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陝西省水土保持條例

陝西省水土保持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7-07 04:44:37

1. 陝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生態環境保護條例(2019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預防和治理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造成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儲存、運輸和凈化加工。

前款所稱運輸,包括廊道運輸、管道運輸、公路和鐵路運輸;凈化加工是指煤炭洗選、原油脫水、天然氣凈化等初級加工過程。第三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及其監督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第四條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嚴格監管、損害擔責、公眾參與的原則。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生態環境質量負責,結合本地區實際,將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納入環境保護規劃,制定有利於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和提高資源利用率的政策措施。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協助、配合上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做好轄區內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發展改革(能源)、工業和信息化、公安、財政、自然資源、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應急管理、國有資產、林業等行政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利於煤炭、石油、天然氣清潔利用、能源化工轉化的經濟技術政策措施,鼓勵發展煤制油、煤制氣和超遠程輸變電等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支持煤層氣、頁岩油氣、煤矸石、粉煤灰、爐渣等資源的綜合利用,減少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第八條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應當建立健全企業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採用先進技術、工藝和設備,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害,依法承擔治理修復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

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應當依法繳納環境保護稅、資源稅和水土保持補償費、森林植被恢復費等。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納入對本級人民政府負有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負責人和下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的考核內容,作為對其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和輿論監督,鼓勵公眾參與,營造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對在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監督管理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及其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編制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和礦產資源開發規劃時,應當按照本省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及本省確定的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准入清單要求,合理確定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區域、規模和強度。第十三條禁止在居民區和國務院或者省人民政府劃定的重要水源涵養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草原公園、濕地公園等自然公園、文物保護單位等區域內進行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第十四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省人民政府、有關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落實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補償力度。

嚴格控制在國家和本省確定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布局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項目。在國家和本省確定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內進行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的,開發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開發活動造成的不利影響進行補償和生態修復。第十五條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編制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規劃,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制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

規劃審批機關在審批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規劃草案時,應當將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結論以及審查意見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

2. 水土保持工作條例的介紹

《水土保持工作條例》於1982年6月30日由國務院發布施行。共6章33條。條例規定,水土保持工作的方針是:防治並重,治管結合、因地制宜。

3. 陝西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2021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保障飲用水安全,維護公眾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飲用水水源保護及其監督管理活動。

本條例所稱飲用水水源,是指用於或者規劃用於城鄉居民生活飲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源。按照規模劃分為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和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包括河流、湖泊、水庫、水井、水窖等。

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是指進入輸水管網送到用戶和具有一定供水規模(供水人口一般大於1000人)的現用、備用和規劃飲用水水源。

分散式飲用水水源,是指供水小於一定規模(供水人口一般在1000人以下)的現用、備用和規劃飲用水水源。第三條飲用水水源保護應當堅持統籌規劃、保護優先、節約用水、綜合治理、嚴格監管、確保安全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飲用水水源保護經費應當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依法編制的國土空間規劃、水資源保護規劃、供水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應當有飲用水水源保護的內容。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飲用水水源水質負責,將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納入水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第六條縣級以上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飲用水水源保護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配置確定飲用水水源,擬定飲用水供水方案,依法做好飲用水取水管理和水源涵養區的水土保持工作。

縣級以上發展改革、公安、民政、財政、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林業、衛生健康、應急管理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與飲用水水源保護的相關工作。第七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依法做好本轄區內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當地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依法做好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結合當地實際,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的作用,開展宣傳教育,增強村(居)民飲用水水源安全保護意識。第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飲用水水源及相關設施的義務,有權對污染和破壞飲用水水源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投訴或者舉報。

鼓勵和支持企業參與飲用水水源的保護、建設和運營。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第九條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對飲用水水源生態保護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依法給予生態保護補償,指導和推進飲用水水源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之間建立橫向補償關系。第十條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飲用水水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指定有關部門或者機構負責飲用水水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具體工作,依法追究相關單位和個人的賠償責任。

對破壞、污染飲用水水源生態環境的行為,檢察機關、法律規定的其他機關和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依法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第二章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開展飲用水水源普查和環境狀況調查工作,按照水量充足、水質優良、風險可控的原則確定現用、備用和規劃飲用水水源。

飲用水水源的確定,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水質標准、規范等要求。已有的飲用水水源不符合國家有關水質標准、規范要求,且不能保障供水安全的,應當重新確定飲用水水源,或者共享相鄰飲用水水源。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合理布局飲用水水源取水口。設區的市、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發展改革、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林業、衛生健康等行政主管部門,在普查基礎上對飲用水水源進行科學論證,提出意見,報同級人民政府確定;跨行政區域的,由相關人民政府協商後提出意見,報上一級人民政府確定。第十三條鄉(鎮)、村飲用水水源,由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提出意見,報縣(市、區)人民政府確定。跨行政區域的,由相關人民政府協商後提出意見,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確定。

4. 水土保持補償費分成比例

國家層面出台的文件有發改價格〔2014〕886號和發改價格〔2017〕1186號,規定對於一般性生產建設項目,東部地區每平方米不超過1.4元,中部地區每平方米不超過1.5元,西部地區每平方米補償過1.7元。
(4)陝西省水土保持條例擴展閱讀:
水土保持補償費
水土保持補償費是指在山區、丘陵區、風沙區以及水土保持規劃確定的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區域開辦生產建設項目或者從事其他生產建設活動,損壞了水土保持設施、地貌植被,不能恢復原有水土保持功能,應當向水行政部門繳納的費用
《北京市水土保持條例》將從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水土保持補償費也將同步開始徵收。徵收對象為2016年1月1日之後開始立項的除學校、醫院、養老院、污水處理廠等之外的所有生產建設項目。
1主要介紹
水土保持補償費是指在山區、丘陵區、風沙區以及水土保持規劃確定的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區域開辦生產建設項目或者從事其他生產建設活動,損壞了水土保持設施、地貌植被,不能恢復原有水土保持功能,應當向水行政部門繳納的費用,專項用於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
專項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由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水土保持補償費的收取使用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2取消措施
2014年11月7日,陝西省財政廳、物價局、工信廳三部門聯合下發通知,對涉及原油(74.68,0.47,0.63%)、天然氣的行政事業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實行清單制管理,明確公布5項免徵和11項取消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其中就包括水土流失補償費,同時起征水土保持補償費。

5. 陝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2007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水土資源、防治水土流失的義務,都必須遵守國家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和本辦法。第三條水土保持工作實行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針,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造成水土流失誰治理、誰損壞水土保持措施誰補償的原則。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將水土保持工作列為重要職責。建立政府領導任期內水土流失防治目標責任制,將水土保持規劃確定的任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並負責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本轄區內的水土保持工作。第五條省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水土保持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水土保持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門應根據不同防治對象提出重點預防保護區、重點監督區和重點治理區,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告。
各級人民政府對公告的重點預防保護區、重點監督區和重點治理區負責制定具體防治方案,並組織實施。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水土保持教育和科學研究工作,普及水土保持科學知識,宣傳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增強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識。第二章預 防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根據水土保持規劃開展植樹造林、種草和封山育林育草。對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只准進行撫育和更新性質的採伐。
在水土流失嚴重、草場少的地區,要改自由放牧為輪牧或舍飼。
禁止毀林開荒、燒山開荒和在陡坡地、乾旱地區、草原、牧場、固定或半固定沙區鏟草皮、挖樹根,破壞表土層和植被。第九條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人均耕地在三千平方米或基本農田在一千五百平方米以上的地區,禁止在二十度以上的陡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
本辦法實施前已在禁墾的陡坡地范圍內開墾種植農作物的,縣級人民政府應制定退耕計劃,確定退耕年限,逐年退耕,還林還草,恢復植被。
禁墾范圍由縣級人民政府劃定並公告。第十條開墾禁墾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荒坡地,必須制定水土保持方案,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報縣級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方可申請辦理土地開墾手續。第十一條在山區、塬區、丘陵區、風沙區、河谷川道區修建鐵路、公路、水利水電工程,開辦礦山、電力、建材企業,從事油氣田勘探、開發和其他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動的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和外商投資企業,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中必須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報項目審批部門的同級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方可領取環境影響報告書,辦理有關批准手續。第十二條生產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方案,應作為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的一項內容,進行科學論證和評估。
經批準的水土保持方案應嚴格實施,需要修改的,須報原審批機關批准。第十三條鄉(鎮)村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和個體經營戶進行生產建設、開發利用地面和地下資源,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必須填寫《水土保持方案報告表》,報縣級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方可申請辦理有關批准手續。第十四條生產建設項目中的水土保持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建設項目竣工驗收時,應同時驗收水土保持設施,由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門參加並簽署意見。水土保持設施經驗收不合格的,生產建設項目不得投產使用。
對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執行情況,定期實施監督檢查。第十五條在生產建設、資源開發和其他活動中排棄固體廢棄物的,必須按照水土保持方案確定的位置修建儲放場堆放。嚴禁將固體廢棄物倒入江河、湖泊、水庫、渠道和專門存放地以外的溝渠等。工程竣工後,取土場、開挖面和廢棄的砂、石、土存放地的裸露地面,必須採取整治措施,恢復表土層和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第十六條因生產建設、資源開發和其他活動損壞原地貌、植被和水土保持措施而使原有水土保持功能降低或者喪失的,應當繳納水土流失補償費。水土流失補償費的收費標准和使用管理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6. 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2017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維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范圍內進行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及開發和其他各類建設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范圍,是指本省行政區域內東西以省界為界,南北以秦嶺山體坡底為界的區域。具體范圍由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確定。第三條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科學利用、統籌規劃、嚴格管理的原則。第四條省人民政府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負總責。
秦嶺范圍內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做好轄區內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工作。第五條省人民政府設立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負責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和監督檢查工作,組織實施本條例。其主要工作職責是:
(一)組織編制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指導設區的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
(二)審查涉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有關省級專項規劃;
(三)調研秦嶺生態環境狀況,提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的建議;
(四)協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建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政務信息平台系統,發布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公告和相關信息;
(五)研究確定和申報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項目;
(六)組織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檢查和專項整治;
(七)省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職責。
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主任由省長擔任,其機構設置及具體工作職責由省人民政府規定。
秦嶺范圍內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根據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需要,可以設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機構。第六條秦嶺范圍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科技、財政、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林業、旅遊、文物、公安等相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共同做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工作。
秦嶺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種質資源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植物園、國有林場、自然文化遺存等管理機構,做好其管理范圍內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第七條秦嶺范圍內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對所屬部門和下一級人民政府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的內容,實行自然資源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第八條秦嶺范圍內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在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的協調和指導下,建立區域協作、信息共享、預警應急、聯合執法、交叉執法等機制,共同做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根據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建立綜合執法機構,也可以由縣級行政執法部門在鄉(鎮)派駐執法人員組成聯合執法機構,或者依法委託有關保護管理機構進行執法。第九條省人民政府以及秦嶺范圍內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設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予以保障。
秦嶺生態保護專項資金,用於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植被恢復、礦山環境治理等有關秦嶺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工作。
省人民政府和秦嶺范圍內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整合統籌各類資金,用於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綠色生態產業發展,改善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第十條省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依法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地區給予經濟補償;建立生態損害賠償機制,依法追究損害秦嶺生態環境行為人的賠償責任。
推進生態環境直接受益區與秦嶺生態產品供給區建立區域間橫向補償機制;支持法律規定的機關和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對破壞、污染秦嶺生態環境的行為,依法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第十一條建立多元化環境保護投融資機制,吸引國內外資金用於秦嶺生態環境保護。
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捐助、資助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7. 有法律方面的高手請進!!!

給你一個環境法論文參考吧:這個論文對寫環境法論文有一定的邏輯化的幫助。

多元化倫理視野中的環境法

【摘 要】倫理性無疑是現代環境法的重要基本特徵之一,但以往對環境法倫理性的研究多限於在環境倫理領域內。本文在分析以往環境法研究以環境倫理為單一視野而導致的某些不足,從而試圖突破傳統的研究範式,將環境法置於更為寬廣的倫理視野之中,以多元化的倫理視角解讀環境法,經過逐一分析最後初步構建起一個比較完整的環境法的倫理體系,以期能為環境法理論的成熟與發展提供某些新的啟示。

【關鍵詞】倫理性 環境法 多元化 倫理視野 啟示

法學界普遍認為部門法之所以存在差異是它們的調整對象與調整手段不同,但若從法哲學的視角分析,調整對象與調整手段不同其實是源自它們之間有著彼此不同的價值本位。環境法不同於傳統私法、公法以及近代興起的社會法,是以生態環境為價值本位的新興法律部門。環境倫理(或生態倫理)是環境法產生和發展最重要的起點之一,環境法領域的許多研究都是以環境倫理為基礎而展開的,因此涉及環境倫理的環境法論著也特別豐富。但「保護對象的廣泛性和保護方法的多樣性,決定了環境法是一個極其綜合化的法律部門」⑴。由於環境法涉及的方面眾多,決定了研究環境法的倫理視角本應是多元化的,環境倫理並非環境法理論的唯一來源;況且環境倫理本身也存在不少不足之處,無法為環境法提供充足的理論支持,某些環境倫理難以回答的環境法問題需要由倫理學的其它分支學科來完成,因此對環境法進行多元化的倫理分析既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筆者在此試圖選取幾個與環境法關系較為密切的倫理學分支學科展開論述,希望能為豐富和發展環境法的理論貢獻一點綿力。

一、環境倫理⑵
「環境倫理乃是環境法治的基礎,是環境法治的價值核心」⑶。環境倫理是環境法的理論之源,在環境法中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環境倫理對環境法的興起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依次可歸納為三個方面:首先,環境倫理是環境法產生的法哲學基礎。「法學始終受著哲學的巨大影響。這突出地表現為哲學上的每一更新,每一種新的較有影響的哲學流派的出現,都會引起法學方法論的更新或法學價值定向的改變,並推動著新的法學流派的出現或既有法學流派的分化、變態或消滅」⑷。環境法的產生以環境倫理的出現為其哲學背景。環境倫理源於人們對自身與生態環境之間道德關系的深刻思考,它要求人們從哲學的深度重新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人對生態環境以及各種生物的道德責任。誠然,現實的環境問題是環境法產生的內在原因,但環境倫理的出現為人類保護環境提供了重要的哲學依據,從而解決了環境法產生中從可能到現實的關鍵問題,因而成為環境法產生所不可或缺的外在因素。其次,環境倫理為環境法的獨立提供了依據。環境法之所以能構成獨立的部門法,環境倫理功不可沒。環境法以生態環境為特有價值本位,因此環境法中有著許多不同於其它部門法的特有理念、原則和制度,它們在產生和發展中無法或難以在其它部門法或其它學科中獲取太多養分。它們只能被還原到環境倫理這一哲學層次,並在其中尋找理論淵源。只有在得到環境倫理的理論支撐下,環境法才有可能擺脫傳統民法、行政法以及經濟法的巢臼,成為真正意義上獨立的法律部門。再次,環境倫理是環境法變革的原動力。「中國環境法的革命首先是理論的革命」⑸,而這個革命首先是由其哲學基礎——環境倫理推動的。環境法的法域變遷歷經了從私法到公法再到社會法的轉型,並最終定格在生態法之上⑹,推動這一進程的強大動力就是以強調人與自然平等與和諧共處為己任的環境倫理。不僅如此,環境倫理的影響透過環境法還波及到其它部門法和法學理論,從而導致了「對各傳統部門法的揚棄和整合」和「對傳統法學理論的超越和創新」⑺。
盡管環境倫理對環境法的貢獻不可取代,但畢竟也只是管中窺豹、可見一斑。環境法涉及到經濟、行政和科技等諸多方面,這就決定了環境倫理不能替代環境法理論,環境法還必須從其它學科中汲取營養。就是在倫理學的視野里,環境倫理也並非環境法理論的唯一來源,倫理學其它分支學科的理論成果對環境法的發展也具有一定影響。況且,自身不太成熟的環境倫理也無法全面支撐起環境法理論,環境倫理在某些環境法問題前顯得無能為力。因此這就需要突破範式的束縛,以多元化的倫理視角全面審視環境法,也只有如此環境法才能實現發展上的超越,而這也是本文要著重論述的。

二、法律倫理
環境法中雖蘊涵著豐富的環境倫理但終歸還是一門法律部門。盡管其在幼稚期難免要靠吸收環境倫理的理論而維持存續,但它一旦發展成熟必然會形成自己獨有的理論體系,實現由「環境倫理」到「環境法理」的飛躍,從而最終回歸到法律科學的序列當中。如果說環境倫理的法律化是環境法發展的第一次飛躍,那麼環境法律的倫理化就是環境法發展的第二次飛躍,而在這兩次飛躍之間及第二次飛躍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的就是法律倫理。法律倫理是「研究法的倫理蘊含和法的運作過程中的各種倫理關系和道德問題,揭示其本質和規律性,從而為法律的創制和實施過程提供價值評價的依據和標准,並對社會發展所引法的法律關系和道德水準的總體變化趨勢進行戰略分析和預測」⑻的倫理學分支學科。以法律倫理的視角研究環境法,其重要意義可以主要概括為四個方面:首先,法律倫理雖在本質上側重於倫理,但其所研究的畢竟是環境法律現象中的倫理問題,而非環境倫理現象中的倫理問題,因而避免了環境倫理在邏輯上「就倫理論倫理」的循環論證模式,將對環境倫理的研究突破到法律領域。從某種意義上說,在環境法中引入法律倫理是環境法擺脫環境倫理束縛、實現自我回歸的必然趨勢。其次,在環境法中引入法律倫理,彌補了環境倫理的某些理論不足,解答了環境倫理的某些難解之題,從而為完善環境法的理論另闢了蹊徑;同時也使環境法理論擺脫了環境倫理的抽象性和說教性,而更能為人們所實際接受。再次,在環境法中引入法律倫理,可以為環境法律的創制和實施提供特有的價值評斷依據,對現行環境法中的不足進行法律倫理上的批判,從而避免了以往環境倫理既為立法基礎又為評價標準的種種尷尬。最後,在環境法中引入法律倫理,使環境倫理和法律倫理的價值得以同一,使保護環境既成為道德義務又成為法律要求,從而解決了環境法的實現性問題。由此可見,應當對環境法中的法律倫理予以足夠重視、加以充分研究,但這並不表明法律倫理能解決環境法中的所有問題,因此還需要將環境法置於更寬廣的倫理視野中進行研究。

三、經濟倫理
任何法都源於一定的經濟基礎,環境法亦不能例外。中國在環境保護方面長期沿襲了西方國家傳統的行政管理模式,存在著管理費用過高、經濟效率低下、科技發展緩慢、障礙公平競爭和助長不正之風等多種弊端⑼,許多有識之士因此而提出了進行市場化的環境保護並為之立法的初步構想⑽。環境問題是在經濟生活中產生的,也只有在經濟生活中才能得以真正解決,這就必然會涉及到經濟倫理問題。「經濟倫理實際上是一種以人類社會實踐中某一特殊類型的道德問題,即經濟生活中的道德倫理問題為主題對象的倫理價值研究⑾。」以經濟倫理的視角研究環境法,得到的新啟示可概括為四個方面:首先,在環境法中講求經濟倫理,反映了「德必然得」的道德理想主義,即講究環境道德並遵守環境法律的終極目標是為滿足人類需要,從而彌補了環境倫理在環境立法目的上的不切實際和虛幻。其次,在環境法中講求經濟倫理,反映了「得必須德」的道德合宜主義,即盡管經濟活動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但也必須遵守經濟道德和環境道德,或至少是作為經濟道德或環境道德的最低要求的經濟法律或環境法律。再次,「效率與公平是人類經濟生活中兩個最基本的價值原理(原則),也是經濟倫理的兩個基本的道德價值尺度或標准」⑿,因此在環境法的立法、執法和司法等環節中講求效率與公平也成為了在環境法中講求經濟倫理的題中應有之義。最後,環境法的發達必須根植在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土壤之中,而這種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實質上就是理性經濟,即講求倫理的經濟。綜上所述,環境法與經濟倫理之間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但盡管這種聯系是極其密切的但始終也只是其中的一個側面,經濟倫理同樣也不能解決環境法中所有的問題,因此還需要在更寬廣的倫理視野中繼續探詢。

四、生命倫理
生命倫理可以說是環境法研究中一個獨特的倫理視角。法律意義上的生命是指法律主體始於出生、終於死亡的整個過程,而此處所稱的生命則主要是指哲學意義上的生命。恩格斯曾對生命的物質基礎和本質特徵作過精闢的論述:「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這種存在方式就在於這些蛋白體的化學組成部分的不斷自我更新」。生命倫理原「是以生命存在的價值為其全部理論的中心」⒀,只是當代學術界普遍將生命倫理等同於生命科學中的倫理,從而將生命倫理的內涵局限在醫學或生命科學領域。本文主要是從生命倫理的原意展開的。環境法產生的客觀基礎是現實中的環境問題。人類之所以關心生存環境,究其根本是源於人類對自身生命價值的另類思考,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人類對生存環境的看法其實就是生命倫理研究內容的一部分。將對環境法的研究深化到生命倫理層次,是環境法研究中的重要突破:首先,生存是生命的首要價值也是人的第一需要,要滿足人的生存需要必須具備一定物質,而物質的供給無一不來源於環境,因此可以說保護環境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維護人的生命價值。這在無形中就提升了環境法立法目的的層次,突顯了環境法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其次,運用倫理學中「推己及人」的特有方法⒁,由人類的生存需要、願望和追求推想到其它物種的生存需要、願望和追求,從而在體察和理解的基礎上自覺地調解人類和其它物種的關系。這就為以法律形式保護其它物種的生存提供了合理的倫理依據。再次,尊重生命價值的倫理理念將自然視為人有機身體的無機延伸⒂,強調要如同愛護自己身體一樣愛護自然環境,從而避免了環境倫理中「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論戰。最後,生命存在是人的最基本價值,環境法確認了維護生命存在的法律本位,提高了其在眾多部門法中的地位,同時也突出了自身存在的重要性。生命倫理本身比較抽象且容易給人以某種「玄學」的錯覺,因此生命倫理只能是環境法研究的基點,而對環境法的深入研究還需要倫理學的其它分支學科來完成。

五、科技倫理
「由於環境法將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尤其是生態基本規律和環境要素的總體演化規律作為自己的立法基礎之一,因而環境法中便含有大量的反映這些規律要求的技術性規范,使環境法具有較強的科學技術性」⒃。科學技術性是當代環境法的基本特徵之一,科學技術與環境法之間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無論是人類環境問題還是作為解決環境問題手段的環境法,它們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己任的環境法是建立在人類對自然規律一定認識的基礎上的,它必須體現自然規律特別是生態學規律的基本要求;運用科學技術將有利於環境法律規定的執行、違法行為的認定和爭議糾紛的解決⒄。科學技術在環境法中的作用如此之巨大,因此對環境法進行倫理研究時必須思考其中的科技倫理問題。科學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倫理問題已經滲透到了環境法領域,並對傳統環境法理論提出了嚴重挑戰:首先,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在環境立法時,必須對那些需要通過法定形式和程序上升為法律的生態科學規律和環境保護技術進行道德分析,要充分考慮其道德可能性和道德現實性。其次,科學技術成果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可能一方面有利於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但同時也可能引起一系列的現實倫理問題,對此環境法必須進行兩難選擇。再次,環境立法應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預見性,它不僅要對現有環境問題做出應對,而且還要對未來的環境風險進行預測和評價。某些未來可能具有環境危害科技成果是否能在現今使用,這將涉及到世代的公平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因而將成為環境法和科技倫理所共同關注的問題。最後,科技在發展中可能呈現出造福於人或危害人類的兩極狀態,如何趨利避害、揚長避短,調整和規范好科技發展與人類利益之間的關系,將成為環境法和科技倫理共同的任務。科學技術在環境保護中雖然作用巨大但畢竟不是萬能,因此環境法的倫理視野也不能僅局限於科技倫理范疇,而應拓展到倫理學的其它領域。

六、國際政治倫理
國際政治倫理問題主要存在於國際環境法之中。在環境法還未形成獨立的法律部門之前,國際環境法是從屬於國際公法體系之下並以其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出現的。造成這一狀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國際環境法的主要淵源是以與環境問題有關的條約、國際習慣、一般法律原則、司法判例、國際法學說、「公允善良」原則和國際組織的決議等國際公法性規范。「國際環境法是國際法主體,其中主要是國家在因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而發生的國際交往中形成的,體現它們之間由其社會經濟結構決定的在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方面的協調意志的,調整國際環境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體」⒅。有關環境事務的國家間交往、協調,是國際政治交往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在國際政治交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國際政治倫理問題,因此研究國際環境法必須高度重視國際政治倫理。「國際政治倫理的研究對象為國際政治中的道德現象,其核心理論問題是國際政治中的權力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問題」⒆。國際政治倫理的某些內容為國際環境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啟示:首先,國際環境法中的人類共同利益原則以及建立在其基礎上國際環境合作原則,要求國際社會的所有成員都負有為人類的共同利益而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責任和義務,都應當並有權參與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國際合作行動。倫理學研究有關道德和利益關系的基本原理為以上兩原則的可行進行了最好的註解,即人類只有在具有共同的環境利益基礎上,才可能產生共同的國際環境倫理(道德),才有可能進行環境保護的環境合作,也才可能以此為基礎構建起國際環境法的體系。其次,國際環境法中的共同但有差別原則,要求在保護和改善全球環境方面所有國家都負有共同責任,但相對於發展中而言,發達國家應當承擔更大或更主要的責任。無論從歷史考察還是從現實考察,發達國家生產方式上的畸形發展和生活方式上的享樂主義是導致全球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而且它們佔有全球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最豐富的財力資源,所以發達國家理應對全球環境問題承擔更多或主要的義務。這種義務是道德責任和法律責任的統一,而且由於國際上並沒有能真正凌駕於任何國家之上司法組織,所以認為其是一種道德責任可能比認為其是一種法律責任更加切合實際。最後,國際環境領域始終貫穿著霸權與道德的斗爭,即在經濟、政治等領域處於強權地位的部分發達國家總是試圖逃避自己應當承擔的環境責任,並企圖在環境問題上控制其它國家,這勢必會遭到倡導國家主權與地位平等的國際道德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反對,而國際環境法就是這種霸權與道德斗爭的產物。顯然,在國際政治倫理視野中僅能對國際環境法進行研究,而對環境法(特別是國內環境法)的研究應當有更寬的倫理視角。

七、行政倫理
在環境法領域中之所以要研究行政倫理,是由於我國的環境保護目前仍然主要採用行政管理模式。行政倫理主要研究的是在行政管理以及行政權力運用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種道德問題,它存在於包括了環境管理在內的各種行政管理活動之中。我國環境現狀出現「局部地區得到控制、總體狀況仍在惡化」的局面,行政管理體制存在著種種弊端是其主要原因之一。當前我國的環境管理普遍存在著管理部門職權范圍不清、機構法律地位不明、行政執法力度不夠⒇,甚至某些地方、某些部門出現了相互推諉、相互爭利的惡性局面。這種困境的形成有環境法的自身原因,也有行政管理的體制缺陷;要擺脫這種困境不僅需要完善環境立法,而且需要改革目前的環境管理體制。並且我國的環境管理體制主要是通過環境保護的基本法——《環境保護法》加以規定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環境法與環境行政管理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在環境法研究中應當重視行政倫理問題,其主要理由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環境法是環境管理機構工作的基本准則和執法依據,但完善的環境法律還需要健全的管理機構來執行,因此加強環境法制建設應當與加強管理者個人的職業道德、管理機構的行政倫理建設並重。其次,在環境管理機構中強化行政倫理,有利於改進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從而有利於充分發揮環境法的作用。最後,在環境行政管理機構中重視行政倫理、強調職業道德,與完善環境法中有關環境行政管理機構、管理人員職責的法律規定一起,同為防止和限制環境行政權力濫用機制的不同側面。但「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完善的法律和健全的機制仍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對環境法的倫理研究還應當繼續深化下去。
通過將環境法分別置於不同的倫理視野之中並對其進行了逐個分析,筆者初步勾畫出一個以生命倫理為思維原點、環境倫理為理論架構、法律倫理為基本特徵、經濟倫理為實際基礎、科技倫理為前瞻導向、行政倫理為實施保障、國際政治倫理為重要補充的比較完整的環境法倫理體系。當然筆者的論述不可能窮盡倫理學的所有領域,一些對環境法能產生重要影響的倫理領域,如個體的環境道德心理、傳統的宗教倫理、中西方傳統環境倫理思想及其比較,筆者由於學識有限和篇幅限制還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本文所進行的研究還相當粗淺,僅僅是在不同倫理領域對環境法進行了簡單概述,還未深入到環境法的基本理論、原則、制度以及整個體系當中。所有這些不足都將成為筆者繼續進行深入研究的起點,同時也歡迎學界同仁不吝賜教。

8.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主要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一)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包括谷坊、擋土牆、排水溝、梯田梯地等。①谷坊是在溝谷中構築多道土石壩以攔截水分和泥沙。②擋土牆建在切坡或溝壁的下方,防止上方土石下移。③排水溝或稱天溝,是在溝頭和溝谷兩坡的上方開挖水溝並硬化,攔截坡面水流,使溝頭與溝坡免受流水直接沖刷後退。④在坡地上修建梯田梯地,避免順坡耕種是十分有效的工程措施。由於梯田梯地的田地坡度很小,水流侵蝕作用也十分微弱,而陡坎經人為加固後具有很好的抗侵蝕能力,因此,水土保持功能最為顯著。有關研究證明梯田梯地保水保土效率一般都在90%以上,耕地含水量一般可增加6%~12%,與順坡耕地相比增產1倍以上。可見修建梯田梯地既有有效的生態效益也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圖3-1)。

圖3-1 雲南元陽梯田

(作者攝於2013年5月)

(二)生物措施

植樹種草能有效地攔截降水又能保護地表土壤免受降水及坡面水流的沖刷,是最好的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生物措施還包括退耕還林還草、封山育林等。在推行生物措施過程中必須注重與經濟效益相結合以保護群眾參與的積極性,關鍵是國家要提供退耕生態補償,技術部門應注重引導群眾篩選有經濟效益的適種林果樹木。①應樹立起天然林生態效益遠大於人工林的觀念。天然林從喬木—灌木—草本—菌類—枯木—微生物—動物一應俱全,具有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而人工林僅有單一種類的喬木,生態系統十分脆弱,其生態效益與水土保持功能遠不能代替天然林。如近20多年來廣西大量種植速豐桉,總面積已超過2000萬畝。由於桉樹容易使土壤肥力迅速下降,失水板結,大面積桉林區水質變差等,2014年廣西有關部門已通知各地停止種植速豐桉。實踐還證明,從生態效益來講,封山育林的植物恢復速度快於人工種植。因此,退耕還林勢在必行。②篩選適種植物。根據當地氣候、土壤特性選擇適種植物,還要選擇有經濟價值的植物,更要防止外來植物入侵。如在石灰岩區不能種松樹,應廣種各種竹類、桑樹等;開墾地選擇豆科樹種,既能提高地力又能為養殖大型牲畜提供木本飼料等。

(三)綜合措施

坡地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水和重力因素為坡面物質下移的動力,因此,坡地開發利用有一系列的特點,如由於物質下移趨勢,造成坡地表土容易流失,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等,不能用平原的方法來開發山地,必須採取工程和生物相結合的綜合措施,大力推廣小流域綜合治理、立體農業、推廣沼氣技術和坡地農林復合系統等技術。

1.小流域綜合治理

以河流上游各小流域為治理的單元,首先在源頭坡地種樹種草以涵養水分與固土;在溝頭上方開排水溝,讓坡面水流向溝谷兩側,避免直接沖刷溝頭;在溝谷中多建谷坊以攔截泥沙;在溝壁下建擋土牆;在谷坡修建梯田梯地,有選擇地種草種樹等。

2.立體農業

原理是利用山地不同海拔的氣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條件的差異及管理上的需要,在相應的海拔高度合理選種不同的農業生物,使之經濟與生態效益達到最佳。如廣西馬山縣弄拉屯做法是:山坡上部保留原生植物,中部發展經濟林竹,下部種植耐鈣果樹,窪地種植玉米等糧食作物。弄拉模式既能以良好的植被覆蓋率涵養水分,又能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成為喀斯特地區發展立體農業,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的榜樣。

3.推廣沼氣技術

沼氣技術保障農業系統內部按照生態系統內在的有機聯系進行物質良性循環,充分利用養殖業的排泄物和下腳青料發酵,提供生活能源和農田肥料,提高作物產量,有效地防止濫伐森林,達到保持水土目的;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村屯文明衛生環境。

4.坡地農林復合系統

原理是充分利用坡地原有林草植被,減少水土流失;選擇用途廣並有固氮能力的樹種,逐步改良土壤,並提供部分林產品;間種農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和持續生產力。具體做法是:坡地上每隔4~6m坡長沿等高線保留原生植物或種植一行樹木作為籬笆帶,帶間種植農作物、經濟作物或果樹。當樹木長至1m時進行剪枝,枝葉還地作為綠肥。樹木的作用是把深層養分帶到地表,固土、擋土自然形成梯地,籬笆帶形成田埂。籬笆帶間作為農地或果園,獲取經濟效益。奈及利亞試驗證明,玉米與銀合歡復合產量可增產 178%,玉米和豆科植物復合產量可增產51%。

坡地農林復合系統發展過程中也在不斷改進。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形成了土地、植物和動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有機結合系統。以一個坡面為單元,從坡頂到坡腳,每帶籬笆由兩行不同品種的植物組成(或留下原有植物),這樣即使一個品種受病蟲害侵襲,亦不至於使整個籬笆帶遭受破壞。每隔兩個種植帶種一帶多年生經濟作物(油茶、肉桂、八角、板栗、核桃、桑樹等),另兩個帶種植季節性農作物。

第二階段:引入飼養業,如林下養雞或養羊。在籬笆形成後可采籬笆帶的葉子作飼料,根據飼料量限定家畜頭數,家畜糞便直接作為肥料還田,形成循環利用的生態農業。

第三階段:在上述技術基礎上,在約佔60%坡地的上坡引種速生林造林,農田在下坡佔40%,林下流失的養分匯集到農田,林下可以飼養家禽或家畜,同時提供農林牧產品。

第四階段:引進了旅遊業、林下種植業(如蘭花、海芋等陰生植物)和養殖業,發展觀光農業和狩獵場等,同時提供了農林牧產品和旅遊產品。以旅遊收入支持山地農林復合系統,實現全面可持續利用。

我國推廣坡地農林復合技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關鍵是要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篩選合適的籬笆樹種和經濟林種。

9. 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廢止、宣布失效和修改部分省政府規章的決定

一、對下列10件省政府規章予以廢止。
1陝西省開發建設神府榆地區水土保持實施辦法(1990年4月6日發布)
2陝西省《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實施辦法(1990年11月17日發布,2011年2月25日修改)
3陝西省限制痴呆傻人計劃生育試行辦法(1991年12月31日發布,2011年2月25日修改)
4陝西省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規定(1992年1月7日發布)
5陝西省禁止早婚早育規定 (1992年4月6日發布,2011年2月25日修改)
6陝西省人造景點管理辦法(1997年11月6日發布)
7陝西省牆體材料革新與節能建築管理辦法(2000年7月18日發布)
8陝西省教育督導規定(2000年11月6日發布)
9陝西省城鎮退役士兵自謀職業辦法(2006年7月12日發布)
10陝西省水利建設基金籌集和使用管理辦法(2006年12月2日發布)二、對下列1件省政府規章宣布失效。
陝西省國有企業富餘職工安置規定實施辦法(1995年6月3日發布,2011年2月25日修改)三、對下列6件省政府規章進行修改。
1對《陝西省〈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規定〉實施細則》作如下修改:
刪去第十九條。
2對《陝西省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加強職工民主管理實施細則(試行)》作如下修改:
刪去第三十七條。
3對《陝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細則》作如下修改:
刪去第三十九條。
4對《陝西省實施〈幼兒園管理條例〉辦法》作如下修改:
將第八條修改為「個人開辦幼兒園,須經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審查合格,發給登記注冊證書。」
5對《陝西省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辦法》作如下修改:
刪去第五條第四款、第二十四條。
6對《陝西省煤礦生產安全行政責任追究暫行規定》作如下修改:
刪去第八條第(一)項、第九條。四、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本決定所修改的省政府規章條款項順序編排後重新公布。

10. 陝西省水土保持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減輕水、旱、風沙災害,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及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水土保持活動或者從事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生產建設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水土保持工作實行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科學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針,堅持誰開發利用資源誰負責保護、誰造成水土流失誰負責治理和補償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工作協調機制,研究解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大問題,將水土保持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保證水土保持專項資金和工作經費,組織實施水土保持規劃確定的任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和完善水土流失防治目標責任制,將水土保持工作納入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對所屬部門、下一級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責任制落實情況進行考核獎懲。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的水土保持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林業、扶貧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有關的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鼓勵和支持水土保持工作機構、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群眾性科技組織,開展水土保持科學研究、試驗示範和技術推廣、培訓、指導、服務工作。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民間資本參與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在資金、技術、稅收等方面予以扶持,保障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參與人的合法權益。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水土保持宣傳和教育工作,普及水土保持科學知識,增強公眾的水土保持意識。
新聞媒體應當做好水土保持的公益性宣傳,中、小學校應當將水土保持基本知識納入教育內容。第九條單位和個人有保護水土資源、維護水土保持設施的義務,有權舉報破壞水土資源和水土保持設施的行為。
水行政主管部門收到舉報後,應當及時查處,並將查處情況向舉報人反饋。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水土保持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規劃第十一條省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本省水土流失調查。水土流失調查包括水土流失的分布、類型、面積、成因、危害及變化趨勢、防治情況及其效益等內容,調查結果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後向社會公告。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據水土流失調查結果劃定並公告本行政區域的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
林草覆蓋率百分之四十以上、土壤侵蝕輕度以下以及江河源頭區、水源涵養區、飲用水水源區、基本農田保護區等水土流失潛在危險較大的區域,劃定為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
林草覆蓋率百分之四十以下、土壤侵蝕中度以上以及人口密度較大,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水旱風沙災害嚴重,崩塌、滑坡危險區和泥石流易發區等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劃定為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第十三條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水土保持規劃,跨區域或者流域的水土保持規劃由其共同的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流域管理機構編制,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權的部門批准後,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
小流域綜合治理、淤地壩建設、溝道造地應當編制水土保持專項規劃,由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按照審批許可權報批後組織實施。水土保持專項規劃應當符合水土保持規劃。
編制水土保持規劃和專項水土保持規劃,應當徵求專家和公眾的意見。第十四條有關基礎設施建設、礦產資源開發、城鎮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及土地開發整理、工業園區、水電梯級開發、旅遊景區等方面的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編制單位應當提出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的對策和措施,並在規劃報請審批前徵得同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第三章預防第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依照水土保持規劃和專項規劃,採取封育保護、自然修復、退耕還林(草)等措施,嚴格保護植物、沙殼、結皮、地衣等,加強對取土、挖砂、採石等活動的監督管理,預防和減輕水土流失。
禁止在崩塌、滑坡危險區和泥石流易發區從事取土、挖砂、開礦、採石等擾動地表、誘發地質災害的活動。

熱點內容
員工辭退賠償勞動法 發布:2025-01-22 14:46:58 瀏覽:51
道德公民圖片 發布:2025-01-22 14:31:53 瀏覽:392
自然法學派概念 發布:2025-01-22 14:31:14 瀏覽:688
自考2017年4月勞動法答案 發布:2025-01-22 13:58:25 瀏覽:196
道德宣誓 發布:2025-01-22 13:41:20 瀏覽:692
2016年福州市幹部法律知識統一考試 發布:2025-01-22 13:40:36 瀏覽:882
規章制定程序規定 發布:2025-01-22 13:26:02 瀏覽:733
什麼樣的發票具備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2 13:00:05 瀏覽:887
西鄉有按勞動法的廠沒 發布:2025-01-22 12:28:09 瀏覽:832
小學生簡單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22 12:16:55 瀏覽: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