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文物保護條例
① 文物保護管理辦法
第一條 根據1961年3月4日國務院發布的「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各級文化行政部門應經常組織力量,對本地區的文物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作出鑒定和科學記錄。對於其中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紀念意義而必須就原地保護的文物如革命遺址、紀念建築物、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等,要進行分類排隊,並根據它們價值和意義的大小,按照條例規定的標准程序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第三條 對文物保護單位要進行下列工作:
(一) 為了防止人為的破壞,必須對文物保護單位劃定必要的保護范圍,作出標志、說明,建立科學的記錄檔案和組織具體負責保護人員。
(二) 為了解決和生產建設的矛盾,更好地發揮文物的作用,要進行文物保護單位的規劃工作,以便納入城市或農村建設規劃。
(三) 為了防止自然力對文物的侵害,應逐步開展科學技術的研究工作和保護措施。
(四) 廣泛地運用各種方式,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經常的宣傳與介紹工作。
第四條 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的劃定,應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具體情況而定。如古建築、紀念建築物、石窟寺、石刻等,首先要注意確保它的安全,在文物保護單位周圍一定距離的范圍內劃為安全保護區,禁止存放一切易燃品、爆炸品以及一切可能危害文物安全的活動。有些文物保護單位,需要保護周圍環境的原狀,或為欣賞參觀保留條件,在安全保護區外的一定范圍內,其它建設工程的規劃設計應注意與保護單位的環境氣氛相協調。
對於古遺址、古墓葬等,應該按遺址或墓群的范圍劃為一般保護區,並把遺物、遺址特別豐富的區域劃為重點保護區。單個古墓葬可以只劃重點保護區,也可以劃一般保護區和重點保護區。在重點保護區內不許進行建設工程,或因特殊需要進行建設工程時,亦應在確定建設工程規劃和徵用土地以前按照條例的規定報請批准。
保護范圍劃出後,應按級報請人民委員會批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應報文化部審核決定),通知有關計劃、建設等部門,並用適當方式向群眾進行宣傳。
第五條 文物保護單位的標志和說明:
(一) 標志的內容應包括保護單位的名稱、級別、公布機關和公布日期,必須簡明醒目,並安裝牢固。
(二) 說明的內容應包括文物建造或形成的時代和時間,以及它在歷史、藝術、科學等方面的價值和作用,文字必須簡練准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說明,應經文化部審核。
第六條 對文物保護單位的科學資料,要經常進行搜集和整理,以逐步充實記錄檔案。記錄檔案的內容主要包括可以為科學研究和保護、修復、修繕、發掘提供科學資料的文獻、文字記錄、拓片、照片、實測圖等。各項資料必須保證科學性,做到確實完整,如數量過多可以作出目錄索引納入。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記錄檔案,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行政部門負責搜集整理,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記錄檔案,遇必要時可以由文化部協助進行。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記錄檔案,由縣(市)負責收集整理,遇有必要時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行政部門進行協助。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記錄檔案,應該有四份,文化部保存二份,文物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縣(市)各保存一份。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記錄檔案,應該有三份,省(自治區、直轄市)保存二份,文物所在地縣(市)保存一份,文化部認為有必要時,可以請省(自治區、直轄市)抽報。縣(市)級的文物保護單位的記錄檔案,應該有二份,由縣(市)保存,省(自治區、直轄市)認為有必要時,可以請縣(市)抽報。
記錄檔案建立後,應注意經常補充新資料,使它不斷豐富和完善。補充新資料的單位應將新資料抄送保存記錄檔案的各單位,並採取定期核對的辦法,使各份之間保持一致和准確。
第七條 文物保護單位設置的專門機構,在保護管理方面應進行下列工作:
(一) 經常進行保養、整理環境工作,防止人為和自然的破壞,有條件的可以開展有關保護、修復的試驗研究工作。
(二) 調查搜集有關歷史資料、文獻及實物,組織和參加有關調查、勘察工作。
(三) 定期進行全面檢查工作,向上級匯報,如發生特殊情況,應及時匯報。
(四) 引導參觀,向群眾進行文物保護和文物知識的宣傳工作。
(五) 其他。
第八條 接受委託負責保護管理文物保護單位的組織和使用單位,應進行下列工作:
(一) 防止人為的破壞,並不得改變文物保護單位的原狀。
(二) 注意保護標志和說明牌,如有損壞,應及時報主管部門處理。
(三) 定期向主管部門報告保護情況和問題,如發生特殊情況,應及時報告。
(四) 向群眾進行宣傳工作。
其他
第九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縣(市)文化行政部門,應對文物保護單位設置的專門機構和接受委託負責保護管理的組織和使用單位的工作,經常進行檢查,使他們真正能負起保護管理的責任,不斷提高他們的工作質量,並幫助他們解決工作中的問題。
文化部應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文物保護單位,特別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管理工作,進行督促檢查,並經常交流工作經驗。
第十條 各地區在調查中新發現的重要文物和正在研究報請批准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亦應加強保護,特別重要的,應及時報告文化部。
② 延安市實施《陝西省延安革命舊址保護條例》辦法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實施《陝西省延安革命舊址保護條例》,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市革命舊址的保護、管理和利用等活動,適用本辦法。第三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革命舊址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負總責。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明確機構和人員,協助做好本轄區內革命舊址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第四條本市設立市革命舊址保護委員會,負責革命舊址保護、管理和利用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和監督檢查等工作。市革命舊址保護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機構,為日常辦事機構。市革命舊址保護委員會工作職責,由市人民政府規定。
縣(市、區)人民政府設立革命舊址保護委員會,確定辦事機構,負責革命舊址保護委員會的日常工作。第五條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機構組織開展革命舊址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其主要工作職責是:
(一)編製革命舊址保護利用總體規劃、中長期規劃、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
(二)負責革命舊址保護項目的編制、申報、審核、建設、管理工作;
(三)指導、督促、檢查革命舊址、博物館及相關設施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
(四)監督、指導革命舊址的安全和執法工作;
(五)法律法規、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六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革命舊址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機制,依法統籌有關資金,用於革命舊址保護的科學研究、基礎設施和人才隊伍建設,支持紅色文化產業發展。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用於革命舊址保護、管理和利用的財政撥款應當隨著財政收入增長而增加。
對革命舊址分布廣、數量多、財政較為困難的縣(市、區),市人民政府可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予以補貼。
革命舊址保護專項資金實行專款專用,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截留、擠占和挪用。第七條市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和完善革命舊址保護考核評價制度,確立評價指標體系,定期對本市的革命舊址保護狀況進行測評,並將測評結果向社會公布。
革命舊址保護工作應當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並作為重要考核指標。第八條市革命舊址保護委員會建立督察制度,對本級革命舊址保護委員會成員單位和下級革命舊址保護委員會履職情況開展督察,發現問題的,責令改正,可以按照有關規定予以約談、通報,並向有關任免機關、監察機關提出對該部門、單位負責人的處理建議。第九條市、縣(市、區)人大常務委員會可以採取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檢查、開展詢問、質詢等方式,對革命舊址保護工作進行監督。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革命舊址保護工作。第十條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其他有關單位應當教育所屬人員增強革命舊址保護意識,協助配合當地人民政府及革命舊址管理部門做好革命舊址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
村民會議、居民會議可以依法制定保護革命舊址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第十一條新聞媒體應當採取多種形式,開展革命舊址保護法律法規、政策和知識的宣傳,對破壞革命舊址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第二章保護與管理第十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革命舊址實行名錄管理。
革命舊址保護名錄包括已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革命舊址、已核定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的革命舊址以及其他具有保護價值的革命舊址。第十三條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機構、縣(市、區)文物主管部門應當及時編制和更新本行政區域內的革命舊址保護名錄,並向社會公布。
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機構、縣(市、區)文物主管部門應當定期開展專項調查和研究,依法將具有價值的革命舊址,及時納入革命舊址保護名錄。
未登記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的革命舊址,任何組織和個人認為應當列入革命舊址保護名錄的,可以向革命舊址所在地縣(市、區)文物主管部門提出建議,文物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有關規定及時處理。第十四條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機構、縣(市、區)文物主管部門應當自革命舊址列入保護名錄之日起三日內書面通知所有人或者使用人。自通知之日起,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不得擅自改變革命舊址原貌。
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的介紹
1992年4月30日國務院批准,國家文物局發布施行,為了加強對文物的保護,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促進科學研究工作,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本實施細則由國家文物局解釋。全文共八章五十條。本行政法規已經失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替代。
④ 請問 文物保護法關於古村落保護的相關法律責任的規定有哪些,急啊,謝謝!!!
除《文物保護法》的保護規定外,還有《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524號)
第四章保護措施
第二十一條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應當整體保護,保持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不得改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
第二十二條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按照保護規劃,控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人口數量,改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居住環境。
第二十三條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范圍內從事建設活動,應當符合保護規劃的要求,不得損害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不得對其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構成破壞性影響。
第二十四條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范圍內禁止進行下列活動:
(一)開山、採石、開礦等破壞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活動;
(二)佔用保護規劃確定保留的園林綠地、河湖水系、道路等;
(三)修建生產、儲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蝕性物品的工廠、倉庫等;
(四)在歷史建築上刻劃、塗污。
第二十五條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范圍內進行下列活動,應當保護其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歷史建築;制訂保護方案,經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主管部門批准,並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相關手續:
(一)改變園林綠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狀態的活動;
(二)在核心保護范圍內進行影視攝制、舉辦大型群眾性活動;
(三)其他影響傳統格局、歷史風貌或者歷史建築的活動。
第二十六條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建設控制地帶內的新建建築物、構築物,應當符合保護規劃確定的建設控制要求。
第二十七條對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核心保護范圍內的建築物、構築物,應當區分不同情況,採取相應措施,實行分類保護。
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核心保護范圍內的歷史建築,應當保持原有的高度、體量、外觀形象及色彩等。
第二十八條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核心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但是,新建、擴建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除外。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七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不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或者有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三十八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未組織編制保護規劃的;
(二)未按照法定程序組織編制保護規劃的;
(三)擅自修改保護規劃的;
(四)未將批準的保護規劃予以公布的。
第三十九條違反本條例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未按照保護規劃的要求或者未按照法定程序履行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八條、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規定的審批職責的,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四十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城市、縣人民政府因保護不力,導致已批准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被列入瀕危名單的,由上級人民政府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四十一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范圍內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逾期不恢復原狀或者不採取其他補救措施的,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單位代為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造成嚴重後果的,對單位並處5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並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一)開山、採石、開礦等破壞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
(二)佔用保護規劃確定保留的園林綠地、河湖水系、道路等的;
(三)修建生產、儲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蝕性物品的工廠、倉庫等的。
第四十二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在歷史建築上刻劃、塗污的,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責令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處50元的罰款。
第四十三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未經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主管部門批准,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逾期不恢復原狀或者不採取其他補救措施的,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單位代為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造成嚴重後果的,對單位並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並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一)改變園林綠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狀態的;
(二)進行影視攝制、舉辦大型群眾性活動的;
(三)拆除歷史建築以外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
(四)對歷史建築進行外部修繕裝飾、添加設施以及改變歷史建築的結構或者使用性質的;
(五)其他影響傳統格局、歷史風貌或者歷史建築的。
有關單位或者個人經批准進行上述活動,但是在活動過程中對傳統格局、歷史風貌或者歷史建築構成破壞性影響的,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予以處罰。
第四十四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損壞或者擅自遷移、拆除歷史建築的,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逾期不恢復原狀或者不採取其他補救措施的,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單位代為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造成嚴重後果的,對單位並處2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並處10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十五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擅自設置、移動、塗改或者損毀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標志牌的,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對單位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六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中的文物造成損毀的,依照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⑤ 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都有哪些
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有保存現狀原則、恢復原狀原則、可逆性原則、可識別原則和最小干預原則。
在我國文物保護法規中,提到了文物保護的兩個基本原則,一是保存現狀,二是恢復原狀。對於古建築而言,恢復原狀在我國很受重視,在日本、韓國也很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這是東亞地區對於修復的共識。
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與東亞地區大多數從事文物建築保護的專業人員最初多從事建築史研究的學術背景有關。人們從建築史研究的角度把文物建築初建時的形態視為最重要的價值所在。
2000版《中國文物古跡保護准則》第二條的指向性就很清晰:文物古跡保護的目的是為了保存歷史信息。從上世紀80年代到2000年,文物保護中不斷強調了保護對象一定是一種真實的物質遺存,這些物質遺存承載了極其豐富的從古代流傳至今的歷史信息。這是人們對於文物的基本認識,文物保護的幾個基本原則:可逆性原則、可識別原則和最小干預原則得到了強調。
(5)陝西省文物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文物保護原則的發展
上世紀30年代,梁思成先生的論述就涉及到文物保護原則方面的內容。他在1932年的文章中提到,保護可以分為「修」和「復原」兩類。破壞的部分需要修補,這毋庸置疑;「有失原狀」的應該恢復。他認為,復原是個復雜的問題,「必須主事者對於原物形制有絕對根據,方可施行」「否則仍非原形,不如保存現有部分」。這對中國文物保護產生了長遠影響。
50年代以後,隨著一些重要保護項目開始實施,修復原則變得更為清晰。這個時期認為恢復原狀是我國文物保護的最高追求。我國文物保護界的前輩學者余鳴謙先生在1957年的文章中就提到:能夠復原成統一的時代形式當然是最希望的,恰如其分的復原將使古建築價值大為提高。
60年代的《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提到,文物修繕都以恢復原狀或保存現狀為原則。1982年的《文物保護法》中,這一表述就變得比較模糊,稱之為「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祁英濤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探討了對不改變文物原狀的看法,他認為,這個原則實質上包括了恢復原狀和保存現狀兩個層次。這也反映出這一時期,文物保護工作者在這個問題上的糾結。
⑥ 西安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幾處
法律分析:陝西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總數為1131處。陝西是文物資源大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顯示,陝西現有不可移動文物49058處,總量位居全國前列,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5處。在第七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公布之前當地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51處,公布第七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使陝西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增加到1131處。第七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86處,其中古遺址33處、古墓葬4處、古建築56處、石窟寺和石刻11處、近現代史跡和代表性建築174處、其他2處、與已公布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合並項目6處,並分別劃定了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第三條 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根據它們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可以分別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可移動文物,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一級文物、二級文物、三級文物。
第六條 屬於集體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和祖傳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權受法律保護。文物的所有者必須遵守國家有關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七條 一切機關、組織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文物的義務。
⑦ 西安城牆的文物保護
建國初期,西安城牆的修復和保護工作曾經走過一段曲折的歷程。由於受歷史的局限和「左」傾思潮的影響,西安城牆曾幾度歷經被完全拆除的危險,幸而在部分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國家領導和省、市領導及專家學者、社會各界人士的堅持下,西安城牆才免除了被拆除的命運,迎來了改革開放後命運的轉折。
1983年開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修復,牆體維修加固工程按照「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按照清乾隆年間的牆體結構規格修復。到1990年底基本完工,完成以下兩方面工程內容:牆體修復:1、牆體內測夯土包磚;2、封堵洞穴;3、牆體外側幫補;4、城牆頂面海墁補砌;5、修復垛牆和女兒牆;6、補砌城牆內側流水槽144個;7、新建、拓修馬道(或踏步)13處;8、重建永寧門(大南門)月城;9、券修豁口門洞。
古建築修復:1、環城建設工程開始後,首先著手維修、加固北門、東門的城樓、箭樓。1983年9月對北門箭樓南邊地下的防空洞進行加固處理,使樓體從原來每天下沉8—9毫米控制到每天下沉1毫米。之後,有對東門城樓和箭樓進行全面修葺。2、1983年4月至1987年底,城牆上重建敵樓12座,敵樓參考清末示意圖和有關資料設計,重檐歇山面闊3間2層,下層置廊柱。樓基長14.3米,寬9.1米,通高8.8米。3、在南城牆距南門城樓607米處原址修建魁星樓1座,根據現存框礎設計,4坡攢尖,2層重檐,正方形,邊長9.4米。4、馬道門樓,為城牆內側登城馬道入口,門樓多為仿古牌坊式,新建馬道門樓14座。5、仿古管理房,為城牆管理人員的工作場所,與城牆內側的馬道入口鄰近,房形古樸美觀,成為內環路沿途景點。6、南門閘樓,1989年5月與南門月城同時重建。以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張俊清編纂出版的《西安勝跡》封面照片為依據仿製。樓內設吊橋的起吊設施,按《武備志》所述建成仿古絞盤式。1989年底完成主體工程,1990年9月竣工。
安全普查:
開展城牆文物安全普查工作,全面掌握「病害」情況。對「病害」部位劃分安全等級,針對不同等級分別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使城牆文物保護工作更加科學化和規范化。
自2005年以來的城牆文物普查結果顯示:1厘米以上裂縫214條、較大沉降15處、剝蝕28處、大的鼓脹5處、孔洞大大小小近2000個。
維修工作:
先後對城牆北段74#—75#馬面塌陷和沉降、東段86#馬面塌陷和裂縫嚴重部位進行了維修。實施了含光門城牆斷面一致和過水涵洞遺址除黴菌、除蟲害、除鹽害酥粉、夯土松動脫落回填等保護工作。2012年9月,西安的三次大規模強降雨為50年來之最,對城牆文物安全工作造成嚴重威脅。管委會對此及時採取多種措施,及時處理病害部位,盡力減輕雨水對城牆安全的不利影響。城牆仍有部分病害非常嚴重,86#馬面沉裂、沉降及城牆基礎空洞,60#馬面裂縫、沉陷和空洞,玉祥門北側43#馬面城牆海熳嚴重裂縫和沉陷,32#馬面牆體裂縫急劇加大,14#、16#—17#、26#、46#、86#馬面等處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沉降積水等病害,景區對以上部位進行了或正在進行維修。除了對城牆文物本體進行維護維修外,景區對四門城樓、箭樓,城上敵樓進行了油漆彩繪工程。
檢測保護措施:
2005年開始,聘請專業單位對城牆重點部位進行全面監測,逐步建立城牆文物保護安全預警系統。2007年建立城牆智能化系統之一安全監控系統,設立監控室,全程安裝攝像頭61個,保護城牆安全。對南門城樓進行了修繕,對南城牆部分裸露牆體進行了包砌。按照城牆牆體及古建築存在問題的嚴重程度,分階段、分重點實施維修。建立了城牆文物保護巡查制度,確定了城牆牆體外側重點觀測部位26處,安裝了觀測標志碑,確定了觀測點和觀測基準數。加強對城牆牆體及古建築的日常巡查工作。在日常管理方面,公開招聘專業物業公司,對環城西苑、護城河試驗段和城牆清掃保潔實行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對園林養護、衛生保潔、安全保衛、禮儀服務等項目進行委託管理,廣大市民反映良好。環城西苑、護城河試驗段已經成為展示西安城市建設的新亮點,城牆實行全天保潔也極大地改善了游覽環境,贏得了國內外遊客的廣泛贊譽。
地鐵修建保護:
地鐵建設者以五項措施力保文物安全:①線路繞行;②盾構施工;③加固鍾樓及城牆;④減震;⑤隨時監控。西安地鐵「避讓為先、保護為主」的做法,有效保護了文物古跡。西安地鐵二號線的建設為今後的各條地鐵線路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成功的經驗,確保今後西安地鐵建設沿線文物的安全。
立法保護:
2006年初,法制局聯合西北政法大學,制定了《西安城牆保護條例(草案)》這部規范西安城牆保護與管理工作的地方性法規。同年,西安市人大第一次將《西安城牆保護條例》列入立法計劃。2009年4月29日,《西安城牆保護條例(草案)》通過市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初審,並廣泛徵求市民群眾的意見、建議。2009年8月28日,西安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西安城牆保護條例》。同年9月24日,陝西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西安城牆保護條例》。
《西安城牆保護條例》09年11月1日開始實施,並規定每年的11月1號設立為「西安城牆親近日」。該條例由經省和西安市兩級人大批准。這部條例是西安「皇城復興」計劃的一部分,也為西安城牆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做准備。《條例》鼓勵社會各界、國內外組織和個人出資建立西安城牆保護基金,用於城牆保護;城牆牆體、城門、城牆內側20米以內,城牆外側至護城河外沿的區域以及四個城門內外側的廣場綠地均為保護范圍,而城牆內側20米到100米的區域和護城河外沿180米以內區域為建設控制地帶。在保護范圍內亂塗亂畫、排污、堆放垃圾、存儲危險品或者其它可能損害城牆安全的行為都在被禁之列,擅自在護城河內捕魚釣魚也被明令禁止。任何個人和單位不能擅自利用城牆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需要利用西安城牆拍攝電影、電視、廣告和其它音像資料或者舉辦大型活動的,必須按照規定履行報批手續。對於違反條例規定的違法行為,管理機構可以處以最高50萬元的罰款。 「城牆親近日」:
2009年11月1日,《西安城牆保護條例》頒布實施,同時舉辦城牆親近日宣傳活動。
2010年11月1日,圍繞《西安城牆保護條例》頒布一周年,舉行了城牆親近日系列活動在南門吊橋廣場舉辦城牆保護工作圖片展。設立宣傳台咨詢,邀請兒童福利院等單位及市民、遊客2000餘人免費參觀城牆,同時向市民遊客發放《西安城牆保護條例》及《陝西省文物保護條例》。2011年11月1日,圍繞《西安城牆保護條例》頒布二周年,舉辦「親近城牆,共享文化」為主題的系列宣傳活動。此後,每年延續《西安城牆保護條例》頒布日紀念活動。
學術研究會議:
2006年,國家文物局將南京西安荊州興城等4城市捆綁申報的「中國明清城牆」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山西大同和浙江臨海兩座城市也有申遺意向,加入到中國明清城牆保護的行列中。此舉即為「4+2」模式。
2011年9月11-12日,來自南京、西安、荊州、興城以及大同、臨海6座城市的代表在西安召開了中國古都學會城牆保護專業委員會4+2城市第三次學術研討會。這次會議為六座城市的城牆保護專家和管理者搭建了切磋和交流的平台,並形成了城牆保護的「4+2」模式。
城牆申遺:
西安城牆自1987年開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前兩次,西安城牆申遺的腳步邁進國家《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之前便宣告終結。2003年,西安城牆管理所正式向陝西省文物局遞交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報告。2006年12月15日西安城牆與南京城牆等一起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名錄。2011年10月,委託省文物保護中心古建築研究所編制《西安城牆申遺文本》,10月31日完成初稿。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要求「不但要保護文物的個體,而且要保護文物的環境」。政府在為城牆保護創造更良好的周邊環境,助推西安城牆申遺。2012年11月17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會議上,45項不同類型文化遺產,被國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西安城牆位列其中。
西安城牆保護基金會:
2011年6月30日,西安城牆管委會召開陝西省西安城牆保護基金會籌備會議。2011年7月21日,根據《基金會管理條例》有關規定,管委會正式向市文物局遞交關於成立西安城牆保護基金會申請。2011年9月,在西安召開了中國古都學會城牆保護專業委員會4+2城市第三次學術研討會上,西安城牆保護基金會宣告成立,這是西安市探索城牆保護新模式的嘗試。
⑧ 秦始皇陵的文物保護
1956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秦始皇陵為陝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3月,秦始皇陵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古墓葬編號第3號。
1974年1月29日,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此後,對秦始皇陵的保護和各項研究工作逐步展開。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成立。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和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2002年7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准建設秦始皇陵遺址公園。
2005年7月30日,陝西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陝西省秦始皇陵保護條例》,為陝西帝王陵保護立法工作奠定了基礎。
2008年10月31日,國家文物局批准《GIS在文化遺產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研究—以秦始皇陵區為例》(課題合同書編號:2003021)課題通過結項驗收,同意該課題結項。
2009年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立,負責秦始皇陵遺址的總體規劃、長遠建設、考古發掘、科研業務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2009年7月7日,國家文物局批復《關於秦始皇陵遺址公園設計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09〕50號)。
2010年9月30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麗山園(秦始皇陵遺址公園)開園儀式舉行。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司長關強,國家旅遊局紀檢組組長劉金平,中共陝西省委書記、省人大主任趙樂際,陝西省委副書記、省政府代省長趙正永,陝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孫清雲等人出席開園儀式。
2010年10月,國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陝西秦始皇陵和漢陽陵、唐大明宮遺址三處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2011年4月8日,國家文物局批復《關於呈報秦始皇陵博物院等13單位館藏文物搶救性保護修復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1]100號),原則同意《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出土彩繪青銅水禽保護修復方案》。
2013年1月27日,陝西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切實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積極推動帝王陵保護立法工作。這是陝西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將立法保護帝王陵。
2013年5月27日,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聯合下發《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劃》,秦始皇陵列入「十二五」期間重要大遺址。
2013年12月11日,國家文物局批復《關於呈報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大門建設及廣
場環境改造項目設計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3]168號,原則同意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大門建設設計方案二、入口標志設計方案二以及大門前廣場、二道門入口廣場改造方案。
2014年,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評估。該評估對第一批12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1-2013年的運行情況進行了全面檢視。專家組和第三方機構打分平均值顯示,陝西大明宮、漢陽陵、秦始皇陵名列前三。
⑨ 《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要詳細細則。。謝謝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下簡稱文物保護法),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革命遺址、紀念建築物、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等文物,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縣、自治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物、藝術品、工藝美術品、革命文獻資料、手稿、古舊圖書資料以及代表性實物等文物,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一、二、三級。
第三條文物保護法第三條規定的主管全國文物工作的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是指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局對全國的文物保護工作依法實施管理、監督和指導。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保護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設立的文物保護管理機構為文物行政管理部門;不設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為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各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工作。
第四條各級公安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城鄉規劃部門和海關,應當依照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文物保護工作。
第五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應當將文物事業費和文物基建支出分別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由同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統一管理,其中文物基建支出以及文物修繕、維護費和考古發掘費等,應當專款專用,嚴格管理。各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所屬文物事業、企業單位的收入,應當全部用於文物事業,作為文物保護管理經費的補充,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章文物保護單位
第六條不同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依照文物保護法第七條規定的程序核定公布。
文物保護法第七條第一款所列的文物中尚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由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予以登記,並加以保護。
第七條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應當依照文物保護法第九條的規定,自核定公布之日起一年內劃定,並作出標志說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劃定並公布。
縣、自治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由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劃定並公布。
第八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不同文物的保護需要,規定文物保護單位的具體保護措施並公告施行。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措施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縣、自治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措施由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九條對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屬於國家所有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文物行政管理部門、使用單位或者其上級主管部門可以建立保管所或者博物館等專門保護管理機構負責保護;沒有專門保護管理機構的,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責成使用單位或者有關部門負責保護,或者聘請文物保護員進行保護。
第十條文物保護法第七條第一款所列文物中有使用單位的,使用單位應當建立群眾性文物保護組織;沒有使用單位的,附近的村民委員會或者居民委員會可以建立群眾性文物保護組織,對文物進行保護。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對群眾性文物保護組織的活動給予指導。
第十一條文物保護單位向社會開放,應當符合國家文物局規定的條件,並根據其級別,報經同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核同意。
第十二條根據保護文物的實際需要,可以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周圍劃定並公布建設控制地帶。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周圍的建設控制地帶,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城鄉規劃部門劃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縣、自治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周圍的建設控制地帶,由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城鄉規劃部門劃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或者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授權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條在建設控制地帶內,不得建設危及文物安全的設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體量、色調等與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風貌不相協調的建築物或者構築物。
在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建築物、構築物,其設計方案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經同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後,報同級城鄉規劃部門批准。
第十四條紀念建築物、古建築等文物已經全部毀壞的,不得重新修建;因特殊需要,必須在另地復建或者在原址重建的,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報原核定公布機關批准。
第十五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文物局認為有必要由其審查批準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計劃和設計施工方案,由國家文物局審查批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級和縣、自治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計劃和設計施工方案,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查批准。
文物修繕保護工程應當接受審批機關的監督和指導。工程竣工時,應當報審批機關驗收。
第十六條文物修繕保護工程的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應當執行國家有關規定,保證工程質量。
第十七條文物修繕保護工程管理的具體辦法,由國家文物局制定。
第三章考古發掘
第十八條一切考古發掘項目,都必須履行報批手續。考古發掘申請,由考古發掘單位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向國家文物局提出或者直接向國家文物局提出,依照文物保護法第十七條或者第十九條的規定審查批准。國家文物局批準直接向其申請的考古發掘計劃時,應當徵求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意見。
第十九條考古發掘單位應當在每年的第一季度,向國家文物局提交當年考古發掘計劃。配合建設工程的考古發掘計劃,可以在發掘前三十日內向國家文物局提出;確因建設工期緊迫或者文物面臨自然破壞危險,急需發掘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後,可以先行發掘,自發掘開工之日起十五日內補報發掘計劃。
第二十條在考古發掘工作中,考古發掘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應當嚴格執行考古工作規程,保證發掘質量。
考古發掘單位在申請發掘時,應當提出保證出土文物和重要遺跡安全的保護措施,並在發掘工作中嚴格執行。
第二十一條配合建設工程進行的文物調查或者勘探工作,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實施。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文物調查或者勘探工作,由文物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聯合組織實施或者由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
第二十二條在進行建設工程中發現古遺址、古墓葬必須發掘時,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力量及時發掘;特別重要的建設工程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建設工程范圍內的考古發掘工作,由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發掘未結束前不得繼續施工。
第二十三條在配合建設工程進行的考古發掘工作中,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配合考古發掘單位,保護出土文物或者遺跡的安全。
第二十四條考古發掘單位和考古發掘項目領隊人員資格,由國家文物局審查認定,並頒發證書。
考古勘探單位、考古勘探領隊人員資格,由其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查認定,並頒發證書。
第二十五條考古發掘單位發掘工作結束後,應當及時寫出考古發掘報告,編制出土文物清單。
出土文物由國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根據保管條件和實際需要,指定全民所有制博物館、圖書館或者其他單位(以下簡稱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收藏。考古發掘單位需要將出土文物留作標本的,須經國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同意。
第四章館藏文物
第二十六條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收藏的文物,應當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將登記的珍貴文物檔案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備案。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的一級文物檔案應當報國家文物局備案。具體辦法由國家文物局制定。
第二十七條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應當具備確保文物安全的設施和必要的技術手段,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文物檔案,對文物進行分類分級保管。
第二十八條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復制和修復其所收藏的一級文物,應當報國家文物局批准。
第二十九條上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可以調撥、借用下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管理的文物。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之間,經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可以交換或者借用其所收藏的文物。
一級文物的調撥、交換和借用,應當報國家文物局批准。
二、三級文物和一般文物的調撥、交換、借用,應當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批准。
第五章私人收藏文物
第三十條公民私人收藏的文物可以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應當對公民登記的文物保守秘密。
第三十一條公民可以要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對其私人收藏的文物,提供鑒定以及保管、修復等技術方面的咨詢和幫助。
第三十二條公民私人收藏的文物可以賣給國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和文物收購單位。
國家鼓勵公民將其私人收藏的文物捐贈給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
第三十三條文物經營單位經營文物收購、銷售業務,應當經國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批准,並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經營文物對外銷售業務,應當經國家文物局批准。
第三十四條文物經營單位應當記錄文物經營活動情況,以備核查。
文物經營單位收購或者保存的珍貴文物,應當報批准其經營文物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備案,其中一級文物應當報國家文物局備案。
文物經營單位銷售的文物,應當在銷售前依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鑒定。
第三十五條銀行、冶煉廠、造紙廠以及廢舊物資回收等單位的文物揀選工作,應當接受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指導,並妥善保管揀選文物,盡快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移交。
第三十六條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接收移交的文物,應當按照銀行、冶煉廠、造紙廠以及廢舊物資回收等單位收購時所支付的費用加一定比例的揀選費合理作價。接收移交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支付所需款項有困難的,由上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解決。
第三十七條公安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海關等在查處違法犯罪活動中依法沒收、追繳的文物,應當在結案後盡快按照規定移交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移交辦法由國家文物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第三十八條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對移交的文物進行鑒定,屬於一級文物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報國家文物局備案。
第三十九條國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根據文物保護要求,指定具備條件的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單位收藏移交的文物。
銀行留用揀選的歷史貨幣進行科學研究的,應當徵得國家文物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同意。
第六章文物出境
第四十條文物出境由國家文物局指定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進行鑒定。文物出境鑒定標准由國家文物局制定。
第四十一條經鑒定許可出境的文物,由鑒定部門發給文物出境許可憑證。海關根據文物出境許可憑證和國家有關規定查驗放行。
第四十二條個人攜帶私人收藏文物出境,經鑒定不能出境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發還或者收購,必要時可以征購。
第四十三條文物出境展覽和文物出口由國家文物局統一管理,具體辦法由國家文物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第七章獎勵與懲罰
第四十四條有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九條所列事跡之一的單位或者個人,由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或者有關部門給予獎勵。
第四十五條對文物保護法第三十條所列行為的罰款,分別情節輕重,按照以下數額執行:
(一)有第(一)、(二)、(四)項所列行為之一的,罰款數額為二百元以下;
(二)有第(三)項所列行為的,罰款數額為該建築物、構築物造價的百分之一,但是最高不超過二萬元;
(三)有第(五)、(六)、(七)項所列行為之一的,罰款數額為二萬元以下;
(四)有第(八)項所列行為的,罰款數額為非法所得的二倍至五倍。
第四十六條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對有文物保護法第三十條第(三)、(四)、(五)項所列行為之一的人員,可以將其送有關行政機關處理。
第四十七條當事人對依照文物保護法和本實施細則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復議條例的規定先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提起訴訟。
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對具體行政行為不申請復議或者不提起訴訟、又不履行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
第八章附則
第四十八條古脊椎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的保護辦法以及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管理辦法,另行制定。
第四十九條本實施細則由國家文物局解釋。
第五十條本實施細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⑩ 取土辦什麼手續
1、各磚瓦廠、取土場的經營法人應主動到縣文物局進行登記備案,並履行申請、辦理文物調查、考古勘探手續。
2、各磚瓦廠、取土場應對本年度的用土面積進行申請文物調查、考古勘探,勘探費用由經營人承擔,勘探收費標准依據縣物價局蒲價成審[2010]10文件執行。
3、在進行建設工程施工或者農業生產中發現的文物屬國家所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哄搶、私分、藏匿。若發現古墓葬、古遺址等文物的,應採取措施保護好現場,立即報告縣文物局,並配合進行清理工作。
4、對未履行備案登記手續和未申請文物考古調查、勘探而私自動土的磚瓦廠、取土場,我局將依法予以查處,並建議國土、環保等部門不予證照年度審核,直至吊銷證照。
5、對未履行考古調查、勘探擅自施工的單位,將依據《陝西省文物保護條例》第五十七條之規定,責令停止施工,並處人民幣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造成文物損毀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6、發現文物隱匿不報或者拒不上繳的,尚不構成犯罪的,文物部門會同公安機關追繳文物,情節嚴重的,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7、盜竊、哄搶、私分或者非法侵佔出土文物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8、本通知自接到之日起二十日之內前來我局文物稽查大隊辦理相關手續,逾期將按照有關法規進行處罰。
9、群眾有權對未進行文物考古調查、勘探而擅自施工的單位或者發現文物隱匿不報的情況進行舉報,我局將給予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