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法實施條例
1. 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83條怎麼理解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83條釋義
第八十三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項所稱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是指居民企業直接投資於其他居民企業取得的投資收益。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項和第(三)項所稱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不包括連續持有居民企業公開發行並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個月取得的投資收益。
[釋義]本條是關於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享受免稅優惠的"權益性投資收益"的具體范圍的規定。
原《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第十八條也規定了這方面的免稅優惠政策:即「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境內投資於其他企業,從接受投資的企業取得的利潤(股息),可以不計入本企業應納稅所得額;但其上述投資所發生的費用和損失,不得沖減本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本條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按照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的不同,對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項和第(三)項的規定進行了細化。一個企業對另一企業進行權益性投資時,投資企業要從被投資企業取得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由於股息、紅利是從被投資企業稅後利潤中分配的,如果將股息、紅利全額並入投資企業的應稅收入中徵收企業所得稅,會出現對同一經濟來源所得的重復征稅。因此,消除企業間股息、紅利的重復征稅是防止稅收政策扭曲、保持稅收中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各國的普遍做法。
為此,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項規定,「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為企業的免稅收入。第(三)項規定,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為免稅收入。企業所得稅法的上述規定,有兩個方面的內容需要實施條例予以明確:一是居民企業之間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免稅,到底需要符合什麼條件?二是對非居民企業取得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免稅,需符合什麼條件?本條從以下兩個方面回答了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項和第(三)項涉及的問題:
一、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免稅的條件
依照本條規定,可以享受免稅優惠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僅限於居民企業直接投資於其他居民企業取得的投資收益。這一條件限制既排除了居民企業之間的非直接投資所取得的權益性收益,又排除了居民企業對非居民企業的權益性投資收益。
直接投資一般是指投資者將貨幣資金直接投入投資項目,形成實物資產或者購買現有企業的投資。通過直接投資,投資者便可以擁有全部或一定數量的被投資企業的資產及經營所有權,直接進行或參與對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包括:(1投資者開辦獨資企業,並獨自經營;(2)與其他企業合作開辦合資企業或合作企業,從而取得各種直接經營企業的權利,並派人員進行管理或參與管理;(3)投資者投入資本,不參與經營,必要時可派人員任顧問或指導;(4)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上買入現有企業一定數量的股票,通過股權獲得全部或相當部分的經營權,從而達到收購該企業的目的。由於居民企業間的直接投資對解決就業有促進作用,所取得的股息、紅利也是從被投資企業稅後利潤中分配的,因而各國一般都給予稅收上的優惠,稅務部門在征稅時也易於辨認。
第二,不包括連續持有居民企業公開發行並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個月而取得的權益性投資收益。連續持有被投資企業公開發行並上市流通的股票的時間不足12個月的投資,具有較大的投機成份,因而不在優惠范圍之內。
二、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免稅的條件
依照本條以及本實施條例第一條的規定,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如果要享受免稅優惠,也需要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第一,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需要與其在境內設立的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本實施條例第一章規定,與其在境內設立的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是指該機構、場所擁有、控制據以取得所得的股權等,也就是說,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是通過其在境內設立的機構、場所擁有、控制的股權而取得的O與發生在居民企業之間的情況相類似,這類股息、紅利收益也是從被投資的居民企業的稅後利潤中分西己的,因此已經繳納過企業所得稅,如果再將其並入前述非居民企業的應稅收入中征稅,也存在同一經濟來源所得的重復征稅問題,因此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三)項作了上述規定。
如果不符合上述條件,就不得依照本條的規定享受免稅優惠,而只能依照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七條第(五)項的規定和本實施條例第九十一條的規定,按照預提稅的有關規定享受減稅或者免稅優惠。
第二,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的與其所設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能夠享受免稅優惠的,也不包括對居民企業公開發行並上市流通的股票進行短期炒作而取得的權益性投資收益。短期炒作的具體標准,也是連續持有被投資企業公開發行並上市流通的股票的時間不足12個月取得的權益性投資收益。這一限制的目的,與對居民企業的限制一樣,也是從限制投機、鼓勵投資的角度出友,在於鼓勵非居民企業對居民企業的生產經營性投資,而不鼓勵非居民企業的投機性較強的短期持有行為。
2. 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加班費屬於工資薪金的一部分,按照工資薪金繳納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的第八條第一款界定:工資、薪金所得,是指個人因任職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
此外,國稅總局在對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的釋義中,也從另一個角度提到了工資薪金的種類,即包括基本工資、獎金、津貼、補貼、年終加薪、加班工資,
確定是哪兒都能找到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原因是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很容易找的,而且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現在也不是太難找。關於找具體的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我建議你到這里看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之所以這里的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比較全,其他地方的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網,可能不如這里的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全面,確定是哪兒都能找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原因是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很容易找的,而且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現在也不是太難找。關於找具體的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我建議你到這里看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從上述文件中,都能分析出加班費屬於工資薪金的一部分(即使個稅實施條例中沒出現加班費三個字,與任職或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也能涵蓋各種情況了),因此要按照工資薪金所得繳納個稅的。
3. 個人所得稅實施條例
一是提高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准,將減除費用標准由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這是自1994年現行個人所得稅法實施以來第3次提高個稅減除費用標准。2006年 減除費用標准從每月800元提高到1600元2008年3月,減除費用標准從1600元提高到2000元。此次調整額度最大,涉及的減稅額也是最大。
二是調整工資薪金所得稅率結構,將現行9級超額累進稅率縮減為7級,適用稅率由5%~45%調整為3%~45%,並適當擴大了低檔稅率和最高檔稅率的適用范圍。費用扣除額和級距的變化,充分體現照顧中低收入者及加強高收入者征稅力度的政策意圖。
三是相應調整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和承包承租經營所得稅率級距。維持現行5%~35%的5級超額累進稅率級次不變,對級距作了相應調整,將適用5%的第一級級距由年應納稅所得額5000元調整為15000元,其他各檔的級距也相應作了調整。
確定是哪兒都能找到個人所得稅實施條例,原因是個人所得稅實施條例很容易找的,而且個人所得稅實施條例現在也不是太難找。關於找具體的個人所得稅實施條例,我建議你到這里看看個人所得稅實施條例,之所以這里的個人所得稅實施條例比較全,其他地方的個人所得稅實施條例網,可能不如這里的個人所得稅實施條例全面,確定是哪兒都能找個人所得稅實施條例,原因是個人所得稅實施條例很容易找的,而且個人所得稅實施條例現在也不是太難找。
調整後,生產經營所得納稅人稅負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年應納稅所得額60000元以下的納稅人稅負平均降幅約40%,最大降幅為57%,以支持個體工商戶和承包承租經營者的發展。
4. 企業所得稅法27條,實施條例的86條
第二十七條 企業的下列所得,可以免徵、減征企業所得稅:
(一)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
(二)從事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經營的所得;
(三)從事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
(四)符合條件的技術轉讓所得;
(五)本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所得。
第八十六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規定的企業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可以免徵、減征企業所得稅,是指:
(一)企業從事下列項目的所得,免徵企業所得稅:
1.蔬菜、穀物、薯類、油料、豆類、棉花、麻類、糖料、水果、堅果的種植;
2.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
3.中葯材的種植;
4.林木的培育和種植;
5.牲畜、家禽的飼養;
6.林產品的採集;
7.灌溉、農產品初加工、獸醫、農技推廣、農機作業和維修等農、林、牧、漁服務業項目;
8.遠洋捕撈。
(二)企業從事下列項目的所得,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
1.花卉、茶以及其他飲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種植;
2.海水養殖、內陸養殖。
企業從事國家限制和禁止發展的項目,不得享受本條規定的企業所得稅優惠。
5.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53條該怎麼理解
需要更新一個問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的決定(主席令[2017]64號)修改為:「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准予結轉以後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第五十三條: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准予扣除。年度利潤總額,是指企業依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計算的年度會計利潤。
條款釋義:本條是關於企業公益性捐贈支出扣除標准和如何扣除的進一步細化規定。
只有企業當期實際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才允許稅前扣除。
最高扣除比例在年度利潤總額12%,包括12%本身。
作為捐贈扣除基數的年度利潤總額,是指企業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計算的年度會計利潤總額。
例:2008年,企業向符合企業所得稅法優惠條件,經認定的公益性社會團體ABC基金會捐贈貨幣性資產和非貨幣性資產合計100萬元,2008年,該企業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計算的會計利潤總額(利潤表中利潤總額)800萬元。按照新的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企業向公益性社會團體ABC基金會捐贈扣除限額為96萬元(800×12%),企業實際捐贈數額100萬元,大於扣除限額的4萬元(100-96),應作納稅調增當年應納稅所得額,但允許在2009年申報時再行扣除,調減應納稅所得額。
6. 關於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的詳細解釋
第二十五條按照國家規定,單位為個人繳付和個人繳付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從納稅義務人的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是否是全額扣除還是有比例扣除數??----是全額扣除.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住房公積金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6]10號)規定,
一、 企事業單位按照國家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的繳費比例或辦法實際繳付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和失業保險費,免徵個人所得稅;個人按照國家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的繳費比例或辦法實際繳付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和失業保險費,允許在個人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超過規定的比例和標准繳付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和失業保險費,應將超過部分並入個人當期的工資、薪金收入,計征個人所得稅。
二、根據《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建設部 財政部 中國人民銀行關於住房公積金管理若干具體問題的指導意見》(建金管[2005]5號)等規定精神,單位和個人分別在不超過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12%的幅度內,其實際繳存的住房公積金,允許在個人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單位和職工個人繳存住房公積金的月平均工資不得超過職工工作地所在設區城市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3倍,具體標准按照各地有關規定執行。
單位和個人超過上述規定比例和標准繳付的住房公積金,應將超過部分並入個人當期的工資、薪金收入,計征個人所得稅。
7.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的規定
第二十七條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有關的支出,是指與取得收入直接相關的支出。
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產經營活動常規,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或者有關資產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
8.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屬於
從選項看,應選C答案。
稅收法規是指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地方立法機關根據其職回權或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答授權,依據憲法和稅收法律,通過一事實上法律程序制定的規范性稅收文件。我國目前稅法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即是稅收法規,由國務院制定的稅收行政法規和由地方立法機關制定的地方稅收法規兩部分構成,其具體形式主要是「條例」或「暫行條例」。稅收法規的效力低於憲法、稅收法律高於稅收規章。
9. 個人所得稅法和個人所得稅實施條例的區別
個人所得稅法是法律,是制定個人所得稅實施條例的根本和基礎,在個人所得版稅實施條權例的第一條內容如下:
(1994年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42號發布 根據2005年12月19日《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決定》第一次修訂 根據2008年2月18日《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決定》第二次修訂 根據2011年7月19日《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決定》第三次修訂)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以下簡稱稅法)的規定,制定本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