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法規范
A. 執法規范化三個規定
法律分析:第一個規定是《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
第二個規定是《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責任追究規定》
第三個規定是《關於進一步規范司法人員與當事人、律師、特殊關系人、中介組織接觸交往行為的若干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積極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政府信息資源的規范化、標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強互聯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建設,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與政務服務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開在線辦理水平。
第九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對行政機關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進行監督,並提出批評和建議。
B. 交通警察道路執勤執法工作規范
交通警察道路執勤執法工作規范有如下規定:
1、交通警察道路執勤執法應當堅持合法、公正、文明、公開、及時,查處違法行為應當堅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
2、交通警察道路執勤執法應當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
3、交通警察道路執勤執法在接受群眾求助時應當尊重當事人,使用文明、禮貌、規范的語言,語氣莊重、平和。對當事人不理解的,應當耐心解釋,不得呵斥、諷刺當事人;
4、交通警察道路執勤執法應當規范行為舉止,做到舉止端莊、精神飽滿;
5、交通警察道路執勤執法應當按照規定穿著制式服裝,佩戴人民警察標志;
6、交通警察道路執勤執法應當採取定點指揮疏導和巡邏管控相結合的方式;
7、交通警察道路執勤執法應當發現違法行為時,應當及時糾正;
8、遇有霧、雨、雪等惡劣天氣、自然災害性事故以及治安、刑事案件時,交通警察應當及時向上級報告,由上級根據工作預案決定實施限制通行的交通管制措施。
公交通警察依法執行職務的目的,歸根到底是為人民服務的,為社會服務的,其執行職務的活動更是與公民和社會組織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其執行職務活動是否違法違紀,必須接受社會和公民的廣泛的監督。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五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及其交通警察執行職務,應當自覺接受社會和公民的監督。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對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及其交通警察不嚴格執法以及違法違紀行為進行檢舉、控告。收到檢舉、控告的機關,應當依據職責及時查處。第九十八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公開辦事制度、辦事程序,建立警風警紀監督員制度,自覺接受社會和群眾的監督。並應公布舉報電話,對公民的檢舉、控告、投訴,應當依據職責及時調查核實和處理,並應將查處結果告知檢舉人、控告人、投訴人。這樣保證了公民監督的有效性。
C. 太原市行政執法基本規范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行政執法行為,促進行政執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范。第二條本規范所稱行政執法,是指行政執法機關依據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的影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或者義務的具體行政行為。第三條本市各級行政執法機關、行政執法人員從事行政執法活動,適用本規范。第四條行政執法應當遵循合法合理、公正文明、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和權責統一的原則。第五條行政執法機關及其行政執法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受法律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得拒絕、阻礙和干預行政執法行為。第六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行政執法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並予以保障。第二章行政執法機關和行政執法人員第七條本規范所稱行政執法機關,是指依法享有行政執法權,能以自己名義實施行政執法行為並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本規范所稱行政執法人員,是指行政執法機關、受委託執法的行政機關或者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中,依法履行行政執法職責的工作人員。第八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依法批准設立;
(二)有法律、法規、規章確定的執法職責和許可權;
(三)有取得行政執法資格的在編、在崗人員;
(四)有財政部門預算核撥的工作經費;
(五)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條件。第九條行政執法機關及其行政執法人員應當在法定的職權范圍內,依法從事行政執法活動。第十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將本機關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執法職責、執法依據、執法事項、投訴舉報電話等事項在本機關網站、辦公場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網站進行公布。公布的內容發生變化時,應當及時更新。第十一條行政執法機關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可以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委託其他行政機關、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實施行政執法行為。第十二條行政執法機關委託行政執法應當採取書面方式,委託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委託行政執法機關和受委託執法的行政機關或者組織的名稱、法定代表人及地址;
(二)委託執法的依據;
(三)委託執法的事項和許可權;
(四)委託執法的期限;
(五)委託行政執法機關和受委託執法的行政機關或者組織的權利、義務及法律責任;
(六)委託行政執法機關和受委託執法的行政機關或者組織的雙方法定代表人簽名蓋章,並註明日期;
(七)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事項。第十三條每次委託執法期限不得超過五年。委託期滿需要繼續委託的,行政執法機關應當重新委託。第十四條委託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在書面委託後十五個工作日內將行政執法委託書報送本級人民政府備案。
委託行政執法機關和受委託執法的行政機關或者組織應當將委託執法的內容在本機關網站、辦公場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網站進行公布,接受社會監督。第十五條委託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對受委託執法的行政機關或者組織實施的行政執法行為進行指導和監督,並對該行為的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受委託執法的行政機關或者組織應當在委託范圍內以委託行政執法機關的名義實施行政執法,不得再委託其他行政機關或者組織實施行政執法行為。
受委託執法的行政機關或者組織超越委託執法事項或者許可權實施的行政執法行為無效,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第十六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所屬的行政執法機關之間在行政執法過程中發生爭議的,由本級人民政府的法制機構協調;協調不成的,報本級人民政府決定。第十七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建立以下制度:
(一)行政執法人員資格審定及培訓、考核制度;
(二)行政執法檢查制度;
(三)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制度;
(四)行政執法考評制度;
(五)行政執法情況統計制度;
(六)投訴舉報反饋制度;
(七)行政執法錯案責任追究制度。第十八條行政執法人員應當具備行政執法資格,並取得山西省行政執法證件。
法律、法規對行政執法證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D. 警察執法規范細則
法律分析:第三條 公安派出所執法執勤工作遵循依法、公正、文明、高效和確保安全的原則。
第四條 公安派出所執法執勤工作范圍包括:
(一)責任區工作;
(二)戶籍室工作;
(三)值班、備勤;
(四)案(事)件處理;
(五)巡邏;
(六)治安檢查;
(七)特定勤務。
第五條 責任區工作、戶籍室工作分別由責任區民警、內勤民警專職擔任。值班、備勤、案(事)件處理、巡邏、治安檢查及特定勤務,必須由兩名以上公安派出所民警執行。
法律依據:《公安派出所執法執勤工作規范》
第三條 公安派出所執法執勤工作遵循依法、公正、文明、高效和確保安全的原則。
第四條 公安派出所執法執勤工作范圍包括:
(一)責任區工作;
(二)戶籍室工作;
(三)值班、備勤;
(四)案(事)件處理;
(五)巡邏;
(六)治安檢查;
(七)特定勤務。
第五條 責任區工作、戶籍室工作分別由責任區民警、內勤民警專職擔任。值班、備勤、案(事)件處理、巡邏、治安檢查及特定勤務,必須由兩名以上公安派出所民警執行。
E. 交警執勤執法規范
交警執勤執法規范是為了規范交通警察道路執勤執法行為,維護道路交通秩序,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暢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他有關規定而制定。
交通警察執勤執法應當堅持合法、公正、文明、公開、及時,查處違法行為應當堅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
交通協管員可以在交通警察指導下承擔以下工作:
1、維護道路交通秩序,勸阻違法行為;
2、維護交通事故現場秩序,保護事故現場,搶救受傷人員;
3、進行交通安全宣傳;
4、及時報告道路上的交通、治安情況和其他重要情況;
5、接受群眾求助。
交通協管員不得從事其他執法行為,不得對違法行為人作出行政處罰或者行政強制措施決定。
《交通警察道路執勤執法工作規范》第三十二條 交通警察在指揮疏導交通時,應當注意觀察道路的交通流量變化,指揮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有序通行。
在信號燈正常工作的路口,可以根據交通流量變化,合理使用交通警察手勢信號,指揮機動車快速通過路口,提高通行效率,減少通行延誤。
在無信號燈或者信號燈不能正常工作的路口,交通警察應當使用手勢信號指揮疏導,提高車輛、行人通過速度,減少交通沖突,避免發生交通擁堵。
第三十三條 交通警察遇到交通堵塞應當立即指揮疏導;遇嚴重交通堵塞的,應當採取先期處置措施,查明原因,向上級報告。
接到疏導交通堵塞指令後,應當按照工作預案,選取分流點,並視情設置臨時交通標志、提示牌等交通安全設施,指揮疏導車輛。
在疏導交通堵塞時,對違法行為人以提醒、教育為主,不處罰輕微違法行為。
F. 執法規范化的四個要件
法律分析:1.規范化執法從穿衣戴帽做起。為執法人員統一配置了司法警服, 警徽、肩牌、警號,強化了執法的嚴肅性。正規化的司法著裝,既增加了執法人員的職業尊榮感和規范執法的意識,也給社區服刑人員以有效的心理威懾,使其認識到自己的社區服刑身份,切實按照要求接受管理。
2.規范化執法從公開亮證開始。積極開展執法人員培訓,並為所有執法人員配齊了行政執法證,執法人員執法時首先亮明身份,給人以真實感、公平感、信任感,便於矛盾糾紛取證、溝通、化解。
3.規范執法從監督公開著力。以基層司法所、律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所、公證處、法援中心、調處中心、矯正中心、12348平台等窗口單位為重點, 實行「四亮」執法服務, 即:亮職務身份、亮崗位職責、亮績效目標、亮服務承諾,接受「四評」監督,即:評服務態度、評工作效率、評辦事環境、評單位形象,對群眾的舉報投訴高度重視,及時查處有關問題,此舉大大促進了司法行政執法的公平、公正。
4.規范化執法從依法依規落實。涉及司法行政部門的法律法規較多,既有服務型柔性執法,又有社區服刑人員剛性執法,還有對職業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投訴查處執法等等。執法程序要求細致,執法過程必須一絲不苟,嚴格依法辦事。該局要求司法行政執法人員必須知法、懂法、守法,切實加強執法流程的學習、掌握,成為規范執法的模範,從源頭上保證依法行政的正確實施。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
第二十條 人民警察必須做到秉公執法,辦事公道。
第四十六 條公民或者組織對人民警察的違法、違紀行為,有權向人民警察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行政督察機關檢舉、控告。受理檢舉、控告的機關應當及時查處,並將查處結果告知檢舉人、控告人。
G. 重慶市行政執法基本規范(試行)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行政執法行為,促進行政執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范。第二條本市行政執法機關實施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徵收、行政裁決等行政執法行為適用本規范。
依法受委託的組織(以下簡稱受託組織)實施行政執法行為適用本規范。
法律、法規或者規章對行政執法行為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條行政執法應當遵循合法合理、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和權責統一的原則。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度,加強對行政執法行為的監督檢查。各級行政執法機關應當自覺接受監督。第二章一般規定第一節行政執法機關第五條本規范所稱行政執法機關是指具有行政執法職權,能以自己名義實施行政執法行為並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第七條除法律、法規或者規章另有規定外,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將本機關名稱、執法依據、執法職責、執法人員、聯系方式等情況在本行政區域內通過公眾媒體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行政執法機關公示的內容發生變化時應當及時更新。
行政執法機關公示的內容應當報送同級政府法制機構備案。第八條行政執法機關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可以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委託其他行政機關或者管理公共事務的事業組織實施行政執法行為。第九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通過書面方式委託執法。委託執法文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委託機關和受託組織的名稱、法定代表人及地址;
(二)委託執法的依據;
(三)委託執法的事項和許可權;
(四)委託執法的期限;
(五)委託機關和受託組織的權利、義務及法律責任;
(六)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其他事項。第十條委託機關應當在書面委託後10日內將委託執法文書報送同級政府法制機構備案審查。
委託機關和受託組織應當將委託執法的內容在本行政區域內通過公眾媒體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第十二條委託機關應當對受託組織實施的行政執法行為進行指導和監督,並對該行為的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委託機關應當對受託組織的行政執法人員進行執法業務培訓。
受託組織應當在委託范圍內以委託機關的名義實施行政執法行為,不得再委託其他組織或者個人。
受託組織超越委託執法許可權實施行政執法行為的責任,由其承擔。第二節行政執法程序第十四條申請人可以通過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行政執法機關履行法定職責。但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應當書面申請的,從其規定。
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創造條件,方便申請人通過傳真、電子郵件等方式提出申請。
申請書需要採用格式文本的,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向申請人免費提供。第十五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如實登記申請情況,並向申請人出具收到申請的憑證。
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將口頭申請事項記錄在案,經申請人核對或者向其宣讀後,由申請人簽名或者蓋章確認。第十七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在收到申請後5日內根據不同情況作出下列處理:
(一)申請事項依法不屬於本機關管轄的,應當即時告知申請人向有權機關提出申請;
(二)申請材料存在可以當場更正的錯誤的,應當在申請人更正後立即受理;
(三)申請材料不齊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應當一次性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內容,在申請人補正後立即受理;
(四)申請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作出書面受理決定;
(五)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作出不予受理的書面決定並說明理由。第十八條行政執法機關在履行行政執法檢查職責時,應當出示執法證件。第十九條行政執法機關檢查生產經營場所、調閱資料、詢問人員應當符合法律規定。
嚴禁非法進入公民住宅檢查。第二十一條行政執法機關在執法檢查中遇到緊急情況應當立即採取措施履行法定職責,以避免損害結果的產生或者擴大。第二十二條行政執法機關對下列途徑發現的案源應當予以登記:
(一)依職權檢查發現的;
(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投訴、舉報的;
(三)其他機關移送的;
(四)依法通過其他途徑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