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訪條例
A. 山東省信訪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持國家機關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保護信訪人的合法權益,規范信訪活動和信訪工作,維護信訪秩序,監督和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信訪人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信訪活動和本省國家機關的信訪工作。第三條本條例所稱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採用網路、書信、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國家機關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國家機關處理的活動。
本條例所稱信訪人,是指採用前款規定的形式,向國家機關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本條例所稱國家機關,包括本省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和派出機關、派出機構,各級人民法院,各級人民檢察院。第四條信訪工作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
(二)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問題與源頭預防、疏導教育相結合;
(三)訴訪分離、分類處理;
(四)公正合理、便民利民。第五條國家機關應當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嚴格執法,公正司法,運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專家論證、公眾參與、合法性審查以及決策失誤糾錯改正等機制,從源頭上預防導致信訪問題的矛盾和糾紛。
國家機關應當運用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依法、及時化解可能導致信訪問題或者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矛盾糾紛。第六條國家機關應當加強信訪工作,根據信訪事項的性質和職責分工,受理、辦理信訪事項;建立和完善信訪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實行信訪工作領導責任制。
國家機關負責人應當閱批重要來信和網路投訴,接待重要來訪,定期聽取信訪工作匯報,研究處理信訪工作中的突出問題。第七條省、設區的市、縣(市、區)應當建立和完善信訪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對信訪工作的綜合協調、組織推動、檢查督導,研究解決信訪突出問題,協調處理涉及兩個以上地區、部門、行業的復雜、疑難信訪事項。第八條國家機關應當依法向信訪人公開其信訪事項處理進展、辦理結果,並為其查詢、評價本人信訪事項辦理情況提供便利。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信訪工作績效納入公務員考核體系,對在信訪工作中做出優異成績的組織或者個人給予獎勵,對失職、瀆職的工作人員依法追究責任。第十條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通過依法參與國家機關的信訪工作,了解、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協助有關國家機關處理涉及本組織的信訪事項。
國家機關應當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信訪工作,為信訪人和信訪工作提供專業咨詢和服務。
新聞媒體應當加強對信訪工作和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引導公眾通過法定途徑反映訴求、維護權益。第二章信訪人的權利和義務第十一條信訪人依法信訪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干預、阻撓信訪人依法進行的信訪活動,不得非法限制信訪人的人身自由,不得歧視、打擊報復信訪人。第十二條信訪人在信訪活動中,享有下列權利:
(一)向國家機關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
(二)委託代理人;
(三)在國家機關調查處理信訪事項時進行陳述和申辯;
(四)對與本人信訪事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提出迴避申請;
(五)查詢本人信訪事項受理、辦理情況;
(六)要求有關國家機關答復信訪事項受理、辦理結果;
(七)要求對個人隱私、商業秘密予以保密;
(八)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第十三條信訪人在信訪活動中,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依照法定程序和要求提出信訪事項;
(二)遵守公共秩序和信訪秩序;
(三)提出的信訪事項客觀真實,對所提供的材料內容的真實性負責,不得捏造、歪曲事實,不得誹謗、誣告陷害他人;
(四)配合國家機關對信訪事項進行調查、核實和處理;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第三章信訪工作機構
B.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訪條例是哪一年開始實施的
法律分析:2005年5月1日起施行,2005年1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76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為了保持各級人民政府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保護信訪人的合法權益,維護信訪秩序。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暢通信訪渠道,為信訪人採用本條例規定的形式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提供便利條件。
法律依據:《信訪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採用前款規定的形式,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稱信訪人。
C. 2021年信訪條例是什麼
信訪人提出信訪事項,一般應當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等書面形式;信訪人提出投訴請求的,還應當載明信訪人的姓名(名稱、住址和請求、事實、理由。有關機關對採用口頭形式提出的投訴請求,應當記錄信訪人的姓名(名稱、住址和請求、事實、理由。
《信訪條例》
第二十二條信訪人按照本條例規定直接向各級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以外的行政機關提出的信訪事項,有關行政機關應當予以登記;對符合本條例第十四條第一款規定並屬於本機關法定職權范圍的信訪事項,應當受理,不得推諉、敷衍、拖延;對不屬於本機關職權范圍的信訪事項,應當告知信訪人向有權的機關提出。有關行政機關收到信訪事項後,能夠當場答復是否受理的,應當當場書面答復;不能當場答復的,應當自收到信訪事項之日起15日內書面告知信訪人。但是,信訪人的姓名(名稱)、住址不清的除外。有關行政機關應當相互通報信訪事項的受理情況。
第二十八條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辦理信訪事項,應當恪盡職守、秉公辦事,查明事實、分清責任,宣傳法制、教育疏導,及時妥善處理,不得推諉、敷衍、拖延。
第二十九條信訪人反映的情況,提出的建議、意見,有利於行政機關改進工作、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關行政機關應當認真研究論證並積極採納。
第三十條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信訪事項或者信訪人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第三十一條對信訪事項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辦理信訪事項,應當聽取信訪人陳述事實和理由;必要時可以要求信訪人、有關組織和人員說明情況;需要進一步核實有關情況的,可以向其他組織和人員調查。對重大、復雜、疑難的信訪事項,可以舉行聽證。聽證應當公開舉行,通過質詢、辯論、評議、合議等方式,查明事實,分清責任。聽證范圍、主持人、參加人、程序等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十二條對信訪事項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經調查核實,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及其他有關規定,分別作出以下處理,並書面答復信訪人:(一)請求事實清楚,符合法律、法規、規章或者其他有關規定的,予以支持;(二)請求事由合理但缺乏法律依據的,應當對信訪人做好解釋工作;(三)請求缺乏事實根據或者不符合法律、法規、規章或者其他有關規定的,不予支持。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依照前款第(一)項規定作出支持信訪請求意見的,應當督促有關機關或者單位執行。
D. 貴州省信訪條例(2006)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信訪人的合法權益,保持國家機關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規范信訪行為和信訪工作,維護信訪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國家機關反映情況,提出意見、建議、要求和申訴、控告、檢舉,依法由有關國家機關處理的活動。
本條例所稱信訪人,是指採用前款規定的形式,向國家機關反映情況,提出意見、建議、要求和申訴、控告、檢舉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本條例所稱信訪請求,是指信訪人在信訪活動中向國家機關反映的情況,提出的意見、建議、要求和申述、控告、檢舉。
本條例所稱信訪事項,是指有關國家機關依照國務院《信訪條例》和本條例的有關規定受理的信訪請求。
本條例所稱國家機關,是指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各級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第三條信訪工作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依法、及時、就地、按程序解決問題與疏導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第四條依法應當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定途徑處理的事項,信訪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向司法機關、仲裁機構、行政復議機關提出。
國家機關受理、辦理信訪事項時有法律、法規規定的,按照其規定的程序和期限辦理。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府應當設立信訪工作機構,配備專職信訪工作人員,所需信訪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實際工作需要,確定與工作相適應的專職或者兼職信訪工作人員。
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應當確定負責信訪工作的機構。第六條各級國家機關應當建立信訪工作人員培訓、交流機制,提高信訪工作人員的素質和工作水平,並為信訪工作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提供工作場所和其他必要的工作條件。第七條信訪人依法信訪的行為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壓制、打擊報復。
信訪人反映的情況、提出的意見、建議,對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改進國家機關工作以及保護社會公共利益有貢獻的,有關國家機關應當給予表彰、獎勵。第八條對在信訪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或者個人,由有關國家機關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信訪人的權利和義務第九條信訪人有權向國家機關提出下列信訪請求:
(一)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提出批評、意見和建議;
(二)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違紀、失職、瀆職行為提出控告或者檢舉;
(三)對侵害自身合法權益的行為提出控告或者申訴;
(四)對損害國家、社會、集體利益的行為提出控告或者檢舉;
(五)其他需要反映的情況、問題和要求。第十條信訪人在信訪中享有下列權利:
(一)了解信訪工作制度和信訪事項的處理程序;
(二)要求信訪工作人員提供與其信訪請求有關的法律、政策咨詢服務;
(三)對與信訪人或者信訪事項有利害關系的信訪工作人員提出迴避申請;
(四)要求受理或者辦理機關告知其所反映信訪事項的辦理情況;
(五)依法申請復查、復核或者聽證;
(六)對其控告、檢舉的有關事宜要求保密;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第十一條信訪人在信訪中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遵守法律、法規,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不得損害其他公民、法人、組織的合法權益;
(二)如實反映情況,不得捏造、歪曲事實,不得誣告、誹謗、陷害他人;
(三)依照法律、法規規定的方式和程序進行信訪活動,遵守信訪秩序;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第十二條信訪人提出信訪請求,應當向依法有權處理的本級國家機關提出;已經受理或者正在辦理的,信訪人不得再向受理、辦理機關及其上級國家機關提出同一信訪請求。第十三條信訪人提出信訪請求,一般應當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等書面形式;信訪人提出投訴請求的,還應當載明信訪人的姓名(名稱)、住址、聯系方式和請求、事實、理由。
信訪人採用口頭形式提出信訪請求的,有關國家機關應當做好記錄。
E. 遼寧省信訪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障信訪人的合法權益,維護信訪活動的正常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有關法律規定,結合我省的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信訪,是指信訪人通過書面或口頭的形式,向國家機關反映情況,表達意願,並由有關國家機關和單位負責處理的活動。第三條本條例所稱信訪人,是指進行信訪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第四條本條例所稱國家機關是指本省各級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第五條地方各級國家機關受理信訪是聽取人民群眾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群眾監督的重要途徑,對來信來訪必須認真受理、接待,及時處理。第六條處理來信來訪,要堅持依法辦事,實事求是,分級負責、歸口辦理和就地解決問題的原則,實行誰主管誰負責的責任制。第七條各民族人民群眾都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信訪的權利。第二章信訪人的權利與義務第八條信訪人依法進行的信訪活動,受國家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對信訪人不得歧視、刁難、打擊報復。第九條信訪人在信訪活動中享有下列權利:
(一)對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提出意見、批評和建議;
(二)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檢舉;
(三)向有關國家機關反映情況和問題,提出要求;
(四)依照法定程序向有關國家機關催促處理、要求答復信訪事項。第十條信訪人在信訪活動中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
(二)如實反映情況,不得捏造和歪曲事實,誣諂他人;
(三)自覺遵守信訪秩序和社會公德,不得威脅、要挾、謾罵、毆打有關工作人員;
(四)接受國家機關符合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規定的處理,不得無理取鬧,不得影響國家機關的正常工作秩序;第十一條反映群體意願的來訪,應當推選代表進行。第三章信訪工作機構與人員第十二條本省各級國家機關設立的信訪工作機構,應配備與工作任務相適應的人員,選擇政治堅定、作風正派、廉潔奉公、聯系群眾,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和文化素質的人員從事信訪工作。第十三條本省各級國家機關應加強對信訪工作的領導,要有一位負責人主管信訪工作,經常對本機關的信訪工作進行檢查、指導,處理重大信訪問題,其他成員要負責處理分管工作的信訪問題。第十四條本省各級國家機關的信訪工作部門是代表本機關處理來信來訪的職能部門,其職責是:
(一)接待受理信訪人的來信來訪,向信訪人宣傳法律、法規、政策;
(二)承辦上級國家機關和本級國家權力機關轉辦、交辦的信訪案件;向有關國家機關和下級機關轉辦、交辦、督辦信訪案件;
(三)綜合研究信訪情況,及時向領導反映群眾的要求、意見、建議,提出處理意見;
(四)調查處理重要信訪案件;
(五)協調有關機關處理信訪案件;
(六)檢查、指導、聯系下級機關的信訪工作;
(七)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有關信訪事項。第十五條信訪工作人員在信訪工作中有提出建議,參加有關會議,閱讀有關文件,作必要的調查取證的權利。第十六條信訪工作人員應當忠於職守,遵紀守法,公正無私,做好信訪工作。第十七條信訪工作人員的人身自由和安全受到侵害時,當地公安、保衛部門應當及時依法處理。第十八條信訪工作人員與信訪案件當事人有親屬關系或其他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第四章受理范圍第十九條本省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及其主席團受理下列來信來訪:
(一)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工作人員的意見、批評、建議;
(二)對本級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遵守、執行憲法、法律、法規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議、決定的意見、建議和申訴;
(三)對本行政區內行政、事業管理工作重大問題的建議;
(四)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選出的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任免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建議、批評、意見和對上述人員違法失職行為的檢舉、控告;
(五)對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作出的決定、決議的意見和建議;
(六)上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轉辦、交辦的信訪案件;
(七)應由縣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及其主席團處理的其他問題。
F. 信訪工作條例自什麼時候起施行
《信訪工作條例》於2022年5月1日正式施行。《條例》是我們黨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制定出台的第一部全面規范信訪工作的黨內法規。2005年國務院發布的《信訪條例》同時廢止。
一、《信訪工作條例》與2005年國務院頒布的《信訪條例》不同之處:強化了黨對信訪工作的領導,明確了該《條例》適用於各級黨的機關、人大常委會機關、行政機關、政協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以及群團組織、國有企事業單位等開展信訪工作。
二、《條例》的解讀
(一)訴訟與信訪分離
將涉及民事、行政、刑事等訴訟權利救濟的信訪事項從普通信訪體制中分離出來,由有關政法部門依法處理。即是說,各級黨委和政府信訪部門收到涉法涉訴信件,會轉送同級政法部門依法處理,對屬於紀檢監察機關受理的檢舉控告類信訪事項,轉送紀檢監察機關依規依紀依法處理。
(二)對信訪人反映訴求的行為予以了明確規范
1、不得捏造歪曲事實,不得誣告陷害他人。信訪人要對所提供材料內容的真實性負責,不得捏造、歪曲事實,不得誣告、陷害他人。
2、多人走訪的,必須推出代表且代表人數不得超5人。即:多人採用走訪形式提出相同信訪事項的,應當按規定推選代表,代表人數不得超過5人。
3、信訪人不得有如下6種行為
(一)在機關、單位辦公場所周圍、公共場所非法聚集,圍堵、沖擊機關、單位,攔截公務車輛,或者堵塞、阻斷交通;
(二)攜帶危險物品、管制器具;
(三)侮辱、毆打、威脅機關、單位工作人員,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毀壞財物;
(四)在信訪接待場所滯留、滋事,或者將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棄留在信訪接待場所;
(五)煽動、串聯、脅迫、以財物誘使、幕後操縱他人信訪,或者以信訪為名借機斂財;
(六)其他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國家和公共安全的行為。
相關處罰措施:信訪人滋事擾序、纏訪鬧訪情節嚴重,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或者違反集會遊行示威相關法律法規的,由公安機關依法採取必要的現場處置措施、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信訪人捏造歪曲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G. 吉林省信訪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障信訪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監督國家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密切國家機關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信訪,是指信訪人通過書信、電報、電話或者面談等方式,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提出建議、批評和意見;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違法失職行為提出控告或者檢舉;為維護自身的權益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或者要求的活動。第三條信訪活動必須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政策,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第四條受理信訪是地方各級國家機關(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及其派出機構的職責,必須依法做好信訪工作,保障信訪人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第五條各民族都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信訪的權利。第二章機構與職責第六條地方各級國家機關的信訪機構是代表本機關處理信訪的職能機構。
縣級以上地方國家機關必須建立健全信訪工作機構,配備適應工作需要的信訪工作人員。
縣級以上地方國家行政機關所屬工作部門,鄉、民族鄉、鎮,應當根據工作需要設立相應的信訪工作機構或者配備專(兼)職信訪工作人員。第七條地方各級國家機關信訪工作機構的職責是:
(一)代表本機關受理信訪事宜;
(二)承辦上級機關或者本級機關及其負責人交辦的信訪案件;
(三)向本級機關或者部門和下級機關或者部門、單位轉辦、交辦信訪案件;
(四)調查、處理信訪案件;
(五)向信訪人宣傳法律、政策,提供法律、政策咨詢;
(六)協調有關機關、部門、單位對信訪案件的處理;
(七)督促、檢查或者指導本地區、本系統的信訪工作;
(八)綜合研究信訪情況,為領導機關及其負責人提供信訪信息。第八條地方各級國家機關必須建立健全信訪工作制度,由一位負責人主管信訪工作。應當由本機關查處的信訪案件,必須認真處理,不得照轉;對該辦不辦,或者久拖不辦,造成嚴重後果的,應當追究有關機關或者部門負責人的責任。
各級國家機關的負責人應當閱批群眾來信,定期接待群眾來訪,處理重要信訪案件。第九條地方各級國家機關之間應當建立必要的信訪工作聯系制度,協調重大信訪案件的處理。第三章受理范圍第十條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關受理本行政區域內下列信訪:
(一)對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關通過的決議、決定,制定、批準的地方性法規的建議和意見;
(二)對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關和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代表大會常設機關組成人員的建議、批評和意見;
(三)對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代表大會常設機關組成人員及人民代表大會常設機關工作人員違法失職行為的控告或者檢舉;
(四)對由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關選舉、決定任命、批准任命的地方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失職行為的控告或者檢舉;
(五)對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違反憲法、法律、法規行為的控告或者檢舉;
(六)對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申訴;
(七)對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項的建議和意見;
(八)屬於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關職權范圍內的其他問題。第十一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受理本行政區域內的下列信訪:
(一)對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發布的決定、命令的建議和意見;
(二)對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工作部門的建議、批評和意見;
(三)對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工作部門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申訴;
(四)對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工作部門的工作人員違法失職行為的控告或者檢舉;
(五)屬於人民政府職權范圍內的其他問題。第十二條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受理下列信訪:
(一)對人民法院工作的建議、批評和意見;
(二)對人民法院機關工作人員違法失職行為的控告或者檢舉;
(三)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人民法院管轄的刑事自訴,民事、經濟糾紛、行政案件的告訴。
(四)對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的申訴和有關執行案件;
(五)對法律、法規方面的咨詢。
H. 信訪條例(2005)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持各級人民政府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保護信訪人的合法權益,維護信訪秩序,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
採用前款規定的形式,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稱信訪人。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做好信訪工作,認真處理來信、接待來訪,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和要求,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努力為人民群眾服務。
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暢通信訪渠道,為信訪人採用本條例規定的形式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提供便利條件。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打擊報復信訪人。第四條信訪工作應當在各級人民政府領導下,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問題與疏導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科學、民主決策,依法履行職責,從源頭上預防導致信訪事項的矛盾和糾紛。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統一領導、部門協調,統籌兼顧、標本兼治,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信訪工作格局,通過聯席會議、建立排查調處機制、建立信訪督查工作制度等方式,及時化解矛盾和糾紛。
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的負責人應當閱批重要來信、接待重要來訪、聽取信訪工作匯報,研究解決信訪工作中的突出問題。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設立信訪工作機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有利工作、方便信訪人的原則,確定負責信訪工作的機構(以下簡稱信訪工作機構)或者人員,具體負責信訪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是本級人民政府負責信訪工作的行政機構,履行下列職責:
(一)受理、交辦、轉送信訪人提出的信訪事項;
(二)承辦上級和本級人民政府交由處理的信訪事項;
(三)協調處理重要信訪事項;
(四)督促檢查信訪事項的處理;
(五)研究、分析信訪情況,開展調查研究,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提出完善政策和改進工作的建議;
(六)對本級人民政府其他工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的信訪工作進行指導。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信訪工作責任制,對信訪工作中的失職、瀆職行為,嚴格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本條例的規定,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的責任,並在一定范圍內予以通報。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信訪工作績效納入公務員考核體系。第八條信訪人反映的情況,提出的建議、意見,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或者對改進國家機關工作以及保護社會公共利益有貢獻的,由有關行政機關或者單位給予獎勵。
對在信訪工作中做出優異成績的單位或者個人,由有關行政機關給予獎勵。第二章信訪渠道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向社會公布信訪工作機構的通信地址、電子信箱、投訴電話、信訪接待的時間和地點、查詢信訪事項處理進展及結果的方式等相關事項。
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在其信訪接待場所或者網站公布與信訪工作有關的法律、法規、規章,信訪事項的處理程序,以及其他為信訪人提供便利的相關事項。第十條設區的市級、縣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行政機關負責人信訪接待日制度,由行政機關負責人協調處理信訪事項。信訪人可以在公布的接待日和接待地點向有關行政機關負責人當面反映信訪事項。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負責人或者其指定的人員,可以就信訪人反映突出的問題到信訪人居住地與信訪人面談溝通。第十一條國家信訪工作機構充分利用現有政務信息網路資源,建立全國信訪信息系統,為信訪人在當地提出信訪事項、查詢信訪事項辦理情況提供便利。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充分利用現有政務信息網路資源,建立或者確定本行政區域的信訪信息系統,並與上級人民政府、政府有關部門、下級人民政府的信訪信息系統實現互聯互通。
I. 信訪條例是什麼
信訪,是指公民個人或群體以書信、電子郵件、走訪、電話、傳真、簡訊等多種參與形式與國家的政黨、政府、社團、人大、司法、政協、社區、企事業單位負責信訪工作的機構或人員接觸,以反映情況,表達自身意見,請求解決問題,有關信訪工作機構或人員採用一定的方式進行處理的一種制度。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問題與疏導教育相結合。特色除法律以外的又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一種比較直接的利益表達形式。但是,由於信訪的有關信息一般要經過信訪辦公室工作人員的篩選,然後遞交給有關領導、有關機關,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也是一種間接的利益表達方式。中國政府的突出特點,是在大部分民眾頭上,從中央到鄉鎮共有五級黨政政府(在農村地區有時還包括一級不是政府的政府,那就是村委會、村黨支部),城市比農村少一級鄉鎮政府(直轄市再少一級──地市級),但又多一級「單位」。上下級黨政政府之間等級地位十分森嚴,各級政府都是下管一級,形成一個層層向下約束、層層向上負責的「金字塔」式的嵌套機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訪條例》第一條為了保持各級人民政府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保護信訪人的合法權益,維護信訪秩序,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採用前款規定的形式,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稱信訪人。
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做好信訪工作,認真處理來信、接待來訪,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和要求,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努力為人民群眾服務。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暢通信訪渠道,為信訪人採用本條例規定的形式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提供便利條件。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打擊報復信訪人。
第四條信訪工作應當在各級人民政府領導下,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問題與疏導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J. 天津市信訪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障人民群眾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民主權利,保護信訪人的合法權益,保持國家機關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維護社會穩定和信訪活動秩序,提高信訪工作效率,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信訪人,是指進行信訪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所稱國家機關,是指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各級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第三條本條例所稱信訪是指信訪人通過書信或者走訪等形式向國家機關或者單位及其負責人反映情況、表達意願、提出要求,並由有關國家機關或者單位進行處理的活動。第四條信訪人依法信訪受法律保護。
國家機關應當支持信訪人對本市政治、經濟、文化和其他方面的工作提出批評和建議,並負責解決信訪人的正當要求。第五條信訪工作是國家機關及其負責人的重要職責。
國家機關應當確定一位負責人分管信訪工作,設立信訪工作機構或者配備相應信訪工作人員,並提供必要的業務設施和工作條件。
國家機關負責人應當堅持閱批來信、接待來訪,主持研究和處理重要信訪事項。第六條處理信訪事項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分級負責,歸口辦理;
(二)實事求是,重證據,重調查研究;
(三)依照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辦事;
(四)解決實際問題與進行思想疏導相結合;
(五)力求把問題解決在當地或者基層。第二章信訪人第七條信訪人享有下列權利:
(一)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提出批評和建議;
(二)向有關國家機關及其負責人反映問題,提出要求;
(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檢舉;
(四)依照規定程序向有關國家機關詢問、要求答復和復查信訪事項。第八條信訪人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
(二)如實反映情況,不得歪曲、捏造事實,不得誣告或者陷害他人;
(三)尊重社會公德,愛護公共財物,遵守公共秩序;
(四)接受有關國家機關依照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作出的處理意見。第九條通過書信反映問題,需要寫明通訊地址和郵政編碼。申訴、控告、檢舉信,需要寫清被反映者的姓名、單位、事實和投訴要求。第十條通過走訪反映問題,須到指定的接待室。除有特殊原因或者緊急情況外,應當先向責任歸屬機關或者單位反映。第十一條反映群體意願的走訪,應當選派代表進行。第三章信訪工作機構和人員第十二條市和區、縣國家機關應當建立信訪工作機構,代表本機關及其負責人受理信訪事項。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所屬部門應當建立信訪工作機構或者配備與工作任務相適應的信訪工作人員。
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配備專職或者兼職信訪工作人員。第十三條國家機關信訪工作機構的職責是:
(一)接受來信,接待來訪,為信訪人提供服務;
(二)接受上級機關轉辦、交辦的信訪事項,向下級機關或者單位交辦、轉辦信訪事項,並負責落實;
(三)建立信訪工作聯系制度,協調處理信訪事項,審查下級機關或者單位處理的信訪事項;
(四)進行調查研究,及時向上級機關和本機關負責人提供信息、提出建議、反映重要信訪事項;
(五)協助國家機關負責人檢查指導本機關、本系統、本地區的信訪工作,總結交流信訪工作經驗,組織培訓信訪工作人員;
(六)向信訪人宣傳憲法、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第十四條國家機關公開信訪工作制度,接受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監督。第十五條國家機關應當選擇堅持原則,廉潔奉公,作風正派,責任心強,有相應的法律知識、政策水平和群眾工作經驗的人員從事信訪工作。第十六條信訪工作人員應當忠於職守,嚴格執行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為信訪人的控告、檢舉保守秘密。第十七條信訪工作人員同信訪事項有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第十八條信訪工作人員在信訪工作中有提出建議、應急處置、進行調查,以及參加有關會議和閱讀有關文件的權利。第十九條信訪工作人員的人身自由和安全受法律保護。第四章受理與處理規則第二十條本市國家機關按照各自職責受理下列信訪事項:
(一)對國家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規章、政策以及所通過的決議、決定的建議和意見;
(二)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建議、批評和意見;
(三)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控告和檢舉;
(四)對國家機關查處案件的申訴;
(五)對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方面的咨詢;
(六)對有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方面的要求;
(七)屬於國家機關職責范圍內的其他信訪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