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重慶環境保護條例

重慶環境保護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7-24 07:32:37

Ⅰ 重慶市主城塵污染防治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防治主城塵污染,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保障人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重慶市環境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塵污染,是指在工程建設、建(構)築物拆除、土地整治、園林綠化、物料堆放、道路保潔、工業生產、采(碎)石生產、餐飲經營等活動中產生的揚塵、粉塵、煙塵、油煙對大氣環境造成的污染。第三條本辦法適用於本市主城范圍內的塵污染防治及相關管理活動。
前款所稱主城是指主城九區的119個街道、鎮,具體名單見附表。第四條市人民政府對塵污染防治工作實行年度目標責任制和問責制。
主城各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所轄區域塵污染防治工作的領導,按照市人民政府的統一部署制定塵污染防治規劃,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實現塵污染防治目標。第五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塵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市政、建設、規劃、交通、水利、國土房管、園林綠化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本辦法規定的職責做好塵污染防治工作。第六條一切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國家和本市塵污染防治規定,淘汰塵污染嚴重的設備和技術,切實採取措施防治塵污染。第七條市和主城各區人民政府或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在塵污染防治中取得顯著成績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第二章污染控制第八條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監督實施國家塵污染物排放標准;根據大氣環境質量標准和本市經濟、技術條件,制定本市塵污染物排放標准,推進無煤區和基本無煤區的建設。第九條工程建設、建(構)築物拆除和土地整治的業主,應當將塵污染防治費用列入工程概算,並在施工承包合同中明確施工單位的塵污染防治責任。第十條工程施工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工地周圍設置不低於1.8米的硬質密閉圍擋;
(二)工地進出口道路應當硬化處理;
(三)設置車輛清洗設施及配套的沉沙井,車輛沖洗干凈後方可駛出工地;
(四)露天堆放水泥、灰漿、灰膏等易揚撒的物料或48小時內不能清運的建築垃圾,應當設置不低於堆放物高度的密閉圍欄並予以覆蓋;
(五)產生大量泥漿的施工,應當配備相應的泥漿池、泥漿溝,做到泥漿不外流,廢漿應當用密閉罐車外運;
(六)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或者混凝土用量500立方米以上的工程,使用預拌混凝土;
(七)禁止從3米以上高處拋撒建築垃圾或易揚撒的物料。第十一條房屋建設施工除遵守本辦法第十條規定外,還應當對可能閑置3個月以上的工地進行覆蓋、簡易鋪裝或綠化;工程完工後,在申請項目竣工驗收之日起10日內清除建築垃圾。第十二條道路、橋梁、管線、水利等工程的建設或維護,除遵守本辦法第十條的有關規定外,在挖掘地面或者清理施工現場時,應當採取灑水或噴淋等降塵措施。
新建、擴建、改建或大修城市道路,應當鋪設改性瀝青路面。第十三條建(構)築物拆除和土地整治工程施工,除遵守本辦法第十條的有關規定外,還應當遵守以下規定:
(一)採取灑水或者噴淋等降塵措施;
(二)完工後5日內清除建築垃圾;
(三)對完工後3個月內不能投入使用的裸露泥地進行覆蓋、簡易鋪裝或綠化。第十四條園林綠化施工,除遵守本辦法第十條的有關規定外,還應當遵守以下規定:
(一)待用泥土或種植後當天不能清運的余土以及48小時內未種植的樹穴,應當予以覆蓋;
(二)對行道樹池進行綠化或覆蓋;
(三)綠化帶、花台的種植泥土不得高於綠化帶、花台邊沿。第十五條市政、建設、規劃、交通、水利、國土房管、園林綠化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根據本辦法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的規定,制定並監督實施本行業塵污染防治技術規范。
施工單位應當根據塵污染防治技術規范,結合具體工程的實際情況,制定塵污染防治方案,在工程開工3個工作日前分別報市政行政管理部門和對本工程塵污染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管理部門備案。第十六條適宜綠化的裸露泥地,責任人應當在園林綠化行政管理部門規定的期限內綠化;不適宜綠化的,應當硬化處理。
責任人按以下方式確定:
(一)單位范圍內的裸露泥地,由所在單位負責;
(二)居民小區內的裸露泥地,由物業管理企業負責;
(三)道路兩側、河道兩岸及公共區域的裸露泥地,由管理單位負責。

Ⅱ 重慶市長江三峽水庫庫區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防治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重慶庫區及流域(以下簡稱庫區流域)水污染,保護和改善水環境,保障飲用水質量,實現水資源持續利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長江三峽水庫庫區及流域的水污染防治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採取防治水污染的對策和措施,對本行政區域的水環境質量負責。

水環境保護實行目標責任制,市人民政府應當將水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作為對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及其主要負責人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第四條市、區縣(自治縣)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主要職責是:

(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水污染防治規劃;

(二)按照水污染防治規劃,制定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標;

(三)督促、檢查水污染防治工作;

(四)建立水環境監測網路並定期發布水環境狀況信息;

(五)組織開展水污染防治的宣傳教育;

(六)履行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行使的行政處罰權,可以由市環境監察機構實施。

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水利、國土資源、市政、衛生、農業、漁業、建設、工商、海事等部門或者機構按照各自職責,實施水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第五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協助做好轄區內飲用水安全、農業和農村水污染防治、場鎮污水處理、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污染防治宣傳教育等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確定專職或者兼職的環境保護工作人員。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和改善水環境的義務。鼓勵對污染損害水環境的行為進行舉報。

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對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對舉報嚴重污染損害水環境行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第七條鼓勵多渠道籌集水污染防治資金,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推進水污染防治的產業化。第二章規劃和監督管理第八條長江幹流適用的水環境功能類別執行國家規定。

流域面積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次級河流或者跨區縣(自治縣)的次級河流適用的水環境功能類別,由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在水功能區劃分的基礎上提出方案,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其他次級河流適用的水環境功能類別,由區縣(自治縣)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在水功能區劃分的基礎上提出方案,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效措施,確保本行政區域的水環境功能達到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水環境質量標准。第九條跨區縣(自治縣)次級河流水污染防治規劃,由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水行政等部門和有關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編制,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其他次級河流水污染防治規劃,由有關區縣(自治縣)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水行政等有關部門編制,經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批准後報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水污染防治規劃應當確定防治水污染的重點控制區域、重點排污單位、重點水污染物排放量。

依法制定的水污染防治規劃是防治水污染的基本依據,規劃的修訂必須經原批准機關批准。

水污染防治規劃分別由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第十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過國家或者本市規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標准和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

向水體直接或者間接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以下簡稱排污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執行排污申報、排污許可制度。第十一條新建、改建、擴建直接或者間接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和其他水上設施,應當依法報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並執行污染防治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三同時」制度。第十二條對未按期完成水污染防治主要目標任務,或者突出水環境問題未按期解決的區域(含工業園區)、企業,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暫停審批新增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實施暫停審批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書面告知相關主管部門並予以公示,相關主管部門應當同步暫停審批、核准或者備案,建設單位不得擅自開工建設。

Ⅲ 重慶市環境保護行政處罰程序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對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的查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對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行為的查處,適用本規定。第三條查處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必須依照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及本規定進行。
沒有法定依據或不依照本規定而實施的行政處罰無效。第四條查處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案件,實行集體研究、查處分離的原則。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查處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案件實施統一監督管理。法律、法規授權的其他部門以及具有相關職能的有關單位,應根據各自的職責,查處或協同查處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有關案件。第六條一切單位和個人對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都有檢舉、控告和如實作證的權利、義務。
被調查人必須如實提供與違法行為有關的事實、情節和污染危害後果的證據材料。第二章管轄第七條區縣(自治縣、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管轄本行政區域內的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案件;協助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查處有關案件。第八條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管轄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下列案件:
(一)在本市行政區域內有重大社會影響或有嚴重危害後果的案件;
(二)跨省市或市內跨區縣(自治縣、市)的案件;
(三)上級指定查處的案件。
萬州、黔江開發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參照前款規定,管轄本行政區域內的案件。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分別管轄下列環境違法與環境污染事故案件。
(一)航政監督部門管轄船舶等流動污染源發生的案件;
(二)漁政監督管理機構按有關法律規定,管轄漁業污染事故案件;
(三)衛生防疫部門管轄生活飲用水源水質污染案件;
(四)公安部門管轄社會生活與車輛雜訊污染案件;
(五)經濟綜合主管部門管轄違反生產、銷售、進口禁止生產、銷售、進口設備規定的案件;
(六)海關管轄將中國境外的固體廢物進境傾倒、堆放、處置或者未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許可擅自進口固體廢物作原料的違法案件;
(七)其他有關部門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管轄其他案件。第十條將產生嚴重污染的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的案件,由轉移一方所在地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管轄。
公路、鐵路運輸過程中發生的環境污染案件,由最先發現或者接到舉報的結果發生地或行為發生地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管轄。第十一條區縣(自治縣、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案件,應移送有管轄權的部門管轄。受移送部門不得拒絕或再行移送。
區縣(自治縣、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案件管轄權有爭議的,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確定。第十二條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案件涉及其他部門管理職能的,報請同級人民政府責令有關部門共同查處。
對不屬於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案件,報請同級人民政府責令有關部門查處。第十三條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有權查處區縣(自治縣、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管轄的案件;也可以將自己管轄的案件交由區縣(自治縣、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查處。
區縣(自治縣、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其管轄的案件,認為需由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查處的,可以報請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查處。第三章組織第十四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設立環境違法案件調查處理委員會(以下簡稱調處委員會),負責對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案件的事實審查和適用法律法規及處罰種類、幅度的審定。其日常工作由所屬法制機構或監理機構承擔。第十五條各級調處委員會設主任一人、副主任一至二人、委員若幹人。主任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法定代表人擔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法定代表人提名,經局務會通過任命並報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調處委員會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議事原則。第十六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環境監測機構負責查處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案件中的監測工作。當事人對監測結果提出質疑的,由作出監測結果的上一級環境監測機構負責仲裁。
凡涉及危害人體健康、造成農作物及農副產品污染和其他經濟損失的案件,縣級以上有關主管部門的專業機構應負責鑒定,其工作人員或專家可在必要時參加調查工作。

Ⅳ 重慶市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辦法的介紹

《重慶市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辦法》經2013年2月16日重慶市人民政府第2次常務會議通過,2013年3月18日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270號公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章,總 則
第一條 為防治環境雜訊污染,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重慶市環境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市和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聲環境質量負責。
第四條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其主要職責是:
(一)會同有關部門擬定雜訊污染防治規劃和聲環境功能區劃定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二)擬定雜訊污染防治年度目標任務分解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具體負責本級人民政府對下級人民政府和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落實年度目標任務情況的檢查、督促和考核工作;
(三)建立聲環境質量監測網路並組織監測,定期公布聲環境質量狀況;
(四)負責對工業雜訊、建築施工雜訊以及在商業、餐飲、文化娛樂等經營活動中使用固定設備產生的雜訊實施監督管理。
第五條 公安機關負責對下列雜訊實施監督管理:
(一)在城鎮范圍內從事生產活動排放的偶發性強烈雜訊;
(二)在商業經營活動中或者在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使用高音喇叭、高音響器材產生的雜訊;
(三)進行集會、聚會、娛樂、健身、悼念、飼養動物等活動,以及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樓內進行裝修等活動產生的雜訊;
(四)機動車、非機動車以及滑輪車、手推車等機具排放的雜訊;
(五)其他社會生活雜訊。
第六條 海事管理機構、漁業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對船舶排放的雜訊實施監督管理。
鐵路、民航管理部門根據各自的職責,分別對鐵路機車和航空器排放的雜訊實施監督管理。
城鄉建設、城鄉規劃、市政、交通、文化、質監等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對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第七條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配合相關管理部門對本轄區內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社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物業管理單位應當協助當地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做好聲環境保護工作。
第八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聲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造成環境雜訊污染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投訴。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承擔環境雜訊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應當各自設立監督電話和舉報信箱,並向社會公布,受理環境雜訊污染檢舉和投訴。
第九條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公安機關等部門應當加強協調配合,共同做好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工作。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承擔環境雜訊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對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案件,應當及時移送有管轄權的部門管轄。受移送部門應當及時處理,並將處理情況答復當事人。
第二章,監督管理
第十條 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的城鄉建設、區域開發、交通發展和其他專項規劃,應當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中納入聲環境影響評價內容。
第十一條 聲環境功能區,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按照聲環境功能區劃分技術規范劃定,並執行相應的聲環境質量標准。
主城區聲環境功能區劃定方案由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其他區域聲環境功能區劃定方案由所在區縣(自治縣)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報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聲環境功能區的調整,按照編製程序進行。
第十二條 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在確定建設布局時,應當依據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國家和本市聲環境質量標准和建築隔聲設計規范、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等,合理設置工業園區、交通干線、可能產生雜訊污染的市政和公共設施等的雜訊防護隔離區域,並提出相應的規劃設計要求。
第十三條 新建、擴建、改建產生環境雜訊的建設項目,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配套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制度。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確定必要的雜訊防護距離。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在建設項目規劃許可時應當對建設工程設計方案中的雜訊防護距離進行審核。雜訊防護距離內不得規劃建設雜訊敏感建築物。
第十四條 禁止在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新建、改建、擴建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工業企業,或者從事金屬加工、石材加工、木材加工等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活動。
禁止在居民樓、博物館、圖書館、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物內以及學校、醫院、機關周圍200米范圍內設立產生雜訊和振動污染的娛樂場所。
第十五條 新建、改建、擴建雜訊敏感建築物應當執行國家和本市的建築隔聲設計規范,其配套的供水、電梯、通風、地下車庫等公用設施的隔聲質量,應當符合國家和本市規定的標准。
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當對建築隔聲設計質量和施工質量強制性標准執行情況進行監督。
第十六條 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新建商品住宅,房地產開發企業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環境影響評價規定進行聲環境影響評價,並在其銷售場所公示所銷售住宅受到外界雜訊污染情況以及採取的防治措施。
第十七條 向環境排放雜訊的企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的規定執行排污申報及排污許可制度。
第十八條 向環境排放雜訊超過國家或者本市排放標準的,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的規定進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責令停業、轉產、搬遷或者關閉。
雜訊超標准排污費按國家和本市規定徵收。
第三章,污染防治
第十九條 鼓勵採用低雜訊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
禁止生產、銷售、進口或者使用列入國家環境雜訊污染嚴重設備名錄的設備和產品。
第二十條 從事可能產生環境雜訊的生產、施工、經營等活動,應當採取調整作業時間、合理布局雜訊污染源位置、改進工藝等措施防止雜訊擾民。
第二十一條 在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內進行施工作業的,施工單位應當於施工期間在施工場所公示項目名稱、項目建設內容和時間、項目業主聯系方式、施工單位名稱、工地負責人及聯系方式、可能產生的雜訊污染和採取的防治措施。
第二十二條 禁止在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進行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夜間施工作業,但搶修、搶險作業和因生產工藝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須連續作業的除外。
夜間在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進行搶修、搶險作業的,施工單位應當採取雜訊污染防治措施,並同時將夜間作業項目、預計施工時間向所在區縣(自治縣)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告。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立即進行現場核查;經核查未發現險情的,不能認定為搶修、搶險作業。
因生產工藝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須夜間施工作業的,施工單位應當於夜間施工前4日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報批。市政設施建設及維護項目、市人民政府確定的城市基礎設施類重點工程必須進行夜間施工的,分別由市政、市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出具證明。施工單位應當在夜間施工前1日在施工現場公告附近居民。
環境保護、市政和城鄉建設等主管部門應當督促項目業主和施工單位落實雜訊污染防治措施,減少夜間施工作業,減輕環境雜訊污染。
第二十三條 除搶修、搶險作業外,禁止高考、中考前15日內以及高考、中考期間在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進行排放雜訊污染的夜間施工作業,禁止高考、中考期間在考場周圍100米區域內進行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施工作業。
第二十四條 新建、改建、擴建交通干線,應當合理避讓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建設單位應當根據環境影響評價結論和審批意見,設置聲屏障或者採取其他控制環境雜訊污染的有效措施。
在交通干線兩側新建雜訊敏感建築物的,應當符合雜訊防護要求。建設單位應當根據環境影響評價結論和審批意見,在建設主體工程的同時,採取設置聲屏障、綠化防護帶或者其他控制環境雜訊污染的有效措施。
第二十五條 城市道路路面應當符合本市低雜訊路面維護技術規程要求。
道路減速帶應當優化設置方案,並採用低雜訊材料建設。
第二十六條 禁止拆卸或者非法改裝在用機動車消聲裝置。
質量技術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會同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按照國家和本市規定對在用機動車輛開展定置雜訊檢測。未經檢測或者檢測不符合標準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門不予核發機動車檢驗合格標志。
第二十七條 經修理、調整或者採用控制技術後,仍不符合國家雜訊排放要求的在用機動車應當強制報廢。
第二十八條 禁止機動車在禁鳴路段和區域鳴放喇叭。
主城區禁鳴路段和區域由市公安機關規定,其他禁鳴路段和區域由所在區縣(自治縣)公安機關規定。
鐵路機車鳴笛,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九條 機動車安裝和使用防盜報警器,應當符合國家和本市的有關規定。
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搶險車等特種車輛安裝特殊性能的喇叭和警報器,應當符合公安機關的規定,非執行緊急任務時禁止使用。
第三十條 港口、碼頭、車站、停車場、車輛修理場所應當合理規劃和選址,並採取措施防止環境雜訊污染。
第三十一條 船舶在城市市區的內河航道航行或者作業時,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使用聲響裝置,防止造成環境雜訊污染。
禁止船舶在主城港區(長江郭家沱以上至馬桑溪大橋以下水域及嘉陵江高家花園大橋以下水域,下同)內試鳴汽笛,在視線良好、沒有其他船舶威脅本船安全時,不得習慣性鳴笛。
禁止采、運砂石船舶在主城港區進行夜間採掘和卸載作業。
第三十二條 除警用、醫療救護、森林防火等國家航空器外,禁止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通用航空器、設備在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進行超低空飛行訓練或者從事商業性活動。
第三十三條 在城鎮范圍內從事生產活動確需排放偶發性強烈雜訊的,應當事先向當地公安機關提出申請,經批准後方可進行。當地公安機關應當向社會公告。
進行集會、聚會、娛樂、健身、悼念、飼養動物等活動,不得雜訊擾民。
在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使用非機動車和手推車、滑輪車等機具,不得雜訊擾民。
12點至14點和22點至次日8點,禁止在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進行雜訊擾民的室內裝修等活動,其他時段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或者減輕雜訊擾民。
第三十四條 禁止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在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使用高音喇叭或者其他高音響器材雜訊擾民。但屬於下列情況之一者除外:
(一)搶險、搶修、救災等緊急情況;
(二)經批準的文化、體育、慶典等社會活動;
(三)各類學校、幼兒園播放廣播體操、眼保健操以及舉辦運動會、升旗儀式的;
(四)車站、港口、碼頭、機場以及主要交通幹道交叉口,在交通繁忙時刻必要的疏導活動;
(五)經公安機關批準的其他情況。
前款規定使用的高音喇叭或者其他高音響器材裝置,在非緊急情況時應當合理控制音量,減少對周圍環境的雜訊污染。
禁止在商業經營活動中使用高音喇叭或者其他高音響器材招攬顧客。
第三十五條 空調器、冷卻塔、抽風機、發電機、水泵以及住宅區域的配電、供排水等設施、設備,應當合理設置和安裝使用,排放雜訊應當達到規定的排放標准。
第四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辦法第十四條規定,新建、擴建、改建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工業企業或者設立娛樂場所的,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或者運行,處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罰款。
在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從事金屬加工、石材加工、木材加工等活動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對單位處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七條 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的,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八條 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給予警告;警告後不改正的,處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九條第二款規定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罰。
第三十九條 違反本辦法第十六條規定,房地產開發企業未在商品住宅銷售場所公示所銷售住宅受到外界雜訊污染情況以及採取的防治措施的,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
第四十條 違反本辦法第三十五條規定的,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使用、限期重新安裝或者採取隔音等措施,處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一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處以警告,警告後不改正的,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夜間排放雜訊擾民的,從重處罰:
(一)進行集會、聚會、娛樂、健身、悼念、飼養動物等活動雜訊擾民的;
(二)在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使用非機動車和手推車、滑輪車等機具排放雜訊擾民的;
(三)12點至14點和22點至次日8點在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進行室內裝修等雜訊擾民的活動的;
(四)在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使用高音喇叭或者其他高音響器材雜訊擾民的;
(五)在商業經營活動中使用高音喇叭或者其他高音響器材招攬顧客的;
(六)未經批准排放偶發性強烈雜訊的。
第四十二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機構、漁業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給予警告或者處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罰款:
(一)不按規定使用船舶聲響裝置的;
(二)船舶在禁止的時段和江段作業或者鳴笛的;
(三)船舶作業造成環境雜訊污染的。
第四十三條 違反本辦法其他規定,由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依法處理。
第四十四條 受到環境雜訊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個人,有權要求加害人排除危害。造成損失的,加害人依法賠償損失。
因環境雜訊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行使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調解處理;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四十五條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企事業單位中由國家機關任命的人員違反本辦法規定,不履行法定職責、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處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第五章,附 則
第四十六條 本辦法中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一)"環境雜訊"是指在工業生產、建築施工、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中產生的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聲音;
(二)"環境雜訊污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雜訊超過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准,並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現象;
(三)"交通干線"是指鐵路(鐵路專用線除外)、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幹路、城市次幹路、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地面段)、內河航道;
(四)"雜訊敏感建築物"是指醫院、學校、機關、科研單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靜的建築物;
(五)"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是指醫療區、文教科研區和以機關或者居民住宅為主的區域;
(六)"市政設施"是指《重慶市市政設施管理條例》第七十五條規定的城市道路設施、城市橋涵設施、城市公共停車場、臨時佔道停車點、城市排水設施、城市照明設施等公共設施;
(七)"夜間"是指22時至次日6時之間的期間;
(八)"雜訊擾民"是指所產生的環境雜訊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現象。
第四十七條 本辦法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2002年2月1日公布的《重慶市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126號)同時廢止。

Ⅳ 重慶市環境保護條例(2007)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環境,保障人體健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環境保護及其相關管理活動。

水污染防治,按《重慶市長江三峽庫區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執行。第三條市和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確保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同步推進,協調發展。第四條環境保護工作堅持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和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的原則。第五條市和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並定期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報告環境保護工作。

市人民政府對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行年度考核制度。第六條市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建立政府、企業、個人多元化的環境保護投融資機制,推行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的投入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並保證其增長幅度高於同期經濟增長速度。第七條市和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的環境容量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實行環境保護准入制度。鼓勵推行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宣傳教育和國際合作。第八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有關部門依照各自職責和本條例規定對有關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行使的行政處罰權,可以由市環境監察機構依照本條例規定實施。第九條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義務,有權檢舉、控告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

各級人民政府對保護和改善環境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環境保護規劃與環境功能區劃第十條市和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民經濟發展和環境質量狀況,制定環境保護規劃。

市環境保護規劃由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市人大常委會批准;市和跨區縣(自治縣)的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等專項規劃由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區縣(自治縣)環境保護規劃由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經本級人大常委會審查同意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應當相互協調。第十一條市和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不同區域功能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制定環境功能區劃並執行相應的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

以下環境功能區劃由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一)流域面積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或跨區縣(自治縣)的河流以及中型以上水庫的水環境功能區劃;

(二)主城區和市級以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的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劃;

(三)主城區環境雜訊功能區劃。

其他環境功能區劃由所在區縣(自治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報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二條環境保護規劃和環境功能區劃的調整和修改,應當按照原制定程序進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變更。第十三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環境保護規劃擬定環境保護行動計劃,分年度確定環境保護目標任務,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市和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對環境保護規劃以及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等專項規劃的執行情況進行督查,及時糾正違反規劃的行為。第三章環境監督管理第一節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第十四條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的規劃,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並編寫環境影響篇章(說明)或環境影響報告書。第十五條規劃的環境影響篇章(說明)或環境影響報告書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實施規劃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估;

(二)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

(三)環境影響評價結論。

Ⅵ 在哪能找到重慶地方性的環保法律法規

(一)不按照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規定進行建設的;
(二)未經資質審查取得相應證書的專業單位,擅自從事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污染治理的由於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污染治理失誤造成環境污染的;
(三)不執行污染物排放申報登記制度或許可制度排放污染物的;
(四)不執行限期治理或取締、關閉、停業、轉產、搬遷決定的;
(五)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不履行環境治理和補償責任的;
(六)違反飲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和其他特殊保護區的管理規定,造成污染危害的;
(七)違反雜訊管理規定,危害周圍生活環境的;
(八)違反引進設備或項目的有關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
(九)違反國家或地方規定進口或轉移固體廢物的;
(十)向環境排放禁止排放的污染物或以不正當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的;
(十一)向水體排放、傾倒固體廢物、垃圾和其他廢物或在河道管理區范圍內堆放、存貯、傾倒、棄置固體廢物和垃圾的;
(十二)不按照規定繳納排污費或超標排污費的;
(十三)挪用、擠占、拖欠環境保護資金的;
(十四)擅自拆除或閑置污染防治設施的;
(十五)從事國家明令禁止或控制生產經營的劇毒物、強致癌物、嚴重污染環境產品的生產和經營的;
(十六)將產生嚴重污染的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和個人使用的;
(十七)生產、銷售或使用達不到環境保護技術標準的產品的;
(十八)造成環境污染事故或發生環境污染事故後,不按規定報告和採取搶救措施的;
(十九)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現場檢查或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
(二十)其他違反國家或地方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行為。
以上行政處罰的種類和輻度的具體適用,由市人民政府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另行規定。
第七章第五十四條 當事人對環境保護行政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處理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依法向作出處理決定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原處罰機關可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Ⅶ 重慶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大氣污染,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大氣污染防治及其監督管理活動。第三條大氣污染防治,應當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目標,遵循以人為本、預防為主、源頭治理、規劃先行、綜合施策、損害擔責的原則。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大氣環境質量負責,建立政府主導、部門監管、企業盡責、公眾參與的大氣污染防治機制,控制或者逐步削減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保障大氣環境質量達到規定的標准並逐步改善。

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將大氣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的財政投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對大氣污染的綜合防治,推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和預警預控,對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大氣污染物實施協同控制。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在區縣(自治縣)生態環境、城市管理、農業農村等部門的指導下,對其管轄范圍內露天焚燒、垃圾堆放、餐飲活動、機動車維修、五金加工等可能造成大氣污染的活動實施日常監督管理。第五條本市實行以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的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

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將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對本級人民政府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負責人和下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的年度考核內容,作為對其年度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第六條市、區縣(自治縣)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行監督管理。第七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大氣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展大氣污染成因、治理技術和防治對策等研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大氣污染防治技術和裝備。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大氣污染防治。第八條公民應當增強大氣環境保護意識,採取文明、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大氣環境保護義務。第二章監督管理第九條市人民政府根據大氣環境質量標准和本市經濟、技術條件,可以制定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

制定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應當組織專家進行審查和論證,並徵求有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事業單位和公眾等方面的意見。第十條未達到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的,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編制限期達標規劃並向社會公開,採取措施限期達標。

編制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應當徵求有關行業協會、企業事業單位、專家和公眾等方面的意見,並根據大氣污染防治的要求和經濟、技術條件適時進行評估、修訂。第十一條市、區縣(自治縣)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城鄉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的目標和要求,制定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年度實施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十二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及其規劃編制部門在編制城鄉規劃等規劃時,應當充分考慮本市自然地貌形態、氣象條件,科學規劃通風廊道的空間結構和總體布局,以及建築物密度、高度,保持城市通風廊道暢通。第十三條新建、改建、擴建項目,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重點大氣污染物的,應當在報請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前,取得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並在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中說明指標來源。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按照減量替代、總量減少的原則,對大氣環境質量超標的區縣(自治縣)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進行審批。第十四條區縣(自治縣)、鄉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暫停審批該區域內新增重點大氣污染物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一)未按時完成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的;

(二)超過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

(三)未按時完成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的;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工業園區、企業有前款第二項、第三項情形之一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暫停審批該園區或者該企業新增重點大氣污染物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Ⅷ 重慶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發揮重慶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的支撐作用、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的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的示範作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形成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根據國務院《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優化營商環境應當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尊重市場主體地位,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目標,以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深刻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打造貿易投資便利、政策公開透明、機制協調聯動、政務服務規范、法治保障完善的營商環境,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良好環境。第四條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市場主體的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和企業經營者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市場主體和企業經營者應當遵守法律法規,恪守社會公德和商業道德,誠實守信、公平競爭,履行安全、質量、納稅、環境保護、勞動者權益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定義務,在國際經貿活動中遵循國際通行規則。第五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組織領導,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工作機制,及時協調解決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政府主要負責人是優化營商環境的第一責任人。

市發展改革部門、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指導、協調本行政區域的優化營商環境工作。

其他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優化營商環境相關工作。第六條本市建立和完善以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滿意度為導向的營商環境評價制度,發揮營商環境評價對優化營商環境的引領和督促作用。

市發展改革部門應當通過聽取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意見、組建營商環境數據平台開展分析、委託第三方評估等方式開展營商環境評價。

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根據營商環境評價結果,及時調整完善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措施。

開展營商環境評價,不得影響各地區、各部門正常工作,不得影響市場主體正常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增加市場主體負擔。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營商環境評價謀取利益。第七條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充分運用國家政策,在法治框架內探索具體可行的優化營商環境新做法,及時改善本行業、本領域營商環境,總結推廣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優化營商環境考核和激勵機制,將考核結果作為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綜合評價依據;對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在探索中出現偏差失誤或者未能實現預期目標,但未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符合國家和本市確定的發展改革方向,且勤勉盡責、未謀取私利的,依法免除責任。第八條新聞媒體應當及時、准確宣傳優化營商環境的措施和成效,推廣典型經驗,為優化營商環境創造良好輿論氛圍。

鼓勵新聞媒體及時曝光損害營商環境的行為和典型案件,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第九條本市加強與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交流合作,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的要素市場,持續優化區域整體營商環境。

按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本市與四川省協同推進以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

(一)加強毗鄰地區合作,支持共建區域發展功能平台,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二)推進政務服務標准統一、異地通辦、監管聯合、數據共享、證照互認;

(三)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協作;

(四)完善執法聯動響應和協作機制,實現違法線索互聯、處理結果互認;

(五)完善司法協作機制,推進高水平司法服務和保障;

(六)其他協商確定的合作事項。第二章市場環境第十條市場主體依法享有經營自主權,有權拒絕任何形式的攤派。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干預應當由市場主體依法自主決策的各類事項,不得在法律法規規定之外對市場主體實施攤派行為,不得干擾市場主體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不得增加市場主體負擔。

Ⅸ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廢止和繼續施行第二批規章的決定

重慶市人民政府令
(第235號)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廢止和繼續施行第二批規章的決定》已經2010年3月1日市人民政府第63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 長

二○一○年三月二日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
廢止和繼續施行第二批規章的決定

根據《重慶市行政立法基本規范(試行)》有關規定,經認真清理審查,並經2010年3月1日市人民政府第63次常務會議通過,市人民政府決定將《重慶市環境保護行政處罰程序規定》等8件規章予以廢止,自公布之日起不再施行;《重慶市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規定》等23件規章繼續施行,有效期從2010年1月1日重新起算。

附件:1.廢止的規章目錄

2.繼續施行的規章目錄

附件1:
廢止的規章目錄

1.重慶市環境保護行政處罰程序規定(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72號,2000年3月1日起施行)。

2.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菜園壩地區綜合整治的通告(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73號,2000年4月10日起施行)。

3.重慶市國家公務員獎勵暫行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77號,2000年4月14日起施行)。

4.重慶市鄉鎮農業機械管理服務站工作規定(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103號,2000年9月1日起施行)。

5.重慶市預防控制狂犬病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107號,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6.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拆除違法建築的通告(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108號,2001年3月2日起施行)。

7.重慶市水域治安管理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118號,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8.重慶市水文管理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105號,2000年11月22日起施行)。

附件2:
繼續施行的規章目錄

1.重慶市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規定(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66號,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2.重慶市出租汽車治安管理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68號,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3.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水路客運市場管理的通告(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69號,2000年1月5日起施行)。

4.重慶市三峽庫區移民資金管理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70號,2000年3月1日起施行)。

5.重慶市環境保護獎勵與處罰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71號,2000年3月1日起施行)。

6.重慶市營業性演出管理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74號,2000年4月5日起施行)。

7.重慶市國家公務員申訴控告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76號,2000年4月14日起施行)。

8.重慶市防禦雷電災害管理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78號,2000年4月25日起施行)。

9.重慶市城市排水設施管理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81號,2000年5月1日起施行)。

10.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停止適用或廢止一批地方性政策和規章的決定(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82號,2000年6月2日起施行)。

11.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取消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的決定(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83號,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12.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停止施行一批許可審批項目的決定(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84號,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13.重慶市城市建設配套費徵收管理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85號,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14.重慶市人民警察巡警執勤規定(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87號,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15.重慶市行政賠償費用核撥及管理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91號,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16.重慶市國有土地使用權有償使用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92號,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17.重慶市統一代碼管理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94號,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18.重慶市城市道路照明設施管理實施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95號,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19.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盤溪排水工程設施管理的通告(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98號,2000年8月17日起施行)。

20.重慶市建設工程造價管理規定(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99號,2000年9月1日起施行)。

21.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再次停止適用或廢止一批地方性政策和規章的決定(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100號,2000年8月28日起施行)。

22.重慶市生豬屠宰管理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102號,2000年8月31日起施行)。

23.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停止施行第二批許可審批項目的決定(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104號,2000年11月5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楊祖國律師 發布:2025-01-21 12:31:00 瀏覽:984
疫情防控法治同行主題手抄報 發布:2025-01-21 12:00:46 瀏覽:373
食品檢驗的法規 發布:2025-01-21 11:49:43 瀏覽:643
民法總則考試答案 發布:2025-01-21 11:37:25 瀏覽:609
刑法教學法規 發布:2025-01-21 11:26:37 瀏覽:155
經濟法出現於什麼時期 發布:2025-01-21 11:25:40 瀏覽:724
辭職報告與勞動法之間的關系 發布:2025-01-21 11:17:32 瀏覽:779
辦理法律援助案件補貼標准 發布:2025-01-21 11:13:03 瀏覽:802
泗洪縣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1-21 10:03:11 瀏覽:920
涉外經濟合同法等其他合同法 發布:2025-01-21 10:01:42 瀏覽: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