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法律法規
『壹』 輸血法律法規有哪些
法律分析: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在進行輸血治療是,醫生應當向患者及家屬說明輸血的目的、方式和風險,並有家屬簽署臨床輸血治療知情同意書。如同一患者一天申請備血量少於800毫升的,需要由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師提出申請,上級醫師核准簽發後,方可備血。
法律依據:《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
第二十條 醫療機構應當建立臨床用血申請管理制度。
同一患者一天申請備血量少於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師提出申請,上級醫師核准簽發後,方可備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請備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師提出申請,經上級醫師審核,科室主任核准簽發後,方可備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請備血量達到或超過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師提出申請,科室主任核准簽發後,報醫務部門批准,方可備血。
以上第二款、第三款和第四款規定不適用於急救用血。
第二十一條 在輸血治療前,醫師應當向患者或者其近親屬說明輸血目的、方式和風險,並簽署臨床輸血治療知情同意書。
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需要緊急輸血,且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准後,可以立即實施輸血治療。
『貳』 天津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行為,提高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水平,促進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事業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及其保障、監督管理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是指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安排救護車和院前醫療急救人員,將撥打院前醫療急救呼叫電話、需要醫療急救的患者送至醫療機構接受救治,並在送達醫療機構之前開展緊急救治以及監護為主的醫療服務活動。
本條例所稱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是指依法取得執業許可證,主要提供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醫療機構,包括市級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和區級院前醫療急救機構。
本條例所稱急救站點,是指用於院前醫療急救人員值守備勤的固定場所。第三條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是公益性事業,應當堅持政府主導、資源共享、安全高效的原則。第四條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完善財政投入和運行保障機制,保障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快速響應、高效運轉。
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統籌協調、監督管理等工作。
發展改革、教育、公安、財政、人社、規劃資源、交通運輸、文化和旅遊、應急、醫保、通信管理等部門和消防救援機構,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相關工作。第五條鼓勵組織和個人通過捐贈、志願服務等方式,參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相關活動。第六條倡導自救互救理念,加強社會急救能力建設,提升公眾急救意識和能力。第七條本市加強與北京市、河北省在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構建跨區域聯動機制,促進京津冀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工作協同發展。第二章規劃和設置第八條市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按照規定編制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發展規劃,根據區域服務人口、服務半徑、地理環境、交通狀況、醫療急救需求等因素,合理布局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和急救站點。第九條市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加強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建設;負責建設市級院前醫療急救機構。
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發展規劃,建設區級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急救站點。拆除或者遷移急救站點的,應當報經市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同意,並按照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發展規劃予以補建。第十條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應當符合國家和本市規定的標准和規范,並依法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急救站點應當符合本市規定的建設要求。第十一條本市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號碼為「120」。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應當設置「120」呼叫受理和指揮調度系統,並配備調度員。
調度員應當掌握相關的院前醫療急救知識,熟悉具有急救能力的醫療機構基本情況,並具備專業的指揮調度能力。第十二條從事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人員(以下簡稱院前醫療急救人員)包括醫師、護士、駕駛員和擔架員。
從事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醫師和護士應當依法進行執業注冊取得執業證書,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接受相關繼續醫學教育。
從事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駕駛員和擔架員應當參加崗前培訓和在崗培訓。第十三條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的有關規定配置從事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救護車。救護車應當符合國家衛生行業標准。
執行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救護車應當配備醫師、護士、駕駛員和擔架員。第三章服務規范第十四條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應當規范開展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相關工作,並對所屬人員和車輛進行管理。第十五條本市實行院前醫療急救呼叫二十四小時受理制度。
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應當立即接聽呼叫電話,詢問並記錄患者信息,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必要的急救指導。
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應當在接收完整呼救信息後立即發出調度指令。第十六條院前醫療急救人員應當在接到調度指令後立即出車,並盡快到達急救現場,按照院前醫療急救操作規范實施必要的急救措施。
院前醫療急救人員無法與急救電話呼叫人取得聯系或者無法進入事發現場開展急救的,可以向公安、消防救援等部門請求幫助。公安、消防救援等部門應當及時趕赴現場並予以協助。
『叄』 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的解讀
一、《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出台的背景與目的院前醫療急救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政府主辦的、非營利性的公益事業,是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的提供者。院前醫療急救在滿足人民群眾日常醫療急救需求,應對SARS等疫情和數次嚴重地震災害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是災害事故多發的國家,地震、洪澇、火災頻發,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居世界前列。同時,人民群眾的日常醫療需求也給院前醫療急救提出了更高的標准和要求。但近年來院前醫療急救發生的一些事件,反映出我國院前醫療急救無論在硬體、軟體還是管理方面均與人民群眾的需求存在差距,嚴重影響制約了日常醫療急救和應對突發事件醫療救援能力。當前,院前醫療急救工作存在管理不夠規范統一、人員不足、經費不足等問題。為進一步對院前醫療急救工作進行規范,需出台《辦法》。二、制定的原則一是加強行業管理。《辦法》主要從行業管理角度,對院前醫療急救的機構設置、執業行為、網路建設、監督管理等方面進行規范和促進。二是注重規劃。明確了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負責全國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監督管理,規劃和指導全國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轄區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監督管理,規劃和實施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同時,應當將院前醫療急救網路納入當地醫療機構設置規劃。三是因地制宜。我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情況復雜,院前醫療急救發展不平衡,某些標准不宜「一刀切」。因此,《辦法》對於院前醫療急救網路建設、救護車配備標准等工作,要求地方衛生行政部門按照國家相關工作要求,根據區域服務人口、服務半徑、地理環境、交通狀況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四是加強監管。針對當前存在的未經批准擅自使用「120」或者其他帶有院前醫療急救呼叫性質號碼的,未經批准擅自開展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未經批准擅自使用「黑救護車」開展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因費用原因影響救治的等情況,《辦法》依據現有法律法規作出了規定。三、《辦法》的主要內容本《辦法》分6章,共41條。分別是:總則、機構設置、執業管理、監督管理、法律責任、附則。重點規定了以下內容:(一)院前醫療急救的定義。《辦法》中的院前醫療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擔院前醫療急救任務的網路醫院(以下簡稱急救網路醫院)按照統一指揮調度,在患者送達醫療機構救治前,在醫療機構外開展的以現場搶救、轉運途中緊急救治以及監護為主的醫療活動。(二)院前醫療急救的公益性。院前急救是由政府主辦的公益性事業,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繫到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屬於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應由地方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按照「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則,統一組織實施。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保證院前醫療急救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醫療服務需求相適應。(三)建立院前醫療急救網路。為統籌並充分利用有限的區域院前醫療急救資源,避免或減少醫院內部二次調度,縮短呼叫反應時間,提高急救效率,《辦法》要求設立院前醫療急救網路。院前醫療急救網路以急救中心(站)為主體,按照急救半徑和呼叫反應時間,由衛生行政部門確定醫院共同組成網路。有條件的地方由急救中心和隸屬於急救中心的急救站點組成網路,其他地方由急救中心和醫院組成網路。(四)關於醫療救護員。目前,我國從事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主要為醫護人員,但由於國家對院前醫療急救投入不足,院前醫療急救任務重、風險高、收入低,院前醫療急救人員緊缺又急需。為緩解人員緊缺問題,借鑒國際經驗,《辦法》規定了醫療救護員的相關內容。醫療救護員是當前醫學專業院前醫療急救人員的重要補充,應符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第四批新職業情況說明的定義,運用救護知識和技能,對各種急症、意外事故、創傷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施行現場初步緊急救護。(五)關於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號碼。「120」是原衛生部與信息產業部於2004年確定的院前醫療急救唯一特服呼叫號碼。為提高效率、避免資源浪費,《辦法》第十三條規定:「全國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號碼為『120』。急救中心(站)設置『120』呼叫受理系統和指揮中心,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設置『120』呼叫號碼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院前醫療急救呼叫電話。」各地各單位要按照《辦法》的有關規定,對現有的其他號碼予以規范整頓,統一使用「120」作為本地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號碼。(六)進一步明確執業規范。院前醫療急救工作應當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技術操作規范、診療指南。醫師和護士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取得相應執業資格證書。醫療救護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培訓考試合格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上崗前,應當經設區的市級急救中心培訓考核合格。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網路醫院應當按照就近、就急、滿足專業需要、兼顧患者意願的原則,將患者轉運至醫療機構救治。同時,《辦法》中明確了院前醫療急救的「幾個不準」:第一,未經衛生行政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及其內設機構、個人不得使用急救中心(站)的名稱開展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第二,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設置「120」呼叫號碼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院前醫療急救呼叫電話;第三,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網路醫院不得因費用問題拒絕或者延誤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第四,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網路醫院不得將救護車用於非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第五,除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網路醫院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使用救護車開展院前醫療急救工作。(七)其他內容。《辦法》還明確了院前醫療急救的相關法律責任。附則中規定,本辦法所稱救護車是指符合國家救護車行業標准、用於院前醫療急救的特種車輛。在突發事件中,公民、法人和其他單位開展的衛生救護不適用於本辦法。四、《辦法》在緩解院前醫療急救專業人員緊缺問題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為緩解院前醫療急救專業人員緊缺問題,《辦法》從多個方面作出規定,一是將醫療救護員納入從事院前醫療急救的專業人員,規定醫療救護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培訓考試合格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上崗前經設區的市級急救中心培訓考核合格,可以輔助醫療救護工作。二是規定在技術職務評審、考核、聘任等方面,給予從事院前醫療急救的專業人員適當優惠。三是規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保證院前醫療急救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醫療服務需求相適應。但是,造成院前醫療急救專業人員緊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財政投入、技術職稱、福利待遇等,涉及部門較多,從根本上緩解專業人員緊缺問題還需要多部門配合,共同努力。
『肆』 中國的哪一部法律法規有要求急救員持證上崗嗎
《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2013年10月22日經國家衛生紀生委委務會議討論通過,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十九條規定。
『伍』 急救證有效期多久
法律分析:急救證有效期是2年,紅十字會急救證有效期3年,救護證2年。
法律依據: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令 《 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 第十九條 從事院前醫療急救的專業人員包括醫師、護士和醫療救護員。 醫師和護士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取得相應執業資格證書。 醫療救護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培訓考試合格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上崗前,應當經設區的市級急救中心培訓考核合格。 在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考核、聘任等方面應當對上述人員給予傾斜。
『陸』 醫療相關法律法規都有哪些
醫療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精華版
《執業醫師法》
1998年6月26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1999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條 依法取得執業醫師資格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經注冊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執業的專業醫務人員,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醫師,包括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
第九條 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
(一)具有高等學校醫學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在執業醫師指導下,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試用期滿一年的;
(二)取得執業助理醫師執業證書後,具有高等學校醫學專科學歷,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工作滿二年的;具有中等專業學校醫學專業學歷,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工作滿五年的。
第十四條 醫師經注冊後,可以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按照注冊的執業地點、執業類別、執業范圍執業,從事相應的醫療、預防、保健業務。
第三章 執業規則
第二十二條 醫師在執業活動中履行下列義務:
(一)遵守法律、法規,遵守技術操作規范;
(二)樹立敬業精神,遵守職業道德,履行醫師職責,盡職盡責為患者服務;
(三)關心、愛護、尊重患者,保護患者的隱私;
(四)努力鑽研業務,更新知識,提高專業技術水平;
(五)宣傳衛生保健知識,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第二十三條 醫師實施醫療、預防、保健措施,簽署有關醫學證明文件,必須親自診查、調查,並按照規定及時填寫醫學文書,不得隱匿、偽造或者銷毀醫學文書及有關資料。
醫師不得出具與自己執業范圍無關或者與執業類別不相符的醫學證明文件。
第二十四條 對急危患者,醫師應當採取緊急措施進行診治;不得拒絕急救處置。
第二十五條 醫師應當使用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使用的葯品、消毒葯劑和醫療器械。
除正當診斷治療外,不得使用麻醉葯品、醫療用毒性葯品、精神葯品和放射性葯品。
第二十六條 醫師應當如實向患者或者其家屬介紹病情,但應注意避免對患者產生不利後果。
醫師進行實驗性臨床醫療,應當經醫院批准並徵得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屬同意。
第二十七條 醫師不得利用職務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財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
第二十八條 遇有自然災害、傳染病流行、突發重大傷亡事故及其他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健康的緊急情況時,醫師應當服從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的調遣。
第二十九條 醫師發生醫療事故或者發現傳染病疫情時,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向所在機構或者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醫師發現患者涉嫌傷害事件或者非正常死亡時,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向有關部門報告。
第三十七條 醫師在執業活動中,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或者責令暫停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執業活動;情節嚴重的,吊銷其執業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反衛生行政規章制度或者技術操作規范,造成嚴重後果的;
(二)由於不負責任延誤急危患者的搶救和診治,造成嚴重後果的;
(三)造成醫療責任事故的;
(四)未經親自診查、調查,簽署診斷、治療、流行病學等證明文件或者有關出生、死亡等證明文件的;
(五)隱匿、偽造或者擅自銷毀醫學文書及有關資料的;
(六)使用未經批准使用的葯品、消毒葯劑和醫療器械的;
(七)不按照規定使用麻醉葯品、醫療用毒性葯品、精神葯品和放射性葯品的;
(八)未經患者或者其家屬同意,對患者進行實驗性臨床醫療的;
(九)泄露患者隱私,造成嚴重後果的;
(十)利用職務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財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的;
(十一)發生自然災害、傳染病流行、突發重大傷亡事故以及其他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健康的緊急情況時,不服從衛生行政部門調遣的;
(十二)發生醫療事故或者發現傳染病疫情,患者涉嫌傷害事件或者非正常死亡,不按照規定報告的。
第三十八條 醫師在醫療、預防、保健工作中造成事故的,依照法律或者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於2004年8月28日修訂通過,現將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三條 本法規定的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
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是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丙類傳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上述規定以外的其他傳染病,根據其暴發、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類、丙類傳染病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決定並予以公布。
第四條 對乙類傳染病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採取本法所稱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其他乙類傳染病和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需要採取本法所稱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及時報經國務院批准後予以公布、實施。
第四十六條 患甲類傳染病、炭疽死亡的,應當將屍體立即進行衛生處理,就近火化。患其他傳染病死亡的,必要時,應當將屍體進行衛生處理後火化或者按照規定深埋。
為了查找傳染病病因,醫療機構在必要時可以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對傳染病病人屍體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屍體進行解剖查驗,並應當告知死者家屬。
第五章 醫療救治
第五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和完善傳染病醫療救治服務網路的建設,指定具備傳染病救治條件和能力的醫療機構承擔傳染病救治任務,或者根據傳染病救治需要設置傳染病醫院。
第五十一條 醫療機構的基本標准、建築設計和服務流程,應當符合預防傳染病醫院感染的要求。
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對使用的醫療器械進行消毒;對按照規定一次使用的醫療器具,應當在使用後予以銷毀。
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傳染病診斷標准和治療要求,採取相應措施,提高傳染病醫療救治能力。
第五十二條 醫療機構應當對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提供醫療救護、現場救援和接診治療,書寫病歷記錄以及其他有關資料,並妥善保管。
醫療機構應當實行傳染病預檢、分診制度;對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病人,應當引導至相對隔離的分診點進行初診。醫療機構不具備相應救治能力的,應當將患者及其病歷記錄復印件一並轉至具備相應救治能力的醫療機構。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
第六十九條 醫療機構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給予警告;造成傳染病傳播、流行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處分,並可以依法吊銷有關責任人員的執業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按照規定承擔本單位的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醫院感染控制任務和責任區域內的傳染病預防工作的;
(二)未按照規定報告傳染病疫情,或者隱瞞、謊報、緩報傳染病疫情的;
(三)發現傳染病疫情時,未按照規定對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病人提供醫療救護、現場救援、接診、轉診的,或者拒絕接受轉診的;
(四)未按照規定對本單位內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場所、物品以及醫療廢物實施消毒或者無害化處置的;
(五)未按照規定對醫療器械進行消毒,或者對按照規定一次使用的醫療器具未予銷毀,再次使用的;
(六)在醫療救治過程中未按照規定保管醫學記錄資料的;
(七)故意泄露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傳染病病人、密切接觸者涉及個人隱私的有關信息、資料的。
醫師外出會診管理暫行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醫師外出會診是指醫師經所在醫療機構批准,為其他醫療機構特定的患者開展執業范圍內的診療活動。
醫師未經所在醫療機構批准,不得擅自外出會診。
第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醫療機構不得提出會診邀請:
(一)會診邀請超出本單位診療科目或者本單位不具備相應資質的;
(二)本單位的技術力量、設備、設施不能為會診提供必要的醫療安全保障的;
(三)會診邀請超出被邀請醫師執業范圍的;
(四)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醫療機構不得派出醫師外出會診:
(一)會診邀請超出本單位診療科目或者本單位不具備相應資質的;
(二)會診邀請超出被邀請醫師執業范圍的;
(三)邀請醫療機構不具備相應醫療救治條件的;
(四)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條 會診醫療機構不能派出會診醫師時,應當及時告知邀請醫療機構。
第十二條 醫師在會診過程中發現難以勝任會診工作,應當及時、如實告知邀請醫療機構,並終止會診。
醫師在會診過程中發現邀請醫療機構的技術力量、設備、設施條件不適宜收治該患者,或者難以保障會診質量和安全的,應當建議將該患者轉往其他具備收治條件的醫療機構診治。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
第十五條 醫療機構執業,必須進行登記,領取《醫療機構執行許可證》。
第二十七條 醫療機構必須按照核准登記的診療科目開展診療活動。
第三十一條 醫療機構對危重病人應當立即搶救。對限於設備或者技術條件不能診治的病人,應當及時轉診。
第三十二條 未經醫師(士)親自診查病人,醫療機構不得出具疾病診斷書、健康證明書或者死亡證明書等證明文件;未經醫師(士)、助產人員親自接產,醫療機構不得出具出生證明書或者死產報告書。
第三十三條 醫療機構施行手術、特殊檢查或者特殊治療時,必須徵得患者同意,並應當取得其家屬或者關系人同意並簽字;地法取得患者意見時,應當取得家屬或者關系人同意並簽字;無法取得患者意見又無家屬或者關系人在場,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況時,經治醫師應當提出醫療處置方案,在取得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補充授權負責人員的批准後實施。
第三十七條 醫療機構必須按照人民政府或者物價部門的有關規定收取醫療費用,詳列細項,並出具收據。
第三十九條 發生重大災害、事故、疾病流行或者其他意外情況時,醫療機構及其衛生技術人員必須服從縣級能上能下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的調遣。
葯品管理法
第四章 醫療機構的葯劑管理
第二十二條 醫療機構必須配備依法經過資格認定的葯學技術人員。非葯學技術人員不得直接從事葯劑技術工作。
第二十三條 醫療機構配製制劑,須經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同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發給《醫療機構制劑許可證》。無《醫療機構制劑許可證》的,不得配製制劑。
《醫療機構制劑許可證》應當標明有效期,到期重新審查發證。
第二十四條 醫療機構配製制劑,必須具有能夠保證制劑質量的設施、管理制度、檢驗儀器和衛生條件。
第二十五條 醫療機構配製的制劑,應當是本單位臨床需要而市場上沒有供應的品種,並須經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後方可配製。配製的制劑必須按照規定進行質量檢驗;合格的,憑醫師處方在本醫療機構使用。特殊情況下,經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醫療機構配製的制劑可以在指定的醫療機構之間調劑使用。
醫療機構配製的制劑,不得在市場銷售。
第二十六條 醫療機構購進葯品,必須建立並執行進貨檢查驗收制度,驗明葯品合格證明和其他標識;不符合規定要求的,不得購進和使用。
第二十七條 醫療機構的葯劑人員調配處方,必須經過核對,對處方所列葯品不得擅自更改或者代用。對有配伍禁忌或者超劑量的處方,應當拒絕調配;必要時,經處方醫師更正或者重新簽字,方可調配。
第二十八條 醫療機構必須制定和執行葯品保管制度,採取必要的冷藏、防凍、防潮、防蟲、防鼠等措施,保證葯品質量。
第三十五條 國家對麻醉葯品、精神葯品、醫療用毒性葯品、放射性葯品,實行特殊管理。管理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人體器官移植技術是指將他人的具有功能的心臟、肺臟、肝臟、腎臟等器官移植給患者以代替其病損器官的技術。
第十七條 未取得器官移植相應專業診療科目登記的三級綜合醫院在同時出現下列三種特殊情況時,經所在地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同意,可以邀請已取得器官移植相應專業診療科目登記的醫療機構中具有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能力的執業醫師來本醫院開展人體器官移植手術:
(一)供移植人體器官對血液供應有較高要求(如心臟移植);
(二)供移植人體器官不能及時運送至取得器官移植診療科目登記的醫療機構;
(三)患者病情危重。
上款規定的三級綜合醫院應當是人體器官捐獻者所在地的醫院,且具備手術、重症監護和免疫排斥反應應急處理等條件。
具有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能力的執業醫師在完成人體器官移植手術後,應當待患者病情平穩後方可返回其執業注冊的醫療機構。
第十九條 醫療機構開展人體器官移植,必須嚴格遵守《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嚴格遵守醫學和倫理學原則,嚴格根據患者病情、可選擇的治療方案、患者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綜合判斷治療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療,嚴格掌握人體器官移植的適應症。對不符合法律、法規和醫學倫理學原則的,不得開展人體器官移植。
第二十七條 人體器官不得買賣。
醫療機構用於移植的人體器官必須經捐贈者書面同意。
捐贈者有權在人體器官移植前拒絕捐贈器官。
第二十八條 醫療機構摘取屍體器官的,應當對屍體進行必要的、符合社會倫理道德的處理。
第二十九條 醫療機構進行活體器官摘取前,應當由本醫療機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與倫理委員會主持聽證,邀請醫學、法學、倫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專家和活體器官捐贈者本人及其家屬參加,確認符合法律、法規和醫學倫理學原則、是活體器官捐贈者本人真實意願、無買賣人體器官或者變相買賣人體器官後,方可進行活體器官移植。
第三十條 醫療機構在摘取活體器官捐贈者所同意捐贈的器官前,應當充分告知捐贈者及其家屬摘取器官手術風險、術後注意事項、可能發生的並發症及預防措施等,並簽署知情同意書。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未經捐贈者及其家屬同意,不得摘取活體器官。
活體器官移植不應當因捐獻活體器官而損害捐贈者相應的正常生理功能。
母嬰保健法
(1994年10月2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 1994年10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三十三號公布 自1995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七條 醫療保健機構應當為公民提供婚前保健服務。
第十四條 醫療保健機構應當為育齡婦女和孕產婦提供孕產期保健服務。
第十九條 依照本法規定施行終止妊娠或者結扎手術,應當經本人同意,並簽署意見。本人無行為能力的,應當經其監護人同意,並簽署意見。
第二十四條 醫療保健機構為產婦提供科學育兒、合理營養和母乳喂養的指導。
第三十二條 醫療保健機構依照本法規定開展婚前醫學檢查、遺傳病診斷、產前診斷以及施行結扎手術和終止妊娠手術的,必須符合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條件和技術標准,並經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許可。
嚴禁採用技術手段對胎兒進行性別鑒定,但醫學上確有需要的除外。
第三十三條 從事本法規定的遺傳病診斷、產前診斷的人員,必須經過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的考核,並取得相應的合格證書。
從事本法規定的婚前醫學檢查、施行結扎手術和終止妊娠手術的人員以及從事家庭接生的人員,必須經過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的考核,並取得相應的合格證書。
第三十五條 未取得國家頒發的有關合格證書的,有下列行為之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予以制止,並可以根據情節給予警告或者處以罰款:
(一)從事婚前醫學檢查、遺傳病診斷、產前診斷或者醫學技術鑒定的;
(二)施行終止妊娠手術的;
(三)出具本法規定的有關醫學證明的。
關於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的規定
(國家計生委令第8號)
《關於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的規定》已經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委務會議、衛生部部務會議和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局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發布,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條 為了貫徹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使出生人口性別比保持在正常的范圍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管理條例》,制定本規定。
第三條 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未經衛生行政部門或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批准,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開展胎兒性別鑒定和人工終止妊娠手術。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六條 實施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應當由實施機構三人以上的專家組集體審核。經診斷,確需終止妊娠的,由實施機構為其出具醫學診斷結果,並通報縣級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部門。
第七條 符合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規定生育條件,已領取生育服務證,擬實行中期以上(妊娠14周以上)非醫學需要的終止妊娠手術的,需經縣級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或所在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計劃生育工作機構批准,並取得相應的證明。
第八條 承擔施行終止妊娠手術的醫務人員,應在手術前查驗、登記受術者身份證,以及第六條或第七條規定的醫學診斷結果或相應的證明。
第十一條 醫療保健機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應當在有關工作場所設置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的醒目標志。
第十七條 醫療保健機構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非法為他人進行胎兒性別鑒定或選擇性別的終止妊娠手術的,由衛生行政部門或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管理辦法
頒布日期:19930326 實施日期:19940101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護士系指按本辦法規定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執業證書》並經過注冊的護理專業技術人員。
第十六條 護士注冊的有效期為二年。
第十九條 未經護士執業注冊者不得從事護士工作。
第二十五條 遇有自然災害、傳染病流行、突發重大傷亡事故及其他嚴重威脅人群生命健康的緊急情況,護士必須服從衛生行政部門的調遣,參加醫療救護和預防保健工作。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已經2002年2月20日國務院第55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第四條 根據對患者人身造成的損害程度,醫療事故分為四級:
一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殘疾的;
二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嚴重功能障礙的;
三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輕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的;
四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明顯人身損害的其他後果的。
第十三條 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發生或者發現醫療事故、可能引起醫療事故的醫療過失行為或者發生醫療事故爭議的,應當立即向所在科室負責人報告,科室負責人應當及時向本醫療機構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報告;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接到報告後,應當立即進行調查、核實,將有關情況如實向本醫療機構的負責人報告,並向患者通報、解釋。
第十四條 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發生下列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醫療機構應當在12小時內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一)導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為二級以上的醫療事故;
(二)導致3人以上人身損害後果;
(三)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八條 患者死亡,醫患雙方當事人不能確定死因或者對死因有異議的,應當在患者死亡後48小時內進行屍檢;具備屍體凍存條件的,可以延長至7日。屍檢應當經死者近親屬同意並簽字。
第十九條 患者在醫療機構內死亡的,屍體應當立即移放太平間。死者屍體存放時間一般不得超過2周。逾期不處理的屍體,經醫療機構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批准,並報經同級公安部門備案後,由醫療機構按照規定進行處理。
第三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屬於醫療事故:
(一)在緊急情況下為搶救垂危患者生命而採取緊急醫學措施造成不良後果的;
(二)在醫療活動中由於患者病情異常或者患者體質特殊而發生醫療意外的;
(三)在現有醫學科學技術條件下,發生無法預料或者不能防範的不良後果的;
(四)無過錯輸血感染造成不良後果的;
(五)因患方原因延誤診療導致不良後果的;
(六)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後果的。
第五十六條 醫療機構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
(一)未如實告知患者病情、醫療措施和醫療風險的;
(二)沒有正當理由,拒絕為患者提供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服務的;
(三)未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要求書寫和妥善保管病歷資料的;
(四)未在規定時間內補記搶救工作病歷內容的;
(五)未按照本條例的規定封存、保管和啟封病歷資料和實物的;
(六)未設置醫療服務質量監控部門或者配備專(兼)職人員的;
(七)未制定有關醫療事故防範和處理預案的;
(八)未在規定時間內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
(九)未按照本條例的規定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醫療事故的;
(十)未按照規定進行屍檢和保存、處理屍體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
第二條 國家實行無償獻血制度。
第十三條 醫療機構對臨床用血必須進行核查,不得將不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血液用於臨床。
第十五條 為保障公民臨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國家提倡並指導擇期手術的患者自身儲血,動員家庭、親友、所在單位以及社會互助獻血。
為保證應急用血,醫療機構可以臨時採集血液,但應當依照本法規定,確保采血用血安全。
第二十四條 本法自1998年10月1日起施行。
『柒』 搶救行為法律規定至要義,並闡明其構成
摘要 醫療機構對生命垂危的患者進行搶救治療是醫療機構法定義務也是道德責任,患者在生命垂危獲得醫療機構搶救治療是法律規定的患者的權利。為保障生命垂危等緊急情況下患者得到及時救治,維護患者生命健康權益,應當鼓勵和維護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在患者處於緊急情況下積極施救、採取緊急診療行為。《執業醫師法》第24條規定:「對急危患者,醫師應當採取緊急措施進行診治;不得拒絕急救處置。」
『捌』 120急救的相關法律法規有哪些
120急救車上沒有醫生和任何設備去搶救傷員,至使傷員失去了寶貴的搶救時間而死亡,應該負多少責任
『玖』 救護車管理制度和使用規定
法律分析:一、救護車為醫療救護專用,實行24小時院內值班或24小時開機,由急診科主任、護士長簽發派車單。司機接到通知後,應在5分鍾內做好出車准備,及時出車。
二、使用救護車一律按標准交費,一般情況先收費後出車。如情況緊急或通過電話呼救者,可先出車,出車費由司機負責督促患者補交。
三、住院患者要求到外院就診、檢查或請外院醫生會診、手術者,均按上述收費標准,交納出車費。
四、每月末由救護車司機將每次派車單和收費單據校對後交財務科審查收支情況,按醫院出車補助標准,結算出車補助費。
五、非醫療用車,必須經業務院長簽發派車單。私自派車、私自出車和出車不收費,查明責任者,按出車地點收費標准加倍罰款。
六、救護車作為醫院的醫療服務用車,只能作用於搶救、轉運為重傷病人員,處理緊急疫情及公共衛生防服務等工作使用,如有集體外出參觀學習、因醫療工作接送外院專家、接受醫用物資、醫療器戒的情況,應報縣衛生和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領導審批同意。
七、衛生院必須聘請救護車專職駕駛員,嚴禁院長及非專職駕駛救護車。
八、救護車駕駛員在行車途中,應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做到文明行車,禮貌待人,熱心為病員服務。
法律依據:《規范院前醫療急救管理工作方案》
第一條 救護車符合衛生行業標准,標志圖案、標志燈具和警報器符合國家、行業標准和有關規定,並統一車輛編號、車體標識、設備配置,定期檢修和消毒。
第二條 救護車報屬地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備案,執行公安部門關於特種車輛號牌、年檢及報廢的規定,參加機動車輛強制保險。無手續不全、帶有故障隱患、超期服役和年檢不合格的車輛運行。
第三條 醫療機構的車管部門定期組織安全駕駛和業務技術培訓。
第四條 救護車由當地急救中心(站)統一調派。行政區劃不清或交界地帶,由首次接聽急救電話的急救中心(站)負責調派車輛並做好轉接工作。
第五條 救護車在執行任務時遵守道路交通有關法律法規,按規定使用警笛警燈。
第六條 救護車沒有用於非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除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網路醫院外,沒有任何單位和個人使用救護車開展院前醫療急救工作。
『拾』 國家衛健委救護車管理辦法
法律分析:(1)救護車符合衛生行業標准,標志圖案、標志燈具和警報器符合國家、行業標准和有關規定,並統一車輛編號、車體標識、設備配置,定期檢修和消毒(2)救護車報屬地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備案,執行公安部門關於特種車輛號牌、年檢及報廢的規定,參加機動車輛強制保險。無手續不全、帶有故障隱患、超期服役和年檢不合格的車輛運行。(3)醫療機構的車管部門定期組織安全駕駛和業務技術培訓。(4)救護車由當地急救中心(站)統一調派。行政區劃不清或交界地帶,由首次接聽急救電話的急救中心(站)負責調派車輛並做好轉接工作。(5)救護車在執行任務時遵守道路交通有關法律法規,按規定使用警笛警燈。(6)救護車沒有用於非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除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網路醫院外,沒有任何單位和個人使用救護車開展院前醫療急救工作。
法律依據:《關於進一步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指導意見》 (五) 加強急救車輛等急救運載工具和裝備配置。各地要根據業務工作需要、厲行節約原則,合理配置急救中心(站)救護車數量,偏遠地區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配置數量。遵循合理、必須、均衡原則,完善不同用途和性能救護車配備。有條件的地區可根據需要購置或採取簽訂服務協議的方式配備水上、空中急救運載工具。車輛、擔架等運載工具及裝載的醫療、通訊設備符合國家、行業標准和有關規定,滿足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需求,提高裝備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救護車等急救運載工具以及人員著裝統一標識,統一標注急救中心(站)名稱和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