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法律援助條例
Ⅰ 法律援助的條件是什麼
法律援助的條件是:公民因經濟困難,並且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申請法律援助;公民因為經濟困難,並且被羈押、服刑、勞動教養、強制隔離戒毒等情形的申請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的條件可分為一般條件和特殊條件。
(一)一般條件。確因經濟困難(以當地政府部門規定的最低生活標准為准),無能力或無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並有充分理由證明為保障自己合法權益需要幫助的我國公民,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二)特殊條件。主要指刑事案件被控一方獲得法律援助應具備的特殊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
(1)肓、聾、啞和未成年人為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可能被處判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律師的;
(2)其他殘疾人、老年人為刑事被告人或嫌疑人,因經濟困難沒有能力聘請辯護律師的;
(3)刑事案件中外國籍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法院指定律師辯護的。
【法律依據】《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Ⅱ 浙江省社會救助條例(202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社會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根據國務院《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自然災害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和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活動,適用本條例。
法律援助、司法救助依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執行。第三條社會救助制度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社會救助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社會救助工作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及時和分層分類救助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領導、組織本行政區域的社會救助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社會救助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協調機制,統籌各項社會救助政策和標准,推進社會救助制度城鄉一體化。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組織擬定社會救助政策和標准、建立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平台和社會救助統一受理機制等社會救助綜合協調工作,以及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健康、應急管理、教育、住房城鄉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
前兩款所列行政部門統稱社會救助管理部門。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統一規劃建立社會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健全社會救助管理部門信息交換制度,實現社會救助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加強與其他社會救助管理部門的協作配合,整合、聯通社會救助信息,為建立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提供信息保障。第六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明確社會救助經辦機構,落實經辦人員,在便民服務場所設置社會救助統一受理窗口,具體承辦有關社會救助的申請受理、調查審核等事項。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協助做好有關社會救助工作。第七條工會、共青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紅十字會等組織根據職責或者章程參與社會救助,開展社會幫扶活動。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社會救助。第八條社會救助資金和社會救助工作經費納入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預算。省級財政根據各設區的市、縣(市)財政狀況、社會救助資金支出情況和工作績效等給予補助。
社會救助資金實行專項管理,分賬核算,專款專用,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擠占挪用。第二章最低生活保障第九條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月收入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且符合當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財產狀況規定的家庭,給予最低生活保障。第十條最低生活保障標准按照當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費用確定,並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物價變動情況適時調整。
居民生活必需的費用參照當地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一定比例確定,也可以參照當地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最低工資標準的一定比例確定。參照最低工資標准確定的,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在當地月最低工資標準的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之間確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不低於當地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百分之七十,並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實行城鄉統一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
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具體確定辦法,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十一條申請最低生活保障,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向戶籍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提出;家庭成員申請有困難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其提出申請。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自接到最低生活保障申請之日起十五個工作日內,通過入戶調查、鄰里訪問、群眾評議、信息核查等方式,對申請人的家庭收入狀況、財產狀況進行調查核實,提出初審意見,並在申請人所在村、社區公示七日後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審批。
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自收到初審意見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予以審批。對符合條件的申請予以批准,並在申請人所在村、社區公布;對不符合條件的申請不予批准,並書面說明理由。
Ⅲ 申請法律援助需要符合哪些條件
申請法律援助的條件:(一)一般條件一般條件是對中國公民普遍適用的條件,它是指確因經濟困難、無能力或無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並有充分理由證明為保障自己合法權益需要幫助的我國公民,可以申請法律援助。(二)特殊條件特殊條件主要指刑事案件被控一方獲得法律援助應具備的特殊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1)盲、聾、啞和未成年人為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律師的,應當獲得法律援助;(2)其他殘疾人、老年人為刑事被告人或嫌疑人,因經濟困難沒有能力聘請辯護律師的,可以獲得法律援助;(3)刑事案件中外國籍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法院指定律師辯護的,可以獲得法律援助。【法律依據】《法律援助條例》第十二條: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Ⅳ 法律援助條例管理辦法,法律援助需要什麼條件
《中復華人民共和國刑事制訴訟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條例》規定:
一、具備以下條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可申請法律援助:
1.有充分理由證明為保障自己合法權益需要幫助;
2.確因經濟困難,無能力或無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公民經濟困難標准由各地參照當地政府部門的規定執行)。
二、盲、聾、啞和未成年人為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沒有委託辯護律師的,應當獲得法律援助。
其他殘疾人、老年人為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因經濟困難沒有能力聘請辯護律師的,可以獲得法律援助。
可能被判處死刑的刑事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律師的,應當獲得法律援助。
三、刑事案件中外國籍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指定律師辯護的,可以獲得法律援助。
需要法律援助的當事人建議去當地法律援助中心咨詢申請。
Ⅳ 浙江省法律援助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法律保護,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等法律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在司法行政部門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的法律服務機構及法律援助人員,為經濟困難或者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提供免收、減收費用的法律服務。
本條例所稱法律服務機構,是指律師事務所和基層法律服務所;法律援助人員,是指根據法律、法規和本條例規定實施法律援助的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受援人,是指獲得法律援助的當事人。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
各級法律援助機構具體負責組織、指導、協調本轄區的法律援助工作。第四條法律援助經費的來源包括財政預算撥款和依法接受的捐贈款。
法律援助經費專款用於法律援助事項,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第五條有關機關、單位和個人應當支持法律援助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開展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人員依據法律、法規和本條例規定實施法律援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涉。第六條鼓勵社會團體、其他組織和法律服務人員自願對經濟困難或者有其他特殊困難的當事人免費提供法律服務。第二章法律援助的對象、范圍和形式第七條具有本省戶籍或者暫住證的當事人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需要法律服務,但因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經濟困難的標准,參照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定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執行。第八條當事人可以就下列事項申請法律援助:
(一)刑事訴訟;
(二)請求給付贍養費、扶養費、撫養費;
(三)請求給付撫恤金、救濟金、社會保險金、勞動報酬;
(四)因公受傷害請求補償、賠償和醫療費;
(五)請求國家賠償;
(六)其他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事項。第九條有下列情形的刑事案件當事人,人民法院指定辯護的,應當為其提供法律援助:
(一)公訴人出庭公訴,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辯護人的;
(二)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
(三)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
(四)人民法院按規定指定辯護的其他情形。第十條申請法律援助的當事人,具備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優先獲得法律援助:
(一)申請人為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特殊對象的;
(二)請求給付贍養費、扶養費、撫養費、撫恤金、救濟金、社會保險金、殘疾人輔助用具費和勞動報酬的。第十一條法律援助主要採取下列形式:
(一)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
(二)刑事辯護和刑事代理;
(三)民事訴訟代理;
(四)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代理;
(五)仲裁代理;
(六)非訴訟法律事務代理;
(七)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務。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不得從事前款第(二)項規定的法律援助。第三章法律援助程序第十二條人民指定辯護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由該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和非指定辯護的刑事訴訟的法律援助申請,由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非訴訟法律事務的法律援助申請,由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工作單位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申請人向其他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的,由受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根據情況決定是否受理。第十三條申請人可以直接向法律服務機構提出法律援助申請。法律服務機構認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報請當地法律援助機構審查確認,但法律服務機構自願提供法律援助的除外。
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法律服務機構可以直接決定予以辦理。第十四條申請法律援助,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書面申請,並提交下列證明、材料:
(一)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證明以及戶籍證或者暫住證;
(二)申請人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或者有關單位出具的申請人及其家庭成員經濟狀況的證明;
(三)申請法律援助的事項及相關的證明、證據材料;
(四)法律援助機構認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申請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由其監護人或者法定代理人代為申請。
Ⅵ 法律援助條例的條例內容
第一條為了保障經濟困難的公民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促進和規范法律援助工作,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公民,可以依照本條例獲得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無償法律服務。
第三條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專款專用,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
第四條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監督管理全國的法律援助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和地方律師協會應當按照律師協會章程對依據本條例實施的法律援助工作予以協助。
第五條直轄市、設區的市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根據需要確定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機構。
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或者安排人員為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第六條律師應當依照律師法和本條例的規定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符合標準的法律服務,依法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接受律師協會和司法行政部門的監督。
第七條國家鼓勵社會對法律援助活動提供捐助。
第八條國家支持和鼓勵社會團體、事業單位等社會組織利用自身資源為經濟困難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第九條對在法律援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有關的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給予表彰、獎勵。
第十條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前款規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
公民可以就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事項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咨詢。
第十一條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第十二條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
第十三條本條例所稱公民經濟困難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法律援助事業的需要規定。
申請人住所地的經濟困難標准與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執行。 第十四條公民就本條例第十條所列事項申請法律援助,應當按照下列規定提出:
(一)請求國家賠償的,向賠償義務機關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向提供社會保險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義務機關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三)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向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義務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四)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向支付勞動報酬的義務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五)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向被請求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第十五條本條例第十一條所列人員申請法律援助的,應當向審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的申請由看守所在24小時內轉交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所需提交的有關證件、證明材料由看守所通知申請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協助提供。
第十六條請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提出申請。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與其法定代理人之間發生訴訟或者因其他利益糾紛需要法律援助的,由與該爭議事項無利害關系的其他法定代理人代為提出申請。
第十七條公民申請代理、刑事辯護的法律援助應當提交下列證件、證明材料:
(一)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證明,代理申請人還應當提交有代理權的證明;
(二)經濟困難的證明;
(三)與所申請法律援助事項有關的案件材料。
申請應當採用書面形式,填寫申請表;以書面形式提出申請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申請,由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或者代為轉交申請的有關機構工作人員作書面記錄。
第十八條法律援助機構收到法律援助申請後,應當進行審查;認為申請人提交的證件、證明材料不齊全的,可以要求申請人作出必要的補充或者說明,申請人未按要求作出補充或者說明的,視為撤銷申請;認為申請人提交的證件、證明材料需要查證的,由法律援助機構向有關機關、單位查證。
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及時決定提供法律援助;對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書面告知申請人理由。
第十九條申請人對法律援助機構作出的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通知有異議的,可以向確定該法律援助機構的司法行政部門提出,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在收到異議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申請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以書面形式責令法律援助機構及時對該申請人提供法律援助。
第二十條由人民法院指定辯護的案件,人民法院在開庭10日前將指定辯護通知書和起訴書副本或者判決書副本送交其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人民法院不在其所在地審判的,可以將指定辯護通知書和起訴書副本或者判決書副本送交審判地的法律援助機構。
第二十一條法律援助機構可以指派律師事務所安排律師或者安排本機構的工作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也可以根據其他社會組織的要求,安排其所屬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對人民法院指定辯護的案件,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在開庭3日前將確定的承辦人員名單回復作出指定的人民法院。
第二十二條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員,應當遵守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提供法律援助不得收取任何財物。
第二十三條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員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報告,法律援助機構經審查核實的,應當終止該項法律援助:
(一)受援人的經濟收入狀況發生變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
(二)案件終止審理或者已被撤銷的;
(三)受援人又自行委託律師或者其他代理人的;
(四)受援人要求終止法律援助的。
第二十四條受指派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師或者接受安排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社會組織人員在案件結案時,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提交有關的法律文書副本或者復印件以及結案報告等材料。
法律援助機構收到前款規定的結案材料後,應當向受指派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師或者接受安排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社會組織人員支付法律援助辦案補貼。
法律援助辦案補貼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會同同級財政部門,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參考法律援助機構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的平均成本等因素核定,並可以根據需要調整。
第二十五條法律援助機構對公民申請的法律咨詢服務,應當即時辦理;復雜疑難的,可以預約擇時辦理。 第二十六條法律援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以及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一)為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人員提供法律援助,或者拒絕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人員提供法律援助的;
(二)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收取財物的;
(三)從事有償法律服務的;
(四)侵佔、私分、挪用法律援助經費的。
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收取的財物,由司法行政部門責令退還;從事有償法律服務的違法所得,由司法行政部門予以沒收;侵佔、私分、挪用法律援助經費的,由司法行政部門責令追回,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七條律師事務所拒絕法律援助機構的指派,不安排本所律師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由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給予1個月以上3個月以下停業整頓的處罰。
第二十八條律師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給予1個月以上3個月以下停止執業的處罰:
(一)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擅自終止法律援助案件的;
(二)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收取財物的。
有前款第(二)項違法行為的,由司法行政部門責令退還違法所得的財物,可以並處所收財物價值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九條律師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違反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的,按照律師法的規定予以處罰。
第三十條司法行政部門工作人員在法律援助的監督管理工作中,有濫用職權、玩忽職守行為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本條例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Ⅶ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浙江省法律援助條例》的決定(2005)
一、第一條修改為:「為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法律保護,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和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二、第二條修改為:「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在司法行政部門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的法律服務機構及法律援助人員,為經濟困難或者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提供無償的法律服務。
「本條例所稱法律服務機構,是指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和基層法律服務所;法律援助人員,是指根據法律、法規和本條例規定實施法律援助的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以及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受援人,是指獲得法律援助的當事人。」三、第三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一款:「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四、第四條修改為:「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列入同級人民政府財政預算,專款專用,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
「鼓勵社會對法律援助事業提供捐助。」五、增加一條,作為第七條:「對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表彰、獎勵。」六、第七條改為第八條,修改為:「當事人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需要法律服務,因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經濟困難的標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不低於本地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一點五倍確定。」七、第八條改為第九條,修改為:「下列事項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請求醫療事故、交通事故、工傷事故賠償的;
「(七)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八)其他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事項。」八、增加一條,作為第十條:「有下列情形的刑事案件當事人,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九、刪去第十條。十、第十一條改為第十二條,增加一項作為第七項:「公證證明」。
刪去第十一條第二款。十一、第十二條改為第十三條,第三款修改為:「前兩款規定之外的法律援助事項的申請,由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工作單位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增加一款,作為第五款:「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第三章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十二、第十六條改為第十七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申請人提交的證件、證明材料不齊全的,法律援助機構可以要求申請人作出必要的補充或者說明;申請人未按要求作出補充或者說明的,視為撤銷申請。申請人提供相關證明材料確有困難,法律援助機構根據有關情況認為確有必要提供法律援助的,可以決定對其提供法律援助。」十三、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三條:「法律援助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需要調閱、查詢有關材料的,經出具法律援助機構的有關證明,有關機關應當免收相關費用;需要復制有關材料的,經出具法律援助機構的有關證明,有關機關收取費用的標准不得高於復制所需原材料的成本費。
「勞動仲裁機構應當對法律援助案件緩收、減收或者免收仲裁費用。
「鑒定機構應當對法律援助案件先行緩收鑒定費用,待案件審結後根據人民法院或者勞動仲裁機構的裁決由當事人承擔鑒定費用。受援人交納鑒定費用確有困難的,由法律援助機構給予適當補助。
「人民法院應當對法律援助案件的受援人先行作出緩收案件受理費及其他訴訟費的決定,待案件審結後再根據有關規定和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對受援人訴訟費的減免。」十四、第二十三條改為第二十五條,修改為:「法律服務機構的人員提供法律援助後,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按規定向其支付辦案補貼,辦案補貼費在法律援助經費中列支。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會同司法行政部門制定。」
Ⅷ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浙江省法律援助條例》的決定(2009)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第24號)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浙江省法律援助條例〉的決定》已於2009年11月27日經浙江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09年11月27日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浙江省法律援助條例》的決定
(2009年11月27日浙江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
浙江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決定對《浙江省法律援助條例》作如下修改:
刪去第二十三條第二款。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Ⅸ 浙江省法律援助條例(2016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法律保護,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和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在司法行政部門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的法律服務機構及法律援助人員,為經濟困難或者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提供無償的法律服務。
本條例所稱法律服務機構,是指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和基層法律服務所;法律援助人員,是指根據法律、法規和本條例規定實施法律援助的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以及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受援人,是指獲得法律援助的當事人。第三條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各級法律援助機構具體負責組織、指導、協調本轄區的法律援助工作。第四條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列入同級人民政府財政預算,專款專用,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
鼓勵社會對法律援助事業提供捐助。第五條有關機關、單位和個人應當支持法律援助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開展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人員依據法律、法規和本條例規定實施法律援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涉。第六條鼓勵社會團體、其他組織和法律服務人員自願對經濟困難或者有其他特殊困難的當事人提供無償的法律服務。第七條對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法律援助的對象、范圍和形式第八條當事人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需要法律服務,因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經濟困難的標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家庭人均收入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確定。第九條下列事項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請求醫療事故、交通事故、工傷事故賠償的;
(七)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八)其他按規定可以提供法律援助的事項。第十條有下列情形的刑事案件當事人,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第十一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自發現該情形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書面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一)未成年人;
(二)盲、聾、啞人;
(三)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四)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人。
人民法院在審理強制醫療案件時,對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被申請人或者被告人,應當自受理強制醫療申請或者發現被告人符合強制醫療條件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書面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擔任其訴訟代理人,並提供法律幫助。第十二條法律援助主要採取下列形式:
(一)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
(二)刑事辯護和刑事代理;
(三)民事訴訟代理;
(四)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代理;
(五)仲裁代理;
(六)非訴訟法律事務代理;(八)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務。第三章法律援助程序第十三條人民法院指定辯護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由該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和非指定辯護的刑事訴訟的法律援助申請,由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前兩款規定之外的法律援助事項的申請,由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工作單位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申請人向其他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的,由受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根據情況決定是否受理。
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第三章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