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江蘇省文物保護條例

江蘇省文物保護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7-23 00:36:10

A. 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第一條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在本地世代相傳並被公認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之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屬於文物的,適用文物保護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第四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應當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處理好政府和社會、事業和產業、保護和利用的關系。第五條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鄉規劃,並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統一協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市、縣級市(區)和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和專項資金的管理、監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和專項資金的使用,應當突出重點、專款專用、注重實效。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在規劃布局、項目准入、資金投入、場所調配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商標、字型大小、版權等知識產權的保護。第六條市、縣級市(區)文化主管部門(以下簡稱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組織、協調、監督和管理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負責具體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工作。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明確有關單位、專門人員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第七條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社會組織、人民團體應當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指導、督促成員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第八條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在調查的基礎上建立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並向上一級文化主管部門推薦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向文化主管部門提出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建議。對尚未列入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條件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開展搶救、記錄、傳承等保護工作。第九條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組織保護單位制定項目保護規劃。第十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的條件、權利、義務,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的規定執行。

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工作檔案。文化主管部門應當每二年對保護單位、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一次評估。經評估,保護單位、代表性傳承人無正當理由不履行義務的,可以取消其資格,自取消資格之日起,不再享有相應的權利。保護單位、代表性傳承人被舉報或者經檢查發現不履行義務的,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及時進行評估。文化主管部門應當每年組織有關專家和社會組織對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工作績效進行考核,並將考核結果作為給予補助、資助、獎勵的依據。第十一條文化主管部門在擬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記憶名錄和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時,應當依法組織專家評審,並將評審意見向社會公示。

文化主管部門在作出編制保護規劃、實施重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和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項目等決策時,應當聽取專家、公眾的意見和建議。

B. 鎮江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傳承優秀歷史文化遺產,促進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國務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和《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歷史文化名城的規劃、保護、利用和管理,適用本條例。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包括對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不可移動文物、地下文物埋藏區、歷史環境要素等保護。第三條市人民政府統一領導和組織實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

縣級市(區)人民政府負責本區域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並定期向市人民政府報告。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承擔本轄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日常管理、維護等具體工作。第四條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負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管理工作。

文物主管部門負責文物的保護與管理工作。

住房和城鄉建設、文化、旅遊、城市管理、水行政、財政、交通運輸、民政、公安、教育、宗教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履行相應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職責。第五條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安排專項保護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第六條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鼓勵和支持單位和個人以捐贈、資助、提供技術服務等方式參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對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第七條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歷史文化名城的宣傳教育,普及保護知識,提高公眾保護意識。

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應當開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公益宣傳。第二章保護規劃第八條市、縣級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負責編制本行政區域內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和歷史建築保護規劃。

縣級市(區)人民政府組織編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的保護規劃。第九條保護規劃應當劃定保護對象的保護范圍。

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歷史地段、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的保護規劃應當劃定核心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並設立界標,向社會公布。第十條編制機關應當依法公示保護規劃草案,並採取論證會、聽證會等方式徵求有關部門、專家、利害關系人和社會公眾的意見,公示時間不得少於三十日。第十一條保護規劃依照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報批。

保護規劃應當自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內,在政府網站和主要新聞媒體上公布。

經批準的保護規劃,未經法定程序不得修改。第十二條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規劃的核心內容應當納入各級國土空間規劃。

城市交通、水行政、市政、綠化、消防、人防等其他專業規劃應當與保護規劃相協調。第三章保護名錄第十三條市、縣級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名錄制度,載明保護對象的名稱、位置、類型、等級、權屬、歷史沿革和歷史價值等內容,並在政府網站和新聞媒體上向社會公布。第十四條經國家、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或者市人民政府已經批准公布的保護對象,直接列入保護名錄。

其他具備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納入保護名錄:

(一)體現歷史發展過程或者某一發展時期風貌的歷史城區;

(二)反映一定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歷史地段;

(三)除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外,具有一定建成史,對歷史地段整體風貌特徵形成具有價值和意義的傳統風貌建築;

(四)地下文物埋藏區;

(五)反映歷史風貌的古井、圍牆、石階、鋪地、駁岸、古樹名木等歷史環境要素;

(六)其他需要列入保護名錄的保護對象。第十五條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定期會同住房和城鄉建設、文物等部門對歷史文化資源開展普查。

單位和個人發現具有保護價值的對象,可以向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提出列入保護名錄的建議。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對有價值的保護對象,應當徵求有關部門、利害關系人和社會公眾意見,並經專家論證後,報市、縣級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保護名錄。

C. 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條例》的決定(2010)

一、將原條文中的「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修改為 「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二、將第十二條第一款修改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和歷史文化保護區由市、縣(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申報,經省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共同組織專家審核同意後,報省人民政府核准公布。」

第三款修改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和歷史文化保護區因保護不力使其歷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的,批准機關應當將其列入瀕危名單,予以公布,並責成所在地市、縣(市)人民政府限期採取補救措施,防止情況繼續惡化,並完善保護制度,加強保護工作。」三、將第十三條修改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的申報、確定,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四、將第十四條第一款中的「兩年」修改為「一年」。五、刪去第十九條第一款,將第二款、第三款合並後修改為:「編制城鎮總體規劃時,應當同步編制專門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規劃;已有城鎮總體規劃的,應當單獨編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規劃。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和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規劃,由所在地城市、縣人民政府報省人民政府審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按照國家規定報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和文物主管部門備案。」

第四款修改為:「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和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規劃應當報經所在地城市、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審議意見交由城市、縣人民政府研究處理。」六、將第二十條修改為:「經依法批準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和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不得擅自修改;確需修改的,保護規劃的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向原審批機關提出專題報告,經同意後,方可編制修改方案。修改後的保護規劃,應當按照原審批程序報送審批。」七、將第二十四條第二款修改為:「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核發的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規定進行建設。」

第三款修改為:「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應當保護文物古跡及其周圍的古樹名木、水體、地貌,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壞;發現地上、地下文物時,應當立即停止施工,保護現場,並及時向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八、將第二十六條第一款修改為:「保護規劃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及其他設施不得擅自遷移或者拆除。因建設工程特別需要而必須對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范圍內的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進行遷移、拆除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國務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規定報批;確需拆除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范圍內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以外的建築物、構築物及其他設施的,應當經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九、將第四十條第一款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款規定,未按照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規定進行建設的,由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並依法給予處罰。」十、將第四十一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擅自遷移、拆除文物保護單位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門依法予以處罰;擅自遷移、拆除歷史建築的,由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依法予以處罰。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擅自拆除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范圍內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以外的建築物、構築物及其他設施的,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逾期不恢復原狀或者不採取其他補救措施的,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單位代為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造成嚴重後果的,對單位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並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本決定自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

《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重新公布。

D. 蘇州市文物保護管理辦法(2004修正)

第一條為加強對本市文物的保護和管理,更好地發揮文物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和《江蘇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在本市行政轄區內的所有單位和個人都必須遵守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和本辦法。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依法保護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切實加強領導,把文物保護工作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城市建設規劃,納入領導目標責任制。
有關部門應當大力開展保護文物的宣傳和教育,增強全社會的文物保護觀念。第四條蘇州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是全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市文物工作依法實施管理、監督和指導。
縣級市文化部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工作。第五條各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
(一)依法保護管理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尚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控制保護古建築,以及其他有價值的文物遺存;
(二)對地下文物依法實施保護管理,檢查指導考古發掘工作;
(三)對各博物館、紀念館以及其他文物收藏單位進行行業管理和指導;
(四)對文物經營活動以及社會流散文物實施監管;
(五)對出境文物、涉案文物以及其他需要鑒定的文物,依法定程序進行鑒定。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將文物保護管理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應從城市維護建設專項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於重點文物維修。有票房收入的游覽、參觀場所應當從其票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於幫助無力維修的單位進行文物維修保護。
文物保護管理經費應隨經濟發展逐年增長,同時鼓勵社會各界支持文物事業。第七條文物保護單位的使用單位或者產權部門為文物保護責任單位,應當與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簽訂保護管理責任書,負責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保養和維修,接受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檢查、監督和指導。第八條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其他建設工程。在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建築物和構築物,其形式、高度、體量、色調等必須與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風貌相協調,其設計方案須經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報城市規劃部門批准。第九條文物保護單位實行「誰使用,誰管理,誰維修」的原則,除經常性保養維護工程報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外,其他維修工程應當按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報有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維修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應當接受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和指導。工程竣工時,須經文物行政主管部門驗收。第十條控制保護古建築由使用單位或者產權部門負責保養和維修,重大維修方案須經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不得損毀,不得擅自改建、翻建、移建或拆除。確因建設工程需要,必須對控制保護古建築進行移建或者拆除的,須經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對需要移建、拆除的古建築應事先做好測繪、文字記錄和攝影、攝像等資料工作,所需經費由建設單位承擔;拆除的木、石及磚刻等建築材料移交文物部門保管,用於其他文物古建築的維修。
在城市建設和改造中,建設單位對控制保護古建築和其他有價值的文物遺存應當妥善保護,並予以整治、維修。第十一條文物保護單位向社會開放,應當報經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審核批准,並接受其監督、檢查和指導。第十二條在有史籍記載的以及文物普查中發現的重要遺跡地點進行建設活動,建設單位應當事先會同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在工程范圍內進行調查或者勘探,需要考古發掘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有關部門在審批該類建設項目時,應當徵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經市和縣級市政府確定需要原地保護的,建設單位應當另行選址。
凡因基本建設和生產建設需要進行文物勘探、考古發掘的,所需費用依照《文物保護法》的規定由建設單位列支。第十三條任何單位和個人在生產、建設中發現古遺址、古墓葬或者其他文物遺存,必須立即停止施工,保護現場,並及時報告文物行政主管部門,不得擅自處理。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進行處理。
本市及外地駐蘇的建築施工單位,應當與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簽訂文物保護責任書。

E. 無錫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和弘揚優秀歷史文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國務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及其相關的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的歷史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以物質形態保留的歷史遺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第四條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應當堅持政府主導、加強管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第五條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統一領導、協調本行政區域內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目標和要求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中予以考核。
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監督管理工作。
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鎮村、歷史建築等的規劃管理及相關工作。
發展與改革、建設、國土、公安、房管、工商、園林、旅遊等相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有關工作。第六條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經費由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通過下列渠道籌集:
(一)年度財政預算;
(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所獲得的事業性、經營性收入;
(三)社會各界的捐贈;
(四)其他合法來源。第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義務,對破壞、損害歷史文化遺產的行為有權進行勸阻、檢舉和控告。
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或者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對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文化鎮村第八條申報市級、縣級歷史文化鎮村,由當地人民政府提出申請,市、縣級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會同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組織有關部門、專家進行論證,提出審查意見,報市、縣級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國家級、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申報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執行。第九條歷史文化街區、鎮村經確定或者批准公布後,市、縣級市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組織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和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編制保護規劃,劃定保護范圍。
歷史文化街區、鎮村所在地的區或者鎮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批準的保護規劃,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實施方案。市、縣級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專家對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實施方案進行論證,並報市、縣級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及時向社會公布。第十條在歷史文化街區、鎮村內從事建設活動的,必須符合歷史文化街區、鎮村保護規劃的要求。
在歷史文化街區、鎮村核心保護范圍內新建、擴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在審批前應當徵求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意見。第十一條歷史文化街區、鎮村內,根據批準的保護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實施方案,確需對房屋及其他設施的產權人或者使用人實行搬遷的,按照有關規定執行。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產權人或者使用人在搬遷中不得改變房屋現狀,不得損壞或者拆除房屋及其他設施的構件。第十二條歷史文化街區、鎮村內,根據批準的保護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實施方案,需要對房屋及其他設施實行統一修繕的,該房屋及其他設施的產權人必須履行統一修繕義務。
產權人不履行修繕義務的,當地人民政府可以對該房屋及其他設施實行統一修繕,或者採取其他措施予以保護。第十三條歷史文化街區、鎮村保護范圍內的消防設施、通道,應當按照有關的消防技術標准和規范設置。在歷史文化街區、鎮村核心保護范圍內確因保護需要,無法按照標准和規范設置的,應當由市、縣級市公安消防機構會同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制定切實有效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第三章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築第十四條市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由市、縣級市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專家鑒定後確定,由同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並報省人民政府備案。
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確定、公布及其保護范圍的劃定,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執行。

F. 無錫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繼承優秀歷史文化遺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建設、保護、管理和其他活動,均適用本辦法。第三條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應當堅持統籌規劃、統一管理、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第四條市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
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內有關歷史文化名城的具體工作。
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規劃管理工作。
文物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歷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護工作。
建設、國土、房管、財政、公安、環保、旅遊、園林、民族宗教等行政管理部門根據各自的職責,做好歷史文化名城的有關保護工作。第五條市、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把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管理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義務,並有權對破壞歷史文化名城的行為進行制止、檢舉和控告。第七條鼓勵單位和個人以捐贈、資助、提供技術服務等方式參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合理利用。
對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作出顯著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市和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予以表彰獎勵。第二章保護規劃第八條制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應當符合以下要求:

(一)注重保護和延續城市傳統建築風貌、城市格局和空間環境,保護城市的文物古跡、工業遺產、歷史街區、傳統村落等歷史文化區域,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根據歷史文化遺存的性質、形態、分布和空間環境等特點,確定保護的原則和重點;
(三)注重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制定規劃措施,保護和合理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四)符合國家和省有關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規定。第九條制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時,應當先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商定對本行政區域內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措施,將其納入保護規劃。
市、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辦法和城市總體規劃組織編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批准後,公布並組織實施。第十條編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應當向社會公布,廣泛徵求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以及有關部門的意見,進行科學論證。必要時,可以召開聽證會。第十一條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經依法批准公布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調整。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保護的需要,確需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進行局部調整的,須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原批准機關備案。但涉及影響到歷史文化名城總體布局調整,改變原規劃確定的原則、整體風貌以及重點保護區的保護范圍和保護內容的,須報原批准機關審批。第十二條市、市(縣)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文物等行政主管部門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的地下文物埋藏情況進行普查,劃定不宜安排大中型建設項目的地下文物埋藏區。第三章保護措施第十三條在保護范圍內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違反保護規劃擅自進行拆除或者建設工程;
(二)擅自改變保護規劃確定的土地使用功能;
(三)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第十四條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建築,對不可移動文物依照文物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保護,其他歷史建築應當按照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要求進行保護和整治。第十五條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的基本建設項目涉及文物保護的,應當在項目批准前聽取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在進行必要的考古發掘並落實文物保護措施後,方可開工建設。第十六條歷史文化名城及歷史文化街區內的文物古跡必須科學維護,及時修繕、加固,以保證文物安全,並確保周圍的環境和氛圍與文物相協調。
各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街區內的消防設施、通道應當按照有關的消防技術標准和規范設置。因保護需要無法達到規定的標准和規范的,公安消防、規劃等部門應當協商制定相應的防火安全措施。
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及歷史文化街區在進行修繕、保養和遷移時,其設計施工方案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經相應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實施。

G.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2013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江蘇省文物保護條例》的有關規定。第四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長遠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統一協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並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鄉規劃。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加大投入,並逐步增加。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組織、協調、監督和管理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負責具體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工作。第七條鼓勵、支持社會團體、高等學校、研究機構、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等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第八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表彰、獎勵。第二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第九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需要,組織對本行政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由文化主管部門負責進行。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可以對其工作范圍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

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相關資料庫。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信息應當公開,便於公眾查閱。第十條境外組織或者個人在本省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向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提出申請,載明調查的內容、對象、時間、地點、調查組織或者人員等情況。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作出是否批準的書面決定;獲得批準的申請人應當將批准文件送交調查所在地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後,方可開展調查活動。境外組織或者個人應當自調查結束之日起十五日內,向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提交調查報告和調查中取得的資料復製件、實物圖片。

境外組織在本省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與本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機構或者保護工作機構合作進行。第十一條高等學校、研究機構等吸收境外留學人員和境外訪問學者參與在本省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的,應當報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備案。境外留學人員和境外訪問學者參與調查時應當服從所在高等學校、研究機構和文化主管部門的管理。第十二條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考察、采訪和實物徵集等活動時,應當徵得被調查對象的同意,尊重民族風俗、信仰和習慣,尊重調查項目的真實性、完整性,不得非法佔有、損毀相關資料、實物、建(構)築物、場所等,不得侵害被調查對象的合法權益。第十三條對通過調查或者其他途徑發現的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及時記錄和收集有關資料、實物,並採取有效措施及時進行保護。第十四條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對在調查中取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和實物,應當妥善保存,防止損毀、流失;其他有關部門取得的資料復製件、實物圖片及電子檔案,應當匯總後提交同級文化主管部門保存。

熱點內容
楊祖國律師 發布:2025-01-21 12:31:00 瀏覽:984
疫情防控法治同行主題手抄報 發布:2025-01-21 12:00:46 瀏覽:373
食品檢驗的法規 發布:2025-01-21 11:49:43 瀏覽:643
民法總則考試答案 發布:2025-01-21 11:37:25 瀏覽:609
刑法教學法規 發布:2025-01-21 11:26:37 瀏覽:155
經濟法出現於什麼時期 發布:2025-01-21 11:25:40 瀏覽:724
辭職報告與勞動法之間的關系 發布:2025-01-21 11:17:32 瀏覽:779
辦理法律援助案件補貼標准 發布:2025-01-21 11:13:03 瀏覽:802
泗洪縣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1-21 10:03:11 瀏覽:920
涉外經濟合同法等其他合同法 發布:2025-01-21 10:01:42 瀏覽: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