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水資源管理條例
⑴ 《水資源管理條例》 全文是什麼
第十二條 國家對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設立的流域管理機構(以下簡稱流域管理機構),在所管轄的范圍內行使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授予的水資源管理和監督職責。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規定的許可權,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
【釋義】 本條是對我國水資源管理體制的規定。
一、水資源管理體制是國家管理水資源的組織體系和許可權劃分的基本制度,是合理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水資源以及防治水害,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組織保障。改革和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進一步強化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是這次《水法》修訂的一個重要內容。
二、國家對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水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性資源,也是生態環境的基本要素。水資源與土地、森林、礦產等資源不同,它是一種動態的、可再生的資源。流域是一個以降水為淵源、水流為基礎、河流為主線、分水嶺為邊界的特殊區域概念。水資源按照流域這種水文地質單元構成一個統一體,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換,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量水質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這就要求對水資源只有按照流域進行開發、利用和管理,才能妥善處理上下游、左右岸等地區間、部門間的水事關系。水落石出資源的另一特徵是它的多功能性,水資源可以用來灌溉、航運、發電、供水、水產養殖等,並具有利害雙重性。因此,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各項活動需要在流域內實行統一規劃、統籌兼顧、綜合利用,才能興利除害,發揮水資源的最大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目前,以流域為單元進行水資源的管理已經成為世界潮流。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的《二十一世界議程》指出:水資源的綜合管理包括地表水與地下水、水質與水量兩個方面,應當在流域一級進行,並根據需要加強或者發展適當的體制。我國重要江河均是跨省區的流域,這一自然特點使得協調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的關系顯得更為重要。
三、1988年制定頒布的原《水法》規定「國家對水資源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制度」,為推進我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由於對水資源的權屬管理部門與開發利用部門相互間的關系和職責劃分不清,沒有明確流域管理機構的職責和許可權,導致部門之間職能交叉和職能錯位的現象並存,「多龍治水」的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一是流域按行政區域分割管理;二是地表水、地下水分割管理;三是水量與水質分割管理。這種管理體制在實踐中產生的主要問題有:一是不利於江河防洪的統一規劃、統一調度和統一指揮。例如有的地方在汛期上下游、左右岸各自為政,只顧自保,不顧整體,影響全局的防汛抗洪工作。二是不利於水資源統一調度,統籌解決缺水的問題。例如一些地區在枯水期爭相搶水,還有一些上游地區大量引水,造成下游地區江河斷流、無水可用,給下游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損害。三是不利於地表水、地下水統一調蓄,加劇了地下水的過量開發。據統計,全國地下水多年平均超采量67億立方米,已經形成164個地下水超采區。四是不利於城鄉統籌解決城市缺水的問題。五是不利於統籌解決水污染的問題。目前我國跨區域的水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局部治理,特別是下游地區治理無法真正改善江河水質和水環境,只有上下游統一治理、統一水量調度才能取得成效。六是不利於水資源經濟、社會和環境等綜合效益的發揮。新《水法》根據水資源的自身特點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借鑒一些國家水資源管理的通行做法和經驗,按照資源管理與開發利用管理相分離的原則,確立了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
四、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水資源統一管理的核心是水資源的權屬管理。新《水法》明確規定,水資源屬於國家所有,水資源的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為了實現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制定全國水資源的戰略規劃,對水資源實行統一規劃、統一配置、統一調度、統一實行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等。為了實現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家確定的主要江河、湖泊設立流域管理機構,在所管轄的范圍內行使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授予的水資源管理和監督職責。我國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在主要江河設置了具有現代意義的流域管理機構,例如1935年設立的揚子江水利委員會、1933年設立的黃河水利委員會和1929年設立的導淮委員會等。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為了加強對大江大河的規劃、治理和管理,在長江、黃河、淮河等流域成立了流域管理機構,其間機構幾經變更。到目前我國在長江、黃河、淮河、珠江、海河、遼河這六大江河和太湖流域都成立了作為水利部派出機構的流域管理機構,行使《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和水利部授予的水資源管理和監督職責。新《水法》對流域管理機構在水資源監督管理方面的職責進一步作了明確規定,具體包括:(1)水資源的動態監測和水功能區水質狀況的監測。(2)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以外的其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江河、湖泊的流域綜合規劃和區域綜合規劃的編制。(3)在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江河、湖泊上建設水工程的審查。(4)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以外的其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區劃。(5)管轄許可權范圍內的排污口設置審查。(6)管轄許可權范圍內的水工程保護。(7)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緊急情況下的水量調度預案的制訂以及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調度計劃的制定。(8)管轄許可權范圍內的取水許可證頒發和水資源費收取。(9)水事糾紛處理與執法監督檢查等。
五、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工作。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水資源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實行流域管理和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還必須緊密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充分發揮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新《水法》規定的流域管理機構與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在水資源監督管理上的一些具體職責還將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配套行政法規或者政府規章進一步界定。按照《水法》的有關規定,借鑒國外流域管理的功能經驗,從總體上說,流域管理機構在依法管理水資源的工作中應當突出宏觀綜合性和民主協調性,著重於一些地方行政區域的水行政主管部門難以單獨處理的問題,而一個行政區域內的經常性的水資源監督管理工作主要應由有關地方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實施。地方在維護全國水資源統一管理、水法基本制度統一的前提下,也可以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地方性水法規和有關政府規章,制定有利於本地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政府和有關規劃、計劃,依法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⑵ 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水資源管理和保護,促進水資源的節約與合理開發利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取水,是指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設施直接從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資源。
取用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除本條例第四條規定的情形外,都應當申請領取取水許可證,並繳納水資源費。
本條例所稱取水工程或者設施,是指閘、壩、渠道、人工河道、虹吸管、水泵、水井以及水電站等。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分級管理許可權,負責取水許可制度的組織實施和監督管理。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設立的流域管理機構(以下簡稱流域管理機構),依照本條例規定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授權,負責所管轄范圍內取水許可制度的組織實施和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和價格主管部門依照本條例規定和管理許可權,負責水資源費的徵收、管理和監督。第四條下列情形不需要申請領取取水許可證:
(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水塘、水庫中的水的;
(二)家庭生活和零星散養、圈養畜禽飲用等少量取水的;
(三)為保障礦井等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和生產安全必須進行臨時應急取(排)水的;
(四)為消除對公共安全或者公共利益的危害臨時應急取水的;
(五)為農業抗旱和維護生態與環境必須臨時應急取水的。
前款第(二)項規定的少量取水的限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第(三)項、第(四)項規定的取水,應當及時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備案;第(五)項規定的取水,應當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同意。第五條取水許可應當首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並兼顧農業、工業、生態與環境用水以及航運等需要。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本條例規定的職責許可權,在同一流域或者區域內,根據實際情況對前款各項用水規定具體的先後順序。第六條實施取水許可必須符合水資源綜合規劃、流域綜合規劃、水中長期供求規劃和水功能區劃,遵守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規定批準的水量分配方案;尚未制定水量分配方案的,應當遵守有關地方人民政府間簽訂的協議。第七條實施取水許可應當堅持地表水與地下水統籌考慮,開源與節流相結合、節流優先的原則,實行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
流域內批准取水的總耗水量不得超過本流域水資源可利用量。
行政區域內批准取水的總水量,不得超過流域管理機構或者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下達的可供本行政區域取用的水量;其中,批准取用地下水的總水量,不得超過本行政區域地下水可開采量,並應當符合地下水開發利用規劃的要求。制定地下水開發利用規劃應當徵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意見。第八條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制度的實施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高效和便民的原則。第九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節約和保護水資源的義務。
對節約和保護水資源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取水的申請和受理第十條申請取水的單位或者個人(以下簡稱申請人),應當向具有審批許可權的審批機關提出申請。申請利用多種水源,且各種水源的取水許可審批機關不同的,應當向其中最高一級審批機關提出申請。
取水許可許可權屬於流域管理機構的,應當向取水口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提出意見,並連同全部申請材料轉報流域管理機構;流域管理機構收到後,應當依照本條例第十三條的規定作出處理。第十一條申請取水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請書;
(二)與第三者利害關系的相關說明;
(三)屬於備案項目的,提供有關備案材料;
(四)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材料。
建設項目需要取水的,申請人還應當提交由具備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資質的單位編制的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論證報告書應當包括取水水源、用水合理性以及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等內容。
⑶ 什麼是重慶水資源
3月26日,據重慶日報報道,重慶市將出台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今年內重慶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也將出台。到2015年,全市用水總量將控制在94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3%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478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78%以上。
⑷ 重慶市水資源管理條例(2015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合理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水資源,防治水害,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適應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開發、利用、節約、保護和管理水資源,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第三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將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增加財政投入,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用水總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
鼓勵社會資本按照水資源規劃參與開發、利用水資源。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加強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工作。第四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水資源管理和監督工作。
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其他部門依據各自職責,負責有關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工作。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義務。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的宣傳和普及工作,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志願者開展水資源節約、保護知識的宣傳,營造節約、保護水資源的良好風氣。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水資源節約、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節約、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水資源節約、保護法律法規和有關知識的宣傳。第二章水資源規劃與利用第六條開發、利用、節約、保護水資源和防治水害應當按照流域、區域統一制定綜合規劃和專業規劃。
其他有關規劃的編制和修改應當與已批準的水資源規劃相互銜接。新建項目不得影響已批準的水資源規劃中的水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確需調整水資源規劃的,應當經原批准部門批准。第七條新建、擴建以及改建調整原有功能的水工程,應當符合流域綜合規劃、區域綜合規劃和防洪規劃,其(預)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申請報告、備案材料)在報請審批(核准、備案)時,應當附具流域管理機構或者市、區縣(自治縣)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管理許可權審查簽署的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
新建、擴建以及改建調整原有功能的水工程,所在江河、湖泊的流域和區域有關綜合規劃、防洪規劃尚未編制或者批復的,建設單位應當就水工程是否符合流域治理、開發、保護的要求或者防洪的要求編制專題論證報告,並申請辦理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第八條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符合水資源規劃和水污染防治規劃,實行興利與除害相結合的原則,正確處理上下游、左右岸和地區之間的關系。
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首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統籌兼顧農業、工業、生態環境用水和水土保持、治澇、航運、發電等方面的需要,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並服從防洪抗旱的總體安排。水資源緊缺地區應當限制耗水量大的工業、農業和服務業項目。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結合本地區水資源的實際情況,按照優先開發利用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鼓勵污水處理再利用的原則,積極組織綜合開發、利用水資源。
對礦泉水、地熱水的開采、使用,應當依法嚴格管理。第十條建設水力發電站,應當保護生態環境和文物,兼顧防洪、供水、灌溉、航運、竹木流放和漁業等方面的需要。
出讓水能資源的開發使用權,應當通過招標等方式公開進行。第三章水資源監測與保護第十一條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採取有效措施,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保護自然植被和濕地,涵養水源,防治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防止水流堵塞和水源枯竭,改善生態環境,嚴禁破壞和污染水資源。第十二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飲用水水源地、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的保護,開展污染治理,推進生態脆弱河流和地區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建立生態修復維護管理長效機制。
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維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庫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保障基本生態用水需求,維護江河、湖泊健康生態。
⑸ 重慶市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水資源管理,促進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根據國務院《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重慶市水資源管理條例》的規定,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利用水工程或者機械提水設施直接從江河、湖泊和地下取水的單位或個人,適用本辦法。第三條市、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水資源分級管理許可權,負責取水許可制度的實施和水資源費的徵收工作。第二章取水許可第四條凡直接從江河、湖泊、地下取水的單位或個人,應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取水申請,經依法批准,取得取水許可證後,方可取水。本辦法另有規定的除外。第五條下列少量取水,不申請取水許可證:
(一)為家庭生活、家庭飼養的畜禽飲用取水,年取水量3000立方米以下的;
(二)農業灌溉取水,年取水量12000立方米以下的;
(三)用人力、畜力或者其他簡易方法取水,年取水量2000立方米以下的。第六條下列取水,免予申請取水許可證:
(一)為防禦和消除對公共安全或公共利益的危害必須取水的;
(二)為農業抗旱應急必須取水的;
(三)為保障礦井等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和生產安全必須取水的。第七條取水許可根據取水量的多少實行分級審批。年核准取用地表水1000萬立方米以上、地下水200萬立方米以上的,以及水力(火力)發電總裝機容量在2.5萬千瓦以上(均含本數)和大中型水庫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發放取水證;其他取水許可證的申請,由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發放取水許可證。第八條取水許可必須符合江河流域的綜合規劃,必須符合國家和地方的水中長期供求計劃,遵守經批準的水量分配方案或者協議。
取水許可執行國家規定的取水順序,應當首先保證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統籌兼顧農業、工業用水和航運等需要。
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可根據區域情況規定具體取水順序。第九條地下水取水許可不得超過本行政區域地下水年度計劃可采總量,並符合井點總體布局和取水層位的要求。第十條嚴格控制在地下水超采區開采地下水,禁止在沒有回灌措施的地下水超采區取水。
地下水超采區和禁止取水區,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確定或劃定。第十一條建設項目經立項批准後,建設單位應持設計任務書等有關批准文件,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取水許可申報。第十二條建設項目的水工程設施和機械提水設施,必須嚴格按照取水許可的批准文件設計、施工。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或委託的單位驗收合格,發給取水許可證後,方可正式取水。
本辦法發布之前建成的水工程或機械提水設施未辦理取水許可證的,應當補辦。第十三條國家、集體、個人興辦水工程設施和機械提水設施的,由其主辦者提出取水許可申請;聯合興辦的,由其協商推舉的代表提出取水許可申請。第十四條申請取水許可應當提交下列文件:
(一)取水許可申請書;
(二)取水許可申請所依據的文件;
(三)取水水源論證報告。
取水許可申請與第三者有利害關系時,第三者的承諾書或者其它文件。第十五條取水許可申請書需載明下列主要事項:
(一)申請取水的單位名稱、地址或者個人姓名、地址;
(二)取水用途、取水起始時間及期限;
(三)年取水量、月取水量、所需取水保證率;
(四)取水方式、取水地點、井深、地下取水層位;
(五)計量方式、節水措施;
(六)排水地點和排水中所含主要污染物以及污水處理措施。第十六條水行政主管部門接到取水許可申請後,在30日內決定批准或者不批准。對急需取水的,應在15日內決定批准或不批准。
取水許可申請引起爭議的,應當待爭議解決後,重新提出取水許可申請。第十七條對不予批準的取水許可申請,申請人認為取水許可申請符合法定條件的,可以依法申請復議或提起訴訟。第十八條取水許可申請經批准並取得《取水許可證》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門載入取水許可登記簿,並定期公告。第十九條取水許可證使用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製作的《取水許可證》。第二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按分級審批許可權報同級政府批准後,可以對取水許可證持有人(以下簡稱持證人)的取水量予以核減或者限制:
(一)由於自然原因使水源不能滿足本地區正常供水的;
(二)社會總取水量需要增加又無法另辭水源的;
(三)因地下水嚴重超采或地下水開采引起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的;
(四)產品、產量或生產工藝發生變化使取水量發生變化的;
(五)出現需要核減或限製取水量的其他特殊情況的。
水行政主管部門決定核減或限制持證人的取水量時,除緊急情況外,應提前30日書面通知持證人。
⑹ 重慶市水資源管理條例(1997)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水資源的保護、管理,促進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綜合效益,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國務院《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水資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
在本市行政區域內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水資源,必須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水資源屬於國家所有。
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水庫、塘堰等水利工程內的蓄水,屬於集體所有。
水資源實行有償使用制度。
單位和個人依法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第四條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綜合利用、有效保護、講求效益,發揮水資源的多種功能。第五條全市水資源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制度。下級管理服從上級管理,部門管理服從統一管理。第六條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和保護工作的領導,鼓勵和支持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各項事業。第七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節約用不、保護水資源的義務。第二章管理機構與職責第八條市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市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工作,其主要職責是:
(一)宣傳貫徹有關水資源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二)組織水資源的調查評價,組織編制全市水資源綜合規劃,組織編制和審議區域性的水資源綜合規劃和重要江河的水資源綜合規劃,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全市跨區、縣(市)的水中長期供求計劃和水分配方案;
(三)統一管理和保護水資源,負責取水許可制度的統一實施和水資源費的徵收管理工作;
(四)負責全市水資源的合理調配,統一管理全市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工作;
(五)協調處理區、縣(市)之間和市級部門之間的不事糾紛建立健全水政監察制度,查處違反水法律、法規的行為。第九條區、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其具體職責比照前條的規定確定。第十條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以下職責分工負責水資源的協同管理:城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城市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和參與城市規劃區內地下水開發利用的審查;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水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參與水資源的調查、評價、規劃,進行地下水資源的勘查管理、監測、統計、分析及監督管理;其他有關部門按同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負責水資源管理的有關工作。第三章開發利用第十一條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按流域、區域進行統一規劃。規劃分為綜合規劃和專業規劃,專業規劃應當服從綜合規劃。
綜合規劃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按分級管理許可權會同有關部門負責編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報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防洪、治澇、灌溉、航運、城市生活和工業供水、水力發電、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竹木流放、漁業、旅遊、水質保護、水文測驗、地下水普查勘探和動態監測等專業規劃,由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編制,徵得同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並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經批準的綜合規劃和專業規劃是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基本依據,規劃的修改,必須經原批准機關核准。第十二條市、區、縣(市)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門應根據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的綜合規劃,制定中長期實施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實施。第十三條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服從防洪的總體安排,實行興利與除害相結合的原則,正確處理上下游、左右岸和地區之間的關系,統籌兼顧供水、灌溉治澇、發電、航運、漁業、畜牧、水土保持等各方面的需要,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第十四條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首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統籌兼顧農業、工業用水和航運需要,維護生態環境用水。
市、區、縣(市)人民政府在制定城市、工業發展規劃時,應當以水資源評價為重要依據,並徵求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第十五條鼓勵境內上投資者按照統一規劃開發利用水資源,其開發項目實行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
從事水利、水電基礎設施開發建設的投資者,享受本市鼓勵投資的優惠政策。
⑺ 三峽水庫調度和庫區水資源與河道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三峽水庫調度和庫區水資源與河道管理,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發揮三峽水庫的綜合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三峽水庫調度,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管理和安全運行的監督,三峽庫區水資源和河道的管理以及水行政監督檢查等。
前款所稱三峽水庫調度,是指三峽水庫汛期的防洪調度以及汛前消落期、汛後蓄水期和枯水運用期的水量調度。第三條三峽水庫調度和庫區水資源與河道管理,應當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科學調度,合理配置水資源,保護水環境,充分發揮三峽水庫的防洪、發電、航運、供水、灌溉、旅遊等綜合功能。第四條水利部負責三峽水庫水量的統一調度和庫區水資源與河道管理的監督工作。
長江水利委員會按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和水利部的授權,負責三峽水庫水量的統一調度和庫區水資源與河道管理工作。
重慶市、湖北省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規定的許可權,負責本行政區域內三峽庫區水資源和河道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依法負責三峽庫區相關管理工作。第五條長江水利委員會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商重慶市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劃定三峽水庫管理和保護范圍。第六條長江水利委員會和有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三峽水庫管理和保護范圍內的水行政執法,並按照管理許可權,對管轄范圍內各項水事活動進行監督檢查,依法查處水事違法活動。第七條長江水利委員會和有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聯合執法制度、信息通報制度和巡查制度。第二章水庫調度第八條三峽水庫的防洪調度,應當依據經批準的長江流域防禦洪水方案、洪水調度方案和三峽水庫洪水調度方案、調度規程、年度汛期調度運用計劃以及防洪調度指令進行,並服從國家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和長江防汛抗旱指揮機構的調度指揮和監督管理。第九條三峽水庫的洪水調度方案,應當依據經批準的長江流域防禦洪水方案和洪水調度方案,由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三峽水利樞紐管理單位編制,徵求重慶市、湖北省以及三峽水庫下游有關省、直轄市人民政府的意見後,報國家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批准。第十條三峽水庫的年度汛期調度運用計劃,應當依據工程規劃設計、經批準的長江流域防禦洪水方案和洪水調度方案、三峽水庫洪水調度方案以及工程實際狀況,由三峽水利樞紐管理單位在興利服從防洪,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編制,經長江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審查同意後,報國家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批准。第十一條三峽水利樞紐管理單位按照國家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或者長江防汛抗旱指揮機構下達的三峽水庫防洪調度指令,具體負責三峽水庫防洪調度的實施。
三峽水庫的發電與航運調度應當服從防洪調度。第十二條三峽水庫的水量調度,應當依據經批準的三峽庫區及下遊河段水量分配方案(或者長江流域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三峽水庫調度規程以及汛前消落期、汛後蓄水期和枯水運用期的水量調度運用計劃、水量實時調度指令進行,並服從水利部和長江水利委員會的調度指揮和監督管理。第十三條三峽水庫的水量分配與調度,應當首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並兼顧農業、工業、生態與環境用水以及航運等需要,注意維持三峽庫區及下遊河段的合理水位和流量,維護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第十四條三峽庫區及下遊河段水量分配方案,由長江水利委員會商重慶市、湖北省以及三峽水庫下游有關省、直轄市人民政府制訂,經水利部審查,報國務院或者其授權的部門批准。第十五條長江水利委員會應當組織三峽水利樞紐管理單位編制汛前消落期、汛後蓄水期和枯水運用期的水量調度運用計劃,徵求重慶市、湖北省以及三峽水庫下游有關省、直轄市人民政府的意見後,報水利部批准。第十六條長江水利委員會應當依據經批準的三峽庫區及下遊河段水量分配方案(或者長江流域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以及汛前消落期、汛後蓄水期和枯水運用期的水量調度運用計劃,下達水量實時調度指令。
三峽水利樞紐管理單位應當按照水量實時調度指令,具體負責三峽水庫水量調度的實施,並按照水量調度指令做好發電計劃的安排。
⑻ 法律 法規
【水法(2002年08月29日)】第四十八條 直接從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家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規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申請領取取水許可證,並繳納水資源費,取得取水權。但是,家庭生活和零星散養、圈養畜禽飲用等少量取水的除外。
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和徵收管理水資源費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六十九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採取補救措施,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其取水許可證:
(一)未經批准擅自取水的;
(二)未依照批準的取水許可規定條件取水的。
【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條例(2006年04月15日)】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取水,是指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設施直接從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資源。
取用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除本條例第四條規定的情形外,都應當申請領取取水許可證,並繳納水資源費。
本條例所稱取水工程或者設施,是指閘、壩、渠道、人工河道、虹吸管、水泵、水井以及水電站等。
第二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審批機關不予批准,並在作出不批準的決定時,書面告知申請人不批準的理由和依據:
(一)在地下水禁采區取用地下水的;……
第四十八條 未經批准擅自取水,或者未依照批準的取水許可規定條件取水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六十九條規定處罰;給他人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第四十九條 未取得取水申請批准文件擅自建設取水工程或者設施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補辦有關手續;逾期不補辦或者補辦未被批準的,責令限期拆除或者封閉其取水工程或者設施;逾期不拆除或者不封閉其取水工程或者設施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組織拆除或者封閉,所需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可以處5萬元以下罰款。
——————
【解讀】根據以上規定,沒有辦取水許可證的,按稅法第六十九條處罰。並且要限期補辦,補辦不被批準的,拆除或封閉取水工程或設施。不拆除封閉的,強制拆除或封閉,並再處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