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走私綜合治理條例
A. 浙江省反走私綜合治理規定
第一條為了規范和推進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的領導,根據需要建立反走私綜合治理協調機構,保障反走私綜合治理必要經費,將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納入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對反走私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反走私綜合治理協調機構應當研究制定反走私綜合治理政策措施,督促成員單位落實職責任務,推進聯合執法或者專項整治行動,建立完善涉案物品處理機制,做好反走私綜合治理組織、指導、協調和監督工作。第五條海關、海警、公安機關按照國家規定職責查處走私行政違法行為和走私犯罪行為。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查處涉嫌無合法來源證明進口貨物經營行為;但是,涉嫌經營無合法來源證明的進口煙草專賣品、野生動植物及其製品等貨物的,由煙草專賣、林業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查處。
公安機關查緝的涉嫌無合法來源證明進口貨物經營行為的案件,移交市場監督管理、煙草專賣、林業等部門依法查處;但其中的進口成品油案件,公安機關可以依照本規定直接查處。
市場監督管理、公安、煙草專賣、林業等部門,以下統稱行政執法部門。第六條市場監督管理、公安、生態環境、農業農村、交通運輸、商務、漁業、海關、海事等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下列反走私綜合治理相關工作:
(一)推進反走私綜合治理數據互聯、情報信息共享,利用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提高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二)加強反走私綜合治理設施建設,在轄區內港口、碼頭、堤岸和走私易發的海灣、灘塗設置視頻監控等設施,並落實監管責任和人員;在走私易發區域設置反走私宣傳欄、警示牌;
(三)建立日常巡防督查制度,定期對轄區內港口、碼頭、堤岸和走私易發的海灣、灘塗進行排查,明確防範重點,落實巡防責任;
(四)建立車輛、船舶信息檔案,完善車輛、船舶違法行為信息通報機制,指導和監督經營單位或者個人依法經營;
(五)按照職責依法、高效做好收繳或者沒收的冷凍食品、成品油、車輛、船舶等涉案物品處理工作;
(六)加強反走私綜合治理宣傳教育,制定宣傳教育工作方案並組織實施。
村(居)民委員會以及從事港口碼頭經營、船舶拆解、固體廢物處理、成品油經營的單位應當配合做好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設立舉報獎勵資金,制定舉報獎勵和舉報保密制度,建立健全舉報處理機制。
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公布舉報電話、通信地址和電子信箱,嚴格保密舉報人信息;對舉報線索查證屬實的,應當按照規定給予獎勵。第八條單位或者個人經營進口貨物,應當索要或者復制進口貨物的合法來源證明,建立憑證檔案以及進貨、銷售記錄制度。進口貨物的合法來源證明保存期限不得少於兩年。
本規定所稱的進口貨物合法來源證明,包括進口貨物報關單、進口關稅及進口環節海關代征稅納稅憑證、商業單證、運輸單證、依法拍賣成交確認書或者其他可以證明合法來源的材料。第九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無合法來源證明進口貨物經營行為。
本規定所稱的無合法來源證明進口貨物經營行為,是指從事經營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在被行政執法部門檢查之日起七個工作日內或者行政執法部門同意的延長期限內,對其所運輸、儲存、銷售的進口貨物不能出具合法來源證明,但無法按照走私違法犯罪查處的行為。行政執法部門同意延長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二十日。
經營單位或者個人運輸、儲存、銷售成品油,在被檢查時既不能按照前款規定出示合法來源進口證明,也不能出示出庫單、運單、購買發票等境內成品油的合法有效證明,同時無法按照走私違法犯罪行為查處的,按照無合法來源證明進口成品油經營行為查處。第十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為無合法來源證明進口貨物經營行為提供下列便利:
(一)提供資金賬號、發票、虛假證明材料;
(二)提供商品標識、包裝、說明書、合格證;
(三)提供裝卸、運輸、倉儲、保管服務;
(四)提供碼頭靠泊服務;
(五)提供其他便利。
B. 深圳經濟特區反走私綜合治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有效預防和打擊走私行為,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以及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結合深圳經濟特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反走私工作堅持打防結合、以防為主的方針;遵循聯合緝私、統一處理、綜合治理的原則。第三條海關、公安、邊防、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履行反走私工作職責,其他國家機關應當給予支持和配合。第四條市、區人民政府(以下簡稱市、區政府)依照本條例和國家有關規定,開展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
市、區反走私綜合治理機構(以下簡稱綜治機構)具體負責反走私綜合治理的組織、指導、協調、監督、檢查工作。
市綜治機構對區綜治機構的工作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第五條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所需經費,由市、區政府列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
國家、省下撥的反走私專項經費,應當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第二章職責第六條 海關是國家進出關境監督管理機關,依法獨立履行查緝走私的職責。
市、區政府及其各部門應當支持海關依法行使職權,不得干預海關的執法活動。第七條 公安機關履行下列職責:
(一)依法查處發生在海關監管區外的非涉稅走私犯罪案件;
(二)對海關監管區外的走私行為,及時制止、查緝;
(三)在海關、邊防、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門履行反走私職責遇到抗拒時,予以協助並依法處理;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公安邊防部門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反走私工作職責。第八條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履行下列職責:
(一)會同有關部門對銷售走私貨物或者物品、特許減免稅進口的物品、無合法來源證明進口的物品的市場進行監控、清查和整治;
(二)配合有關部門查處發生在進出口企業以及特殊行業的涉嫌走私行為;
(三)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九條 綜治機構履行下列職責:
(一)組織宣傳有關反走私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二)擬定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規劃、計劃,經本級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三)組織、指導、協調有關單位開展預防走私工作;
(四)組織、協調有關部門開展反走私聯合行動和專項行動,督辦、查處重大、復雜走私案件;
(五)協調有關部門處理抗拒、阻撓查緝走私等突發事件;
(六)監督、檢查、考核有關單位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
(七)協調處理海關查緝走私需要地方政府部門配合的有關事項;
(八)組織與周邊地區開展反走私綜合治理合作;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十條 檢驗檢疫、經貿、稅務、文化、漁政漁監、煙草專賣、酒類管理、金融等有關部門或者單位在履行職責時,發現走私線索的,應當及時通知海關或者綜治機構。第三章預防第十一條 反走私綜合治理實行工作責任制。有關部門或者單位開展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的情況應當納入績效考核范圍。
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責任制的具體辦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第十二條 市綜治機構應當定期發布反走私綜合治理情況報告,總結全市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情況,分析走私活動的特點和規律,提出預防走私的各項具體措施。第十三條 市綜治機構指導進出口企業行業協會建立反走私信用制度,並協調有關部門對進出口企業按照信用等級進行分類管理。第十四條 建立反走私監測預警機制,由市綜治機構協調有關部門,分析預測走私動態,指導有關單位開展預防工作。第十五條 建立反走私應急處理機制,由市綜治機構協調有關部門,制定應急處理預案,做好相關應急准備工作。第十六條 綜治機構應當加強反走私宣傳教育,有關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應當給予支持和配合。第十七條 新聞媒體應當根據需要,加強反走私綜合治理宣傳報道工作。第四章查緝第十八條 建立反走私綜合治理聯席會議制度,由市綜治機構召集有關部門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處理下列事項:
(一)分析走私動態和形勢;
(二)提出反走私具體措施;
(三)部署反走私聯合行動和專項行動;
(四)需要協調處理的其他事項。第十九條 建立反走私情報交換處理機制,由市綜治機構協調海關、公安、邊防、工商行政管理等有關部門,進行信息交流,實現情報共享。
C. 鄉鎮反走私綜合治理屬哪個部門管
走私車,如果是到手的車,開車上路,最大的管理部門應該是交通警察、其它公安部門。海關,稅務,都沒有專門的部門和機構管這個,除非是在海關直接收繳並罰沒。才有可能是海關和稅務、緝私部門管!
D. 2016後工商打擊走私根據什麼條例法規
公檢法依據刑法分則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中的第二節,共有10個罪名,回涵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答法》第一百五十一至一百五十七條。這是打擊犯罪的依據。
各個省依據本省的地方法規、條例查處。比如:《福建省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規定》(省政府第154號令);《廣東省反走私綜合治理條例》。
E. 廣東省反走私綜合治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預防和懲治走私行為,規范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開展的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實行綜合治理、聯合緝私、統一處理、預防與懲治相結合的原則。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領導本行政區域內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各盡其責、企業自律配合的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機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機構(包括各級打擊走私綜合治理辦公室或者海防與打擊走私辦公室)負責反走私綜合治理的組織、指導、協調、監督、檢查等工作。
海關、公安(邊防)、工商、經濟和信息化、交通運輸、商務(口岸)、環境保護、稅務、價格、海洋漁業、質量技術監督、食品葯品監督管理、檢驗檢疫、海事、煙草等監督管理部門和港澳流動漁民工作機構,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在當地人民政府指導下,支持和配合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所需專項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專款專用。第二章職責第六條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機構履行下列職責:
(一)擬定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規劃,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二)組織召開反走私綜合治理聯席會議,總結反走私綜合治理階段性工作情況,督促檢查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
(三)分析走私動態,研究部署反走私綜合治理具體措施,協調解決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中的有關問題;
(四)組織、指導反走私綜合治理聯合行動和專項行動,組織相關部門,加強商品流通領域的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
(五)聯合督辦、組織協調有關執法部門查處跨地區、跨部門走私案件,組織與周邊地區開展反走私綜合治理合作;
(六)組織開展反走私綜合治理信息化建設;
(七)承辦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機構交辦的其他事項。第七條海關依法履行查緝走私職責,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予以配合。第八條公安機關依法查處發生在海關監管區外的槍支、毒品等非涉稅走私犯罪案件;在行政執法部門履行反走私綜合治理職責遇到暴力抗拒時,公安機關應當及時予以協助並依法處理。
公安邊防部門依法在所管轄的海域、陸地邊境地區及沿海地區陸上查緝走私活動。第九條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查處商品市場和經營場所商品流通領域經營無合法來源證明進口商品的違法行為。
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查處商品流通領域經營無合法來源證明進口食品、葯品、醫療器械和化妝品的違法行為。
煙草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查處商品流通領域經營無合法來源證明進口煙草製品的違法行為。第十條經濟和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監督檢查成品油市場,配合查處銷售走私成品油等違法行為,協助做好被查處的涉嫌走私商品或者無合法來源證明進口商品的拍賣工作。第十一條商務(口岸)行政管理部門負責規范外貿流通秩序,定期檢查企業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的情況,配合有關部門查處口岸重大涉嫌走私案件。第十二條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對進口固體廢物的環境管理工作實施監督管理,對有關部門查獲的走私廢物處置過程的污染防治工作進行監管。第十三條價格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對涉嫌走私和無合法來源證明進口商品中價格不明或者價格難以確定的商品進行價格鑒定。第十四條交通運輸、海洋漁業等部門和港澳流動漁民工作機構負責對各類船舶的管理,建立健全船舶信息和檔案資料,預防和懲治利用各類船舶進行走私活動。第十五條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在辦理行政案件中發現有非法入境和走私產品行為的,應當及時通報海關或者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機構。第三章預防第十六條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機構組織協調海關、公安(邊防)、工商等相關部門進行信息交流,建立反走私信息通報制度,實現信息共享。
各行政執法部門對查獲的走私案件情況應當及時向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機構和其他相關行政執法部門通報。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機構應當將反走私綜合治理的有關情況報告本級人民政府及通報有關部門。
F. 緝私局一般案件的程序
緝私局處理案件的流程
1、研究提出海關打擊走私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負責全國海關反走私形勢分析工作。
2、研究制定走私犯罪偵查工作的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直接組織查辦重特大走私犯罪案件。
3、管理和指導全國海關緝私部門的行政執法工作。研究提出查處走私、違規等行政違法案件的行政執法標准、措施和操作程序等具體適用法律的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辦理對緝私部門具體行政行為的申訴案件(復議、訴訟、行政賠償的除外);承辦總署案件審理委員會的相關工作。
4、受理總署緝私局管轄的刑事賠償案件、刑事申訴案件;管理、指導和辦理緝私部門治安處罰及其復議、應訴工作。
5、研究提出打擊海上走私的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
6、研究提出緝私情報工作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
7、研究提出反走私綜合治理方針、政策及措施並組織實施;承辦對各地、各部門及海關系統反走私綜合治理的組織、指導、協調、監督、檢查工作;組織推動與有關部門、行業協會、大型企業簽訂反走私綜合治理合作諒解備忘錄工作
8、研究提出海關緝私警察隊伍管理、裝備管理、警務督察、紀檢監察等有關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
9、組織開展海關打擊走私違法犯罪的國際(地區)間合作。
法律依據:《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條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無論數量多少,都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予以刑事處罰。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五年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一)走私、販賣、運輸、製造鴉片一千克以上、海 洛 因或者 甲 基 苯 丙 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數量大的;(二)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集團的首要分子;(三)武裝掩護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的;(四)以暴力抗拒檢查、拘留、逮捕,情節嚴重的;(五)參與有組織的國際販毒活動的。走私、販賣、運輸、製造鴉 片二百克以上不滿一千克、海 洛 因或者甲 基 苯 丙 胺十克以上不滿五十克或者其他毒品數量較大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走私、販賣、運輸、製造鴉 片不滿二百克、海 洛 因或者甲 基 苯 丙 胺不滿十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單位犯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款的規定處罰。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的,從重處罰。對多次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未經處理的,毒品數量累計計算。
G. 海關總署緝私局六個嚴格工作要求是什麼
摘要 1、研究提出海關打擊走私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負責全國海關反走私形勢分析工作;
H. 江西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條例
江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第7號)
《江西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條例》已由江西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於2003年8月1日修訂通過,現將修訂後的《江西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條例》公布,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江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03年8月1日
江西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條例
(1992年4月25日江西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通過 1997年8月15日江西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修正 2003年8月1日江西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修訂)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決定》以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維護社會治安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必須動員和組織全社會的力量,運用政治、經濟、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等多種手段,進行綜合治理,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保障社會穩定。
第三條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必須堅持打擊和預防相結合,以預防為主的方針;遵循依法治理、誰主管誰負責、專門機關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地方和系統相結合以地方為主的原則。
第四條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基本任務:
(一)依法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活動,查禁各種治安違法行為;
(二)加強治安防範工作,建立健全治安防範控制體系;
(三)排查調處民間糾紛,消除不安定因素;
(四)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進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鼓勵公民自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五)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
(六)建立群防群治隊伍,開展基層安全創建活動,發動和組織社會公眾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七)教育、改造和挽救違法犯罪人員,做好刑滿釋放、解除勞動教養人員的管理和幫教工作,指導和幫助其就業或者再就業。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納入本行政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加強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領導,依法維護和保障社會治安和社會穩定。
第六條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按行政區域、部門、單位建立責任范圍,實行領導責任制和目標管理責任制。
各級人民政府,各團體、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機關和組織的主要負責人或者法定代表人,對本轄區、本機關、本團體、本單位和本組織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負全面責任。
第二章 組織機構及其職責
第七條 各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為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常設機構。鄉鎮、街道以上的地方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負責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具體工作。
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應當設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組織,並由一名負責人分管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機關、團體和企業事業單位應當設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兼職人員。
第八條 地方各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的主要職責:
(一)貫徹執行有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二)研究部署本行政區域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並組織實施;
(三)指導、督促、協調本行政區域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解決存在的問題;
(四)對本行政區域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責任制的落實情況進行檢查、考核、評比,決定或者建議實施獎勵與處罰;
(五)總結推廣典型經驗,表彰先進;
(六)辦理有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其他事項。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機構的主要職責,參照前款規定執行。
各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或者專職、兼職人員,負責辦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日常事務。
第三章 社會責任
第九條 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除加強內部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外,還必須發揮各自職能作用,參與所在行政區域內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共同承擔維護社會治安和社會穩定的責任。
第十條 公安機關應當提高刑事偵查能力,依法打擊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活動,及時查處治安案件;嚴格社會治安管理,加強對重點人員、重點行業、重點物品、重點場所的治安管理和防範工作,建立健全治安防範控制體系;檢查指導基層和單位內部治安保衛及群防群治工作;加強對被宣告管制、緩刑、監外執行、假釋、剝奪政治權利等人員的管理、教育和改造工作,協助、指導有關部門做好輕微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挽救工作;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突發事件,維護社會穩定。
第十一條 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對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及時批准逮捕和提起公訴;加強對管制、緩刑、剝奪政治權利、假釋、監外執行等執行工作的檢查監督;結合辦案提出檢察建議,推動有關單位加強治安防範工作。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應當加強刑事審判工作,依法懲處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分子;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犯罪的審判工作,教育、感化、挽救犯罪的未成年人;依法審理民事、行政案件,規范執行工作,妥善處理糾紛;與有關部門共同做好減刑、假釋工作以及對緩刑人員的考察、教育工作;加強對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業務指導;結合辦案提出司法建議,促進有關單位加強管理,消除治安隱患。
第十三條 司法行政機關應當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推進依法治理;指導、管理人民調解工作,防止矛盾激化;加強監獄和勞動教養場所的管理,做好對服刑、在教人員的管理、教育和改造工作,提高改造、教養質量;協調有關部門、單位,共同做好對刑滿釋放人員和解除勞動教養人員的幫教和就業或者再就業工作,預防和減少重新違法犯罪。
第十四條 國家安全機關應當依法查處危害國家安全的違法犯罪活動,加強國家安全教育,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防範和制止危害國家安全的違法犯罪。
第十五條 教育部門應當把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列入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內容,加強校風校紀建設,教育師生遵紀守法;加強學生活動場所建設和管理工作,組織、指導學生的校外活動;嚴格控制中小學生輟學、失學,預防和減少學生違法犯罪;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校園及周邊地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加強學校的安全防範,創建安全文明校園。
第十六條 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部門應當依法加強文化及相關市場管理,協助有關部門加強對互聯網、廣播電視傳輸設施、網吧以及娛樂場所的管理;採取多種形式進行道德、紀律、法制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宣傳教育,為社會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產品及服務;會同公安機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查處製作、播放、出版和銷售反動、暴力、恐怖、淫穢、迷信、邪教等有害讀物、有害電子信息和音像製品的行為,依法查處娛樂場所各類違規經營和違法犯罪活動。
第十七條 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稅務、價格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加強對工商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監督管理,依法查處哄抬物價、強買強賣、欺行霸市、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抗稅偷稅騙稅等經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協助司法機關查處違法犯罪活動。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協助公安機關做好集貿市場的治安防範工作。
第十八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加強勞動力市場管理,開展職業培訓和市場就業工作,依法落實社會保障各項措施,加大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力度,做好勞動爭議的調解和仲裁工作,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第十九條 民政部門應當加強基層政權和群眾性自治組織的建設;加強對社區建設工作的督促和指導,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納入社區建設內容;加強對民間組織的監督和管理,指導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的制定和執行;做好救災、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調處行政區域界線爭議和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
第二十條 衛生、食品和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醫療秩序和醫葯市場的管理;妥善調處醫療糾紛,取締非法行醫;依法管理麻醉品和精神葯品,查禁有毒有害食品、假冒偽劣葯品和醫療衛生器具;做好吸毒人員、精神病和傳染性疾病的監測、檢查和治療工作。
第二十一條 建設部門應當將公共場所、城鎮社區居民住宅、公益建築物的安全防範設施、司法機關派出機構辦公場所和基層治安管理設施納入城市建設規劃,並負責監督實施;配合有關部門加強對建築工程施工人員的治安管理。
第二十二條 交通、鐵路、民航等部門應當維護公路、鐵路、航路、港口碼頭、車站、機場的運輸秩序和治安秩序;預防和減少交通運輸事故,預防劫機、劫船、劫車事件發生;做好槍支彈葯、管制刀具、易燃易爆、劇毒、放射等違禁物品的查堵工作;防範公共交通場所和運輸途中的搶劫、盜竊、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協助公安機關打擊搶劫、盜竊財物和運輸物資,以及破壞交通運輸設施、運輸安全和利用交通工具進行違法犯罪的活動。
第二十三條 通信部門應當維護通信要害部位、通信網路、通信線路的安全;預防和減少內部通信業務事故,防止發生竊密泄密、破壞通信設施和通信線路的事件;協助公安機關打擊破壞通信設施和通信線路的違法犯罪活動。
第二十四條 金融管理部門應當指導、推動各金融機構的安全防範工作,監督金融單位嚴格內部管理,加強營業網點、金庫、運鈔、計算機、聯行密押、重要憑證、有價證券的安全防範;會同公安機關監督、檢查、指導金融機構營業場所、金庫、運鈔車安全防護設施的配置建設;協助司法機關依法查處金融案件。
第二十五條 農業、林業、水利、國土資源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會同公安機關做好所在行政區域的土地、山林、水利、水面、礦產資源等方面的治安防範工作,消除治安隱患;依法做好土地、山林、水利、水面、礦產資源等權屬爭議和糾紛的調解處理工作,防止矛盾激化。
第二十六條 民族宗教事務管理部門應當宣傳國家民族、宗教法規和政策,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務,會同有關部門及時疏導和調處民族宗教紛爭。
第二十七條 安全生產管理部門應當監督企業嚴格遵守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預防和減少安全生產事故。
第二十八條 旅遊部門應當加強旅遊設施和旅遊場所的管理,防止發生危害公共安全、破壞治安秩序等違法犯罪活動;配合公安機關防範和查禁賣淫嫖娼、吸毒賭博等社會丑惡現象,發現並協助緝捕負案在逃人員。
第二十九條 海關應當開展反走私宣傳,加強對進出境運輸工具、貨物、物品的監督管理,依法打擊進出境環節的走私及其他違法犯罪活動。
第三十條 各級國家機關及其信訪部門應當依法受理群眾來信來訪,妥善處理信訪問題,化解社會矛盾。
第三十一條 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團體應當對其成員和聯系的群眾加強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開展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其正確處理工作、學習、戀愛、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問題和糾紛。
第三十二條 駐本省的人民解放軍、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各級人民武裝部門應當組織部隊、民兵和預備役人員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第三十三條 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的主要責任:
(一)建立健全治安保衛組織和人民調解組織,按照其職責做好所在地的治安防範工作和民間糾紛排查調處工作;
(二)依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並監督執行;
(三)對群眾進行法制、思想道德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宣傳教育;
(四)加強對外來人員的管理,協助有關部門做好暫住人員的申報、登記等工作;
(五)協助司法機關查處各類案件,組織村(居)民參加各種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動;
(六)組織開展以安全、文明為主要內容的創建活動;
(七)協助公安、司法行政機關監督考察被依法判處管制、剝奪政治權利、緩刑、監外執行、假釋的犯罪人員;
(八)教育、管理所在地刑滿釋放、解除勞動教養人員和其他輕微違法犯罪人員。
第三十四條 群防群治組織應當嚴格按照各自職責,協助有關專門機關開展治安防範和治安治理,防範和制止危害社會治安的違法犯罪,維護當地的社會治安秩序。
第三十五條 家庭成員應當樹立家庭美德,遵守社會公德,妥善處理家庭關系和鄰里關系,父母應當配合社會、學校加強對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第三十六條 公民應當遵紀守法,自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發現違法犯罪行為應當及時檢舉揭發,並如實向司法機關作證,不得縱容包庇。
第四章 社會保障
第三十七條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所需的經費由各級人民政府列入財政預算,專項下達,專款專用,並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投入。
群防群治組織所需經費,除當地財政撥款外,按照自願、受益、資金定向使用的原則,由受益單位和個人適當投入,並接受其監督。
單位內部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經費,由本單位承擔。
第三十八條 省、設區市、縣(市、區)設立見義勇為獎勵基金,獎勵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公民。
第三十九條 公民為維護社會治安、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犧牲的,依照《革命烈士褒揚條例》規定,報請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烈士,並根據有關規定對其家屬予以撫恤;不符合烈士條件的,比照因公犧牲的規定予以撫恤或者照顧。
第四十條 公民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誤工的,視同出勤;致傷致殘的,由民政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評定傷殘等級,其醫療費、生活補助費等依法由侵害人或者侵害人的監護人承擔,侵害人或者侵害人的監護人下落不明或者確實無力承擔的,由公民所在單位按工傷處理,沒有工作單位的,由民政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撫恤。
對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作出突出貢獻的、致殘尚有勞動能力的人員,以及犧牲或者喪失勞動能力人員的配偶、父母、子女需要就業的,當地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優先推薦其就業。
第四十一條 公民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致傷的,醫療單位必須無條件及時搶救和治療;醫療費按本條例第四十條規定辦理。
第五章 獎勵與處罰
第四十二條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單位或者個人,由各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或者有關機關給予表彰、獎勵;有突出貢獻的,由縣級以上地方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推薦,報請有關機關批准,給予嘉獎、記功或者授予榮譽稱號:
(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成績顯著的;
(二)檢舉揭發違法犯罪行為或者見義勇為同違法犯罪分子作斗爭,事跡突出的;
(三)教育、改造和挽救違法犯罪人員,對刑滿釋放、解除勞動教養人員進行幫教和幫助其就業或者再就業,成績顯著的;
(四)及時排查調處民間糾紛,避免重大刑事案件和影響社會穩定重大事件發生,成績顯著的;
(五)預防和制止刑事犯罪或者影響社會穩定重大事件、治安災害事故,成績顯著或者有突出貢獻的;
(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理論研究成果被採納,社會效果顯著的;
(七)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有其他重大貢獻的。
第四十三條 經縣級以上地方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考核,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人民政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機關和組織,由縣級以上地方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給予通報批評,不得評選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或者綜合性先進單位;其責任人由行政監察機關或者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不得評選為先進、模範,不得晉職晉級:
(一)因領導不重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機構不健全、措施不力,造成治安秩序嚴重混亂的;
(二)對不安定因素或者內部矛盾糾紛化解不及時,處置不力,以致發生非法遊行、聚眾鬧事、停工、停產、停課等問題造成嚴重後果,危害社會穩定的;
(三)因領導工作不負責任,發生全省有重大影響的案件或者特大傷亡事故,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惡劣影響的;
(四)因管理不善、防範措施不落實,發生重大刑事案件或者特大傷亡事故,使國家、集體和個人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又不依法查處和整改的;
(五)存在重大治安隱患,經上級主管部門、有關部門或者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提出警告、司法建議、檢察建議、整改建議,整改不力或者拒不整改的;
(六)因教育管理工作不力,本機關、團體和企業事業單位職工中違法犯罪情況嚴重的;
(七)發生刑事案件或者重大治安問題有意隱瞞不報或者作虛假報告的。
第四十四條 本條例所列第十條至第三十一條規定的部門、單位不認真履行職責,由同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督促其履行,並給予通報批評;經督促仍不履行的,可以向其上級主管部門或者行政監察機關提出處分建議。接到建議的機關必須在兩個月內將調查、處理情況,送達提出建議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
第四十五條 公安、司法機關對公民或者組織的報案不依法受理的,或者對公民、組織依法申請人身、財產保護拒不履行法定職責情節較重的,由主管部門或者行政監察機關給予責任人行政處分並通報批評。
第四十六條 群防群治組織成員徇私舞弊、敲詐勒索或者有其他違法犯罪行為的,由公安機關或者主管部門予以清退。
第四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一條規定造成嚴重後果的,由主管部門或者行政監察機關對該醫療單位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八條 對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人員或者檢舉揭發違法犯罪的公民打擊報復的,由主管部門或者行政監察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九條 弄虛作假騙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榮譽稱號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給予通報批評,並由同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建議批准機關撤銷其榮譽稱號。
第六章 附則
第五十條 本條例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發布部門:江西省人大(含常委會) 發布日期:2003年08月01日 實施日期:2003年09月01日 (地方法規)
I.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深圳經濟特區反走私綜合治理條例》的決定(2012)
一、第五條第二款修改為:「國家、省下撥的反走私綜合治理專項經費,應當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二、第七條第(二)項修改為:「及時制止發生在海關監管區外的走私行為,並依據案件管轄分工依法處理。」三、第八條第(一)項修改為:「對海關監管區外經營無合法來源的進口貨物、物品的行為進行查處。」四、第九條第(四)項修改為:「組織、協調有關部門開展反走私綜合治理聯合行動和專項行動,協調並督促查處重大、復雜走私案件。」五、第十八條第(二)項修改為:「提出反走私綜合治理具體措施;」六、第十八條第(三)項修改為:「部署反走私綜合治理聯合行動和專項行動;」七、刪除第二十一條。八、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一條:「重點地區應當根據需要建立基層反走私巡查工作機制,組織巡邏隊伍,配合有關部門加強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
具體辦法由市綜治機構另行制定。」九、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三條:「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履行反走私工作職責時,可以行使下列職權:
(一)詢問有關當事人;
(二)查閱、復制當事人與經營無合法來源的進口貨物、物品有關的合同、發票、賬簿等資料;
(三)對當事人涉嫌經營無合法來源的進口貨物、物品的場所實施現場檢查。十、第二十三條第二款改為第二十四條第二款,修改為:「發生管轄爭議或者管轄不明的走私案件,有關部門應當及時提交市綜治機構協調處理。」十一、第二十四條第二款改為第二十五條第二款,修改為:「前款貨物、物品中的危險品或者鮮活、易腐爛、易失效等不宜長期保存的,有關部門應當在查獲後二十四小時內移交市財政部門,由市財政部門依照有關規定及時處理,所得款項存入市財政部門指定的帳戶;公告期滿無人認領的,上繳國庫。」十二、第二十六條改為第二十七條,修改為:「在海關監管區外經營無合法來源的進口貨物、物品的,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沒收該貨物、物品和違法所得,並處與該貨物、物品價值等額的罰款。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十三、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一條:「本條例所稱無合法來源的進口貨物、物品,是指自被查處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不能提供進口手續、合法經銷單位的發票或者合法有效的行政處罰決定書等合法來源證明的進口貨物、物品。」十四、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二條:「本條例所稱的區,含光明、坪山、龍華、大鵬新區等管理區。」十五、第三條、第七條、第八條、第十九條、第二十六條中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統一修改為「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十六、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深圳經濟特區反走私綜合治理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的修改,重新公布。
J. 海南自由貿易港免稅購物失信懲戒若干規定
第一條為了預防和懲戒海南自由貿易港免稅購物嚴重失信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海南自由貿易港社會信用條例》等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結合海南自由貿易港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牽頭部門負責免稅購物嚴重失信主體的認定工作。
海關、海警依法履行失信懲戒相關職責。
公安、發展改革、市場監督管理、交通運輸、商務、郵政管理、人民銀行、人民法院等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免稅購物信用監管和失信懲戒相關工作。第三條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違反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海南島內居民消費的「零關稅」進境商品等有關監管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列入免稅購物嚴重失信主體名單:
(一)構成犯罪,被處以刑罰或者免予刑事處罰的;
(二)被處以行政處罰且情節嚴重或者被處以兩次及以上行政處罰的;
(三)其他違反免稅購物監管規定,依照法律、法規以及國家相關政策規定應當列入免稅購物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的。第四條因違反免稅購物監管規定被處以行政處罰或者刑罰以及免予刑事處罰的,海關、海警、市場監督管理、交通運輸和人民法院等部門和單位,應當在行政處罰決定書或者司法裁判文書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內將相關信息推送至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牽頭部門。第五條海南自由貿易港免稅購物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反走私綜合治理工作牽頭部門按照國家和本規定確定的標准認定,並將經認定的免稅購物嚴重失信主體名單告知同級人民政府發展改革、市場監督管理等相關管理部門,失信自然人所在單位以及有關金融機構和企業。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在信用中國(海南)、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海南)等網站上公示嚴重失信主體名單,公示期三年。第六條對列入免稅購物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的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有關機關和單位應當在公示期內對其實施以下懲戒措施:
(一)約談其主要負責人;
(二)列為重點監管對象,加大日常監管和查驗力度,提高隨機抽查的比例和頻次;
(三)限制參與政府投資或者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建設項目,或者予以提高保證金比例;
(四)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中,不適用告知承諾制等便利措施、不享受守信激勵措施;
(五)限制享受政府優惠政策支持、限制申請財政性資金項目;
(六)在公共資源交易中予以信用減分、降低信用等次;
(七)限制參與表彰獎勵,取消參加評先評優資格,撤銷相關榮譽;
(八)依照國家納稅信用管理的有關規定進行稅收管控;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措施。第七條對列入免稅購物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的自然人,有關機關和單位應當在公示期內對其實施以下懲戒措施:
(一)不得享受免稅購物政策;
(二)在日常監管中列為重點監管對象,在其離開海南自由貿易港時作為重點查驗對象;
(三)不得從事免稅商品經營相關工作;
(四)取消其評優、評獎、獲得榮譽稱號、推薦保送升學等資格,並按照所在單位有關規定予以處理;
(五)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中,不適用告知承諾制等便利措施、不享受守信激勵措施;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措施。第八條徵信機構可以依法採集免稅購物嚴重失信行為信息,並向金融機構提供查詢。
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可以按照風險定價原則,對免稅購物嚴重失信主體提高貸款利率、財產保險費率和交易傭金,或者依法限制向其提供貸款、保險、保薦、承銷等服務。第九條免稅購物失信信息歸集、共享、公開、異議處理和信用修復等工作,按照《海南自由貿易港社會信用條例》有關規定辦理。第十條本規定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