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照規章
㈠ 安全管理辦法參照國家法律法規依據有哪些
(1)《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2014年修訂版)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995年1月1日施行)
(3)《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2009年5月1日施行)
(4)《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年12月26日施行)
(5)《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52號, 2011年12月31日施行)
(6)《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7)《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2008年1月1日施行))
(8)《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法》(2014年1月1日施行)
(9)《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91號)
(10)《中華人民共和國監控化學品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190號)
(11)《易制毒化學品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45號)
(12)《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39號)
(13)《工傷保險條例》(國務院令第586號)
(14)《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93號)
(15)《國務院關於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國務院令第302號)
(16)《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國務院第11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17)《關於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23號)
(18)《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修正)》(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3]第21號令)
(19)《中國禁止或嚴格限制的有毒化學品目錄(第一批)》(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發[1999]83號)
(20)《中國禁止或嚴格限制的有毒化學品目錄(第二批)》(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公告 2005年 第29號)
(21)《倉庫防火安全管理規則》(公安部令第6號)
(22)《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關於修改<特種設備作業人員監督管理辦法>的決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令 第140號)
(23)《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氣發(2006)199號)
(24)《勞動防護用品監督管理規定》(國家總局令第1號,2005年)
(25)《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暫行規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 第40號)
(26)《關於開展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安監管協調字[2004]56號 )
(27)《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國家安監總局令第36號)
(28)《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於公布<首批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工工藝目錄>的通知》(安監總管三〔2009〕116號)
(29)《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第23號)
(30)《企業安全生產費用提取和使用管理辦法》(財企〔2012〕16號,2012年2月14日起施行)
(31)《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評審指南(試行)》(安監總廳應急〔2009〕73號)
(32)《危險化學品名錄》(2002版)
(33)《劇毒化學品目錄》(2002年版)
(34)《高毒物品目錄》(2003年版)
(35)《易制爆危險化學品名錄》(2011年版)
(36)《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於公布首批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名錄的通知》(安監總管三〔2011〕95號)
(37)《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於公布第二批重點監管危險化工工藝目錄和調整首批重點監管危險化工工藝中部分典型工藝的通知》(安監總管三〔2013〕3號)
(38)《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於公布關於公布第二批重點監管危險化學品名錄的通知》(安監總管三〔2013〕12號
(39)《化學品物理危險性鑒定與分類管理辦法》(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 第60號)
(340)《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於修改〈生產經營單位安全培訓規定〉等11件規章的決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第63號)
㈡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作為參照的是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作為參照的是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參照行政規章。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2)參照規章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
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不一致的,以及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之間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
《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規定,在涉及行政許可、登記、徵收、徵用和行政機關對民事爭議所作的裁決的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申請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
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認為行政案件的審理需以民事訴訟的裁判為依據的,可以裁定中止行政訴訟。
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宣告判決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或者被告改變其所作的行政行為,原告同意並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
《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
㈢ 如何理解參照規章
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基本原則為:依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條例版和單行條例,參照權部門規章、地方性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分析其基本含義就是:法律、行政法規、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布的行政法規解釋所規定的內容,在行政審判中是必須運用的,地方法規在其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必須適用,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在其民族自治的地方也是必須適用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在法律規定比較抽象以及法律規范存在漏洞是具有直接可適用性。而部門規章、地方性規章、規章制定機關作出的與規章具有同等效力的規章解釋以及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在行政審判實踐中是有條件的適用,而不是必須適用和執行的。法官不僅要准確理解和掌握行政審判法律適用基本原則,而且要在行政審判的法律適用過程中堅持和貫徹這一基本原則。
㈣ 法院判案是不是依據部門規章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可以參照適用行政規定。規章可以作為參照,但其他行政規定法院是不予適用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第四條 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直接引用。
第五條 行政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行政法規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布的行政法規解釋或者行政規章,可以直接引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二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第五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
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不一致的,以及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之間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
(4)參照規章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基本原則為:依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參照部門規章、地方性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分析其基本含義就是法律、行政法規、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布的行政法規解釋所規定的內容在行政審判中是必須運用的。
地方法規在其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必須適用,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在其民族自治的地方是必須適用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在法律規定比較抽象以及法律規范存在漏洞是具有直接可適用性。
部門規章、地方性規章、規章制定機關作出的與規章具有同等效力的規章解釋以及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在行政審判實踐中不是必須適用和執行的,是有條件的適用,法院在行政審判實踐中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拒絕適用。法官不僅要准確理解和掌握行政審判法律適用基本原則,而且要在行政審判的法律適用過程中堅持和貫徹這一基本原則。
㈤ 依照參照比照法律與法規有什麼區別
依照相當於依據,須按法律規定執行。參照比照相當於可以,由法官自由裁量使用。
㈥ 法律上參照執行是什麼意思
法律規則有三要素,在邏輯上缺一不可,但在實際中,可以省略一個要件。三要版素是假定權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後果。參照執行一般應該是法律後果中的內容,是指一項法律規則中,省去了法律後果,參照其他條款處罰。刑法中很常見,如刑法140條與148條之間的關系,148條就有規定,具體記不清了,你查一下。或者是在妨礙公務罪中,如果造成執行公務人員重傷、死亡的,參照故意傷害、故意殺人處罰。
㈦ 如何理解司法審查中的參照規章
司法審查中的參照規章,意思是司法審查中,在法律沒有規定的情專況下,且規章的內容屬不違反法律原則的,可以適用;但如果規章內容違反法律或者法律原則的,不能適用。
參照的意義在於,賦予司法機關對規章效力的審查權,在具體案件中選擇適用。如果規章被認定有效,才應予適用;如果認定規章無效,將不予適用。
㈧ 請問「參照執行某法規」是否意味著也可以不遵守該法規
不是這么說,只是該點/問題點不適用於現在的法規范疇或已經在上游法規中有明確定義/要求,所以下游法規必須依照執行,但不等於無需遵守,法規的適用范圍不同,層級不同,類別不同必然有互相關聯部分!
㈨ 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參照是什麼
行政訴訟法律適用,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將法律、法規具體運用於各種行政案件,從而對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的專門活動。
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主要解決人民法院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判斷的標准問題,即人民法院以何種標准、依據何種法律規范來審查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並進而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作出裁判。
中國行政法規范制定主體多元,行政法規范的等級、效力不一,這些行政法規范是否都屬於人民法院的行政訴訟法律適用對象,它們對人民法院的約束力和效力如何,是行政訴訟法律適用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根據中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適用法律要遵循以下規則:
1、法律、法規是行政審判的依據。行政審判的依據是指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和裁判的標准和尺度。中國行政審判的依據是法律和法規。這里的「法律、法規」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2、參照適用規章。規章包括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兩種。規章在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處於參照地位。所謂參照,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對規章進行斟酌和鑒定後,對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規章予以適用,作為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根據;對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法律、法規原則精神的規章,人民法院有靈活處理餘地,可以不予適用。
3、其他規范性文件在行政訴訟中的地位。一般而言,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屬於法的范圍,對法院沒有拘束力。人民法院在行政審判中可以參考適用其他規范性文件,但應對其合法性進行更為嚴格的確認。發生沖突時,人民法院不必送有關機關裁決,可直接決定適用與否。
4、人民法院對司法解釋的援引。司法解釋是最高人民法院對法律在審判中應用的問題所作的解釋。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適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應當在裁判文書中援引。
行政訴訟法律沖突適用的規則
人民法院在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時,除要根據事實外,還需要依據相應的法律規范來作出判斷。在適用法律規范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同時有幾個法律規范均適用於該具體行政行為,而幾個法律規范之間卻不相一致的情形,此即行政訴訟法律沖突。
在出現行政訴訟法律沖突的情況下,其適用規則就顯得尤為重要。行政訴訟法律沖突適用規則,是指人民法院在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時,為解決法律適用沖突所採取的方法和所遵循的規則,由此決定選擇適用相應的行政法律文件或具體行政法律規范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