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貴州省環境保護條例

貴州省環境保護條例

發布時間: 2020-12-24 02:13:03

1. 貴州保護生態環境 始終堅守什麼

貴州保護生態環境始終堅守什麼?貴州保護生態環境,始終堅守生態平衡。保護環境。乾乾凈凈。

2. 貴州省六盤水建築工程環境保護取費標準是怎麼取的

建築工程的收費一般是按照雜訊超標排污費進行收取的。可以參照一下排污收費管理規定,或,2016年12月頒布的環保稅法

3. 貴州省氣象條例的氣象預報、警報與服務

本省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
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由省氣象主客部門所屬的氣象台站統一製作,公開發布。未經氣象主管部門同意,其它組織和個人不得通過傳播媒介向社會公開發布。
氣象主管部門所屬的氣象台站負責製作和發布森林火險等級專業氣象預報,開展對城市、公眾活動產生影響的大氣要素監測、預測服務。其它有關部門所屬的氣象台站只能向本部門發布天氣預報。 無線電管理部門指配給氣象主管部門使用的頻率、頻道和經無線電管理部門審批的無線電台站受國家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佔用、干擾和破壞。
郵電管理部門和無線電管理部門應按照防災減災的有關規定,確保氣象有線和無線通信暢通,准確、及時地傳遞氣象情報、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 氣象主管部門所屬的氣象台站要做好氣象預報節目的製作工作,各級廣播電視部門應積極配合。
廣播電台、電視台以及其它廣播單位、報紙等,要保證氣象節目的定時播放和刊登,並標明發布台站名稱和發布時間;在特殊情況下需要改變刊播時間或內容的,應事先徵得發布該氣象信息的氣象台站同意;對當地氣象台站臨時發布的災害性天氣警報和補充、訂正的氣象預報,應及時刊播。
尋呼台、電話信息業務和計算機網路等媒體,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氣象信息的,應徵得製作該氣象信息的氣象台站同意。 氣象主管部門所屬的氣象台站無償為政府決策和公眾提供氣象服務,所需費用由財政給予適當補助;為地方經濟建設的專項任務提供氣象服務而增加的費用,在相應的專項經費中列支。
為企事業單位和個體經營者提供的各類專項氣象服務,本著自願互利原則,實行有償服務;以營利為目的傳播氣象信息的媒體,由氣象主管部門所屬的氣象台站以有償方式直接提供。收費項目和標准按省財政、物價行政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執行。 各級人民政府應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加強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對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伯方向和保護重點作出規劃。
氣象主管部門統籌組織本轄區內的氣象監測、氣候資源的綜合調查、區劃工作,開展氣候診斷、分析、評價以及氣候預測的應用研究,發布氣候監測公報,提出開發利用、保護資源和推廣應用氣候資源區劃成果的建議。 氣象主客部門通過規劃、協、指導、監督和服務,履行行業管理職責。
在完成國家及省人民政府下達的減災、搶險等重大活動的氣象服務中,各部門氣象台站要通力合作,加強氣象災害聯防。 氣象台站應執行全國統一的氣象技術規范和行業標准,由氣象主管部門負責監督管理。 第二十五條 氣象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施放氫氣球或充灌氫氣的各類飛行器的管理。
從事經營性施放各類廣告氣球、飛艇的單位或個人,必須經縣級以上氣象主管部門認定技術資格後,方可向當地工商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開業手續。 第二十六條 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城市規劃等所使用的氣象資料及其加工產品,必須經同級氣象主管部門審查鑒證,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提供未經審查鑒證的氣象資料。
貴州省氣象條例》已於2009年11月25日經貴州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貴州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09年11月25日
貴州省氣象條例
(2009年11月25日貴州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氣象工作,提高防禦氣象災害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促進氣象事業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服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氣象探測、預報、信息收集與傳播使用、科技服務、科學研究及氣象災害防禦、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等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 氣象事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地方氣象事業規劃,並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 第四條 氣象工作實行統一領導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制度。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在上一級氣象主管機構與同級人民政府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氣象規劃、協調、指導、監督和服務工作,履行行業管理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照職責分工負責氣象相關工作。 第五條 地方氣象事業主要包括:天氣和氣候監測、信息收集與傳輸、加工處理與服務系統,氣象災害防禦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系統,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農村氣象科技服務網等。 第六條 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加強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農業綜合開發、生態環境保護、防汛抗旱、森林防火、農作物氣象產量預測、科技扶貧、節水節能、旅遊等氣象服務,開展氣象科學知識普及和氣象災害防禦技術、農業氣象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完成國家和省規定的其他項目。 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和氣象主管機構對在氣象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制定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專項規劃,並納入城鄉規劃後組織實施。第九條 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 (一)地面氣象觀測場邊緣距離較大水體的最高水位邊線,水平距離至少在100米以上;距離鐵路路基邊緣必須在200米以上(電氣化鐵路路基邊緣為100米以上);距離公路路基邊緣必須在30米以上;距離經省級氣象主管機構認定對探測環境有害的干擾源必須在500米以上;與成排障礙物的距離,國家基準氣候站、基本氣象站至少是該障礙物高度的10倍以上,國家一般氣象站至少是該障礙物高度的8倍以上;與四周孤立障礙物的距離,國家基準氣候站至少是該障礙物高度的10倍以上,國家基本氣象站至少是該障礙物高度的8倍以上,國家一般氣象站至少是該障礙物高度的3倍以上;觀測場四周10米范圍內,不得植樹和種植高稈作物; (二)太陽輻射觀測場在日出、日落方向障礙物的高度角小於或者等於5度,四周障礙物不得遮擋太陽輻射和日照儀器感應面; (三)高空氣象探測站四周障礙物的仰角不得超過5度,在高空氣象探測站盛行風的下風方向120度范圍內,不得超過2度。半徑50米范圍內不得有架空電線、樹木等障礙物;四周設置的無線電發射頻率和電磁輻射場強不得對探測信號造成干擾; (四)制氫室周圍50米內,不得有建築物和火源; (五)天氣雷達站主要探測方向的遮擋仰角不得大於0.5度,孤立遮擋方位角不得大於0.5度;其他方向的遮擋仰角不得大於1度,孤立遮擋方位角不得大於1度,且總的遮擋方位角不得大於5度。天氣雷達站四周不得有對雷達接收產生干擾的干擾源。 第十條 下列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依法受到保護: (一)國家基準氣候站、基本氣象站、一般氣象站、自動氣象站、太陽輻射觀測站、酸雨監測站、生態氣象監測站(含農業、林業氣象站); (二)高空氣象探測站、氣象雷達站、氣象衛星地面接收站、衛星測控站、衛星測距站、環境氣象監測站、遙感衛星輻射校正場、閃電探測站; (三)GPS氣象探測站外場環境和氣象專用頻道、頻率、線路、網路及相應的設施; (四)其他需要保護的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 第十一條 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禁止侵佔、損毀、擅自移動氣象台站設施設備,設置障礙物,進行爆破、采砂(石)、取土、焚燒、放牧和其他工程建設等活動;不得進入氣象台站實施影響氣象探測工作的活動。 第十二條 因特殊原因確需遷移國家基準氣候站、基本氣象站和一般氣象站或者其設施的,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 (二)國家基準氣候站、基本氣象站的遷移應當符合國家重點工程用地的有關規定; (三)新選的氣象台站址應當符合本條例第九條的規定; (四)遷移或者重建氣象台站所需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所需土地依法辦理用地手續。 遷移國家一般氣象站或者其設施的,建設單位應當向省氣象主管機構提出申請,省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在收到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決定批準的,向申請人出具批准文件;決定不予批準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遷移國家基準氣候站、基本氣象站或者其設施的,建設單位應當向省氣象主管機構提出申請,省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在收到申請之日起20日內將初審意見和全部申請材料報送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審批。 遷移氣象台站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對比觀測。 第十三條 因特殊需要,在國家基準氣候站、基本氣象站等國家布點的氣象台站的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范圍內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的,建設單位應當向省氣象主管機構提出申請,省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在收到申請之日起20日內將初審意見和全部申請材料報送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審批;在其他氣象台站的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范圍內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的,應當向省氣象主管機構申請,省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在收到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決定批準的,向申請人出具批准文件;決定不予批準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第三章氣象預報、警報與服務
第十四條 公眾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 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統一製作,公開發布。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負責製作和發布農業、交通、旅遊、城市環境、森林火險氣象等級、地質災害氣象等級等專業氣象預報,開展對城市、公眾活動產生影響的大氣要素監測、預測服務。 其他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向社會公開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 第十五條 無線電管理部門指配給氣象主管機構使用的頻率、頻道和經無線電管理部門審批的無線電台站受國家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佔用、干擾和破壞。 無線電管理部門和電信管理部門、電信運營企業應當按照防災減災的有關規定,確保氣象無線和有線通信暢通,准確、及時地傳遞氣象情報、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 第十六條 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負責氣象預報節目的製作工作。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媒體播發和刊登氣象信息應當定時、適時,並標明發布氣象台站名稱和發布時間;對當地氣象台站發布的災害性天氣警報和補充、訂正的氣象預報,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媒體應當及時刊播。 第十七條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與其他從事氣象工作的機構交換有關氣象資料;非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民用氣象台站及其他從事氣象探測與監測的組織和個人,應當向省氣象主管機構匯交所獲得的氣象資料。 第十八條 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的監測、預測、預警,加強與有關方面的溝通銜接,通報有關氣象信息,做好人工影響天氣工作。 第十九條 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為企業事業單位提供的各類專項氣象服務,本著自願互利原則,實行有償服務;以營利為目的傳播氣象信息的媒體,由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以有償方式直接提供。收費項目和標准按照省財政、價格行政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章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制定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規劃,並組織實施。 第二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等相關部門開展氣候資源綜合調查、區劃編制工作,氣候資源區劃每10年修編一次。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編制城鄉建設、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能源發展、旅遊發展等規劃,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重大建設項目布局時,應當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區劃成果。 第二十二條 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氣候資源的監測、分析和評價,定期發布氣候公報以及氣候變化評估報告。 第二十三條 省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研究,組織建立太陽能、風能監測網,為太陽能電站和風電場的建設、運行提供監測、評估、預報等技術支持。 第二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氣候資源利用評估體系建設。氣象主管機構應當組織對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的城鄉規劃、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以及大型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有關部門在規劃編制時,應當統籌考慮氣候可行性和氣象災害的風險性,避免和減少氣象災害、氣候變化對重要設施和工程項目的影響;項目實施單位或者建設單位應當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
第五章監督管理
第二十五條氣象台站網和大型氣象儀器設備必須合理布局、統一規劃。有關部門根據行業規劃新建氣象台站、新增大型氣象儀器設備,應當與氣象主管機構共同論證。 第二十六條 省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加強氣象標准化建設與監督工作,建立健全地方氣象標准化體系。氣象台站應當執行有關氣象技術規范和標准,並接受氣象主管機構監督管理。 第二十七條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構)築物、場所和設施應當安裝防雷裝置的,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並進行定期檢測。 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負責防雷裝置設計的審核和竣工驗收。 從事防雷工程專業設計、施工以及防雷裝置檢測的單位應當取得省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頒發的資質證。 第二十八條 從事城鄉規劃、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和大型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的設計單位或者建設單位以及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單位,使用的氣象資料應當來源於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使用非氣象主管機構提供的氣象資料,應當向省氣象主管機構提出審查申請,氣象主管機構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是否批准使用的決定。決定批準的,向申請人出具批准文件;決定不予批準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第二十九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國家規定發表或者向他人提供涉及國家秘密的氣象資料,不得向未經批準的境外組織和個人提供氣象探測場所和氣象資料。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一條規定,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實施危害或者影響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活動的,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予以警告,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拆除、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可處以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並可處以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三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予以警告,責令限期改正,並可處以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並可處以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一)在國家基準氣候站、基本氣象站、一般氣象站等國家布點的氣象台站的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范圍內,未經氣象主管機構批准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的; (二)向社會發布、轉發非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提供的氣象信息,刊播非適時的氣象預報、警報的; (三)從事城鄉規劃、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和大型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的設計、建設以及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使用未經氣象主管機構審查的氣象資料的。 第三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按照下列規定予以處罰: (一)拒絕對防雷裝置進行檢測或者經檢測不合格又不按照規定限期整改的,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 (二)不具備防雷裝置檢測、防雷工程專業設計或者施工資質,擅自從事防雷裝置檢測、防雷工程專業設計或者施工的,處以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三)超出防雷工程專業設計或者施工資質等級從事防雷工程專業設計或者施工活動的,處以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三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及其所屬氣象台站的工作人員由於玩忽職守,導致重大漏報、錯報公眾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以及丟失或者毀壞原始氣象探測資料、偽造氣象資料等事故,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七章附則
第三十四條本條例中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一)成排障礙物,是指在觀測場圍欄距障礙物最近點,向障礙物方向看去,單個物體或者兩個單個物體的橫向距離小於或者等於30米的集合物體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擋角度大於22.5度的障礙物。 (二)孤立障礙物,是指在觀測場圍欄距障礙物最近點,向障礙物方向看去,與鄰近物體的橫向距離大於或者等於30米的單個物體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擋角度小於或者等於22.5度的障礙物。 (三)氣候資源,是指有利於人類經濟活動的氣候條件,是自然資源的一部分,包括太陽輻射、熱量、水分、風能等。 (四)氣候可行性論證,是指對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的規劃和建設項目進行氣候適應性、風險性以及可能對局部地區氣候產生影響的分析、評估活動。 第三十五條 本條例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1998年9月19日貴州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貴州省氣象條例》同時廢止。

4. 2019年貴州省羅甸縣對農村養牛有什麼環保規定

在農村養牛國家對衛生沒有明確的要求。農村養牛是國家支持的內項目之一,衛生容要求是不影響農村環境污染,對於排泄物不能亂排亂放。
養殖業養牛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膳食結構有了新的變化,對動物性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這就要求畜牧業不斷提高畜產品的產量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動物性產品的需要。從現在起到下個世紀初的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將可能一直停留在400kg的水平上,飼料用糧不足的狀況一時難以根本解決,因而,對糧食依賴性強的養禽、養豬業受到其嚴重影響。但另一方面,我國有著巨量的粗飼料資源,僅農作物秸稈每年的產量就有5億多噸,這是發展以秸稈畜牧業為主的節糧型畜牧業的雄厚的物質基礎,而養牛業是秸稈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