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漁業管理條例
Ⅰ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省政府規章的決定
一、廣東省群眾治安聯防組織的規定(1990年2月1日粵府〔1990〕8號發布)
修改內容:
1.將第十一條修改為:「群眾治安聯防組織及其成員的活動經費和經濟報酬,實行『村居保障、政府補助』的辦法,主要從組建隊伍的社區居委、農村村委經費中解決,不足部分由當地政府給予補助。」
2.將第十二條修改為:「政府補助群眾治安聯防組織經費標准和分擔比例,由市、縣級人民政府確定,政府承擔比例原則上不超過30%。此項經費實行獨立核算,專項用於治安聯防所需的各項開支,並定期結算公布。」
3.將第十四條修改為:「治安聯防隊員在與犯罪分子作斗爭中致傷、致殘或死亡的,除給予獎勵或記功外,所需要的治療費、生活補助費和撫恤經費,可在治安聯防經費中開支或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解決。」二、廣東省醫療衛生計量器具管理辦法(1991年6月3日粵府函〔1991〕137號批准)
修改內容:
1.刪除第七條第二款。
2.第十七條修改為「醫療衛生計量器具監督管理相關收費項目和標准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執行」。三、廣東省水庫大壩安全管理實施細則(1994年1月18日粵府〔1994〕9號發布)
修改內容:
刪除第十六條。四、廣東省禁止電、炸、毒魚規定(1996年12月23日粵府令第9號發布)
修改內容:
1.將第一條中的「《廣東省漁業管理實施辦法》」修改為「《廣東省漁業管理條例》」。
2.將第二條中的「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漁政海監檢查機構」修改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漁政監督管理機構」。
3.第六條第一款修改為:「對違反本規定第三條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所屬的漁政監督管理機構除依據國家有關漁業法律法規規章給予處罰外,並責令其按以下標准賠償漁業資源損失:……」。
4.將第八條修改為:「當事人對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所屬的漁政監督管理機構的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五、廣東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防震減災工作管理辦法(1998年6月10日粵府令第38號發布)
修改內容:
將第十條第三項修改為:「(三)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應當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六、廣東省植物檢疫實施辦法(2001年1月18日粵府令第64號發布)
修改內容:
1.將第十六條修改為:「調運出省的應施檢疫植物及其產品,貨主應按調入省的檢疫要求,向我省調出地的縣級及以上植檢機構報檢,憑植檢機構簽發的《植物檢疫證書》調出。」
2.將第十七條第一款修改為:「調入我省的應施檢疫植物及其產品,貨主應按我省的植檢機構提出的檢疫要求,向調出省的植檢機構申請檢疫,憑調出省的縣級及以上植檢機構簽發的《植物檢疫證書》調入。」七、廣東省進出境貨運車輛檢查場管理規定(2003年9月28日粵府令第84號發布)
修改內容:
1.刪除第十九條中的「其他配套服務性收費,必須經當地物價管理部門批准」。
2.刪除第十九條第二款。
3.將第十九條第三款「口岸和車檢場對同一車輛及其貨物不得重復收費」修改為「口岸和車檢場對同一車次及其貨物不得重復收費」。八、廣東省政府規章立法後評估規定(2008年12月22日粵府令第127號發布)
修改內容:
1.將第二條第二款修改為:「本規定所稱政府規章,包括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以及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2.將第四條、第二十八條、第三十二條中的「較大市」修改為「地級以上市」。九、廣東省政府規章清理工作規定(2009年9月1日粵府令第138號公布)
修改內容:
1.將第二條、第四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中「較大的市」修改為「地級以上市」。
2.將第二十八條修改為:「經常務會議討論決定修改、廢止或者宣布失效的政府規章,應當以政府令的形式予以公布,並通過本級人民政府公報、門戶網站以及新聞媒體等途徑向社會公開。」十、廣東省外國人管理服務暫行規定(2011年3月1日粵府令第155號公布)
修改內容:
1.將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六條、第三十三條、第三十五條、第五十八條、第五十九條、第六十條、第六十二條中的「居住證件」和「居住證」修改為「在華合法停居留證件」。
2.刪除第三十一條。
Ⅱ 彈弓打魚違法么法律如何規定
一、彈弓打非人工飼養的普通的魚不違法,彈弓打的是國家保護的魚種,就違法。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第三十條法律規定:
1、 禁止使用炸魚、毒魚、電魚等破壞漁業資源的方法進行捕撈。
2、禁止製造、銷售、使用禁用的漁具。
3、禁止在禁漁區、禁漁期進行捕撈。
4、禁止使用小於最小網目尺寸的網具進行捕撈。
5、捕撈的漁獲物中幼魚不得超過規定的比例。在禁漁區或者禁漁期內禁止銷售非法捕撈的漁獲物。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第三十八條法律規定:
1、 使用炸魚、毒魚、電魚等破壞漁業資源方法進行捕撈的,違反關於禁漁區、禁漁期的規定進行捕撈的。
2、禁用的漁具、捕撈方法和小於最小網目尺寸的網具進行捕撈或者漁獲物中幼魚超過規定比例的,沒收漁獲物和違法所得,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3、情節嚴重的,沒收漁具,吊銷捕撈許可證;情節特別嚴重的,可以沒收漁船;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在禁漁區或者禁漁期內銷售非法捕撈的漁獲物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進行調查處理。
5、製造、銷售禁用的漁具的,沒收非法製造、銷售的漁具和違法所得,並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2)廣東省漁業管理條例擴展閱讀
違法打魚處理辦法:
一、《廣東省漁業管理條例》第四十叄條規定:「使用炸魚、毒魚、電魚等破壞漁業資源方法進行捕撈的……沒收漁獲物和違法所得,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特別嚴重的,可以沒收漁船;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廣東省禁止電、炸、毒魚規定》第六條第一款規定:「除依據國家有關漁業法律法規規章給予處罰外,並由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按標准責令賠償漁業資源損失。
Ⅲ 電魚、毒魚、炸魚是違法行為,請問對這樣的行為如何處罰
《漁業法》第三十八條使用炸魚、毒魚、電魚等破壞漁業資源方法進行捕撈的,違反關於禁漁區、禁漁期的規定進行捕撈的,或者使用禁用的漁具、捕撈方法和小於最小網目尺寸的網具進行捕撈或者漁獲物中幼魚超過規定比例的,沒收漁獲物和違法所得,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沒收漁具,吊銷捕撈許可證;情節特別嚴重的,可以沒收漁船;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在禁漁區或者禁漁期內銷售非法捕撈的漁獲物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進行調查處理。
製造、銷售禁用的漁具的,沒收非法製造、銷售的漁具和違法所得,並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3)廣東省漁業管理條例擴展閱讀:
案例:中廠鎮嚴厲打擊毒魚、電魚、炸魚等違法行為
為切實保護好紅石河流域漁業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建設名副其實的「美麗紅石河、幸福中廠鎮」,近日中廠鎮就轄區內出現的毒魚、電魚等違法行為聯合派出所開展了專項整治行動。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領導小組,由鎮長擔任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派出所、各村主任、河道保潔員為成員,按照「河長制」工作要求,細化任務,夯實責任人,構建了長效監管機制,確保整治行動組織有保障。
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通過召開黨員群眾會議、張貼橫幅、發放宣傳單、幹部入戶等多種形式,加大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讓群眾切實從思想上高度重視違法捕撈的危害性,引導廣大群眾加入到保護生態環境隊伍中來。
加大巡查監管力度。各級「河長」、「警長」、河道保潔員按照分工要求,加大對重點河段、重要時間段的巡查監管力度,一旦發現有可疑人員或違法行為及時向派出所或村委會匯報,全力遏制電魚、毒魚、炸魚等非法捕撈行為的發生。
加大懲處整治力度。加大對群眾舉報的問題線索的查處力度,對一經發現有電魚、毒魚、炸魚行為的人員將從嚴處置,對專項行動期間收繳的各類違法違規捕魚工具進行集中銷毀,形成對非法捕撈行為的高壓態勢和有效震懾。
Ⅳ 廣東省漁業船舶安全生產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漁業船舶安全生產管理,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漁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廣東省安全生產條例》《廣東省漁港和漁業船舶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漁業船舶的安全生產及其監督管理活動,適用本辦法。第三條漁業船舶所有者、經營者應當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漁業船舶船長對漁業船舶的安全生產承擔直接責任。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漁業船舶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支持、督促各有關部門依法履行漁業船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加強對漁業船舶安全生產工作的監督檢查,協助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履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所屬漁政監督管理機構負責漁業船舶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和業務指導。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漁業船舶安全生產的相關監督管理工作。第二章安全生產保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推動漁業船舶更新改造,鼓勵和引導使用標准化漁業船舶,提高漁業船舶安全適航性;劃定並公布漁港水域,加強漁港、避風塘等防災減災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管理和維護,提高漁業船舶安全生產保障能力。第七條漁港范圍內生產經營者應當履行消防安全職責,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是本單位的消防安全責任人。
漁業船舶所有者、經營者應當建立漁業船舶安全生產崗位責任制,按照規定配備適任漁業船員(以下簡稱船員),配置和使用安全生產設備,安裝電子身份識別標簽,定期保養漁業船舶,確保漁業船舶安全適航。
漁業船舶所有者、經營者為企業的,還應當配備漁業船舶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制定漁業船舶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及應急預案,建立安全生產管理檔案和考核與獎懲制度,定期組織開展漁業船舶安全生產宣傳教育。
漁業船舶安全生產設備配置標准和管理規定由省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另行制定。第八條漁業船舶船長應當落實船員崗位安全生產職責以及航行安全、跟幫生產等安全生產制度;定期組織檢查安全生產設備、證書證件、船員配備以及漁業船舶適航等情況,排查生產安全事故隱患,落實整改措施。
船員在船工作期間應當履行船員職責,服從指揮和管理,按照規定使用安全生產通信指揮系統終端,發現隱患應當向船長報告並及時排除。第九條禁止漁業船舶從事下列活動:
(一)被責令停航後未按照要求整改;
(二)擅自改變船體結構;
(三)危險天氣警報未解除情況下出航;
(四)超過核定航區或者抗風等級航行和作業;
(五)在主航道、通航分道、橋梁水域、樞紐閘口水域、橫水渡口水域、錨地、碼頭前沿以及迴旋水域等通航密集區域從事捕撈活動;
(六)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其他禁止活動。
被責令停航的漁業船舶,應當按照要求整改後方可從事漁業生產活動。第十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損壞漁業船舶助航、導航、通信、消防等公共安全設施設備。
造成公共安全設施設備損壞的,應當依法賠償。當地主管部門對損壞的公共安全設施設備應當及時修復。第三章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第十一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漁業船舶安全生產責任管理年度目標和工作措施,將漁業船舶安全生產納入安全生產責任制考核,落實事故責任追究制度。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明確漁業船舶安全生產責任人,落實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建立漁業船舶跟幫生產制度和漁業船舶安全生產管理台賬,督促漁業船舶所有者、經營者以及船長依法生產,加強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培訓。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所屬漁政監督管理機構應當履行下列監督管理職責:
(一)宣傳貫徹漁業船舶安全生產管理的法律、法規、規章等規定,普及漁業船舶安全生產知識;
(二)組織實施漁業船舶安全生產分類監管,開展漁業船舶安全檢查及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
(三)組織實施漁業船舶安全生產應急預案,協調漁業船舶安全生產應急處置;
(四)開展漁業船舶安全生產標准化建設,建設漁業船舶安全生產動態監管信息系統;
(五)調查與處理漁業船舶水上事故;
(六)指導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開展漁業船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
(七)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其他監督管理職責。
Ⅳ 廣東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保護海域生態環境,促進海域資源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維護海域使用權人的合法權益,加強海域使用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海域,是指毗鄰本省陸地的平均大潮高潮時水陸分界痕跡線向海一側的內水及領海的水面、水體、海床和底土。
前款規定范圍內持續使用特定海域三個月以上的排他性用海活動,以及對海域使用的監督管理,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海域屬於國家所有。組織和個人使用海域,必須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權。第四條海域按照國家規定實行海洋功能區劃制度。
海域使用必須符合海洋功能區劃,並實行統一規劃,計劃使用,治理保護與合理開發相結合的原則。第五條省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省海域使用的監督管理。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毗鄰海域使用的監督管理。沿海鄉、鎮人民政府協助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做好海域使用的監督管理。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履行職責,協同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加強對海域使用的監督管理。第二章海洋功能區劃與海域使用規劃第六條省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據全國海洋功能區劃,會同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沿海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編制全省海洋功能區劃,經省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後,依法報國務院批准。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據上級海洋功能區劃,會同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海洋功能區劃,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核同意並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報國務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編制海洋功能區劃,應當符合國家有關編制原則和技術規范,並組織專家論證。第七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修改海洋功能區劃:
(一)海域自然資源或者生態環境等發生重大變化,難以實施原確定功能的;
(二)公共利益、國防安全需要的;
(三)國家或者省進行重大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的;
(四)法律、法規規定需要變更海洋功能區劃的。
修改海洋功能區劃,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修改方案,報原批准機關批准。第八條編制和修改的海洋功能區劃,應當自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內向社會公布,但涉及國家秘密的部分除外。
單位或者個人要求查閱海洋功能區劃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提供便利。第九條沿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港口規劃、防洪規劃、海洋環境保護規劃涉及海域使用的,應當與海洋功能區劃相銜接。第十條沿海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海洋功能區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海域使用規劃,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第三章海域使用申請與審批第十一條組織和個人申請使用海域,應當向海域所在地縣級或者不設區的地級市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提交下列書面材料:
(一)海域使用申請書;
(二)海域使用可行性論證材料;
(三)相關資信證明材料;
(四)申請使用的海域界址圖;
(五)法律法規規定需提交的其他書面材料。
立項的工程建設項目需要使用海域的,還應當提交立項的批准材料。
在海洋功能區劃確定的泄洪區內申請項目用海,應當在提出海域使用申請前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防洪規劃同意書。第十二條下列項目用海應當提交海域使用可行性論證報告書:
(一)填海、圍海;
(二)建造港口碼頭、跨海橋梁、海上平台、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等海洋構築物;
(三)開采海砂等海底礦產資源;
(四)用海面積七百公頃以上不改變海域自然屬性的項目;
(五)其他改變海域自然屬性或者可能嚴重影響海域生態環境的項目。
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項目用海申請,填報海域使用可行性論證報告表。
不改變海域自然屬性的漁業養殖用海在五十公頃以下,且符合海洋功能區劃和海域使用規劃的,可以不提交海域使用可行性論證報告書或者報告表。第十三條同一項目用海,應當依據總體設計,整體提出申請,不得分解申請報批。
分期建設的項目用海,根據經批準的可行性論證報告確定的方案分期提出海域使用申請。
緊急維修、救災搶險工程用海,可以先行施工,並自施工開始之日起一個月內申請補辦海域使用手續。
Ⅵ 廣東省漁業捕撈許可證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漁業資源,維護漁業生產者的合法權益和漁業生產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細則》及農業部發布的《漁業捕撈許可證管理辦法》,結合我省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凡在我省管轄水域和國家授權我省實施漁業管理的水域從事捕撈生產的單位或個人,必須遵守本辦法。第三條各級漁政監督管理部門(以下簡稱主管部門)負責對本辦法的組織實施。第四條凡從事漁業捕撈生產的單位或個人,必須按本辦法的規定向縣級以上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審核批准取得漁業捕撈許可證後,方可進行生產。
漁業生產者取得漁業捕撈許可證後,依法享有利用國有漁業資源的權利,同時負有向主管部門報告作業的船位、海況、漁情等有關情況的義務。第五條漁業捕撈許可證是國家批准從事捕撈生產的證書,由縣級以上主管部門根據不同作業水域、作業類型、捕撈品種、漁船主機功率和生產經營形式,按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審批發放。
漁業捕撈許可證分為捕撈許可證(包括外海、近海、沿岸和內陸水域捕撈許可證)、專項(特許)捕撈許可證、臨時捕撈許可證三種,並以漁船或核定的作業單位發放:
(一)捕撈許可證是允許外海、近海、沿岸及內陸水域捕撈漁船在核定的作業類型和作業范圍內從事捕撈生產的基本證件;
(二)專項(特許)捕撈許可證是允許捕撈漁船和科學調查研究船在特定的漁場、漁汛、跨界作業或從事捕撈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水生動植物及苗種生產的證件;
(三)臨時捕撈許可證是允許未經批准增加而應壓縮淘汰的捕撈漁船,在其過渡階段從事捕撈生產的證件。第六條本省外海漁場、近海漁場與沿岸漁場的劃分是:
(一)東經112度以東之80米等深線及以西之100米等深線外側為外海漁場;
(二)南海區機動漁船底拖網禁漁區線外側至東經112度以東之80米等深線及以西之100米等深線以內為近海漁場;
(三)本省沿海最低落潮線外側至南海區機動漁船底拖網禁漁區線以內為沿岸漁場。
申領外海捕撈許可證的漁船,主機功率應在441.3千瓦(600馬力)以上;申領近海捕撈許可證的拖網作業漁船,主機功率應在183.9千瓦(250馬力)以上;對申領沿岸捕撈許可證的漁船必須嚴格控制,嚴禁拖網作業。第七條漁業捕撈許可證實行分級審批發放。
(一)下列漁船的漁業捕撈許可證由省級主管部門審批發放;
1.機動底拖網漁船(包括拖蝦、拖蟹船,下同);
2.主機功率在183.9千瓦(250馬力)以上的圍網作業漁船;
3.摻繒作業漁船;
4.粵港澳雙重戶籍的流動漁船;
5.在本省注冊的補償貿易漁船;
6.需領取專項(特許)捕撈許可證的漁船。
(二)下列漁船和作業的漁業捕撈許可證由市級主管部門審批發放:
1.非機動底拖網漁船;
2.主機功率少於183.9千瓦(250馬力)的圍網作業漁船;
3.定置作業漁船;
4.采捕鮑魚、龍蝦、江瑤、海膽等名貴水產品種的潛捕作業;
5.需領取臨時捕撈許可證的漁船。
(三)下列漁船和作業的漁業捕撈許可證由縣級主管部門審批發放:
1.刺網漁船;
2.釣業漁船;
3.拋網漁船;
4.采捕小貝類作業;
5.放籠等散雜作業。
各級主管部門審批發放漁業捕撈許可證,不得超過上一級人民政府下達的船網工具控制指標。
上級主管部門可根據需要委託下級主管部門發放漁業捕撈許可證。
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從事外海捕撈作業的漁船,全民所有制企業的漁船以及主機功率在441.3千瓦(600馬力)以上的機動漁船,由省級主管部門統一審核上報國家主管部門批准發放漁業捕撈許可證。但粵港澳流動漁船除外。第八條省級主管部門可根據漁業資源狀況,在特定時間和水域發布臨時禁漁或開捕通告。第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發放漁業捕撈許可證,已發證的應予吊銷:
(一)使用炸魚、毒魚、電魚、灘邊罟、閘箔、地拉網、敲(舟古)等明令禁止使用的漁具或捕撈方法的;
(二)未按規定領取漁業船舶證書、航行簽證簿、職務船員證書的;
(三)不接受調整計劃改變作業方式或繼續使用淘汰漁船進行捕撈生產的;
(四)擅自改變漁船作業類別、船牌號碼的;
(五)多次違規作業,損害漁業資源情節嚴重的;
(六)抗拒漁政檢查,不服漁政管理,情節嚴重的;
(七)違反國家關於涉外安全管理規定,造成嚴重後果的;
(八)其它嚴重破壞漁業資源的作業和行為。
Ⅶ 深圳市海上休閑船舶運營安全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加強海上休閑船舶經營活動管理,保障休閑船舶所有人、經營人和遊客的人身和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廣東省漁港和漁業船舶管理條例》和《深圳市海上交通安全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在深圳海域使用休閑船舶從事經營性海上載客旅遊、觀光、娛樂等休閑活動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的休閑船舶是指核定載客十二人及以下的休閑旅遊船舶和休閑漁業船舶。
休閑漁業船舶是指以休閑娛樂為目的,從事水上垂釣、捕撈、觀光、採集、體驗漁業生產等與漁業有關的休閑活動的漁業船舶。
休閑旅遊船舶是指除休閑漁業船舶以外的,從事海上旅遊、觀光、娛樂等休閑活動的船舶。第三條各區人民政府(含新區管理機構,以下簡稱區政府)負責組織、協調及綜合管理本轄區范圍內休閑船舶的安全生產工作,建立和落實安全管理行政責任制。
市交通運輸行政管理部門(以下簡稱交通管理部門)負責對休閑旅遊船舶所有人、經營人以及漁港水域外休閑船舶停靠的碼頭或者浮動設施所有人、經營人的安全生產實施監督管理。
深圳海事管理機構(以下簡稱海事管理機構)負責對休閑旅遊船舶及船員實施監督管理。
市、區漁業行政管理部門(以下簡稱漁業管理部門)負責對休閑漁業船舶所有人、經營人的安全生產實施監督管理。
市、區漁政監督管理機構(以下簡稱漁政管理機構)負責對休閑漁業船舶及船員實施監督管理。
市規劃國土(海洋)、市場監管、公安邊防、海警等管理部門依據各自職責,負責休閑船舶的相關管理工作。第二章經營管理第四條使用休閑船舶從事經營性海上休閑活動的,應當依法進行商事登記,取得營業執照,並按照本辦法第五條的規定進行備案。第五條休閑旅遊船舶經營人應當向交通管理部門備案,休閑漁業船舶經營人應當向轄區漁業管理部門備案。休閑船舶經營人備案時,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經營人的商事登記信息;
(二)從事經營的休閑船舶信息;
(三)船員及其他經營管理人員信息;
(四)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安全與防污染管理制度及應急預案等安全生產管理制度。
休閑船舶經營人按照規定報送的材料齊全的,交通管理部門、漁業管理部門應當當場出具書面備案回執。具體備案規定,由交通管理部門、漁業管理部門另行制定。第六條休閑船舶所有人委託其他單位或者個人經營休閑船舶的,休閑船舶所有人與經營人應當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簽訂書面合同,明確風險承擔以及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第七條休閑旅遊船舶應當取得船舶檢驗機構核發的檢驗證書,並向海事管理機構申請船舶登記,取得船舶國籍證書。
休閑漁業船舶應當取得漁業船舶檢驗機構核發的檢驗證書,並向漁政管理機構申請船舶登記,取得漁業船舶國籍證書及捕撈許可證。第八條在休閑旅遊船舶或者休閑漁業船舶上服務的船員,應當分別經過相應的專業技術培訓、考試和評估,取得海事管理機構或者漁政管理機構簽發的船員適任證書。第九條休閑船舶所有人或者經營人是休閑船舶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對休閑船舶的安全生產工作負責。
休閑船舶所有人或者經營人應當建立並落實休閑船舶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安全生產管理台賬制度以及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防控制度等,配合相關行政管理部門開展安全檢查。第十條休閑船舶所有人或者經營人應當加強風險管理,為船舶、遊客購買相關責任保險。第十一條市規劃國土(海洋)管理部門應當會同交通管理部門,根據海洋功能區劃及實際情況,制定供休閑船舶停靠的碼頭、浮動設施設置規劃。第十二條休閑船舶停靠、上下遊客的碼頭或者浮動設施應當滿足安全條件和環保要求,配備救生和消防設備,在顯著位置張貼遊客安全注意事項。
漁港水域外休閑船舶停靠、上下遊客的碼頭或者浮動設施應當經交通管理部門驗收合格後,方可使用。
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相關規定及本市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驗收規范。第三章安全管理第十三條碼頭或者浮動設施所有人或者經營人是碼頭或者浮動設施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對碼頭或者浮動設施的安全生產工作負責。
碼頭或者浮動設施所有人委託經營的,碼頭或者浮動設施所有人與經營人應當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簽訂書面合同,明確風險承擔以及雙方權利、義務和責任。
休閑船舶經營人應當向遊客出具客票,維護遊客上下船舶的秩序。
休閑船舶經營人使用非自有碼頭或者浮動設施的,應當與碼頭或者浮動設施的所有人或者經營人簽訂安全生產管理協議,明確各自的安全生產管理職責和應當採取的安全措施。
Ⅷ 廣東省漁港和漁業船舶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漁港和漁業船舶管理,保護漁港和漁業船舶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保障漁業生產安全,促進漁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及管轄水域內漁港的規劃、建設、維護、經營和管理,漁業船舶的設計、製造、維修、使用和管理。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漁港和漁業船舶的管理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漁政監督管理機構、漁業船舶檢驗機構具體負責對漁港和漁業船舶的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邊防、工商等部門以及漁港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漁港和漁業船舶的監督管理工作。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漁港建設,鼓勵漁業生產採用節能、環保、高效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促進現代漁業發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推進漁港和漁業船舶管理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管理信息系統,提高服務水平。第二章漁港規劃與建設第五條省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漁港布局規劃及本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會同省發展改革、城鄉規劃、交通運輸、海事、環保等部門和有關市、縣人民政府,編制全省漁港布局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全省漁港布局規劃,會同發展改革、城鄉規劃、交通運輸、海事、環保等有關部門及漁港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編制本地區漁港建設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六條漁港布局規劃、建設規劃應當體現合理利用岸線資源的原則,符合海洋功能區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並與港口、航道、防洪等相關專業規劃相銜接。
編制漁港布局規劃、建設規劃,應當採取論證會、聽證會或者其他方式徵求專家和漁民等公眾的意見。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漁港建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列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防災減災體系,安排相應的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和日常維護及災後重建資金,保障漁業船舶避風、錨泊和航行等安全生產需要。
鼓勵社會力量依法投資漁港的建設與維護。第八條漁港航道和航標、導航、通信預警、消防等安全設施和環境保護設施,應當與漁港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第九條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投入為主建設的漁港,經營權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確定。由社會資金依法投資建設的漁港,投資人按照投資協議,享有權益,承擔義務。第十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漁港的性質、功能和范圍;確需改變的,應當徵求專家和漁民等公眾的意見,並報漁港建設規劃原批准機關批准。漁港建設規劃原批准機關批准前應當徵求省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
根據前款規定改變漁港的性質、功能和范圍,給相關單位和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新建同等規模和功能的漁港或者依法給予合理補償。第十一條漁港陸域、水域范圍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漁港建設規劃確定。跨縣、市行政區域的,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確定。
漁港陸域、水域范圍應當設立相應的界碑(標)。第三章漁港管理與服務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建設與漁港相配套的道路、給排水、供電、通信、消防等設施,保障漁港的正常運行。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組織疏浚漁港港池,清理港航障礙物,保障漁港功能。第十三條縣級人民政府漁政監督管理機構應當加強漁港水域管理,對國家中心漁港、一級漁港應當派駐專門人員,實施安全檢查等工作,維護漁港秩序。第十四條漁港經營者應當依法公布經營服務收費項目和標准,承擔漁港的日常維護,提供公平、良好的服務。漁港經營性收費依法實行政府指導價或者政府定價的,漁港經營者應當按照規定執行。
船舶因防颱風、風暴潮等緊急情形需要進入漁港避險的,漁港經營者應當為其提供便利,不得拒絕。第十五條漁港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制定漁港管理章程,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實施。第十六條船舶進出漁港應當按照規定辦理簽證,接受漁政監督管理機構的安全檢查;船舶應當按照指定區域在漁港水域內停泊,並遵守有關管理規定。
Ⅸ 廣東省水產品質量安全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維護公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促進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與水產品質量安全有關的生產、經營和監督管理等活動。
本條例所稱水產品,是指在養殖、採集、捕撈等漁業活動中獲得的水生動物、植物及其產品。
本條例所稱水產品質量安全,是指水產品質量符合水產品質量安全國家標准、行業標准或者地方標准,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統一領導、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內的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實行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責任制,建立健全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機制和水產品質量安全服務體系,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產品生產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對漁業投入品的使用加強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產品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者生產加工企業後的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
環境保護、交通運輸、農業、林業、衛生、工商、出入境檢驗檢疫等其他相關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的有關工作。第五條水產品生產經營者對其生產經營的水產品質量安全負責,生產經營的水產品應當符合水產品質量安全國家標准、行業標准或者地方標准。第六條水產品質量安全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和地方標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等相關部門組織實施。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協作機制和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推動實施動態監測。
水產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健全追溯制度,如實採集、保存、記錄追溯信息,保障水產品可溯源。
鼓勵和支持科技企業、科研機構等研究開發符合水產品特點的質量安全追溯技術。第八條鼓勵和支持水產品生產經營者成立或者加入水產品行業協會、漁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水產品行業協會、漁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應當加強行業自律,建立健全行業規范和獎懲機制,提供水產品安全信息、技術等服務,宣傳、普及水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引導和督促水產品生產經營者依法生產經營。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宣傳,引導水產品生產經營者加強質量安全管理和科學防治疫病,提高對水產品質量安全技術規范、漁業投入品安全使用等認識,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第十條鼓勵對水產品質量安全進行社會監督。任何單位和個人可以對水產品質量安全違法行為進行舉報、投訴。有關部門收到舉報、投訴材料後應當及時處理,對查證屬實的舉報按照規定給予獎勵。第二章水產品產地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科學規劃水產養殖區域,加強水產品基地建設,保護和提高水產品產地環境質量,防治產地環境污染,改善水產品的生產條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採取措施,推進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的標准化生產示範區、健康養殖示範場和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的建設,根據水產品產地環境狀況劃分養殖功能區,合理布局養殖生產,科學確定養殖規模。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建立水產品產地環境安全監測管理制度,對水產品產地環境進行調查、監測和安全評價,對養殖用水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樣檢驗。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根據水產品品種特性和生產區域水體、底質中有毒有害物質狀況等因素,提出水產品禁止生產區域,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本地貝類質量安全狀況,組織貝類生產區域環境質量和貝類質量安全監測,依據監測結果劃定貝類生產區域類型,並予以公布。第十四條水產品生產者應當保護水產品養殖環境,科學控制養殖密度,合理使用漁業投入品,防止因其生產行為污染水產品養殖環境。
水產品養殖用水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養殖用水水質標准。水產品生產者應當定期監測養殖用水水質。用於水產品養殖生產的水體不符合養殖用水水質標準的,應當採取凈化措施,經處理仍不符合養殖用水水質標準的,應當停止養殖。
水產品生產者不得在水產品禁止生產區域養殖、採集、捕撈水產品。
Ⅹ 廣東省禁止電、炸、毒魚規定(2017修改)
第一條為打擊電、炸、毒魚違法行為,切實保護漁業資源,維護漁業生產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廣東省漁業管理條例》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漁政監督管理機構負責實施本規定。公安(邊防)、工商行政管理等有關部門依照各自職責予以協助。第三條全省漁業水域禁止電、炸、毒魚作業。
本規定所稱電、炸、毒魚作業,系指作用電力、爆炸物、有毒物、麻醉劑達到殺死、致暈、致殘捕獲或損害魚、蝦、蟹、貝類等漁業資源的行為。
在陸上或船艇上攜帶電、炸、毒魚工作且有電、炸、毒魚漁獲物的,視同電、炸、毒魚行為。第四條因國家建設或科研需要在漁業水域實施電力、爆炸、有毒物作業的,必須經省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由指定的科研部門對漁業資源損害程度作出估算,賠償相應的漁業資源損失後方可進行。第五條禁止製造、銷售、維修電、炸、毒魚工具。第六條對違反本規定第三條的,由縣級以上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所屬的漁政監督管理機構除依據國家有關漁業法律法規規章給予處罰外,並責令其按以下標准賠償漁業資源損失:
以非機動船或徒手作業的,每船(人)賠償漁業資源損失500元至2000元;以機動船作業的,電魚按電魚工具功率每千瓦賠償漁業資源損失300元至3000元,炸、毒魚賠償漁業資源損失5000元至3萬元;為逃避處理故意銷毀電、炸、毒魚工具的,賠償漁業資源損失5000元至3萬元。
對違反本規定第五條的,由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處2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以上賠償費和罰款收入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用於漁業資源增殖、保護。第七條以暴力妨礙漁業行政執法人員執行公務,或者對執法人員及其親屬打擊報復的,由公安部門依法處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門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八條當事人對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所屬的漁政監督管理機構的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第九條本規定自1997年1月1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