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所得稅條例實施條例
❶ 企業所得稅稅率是
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的比例稅率。
原「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規定,企業所得稅稅率是33%,另有兩檔優惠稅率,全年應納稅所得額3-10萬元的,稅率為27%,應納稅所得額3萬元以下的,稅率為18%;特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稅率為15%。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為30%,另有3%的地方所得稅。新所得稅法規定法定稅率為25%,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一致,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為15%,小型微利企業為20%,非居民企業為20%。
❷ 企業所得稅的扣除標准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 1、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14%的部分,准予扣除。 2、企業撥繳的工會經費,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的部分,准予扣除。 3、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部分,准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4、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不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部分,准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5、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業務招待費支出,按照發生額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5‰。
法律依據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四十條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14%的部分,准予扣除。 第四十一條 企業撥繳的工會經費,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的部分,准予扣除。 第四十二條 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部分,准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第四十三條 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業務招待費支出,按照發生額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5‰。 第四十四條 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不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部分,准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第五十三條 企業當年發生以及以前年度結轉的公益性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准予扣除。 年度利潤總額,是指企業依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計算的年度會計利潤。
❸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40、41、42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第40,41,42條規定如下:
第四十條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14%的部分,准予扣除。
第四十一條企業撥繳的工會經費,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的部分,准予扣除。
第四十二條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部分,准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40、41、42條規定,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工會經費是按支付給員工的工資薪金總額的14%、2.5%、2%據實列支。
拓展資料
1.新稅法將為中外企業在中國市場上平等競爭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作為我國立法的慣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律一般比較原則,為了法律的實施,往往需要國務院制定實施細則或實施條例,原外資企業所得稅法也明確規定國務院制定實施細則。新企業所得稅法除附則外也僅有五十六條,收入、扣除、資產的稅務處理、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稅額、稅收優惠、特別納稅調整和徵收管理等方面的規定都需要細化和進一步明確,因此,新企業所得稅法在第五十九條規定了國務院的授權立法,即「國務院根據本法制定實施條例」。企業所得稅法的實施條例屬於行政法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56條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做出規定:(1)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2)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2.據悉,新稅法公布後,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等即按照稅法的要求,進行實施條例的起草工作,並且在上報國務院法制辦之後,廣泛徵求了全國人大、各部委、地方政府、內外資企業、以及經濟和法學專家學者的意見。各方面的智慧和努力,終於共同打造了一部我們現在看到的長達一百多條的實施條例。2007年11月28日,國務院審議同意後於2007年12月6日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自2008年1月1日與新企業所得稅法同步實施。我們認為,實施條例遵循了稅收法定、科學規范、政策連續、國際慣例和利於操作的原則。實施條例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為了便於進行操作和遵循稅法確定性的要求,對稅法中出現的若乾重要概念作了明確、可操作的界定,如實際聯系、實際管理機構、公益性捐贈、非營利組織、不征稅收入、各類扣除等;二是對企業所得稅制度的基本要素——收入、不征稅收入、扣除的具體范圍和標准、資產的稅務處理、境外所得稅抵免的具體辦法,以及稅收優惠具體項目的范圍、優惠方式、優惠目錄和優惠政策管理辦法等作出界定;三是對重要的程序性規范進行了細化,如特別納稅調整中的關聯交易調整、預約定價、受控外國公司、資本弱化等措施的范圍、標准和具體辦法,徵收管理中的匯總納稅具體辦法等。
3.應該說,實施條例和稅法一起,共同構建了一個嶄新的、有所繼承和發揚、符合國際慣例、符合社會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法治化、現代化的企業所得稅制度,是截止目前中國稅收法治建設的最重大成就和立法典範。我們有理由相信,企業所得稅法和條例的頒布實施,將為中國稅收法治建設開拓一條康莊大道,為中國企業發展和經濟發展提供舒適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作為我國稅收法律主義光芒下民主與法治建設的巨大推動力!
為了滿足廣大企業財會人員、財稅工作者和社會各界,對新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了解和學習需求,編者撰寫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釋義與實用指南及案例精解》一書。
本書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國務院令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原文」,刊登國務院正式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全文。
第二部分為「條文釋義和案例精解」,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進行逐條解釋。該部分是本書的主體部分,具體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法律原文,二是所涉及的《企業所得稅法》的相關條款;三是條文釋義,主要就法規條款的具體規定進行闡釋並簡單介紹相關的立法背景和新舊制度比較,四是案例精解,通過具體的案例對法規的內容進行闡述和解釋,除個別條款以外,本書對所有的法規條款都備配了精心設計的案例。
第三部分為「新舊法規對照」,將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與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的基本結構和條文進行對照。
第四部分為「相關法律法規附錄」,即《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和《企業會計准則》(節選)。
4.本書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條文釋義深入系統。本書立足於《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條款本身,就該條款的基本含義、主要特徵以及適用的方法進行闡述,特別是從法律的規范分析法入手,對法規的條款進行了解剖式的分析,便於讀者理解法律的精神和內涵。
第二,案例精解利於操作。《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是直接應用於操作的,為體現這個特點,本書精心選擇案例,按照新稅法和實施條例的規定,精要講解,便於企業財會人員、財稅工作者學習和掌握並實際操作。本書給幾乎每個條款都編寫了具有針對性的案例,這是同類圖書所做不到的。
第三,新舊所得稅法規對照。一般法律釋義的書不會列入新舊法律對照的內容,本書將按照企業所得稅法規內在的邏輯體系對新舊法律進行對照,讓讀者一目瞭然,迅速掌握新舊企業所得稅法規的基本差異。
❹ 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83條怎麼理解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83條釋義
第八十三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項所稱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是指居民企業直接投資於其他居民企業取得的投資收益。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項和第(三)項所稱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不包括連續持有居民企業公開發行並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個月取得的投資收益。
[釋義]本條是關於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享受免稅優惠的"權益性投資收益"的具體范圍的規定。
原《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第十八條也規定了這方面的免稅優惠政策:即「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境內投資於其他企業,從接受投資的企業取得的利潤(股息),可以不計入本企業應納稅所得額;但其上述投資所發生的費用和損失,不得沖減本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本條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按照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的不同,對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項和第(三)項的規定進行了細化。一個企業對另一企業進行權益性投資時,投資企業要從被投資企業取得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由於股息、紅利是從被投資企業稅後利潤中分配的,如果將股息、紅利全額並入投資企業的應稅收入中徵收企業所得稅,會出現對同一經濟來源所得的重復征稅。因此,消除企業間股息、紅利的重復征稅是防止稅收政策扭曲、保持稅收中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各國的普遍做法。
為此,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項規定,「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為企業的免稅收入。第(三)項規定,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為免稅收入。企業所得稅法的上述規定,有兩個方面的內容需要實施條例予以明確:一是居民企業之間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免稅,到底需要符合什麼條件?二是對非居民企業取得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免稅,需符合什麼條件?本條從以下兩個方面回答了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項和第(三)項涉及的問題:
一、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免稅的條件
依照本條規定,可以享受免稅優惠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僅限於居民企業直接投資於其他居民企業取得的投資收益。這一條件限制既排除了居民企業之間的非直接投資所取得的權益性收益,又排除了居民企業對非居民企業的權益性投資收益。
直接投資一般是指投資者將貨幣資金直接投入投資項目,形成實物資產或者購買現有企業的投資。通過直接投資,投資者便可以擁有全部或一定數量的被投資企業的資產及經營所有權,直接進行或參與對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包括:(1投資者開辦獨資企業,並獨自經營;(2)與其他企業合作開辦合資企業或合作企業,從而取得各種直接經營企業的權利,並派人員進行管理或參與管理;(3)投資者投入資本,不參與經營,必要時可派人員任顧問或指導;(4)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上買入現有企業一定數量的股票,通過股權獲得全部或相當部分的經營權,從而達到收購該企業的目的。由於居民企業間的直接投資對解決就業有促進作用,所取得的股息、紅利也是從被投資企業稅後利潤中分配的,因而各國一般都給予稅收上的優惠,稅務部門在征稅時也易於辨認。
第二,不包括連續持有居民企業公開發行並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個月而取得的權益性投資收益。連續持有被投資企業公開發行並上市流通的股票的時間不足12個月的投資,具有較大的投機成份,因而不在優惠范圍之內。
二、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免稅的條件
依照本條以及本實施條例第一條的規定,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如果要享受免稅優惠,也需要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第一,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需要與其在境內設立的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本實施條例第一章規定,與其在境內設立的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是指該機構、場所擁有、控制據以取得所得的股權等,也就是說,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是通過其在境內設立的機構、場所擁有、控制的股權而取得的O與發生在居民企業之間的情況相類似,這類股息、紅利收益也是從被投資的居民企業的稅後利潤中分西己的,因此已經繳納過企業所得稅,如果再將其並入前述非居民企業的應稅收入中征稅,也存在同一經濟來源所得的重復征稅問題,因此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三)項作了上述規定。
如果不符合上述條件,就不得依照本條的規定享受免稅優惠,而只能依照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七條第(五)項的規定和本實施條例第九十一條的規定,按照預提稅的有關規定享受減稅或者免稅優惠。
第二,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的與其所設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能夠享受免稅優惠的,也不包括對居民企業公開發行並上市流通的股票進行短期炒作而取得的權益性投資收益。短期炒作的具體標准,也是連續持有被投資企業公開發行並上市流通的股票的時間不足12個月取得的權益性投資收益。這一限制的目的,與對居民企業的限制一樣,也是從限制投機、鼓勵投資的角度出友,在於鼓勵非居民企業對居民企業的生產經營性投資,而不鼓勵非居民企業的投機性較強的短期持有行為。
❺ 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十一條 如何理解
我是這樣理解的
第一個剩餘資產:是指被清算企業清算後,投資方實際分得的財產。
第二個剩餘財產:是指投資方對被投資方正常投資情況下的投資金額,
舉例說明:
1、08年清算企業清算後財產為100萬元,投資方佔40%的比例,分得剩餘資產(第一個剩餘資產)40萬元。
2、投資方對被投資方的投資總額為200萬元,投資時間為2006年初,06、07年度從被投資企業共分得投資收入50萬元,其07年末的投資余額為150萬元(第二個剩餘資產),占被投資企業40%的股份。
3、其投資盈虧虧情況為:(50+40)-200=-110萬元。
4、剩餘資產扣除上述股息所得侯的余額=(200-50)-40=110萬元,但現在占清算企業的股份份額為0%,所以,其投資虧損為110萬元。
❻ 企業所得稅虧損彌補最長期限不得超過5年,請大家舉例說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八條規定: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十一條規定的彌補虧損期限,是指納稅人某一納稅年度發生虧損,准予用以後年度的應納稅所得彌補,1年彌補不足的,可以逐年連續彌補,彌補期最長不得超過5年,5年內不論是盈利或虧損,都作為實際彌補年限計算。當納稅年度內企業取得的收入可以彌補前五年的虧損總額,無論前五年是否全部發生虧損,本年度的收入只能彌補此前五年內發生的虧損額。
假定2010年發生經營虧損10萬元
2011年本年利潤1.5萬元,所得稅前可以彌補上年虧損1.5萬元,未彌補虧損8.5萬元
2012年本年利潤2萬元,所得稅前可以彌補以前年度虧損2萬元,未彌補虧損6.5萬元
2013年本年利潤1萬元,所得稅前可以彌補以前年度虧損1萬元,未彌補虧損5.5萬元
2014年本年虧損1萬元,未彌補虧損6.5萬元
2015年本年利潤3萬元,所得稅前可以彌補以前年度虧損3萬元,未彌補虧損3.5萬元[其中2001年未彌補虧損2.5萬元,2005年未彌補虧損1萬元]
2016年本年利潤3萬元,2010年未彌補虧損還有2.5萬元因五年彌補期已過,所得稅前不可以彌補,只能彌補2014年度虧損1萬元,所得稅利潤2萬元。
拓展資料:
企業所得稅是對我國境內的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徵收的一種所得稅。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以下統稱企業)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包括各類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從事經營活動的其他組織。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屬於企業所得稅納稅義務人。
企業所得稅採取收入來源地管轄權和居民管轄權相結合的雙管轄權,把企業分為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分別確定不同納稅義務。
1.居民企業,是指依法在中國境內成立,或者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但實際管理機構在中國境內的企業。
2.非居民企業,是指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且實際管理機構不在中國境內,但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或者在中國境內未設立機構、場所,但有來源於中國境內所得的企業。
❼ 企業所得稅實施細則
法律分析:企業所得稅實施細則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其中的條例規定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第一條 為了加強稅收徵收管理,規范稅收徵收和繳納行為,保障國家稅收收入,保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凡依法由稅務機關徵收的各種稅收的徵收管理,均適用本法。
第三條 稅收的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依照法律的規定執行;法律授權國務院規定的,依照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
任何機關、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擅自作出稅收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和其他同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決定。
第四條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為納稅人。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為扣繳義務人。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繳納稅款、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
❽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最新
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屬於當期的收專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屬否收付,均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付,均不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本條例和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的除外。
投資方企業從被清算企業分得的剩餘資產,其中相當於從被清算企業累計未分配利潤和累計盈餘公積中應當分得的部分,應當確認為股息所得;剩餘資產減除上述股息所得後的余額,超過或者低於投資成本的部分,應當確認為投資資產轉讓所得或者損失。
(8)企業所得稅條例實施條例擴展閱讀
納稅人按國家有關規定上交的各類保險基金和統籌基金,包括職工養老基金、待業保險基金等,經稅務機關審核後,在規定的比例內扣除。納稅人參加財產保險和運輸保險,按照規定繳納的保險費用,准予扣除。保險公司給予納稅人的無賠款優待,應計入當年應納稅所得額。
納稅人按國家規定為特殊工種職工支付的法定人身安全保險費,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實扣除。
❾ 企業所得稅管理辦法
企業所得稅核定徵收管理辦法(試行)
第一條為了加強企業所得稅徵收管理,進一步規范企業所得稅核定徵收行為,保證國家稅款及時、足額入庫,維護納稅人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及其實施細則、《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企業所得稅核定徵收辦法(試行)〉的通知》(國稅發〔2008〕30號印發,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31號修改)等有關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居民企業納稅人。
第三條核定徵收適用范圍。
(一)納稅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定徵收企業所得稅:
1.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可以不設置賬簿的;
2.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應當設置但未設置賬簿的;
3.擅自銷毀賬簿或者拒不提供納稅資料的;
4.雖設置賬簿,但賬目混亂或者成本資料、收入憑證、費用憑證殘缺不全,難以查賬的;
5.發生納稅義務,未按照規定的期限辦理納稅申報,經稅務機關責令限期申報,逾期仍不申報的;
6.申報的計稅依據明顯偏低,又無正當理由的。
(二)納稅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核定徵收企業所得稅:
1.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和國務院規定的一項或幾項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企業(不包括僅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免稅收入優惠政策的企業、第二十八條規定的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
2.匯總納稅企業(視同獨立納稅人計算並就地繳納企業所得稅的分支機構除外);
3.上市公司;
4.銀行、信用社、小額貸款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信託投資公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融資租賃公司、擔保公司、財務公司、典當公司等金融企業;
5.會計、審計、資產評估、稅務、房地產估價、土地估價、工程造價、律師、價格鑒證、公證機構、基層法律服務機構、專利代理、商標代理以及其他經濟鑒證類社會中介機構;
6.專門從事股權(股票)投資業務的企業;
7.從事房地產開發的企業;
8.一定規模以上的納稅人;
9.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其他企業。
第四條稅務機關應積極督促核定徵收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建賬建制,改善經營管理,引導納稅人向查賬徵收方式過渡。對符合查賬徵收條件的納稅人,要及時調整徵收方式,實行查賬徵收。
第五條稅務機關應根據納稅人具體情況,核定應稅所得率或者核定應納所得稅額。
(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定其應稅所得率:
1.能正確核算(查實)收入總額,但不能正確核算(查實)成本費用總額的;
2.能正確核算(查實)成本費用總額,但不能正確核算(查實)收入總額的;
3.通過合理方法,能計算和推定納稅人收入總額或成本費用總額的。
納稅人不屬於以上情形的,核定其應納所得稅額。
(二)稅務機關採用下列方法核定徵收企業所得稅:
1.參照當地同類行業或者類似行業中經營規模和收入水平相近的納稅人的稅負水平核定;
2.按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動力等推算或測算核定;
3.按照應稅收入額或成本費用支出額定率核定;
4.按照其他合理方法核定。
採用前款所列一種方法不足以正確核定應納稅所得額或應納稅額的,可以同時採用兩種以上的方法核定。採用兩種以上方法測算的應納稅額不一致時,可按測算的應納稅額從高核定。
第六條核定徵收企業所得稅稅款的計算:
採用應稅所得率方式核定徵收企業所得稅的,應納所得稅額計算公式如下:
(一)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應納稅所得額=應稅收入額×應稅所得率
或:應納稅所得額=成本(費用)支出額/(1-應稅所得率)×應稅所得率
應稅收入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
(二)收入總額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的收入總額,包括以貨幣形式和非貨幣形式從各種來源取得的收入。
❿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細則釋義
法律分析: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細則規定,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為進一步增強企業所得稅法的可操作性,明確企業所得稅納稅人的范圍,實施條例規定,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按照國際通行做法,企業所得稅法將納稅人劃分為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並分別規定其納稅義務,即居民企業就其境內外全部所得納稅;非居民企業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所得部分納稅。同時,為了防範企業避稅,對依照外國法律成立但實際管理機構在中國境內的企業也認定為居民企業;非居民企業還應當就其取得的與其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境外所得納稅等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第三條企業所得稅法第二條所稱依法在中國境內成立的企業,包括依照中國法律、行政法規在中國境內成立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企業所得稅法第二條所稱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的企業,包括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的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
第八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三條所稱實際聯系,是指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機構、場所擁有據以取得所得的股權、債權,以及擁有、管理、控制據以取得所得的財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