下。
第四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逾期不
恢復種植條件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
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耕地復墾費2倍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五條 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定,阻撓國
家建設徵用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
門責令交出土地;拒不交出土地的,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
行。
第八章 附 則
第四十六條 本條例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1991年
1月4日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
例》同時廢止。
8. 什麼是村務公開要求:條例清晰、思路明確
一、村務公開內容:主要有:1、財務收支情況;2、農民負擔情況;3、計劃生育管理情況;4、優撫和救災救濟款物發放情況;5、使用土地和宅基地審批情況;6、集體土地、集體經濟項目承包和經營情況;7、電費、水費收繳使用情況;8、徵兵、招生和鄉鎮或村辦、中小學收費情況;9、上級黨委、政府的有關政策、規定情況;10、村幹部工作目標公開;11、重大決策公開。結合自身特點的其它應公開的村務情況。
二、村務公開的程序及時間:1、公開前提交村民代表會議審議並通過;2、公開後認真聽取村民意見。給予及時答復和改進;3、一般村務定期公開,最長不超過三個月;4、時限較長事項(如修路、建校等),每完成一個階段公布進展情況。
三、根據中辦發[2004]17號文件的規定和要求,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要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要實行十項制度十種紀錄簿,建立起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全套檔案卷宗,十項制度是:村務公開制度、民主決策制度、村級財務管理制度、民主評議村幹部制度、村務公開聽證制度、村民代表聯系戶制度、村「兩委」聯席會議制度、村民會議制度、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村委會換屆後交接制度。十種紀錄簿是:村委會會議紀錄簿、村民會議紀錄簿、村民代表會議紀錄簿、村「兩委」聯席會議紀錄簿、村務民主決策紀錄簿、村務公開紀錄簿、村務民主聽證會紀錄簿、人民調解紀錄簿、村幹部值班紀錄簿、民主評議村幹部紀錄簿。抓好「兩會」「兩組」建設,加強四個監督。「兩會」建設即村民會議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村民代表會議至少每季度召開一次。「兩組」建設即健全村務公開監督小組和村民民主理財小組。「四個監督」即村務管理監督、村財審計監督、村幹部廉政監督、村民與社會監督。村務管理監督主要通過村務公開監督小組和村務民主聽證會進行;村財審計監督主要由村民民主理財小組定期清理村務、上級財務經管、審計部門進行;村幹部廉潔監督主要是通過民政評議村幹部和建立廉潔自律制度進行;村民和社會監督主要通過村民和村民代表、新聞媒體和社會輿論等渠道進行。
9. 村務公開多久公開一次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村務公開工作,保障村民依法行使對村務進行民主監督的權利,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促進民主管理,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農村村務公開工作。
第三條 村務公開應當堅持全面、真實、及時、規范的原則,實行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公開。
第四條 中國 共產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領導和支持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依法做好村務公開工作。
村民委員會應當依照法定內容、程序、時間、形式實施村務公開。村民委員會主任是實施村務公開的第一責任人。
村應當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依法對村務公開、民主理財等情況進行監督。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村務公開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村務公開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監督。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村務公開工作中財務公開的指導監督工作。
司法行政、財政、國土資源、住房城鄉建設、林業、衛生、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村務公開工作。
第六條 鄉鎮人民政府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村務公開工作的組織和指導,承擔下列工作:
(一)幫助完善村務公開規章制度;
(二)對村民委員會成員、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進行業務培訓;
(三)接受村民對村務公開有關事項的申訴,調查和協調處理村民委員會和村民有關村務公開的爭議;
(四)對村民委員會履行村務公開職責情況進行定期檢查。
第二章 村務公開的內容
第七條 村民委員會應當公布下列事項:
(一)本村的村民自治章程、議事規則、村規民約;
(二)依法由村民會議或者授權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的事項及其實施情況;
(三)本村經濟、建設發展規劃實施和財務收支情況,集體財產的保值、增值以及處置情況;
(四)政府撥付和接受社會捐贈的救災救助、補貼補助等資金、物資的管理使用情況;
(五)支農資金使用、農業補貼資金發放、危房改造等惠農政策落實情況;
(六)土地徵收、徵用及其補償的收入、分配、使用情況,土地承包、租賃、流轉等情況;
(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殘疾人保障、困境兒童保障,以及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年人關愛服務,優撫對象優待撫恤等情況;
(八)村公益事業和籌資籌勞方案的實施情況;
(九)村務民主協商的實施過程和成果採納、落實、反饋等情況;
(十)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事項。
第八條 除本條例第七條規定的事項外,經十分之一以上村民或者五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聯名要求公開的其他事項,也應當納入村務公開的內容。
第九條 村民委員會應當隨著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斷拓展和豐富村務公開的內容,切實保障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第十條 村民委員會應當建立村務公開檔案,確保檔案資料真實、完整,檔案的保管期限、查閱利用等按照村級檔案管理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章 村務公開的程序
第十一條 村務公開應當按照下列程序進行:
(一)村民委員會依法提出村務公開的具體方案;
(二)村務監督委員會對具體方案進行審查並提出意見;
(三)村黨組織和村民委員會召開聯席會議,討論確定公開方案;
(四)村民委員會對公開方案確定的內容按照規定的形式和時間予以公布。
第十二條 本條例第七條規定的事項中, 一般事項至少每季度公布一次;財務收支情況應當逐項逐筆每月公布一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應當隨時公布。
第十三條 村民委員會應當在便於村民觀看的場所設立固定的村務公開欄。村務公開欄的內容應當至少保留五日;保留少於五日的,應當重新公布。
具備條件的村可以通過會議、廣播、電視、網路以及書面等形式公開村務。
村民委員會管轄多個自然村的,應當通過適當方式分別在各自然村公開村務。
第四章 村務公開的監督
第十四條 村務監督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員共三人或者五人組成,其成員由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從村民中推選產生。
村民委員會成員及其近親屬、村財會人員、村文書、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不得擔任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
第十五條 村務監督委員會接受鄉鎮人民政府指導,向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負責,其成員可以列席村民委員會會議。
第十六條 村務監督委員會對村民委員會提出的村務公開具體方案有異議的,應當自村民委員會提出具體方案之日起五日內提出。村民委員會應當自收到異議之日起五日內給予答復;對確有問題的具體方案,應當及時糾正。
村民對村民委員會公布的村務公開方案有異議的,可以自方案公布之日起五日內通過村務監督委員會向村民委員會提出,也可以直接向村民委員會提出。村民委員會應當自收到異議之日起五日內給予答復。
第十七條 村務監督委員會和村民對村民委員會的答復不滿意的,可以向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反映,由有關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門依法處理。
第十八條 縣(市、區)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制定村務公開目錄,指導、規範本行政區域村務公開的時間、內容和程序。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十九條 村民委員會應當將村務公開納入村民委員會成員崗位目標責任制和履行職責評議內容。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為有關部門開展村務公開工作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
第二十一條 村務監督委員會依法履行監督職責,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干擾、阻礙或者打擊報復。
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不履行監督職責的,由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罷免其成員職務。
第二十二條 村民委員會及其成員在村務公開工作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鄉鎮人民政府予以批評教育並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由村民會議依法罷免負有責任的村民委員會成員的職務:
(一)不按規定的內容、程序、時間和形式公開村務的;
(二)弄虛作假、侵犯村民利益的;
(三)干擾或者阻礙對村務公開進行監督的;
(四)打擊報復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和對村務公開提出異議的村民的;
(五)違反村務公開規定的其他行為。
第二十三條 在村務公開中發現有揮霍、挪用、侵佔、貪污公共財物等違法行為的,由鄉鎮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或者監察機關依法調查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則
第二十四條 街道辦事處所轄區域內和經濟開發區等功能區內的村民委員會,或者撤銷村民委員會設立的居民委員會,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未完成的,應當執行本條例。
第二十五條 本條例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10. 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辦法的第五章 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
第三十一條
村民委員會應當發揚民主,依法辦事,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決策機制和公開透明的工作原則,建立健全各項工作制度。涉及村和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村民委員會應當提交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討論作出決定。第三十二條
村民委員會實行村務公開制度。村民委員會應當通過設立規范的村務公開欄、村務公開電子信息平台等形式及時公布以下事項,接受村民監督:(一)本辦法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七條規定的由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的事項及其實施情況;(二)落實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情況; (三)救災救濟救助款物、優撫安置款物及國家各種補貼經費的管理使用情況;(四)組織社會捐贈和接受社會捐贈款物的管理使用情況;(五)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收支情況、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的醫葯費用報銷情況;(六)村民委員會協助人民政府開展工作的情況;(七)本村財務收支和債權債務情況;(八)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要求公開的其他事項。工作目標執行情況應當每年公布一次,一般事項至少每季度公布一次,涉及財務的事項應當每月公布一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項隨時公開。村民小組應當參照上述規定,對涉及的事項進行公開。第三十三條
村民委員會應當保證村務公開事項全面、准確、真實,並接受村民查詢。村民委員會不及時公開應當公布的事項或者公布的事項不真實的,村民有權向鎮(鄉)人民政府或者縣級有關主管部門反映,有關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門應當負責調查核實,責令依法公布;經查證確有違法行為的,有關人員應當依法承擔責任。第三十四條
村應當成立村務監督委員會,負責村民民主理財,監督村務公開等制度的落實。村務監督委員會向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負責,其成員可以列席村民委員會會議。村務監督委員會一般由主任、委員共三至五人組成,其成員由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在有選舉權的村民中推選產生,其中應當有具備財會、管理知識的人員。村民委員會成員及其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不得擔任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與村民委員會成員任職的具體條件相同,村務監督委員會與村民委員會任期相同。新一屆村民委員會產生後,應當及時推選產生新一屆村務監督委員會。第三十五條
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的罷免、辭職、職務終止以及補選,參照《廣東省村民委員會選舉辦法》的有關規定執行。第三十六條
村務監督委員會會議每季度至少召開一次,採取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議定事項。村務監督委員會履行下列職責:(一)監督村級事務民主決策;(二)監督村民委員會成員行使職權;(三)對村民委員會在村務公開方面的事項、內容、時間、程序、形式進行民主監督;(四)參與審查本村集體的財務計劃和各項財務管理制度,對本村集體財務活動進行民主監督;(五)審核財務、賬目;(六)受村民委託,對村民質疑的本村集體的財務賬目進行查閱、審核,並要求有關當事人對財務問題作出解釋;(七)向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報告村務公開和民主理財情況;(八)收集、聽取村民對村務公開和民主理財的意見和建議。第三十七條
村民委員會成員由村民或者村集體承擔誤工補貼的其他村務管理、服務人員,應當接受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對其履行職責情況的民主評議。民主評議每年年終進行一次,由村務監督委員會主持。村民委員會成員連續兩次被評議不稱職的,其職務自行終止。鎮(鄉)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民主評議工作的組織、指導和監督。第三十八條
村民委員會成員、村民小組長實行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村民委員會成員的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由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農業部門、財政部門或者鎮(鄉)人民政府負責組織,也可以委託社會中介機構進行審計。審計結果應當公布,其中因被罷免或者辭職進行經濟責任審計的,審計結果應當在被罷免或者辭職正式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公布;因任期屆滿進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的,審計結果應當在下一屆村民委員會選舉之前公布。村民小組長被提出罷免或者村民小組長提出辭職的,村民委員會應當在自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內組織對其經濟責任進行審計,並公布審計結果。經濟總量大的地方或者有條件的地方,按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對村民小組長實行任 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第三十九條
村民委員會應當建立印章使用的審批、登記、備案、移交制度。印章應當由專人保管,保管人由村民委員會提名,並經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後確定。印章使用審批和印章保管應當分開,使用印章應當做好記錄。涉及貸款、承包、對外簽訂合同等重大問題需要使用印章時,村民委員會應當及時召開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經討論同意並經村民委員會主任簽字後方可使用。對違反印章使用管理規定的,視情節輕重給予批評教育,違反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村民委員會的印章,由鎮(鄉)人民政府負責制發,並報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公安部門備案。換屆選舉工作結束後,上一屆村民委員會應當在十日內向本屆村民委員會移交印章。拒不移交村民委員會印章的,由制發機關負責追繳,並追究責任。第四十條
建立和完善村務檔案管理制度。村務檔案內容包括:(一)選舉文件資料和選舉情況記錄;(二)村民委員會及其下屬委員會成員、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村民代表、村民小組長和其他村組織成員名單;(三)各種會議記錄和文件;(四)本村資金、資產、資源的經營、管理、收益、分配、使用、增值情況和企業、經濟組織情況;(五)土地發包方案和承包合同;(六)經濟合同;(七)集體財務賬目,集體資產登記文件;(八)基本建設資料;(九)宅基地使用方案;(十)各項經費、款項收支情況;(十一)協助政府開展工作的情況;(十二)發展公益事業,辦理公益事項情況;(十三)各類社會組織、駐村單位情況;(十四)村務公開資料;(十五)村民委員會成員、村民小組長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報告; (十六)計劃生育情況資料;(十七)需要保存的其他村務資料。村務檔案管理應當遵照法律、法規有關規定執行,並做到真實、准確、完整、規范。第四十一條
村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成員作出的決定侵害村民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村民可以向鎮(鄉)人民政府或者縣級有關主管部門申訴,鎮(鄉)人民政府或者縣級有關主管部門應當進行調查並作出處理;也可以申請人民法院予以撤銷,責任人依法承擔法律責任。村民委員會不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法定義務的,由鎮(鄉)人民政府責令改正。鎮(鄉)人民政府幹預依法屬於村民自治范圍事項的,由上一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