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條例
① 長春市文化市場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繁榮社會文化事業,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凡屬在本市行政機構申請從事文化經營活動及負責文化市場管理的單位和個人均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的文化經營活動包括:
(一)營業性演出(含時裝、健美、氣功表演和民間藝人的演出活動)及比賽;
(二)音像製品的批發、零售、出租、營業性放映;
(三)美術品裝裱、收售、展銷、拍賣等經營活動,有贊助的美術品比賽;
(四)國家允許進入文化市場的文物經營活動;
(五)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檯球、旱冰、保齡球、棋牌、電子游戲及其他游樂場所的文化娛樂經營活動;
(六)旅遊景點(含公園)的文化娛樂經營活動;
(七)電影的發行和營業性放映;
(八)文化經紀活動;
(九)經營性文化藝術培訓;
(十)圖書、報紙、期刊的批發、零售、出租;
(十一)其他文化經營活動。第四條文化經營活動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扶持積極向上、健康有益、具有民族風格、時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文化經營活動。
禁止淫穢色情、暴力兇殺、封建迷信、賭博和不利於國家安全、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其他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不健康的文化經營活動。
禁止文化經營活動中的不正當競爭和牟取暴利行為。第二章管理機構第六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和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是同級人民政府的文化市場行政主管部門,依照職責分工,負責文化市場的管理工作。
圖書、報紙、期刊的經營活動,由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管理;其他文化經營活動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管理。
市、縣(市)、區文化市場管理機構受同級文化市場行政管理部門的委託,具體負責文化市場的監督、檢查和日常管理工作。第七條文化市場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是:
(一)宣傳、實施有關文化市場的法律、法規及規章;
(二)審批和登記文化經營項目,核發經營許可證;
(三)監督經營活動,查處違法行為;
(四)對文化市場管理工作及其執法人員進行指導、監督;
(五)對文化市場行政執法人員和經營者進行培訓;
(六)制定文化市場發展規劃和管理制度;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八條公安、工商行政等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文化市場管理工作。第九條文化市場行政執法人員實行資格考試、培訓考核、持證上崗制度。第十條文化市場行政執法人員執行公務時必須兩人以上,並出示行政執法證件。
行政執法人員在作出行政處罰時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出具統一印製填寫規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
(二)收繳罰沒款必須出具財政部門統一印製的票據;
(三)應當告知當事人訴權和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第十一條文化市場行政執法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參與文化經營活動;
(二)違反有關規定收費、罰款;
(三)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貪污受賄,索賄;
(四)刁難、報復經營者;
(五)挪用、私分罰沒財物;
(六)利用職權謀取私利;
(七)其他違法行為。第三章審批管理第十二條文化經營活動管理實行經營許可證制度。
凡申請從事文化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向文化市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取得經營許可證,再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後,方可開業。
市屬機構及其所屬單位申請開辦的文化經營項目,由市文化市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區(不含雙陽區)屬機構及其以下級別機構所屬單位和個人申請開辦的文化經營項目,由區文化市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報市文化市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縣(市)、雙陽區屬機構及其以下級別機構所屬單位和個人申請開辦的文化經營項目,由縣(市)、雙陽區文化市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從事臨時性文化經營活動,應當申請辦理臨時經營許可證。
經營許可證不得轉借、租賃、塗改、買賣、偽造。
② 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保護的民族民間文化是指:
(一)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
(二)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間文學、戲劇、曲藝、詩歌、音樂、舞蹈、繪畫、工藝美術等;
(三)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及其所掌握的傳統工藝製作技術和技藝;
(四)集中反映各民族生產、生活習俗和歷史發展的民居、服飾、器具、用具等;
(五)具有民族民間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建築物、設施、標識以及在節日和慶典活動中使用的特定自然場所;
(六)保存比較完整的民族民間文化生態區域;
(七)具有學術、史料、藝術價值的手稿、經卷、典籍、文獻、契約、譜牒、碑碣、楹聯等;
(八)具有民族民間代表性的傳統節日、慶典活動、民族體育和民間游藝活動以及具有研究價值的民俗活動;
(九)民族民間文化的其他表現形式。第三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第四條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實行保護為主、合理開發、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工作。
民族宗教事務、公安、工商、建設、規劃、教育、旅遊、環保、體育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配合文化行政部門做好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第七條在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或者個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搶救與保護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應當組織對本地區的民族民間文化進行普查、搜集、整理和研究,保護研究成果,提倡資源共享,鼓勵開展民族民間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需要保密的傳統工藝製作技術,有關部門應當確定密級和保密期限,依法實施保密管理。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對於瀕危的有重要價值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及時組織搶救。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民族宗教事務等部門對於徵集、搜集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料,應當進行系統的整理、歸檔,逐步建立信息查詢系統。重要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料、實物應當長期保存。
整理、出版民族民間文化資料,應當尊重民族風俗習慣,保持其原有內涵和風貌。第十一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收藏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料、實物,其所有權受法律保護。
國家依法徵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收藏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料和實物時,應當以自願為原則,合理作價,並且由徵集部門發給證書。
鼓勵單位或者個人將民族民間文化資料、實物捐贈給國家的收藏、研究機構;受贈單位應當根據具體情況給予獎勵,並且發給證書。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負責擬定本行政區域內限制攝影、錄像、錄音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料和實物名錄,報同級人民政府公布。
對限制攝影、錄像、錄音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料和實物進行攝影、錄像、錄音的,必須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批准。第十三條國外、境外團體、個人以研究或者營利為目的,到本省進行民族民間文化考察活動的,應當報省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批准。第十四條經省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認定的具有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料和實物,除經依法批準的以外,一律不得出境。第三章推薦與認定第十五條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公民,可以申請命名為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
(一)熟練掌握某種民間傳統技藝,在當地有較大影響或者被公認為技藝精湛的;
(二)在一定區域內被群眾公認為通曉本民族或者本區域民族民間文化形式和內涵的;
(三)形成了只有本人和徒弟才有的特殊技藝的;
(四)大量掌握和保存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原始文獻、資料和實物,並且有一定研究成果的。第十六條符合下列條件的團體,可以申請命名為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傳承單位:
(一)掌握某一民族民間文化表現形式的技能或者開展相關研究;
(二)以弘揚該民族民間文化表現形式為活動宗旨;
(三)堅持經常開展以民族民間文化為內容的活動;
(四)保存關於該民族民間文化表現形式的資料或者實物的。
③ 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民族文化工作條例
第一條為保障和促進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及《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自治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自治縣)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自治縣境內的一切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公民,都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民族文化,是指蒙古族文化。第四條自治縣的民族文化工作,應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繼承和發揚蒙古族優良文化傳統,學習和吸收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繁榮和發展民族文化事業;堅持改革開放,加強文化交流,為自治縣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第五條自治縣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條例。
各鄉鎮和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配合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做好文化工作。第六條自治縣自治機關要把發展文化事業,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逐步增加民族文化經費投入,文化事業支出應占縣財政總支出的1%--1.2%。第七條積極推進文化管理體制改革,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依法興辦各類文化產業。第八條有關部門對文化部門開展的有利於民族文化發展的以文補文活動,應當給予優惠政策,予以積極扶持。第九條在自治縣核定的編制內,文化行政部門應設立專門機構負責蒙古族文化工作。在蒙古族聚居的鄉(鎮)應選配具有專業特長的蒙古族幹部負責文化站工作。第十條自治縣應辦好蒙古族歌舞團,要堅持正確的文化發展方向,突出民族風格,重點面向農村,為農牧民服務。
蒙古族歌舞團不斷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整體素質。少數民族演員比例不得少於演職人員總數的50%。
蒙古族歌舞團要不斷提高演藝水平,逐步走向市場。自治縣政府應在經費上予以必要的扶持,逐步改善演職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第十一條加強群眾文化工作,健全縣、鄉、村三級文化網路,其普及面要達到90%以上,逐步改善文化館、站的工作環境。第十二條鼓勵專業和業余作者用蒙古語文創作各類文學藝術作品,加強對蒙古族文學藝術的搜集、整理及研究工作。第十三條加強公共圖書館的建設,擴大蒙古族圖書的采編工作,逐步增加蒙文圖書的收藏數量。第十四條自治縣的電影業應逐步增加蒙古族電影拷貝,豐富蒙古族農牧民文化生活。第十五條自治縣應辦好蒙古族廣播電視節目,逐步提高其覆蓋率。第十六條加強對蒙古族文化遺產的發掘、整理、保護、弘揚工作。第十七條依法加強對境內歷史遺跡、文物的保護和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在自治縣境內勘探、開發資源時,對歷史遺跡、文物應加以保護,不得破壞。縣政府應逐年增加用於徵集、收藏、保護文物的經費。第十八條自治縣應積極發揮蒙古族文化優勢,充分利用現有蒙古族文化特點的旅遊資源,促進民俗旅遊的發展。第十九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有計劃地培養蒙古族文學、藝術、新聞人才,加強同國內外的文化藝術交流,學習和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第二十條每年九月一日,為自治縣民族文化節。第二十一條自治縣人民政府依據本條例,制定獎懲辦法。第二十二條本條例由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解釋。第二十三條本條例自黑龍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頒布之日起施行。
④ 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第三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應當正確處理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關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體現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保護、保存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國家級和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館、傳習所和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的建設納入本行政區域城鄉規劃。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在同級文化主管部門的領導下,組織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財政、經濟和信息化、教育、民族宗教、商務、住房和城鄉建設、規劃、環境保護、國土資源、旅遊、文物、體育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第七條文化站、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在文化主管部門指導和支持下,開展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
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科學技術協會、作家協會和有關行業協會、學會等組織按照各自章程,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第八條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捐贈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或者捐贈資金和實物,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第二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對本行政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
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對發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確認、記錄,並收集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代表性實物,整理調查所取得的資料,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資料庫。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本行政區域內體現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備案。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確定保護單位,保護單位履行下列職責:
(一)收集該項目的實物、資料,並登記、整理、建檔;
(二)推薦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三)制定並實施該項目保護計劃,定期向文化主管部門報告實施情況並接受監督;
(四)開展該項目的宣傳、展示、展演活動;
(五)為該項目傳承及相關活動提供必要條件;
(六)其他應當履行的職責。第十一條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將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向上一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推薦,經認定後列入上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第十二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向縣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提出列入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請。
申請材料包括申請報告、項目申報書以及其他相關材料。第十三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大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可以向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提出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建議。第十四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認定實行專家評審制度。評審工作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⑤ 包頭市文化市場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文化市場管理,繁榮和發展文化事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文化市場的經營活動,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嗚」的方針。堅持開放搞活,扶植疏導,面向群眾,供求兩益的原則,鼓勵和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經營活動,允許無害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多種文化娛樂服務活動;禁止和取締內容反動、色情淫穢、渲染暴力、封建迷信、不利於民族團結等文化糟粕產品和非法經營活動。第三條凡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文化市場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本條例。第四條本條例所稱的文化市場是指以商品形式進入流通和消費領域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娛樂服務活動。主要包括:
(一)各類營業性演出、文化藝術展覽、比賽、表演和文化娛樂經紀活動;
(二)音像製品發行、銷售、租賃和放映;
(三)圖書和報刊的發行、銷售和租賃;
(四)舞廳、歌廳、夜總會、卡拉OK廳、音樂茶座、音樂餐座等場所的娛樂活動;
(五)檯球、保齡球、射擊(非金屬彈丸)、健身、棋牌;
(六)各種電子、電動和機械游樂;
(七)文物和工藝美術品的銷售及字畫的裝裱與銷售;
(八)文藝技能培訓;
(九)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及其他文化藝術經營活動。第二章管理機構第五條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是文化市場的主管部門,負責本條例的實施。在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和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公安、稅務、工商、物價、衛生等有關部門組成社會文化管理委員會,協調解決本條例實施中的有關問題。
社會文化管理委員會的日常工作,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第六條文化市場實行分級管理。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審批並管理中央和自治區駐包頭市單位、市直屬行政單位、企事業單位、群眾團體及外地(含外資、合資)來包頭市進行的文化市場經營活動;旗、縣、區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本旗、縣、區文化市場管理工作進行規劃、指導和監督檢查,審批並管理旗、縣、區屬行政單位、企事業單位、群眾團體及轄區內個體經營者主辦的文化市場經營活動。
各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組建文化市場稽查隊,負責文化市場的監督檢查,對違反文化市場管理規定的行為進行查處。第三章審批程序第七條文化市場經營活動實行許可證制度。
申請從事文化經營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須持本單位證明或者個人身份證,向市或者旗、縣、區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審查考核、培訓合格後批准發給《文化經營許可證》。再持《文化經營許可證》到市或者旗、縣、區有關部門辦理有關手續和證件。
娛樂市場中的伴奏、伴唱及表演人員需到市或者旗、縣、區社會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接受考核,領取證件。第八條本市旗、縣、區屬單位和個人跨區進行文化市場經營活動的,須經經營所在地旗、縣、區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准,領取《文化經營許可證》。第四章市場管理第九條經營者必須遵紀守法,重視社會效益,講究職業道德,應當積極參加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的培訓、教育和社會公益等活動。第十條經營者證照齊全後方可營業。
文化娛樂經紀人未按規定辦理審批手續的,不得組織營業性演出。
各類營業性演出場所,不得接納或者聘用無證的表演團體和個人進行營業性文藝演出。第十一條經營者必須在市或者旗、縣、區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指定的地點和場所按經營范圍亮證經營。變更經營者或者經營地點及經營內容和范圍,須到原發證部門申請辦理變更手續。第十二條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的收費標准和銷售商品均要明碼標價,嚴格執行國家的物價政策。第十三條嚴禁經營者利用文化活動場所進行賣淫、嫖娼、賭博、封建迷信、破壞民族團結及危害少年兒童和婦女身心健康等非法活動。
各類文化娛樂場所禁止僱用、提供、容留以謀利為目的的陪酒、陪唱、陪舞人員。第十四條各類文化娛樂場所應當加強管理,不得超定員舉辦活動。第十五條凡銷售或者播放激光視盤和錄音、錄像帶,須經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准。
⑥ 黑龍江省文化市場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促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和發展,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省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文化市場的經營和管理必須堅持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方針,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鼓勵和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經營活動。
文化市場必須堅持以國營和集體經營為主導,以私營和個體經營為補充。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文化市場系指:
(一)營業性的演出活動;
(二)音像製品的零售、出租,營業性的錄像放映;
(三)圖書報刊的零售、出租;
(四)營業性的文化娛樂活動;
(五)營業性的文化展覽和業余文化藝術培訓;
(六)字畫經營活動;
(七)電影的發行、放映;
(八)營業性的文化活動場所;
(九)其他文化經營活動。第四條凡在本省境內從事文化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均須遵守本條例。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是文化市場的主管部門,負責本條例的實施。
各有關部門應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加強文化市場的監督管理。第二章管理第六條文化市場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第七條省文化行政部門審批和管理或委託管理下列項目:
(一)省和上級主管部門委託管理的直屬單位,省級社會團體,中國人民解放軍軍級機關直屬單位以及外商、僑胞、港澳台胞投資經營的文化活動;
(二)全省性的文化經營活動;
(三)表演團體進、出省營業演出活動;
(四)錄像製品的出租;
(五)演出經紀機構。第八條從事文化經營活動,應具備一定的場地、設備、資金及具有文化知識的業務人員等營業條件。第九條對文化經營活動實行許可證制度。
申請從事文化經營活動的單位或個人,應持上級主管部門或鄉鎮以上行政機關出具的證明,向所在地的縣以上文化行政部門申領許可證,憑許可證到工商行政等有關管理部門辦理證照後,方可營業。第十條私營和個體經營者不得從事錄像製品的零售、出租、放映業務。經批准從事錄像製品的零售、出租、放映業務的單位,不得承包或變相承包給個人經營。
集體、私營和個體經營者不得經營限定「內部發行」的圖書報刊。第十一條不得經營無版權標記及其他非法出版的圖書報刊和音像製品。
不得在營業性錄像放映單位放映未經省主管部門核發准映證的示像製品。
不得擅自將內部觀摩的電影、錄像資料片進行營業性放映。第十二條禁止從事反對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文化經營活動。
禁止從事宣揚淫穢色情、兇殺暴力、封建迷信的文化經營活動。
禁止經營者和消費者利用營業性文化活動進行賭博及其他違反國家規定的活動。第十三條禁止在中小學校周圍二百米以內從事檯球、電子游戲機等經營活動。
除節假日外,檯球、電子游戲機等經營單位不得接待中小學生。第十四條經營性舞廳等不適宜於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經營單位不得允許未成年人進入。
有不適宜於未成年人標記的電影、錄像製品,放映單位不得允許未成年人進入觀看。第十五條禁止私自組台(團)演出。演出單位組台(團)演出,須按國家和省規定的管理許可權,經縣以上文化行政部門批准。第十六條涉及兩方以上經營者權益的文化經營活動,應簽訂書面合同,並按管轄范圍報文化行政部門備案。第十七條各級文化行政部門可按管轄范圍,向文化經營單位和個人收取文化市場管理費。收費標准和管理使用辦法,由省文化行政部門會同省財政、物價部門制定。第十八條文化市場管理人員須持省文化行政部門制發的《黑龍江省文化市場稽查證》執行公務。經營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檢查。第十九條文化市場管理人員應盡職盡責,秉公執法,不得徇私舞弊,以權謀私。第三章處罰第二十條違反本條例第九條規定的,由文化行政部門取締其經營活動,沒收其經營物品和非法收入。違反本條例第十條規定的,由文化行政部門取締其經營活動,沒收經營物品、設備和非法所得。第二十一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一條規定的,由文化行政部門沒收經營物品和非法所得;情節嚴重的,沒收其經營設備,並處以非法收入三至五倍的罰款。由文化行政部門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許可證》、《營業執照》。
⑦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市場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文化市場管理,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豐富各族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文化市場的經營和管理,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提倡健康有益的、有利於民族團結的精神產品和文化娛樂活動。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鼓勵和支持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的文化經營活動。
禁止和取締一切有損國家尊嚴,內容反動、色情淫穢,賭博,宣揚封建迷信、兇殺暴力以及有害於民族團結、民族進步的文化經營活動。第三條本條例所指文化市場經營活動包括:
(一)各類營業性演出及表演;
(二)各種文化娛樂經營活動;
(三)圖書、報刊等出版物的發行、批發、零售、出租;
(四)音像製品的批發、零售、出租、放映;
(五)電影影片的發行、放映;
(六)文物、美術作品的經營活動;
(七)營業性文化藝術展覽和文化藝術培訓;
(八)各種文化經紀活動;
(九)其他文化經營活動。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文化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應當扶持邊遠貧困地區和農牧區發展文化事業。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效措施,促進文化市場的繁榮發展,加強文化市場管理隊伍的建設,重視培養各民族管理人才,以適應文化市場的發展。第五條凡在自治區境內從事文化市場經營活動和管理工作的,必須遵守本條例。對違反本條例的行為,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檢舉、控告。第六條對模範遵守本條例,從事文化市場經營和管理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由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文化市場主管部門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管理機構和職責第七條文化市場管理工作在各級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實行分部門、分級管理的原則。第八條自治區文化行政部門主管全區文化市場工作。各州(地區)、市、縣(市、區)文化行政部門,依照管理許可權,主管本行政區域內文化市場工作。
自治區新聞出版行政部門主管全區圖書、報刊市場工作。各州(地區)、市、縣(市、區)文化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圖書、報刊市場的管理,業務上接受自治區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指導監督。第九條文化市場主管部門的職責是:
(一)宣傳、貫徹執行有關文化市場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規章;
(二)對文化市場進行宏觀調控,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發展規劃和管理制度;
(三)按許可權審批、核發文化經營許可證;
(四)監督各種文化經營活動,查處違法行為;
(五)維護經營者、消費者合法權益;
(六)對下級部門管理文化市場的工作進行指導、監督;
(七)對文化市場管理人員和經營者進行培訓;
(八)對文化市場進行管理的其他職責。第十條自治區文化行政部門和廣播電視行政部門共同組成音像製品內容審核機構,負責進入文化市場音像製品內容的審核工作。
自治區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出版、復制工作的管理。第十一條公安機關對文化經營場所的治安、消防進行監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從事文化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注冊登記,核發營業執照,監督文化市場的經營活動;
其他有關行政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同管理文化市場。第十二條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負責城市以外本系統文化市場的管理工作,業務上接受自治區文化市場主管部門的監督、指導。第十三條文化市場實行稽查制度。
各級文化市場主管部門的稽查人員,依法對文化市場進行監督檢查。
文化市場稽查人員履行公務時,應主動出示稽查證件。第三章申辦條件和程序第十四條申辦文化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必要的資金和相應的設備;
(二)有符合治安、消防、衛生條件的固定場地;
(三)合格的從業人員;
(四)按規定應具備的其他條件。第十五條文化市場經營活動實行文化經營許可證制度。
凡符合第十四條規定條件的,經文化市場主管部門審查批准,領取文化經營許可證,按照國家規定需要申領安全合格證的,應當向公安機關申辦安全合格證,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發營業執照,方可營業。
⑧ 宜賓市白酒歷史文化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傳承和弘揚宜賓白酒歷史文化,保護宜賓白酒傳統工藝和白酒釀造生態環境,促進宜賓經濟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結合宜賓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白酒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適用本條例。
已經確定為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其代表性傳承人、國家和省級工業遺產,以及歷史建築等的白酒歷史文化資源,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實施保護。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白酒歷史文化,是指與宜賓白酒相關,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社會、文化價值的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他表現形式。第四條白酒歷史文化保護應當堅持保護為主、統籌規劃、合理利用和傳承發展的原則。第五條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白酒歷史文化保護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將保護相關工作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白酒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領導,建立綜合協調機制,協調解決白酒歷史文化保護工作中的重大事項。
縣級人民政府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白酒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第六條市、縣級人民政府文化旅遊主管部門負責白酒歷史文化保護的綜合管理和協調工作。
市、縣級人民政府酒類產業主管部門指導、督促白酒生產者做好白酒歷史文化保護工作。
市、縣級人民政府發展改革、城鄉規劃、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生態環境、水利、教育、市場監管、財政、農業農村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白酒歷史文化保護的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協助做好白酒歷史文化保護的相關工作。第七條市、縣級人民政府文化旅遊主管部門會同城鄉規劃、酒類產業等主管部門組織編制白酒歷史文化保護專項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白酒歷史文化保護專項規劃應當與生態環境保護、國土空間等規劃相銜接。第八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白酒歷史文化專家委員會。
專家委員會由文化、文物、酒業、城鄉規劃、住房城鄉建設、水利、生態環境和法律等相關領域的專家組成,參與白酒歷史文化保護的相關工作。第九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白酒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目標責任制,並將保護工作情況納入考核評價內容。第十條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參與白酒歷史文化保護工作。
市、縣級人民政府對在宜賓白酒歷史文化保護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依照國家和省的相關規定給予表彰或者獎勵。第二章名錄管理第十一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完善宜賓市白酒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名錄(以下簡稱「名錄」),實行動態管理。第十二條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相關機制,依法開展白酒歷史文化資源的普查、整理、建檔和更新等動態管理工作,建立資料庫和數字化保護系統平台,對列入名錄的白酒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保護管理。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積極申報或者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文化旅遊主管部門提供白酒歷史文化的線索和物品等。第十三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將下列白酒歷史文化資源直接列入名錄,予以保護:
(一)已經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具有宜賓白酒歷史文化價值的老窖池、老作坊、釀酒遺址、貯酒場所、石刻和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
(二)未確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已經登記並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具有宜賓白酒歷史文化價值的老窖池、老作坊、釀酒遺址、貯酒場所、石刻和代表性建築等;
(三)市、縣級人民政府依照有關規定公布的與白酒歷史文化相關的歷史建築;
(四)已經公布為國家工業遺產、省級工業遺產,在宜賓白酒產業發展進程中具有較高歷史、科技、社會和藝術價值的核心工業遺存;
(五)歷史上各時代具有宜賓白酒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藏品;
(六)已經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的白酒傳統釀造技藝代表性項目及其代表性傳承人;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白酒歷史文化資源。第十四條本條例第十三條規定范圍以外,但符合下列條件的,經申請可以列入名錄,予以保護:
(一)能夠反映白酒傳統釀造技藝,連續生產濃香型、醬香型白酒三十年以上且仍在生產使用的老窖池、老作坊和貯酒場所;
(二)歷史上各時代具有宜賓白酒歷史文化價值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和圖書影像資料等;
(三)熟練掌握、運用和傳承白酒傳統釀造技藝項目相關技藝,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影響力和傳承傳播特點的專業人員或者團體(以下簡稱「技藝代表人」);
(四)具有宜賓白酒歷史文化價值的民間文學、藝術和民俗等;
(五)其他需要保護的白酒歷史文化資源。
⑨ 西藏自治區文化市場管理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文化市場管理,規範文化經營活動,維護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從事文化經營、管理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文化市場包括:
(一)營業性的演出;
(二)音像製品的批發、零售、出租和放映;
(三)圖書、報刊的發行、銷售和出租;
(四)娛樂場所的經營;
(五)藝術品的經營;
(六)影視品的發行、放映;
(七)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和互聯網文化產品的經營;
(八)營業性文化藝術培訓;
(九)文化經紀活動;
(十)其他文化經營活動。第四條本條例所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市場行政主管部門是指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廣播電影電視行政主管部門、新聞出版行政主管部門等對文化市場具有行政執法權的單位。第五條文化市場經營應當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雙百」方針,堅持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市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文化市場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衛生健康、通信、市場監督管理、稅務、價格、海關、生態環境、消防、商務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協同做好文化市場監督管理工作。
街道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協助人民政府文化市場行政主管部門開展對文化市場經營活動的監督工作。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發展、繁榮文化市場作出重要貢獻,以及檢舉、制止違法行為有功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許可和備案第十條文化市場經營活動實行許可制度。從事文化經營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依法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市場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許可。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市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進行審查,在行業規定的期限內,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發給營業許可證。對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決定,並書面說明理由。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市場行政主管部門不得以任何理由許可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從事文化經營活動。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對文化經營活動所作出的許可決定的有關情況,及時向同級人民政府公安、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通報。第十二條從事游藝娛樂場所經營的,應當向所在地市(地)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許可。第十三條個體演員和民間游散藝人從事營業性演出的,應當向縣級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提交節目內容。
縣級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3個工作日內對其節目內容進行審查,並作出答復。第十四條兼營盈利性文藝表演活動的酒吧、餐廳、音樂茶座等場所經營單位,應當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五條歌舞娛樂場所改建、擴建或者變更場地、主要設施設備、投資人員以及娛樂經營許可證載明的事項的,應當向原發證機關申請重新核發娛樂經營許可證,並向公安部門備案;需要辦理變更登記的,應當依法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辦理變更登記。
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變更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注冊資本或者網路地址的,應當到所在地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申請重新核發網路經營許可證。
文化經營單位或者個人延期經營的,應當在所持證照有效期屆滿前30日內向原許可機關申請許可。逾期未提出申請的,不得延期經營。第十七條法律、法規規定從事文化經營活動需要辦理消防安全、衛生等許可證的,應當依法辦理。第三章經營第十八條從事文化經營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在核準的范圍內開展經營活動。經營活動應當體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
從事文化經營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保障消費者和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第十九條從事文化經營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對營業性演出場所、歌舞娛樂場所、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等制定安全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
從事文化經營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為營業性演出場所、歌舞娛樂場所、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配備消防安全設施、器材,並保障其正常使用。
從事文化經營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維護經營場所的正常秩序,保持經營場所的衛生條件符合標准。
⑩ 雲南省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
第一條為保護、傳承和弘揚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根據《雲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結合維西傈僳族自治縣(以下簡稱自治縣)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自治縣內下列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受本條例保護:
(一)阿尺目刮、神川熱巴、瓦器器、阿勒、大詞戲等傳統歌舞和戲曲;
(二)傈僳族音節文字等民族傳統語言文字及其文獻,各類具有學術、史料和藝術價值的文稿、繪畫、碑刻、雕塑等作品;
(三)臘裱刺綉、熱巴鼓等民間手工藝品的傳統製作技藝;
(四)民族傳統習俗、節慶。第三條本條例第二條規定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對象,已被確定為文物或者文物保護單位的,適用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第四條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促進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第五條自治縣人民政府加強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的領導,將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第六條自治縣人民政府設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專項資金,主要用於:
(一)搶救、徵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珍貴資料和實物;
(二)研究、整理、出版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資料;
(三)培養、資助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人;
(四)扶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之鄉和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建設;
(五)表彰、獎勵在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第七條自治縣文化行政部門負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其主要職責是:
(一)宣傳、貫徹、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和本條例;
(二)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利用規劃,經自治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三)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專項資金的管理和使用;
(四)組織開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資源的調查、收集、整理、出版、研究等工作,建立健全檔案和資料庫;
(五)指導、監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產品的開發利用和市場經營;
(六)查處違反本條例的行為。第八條自治縣的發展和改革、財政、民族、宗教、旅遊、工商、公安等部門應當協同文化行政部門做好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負責做好轄區內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第九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按照規定建立健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名錄,並向社會公布。
尚未列入保護名錄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向自治縣文化行政部門推薦或者提出申請,由自治縣文化行政部門組織評審認定,報自治縣人民政府批准後列入保護名錄。第十條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公民,經自治縣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為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人:
(一)通曉本民族或者本區域某種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形式、內涵和組織規程的;
(二)熟練掌握某種民族民間傳統技藝的;
(三)掌握和保存重要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原始資料或者實物的。第十一條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人享有下列權利:
(一)開展傳藝、講學以及藝術創作、學術研究;
(二)傳授、展示其掌握的知識、技藝以及有關資料和實物;
(三)申請保護、研究資助或者生活困難補助。第十二條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人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妥善保存珍貴資料、實物;
(二)培養新的傳承人;
(三)依法開展傳播、展示活動。第十三條符合下列條件的地方,經自治縣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為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之鄉:
(一)民族風情或者地方特色鮮明;
(二)傳統文化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旅遊、經濟開發價值。第十四條符合下列條件的民族聚居村寨,經自治縣人民政府批准,設立自治縣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一)傳統文化特點突出,保護較好;
(二)生產、生活習俗較有特色;
(三)建築風格獨特並具有一定規模。第十五條在自治縣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和民居的,應當依法辦理規劃建設審批手續。審批部門在審核規劃、建設手續時,應當徵求自治縣文化行政部門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