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條例
⑴ 西安市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防治環境雜訊污染,保護和改善聲環境,保障公眾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市、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和實施有利於聲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鼓勵和支持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的科學研究及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對本行政區域內的聲環境質量負責。第四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轄區內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的監督管理,編制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規劃,負責工業雜訊、建築施工雜訊以及商業、文化娛樂等經營場所固定設備產生雜訊的監督管理。
城市管理綜合執法主管部門負責城市建成區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宣傳慶典、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活動中,使用音響、抽打陀螺、甩響鞭等方式產生雜訊以及臨街商業門點使用音響產生雜訊的監督管理。
公安機關負責除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之外的社會生活雜訊和車輛產生雜訊的監督管理。
資源規劃、住建、交通、文化旅遊、市場監管等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工作。第五條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協助生態環境、公安、城管等行政管理部門做好聲環境保護工作,調解因環境雜訊產生的鄰里糾紛,開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的宣傳教育。第六條鼓勵業主依法制定物業管理區域內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和管理的公約,由業主和物業服務企業共同遵守。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對管理區域內的環境雜訊污染行為予以勸阻;勸阻無效的,應當及時向生態環境或者公安、城管部門報告。第七條鼓勵和支持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科學知識宣傳活動,提高公眾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的意識。
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應當加強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宣傳,對環境雜訊污染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第二章環境雜訊的規劃控制第八條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資源規劃、財政、公安、城管、交通、住建等有關部門,編制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在制定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規劃時,應當將規劃草案向社會公布,公開徵求社會意見。第九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其他依法行使環境雜訊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根據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規劃,分別制定實施方案,並向社會公布。第十條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聲環境質量標准,劃分本市的聲環境功能區,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向社會公布。區域功能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調整。第十一條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城鄉統籌、城市功能與空間布局、城市綜合交通等專項規劃時,應當依據聲環境質量標准、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等,提出環境雜訊污染技術目標。第十二條資源規劃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聲環境質量標准及民用建築隔聲設計規范,提出劃定雜訊敏感建築物與可能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工業企業和城市公共設施的雜訊控制要求。第三章社會生活雜訊污染防治第十三條建築物安裝使用空調器、冷卻塔、電梯、鍋爐、水泵等公用設施,產生雜訊、振動等干擾周圍環境的,管理者應當採取措施進行治理。第十四條商業經營活動中使用空調器、冷卻塔、抽風機、發電機、水泵等產生雜訊的設備、設施的,應當按規定配置有效的防噪、防振設施,確保產生雜訊不超過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第十五條商業經營場所和營業性文化娛樂場所的經營者,應當加強對經營活動中產生雜訊的管理和控制,防止產生雜訊干擾周圍環境。
在商業經營活動和營業性文化娛樂活動中,不得使用高音喇叭、大功率音響器材或者採用其他發出高雜訊的方法招攬顧客。第十六條在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不得從事採用機械方式切割、加工金屬、石材、木材等材料,以及其他產生雜訊干擾居民正常休息的生產經營活動。第十七條在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及其附近的街道、廣場、公園,二十一時至次日七時期間進行宣傳慶典、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活動,不得使用音響、抽打陀螺、甩響鞭等方式產生環境雜訊影響周邊居民正常休息。在其他時間進行上述活動的,所產生的環境雜訊不得超過區域環境雜訊排放標准。
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管理者應當對雜訊擾民行為進行勸阻;勸阻無效的,應當及時向城市管理綜合執法主管部門報告。
⑵ 江蘇省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防治環境雜訊污染,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和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環境雜訊污染的防治及其監督管理。
本條例所稱環境雜訊,是指在工業生產、建築施工、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中所產生的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聲音。
本條例所稱環境雜訊污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雜訊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准,並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現象。第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工作納入環境保護規劃,並採取有利於聲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根據國家聲環境質量標准,劃定本行政區域內各類聲環境質量標準的適用區域,建設環境雜訊達標區。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組織編制交通、城鄉建設等專項規劃時,應當充分考慮聲環境質量的要求,合理規劃各類功能區域和交通干線走向,並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向審批該專項規劃的機關提交環境影響報告書。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內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督促、指導、協調其他依法行使環境雜訊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機構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監督管理工作,具體負責工業雜訊、建築施工雜訊以及餐飲、娛樂等服務行業雜訊的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
公安、交通、鐵路、民航等主管部門和海事管理機構根據各自職責,對社會生活雜訊和交通運輸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對國家、行業或者地方標准中規定雜訊限值的產品實施監督管理。
工商、建設、文化等行政主管部門和鎮人民政府及街道辦事處根據各自職責,依法協助環境保護等部門對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第六條業主可以在業主公約中約定本物業管理區域內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的權利和義務,由全體業主共同遵守。
物業管理組織對本物業管理區域內違反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律、法規規定和業主公約約定的行為,應當予以制止,並及時向依法行使環境雜訊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機構報告。第七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依法行使環境雜訊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機構,應當設置環境雜訊污染舉報電話、電子郵箱,並向社會公布。
對造成環境雜訊污染的行為,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環境雜訊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機構舉報和投訴。接到舉報、投訴的部門、機構應當在三個工作日內處理或者移交有權部門、機構處理;需要及時處理的,應當立即處理或者立即移交有權部門、機構處理。第二章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第八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進行城鎮開發建設活動應當符合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規劃。第九條省人民政府對國家環境雜訊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環境雜訊排放標准。地方環境雜訊排放標准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制訂,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負責編號,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並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十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區域聲環境質量和重點雜訊污染源定期進行監測,並將監測結果向社會公布。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逐步在城市市區主要交通要道、商業區和人口集中區域合理設置雜訊自動監測和顯示設施,加強環境雜訊監控。雜訊自動監測和顯示設施設置、運行、維護的費用由本級財政部門安排。
用於雜訊監測的計量器具,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經強制檢定合格。第十一條新建、改建或者擴建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第十二條建設可能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項目或者設施,嚴重影響所在地居民生活環境質量的,建設單位在報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前,應當徵求有關利害關系人、專家的意見,並在報批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中附具對有關利害關系人、專家的意見採納或者不採納的說明。未依法徵求有關利害關系人、專家的意見,或者雖然依法徵求了有關利害關系人、專家的意見,但存在重大意見分歧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審查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時,可以舉行聽證會,徵求項目所在地有關利害關系人的意見。利害關系人申請聽證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法組織聽證。
將住宅改變為餐飲、娛樂等商業用房的,應當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全體同意。
⑶ 合肥市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防治環境雜訊污染,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城市規劃區內環境雜訊污染的防治。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應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應將防治環境雜訊污染,保護和改善聲環境質量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城鄉建設規劃,採取有利於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措施,鼓勵組織開發和推廣低雜訊技術、工藝、設備和產品,綜合治理環境雜訊污染。第四條市、縣(郊區)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其轄區內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其所屬環境監理機構負責日常監理工作。
公安、交通、鐵路、民航等主管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對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規劃、建管、文化、工商、經貿等部門應協助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做好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工作。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聲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造成環境雜訊污染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有權要求造成污染者消除污染。造成雜訊污染的單位和個人,必須認真治理,排除雜訊污染。第六條在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市、縣(郊區)人民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監督管理第七條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家《城市區域環境雜訊適用區劃分技術規范》,制定《合肥市區域環境雜訊功能區劃分》,並負責實施。第八條城市規劃部門在確定城市建設布局時,應依據《合肥市區域環境雜訊功能區劃分》和國家《民用建築隔聲設計規范》,劃定建築物與交通干線的防雜訊距離,並提出相應的規劃設計要求。第九條在下列區域內不得建設排放環境雜訊超過質量標準的各類設施:
(一)對住宅小區、學校、幼兒園、醫院、機關、科研單位有影響的范圍;
(二)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療養區。第十條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
可能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必須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表),規定環境雜訊污染的防治措施,並按照國家規定的程序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凡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或經審查否決的,有關部門不得立項。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在收到建設項目建議書3日內予以審查並給予批復;逾期未作批復,視為同意。
環境影響報告書(表)中,應當有該建設項目所在地單位和居民的意見。第十一條建設項目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建設單位應在開工前10日內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審查手續。
建設項目在投入生產或者使用之前,其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達不到國家規定要求的,該建設項目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第十二條市、縣(郊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監督管理部門,有權依法對管轄范圍內排放環境雜訊的單位、個人進行現場檢查。被檢查的單位、個人必須如實反映情況,並提供必要的資料。監督管理部門應為被檢查單位、個人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監督管理人員進行現場檢查必須兩人以上,並出示執法證件。第十三條向周圍環境排放建築施工、工業生產、經營活動雜訊的,必須在開工、生產、經營15日前到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辦理排污申報登記手續並領取「排污申報登記注冊證」。排污申報的內容包括:排放雜訊的設備及雜訊污染處理後正常作業條件下所排放的雜訊值等,並提出防治雜訊污染的技術資料。
造成環境雜訊污染的設備的種類、數量、雜訊值和防治設施有重大改變的,必須提前7日申報,並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發生重大改變而未履行申報手續的,視為拒報。
「排污申報登記注冊證」實行年檢制度,每年核審一次。第十四條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單位,必須保持防治環境雜訊污染設施的正常運行;拆除或閑置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的,必須提前10日報經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⑷ 南京市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條例(2017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防治環境雜訊污染,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環境雜訊的污染防治。第三條市、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規定的職責對本市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公安、交通、鐵路、民航等部門和港航監督機構,根據各自的職責,對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市、區人民政府其他有關行政部門,應當協助做好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工作。第四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聲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造成環境雜訊污染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環境雜訊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及時受理群眾投訴。第二章環境雜訊的監督管理第五條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相關標准和本市城市總體規劃,結合城市建設發展情況,及時劃定、調整本市環境雜訊標准適用區域,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施行。第六條規劃部門在確定建設布局時,應當依據本市區域環境雜訊標准,對建設項目提出相應的規劃設計要求。第七條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
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建設單位必須製作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或者登記表,提出環境雜訊污染的防治措施。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應當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或經審查被否決的,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登記表實行備案管理,建設單位應當在建設項目建成並投入生產運營前,通過網上備案系統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登記表。
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前,依法徵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收到環境影響報告書六十日內、報告表三十日內,分別作出審批決定並書面通知建設單位。第八條建設項目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建設項目在正式投入生產或使用之前,其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達不到國家規定要求的,該建設項目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第九條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理,並按照國家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徵收的超標准排污費必須按國家規定用於雜訊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第十條排放環境雜訊的企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廠(場)界雜訊應當符合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標准,防止雜訊污染。第十一條市、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環境雜訊監督管理部門,有權對管轄范圍內排放環境雜訊的單位進行現場檢查,被檢查的單位必須如實反映情況,並提供必要的資料。檢查部門應當為被檢查的單位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第三章交通雜訊污染防治第十二條機動車輛的車外最大允許雜訊級不得超過國家有關標准。
公安機關應當把機動車輛雜訊列入車輛年檢內容。未經雜訊檢測合格的車輛,公安機關不予核發年檢合格證。第十三條警車、消防車、工程搶險車、救護車等特種車輛安裝、使用警報器,必須符合國家規定;在執行非緊急任務時,禁止使用警報器。第十四條公安機關可以規定機動車輛禁止行駛及禁止鳴號的地段、區域和時間;港航監督機構可以規定船舶禁止行駛及禁止鳴號的地段和時間。第十五條鐵路機車進入本市城市范圍內需要鳴笛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第十六條建設單位在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建設高速公路或高架、輕軌道路,或者在交通干線兩側建設雜訊敏感建築物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設置聲屏障或者採取其它有效控制雜訊污染的措施。第四章工業雜訊污染防治第十七條向周圍環境排放工業雜訊的,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工業企業廠界環境雜訊排放標准。第十八條在工業生產中因使用固定的設備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工業企業,必須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擁有的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設備種類、數量和在正常作業條件下所發出的雜訊值、使用時間以及防治環境雜訊污染的情況,並提供防治雜訊污染的技術資料。
產生環境雜訊污染設備的種類、數量、雜訊值和使用時間及防治設施有重大改變的,必須及時申報,並採取應有的防治措施。
⑸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防治環境雜訊污染,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制定本法。第二條本法所稱環境雜訊,是指在工業生產、建築施工、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中所產生的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聲音。
本法所稱環境雜訊污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雜訊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准,並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現象。第三條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環境雜訊污染的防治。
因從事本職生產、經營工作受到雜訊危害的防治,不適用本法。第四條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工作納入環境保護規劃,並採取有利於聲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第五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制定城鄉建設規劃時,應當充分考慮建設項目和區域開發、改造所產生的雜訊對周圍生活環境的影響,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功能區和建設布局,防止或者減輕環境雜訊污染。第六條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各級公安、交通、鐵路、民航等主管部門和港務監督機構,根據各自的職責,對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第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聲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造成環境雜訊污染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第八條國家鼓勵、支持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推廣先進的防治技術和普及防治環境雜訊污染的科學知識。第九條對在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第二章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第十條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分別不同的功能區制定國家聲環境質量標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國家聲環境質量標准,劃定本行政區域內各類聲環境質量標準的適用區域,並進行管理。第十一條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家聲環境質量標准和國家經濟、技術條件,制定國家環境雜訊排放標准。第十二條城市規劃部門在確定建設布局時,應當依據國家聲環境質量標准和民用建築隔聲設計規范,合理劃定建築物與交通干線的防雜訊距離,並提出相應的規劃設計要求。第十三條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
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建設單位必須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規定環境雜訊污染的防治措施,並按照國家規定的程序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應當有該建設項目所在地單位和居民的意見。第十四條建設項目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建設項目在投入生產或者使用之前,其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達不到國家規定要求的,該建設項目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第十五條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保持防治環境雜訊污染的設施的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閑置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的,必須事先報經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第十六條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單位,應當採取措施進行治理,並按照國家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
徵收的超標准排污費必須用於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第十七條對於在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內造成嚴重環境雜訊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限期治理。
被限期治理的單位必須按期完成治理任務。限期治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許可權決定。
對小型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可以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國務院規定的許可權內授權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決定。第十八條國家對環境雜訊污染嚴重的落後設備實行淘汰制度。
國務院經濟綜合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公布限期禁止生產、禁止銷售、禁止進口的環境雜訊污染嚴重的設備名錄。
生產者、銷售者或者進口者必須在國務院經濟綜合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規定的期限內分別停止生產、銷售或者進口列入前款規定的名錄中的設備。第十九條在城市范圍內從事生產活動確需排放偶發性強烈雜訊的,必須事先向當地公安機關提出申請,經批准後方可進行。當地公安機關應當向社會公告。
⑹ 銀川市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防治環境雜訊污染,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本市環境雜訊污染的防治。
因從事本職生產、經營工作受到雜訊危害的防治,不適用本條例。第三條 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市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內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公安、交通、鐵路、民航等主管部門根據各自的職責,對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第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在制定城鄉建設規劃時,應當充分考慮建設項目和區域開發、改造所產生的雜訊對周圍生活環境的影響,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功能區和建設布局,防止或減輕環境雜訊污染。第五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聲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造成環境雜訊污染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第二章 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第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工作納入環境保護規劃,並制定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措施。
市、縣(市)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聲環境質量標准劃定各類聲環境質量標準的適用區域,並進行管理。第七條 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
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建設單位必須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制定環境雜訊污染的防治措施,並按照國家規定的程序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應當有該建設項目所在地單位和居民的意見。第八條 建設項目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建設項目在投入生產或者使用之前,其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達不到國家規定要求的,該建設項目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第九條 在工業生產或商業經營活動中,因使用固定設備、設施,造成環境雜訊污染的單位或個人,必須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向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辦理排污申報登記,並接受環境保護部門的現場檢查。
工業生產中造成環境雜訊污染的設備的種類、數量、雜訊值和防治設施有重大改變的,應當提前10日申報,並採取應有的防治措施。第十條 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單位,應當保持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正常使用;拆除或閑置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的,應當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並提前5日報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因安全事故或設備故障停用搶修的,應在事故或故障發生後24小時內報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第十一條 在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內造成嚴重環境雜訊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限期治理。限期治理的,按下列規定辦理:
(一)中央、自治區直接管轄的單位,由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自治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
(二)銀川市管轄的單位、外地駐銀單位,由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市人民政府決定;
(三)縣(市)管轄的單位,由所在地縣(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縣(市)人民政府決定;
(四)本條(一)、(二)、(三)項規定之外的單位,按管轄許可權,由所在地市、縣(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同級人民政府決定。
市、縣(市)人民政府在前款規定的許可權內,可以授權同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小型的企業、事業單位直接作出限期治理決定。第十二條 在城市范圍內需進行爆破作業等排放偶發性強烈雜訊的,須經當地公安機關批准後進行。當地公安機關應當提前向社會公告。第十三條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它環境雜訊監督管理部門,有權依據各自的職責對管轄范圍內排放環境雜訊的單位進行現場檢查,被檢查者必須如實反映情況,並提供必要的資料。檢查部門有義務為被檢查者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檢查人員進行現場檢查,應當出示證件。第三章 建築施工雜訊污染防治第十四條 在城市市區范圍內,建築施工過程中使用機械設備,可能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施工單位必須在工程開工前15日向工程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該工程的項目名稱、施工場所和期限、可能產生的雜訊值和所採取的防治措施等情況。
⑺ 山東省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條例(2018修正)
第一條為了防治環境雜訊污染,保護和改善環境,保障公民身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環境雜訊污染的防治,適用本條例。第三條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工作應當遵循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預防為主、源頭控制的原則。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工作納入環境保護規劃,推行清潔生產,淘汰污染嚴重的工藝、設備和產品,鼓勵、支持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公安、交通、鐵路、民航等部門根據各自的職責,對交通和社會生活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機動船舶和其他水上設施環境雜訊污染的防治,由海事機構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實施監督管理。第二章一般規定第六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聲環境質量標准,科學劃分和調整本行政區域內各類聲環境質量標准以及適用區域,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並向社會公布。第七條城市人民政府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在編制城市規劃時,應當充分考慮聲環境質量的要求,合理規劃交通干線走向和各類功能區域。第八條可能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建設項目,其建設單位應當根據國家關於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的規定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填寫環境影響登記表。第九條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並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需要拆除或者閑置的,應當提前十五日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接到申請的十日內批復;因拆除或者閑置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加重污染的,不得批准。第十條排放偶發性強烈雜訊的,必須事先向當地公安部門申報排放的原因、時間、地點、影響范圍、可能造成的危害、聲源基本情況和防治措施。
公安部門應當在接到申報後十日內批復。批准排放的,應當向社會公告,並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通報;不批准排放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第十一條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建立環境雜訊監測網路,定期發布環境雜訊監測公告。
環境監測機構應當加強對各類聲環境質量標准適用區域環境雜訊的監測,並定期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送監測數據。第十二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設置環境雜訊污染舉報電話、電子郵箱,並向社會公布。第十三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現場檢查時,應當出示有效執法證件,並為被檢查者保守技術秘密和商業秘密。
被檢查者應當接受檢查,並如實反映情況。第十四條對造成環境雜訊污染的,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檢舉和控告。接到檢舉、控告的部門應當在三日內處理或者移交處理;污染程度嚴重的,應當立即處理或者立即移交處理。第三章工業雜訊污染防治第十五條在下列區域內不得建設、使用產生雜訊污染的工業設施:
(一)住宅區和其他人口密集居住區;
(二)醫院、療養院、學校、圖書館、幼兒園、老年公寓、機關、科研單位所在的區域;
(三)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區;
(四)城市人民政府確定的其他重點保護區域。第十六條因使用工業固定設備、流動設備造成環境雜訊污染的,應當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造成污染的設備種類、數量、安裝位置圖、運行時間、雜訊值、防治措施和相關技術資料。
前款申報事項有重大改變的,應當提前十五日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並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屬於突發性的重大改變致使環境雜訊污染加重的,應當在改變後三日內重新申報。第十七條從事工業生產以及在城市建成區內從事金屬、非金屬、食品等加工項目的,應當符合廠界環境雜訊標准。第十八條在居民住宅區和其他人口密集居住區內,不得從事下列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工業生產活動:
(一)機械切割鋼材、鋁合金等金屬材料;
(二)機械加工石材、木材等非金屬材料;
(三)其他嚴重干擾居民正常休息的工業生產活動。
⑻ 銀川市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條例(2010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防治環境雜訊污染,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環境雜訊污染的防治。第三條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市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區、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轄區內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規劃、公安、交通、文化、工商、鐵路、民航等主管部門根據各自的職責,對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在制定城鄉建設規劃時,應當充分考慮建設項目和區域開發、改造所產生的雜訊對周圍生活環境的影響,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功能區和建設布局,防止或減輕環境雜訊污染。第五條業主大會可以在管理規約中約定本物業管理區域內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的權利和義務,全體業主應當共同遵守。
物業服務企業對本物業管理區域內違反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律、法規的行為,應當予以勸阻,並向有關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監督管理部門報告,有關部門接到投訴後應當及時處理,並將處理結果告知物業服務企業和業主委員會。第六條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聲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造成環境雜訊污染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第二章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工作納入環境保護規劃,並制定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措施。
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聲環境質量標准和本區域城市總體規劃,結合城市建設發展需要,劃定本行政區域內各類聲環境質量標準的適用區域,並進行管理。第八條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依據市、縣(市)人民政府劃定的聲環境質量標准適用區域和民用建築隔聲設計規范,合理劃定雜訊敏感建築物與可能產生雜訊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和高速公路、城市道路、高架橋、輕軌道路等市政基礎設施的防雜訊距離,並提出相應的規劃設計要求。第九條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建設單位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定環境雜訊污染的防治措施,並按規定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批准。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批準的,規劃部門不得發放規劃許可證,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
建設單位報批的環境影響報告書應當有該建設項目所在地單位和居民的意見。第十條建設項目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使用。
建設項目在投入生產或者使用之前,其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驗收;達不到國家規定要求的,該建設項目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第十一條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單位,應當保持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正常使用;拆除或閑置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的,應當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並提前五日報所在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批准。
因安全事故或者設備故障停用搶修的,應當在事故或者故障發生後十二小時內報告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第十二條在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內造成嚴重環境雜訊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限期治理。
自治區確定的在本市的重點監控企業的限期治理,由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決定;其他造成嚴重環境雜訊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由所在地的縣(區、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決定,並報自治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三條在城市范圍內從事生產活動確需排放偶發性強烈雜訊的,必須事先向當地公安機關提出申請,經當地公安機關批准,並向社會公告後方可進行。第十四條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環境雜訊監督管理部門,有權依據各自的職責對管轄范圍內排放環境雜訊的單位進行現場檢查,被檢查者必須如實反映情況,並提供必要的資料。
檢查部門進行現場檢查,應當有兩名以上檢查人員,並出示行政執法證件,並且有義務為被檢查者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第三章建築施工雜訊污染防治第十五條在城市市區范圍內,建築施工過程中使用機械設備,可能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施工單位必須在工程開工前十五日向工程所在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申報該工程的項目名稱、施工場所和期限、可能產生的雜訊值和所採取的防治措施等情況。
⑼ 深圳經濟特區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城市環境雜訊的預防和治理,保護和改善生活、生態環境,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根據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結合深圳經濟特區(以下簡稱特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特區環境雜訊的污染防治和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環境雜訊,是指在工業生產、建築施工、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中產生的干擾周圍生活、生態環境的聲音。
本條例所稱環境雜訊污染,是指環境雜訊超過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準的情形。第三條環境雜訊的污染防治和監督管理應當遵循以人為本、統籌規劃、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第四條單位和個人享有在安寧環境中工作和生活的權利,負有保護聲環境的義務。
單位和個人有權對產生環境雜訊的行為進行舉報和投訴。
受環境雜訊影響的單位和個人,有權要求責任單位和個人及時採取措施消除影響。造成環境雜訊污染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及時採取措施消除雜訊污染並依法承擔責任。第五條市、區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聲環境質量負責。
市、區政府應當將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制定和採取有利於聲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
市、區政府在制定城市規劃時,應當結合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規劃的要求,合理規劃各類功能區域和交通干線走向,並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防止或者減輕環境雜訊污染。第六條市、區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以下簡稱環保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環境雜訊的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督促、協調其他依法行使環境雜訊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和機構開展環境雜訊監督管理,具體負責對工業雜訊、建築施工雜訊以及商業經營活動、營業性文化娛樂活動中產生的社會生活雜訊實施監督管理。
交通運輸部門負責對道路、城市軌道、城市公共交通設施等交通雜訊實施監督管理。
公安部門負責對機動車雜訊和本條第一款規定之外的社會生活雜訊實施監督管理。
市場監督部門負責對國家、行業或者地方標准中規定雜訊限值的產品實施監督管理。
鐵路、民航、海事、漁業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分別對鐵路機車、航空器、機動船舶雜訊實施監督管理。
規劃、建設、城市管理、文化等部門,根據法律、法規和本條例的規定對環境雜訊實施監督管理。第七條市環保部門和其他依法行使環境雜訊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根據環境雜訊監督管理的需要,聯合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制定地方環境雜訊標准和技術規范。第八條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社區工作站、物業管理等單位應當協助依法行使環境雜訊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加強聲環境管理,組織開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的宣傳教育和環境雜訊糾紛調解工作。第九條鼓勵和支持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的科學研究和先進防治技術的推廣應用。第二章環境雜訊的規劃控制第十條市環保部門應當會同規劃、交通、建設、公安、市場監督等有關部門,根據人居環境建設要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制定本市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規劃,報市政府批准後實施。
市環保部門在制定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規劃時,應當將規劃草案向社會公布,公開徵求社會意見。公開徵求意見的時間不得少於三十日。
市環保部門和其他依法行使環境雜訊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根據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規劃,制定年度實施計劃,並向社會公布。第十一條市環保部門應當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和國家聲環境質量標准,劃分聲環境功能區,報市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向社會公布;區域功能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調整聲環境功能區。第十二條市環保部門應當加強環境雜訊預測評估研究,組織繪制環境雜訊地圖,為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規劃、環境雜訊管理和公眾參與提供科學依據。環境雜訊地圖應當定期向社會公布。
環境雜訊地圖的具體實施辦法由市環保部門另行制定。第十三條區域聲環境質量達不到規定要求的,環保部門應當暫停審批該區域新增環境雜訊排放的建設項目或者提出環境雜訊控制和削減計劃並組織實施。第十四條在紅樹林等自然保護區以及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雜訊、振動超過標準的生產經營項目。第十五條市、區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合理規劃城市公共設施,新建、改建、擴建城市公共設施應當符合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規劃的要求。新建城市公共設施的,應當與雜訊敏感建築物保持合理的雜訊防護距離;改建、擴建城市公共設施的,應當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避免雜訊干擾周圍環境。
新建雜訊敏感建築物應當與已有的供電等城市公共設施保持合理的距離。
⑽ 山東省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防治環境雜訊污染,保護和改善環境,保障公民身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環境雜訊污染的防治,適用本條例。第三條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工作應當遵循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預防為主、源頭控制的原則。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工作納入環境保護規劃,推行清潔生產,淘汰污染嚴重的工藝、設備和產品,鼓勵、支持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公安、交通、鐵路、民航等部門根據各自的職責,對交通和社會生活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機動船舶和其他水上設施環境雜訊污染的防治,由海事機構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實施監督管理。第二章一般規定第六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聲環境質量標准,科學劃分和調整本行政區域內各類聲環境質量標准以及適用區域,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並向社會公布。第七條城市人民政府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在編制城市規劃時,應當充分考慮聲環境質量的要求,合理規劃交通干線走向和各類功能區域。第八條可能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建設項目,其建設單位應當根據國家關於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的規定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填寫環境影響登記表(以下稱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並報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應當包括該建設項目所在地有關單位和居民的意見。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接到申報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後,應當按照建設項目所在地聲環境質量標准和有關規定及時批復。第九條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並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需要拆除或者閑置的,應當提前十五日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接到申請的十日內批復;因拆除或者閑置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加重污染的,不得批准。第十條排放偶發性強烈雜訊的,必須事先向當地公安部門申報排放的原因、時間、地點、影響范圍、可能造成的危害、聲源基本情況和防治措施。
公安部門應當在接到申報後十日內批復。批准排放的,應當向社會公告,並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通報;不批准排放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第十一條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建立環境雜訊監測網路,定期發布環境雜訊監測公告。
環境監測機構應當加強對各類聲環境質量標准適用區域環境雜訊的監測,並定期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送監測數據。第十二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設置環境雜訊污染舉報電話、電子郵箱,並向社會公布。第十三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現場檢查時,應當出示有效執法證件,並為被檢查者保守技術秘密和商業秘密。
被檢查者應當接受檢查,並如實反映情況。第十四條對造成環境雜訊污染的,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檢舉和控告。接到檢舉、控告的部門應當在三日內處理或者移交處理;污染程度嚴重的,應當立即處理或者立即移交處理。第三章工業雜訊污染防治第十五條在下列區域內不得建設、使用產生雜訊污染的工業設施:
(一)住宅區和其他人口密集居住區;
(二)醫院、療養院、學校、圖書館、幼兒園、老年公寓、機關、科研單位所在的區域;
(三)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區;
(四)城市人民政府確定的其他重點保護區域。第十六條因使用工業固定設備、流動設備造成環境雜訊污染的,應當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造成污染的設備種類、數量、安裝位置圖、運行時間、雜訊值、防治措施和相關技術資料。
前款申報事項有重大改變的,應當提前十五日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並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屬於突發性的重大改變致使環境雜訊污染加重的,應當在改變後三日內重新申報。第十七條從事工業生產以及在城市建成區內從事金屬、非金屬、食品等加工項目的,應當符合廠界環境雜訊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