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水土保持條例
A. 水土流失「兩區」是指什麼水土流失「兩區」劃分有什麼意義
1、水土流失「兩區」是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的簡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十二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據水土流失調查結果劃定並公告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福建省水土保持條例》第九條規定:「水土流失潛在危險較大,對防洪安全、水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有重大影響的區域應當劃定為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生態環境惡化,水旱風沙災害嚴重,崩塌、滑坡危險區和泥石流易發區等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應當劃定為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
2、水土流失「兩區」的劃分,主要目的是為水土保持工作分類指導提供依據,即在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主要採取以預防保護和生態修復為主的對策,而在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主要採取實施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的對策,以避免水土保持工作的盲目性。
B.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主要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一)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包括谷坊、擋土牆、排水溝、梯田梯地等。①谷坊是在溝谷中構築多道土石壩以攔截水分和泥沙。②擋土牆建在切坡或溝壁的下方,防止上方土石下移。③排水溝或稱天溝,是在溝頭和溝谷兩坡的上方開挖水溝並硬化,攔截坡面水流,使溝頭與溝坡免受流水直接沖刷後退。④在坡地上修建梯田梯地,避免順坡耕種是十分有效的工程措施。由於梯田梯地的田地坡度很小,水流侵蝕作用也十分微弱,而陡坎經人為加固後具有很好的抗侵蝕能力,因此,水土保持功能最為顯著。有關研究證明梯田梯地保水保土效率一般都在90%以上,耕地含水量一般可增加6%~12%,與順坡耕地相比增產1倍以上。可見修建梯田梯地既有有效的生態效益也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圖3-1)。
圖3-1 雲南元陽梯田
(作者攝於2013年5月)
(二)生物措施
植樹種草能有效地攔截降水又能保護地表土壤免受降水及坡面水流的沖刷,是最好的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生物措施還包括退耕還林還草、封山育林等。在推行生物措施過程中必須注重與經濟效益相結合以保護群眾參與的積極性,關鍵是國家要提供退耕生態補償,技術部門應注重引導群眾篩選有經濟效益的適種林果樹木。①應樹立起天然林生態效益遠大於人工林的觀念。天然林從喬木—灌木—草本—菌類—枯木—微生物—動物一應俱全,具有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而人工林僅有單一種類的喬木,生態系統十分脆弱,其生態效益與水土保持功能遠不能代替天然林。如近20多年來廣西大量種植速豐桉,總面積已超過2000萬畝。由於桉樹容易使土壤肥力迅速下降,失水板結,大面積桉林區水質變差等,2014年廣西有關部門已通知各地停止種植速豐桉。實踐還證明,從生態效益來講,封山育林的植物恢復速度快於人工種植。因此,退耕還林勢在必行。②篩選適種植物。根據當地氣候、土壤特性選擇適種植物,還要選擇有經濟價值的植物,更要防止外來植物入侵。如在石灰岩區不能種松樹,應廣種各種竹類、桑樹等;開墾地選擇豆科樹種,既能提高地力又能為養殖大型牲畜提供木本飼料等。
(三)綜合措施
坡地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水和重力因素為坡面物質下移的動力,因此,坡地開發利用有一系列的特點,如由於物質下移趨勢,造成坡地表土容易流失,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等,不能用平原的方法來開發山地,必須採取工程和生物相結合的綜合措施,大力推廣小流域綜合治理、立體農業、推廣沼氣技術和坡地農林復合系統等技術。
1.小流域綜合治理
以河流上游各小流域為治理的單元,首先在源頭坡地種樹種草以涵養水分與固土;在溝頭上方開排水溝,讓坡面水流向溝谷兩側,避免直接沖刷溝頭;在溝谷中多建谷坊以攔截泥沙;在溝壁下建擋土牆;在谷坡修建梯田梯地,有選擇地種草種樹等。
2.立體農業
原理是利用山地不同海拔的氣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條件的差異及管理上的需要,在相應的海拔高度合理選種不同的農業生物,使之經濟與生態效益達到最佳。如廣西馬山縣弄拉屯做法是:山坡上部保留原生植物,中部發展經濟林竹,下部種植耐鈣果樹,窪地種植玉米等糧食作物。弄拉模式既能以良好的植被覆蓋率涵養水分,又能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成為喀斯特地區發展立體農業,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的榜樣。
3.推廣沼氣技術
沼氣技術保障農業系統內部按照生態系統內在的有機聯系進行物質良性循環,充分利用養殖業的排泄物和下腳青料發酵,提供生活能源和農田肥料,提高作物產量,有效地防止濫伐森林,達到保持水土目的;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村屯文明衛生環境。
4.坡地農林復合系統
原理是充分利用坡地原有林草植被,減少水土流失;選擇用途廣並有固氮能力的樹種,逐步改良土壤,並提供部分林產品;間種農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和持續生產力。具體做法是:坡地上每隔4~6m坡長沿等高線保留原生植物或種植一行樹木作為籬笆帶,帶間種植農作物、經濟作物或果樹。當樹木長至1m時進行剪枝,枝葉還地作為綠肥。樹木的作用是把深層養分帶到地表,固土、擋土自然形成梯地,籬笆帶形成田埂。籬笆帶間作為農地或果園,獲取經濟效益。奈及利亞試驗證明,玉米與銀合歡復合產量可增產 178%,玉米和豆科植物復合產量可增產51%。
坡地農林復合系統發展過程中也在不斷改進。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形成了土地、植物和動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有機結合系統。以一個坡面為單元,從坡頂到坡腳,每帶籬笆由兩行不同品種的植物組成(或留下原有植物),這樣即使一個品種受病蟲害侵襲,亦不至於使整個籬笆帶遭受破壞。每隔兩個種植帶種一帶多年生經濟作物(油茶、肉桂、八角、板栗、核桃、桑樹等),另兩個帶種植季節性農作物。
第二階段:引入飼養業,如林下養雞或養羊。在籬笆形成後可采籬笆帶的葉子作飼料,根據飼料量限定家畜頭數,家畜糞便直接作為肥料還田,形成循環利用的生態農業。
第三階段:在上述技術基礎上,在約佔60%坡地的上坡引種速生林造林,農田在下坡佔40%,林下流失的養分匯集到農田,林下可以飼養家禽或家畜,同時提供農林牧產品。
第四階段:引進了旅遊業、林下種植業(如蘭花、海芋等陰生植物)和養殖業,發展觀光農業和狩獵場等,同時提供了農林牧產品和旅遊產品。以旅遊收入支持山地農林復合系統,實現全面可持續利用。
我國推廣坡地農林復合技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關鍵是要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篩選合適的籬笆樹種和經濟林種。
C. 福建省水土保持條例(2014)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減輕水、旱、風沙災害,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開展水土保持工作,以及從事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生產建設和其他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水土保持工作應當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造成水土流失誰治理、誰影響水土保持功能誰補償、誰承包治理誰受益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水土保持工作的統一領導,將水土保持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納入生態文明建設考核體系,加強監督和考評,建立由政府主導、有關部門組成的水土保持工作協調機制,協調和督促有關部門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水土保持工作;縣級人民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設立的水土保持工作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水土保持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農業、國土資源、交通運輸、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有關的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的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明確負責水土保持工作管理機構及人員。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水土保持宣傳和教育工作,將水土保持納入公益性宣傳和國民素質教育范圍,普及水土保持科學知識,增強公眾的水土保持意識。
每年的12月10日為全省水土保持宣傳日。第七條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社會團體開展水土保持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試驗示範、成果推廣和技術服務。
加強水土保持科技對外交流,擴大與台灣地區水土保持科技交流與合作。第二章規劃第八條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每五年組織一次本行政區域水土流失調查,調查結果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後,由省人民政府予以公告。第九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依據水土流失調查結果劃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水土流失潛在危險較大,對防洪安全、水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有重大影響的區域應當劃定為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生態環境惡化,水旱風沙災害嚴重,崩塌、滑坡危險區和泥石流易發區等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應當劃定為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劃定的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應當向社會公告,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十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水土流失調查結果和城鄉規劃,在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劃定的基礎上,編制本行政區域水土保持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一條跨設區的市行政區域的流域水土保持規劃,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相關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編制,報省人民政府批准;跨縣(市、區)行政區域的流域水土保持規劃,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編制,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二條經批準的水土保持規劃,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
水土保持規劃一經批准,應當嚴格執行,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按照規劃編製程序報原批准機關批准。第十三條有關基礎設施建設、礦產資源開發、城鎮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土地開發整理、旅遊開發、水利水電開發、經濟開發區建設、地質災害防治點等方面的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規劃的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在規劃中提出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的對策和措施,並在規劃報請審批前徵求本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第三章預防第十四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作,按照水土保持規劃,採取封育保護、自然修復等措施,組織單位和個人植樹造林,擴大森林覆蓋面積,提高森林質量,增加和保護植被;開發和節約農村能源,減少薪炭林的砍伐,預防和減輕水土流失。
D.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福建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的決定(2001)
一、增加一條,作為第四條:
「第四條劃定基本農田應當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與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相銜接。」二、刪去第七條,增加一條作為第八條:
「第八條全省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應當不低於耕地總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五。具體保護面積指標由省人民政府根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總量逐級分解下達至鄉(鎮)。」三、第八條修改為第九條:「下列耕地應當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
(一)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確定的糧、油、糖和其他需要保護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內的耕地;
(二)有良好的水利與水土保持設施的耕地,正在實施改造計劃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產田;
(三)蔬菜生產基地;
(四)農業科研、教學試驗田和良種繁育基地。
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鐵路、公路等交通沿線兩側,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區周邊連片的耕地,應當優先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四、在第八條之後增加一條作為第十條:「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耕地面積未達到上級人民政府下達保護面積指標的,可根據實際情況將下列農用地劃入補足:
(一)原來是耕地,農業結構調整改種經濟作物,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期內可以還耕的園地;
(二)原來是耕地,農業結構調整改為養殖池,耕作層未被破壞,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期內可以還耕的土質養殖池;
(三)集中連片兩公頃以上、水利設施條件及土地肥力較好的新開發耕地。
不具備耕作條件的土地不得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五、第九條修改為第十一條:「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劃定程序為:
(一)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上級下達的基本農田面積指標,會同其他有關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方案,經縣級人民政府審定,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二)鄉(鎮)人民政府根據縣級人民政府下達的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指標,按行政村劃定保護面積,並繪制基本農田平面圖和鄉(鎮)基本農田保護區分布圖;
(三)鄉(鎮)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後,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農業等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匯總,繪制縣級基本農田保護區分布圖;
(四)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下列資料逐級上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驗收、確認:
1.縣、鄉兩級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匯總表;
2.鄉(鎮)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情況登記表;
3.鄉(鎮)基本農田保護區分布圖和縣級基本農田保護區分布圖。」六、刪去第十條至第十三條,增加三條作為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四條:
「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資料之日起三十日內,完成基本農田保護區驗收、確認。經驗收、確認後的縣、鄉兩級基本農田保護區,縣級人民政府應當進行公告,設置保護牌和保護界樁。公告應當載明下列內容:
(一)基本農田保護區分布圖;
(二)保護區地塊名稱、編號、四至范圍與面積;
(三)保護責任人;
(四)其他應當載明的內容。」
「第十三條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後,依法實行長期保護。保護區地塊的四至范圍、面積與用途不得隨意改變。
因經濟和社會發展,確需對基本農田保護區進行局部調整的,由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持下列文件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一)調整基本農田保護區申請報告;
(二)調整及補劃地塊的紅線圖;
(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改方案;
(四)調整前後的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登記表和匯總表;
(五)其他有關資料。」
「第十四條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基本農田保護檔案,並向設區的市和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基本農田保護區的檔案資料應當長期保存,並允許公開查詢。」七、第十五條修改為第十六條:「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必須有計劃地組織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推廣農業科技;應當逐步建立基本農田地力與施肥效益長期定位監測網點,定期公布基本農田地力變化情況,為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和農業生產者提供農業科技指導和服務。」
E. 福建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200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對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穩定耕地面積,促進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國務院《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基本農田,是指根據本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主要農產品的需求,以及對建設用地的預測而確定的、長期不得佔用或者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期內不得佔用的耕地。本條例所稱基本農田保護區,是指對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而依照法定程序劃定的區域。第三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劃定、保護和監督管理。第四條劃定基本農田應當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與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相銜接。第五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列入本級人民政府的目標管理,作為本級人民政府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的重要內容,由上一級人民政府監督實施。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依據本條例規定,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基本農田的保護、管理工作。
鄉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基本農田的保護、管理工作。第七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在基本農田保護工作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獎勵。第二章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劃定第八條全省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應當不低於耕地總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五。具體保護面積指標由省人民政府根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總量逐級分解下達至鄉(鎮)。第九條下列耕地應當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
(一)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確定的糧、油、糖和其他需要保護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內的耕地;
(二)有良好的水利與水土保持設施的耕地,正在實施改造計劃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產田;
(三)蔬菜生產基地;
(四)農業科研、教學試驗田和良種繁育基地。
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鐵路、公路等交通沿線兩側,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區周邊連片的耕地,應當優先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第十條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耕地面積未達到上級人民政府下達保護面積指標的,可根據實際情況將下列農用地劃入補足:
(一)原來是耕地,農業結構調整改種經濟作物,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期內可以還耕的園地;
(二)原來是耕地,農業結構調整改為養殖池,耕作層未被破壞,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期內可以還耕的土質養殖池。
(三)集中連片兩公頃以上、水利設施條件及土地肥力較好的新開發耕地。
不具備耕作條件的土地不得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第十一條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劃定程序為:
(一)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上級下達的基本農田面積指標,會同其他有關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方案,經縣級人民政府審定,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二)鄉(鎮)人民政府根據縣級人民政府下達的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指標,按行政村劃定保護面積,並繪制基本農田平面圖和鄉(鎮)基本農田保護區分布圖;
(三)鄉(鎮)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後,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農業等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匯總,繪制縣級基本農田保護區分布圖;
(四)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下列資料逐級上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驗收、確認:
1.縣、鄉兩級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匯總表;
2.鄉(鎮)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情況登記表;
3.鄉(鎮)基本農田保護區分布圖和縣級基本農田保護區分布圖。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資料之日起三十日內,完成基本農田保護區驗收、確認。經驗收、確認後的縣、鄉兩級基本農田保護區,縣級人民政府應當進行公告,設置保護牌和保護界樁。公告應當載明下列內容:
(一)基本農田保護區分布圖;
(二)保護區地塊名稱、編號、四至范圍與面積;
(三)保護責任人;
(四)其他應當載明的內容。第十三條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後,依法實行長期保護。保護區地塊的四至范圍、面積與用途不得隨意改變。
因經濟和社會發展,確需對基本農田保護區進行局部調整的,由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持下列文件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一)調整基本農田保護區申請報告;
(二)調整及補劃地塊的紅線圖;
(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改方案;
(四)調整前後的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登記表和匯總表;
(五)其他有關資料。
F. 水土流失事件如何何分級、分類
微度侵蝕、輕度、中度、較強、強、極強侵蝕,其中主要的指標是坡度,其中0至5°為微度,5-8為輕度,8-10為輕度,10至15為中度,15至20為較強,20-25為強,大於25為極強。水土流失可分為:微度侵蝕、輕度、中度、較強、強、極強侵蝕,其中主要的指標是坡度,其中0至5°為微度,5-8為輕度,8-10為輕度,10至15為中度,15至20為較強,20-25為強,大於25為極強
水土流失「兩區」是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的簡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十二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據水土流失調查結果劃定並公告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福建省水土保持條例》第九條規定:「水土流失潛在危險較大,對防洪安全、水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有重大影響的區域應當劃定為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生態環境惡化,水旱風沙災害嚴重,崩塌、滑坡危險區和泥石流易發區等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應當劃定為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
水土流失「兩區」的劃分,主要目的是為水土保持工作分類指導提供依據,即在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主要採取以預防保護和生態修復為主的對策,而在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主要採取實施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的對策,以避免水土保持工作的盲目性。
舉例:黃土高原:1.自然原因:土質疏鬆,降水集中;水土流失;2.人為原因:人類的過度開發(過度放牧、開礦、毀林開荒) 【流水侵蝕為主】。
整治措施:黃土高原不如南方水熱條件好,又處於過渡地帶,需實施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還草等生物措施;興修水庫、打壩淤地、修建水平梯田等工程措施以小流域為單位進行綜合治理,使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得以改善,區域經濟得以發展。[3]
南方丘陵:1.自然原因:地表的起伏有利於流水沖刷,降水量大且時間長;2.人為原因:人類的過度開發(過度開發,樵採)【降水侵蝕為主】。
整頓措施:南方低山丘陵地區由於水熱條件好,其有效措施是以封山育林恢復植被、新興小水電,大辦沼氣等(切實解決農村生活用能問題,才是能封住山林的基本保障)。
G. 福建省水政監察條例
第一條為保障水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加強水行政執法,維護正常水事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水政監察,是指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對水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違反水法律、法規的水事行為實施行政處罰,採取行政強制措施的行政執法活動。第三條省水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全省水政監察工作。
各市、縣、區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政監察工作。
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託其所屬的水政監察機構實施水政監察。第四條水政監察人員應當經過法律知識和業務知識培訓並考試合格,取得行政執法證書,方可從事水政監察工作。水政監察人員實行崗位責任制,定期考核。考核不合格的,應當調離執法崗位。第五條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水政監察管理制度,規范水政監察行為。
水政監察應當堅持以預防為主、預防與查處相結合的方針,遵循依法、公正、公開、及時、准確的原則,實行巡迴檢查制度、舉報制度和水行政執法情況的檢查報告制度。第六條不政監察的主要任務是:
(一)宣傳貫徹水法律、法規,監督檢查水法律、法規的實施情況;
(二)受理對水事違法行為的檢舉、控告,制止水事違法行為,查處水事違法案件;
(三)配合公安機關查處水事治安案件;
(四)保護水資源、水域、水工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調解水事糾紛,維護正常的水事秩序;
(五)履行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水政監察職責。第七條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在水政監察活動中,可以依法行使下列職權:
(一)進行現場檢查、取證,詢問當事人和有關證人,查閱、復制水政監察事項有關的文件、憑證等資料;
(二)要求被調查單位和個人提供有關情況和材料;
(三)責令停止正在進行的水事違法行為;
(四)對違反水法律、法規的單位和個人實施行政處罰或者採取其他行政處理。第八條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管轄本行政區域內的水事違法案件。
設區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門管轄跨縣(市、區)的水事違法案件和在本行政區域內有重大影響的水事違法案件。
省水行政主管部門管轄跨設區的市的水事違法案件和在全省范圍內有重大影響的水事違法案件。第九條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有權處理下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管轄的水事違法案件。下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對其管轄的水事違法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處理的,可以報請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決定。第十條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發現下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實施違法或者不當的水政監察行為,應當責令其限期糾正;逾期不糾正的,有權依法予以撤銷或者變更。第十一條水政監察人員在執行公務時,不得少於兩人,並應當佩帶行政執法標志,向當事人、有關人員出示行政執法證件。
水政監察人員不按前款規定執行公務的,有關單位和個人有權拒絕檢查和處理。第十二條對正在進行的水事違法行為,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發出《責令停止水事違法行為通知書》,責令違法當事人立即停止違法行為,接受處理。
當事人接到《責令停止水事違法行為通知書》後,仍繼續實施違法行為影響防洪安全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對用於實施違法行為的工具、設備、材料等予以查封;搶建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工程設施嚴重影響防洪安全的,責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強行拆除,所需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第十三條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對公民處以三千元以上、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三萬元以上罰款以及吊銷許可證等水行政處罰,應當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負責人集體討論決定;在作出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法組織聽證。第十四條水行政主管部門查處水事違法案件,應當自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處理決定。重大、復雜的案件,經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可以延長三十日。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查處水事違法案件需要延期的,應當經本部門負責人集體討論決定。第十五條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水行政主管部門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H. 福建省閩江流域水資源保護條例(試行)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有效地保護和多目標地開發利用閩江水系(簡稱閩江,下同)的水資源,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法令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凡在本省范圍的閩江流域內從事與水資源有關的任何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均應遵守本條例。第三條省閩江流域規劃開發管理委員會和地、市閩江流域規劃開發管理機構(簡稱省和地、市閩江委員會,下同),由同級人民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共同組成,是保護和開發利用閩江水資源的綜合管理機構,在同級人民政府領導下開展工作。
省閩江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檢查督促本流域內各有關部門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監督本條例的實施;編制本流域綜合利用規劃並下達任務;審查各有關部門的規劃成果,統一組織和協調有關部門實施規劃方案;協同省計委安排本流域內開發治理的年度工程項目的投資計劃;對地、市閩江委員會進行業務指導。第四條閩江流域內縣以上人民政府的環保、水利水電、交通、衛生、水產、林業、水土保持等職能部門,根據自己的職責,各司其職,積極協同同級閩江委員會,共同實施本條例,做好閩江流域水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第二章水體和水質的保護第五條凡直接或間接向閩江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必須向所在地的環保部門提出申請,並依法進行登記。未經批准,不得向閩江排放污染物;經批准排放的污染物,必須符合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排放標准,超標准排污,除按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外,並負責治理。因排污傾廢造成水質嚴重污染的,當地環保部門應報請同級政府決定,責其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的,責其部分或全部停產。第六條可能影響閩江水質的新建、擴建、改建的企事業單位,必須依法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經與批准計劃任務書同級的環保部門審查批准,方可進行建設。
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試產、投產。其污染防治設施必須經過有關環保部門檢驗,達不到規定要求的,不準投入生產或使用。第七條禁止向閩江水體排放未經消毒的含病原體的污水;禁止向水體排放或傾倒放射性固體廢棄物或者含有高、中放射性物質的廢水;禁止船舶在非指定地點向水體傾廢、排污;禁止向水體丟棄動物屍體;禁止生產及使用汞制劑、砷制劑等劇毒農葯;禁止採用滲井、滲坑或漫流等方式排放有毒、有害廢水;貯存、輸送有毒、有害廢水的槽、管道或溝渠,必須有防滲、防漏措施,以確保地下水不受污染。第八條閩江幹流及其主要支流—沙溪、建溪、富屯溪、金溪、尤溪、古田溪、大樟溪的水體,一律執行國家規定的地面水環境二級質量標准;在個別區段如排污口附近,執行三級質量標准,其區段范圍由地、市環保部門提出方案,報省環保部門批准確定。
排污數據以環境監測站的監測數據為依據,發生爭議時,以上一級環境監測站的核定數據為准。第九條縣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可根據有關職能部門的意見,在閩江幹流及其主要支流水域內,劃定生活飲用水源區、風景名勝區、漁業養殖區和其他具有特殊用途的保護區,並嚴加管理,按規定保護好水質。第三章防洪與水電第十條為充分利用閩江水資源,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免遭洪水災害,禁止向閩江傾倒棄土、棄石、垃圾、工業廢渣及其他棄料;禁止在規定的防洪標准所需的行洪斷面和寬度內,填江佔地、圍墾造田、插籬促淤、擅自修建丁壩和各種阻水建築物;禁止在堤、庫、閘、壩管理單位的管轄范圍內開荒種植、破堤扒口、取土蓋房、開石爆破;禁止破壞水利水電工程建築物及其附屬建築物。第十一條在閩江上,應有計劃的建設有一定調節性能的骨幹水庫,同時鼓勵在上游積極興建龍頭水庫。用水必須貫徹合理和節約的原則。第十二條為了確保水利水電工程和閩江下游的安全,充分發揮工程的綜合效益,水庫管理單位應編制調度運行計劃,報上級主管部門批准後執行,任何單位或個人均不得擅自改變調度計劃。
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開閘泄洪或在緊急情況下需調節泄洪時,應提前通知緊接的下游水文站和縣、市防汛部門,採取應急措施,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第十三條為充分合理開發閩江水能資源,在閩江幹流及其主要支流的河底黃海高程290米(建溪和富屯溪為190米)及以下處修建閘壩,需報經省閩江委員會同意。
I. 龍岩市長汀水土流失區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促進長汀水土流失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保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福建省水土保持條例》《福建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長汀水土流失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及其相關促進工作,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長汀水土流失區是指長汀縣行政區域內的河田鎮、三洲鎮、濯田鎮、策武鎮、新橋鎮、南山鎮和塗坊鎮等現有水土流失和曾經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具體范圍由長汀縣人民政府劃定並公告。第四條長汀水土流失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應當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堅持黨政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多策並舉、以人為本、持之以恆的長汀經驗,遵循依法促進、統籌規劃、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全民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第五條市人民政府負責統一領導、組織、協調長汀水土流失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長汀縣人民政府(以下簡稱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水土流失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建立水土流失區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協調機制,組織、協調、推進本行政區域水土流失區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市、縣人民政府水行政、林業、農業農村、自然資源、交通運輸、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應急管理等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各自職責依法履職、協調聯動、合力推進,共同做好水土流失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工業園區管理機構應當組織開展園區水土保持區域評估工作,並加強對園區入駐企業水土保持相關制度的督促檢查,落實水土保持方案報備制度。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要求,做好本行政區域水土流失區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村民委員會應當協助當地人民政府做好水土流失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第六條水土流失區生態文明建設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應當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公眾和市場的作用,建立公眾參與制度,鼓勵和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積極參與水土流失區生態文明建設,並保障其享有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廣播、電視、報刊和網路媒體應當加強水土流失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和輿論引導,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和水土保持公益性宣傳。第七條鼓勵和支持水土流失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技術研究,提高水土流失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技術水平,推廣先進的水土保持技術,培養水土保持科學技術人才。第二章規劃與保護第八條縣人民政府應當將水土流失區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水土流失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及其年度實施計劃,確定年度目標和責任。
水土流失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應當遵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涉及空間利用的主要內容納入國土空間詳細規劃。
水土流失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應當重點圍繞水土流失斑塊治理、林分質量提升、土壤綜合整治、病蟲害防治、礦區治理等重點難點問題,確定生態文明建設總體目標、指標體系、重點領域及重點工程、重點任務、保障機制和措施等內容。第九條水土流失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實施,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水土流失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劃一經批准,應當嚴格執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變更;根據實際情況需要修改的,應當按照規劃編製程序報原批准機關批准。第十條有關基礎設施建設、礦產資源開發、城鎮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土地開發整理、旅遊開發、水利水電開發、經濟開發區建設、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的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規劃的組織編制部門應當在規劃中提出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的對策和措施,並在規劃報請審批前徵求本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第十一條水土流失區的生態保護應當遵循誰開發誰保護、誰造成水土流失誰治理、誰影響水土保持功能誰補償、誰承包治理誰受益的規定。第十二條縣、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合理開發利用水土流失區的水土資源,加強水土流失區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作,按照水土流失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採取封育保護、自然修復、改善林分結構等措施,組織單位和個人植樹造林,擴大森林覆蓋面積,提高森林質量,增加和保護植被,預防和減輕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