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山東省文物保護條例

山東省文物保護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7-08 11:49:18

㈠ 棗庄市實施《山東省台兒庄古城保護管理條例》辦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台兒庄古城的保護和管理,根據《山東省台兒庄古城保護管理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制 定本辦法。第二條在台兒庄古城以及相關區域從事建設、保護、管理、經營、游覽、文化等活動,應當遵守本辦法。第三條台兒庄古城保護管理機構是棗庄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具體負責台兒庄古城保護管理工作,履行下列職責:

(一)宣傳、執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

(二)具體實施台兒庄古城的各項規劃和保護措施;

(三)組織研究、整理台兒庄古城抗戰文化、運河文化、魯南文化;

(四)依法行使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

(五)與台兒庄古城保護管理有關的其他工作。第四條台兒庄古城保護管理機構在台兒庄古城內集中行使市容環境衛生、城市規劃、城市綠化、市政、環境保護、公共場所衛生、文物保護、文化市場、價格、食品安全管理和漁業管理工作中有關電魚或者毒魚方面等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行政處罰權。

上述行政處罰權相對集中後,台兒庄古城保護管理機構依法行使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行政強制措施權和執法監督檢查權。第五條市政府法制部門應當監督指導台兒庄古城保護管理機構依法行使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

市財政部門應當將台兒庄古城保護管理工作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市城鄉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環境保護、衛生計生、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文物、物價、食品葯品監督管理、水利漁業等部門應當加強對台兒庄古城保護管理機構的業務指導,依法履行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之外的其他職責。

台兒庄區人民政府應當配合台兒庄古城保護管理機構做好台兒庄古城保護管理工作。第六條台兒庄古城保護管理機構可以將台兒庄古城城牆外(康寧路以東、古運河以南、運河北大堤以北)區域的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委託台兒庄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行使。第七條台兒庄古城保護管理機構、台兒庄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聯合執法工作機制和有關部門駐點聯合辦公機制,加強實施行政許可、監督檢查、行政處罰全過程監管。

台兒庄古城保護管理機構、台兒庄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台兒庄古城景區信息共享機制。台兒庄古城運營機構應當及時報送台兒庄古城景區信息。第八條棗庄市人民政府設立台兒庄古城專項保護經費,專項用於台兒庄古城的保護,不得挪作他用。

專項保護經費由台兒庄古城經營收入、台兒庄區財政預算、國家專項補助資金、民間資本投入、社會捐贈以及其他依法籌集的資金構成。

台兒庄古城運營機構應當按照規定每年留取經營收入的一定比例作為專項保護經費。

專項保護經費專款專戶管理,由台兒庄古城投資機構使用,每年應當上報、公示一次,接受台兒庄古城保護管理機構的監督。第九條台兒庄古城保護管理機構應當組織研究、整理台兒庄古城抗戰文化、運河文化、魯南文化。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等部門應當予以支持、配合。

台兒庄古城運營機構應當重視台兒庄古城文化建設和文化展示,加強台兒庄古城街巷、橋梁、廟宇和文化展館等文化空間、文化設施品質的提升,形成台兒庄古城文化品牌。第十條台兒庄古城的建築物、構築物、道路、駁岸、碼頭、水系和其他設施不得擅自維修、改造,確需維修、改造的,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向台兒庄古城保護管理機構提交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維修、改造概況;

(二)施工單位的資質證明;

(三)施工人員相應的執業資格證書或者從業經歷證明;

(四)施工圖紙和施工效果圖;

(五)維修、改造使用材料清單;

(六)保證施工質量和安全的具體措施;

(七)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內容。第十一條在台兒庄古城從事經營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台兒庄古城產業結構和布局規劃在指定地點和范圍內從事經營活動。第十二條在台兒庄古城從事經營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向台兒庄古城保護管理機構提交店鋪裝修方案,並按照台兒庄古城店鋪裝修管理要求裝修店鋪。

店鋪裝修方案應當融入抗戰文化、運河文化、魯南文化的理念,包括下列內容:

(一)施工圖紙和設計效果圖;

(二)牌匾、招幌和楹聯設計方案;

(三)給排水、油煙處理和外掛設施施工方案;

(四)保證施工質量、安全和環境衛生的具體措施;

(五)台兒庄古城店鋪裝修管理要求的其他內容。

㈡ 山東文物保護條例的新《條例》的主要特點

《山東省文物保護條例》重點是對《文物保護法》和《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進行補充、細化,同時從我省文物工作實際出發,積極創新,增強可操作性與針對性,其中不少規定在文物保護地方性法規中尚屬首次。與1994年《山東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相比,新《條例》體例由原來的八章變為七章,結構和條款的順序進行了重新調整,更加精煉、科學。因此,新《條例》內容更加全面、豐富,規定更為明確,更利於實際操作,概括起來有以下特點:
一是突出文物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針對當前我省部分縣(市、區)還沒有專門的文物管理機構的情況,《條例》第三條第二款作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文物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的規定。「加強文物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包涵了設立文物管理機構、增加編制和人員數量、加強教育培訓、提高隊伍素質和工作水平等要求,對於各級政府切實履行文物保護和管理職責,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文物保護委員會」,具體組織、協調、管理本轄區內文物保護工作;應當建立「文物保護專家咨詢機制」,涉及文物保護方面的決策前,聽取專家意見,促進政府決策、審批活動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二是突出委託執法。目前,我省基層文物保護日常管理和執法工作一般由文物管理所等事業單位承擔,工作難開展,安全監管不到位,對盜掘、盜竊、倒賣文物等違法行為打擊不力等諸多問題。《條例》依據《行政處罰法》規定,作出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可以在法定許可權內,委託文物管理機構等具備法定條件的事業組織實施行政處罰」的規定,有效解決了縣級文物事業單位執法地位問題,對於緩解文物行政執法力量薄弱、執法難等問題將發揮重要作用。
三是突出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管理。我省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有近萬處,其保護管理是文物行政部門日常工作的難點,法律法規對此也缺乏相應的規定和標准。針對這一問題,《條例》第八條第一款規定,「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由縣(市、區)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予以登記公布,參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管理」,凡是由縣(市、區)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登記公布的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其「四有」工作、保養修繕、遷移重建、拍攝利用、建設施工審批、以及涉及文物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等,均參照適用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規定,具有很強的現實操作性。
針對我省地下文物密集地區分布廣、缺乏保護依據的問題,《條例》第八條第二款確立「地下文物保護區」的概念,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將本行政區域內埋藏文物豐富的地區劃定為地下文物保護區,報本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參照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管理」。規定哪一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劃定的地下文物保護區,就由哪一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參照同級文物保護單位管理,並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充分體現了《條例》制定的科學性、可操作、重實效的原則。
四是突出田野文物保護。為加強對古遺址、古墓葬等田野文物的保護力度,有效預防和打擊盜掘、破壞文物等違法犯罪行為,《條例》第十條明確規定「沒有專門機構管理的文物保護單位,由縣(市、區)人民政府聘請一至三名文物保護員專門負責管理,並支付合理報酬,費用在文物保護經費中列支」。這一規定涵蓋了我省所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明確聘請文物保護員的責任人是縣(市、區)人民政府,確定了文物保護員的數量,保證了經費來源,有效解決了田野文物看護難的問題,這在全國的文物保護地方性法規中是首創。
五是強化對利用不可移動文物的管理。不可移動文物尤其是古建築,大多為本質結構,且年代久遠,較為脆弱、易腐蝕、易毀壞。為確保文物安全,《條例》規定:「利用不可移動文物舉辦展覽、展銷、演出等活動,舉辦者應當編制文物和環境保護方案,根據文物的級別,經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審核,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准」(第二十三條)、「媒體對考古發掘現場進行新聞報道、電視直播或者製作專題類節目,應當經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准」。
六是突出基本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工作。對於基本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工作,《條例》堅持「文物保護先行」的原則。《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基本建設工程應當避開地上、地下文物豐富的地段。工程項目在立項、選址前,建設單位應當徵求該項目立項審批主管部門的同級文物行政部門的意見;凡涉及不可移動文物的,建設單位應當事先確定保護措施,作為建設項目重要內容列入可行性研究報告或者設計任務書,並根據文物級別,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准,未經批准,有關主管部門不予立項和批准施工」。《條例》第三十二條規定「進行佔地二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基本建設工程或者在地下文物保護區、歷史文化名城范圍內進行工程建設,建設單位應當事先報請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組織考古調查、勘探,發現文物的,由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會同建設單位共同商定保護措施」。在文物保護法律法規中規定基本建設項目涉及三種情形均需事先考古調查、勘探的做法在全國是第一次,而且涵蓋了線性和片狀建設項目。第三十五條規定「在基本建設工程中發現重要文物需要實施原址保護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與建設單位協商後,可以另行安排用地或者收回土地使用權、退還已交納的土地出讓金;造成建設單位經濟損失的,依法給予補償」的處理辦法,既保護了文物,也維護了建設單位的合法權益。
七是突出對文物徵集活動的管理。針對當前文物徵集仍處於自發徵集、徵集程序及手續不規范的狀況,《條例》作出新規定:「除國家和省另有規定外,文物徵集活動必須經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准,並自徵集活動結束之日起三個月內,將文物徵集情況向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報告備案」,「文物收藏單位徵集文物,應當與文物所有人或者持有人簽訂合同,明確徵集文物的名稱、數量和權屬等內容,並附加徵集文物的照片以及相關資料」。以上規定既保證了文物收藏單位文物徵集工作的規范化,防止文物徵集糾紛,又能夠有效遏制不法分子打著文物徵集的旗號非法收購、倒賣文物等現象。
八是強化對流通文物的管理。當前,文物收藏被全社會所關注。為加強流通文物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典當行、拍賣公司、文化市場、舊貨市場、藝術品市場等單位或者場所經營尚未被認定為文物的監管物品,應當向縣(市、區) 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提出申請,報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准」(第四十九條)。第五十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巡查制度,必要時,可以派員進駐市場,對涉嫌文物購銷經營活動進行現場監管」。這些規定在文物保護地方性法規中尚屬首次,有利於行政主管部門對可能涉及非法文物交易的場所和活動實施有效監管,及時准確地打擊非法買賣文物的行為,規范民間收藏文物的流通秩序,確保國有文物不流失。
九是進一步規范執法部門和司法機關移交文物的行為。針對涉案文物移交時限的法律空白,《條例》第六十三條作出「結案後三十日內無償交還失主或者移交給同級文物行政部門」的規定,明確拒不移交行為的法律責任。這對於規范涉案文物移交行為,促進執法部門和司法機關依法履行文物保護職責,保護文物安全和公民私有財產的所有權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十是突出對文物保護單位的規范管理。國有博物館、考古發掘單位作為文物行政部門所屬的事業單位,承擔大量日常性文物保護工作。《條例》分別對考古發掘單位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工作的審批程序、出土文物清單提交、考古發掘報告和移交出土文物的時限、出土文物管理、博物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設施配備、藏品賬目建立和備案、館藏文物借用、交換程序等多個方面作出明確、細致的規定,從而實現了對文物全方位、無縫隙管理,填補了多項法律空白。
十一是強化法律責任。《條例》法律責任一章對違反前六章義務性和禁止性條款均明確了相應的法律責任,在全國的文物保護地方性法規中是最全面、最嚴格的。特別是對「未徵求文物行政部門的意見,在地上、地下文物豐富的地段進行基本建設工程」,「未經考古調查、勘探,擅自進行佔地二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基本建設工程或者在地下文物保護區、歷史文化名城范圍內進行工程建設」等情節惡劣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違法行為規定了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款的行政處罰。法律責任的強化,使整個法規的邏輯關系更加嚴密,可操作性更強,教育和威懾作用更大,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處理違法行為時規定不明確、無法可依的局面。同時,《條例》規定了文物行政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行為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第六十四條),這在全國也是一個創舉。

㈢ 聊城宋遠方出事了

宋遠方早晚要出事,他來到聊城就沒有辦過一件為老百姓謀福祉,為聊城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的事。一家人獨霸阿爾卡地亞的開發,哄抬了聊城的房價。城市街道臟亂差,市場秩序混亂,百姓收入降低,聊城的老百姓期盼著他早早的走,別再禍害聊城,現在聊城在山東是最窮做落後的了。老百姓遭殃啊

㈣ 保護和開發措施

古火山地質景觀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財產,由於其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和復雜的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因而與其他自然資源相比,它具有稀缺性、易受破壞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只有合理有效的利用和保護,才能使其永續存在、永續利用,發揮其進行觀光游覽、科考科普、健身益智、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功能。

(一)古火山礦物岩石、岩石地層景觀保護和開發

作為昌樂縣的主要礦產資源的藍寶石、玄武岩具有不可再生性、有限性,對其進行掠奪性的開采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加速資源的枯竭還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在「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思想指導下,對於古火山礦物岩石、岩石地層資源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改變以往以單一開采、加工石料為主的產業經濟模式,努力向環保、節能方向轉變,如開發旅遊、建立科研基地及現代農業生產、觀光園等。

1)非經批准,嚴禁資源開采。對景觀區域內的所有採石礦、石灰窯和石料廠進行依法關停,違法建設一律依法拆除;對新的建設和種養項目嚴格加以控制,不予審批。

2)對景觀區內易滑坡、落石地段進行整治加固,設立警示牌,並對遭到破壞的地方應及時恢復治理。

3)對景觀區內廢舊礦區進行統一規劃、治理,注重生態恢復和景觀建設。

4)積極開展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活動,加強對景觀區內的生態資源保護。

5)大力發展景觀旅遊觀光,研發相應的岩石、寶石礦物商品,以旅遊帶動經濟發展,並以經濟收益更好地保護景觀資源,形成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良性循環。

6)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幫助礦業工人,利用閑置廠房、辦公場所搞好轉產、轉行,發展民營經濟,發展高效農業。

(二)火山水體景觀保護和開發

火山水體景觀是有火山作用形成的水文要素與其他要素的結合,是能吸引旅遊者,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水體和水文現象,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和環境形成條件。昌樂縣古火山水體景觀是昌樂縣古火山地質景觀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的開發和保護有助於昌樂縣整體旅遊事業的發展。水體景觀保護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生態平衡,同時合理開發利用。在進行水體景觀開發時一定要合理規劃,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在保證旅遊資源開發的同時,不破壞下一代為滿足其旅遊需求而進行旅遊開發的可能性,同時改善並保護古火山水體景觀賴以生存的資源與環境,提高旅遊接待地區居民的生活質量,為遊客及當地居民提供高質量的自然、歷史、游覽經歷的同時為當地居民參與決策與就業機會。

1)嚴禁在火山水體景觀區內開山、採石、淘沙、取土等,嚴禁在周圍砍伐竹木、採挖苗木花草,保護景區森林資源,涵養水源。

2)劃定水源保護區,禁止一切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動,加強污染監測力度,監測結果應當及時上報上級主管部門,科學改善水質,水體水質不低於國家規定的標准。

3)及時綠化臨時設施拆除後或自然原因造成的植被破壞地段,提高森林覆蓋面積,防止水土流失。

4)結合周圍地質景觀積極做好水體景觀規劃,合理使用水體風景資源。積極開發水上遊玩、觀光旅遊等項目,設施建設應與整體景觀相協調,並建立、完善水體及其周圍必要的環衛設施。

(三)火山與熔岩景觀保護和開發

昌樂縣內分布著眾多的古火山地質遺跡,是山東省唯一一處大規模的古火山遺跡群。由於噴發類型的不同造就了眾多的火山與熔岩景觀,如古火山頸景觀、柱狀節理景觀、熔岩台地景觀、交切火山熔岩景觀、次火山岩相景觀等,具有很高的科研和旅遊開發價值。在旅遊開發中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不人為破壞地質景觀的原貌,對自然因素造成的風化、剝蝕,應加強加固、防護,積極恢復治理。同時做好國家級古火山地質公園內景點的保護及配套設施的建設工作,輔以必要的觀景、休閑、餐飲、住宿等旅遊接待設施,進一步提升昌樂縣古火山地質景觀旅遊價值水平,進而促進整個昌樂縣經濟的發展。

1)停止開采、開採挖掘,建立外圍防護欄,及時恢復治理。

2)加固工程,對人工挖掘、開采坑進行防護,區內地質遺跡最大特點是柱狀節理極其發育,隨著時間遷移,節理縫逐漸加大,穩定性降低,因此必須採取措施加以固定,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

3)對重點地區地質遺跡斷面採用鋼架玻璃鋼棚,以減少其風化程度,達到保護的持久性,外圍用欄桿及鐵網圈連。

4)整治浮土碎石,種植樹木、灌木,防止水土流失。

5)對於個別地質遺跡點所附帶的歷史文物及人文景觀保護,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

6)積極做好古火山地質公園規劃和建設,把具有重要景觀價值的火山地質遺跡積極納入地質公園進行更為科學、更為系統地保護與開發利用。

7)對於已納入地質公園建設並開發旅遊的地質遺跡,實行旅遊導游制,對遊人區進行點或線狀開放,設置部分導游牌、警示牌。

8)建立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資料庫,及時更新數據,動態監測。

9)加大公益性廣告宣傳,提高保護古火山地質遺跡意識。

(四)古生物化石保護和開發

昌樂縣內火山岩區古生物化石主要分布在新近紀臨朐群山旺組地層內,由於該組地層較薄,加上第四紀地層覆蓋較厚,為此出露不明顯,發現有古生物化石的僅有限的幾處,呈零星分布,規模均較小。再加上與昌樂近臨的臨朐縣內已建有國家級山旺古生物化石地質公園,為此昌樂縣內古生物化石單獨開發與利用的價值較小,可作為本地區古火山地質遺跡旅遊開發的輔助項目來利用,重在保護。

1)嚴禁盜采、濫采化石,對於違法、違規者應依照法律、法規嚴肅處罰;加強古生物化石的珍貴性和不可再生性的宣傳教育,提高群眾保護化石及周邊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對於已有古生物化石遺跡地應及時劃定保護范圍,建立生物化石自然生態保護區。

3)將生物化石遺跡地積極納入古火山地質遺跡保護與利用規劃中,依據古火山景觀優勢,開發古生物化石景觀點,編入旅遊觀光路線中。

(五)地質生態景觀保護和開發

對地質生態景觀的保護和開發,一方面要把生態保護作為旅遊發展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生態保護必須是發展中的保護,要積極開發與環境容量相適應並具有自然親和力的旅遊產品。加強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對生態脆弱的景點區域實行環境容量控制和實時監測,倡導低碳旅遊方式。具體措施如下:

1)嚴禁亂采、亂伐、亂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合理設置宣傳保護牌。

2)維護原生種群和區系,保護古樹名木和現有大樹,培育地帶性樹種和特有植物群落,加強對外來引進物種的管理,防止「生物災害」。

3)因境制宜地恢復、提高植被覆蓋率,以適地適樹的原則擴大林地,發揮植物的多種功能優勢,改善風景區的生態和環境。

4)利用和創造多種類型的植物景觀或景點,重視植物的科學意義,組織專題游覽環境和活動。

5)對各類植物景觀的植被覆蓋率、林木郁閉度、植物結構、季相變化、主要樹種、地被與攀緣植物、特有植物群落、特殊意義植物等,應有明確的分區分級的控制性指標及要求。

6)植物景觀分布應同其他內容的規劃分區相互協調;在旅遊設施和居民社會用地范圍內,應保持一定比例的高綠地率或高覆蓋率控制區。

7)遵循景觀生態自然生態承載力。在景觀旅遊區的自然生態承載力必須控制基礎設施、景觀資源和旅遊人數及活動的開展等。如果超過最大承載容量,旅遊區內的自然體系將失去維持平衡的能力,旅遊區的景觀生態也就不復存在。

8)建立保護景觀生態資源法規。將政府主導功能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在政策方針和戰略性發展規劃的下制定法規條例,法規要分清利益主體,明確保護職責,對破壞景觀生態資源者進行嚴厲懲戒,對保護者的支持鼓勵和褒獎。

(六)人類活動遺跡景觀保護和開發

1.對人工采坑的保護與開發

在礦業生產過程中進行作業活動留下來的遺跡、遺址和史跡,是地質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遺跡仍具備科學研究價值及人文價值,對這類遺跡應當加以改造、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和利用。目前廢棄採石坑修復通常採用生態恢復或景觀再造兩種方法。生態恢復法以植被恢復為主要目標,藉助植被減緩甚至消除水土流失和滑坡等地質危害,同時改良土壤,促進植被演替。該方法通常要求廢棄採石坑的破壞不太嚴重,具有一定的生態恢復基礎。景觀再造法則注重合理利用採石遺留的獨特地質地貌,利用景觀藝術的手法,巧妙融合周邊環境,營造獨特風貌和人文情趣,所保留的採石遺跡還能起到教育警示作用。為此對於縣內人工采坑的保護與開發應結合實際情況分類進行。

對於規模較小、不具觀賞價值而具有一定生態恢復能力的廢棄采坑,應以回填、生態恢復為主,具體措施如下:

1)嚴禁一切非法開采、挖掘活動,加強對原采坑碎石、廢石等的清理。

2)對於挖掘坑、開采坑邊坡進行加固防護,防止次生災害發生。

3)對挖掘坑、開采坑進行回填、復墾,可開發利用為林地、耕地等。

4)注重保護生態,建立新型綠化農業。

對於具有一定規模、較好觀賞價值的廢棄采坑,應在加強生態恢復與治理的同時突出景觀的利用與開發。礦坑的保護與開發利用要緊密結合礦山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治理,並將礦山所在區域內的林木、奇石、秀水與礦坑建設有機結合在一起,在加強礦坑生態恢復與治理的同時,注重景觀建設,加強景觀規劃,將礦山環境建設成符合國家標准、與周圍環境相和諧的景觀游覽地及科研、教育基地,這樣既恢復和保護了生態環境,減少或消除了地質災害,同時也推動了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對探寶洞及防控洞景觀的保護與開發

對探寶洞及防控洞景觀的保護與開發,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旅遊開發,結合周圍自然景觀進行統一規劃,完善配套設施,大力發展旅遊業。具體措施如下:

1)健全、完善法律、法規,嚴禁一切對景觀資源的破壞行為。

2)對洞內、洞外定期檢查,對易發生次生災害的地方進行加固防護。

3)完善洞內道路、燈光等建設。

4)建立與之配套的休息、餐飲、住宿等建設。

(七)其他資源專項保護

1.文物專項保護

1)確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進行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進行實施,同時對沒有定級的文物保護單位,設定相應的暫保登記,並建議按此申報和進行保護。

2)根據保護文物的實際需要,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並公布建設控制地帶。在建設控制地帶內,不得建設危及文物安全的設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體量、色調等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風貌不相協調的建築物或者構築物。

3)對文物保護單位的任何改動都要報請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並按照法定程序報文物主管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拆除、改動文物保護單位。

4)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和日常維護必須保證文物的真實性,對於需要修繕的,必須要有詳細的修繕計劃和設計施工方案,並在文物專家指導下進行,同時接受審批機關的監督和指導,工程竣工時,應當報審批機關驗收。

5)對於侵佔文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無條件予以退還。

6)落實消防措施,杜絕安全隱患。文物保護單位必須配備,消防設施,必須安裝避雷設備。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能破壞文物景觀,所有管線必須入地。

2.古樹名木專項保護

1)建設完善的古樹名木檔案,明確位置、樹齡、立地條件並且配有照片,定期檢查,更新檔案資料,實行動態監管。

2)所有古樹名木均需掛牌保護(但不準釘釘子、拴鐵絲),位於游覽路兩側及游覽景點內的古樹名木應設防護欄,嚴禁有人攀爬、劃刻、拆采、砍伐。

3)加強古樹名木周邊的小環境治理,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

4)加強古樹名木的病蟲害防治和養護管理,加強防雷、防火工作。對於衰老的古樹名木,應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應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古樹復壯。

㈤ 中國有《海洋法》嗎

截至2019年12月,中國沒有《海洋法》,但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是為了保護和改善海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防治污染損害,維護生態平衡,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制定。

1982年8月23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修訂。

根據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七部法律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根據2017年11月4日主席令第81號《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等十一部法律的決定》第三次修正,2017年11月5日起施行。

(5)山東省文物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國際海洋法的修訂沿革:

國際海洋法又稱「海洋法」,國際海洋法是國際法的一部分,為各國所遵行,受國際法基本原則的支配。在人類歷史上,曾出現「海洋自由論」、「閉海論」、「三海里界限」等一系列有關海洋的主張。20世紀以前,領海和公海制度已經形成。

1930年海牙國際法編纂會議確定領海為國家領土一部分的法律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海洋科學技術和海洋開發利用的空前發展,出現了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國際海底區域等新的海洋法律制度,已有的領海和公海制度等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1958年第一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上制定了《領海及毗連區公約》、《公海公約》、《捕魚與養護公海生物資源公約》和《大陸架公約》。經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長期協商討論,1982年簽訂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成為國際海洋法中最重要的國際公約。

㈥ 山東省宗教事務條例(2013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規范宗教事務管理,促進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宗教事務及其管理活動。第三條國家依法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維護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

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應當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危害國家安全,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的活動。第四條各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聽取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的意見,協調各有關部門做好宗教事務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宗教事務,依法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宗教事務進行管理、監督和指導;其他有關部門應當依據各自職責協助做好宗教事務管理工作。第二章宗教團體和宗教教職人員第六條成立宗教團體應當按照社會團體管理的有關規定,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查同意後,向同級民政部門申請登記。

民政部門應當將登記情況告知負責審查的宗教事務部門,並由該宗教事務部門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宗教團體變更主要登記事項或者注銷,應當到原審查登記機關辦理相關手續。第七條宗教團體依法進行宗教文化學術交流和研究。

設立宗教院校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程序和條件辦理。第八條宗教團體可以編印宗教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編印一次性宗教內部資料性出版物,應當經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後,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新聞出版部門審批;編印連續性宗教內部資料性出版物,應當經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後,報省人民政府新聞出版部門審批。

宗教內部資料性出版物不得公開發行和銷售。

出版公開發行的宗教出版物,按照國家出版管理的規定辦理。第九條鼓勵宗教團體培養愛國愛教,遵守法律、法規和規章,有較高宗教造詣的宗教教職人員。第十條宗教團體應當接受當地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協助人民政府貫徹實施有關宗教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對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進行愛國主義和法制教育。第十一條信仰伊斯蘭教的公民出國朝覲,由伊斯蘭教全省性宗教團體協助伊斯蘭教全國性宗教團體組織。第十二條宗教教職人員由宗教團體按照有關規定認定,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後,方可從事宗教教務活動。

宗教教職人員資格證書由作出認定的宗教團體頒發。

宗教團體解除或者注銷宗教教職人員身份,應當收回其資格證書,並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第十三條宗教教職人員擔任或者離任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應當經有關宗教團體同意,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宗教教職人員兼任其他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徵得有關宗教團體同意,並報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第十四條宗教教職人員到任職所在地縣(市、區)行政區域以外主持宗教活動,應當事先徵得擬主持地宗教團體同意,報當地縣(市、區)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宗教教職人員到外省或者外省宗教教職人員到本省主持宗教活動,以及外省宗教教職人員到本省宗教活動場所擔任主要教職,應當經全省性宗教團體同意,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報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第十五條宗教教職人員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宗教教職人員的社會保障,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執行。第三章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活動第十六條宗教活動場所的設立和登記,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第十七條未經有關主管部門批准,不得重建、改建、擴建、拆除宗教活動場所。第十八條在宗教活動場所內新建、改建、擴建建築物,不影響現有布局和功能的,應當經縣(市、區)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改變現有布局和功能,屬於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以下簡稱寺觀教堂)的,應當經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屬於其他固定處所的,應當經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

在宗教活動場所內新建、改建、擴建、拆除建築物,遷移寺觀教堂,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涉及規劃、土地、文物等行政管理事項的,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辦理。

㈦ 山東文物保護條例的《山東省文物保護條例》部分新規定說明

為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文物保護工作需要,切實解決實際工作中的突出問題,《條例》在多個方面都作出了新的、明確規定。
一、關於加強文物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針對當前我省部分地區特別是基層縣(市、區)還沒有專門文物管理機構的現狀,《條例》第三條第二款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文物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其文物保護委員會負責協調、解決涉及文物保護的重大事項」,這在歷史上是沒有過的。該規定包涵了設立文物管理機構和文物保護委員會、增加編制和人員數量、加強教育培訓、提高隊伍素質和工作水平等要求,對於各級政府切實履行文物保護和管理職責,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關於文物保護專家咨詢機制。文物保護工作有其自身規律和特殊性,而且專業性很強,為此,《條例》專門增加一款專家咨詢機制的內容,即第三條第三款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文物保護專家咨詢機制」。建立「文物保護專家咨詢機制」,有助於促進政府決策、審批活動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進一步提升政府文物依法行政能力。
三、關於委託執法。目前,我省基層文物日常管理和執法工作均由文物管理所等事業單位承擔,針對基層文物管理機構建設的現狀,《條例》依據《行政處罰法》第十九條,在第六條作出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可以在法定許可權內,委託文物管理機構等具備法定條件的事業組織實施行政處罰」,用法規的形式授權文物行政部門委託執法,這對於緩解文物行政執法力量薄弱、執法難等問題將發揮重要作用。
四、關於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管理。我省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數量巨大,其保護管理是文物行政部門日常工作的難點,法律法規對此也缺乏相應的規定和標准。針對這一問題,《條例》第八條第一款明確規定: 「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由縣(市、區)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予以登記公布,參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管理」。據此,凡是由縣(市、區)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登記公布的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其「四有」工作、保養修繕、遷移重建、拍攝利用、建設施工審批、以及涉及文物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等,均參照適用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規定,具有很強的現實操作性。
五、關於地下文物保護區。針對我省地下文物密集地區分布廣、缺乏保護依據的問題,《條例》第八條第二款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將本行政區域內埋藏文物豐富的地區劃定為地下文物保護區,報本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參照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管理」。規定哪一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劃定的地下文物保護區,就由哪一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參照同級文物保護單位管理,並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的做法,提高了地下文物保護區法律上的保護級別,加大了保護力度。
六、關於文物保護員。為加強對古遺址、古墓葬等田野文物的保護力度,有效預防和打擊盜掘、破壞文物等違法犯罪行為,《條例》第十條明確規定:「沒有專門機構管理的文物保護單位,由縣(市、區)人民政府聘請一至三名文物保護員專門負責管理,並支付合理報酬,費用在文物保護經費中列支」。這一規定涵蓋了我省所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明確聘請文物保護員的責任人是縣(市、區)人民政府,確定了文物保護員的數量,保證了經費來源,有效解決了田野文物看護難的問題,這在全國的文物保護地方性法規中開了先例。
七、關於利用不可移動文物舉辦活動和拍攝電影、電視、廣告。不可移動文物尤其是古建築,大多為木質結構,且年代久遠,較為脆弱、易腐蝕、易毀壞。出於對文物安全、自然環境、歷史風貌等進行保護的需要,《條例》第二十三條明確規定:「利用不可移動文物舉辦展覽、展銷、演出等活動,舉辦者應當編制文物和環境保護方案,根據文物的級別,經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審核,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准」;「利用不可移動文物拍攝電影、電視、廣告等活動,應當經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批准,並按照規定向其管理、使用單位支付費用。涉外拍攝活動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八、關於考古發掘現場拍攝、報道。為了防止引起別有用心的人和不法分子的過分關注,給考古發掘現場帶來安全隱患,《條例》第三十條明確規定:「媒體對考古發掘現場進行新聞報道、電視直播或者製作專題類節目,應當經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准」。在嚴格文物管理的同時,我們衷心歡迎社會各界尤其是各類媒體積極參與文物宣傳、保護工作。
九、關於基本建設的文物保護工作。對於基本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工作,《條例》堅持「文物保護先行」的原則,第三十一條明確規定:「基本建設工程應當避開地上、地下文物豐富的地段。工程項目在立項、選址前,建設單位應當徵求該項目立項審批主管部門的同級文物行政部門的意見;凡涉及不可移動文物的,建設單位應當事先確定保護措施,作為建設項目重要內容列入可行性研究報告或者設計任務書,並根據文物級別,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准,未經批准,有關主管部門不予立項和批准施工」,此規定將《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魯政發〔2008〕 93號)的規定上升為地方性法規,在全國也尚屬首次;《條例》第三十二條明確規定:「進行佔地二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基本建設工程或者在地下文物保護區、歷史文化名城范圍內進行工程建設,建設單位應當事先報請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組織考古調查、勘探,發現文物的,由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會同建設單位共同商定保護措施」。在文物保護法律法規中規定基本建設項目涉及三種情形均需事先考古調查、勘探的做法在全國是第一次,而且涵蓋了線性和片狀建設項目;對於基本建設中發現重要文物需要實施原址保護的,《條例》借鑒兄弟省、市的成功經驗,在第三十五條明確規定:「在基本建設工程中發現重要文物需要實施原址保護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與建設單位協商後,可以另行安排用地或者收回土地使用權、退還已交納的土地出讓金;造成建設單位經濟損失的,依法給予補償」的處理辦法,既保護了文物,也維護了建設單位的合法權益。
十、關於文物徵集。針對當前文物徵集仍處於自發徵集、徵集程序及手續不規范的狀況,《條例》第四十一條明確規定:「除國家和省另有規定外,文物徵集活動必須經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准,並自徵集活動結束之日起三個月內,將文物徵集情況向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報告備案」;第四十二條明確規定:「文物收藏單位徵集文物,應當與文物所有人或者持有人簽訂合同,明確徵集文物的名稱、數量和權屬等內容,並附加徵集文物的照片以及相關資料」。以上規定既保證了文物收藏單位文物徵集工作的規范化,防止文物徵集糾紛,又能夠有效遏制不法分子打著文物徵集的旗號非法收購、倒賣文物等現象。
十一、關於監管物品經營。當前,文物收藏被全社會所關注。為規范民間收藏文物的流通秩序,確保國有文物不流失,《條例》第四十九條明確規定:「典當行、拍賣公司、文化市場、舊貨市場、藝術品市場等單位或者場所經營尚未被認定為文物的監管物品,應當向縣(市、區)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提出申請,報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准」;第五十條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巡查制度;必要時,可以派員進駐市場,對涉嫌文物購銷經營活動進行現場監管」。這些規定在文物保護地方性法規中尚屬首次,有利於行政主管部門對可能涉及非法文物交易的場所和活動實施有效監管,及時准確地打擊非法買賣文物的行為。
十二、關於涉案文物移交。針對涉案文物移交時限的法律空白,《條例》第六十三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海關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門對追繳的涉案文物,應當登記造冊,妥善保管,並在結案後三十日內無償交還失主或者移交給同級文物行政部門;拒不按時交還或者移交的,由主管機關或者監察機關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這對於規范涉案文物移交行為,促進執法部門和司法機關依法履行文物保護職責,保護文物安全和公民私有財產的所有權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十三、關於從事文物保護工作的單位管理。國有博物館、考古發掘單位作為文物行政部門所屬的事業單位,承擔了大量日常性文物保護工作,其工作的規范化程度直接影響到我省文物事業基礎是否牢固和長遠發展。因此,《條例》將上述文物單位的工作作為調整和規范的一個重點。《條例》第二十六條第二款明確規定,「考古調查、勘探由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准」,這樣一方面可以加強對考古調查、勘探工作的管理,規范工作程序,強化監管,另一方面有利於全面掌握全省各級文物行政部門及考古發掘單位為配合工程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工作的情況,及時發現和查處違法行為,加強基本建設領域的文物保護工作。《條例》第三十七條第二款明確規定:「文物收藏單位應當逐步建設文物藏品數字化信息庫」。據此,我省將逐步建立起全省范圍內所有館藏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的數字檔案,摸清館藏文物底數,實現無紙化、信息化管理,極大地提高館藏文物管理水平。
十四、關於對部分嚴重違法行為的處罰。為了增強《條例》的可操作性,使整個法規的邏輯關系更加嚴密,更好的發揮其引導、教育和震懾作用,法律責任一章對違反前六章義務性和禁止性條款均明確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在全國的文物保護地方性法規中是最全面的。
《條例》第五十二條明確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責令改正,並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文物損毀等嚴重後果的,處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未徵求文物行政部門的意見,在地上、地下文物豐富的地段進行基本建設工程的;
(二)未經考古調查、勘探,擅自進行佔地二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基本建設工程或者在地下文物保護區、歷史文化名城范圍內進行工程建設的。
第五十三條明確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對社會開放的文物保護單位和有不可移動文物的參觀游覽場所的管理、使用單位,拒不採取有效措施保證文物安全,或者破壞文物的自然環境和歷史風貌的;
(二)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擅自設置戶外廣告設施或者栽植、移植大型喬木和修建構築物的;
(三)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修建人造景點或者存放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蝕性等危害文物安全的物品的;
(四)在工程建設和生產活動中發現文物,不立即停止施工、生產,造成文物損毀的;
(五)建設和施工單位拒不配合或者妨礙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的;
(六)建設單位拒不支付考古調查、勘探、發掘費用的;
(七)建設單位進行基本建設工程涉及不可移動文物,未事先確定文物保護措施,或者未將事先確定的保護措施報請批準的;
(八)擅自利用不可移動文物舉辦展覽、展銷、演出或者拍攝電影、電視、廣告等活動的;
(九)擅自對考古發掘現場進行新聞報道、電視直播或者製作專題類節目的。
前款規定的違法行為人是國家工作人員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五十四條明確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擅自變更已批準的修繕計劃和工程設計、施工方案,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遷移、重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責令改正;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資質證書。
以上規定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執法人員處理違法行為時無法可依的局面。
十五、關於國家工作人員的法律責任。為了使政府各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履行文物保護職責,規范自身行政行為,落實執法責任制,《條例》規定了國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行為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條例》第五十三條第二款明確規定:「前款規定的違法行為人是國家工作人員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第六十一條明確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發展改革、國土資源、住房城鄉建設、規劃等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未徵求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意見,或者未經文物行政部門同意擅自審批建設項目的,由主管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第六十二條明確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擅自改變文物保護單位行政隸屬關系的,由上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第六十四條明確規定:「文物行政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熱點內容
西鄉有按勞動法的廠沒 發布:2025-01-22 12:28:09 瀏覽:832
小學生簡單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22 12:16:55 瀏覽:277
企業管理法律知識培訓 發布:2025-01-22 12:11:37 瀏覽:464
法律部門規章 發布:2025-01-22 12:07:27 瀏覽:727
松原市法律咨詢 發布:2025-01-22 12:04:49 瀏覽:602
酒店大廳保安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2 11:21:37 瀏覽:936
盱眙法院庭長 發布:2025-01-22 11:06:23 瀏覽:950
吳惠芬的姐姐是法官嗎 發布:2025-01-22 10:43:29 瀏覽:728
駐馬店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2 10:24:45 瀏覽:970
法院立案管轄 發布:2025-01-22 09:57:12 瀏覽: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