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環境保護條例
Ⅰ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2017修訂)
第一條為了加強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水源涵養林及其他自然資源的保護管理,保護自然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保護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保護區屬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位於東經97°23′34″-103°45′49″,北緯36°29′57″-39°43′39″范圍內,總面積1987200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504067.3公頃,緩沖區面積387371.4公頃,實驗區面積1095761.3公頃。第三條凡在保護區內從事各種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有關自然保護區管理的規定和本條例。第四條保護區必須以管護為主,全面深入科學論證,因地制宜開展封山育林育草等生態修復工作,不斷擴大林草植被面積,加強冰川、濕地、凍土和野生動植物保護,服從國家主體功能區劃確定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定位,提高生態服務功能。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堅持實行統一規劃、科學管理、依法監督、生態優先、協調發展的原則。第五條保護區所在地人民政府要切實承擔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主體責任,將保護區的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健全保護區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完善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建立協調機制,建立健全各級共管聯防責任制;制定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做好保護區的森林草原防火以及野生動植物保護等工作。
保護區所在地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原住居民的生態保護教育培訓,提高生態保護意識,形成群眾主動保護、社會廣泛參與、各方面積極投入的社會氛圍,並優先為區內居民提供生態管護等工作崗位和政策支持。第六條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保護區的綜合管理。保護區所在地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保護區的管理進行監督檢查。
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是保護區的主管部門,其所屬的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管理局)負責保護區的具體管理工作。管理局下設自然保護站(以下簡稱保護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開展保護區實驗區內的項目審批、核准、備案、節能審查、竣工驗收等工作,對符合條件的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優先給予資金支持。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依法辦理因保護區范圍調整變動涉及的集體所有土地徵收或者國有土地的劃撥,辦理保護區內的不動產產權、使用權登記;監督保護區內的單位和個人依法使用土地;查處非法開墾、采礦、採石、挖沙等活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在職責范圍內,協助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和管理機構依法做好保護區內耕地、草原、漁業水域和水生野生動物、野生植物保護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保護區內的水資源、水土保持和河道的監督管理,履行河長制辦公室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相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工作。第七條保護區內有權屬的單位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和本條例的規定,並承擔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責任。第八條管理局的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自然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二)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技術規程科學編制保護區總體規劃,按照程序報批並組織實施;
(三)制定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並組織、監督實施;
(四)調查自然資源並建立檔案,組織環境監測,保護保護區內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
(五)組織或者協助有關部門開展保護區的科學研究工作;
(六)進行自然保護的宣傳教育;
(七)在不影響保護區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組織開展科學觀測、參觀、旅遊等活動;
(八)依法查處破壞保護區森林資源和違反保護區管理的行為。第九條保護站的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自然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二)依法保護和管理森林、野生動植物、冰川等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
(三)負責總體規劃的具體實施;
(四)進行自然保護的宣傳教育,普及自然保護知識,教育區內居民和入區人員遵守保護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法律、法規和規定,並對其活動進行檢查指導;
(五)組織區內有關單位制定森林防火、防盜公約;
(六)開展生態修復,封山育林,擴大森林面積;
(七)制止違反法律、法規以及本條例的行為,依法處理各類林政案件。
Ⅱ 甘肅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
第一條為加強甘肅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保護自然環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保護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保護區屬於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在康樂、臨潭、卓尼三縣境內,位於東經103°39′59″~103°50′26″、北緯34°54′17″~35°01′43″間,總面積11691公頃。保護區區界以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林權證為准,未經原批准機關同意不得變更。
保護區內原有集體林的權屬不變,經營利用應當符合保護區的統一規劃。第三條凡在保護區從事保護管理、科學研究、生產經營和進行旅遊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第四條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應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全面規劃、嚴格保護、科學管理、促進發展、永續利用的原則,並妥善處理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關系。第五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將保護區的發展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並組織實施有利於保護區保護和建設的政策措施。
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編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保護、建設、開發利用等專項規劃,經省人民政府同意後,報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編制總體規劃及專項規劃時,應當徵求保護區所在地州、縣、鄉鎮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意見。第六條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是保護區的管理部門,保護區管理機構具體負責保護區的管理工作。
發展與改革、財政、環保等有關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保護區的保護和建設工作。第七條保護區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責:
(一)宣傳、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二)負責實施保護區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制定和實施各項管理制度;
(三)負責保護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和環境監測,建立資源檔案;
(四)負責保護、拯救、增殖珍貴稀有生物物種;
(五)組織在保護區內進行森林撫育和植樹造林;
(六)組織在保護區內開展科研、參觀、考察、旅遊等活動;
(七)負責保護區內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保護管理工作,組織開展森林防火及森林病蟲害防治;
(八)依法查處破壞保護區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第八條保護區管理機構應當會同當地縣級人民政府組織保護區內鄉鎮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及保護站成立聯防聯保組織,負責制定保護公約,開展宣傳教育,劃定責任區,落實保護責任,共同作好護林防火、森林病蟲害防治、資源保護、禁種罌粟等工作。第九條保護區的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由保護區管理機構設置界標,予以公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和破壞保護區的界標及其他保護設施。第十條未經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或者同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進入保護區設立機構和設施。
禁止任何人進入核心區。確因科學研究需要到核心區從事觀測、調查活動的,應當報經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禁止在緩沖區開展旅遊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在緩沖區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實習、拍攝影視作品和採集標本活動的,應當經保護區管理機構同意。
實驗區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破壞自然資源或景觀的項目;建設其他項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國家和本省規定的排放標准。進行科學研究、教學實習、拍攝影視作品、採集標本、參觀考察活動的,應當經保護區管理機構同意。第十一條經批准或者同意進入保護區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服從保護區管理機構的管理,自覺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
在保護區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實習、拍攝影視作品、採集標本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將活動成果的副本提交保護區管理機構。第十二條不得砍伐保護區的林木和灌叢。需要在實驗區清理災害木、撫育更新的,按國家和本省的有關規定報批後實施。第十三條禁止在保護區內獵捕、獵殺、收購和販運野生動物。
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病餓、受傷、受困、迷途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應當及時報告保護區管理機構或者當地人民政府實施救治。
因科學研究、馴養繁殖、製作標本等需要獵捕、獵殺野生動物的,按有關野生動物保護的法律、法規辦理。
Ⅲ 甘肅省重點工業污染源環境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我省工業污染防治,強化對重點工業污染源的監督管理,實現全省環境保護規劃目標,改善我省的環境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甘肅省環境保護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省實際,特製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重點工業污染源」是指:在全省范圍內,按工業污染源的排污量、類型、毒性危害程度、所處地理位置、特異污染物等因素,由各地(州、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據環境管理的需要提出,並經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省經濟綜合行政主管部門審核,綜合分析,篩選確定。第三條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政府轉變職能過程中,重點工業污染防治的管理體制是: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有關部門各司其職,環保部門實行統一監督管理,企業法人承擔污染防治責任,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第四條重點工業污染源企業的污染防治,應由側重末端治理轉向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由側重濃度控制轉向濃度與總量雙重控制;由側重分散點源治理轉向集中控制與分散治理相結合。第五條重點工業污染源企業要依靠科技進步,採用先進技術,結合技術改造,把污染消除在生產過程中;合理利用資源、能源,綜合利用工業「三廢」,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第六條重點工業污染源企業必須自覺遵守、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履行法定的義務,要把推行清潔生產、強化管理,實行節能、降耗、減污,改善企業環境面貌作為企業自主經營管理和環境保護自我約束的重要內容。制定企業環境保護管理規章制度,形成完善的企業內部環境管理機制。第七條重點工業污染源企業應編制本企業的工業污染防治規劃,並納入企業生產發展規劃;每年11月底前編報下一年度主要污染物控制、削減及實施方案的年度計劃,經主管部門和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納入下一年度企業年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第八條凡是依託現有企業搞擴建、改造、挖潛項目,必須實行「以新帶老」、「以大帶小」和「工民互帶」的原則,所需資金、材料、設備和設計、施工力量要統一安排,切實做到增產不增污或增產要減污。第九條重點工業污染源企業在進行技術改造時,應當做到:
1.要採用資源利用程度高,「三廢」排放量少的最佳原料路線和先進工藝方法。
2.採用無污染或少污染、雜訊低、振動小、效率高的設備和裝置。
3.改進產品結構,發展無污染、少污染的新產品。
4.採用先進易行、經濟合理的「三廢」處理設施。第十條治理重點污染源所需資金主要依靠企業自籌解決,資金來源按國家的有關規定予以保證。第十一條重點工業污染源企業要切實加強對環保設施的管理,做到:
1.經環保設施處理後的污染物達到國家排放標准,或者環保設施的實際處理能力和污染物的排放濃度達到設施的設計要求。
2.環保設施與產生污染物的相應設施同時運轉,同等維護。
3.有專門操作防治設施的人員和管理人員,有健全的崗位責任制、設備維護保養制度 操作規定等制度。
4.建立環保設施日常運行情況台帳,並按規定向主管部門和當地環境保護部門填報污染防治設施運行情況報表。第十二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把重點工業污染源企業的環境管理和污染控製作為全省工業污染防治的主要工作與長期任務。
各地(州、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省經濟綜合行政主管部門要依據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標准負責轄區內重點工業污染源的監督管理與定量考核。要幫助、指導企業搞好重點工業污染源防治計劃及年度實施計劃,並在這些企業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定期檢查,逐年考核(方法另定),每年將定量考核結果向社會公布。第十三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會同經濟管理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制定清潔生產的實施辦法和評價標准;制定有利於清潔生產的技術經濟政策;逐步實施排污審計制度,搞好清潔生產的示範工程,使清潔生產逐步制度化、規范化。第十四條應按照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的要求,根據項目技術可行性及資金籌集情況,積極推行區域綜合治理和集中控制,提高規模效益。第十五條對位於環境敏感地區,群眾反映強烈的重點工業污染源,每年選擇一批,作為限期治理項目。
Ⅳ 甘肅省農村生活垃圾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和規范農村生活垃圾管理,保護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和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農村生活垃圾的清掃、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及監督管理等活動適用本條例。法律、行政法規已有或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本條例所稱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視為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第三條農村生活垃圾管理堅持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因地制宜、注重長效、綜合利用、統籌推進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將農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確定農村生活垃圾管理目標,統籌設施規劃布局,制定促進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政策措施,加大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所需資金投入。
縣級人民政府是農村生活垃圾管理的責任主體。
鄉鎮人民政府配合做好本轄區內農村生活垃圾的日常管理工作。第五條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農村生活垃圾清掃、收集、運輸和處置的監督管理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環境的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財政、農牧、商務、衛生和計劃生育、國土資源、交通運輸、水利、林業、旅遊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農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第七條村民委員會通過制定村規民約、簽訂責任書等方式,開展農村生活垃圾的清掃、分類、投放等工作,督促村莊內的單位和個人做好村莊保潔工作。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農村生活垃圾管理的宣傳教育,倡導綠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培育示範典型,對文明農戶、衛生家庭、美麗庭院和美麗鄉村示範村等予以表彰獎勵。
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等新聞媒體,應當加強農村生活垃圾管理的公益宣傳。
村民委員會應當利用村廣播室、文化活動室、道德講堂、黑板報、村務宣傳欄等載體,採取村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垃圾分類知識、環境保護義務、先進典型事跡等。
農村中小學、幼兒園應當根據未成年人特點,經常性地開展衛生常識、垃圾減量分類知識的教育和實踐活動。第二章規劃編制與設施建設第二章規劃編制與設施建設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編制本行政區域內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專項規劃或者實施方案,並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農村環境整治規劃相銜接。
編制規劃或者實施方案,應當徵求相關部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意見。第十條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農村生活垃圾收集、運輸、處理設施設備和場所的建設。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損壞、擅自拆除、停用和侵佔、遷移、改建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設施設備和場所。第十一條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場所的選址,應當符合鄉鎮總體規劃、環境衛生專業規劃,以及《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准》《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准》等規定和要求,由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統籌布局,不得在以下區域選址:
(一)水源地附近;
(二)基本農田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文物保護區、風景名勝區;
(三)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第三章清掃、分類與投放第十二條農村生活垃圾清理實行責任人制度。
村民住宅房前屋後的垃圾,村民或者使用者為責任人。
村民住宅小區的垃圾,實行物業企業管理的,物業服務企業為責任人;沒有實行物業企業管理的,村民委員會為責任人。
村莊內的道路、河道、水渠、文化廣場等公共區域和公共建築的垃圾,村民委員會為責任人。
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其他組織的辦公場所的垃圾,其單位為責任人。
集貿市場、展覽展銷、商場商鋪、餐飲服務等經營場所的垃圾,經營者或者管理單位為責任人。
田間地頭的垃圾,土地經營者為責任人。
不能明確垃圾管理責任人的,由村民委員會或者鄉鎮人民政府指定責任人。
Ⅳ 甘肅省濕地保護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濕地的保護,恢復和保障濕地的基本功能,促進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濕地是指本省境內天然或人工形成的適宜喜濕野生生物生長、具有較強生態調控功能的潮濕地域。主要包括常年和季節性沼澤地、泥炭地、鹽沼地、湖泊,以及生物功能明顯的水域。
本條例所稱濕地資源是指濕地及其依附濕地棲息、繁衍、生存的野生生物資源。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履行職責,加強濕地保護工作,根據生態優先的原則,制定濕地資源保護規劃,將濕地保護的項目、配水、經費等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第四條縣級以上林業行政部門是濕地保護的主管部門,其所屬的濕地管理機構負責本條例的具體實施。
水利、農牧、國土資源、環保等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依法做好濕地的保護工作。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都有保護濕地資源的義務,對破壞、侵佔濕地資源的行為有檢舉或者控告的權利。第五條省人民政府應當成立由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組成的濕地評審委員會,負責對全省濕地資源進行科學評價,並劃定濕地范圍,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後,予以公告。具體工作由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第六條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應當依法申報濕地保護區:
(一)在國際國內有重要影響的濕地;
(二)生物多樣性豐富或珍稀、瀕危野生生物物種集中分布的濕地區域;
(三)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鳥類的主要繁殖地、棲息地及遷徙路線上的主要停歇地;
(四)代表不同類型的具有特殊保護或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天然濕地。第七條濕地保護區的保護機構應當按照保護方案,落實保護措施,依法加強管理。第八條濕地保護區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濕地管理機構,應當採取以下措施,保護和恢復濕地功能:
(一)因缺水導致濕地功能退化的,應當建立濕地補水機制,定期或者根據恢復濕地功能需要有計劃地補水;
(二)因過牧導致濕地功能退化的,應當輪牧、限牧,退化嚴重的實行禁牧;
(三)因開墾導致濕地功能退化的,應當限期退耕;
(四)濕地保護區內不得新建居民區,對原住居民應當創造條件有計劃地遷出。第九條禁止在濕地保護區范圍內進行開墾、採挖、獵捕、燒荒、采礦、爆破等可能造成濕地破壞的人為活動。
禁止在濕地保護區及其外圍保護地帶內修建任何非保護性截水、取水或排水設施。未經縣級以上濕地行政主管部門同意,不得在濕地保護區天然水道和濕地邊緣50米以內設立任何建築設施。第十條禁止向濕地保護區或外圍保護地帶排放廢水、傾倒廢棄物。
禁止在濕地保護區內新建生產設施,對於已有的生產設施,其污染物的排放必須達到國家規定的標准,達不到標準的,限期搬遷。第十一條禁止在天然濕地邊緣100米范圍以內投放任何危害水體及水生生物的化學製品。
因防疫需要向濕地范圍內投放葯物時,衛生防疫部門應當會同當地濕地行政主管部門,採取預防措施,避免對濕地生物資源造成損害。第十二條禁止將任何有害物種引入到濕地區域。第十三條候鳥棲息地的人工濕地應當劃定保護范圍,在特定的季節實施專門保護。第十四條開發利用濕地資源,應當按照濕地資源保護規劃進行,不得改變濕地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不得超出資源的再生能力或者給野生動植物物種造成永久性損害,不得破壞野生動物棲息環境和野生植物生長環境。第十五條徵用、佔用濕地應當嚴格控制。經批准徵用、佔用的,由徵用、佔用單位或個人繳納征佔用補償費。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第十六條濕地及濕地保護區的建設、保護和管理經費來源:
(一)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的資金;
(二)引進的資金;
(三)國內外組織和個人的捐贈;
(四)依法收取的保護管理費;
(五)其他收入。第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結合小城鎮建設,開發非農產業,優先安置濕地區域的應遷居民,減輕對濕地的壓力。
制定科學的用水計劃,採取多種節水措施,減少水資源浪費,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遏制地下水位下降,維持濕地生態系統的平衡。第十八條縣級以上濕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協調濕地管理機構,開展濕地資源調查,建立濕地資源檔案,組織或者協調有關部門開展濕地保護的科學研究工作。
Ⅵ 甘肅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地質環境規劃、保護、勘查、監測、開發利用和地質災害防治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地質環境,是指地表至地下人類活動所涉及的空間環境以及地質災害、地質遺跡等。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產生和人為誘發的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質現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第四條地質環境保護實行開發、利用和保護相結合的方針,堅持誰利用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第五條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省地質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
市、州(地區)、縣(市、區)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區域內地質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
計劃、環保、建設等有關部門應當依照各自職責,做好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鼓勵地質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普及地質環境保護的科學知識。
對在地質環境保護工作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地質環境規劃第七條縣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地質環境保護利用規劃,經計劃部門綜合平衡後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跨行政區域的地質環境規劃,由其共同的上一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第八條地質環境規劃應當包括地質環境現狀、地質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地質遺跡保護、地質環境監測等內容。第九條地質環境規劃是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依據。水利、交通、城鄉建設等規劃在批准前,應當徵求同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對地質環境保護內容的意見。第三章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第十條制定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國土綜合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規劃,應當進行區域地質環境評價。
有可能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工程項目建設和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在選址階段應當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第十一條從事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單位,必須具備相應的資質條件,並經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標准審查認定。第十二條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應當按照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要求進行。評估結果由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認定。評估報告應當按照國家地質資料匯交規定匯交。第四章地質環境保護第十三條工程建設、礦山開采應當保護地質環境,防止地質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第十四條采礦權人應當按照規定,向縣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報送地質環境保護年度報告,並接受監督檢查。第十五條采礦權人修築尾礦庫、攔渣壩等工程設施,應當按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要求,採取措施,防止因采礦造成含水層疏干、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第十六條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工作實行保證金制度,具體辦法按照國家或省人民政府規定執行。第十七條工程建設、礦山開采造成地質環境破壞或者引發地質災害的,責任人應當及時向當地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報告,並採取必要的恢復和治理措施,防止災害擴大。第十八條開發地熱、礦泉水應當由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國家標准對其進行鑒定。
開采地下熱水、礦泉水應當辦理取水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並向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交納礦產資源補償費。第十九條縣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下列地質遺跡應當加以保護:
(一)有重要觀賞和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
(二)有重要價值的地質剖面和構造形跡;
(三)有重要價值的古生物化石及其產地;
(四)有特殊價值的礦物、岩石及其典型產地;
(五)有典型和特殊意義的地質災害遺跡;
(六)其他需要保護的地質遺跡。第二十條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可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的規定建立地質遺跡保護區。第五章地質環境監測第二十一條縣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本行政區域地質環境動態監測,建立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對重大地質災害及時作出預測預報。
突發性地質災害預報(不含地震預報),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布。
Ⅶ 甘肅省石油勘探開發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條 為加強石油勘探開發生態環境保護,促進油田生產與區域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工作,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和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第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本區域油田生態環境質量負責,建立和落實油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油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對油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本行政區域內石油勘探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油田生產單位應當按照當地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制定生態環境保護方案,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第五條 油田發展規劃編制應當組織環境影響評價,編寫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未進行區塊環境影響評價的,單井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第六條 油田新建、改建、擴建項目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按國家規定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後,油田開發單位方可開工建設;未經批準的,國土資源、建設、林業、水利等部門不得辦理有關手續。第七條 油田建設項目的環境污染防治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在鑽井、油田生產環節完工後,由油田環保部門負責驗收,未經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抽查監督。第八條 油田生產單位應當於每年第一季度向當地市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送本年度勘探、鑽井、試油等作業計劃和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並註明井號、井位。如有調整,應及時向當地市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調整登記。第九條 市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油田生產單位、有關專業技術部門每五年編制一次油田生態環境質量評估報告。第十條 油田所在地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改善油田生產環境,支持油田生產、公安、工商、環境保護等部門應當依法查處盜竊原油和破壞輸油管道及附屬設施的行為,清理和取締非法收油、售油場點。嚴禁非法採油、煉油、保障油田生態環境安全,依法維護油田開發秩序。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防止管道人為破壞。發生管道破漏事件時,當地人民政府應當及時配合油田生產單位搶修和清理污油污物,並依法維持現場秩序。第十一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油田生產單位亂攤派、亂罰款;不得妨礙、干擾和阻撓油田生產單位的生產和生態治理恢復工作。第十二條 油田生產單位應當按照規定向所在地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污染物排放的種類、數量、濃度,提供有關污染防治的技術資料,取得排污許可證,按許可的排放總量和標准排放污染物。
超過排放總量和標準的,由市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治理。第十三條 油田生產單位應當實行清潔生產,採用先進技術和設備,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防止油田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第十四條 油田生產單位應當建設采出水處理設施,油水分離後產生的污水,經處理達標後應當回注採油層或者綜合利用,不得污染地下水;需要外排的,應當排入市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指定的場所。第十五條 油田生產單位必須嚴格執行技術操作規范。落地原油必須在完成試油、修井作業後5日內清除,井場油池存放的原油必須在10日內清除。第十六條 油田生產單位應當制定環境污染突發性事件應急預案,建立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登記報告制度。發生污染事故,應按規定時限報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接受調查處理。第十七條 油田生產單位應當加強油氣集輸管線和油氣儲存設備的巡查,定期進行檢測、維修,採取有效的防腐、防裂等措施,防止滲漏、溢流事故發生。
油田生產單位發生井噴、管道破裂、穿孔等突發性事件,或者因盜竊事件致使原油泄漏的,應當採取應急措施,排除故障,防止污染擴大;落地污油污物應當在排除故障10日內予以清除,居民區內污油污物應當在2日內清除。
所在地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務院《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條例》和省人民政府有關規定支持配合油田搶修、排除故障。
Ⅷ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治理自治州行政區域內城鄉環境衛生,營造良好的城鄉宜居環境和旅遊環境,根據國務院《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甘肅省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辦法》、《甘肅省農村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自治州行政區域內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活動。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是指對城鎮和鄉村的環境衛生、容貌秩序、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綠化生態等進行規范和管理的活動。第四條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實行政府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公眾參與、統籌推進的原則。第五條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將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編制總體規劃,確定治理目標,制定具體政策措施,建立資金投入和保障機制。
州住房和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全州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工作。
縣(市)人民政府應當確定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工作。
州、縣(市)愛衛會應當按照職能開展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協調防治社會性重大疾病活動及除害防病工作和全國衛生縣城與衛生鄉鎮、全省衛生城市(縣城)等單位創建工作。
州、縣(市)發展和改革、公安、民政、教育、宗教、財政、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交通運輸、水利、農牧、林業、商務、衛生計生、旅遊、文廣新、經信、市場監管部門、綜合執法等行政主管部門及電力、通信、供銷等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做好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相關工作。第六條縣(市)人民政府是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的責任主體,應當明確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工作機構,建立職能化管理隊伍。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指導和督促村(居)民委員會、社區、相關單位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治理。
村(居)民委員會、社區等負責組織村(居)民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治理。第七條州、縣(市)人民政府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旅遊景區、景點、森林公園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風貌協調區或者環境協調區的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工作。第八條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將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所需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
城鄉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以政府投入為主,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和經營。第九條州、縣(市)、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的宣傳教育,鼓勵和引導公民參與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活動。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利用廣播室、文化活動室、道德講堂、黑板報、宣傳欄等載體,採取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環境保護、衛生保潔、垃圾分類知識、文明習慣、先進典型等。
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各類媒體應當加強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公益宣傳和輿論引導。
中小學、幼兒園應當根據未成年人特點,組織開展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的教育和實踐活動。第十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損害、破壞城鄉容貌和環境衛生等行為,有權勸阻、投訴和舉報。第十一條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逐步提高城鄉環衛保潔人員的工資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條件。任何單位和個人應當尊重環衛人員的勞動,不得妨礙、阻撓環衛人員作業。第十二條鼓勵應用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先進技術,提高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水平。第十三條州、縣(市)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對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責任區制度第十四條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工作實行責任區制度。第十五條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責任區按照下列規定進行劃分與管理:
(一)實行物業管理的區域,由物業服務企業負責;未實行物業管理的區域,由權屬單位指定專人負責;
(二)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旅遊景區、景點、森林公園、鐵路、公路、機場、車站及其設施,由經營單位或者管理單位負責;
(三)公園、商場、醫院、賓館、酒店、娛樂場所、文化體育場館、農貿市場、商鋪和停車場等場所,由經營單位、管理單位或者產權所有人負責;
(四)機關(直屬單位)、團體、學校、企業事業單位內部及規劃紅線范圍內的區域,由所在單位負責;
(五)施工工地由施工單位負責,待建地塊由業主負責;
(六)城鎮道路、橋梁、廣場、水域、綠地等城鎮公共區域的容貌和環境衛生,由城市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
(七)獨立工礦區和各類園區內的公共區域由管理單位負責;
(八)農牧村居民的房前屋後區域由戶主或者使用者負責;
(九)宗教活動場所由所在管理委員會負責;
(十)農牧村道路、橋梁、廣場、水域內的公共區域由村民委員會負責;
(十一)森林、濕地、草原、河流、湖泊、耕地等區域由管理單位或者所有權人負責;
確定責任區時,所有權人、管理人、使用人之間約定管理責任的,由約定的責任人負責;范圍和權屬劃分不清或者有爭議的,由具有管轄權的縣(市)人民政府或者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行政主管部門予以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