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立規章
Ⅰ 注冊安全工程師要考哪幾門
中級注冊安全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設《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安全生產管理》《安全生產技術基礎》《安全生產專業實務》4個科目。其中,《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安全生產管理》《安全生產技術基礎》為公共科目,《安全生產專業實務》為專業科目。
《安全生產專業實務》科目分為:煤礦安全、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化工安全、金屬冶煉安全、建築施工安全、道路運輸安全和其他安全(不包括消防安全),考生在報名時可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選擇其一。
Ⅱ 跪求2020年二級建造師王麗雪老師法規課程謝謝
建造師的輔導機構很多,建議從教學師資和教學服務兩個方面考慮,也不要只局限在本地找,只要師資力量好,外地的也可以考慮,現在很多機構都有網課,上課沒有地域限制。可以留下你的郵箱,發你一些課件參考,也可以在大立論壇自行查看!
Ⅲ 急!我的二建考試已經考了3次了,可是每次都是法規過不了!去年又差了3分!今年還得重考,怎麼辦啊~~~
控制好心態,注意學習方法,再來一次!
排解緊張的方法:
1、放鬆。
身體是一所房子,精神應該占滿其中的每一間屋子。靜態和動態的放鬆以及內觀能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以下是幾個人人皆宜的訓練法,它們不像葯物一樣有禁忌人群。
2、靜靜地進入自己的身體。
站立,閉上雙眼,用力把肺里的空氣呼出。然後吸氣,慢慢讓肚子、喉嚨和肩膀鼓起。摒住氣,放鬆的像木偶一樣地跳動。憋不住氣時,深深地呼氣。做3次,恢復正常呼吸後睜開雙眼。這是個輕輕喚醒身體的理想訓練方法,讓你感覺到你對身體的關照。
3、刺激大腦的敏銳度。
平躺在地上,雙手置於腹部,手指相接,長時間慢慢通過鼻腔吸氣,一直數到5。這時肺和腹部鼓起,手指分開。摒住氣5分鍾,然後開始呼氣,數到10,呼完。
搞好學習的方法:
1、每天保證8小時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時就寢。中午堅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飽滿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2、學習時要全神貫注。
玩的時候痛快玩,學的時候認真學。一天到晚伏案苦讀,不是良策。學習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補充能量。學習之餘,一定要注意休息。
但學習時,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腦並用。我學習的時侯常有陶淵明的"雖處鬧市,而無車馬喧囂"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腦與課本交流。
Ⅳ 大立教育陳印老師講的一建法規怎麼樣
陳印老師的法規是行業內公認 的,這一點很多考生都是知道的。
Ⅳ 2018年建築工程實務,管理,法規全套視頻
1、單招文化考試科目為語文、數學、英語考試,每科滿分100分,三科總分300分。 2、邢職單招筆試題答案可以去網路文庫找找,那裡挺多的
Ⅵ 誰有大立2019年二建陳印法規的沖刺資料發一份
既然說陳印,就說說;
陳印,講課干練灑脫,不拖泥帶水,有主有次,條縷清晰,可以跟著學,省很多勁。
Ⅶ 想問下二建法規課陳印教授講的怎麼樣
陳教授可是法規界數一數二的人物,今年二建法規考前培訓,大立教育請的就是陳印教授,在永州考的朋友可以去大立教育(永州分校)那裡了解一下,就在冷水灘帝王廣場1棟1317室。
Ⅷ 二建法規誰講得好
我在大立教育試聽的陳印法規公開課,講得特別好,非常透徹,決定在大立報班了
Ⅸ 規范漫話
胡魁
作者簡介:胡魁,原國家礦產儲量管理局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礦產儲量評估師。
幹了一輩子地質勘查,和規范打了一輩子交道。50多年來,學規范、用規范、編規范、審規范、評議規范,一路下來對規范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對規范的內涵也有了一些感悟。借中礦聯匯編規范的機會,對規范發表幾點感想,以求教於礦產地質勘查界的同行們。
1 規范的對立統一性
規范者,顧名思義就是規矩和範例的意思,規矩是必須遵守的,體現了規范的嚴肅性、指令性,而範例則供人模仿,不可能千人一面、一模一樣,又體現了規范的靈活性、指導性。規范這一名詞充分表達了嚴肅性與靈活性的對立統一,由此也可見漢語的高深奧妙。
在礦產地質勘查領域,編規范,自1953年以來就是全國儲委的職能,到20世紀90年代,地質勘查規范納入全國標准化管理的范疇,也有過改稱「標准」、「規定」什麼的動議,但終究不如「規范」含義貼切,因此盡管進入標准化管理系列,仍稱之為規范。當然在格式上學習借鑒了其他行業標準的一些經驗,例如改章節排列為條目排列,有些內容列入附錄,附錄又分為指導性條款和指令性條款,等等。
但是,規范中指令性與指導性的對立統一精神,是深入滲透到方方面面,甚至細枝末節的,常常不可以斷然分開。細微處,例如某礦種基本樣長2m,刻槽取樣時一般以2m為度,而岩心取樣時,由於回次採取率和分層孔深的影響,就應掌握到2m左右了。大一些的問題如工業指標,工業指標是礦與非礦的分野,自然需要嚴格遵守,具有相當的嚴肅性和指令性。全國儲委曾經匯編過一冊《礦產工業要求參考手冊》,對於礦產普查工作很有指導意義。但也有人指責中國的礦床工業指標千篇一律、一成不變,沒有經濟觀點,沒有發展眼光,否定工作指標的靈活性。完全是誤解。且不說縱向上隨著科技的進步,礦床一般工業指標,例如銅、金最低工業品位、邊界品位的逐步降低,在橫向上中國也從來沒有全國統一的工作指標,以銅礦的邊界品位與最低工業品位為例,安徽銅官山是0.3%,0.5%;江西德興斑岩銅礦是0.2%,0.4%;西部邊遠地區是0.4%,0.6%,即使是集中計劃經濟年代,中國的工業指標制度也是一礦一批,充分考慮了各礦床資源稟賦之優劣和外部建設條件之差異,具有深刻具體的經濟內涵。當然一礦一批制也不排斥類比,不排除類似的礦床有相同的指標。尤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環境不變、供求格局不變的前提下,一般礦床工業指標的穩定和雷同也不足為奇。因此全國儲委才有條件匯編一般工業指標,在預查普查階段作為一般性衡量標準是參考性的,在勘探階段論證確定具體指標,具體指標在圈定礦體時必須嚴格遵守。
規范中嚴肅性與靈活性對立統一精神還體現在勘查網度和儲量級別比例方面。這兩個方面是勘查設計不容迴避的重大技術關鍵,是勘查經驗與開采檢驗經驗的積累,是智慧的結晶,是分礦種勘查規范不可缺少的精華所在。勘查網度、儲量級別比例是必須嚴格執行的,否則就達不到預期的勘查研究程度,不能提供相應使用用途。同時網度、級別又不能死板對待,機械執行,還得保持一定的靈活性。正是由於對網度、級別等規范重大問題嚴肅性與靈活性適度把握的搖擺不定,歷史上出現過對勘查規范的三次沖擊。
2 勘查規范的歷史變革
回顧我國勘查規范50多年來的演變,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和三次沖擊。
2.1 第一發展階段——借鑒階段(1952~1957年)
新中國建立之初,大規模的礦產勘查工作在全國展開,我國沒有統一的規范,美英對我們全面封鎖,蘇聯伸出了援助之手,派出了大批專家指導中國的礦產勘查工作。我手頭有一本當時的蘇聯專家建議匯編,那是從如何布置勘查工程,如何繪制槽探素描圖,如何取樣,如何編制綜合剖面,如何計算儲量,如何編制勘探報告,是從基礎工作起步,手把手進行教授的記錄。中央的政策是一邊倒,我們的勘查工作也全面借鑒蘇聯規范。1954年全國儲委第三次會議決定暫參照蘇聯規范審批礦產儲量,並分三批、26輯翻譯出版了蘇聯40多種礦產儲量分類規范以應急需。50年代也是我國地質教育大創建大發展的階段,大批青年在地質院校接受的教育也是蘇式的。勘探系礦產地質和勘探專業有一門專業主課叫做《勘探方法》,後來稱為《找礦勘探地質學》,講授的內容基本就是勘查規范。青年學子走向地質勘查崗位自然按照蘇聯規范開展工作。借鑒蘇聯規范,推動了新中國的礦產勘查工作,建立了新中國礦產勘查的技術基礎。所以我國的勘查規范和蘇聯是一個體系,是師承關系。但是有五千年光榮文化傳統的中國人從來不缺乏把外來文明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創新能力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勇氣。
2.2 第一次沖擊——設計革命和第二發展階段——創立階段(1958~1965年)
1957年「一五」計劃勝利完成,為國家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隨即開展了「大躍進」運動,在工業技術領域就是「設計革命」運動。礦產勘查形勢突飛猛進,借鑒蘇聯的規范不能滿足需要。一方面我國自身勘查經驗的積累發現了許多與蘇聯礦床地質不同的特點,另一方面感到蘇式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不能適應各工業部門對礦產勘查與日俱增的需求,於是國家儲委開始起草自己的規范,最先發布執行的就是金屬、非金屬和煤礦三個儲量分類總則(1959年)和煤、磷、銅等三個分礦種儲量分類暫行規范(1961~1962年),這是萌生於中國土地上的勘查規范的幼芽,本來是十分珍貴的,但是萌生不久就受到狂風暴雨的襲擊。隨著「大躍進」、「設計革命」運動由追求高速發展的本意演變成脫離實際的狂熱,在礦產勘查實際中開始沖擊規范的基本原則。記得當時有一種提法叫「大破大立」、「破網破線」,還有一個故事說地質幹部按勘探線、勘探網布置鑽孔,把一個孔位定測到一間房頂上,就要把房子拆了打鑽。不知道故事是否真實,好多規矩被破掉了。不久發現凡違背地質規律沖擊規范基本原則的都收到了惡果。當人們從狂熱中清醒過來,於1961~1962年不得不對「大躍進」時期提出的儲量報告進行全國性的復核,計復審報告6514份,高級以上儲量減少50%~70%。復核中發現的主要問題都是違背規范原則的結果。一是勘探網度過低,控制不住礦體變化,達不到相應儲量級別。這是由於違背了勘探網度與儲量級別條件的原則。二是高級儲量比例過低,達不到相應勘探程度,勘探報告不能供開采設計利用,降為詳查和普查。這是由於違背了高級儲量比例與勘探階段要求和用途的原則。第三是鑽探工程和采樣化驗質量低下,違背了規范規定的質量標准。第四是水文地質開采技術條件,或選礦加工性能研究不夠,工業生產難以利用。違背了規范的研究程度原則。
好在「設計革命」引發的失誤糾正得比較快,經過儲量核實,人們從反面吸取教訓,規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更高了,嚴格執行規范的自覺性更高了,規范原則與本國實際、本項目實際結合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1965年又發布了金礦、白雲母、硼鎂石等礦種規范,初步形成了本國的規范風格。1963年、1964年對核實降級的項目進行補課。當時提倡學習大慶、大降坪的嚴細作風,制定各勘查項目的技術細則,對質量把關非常嚴格,使嚴格執行規范的精神深入貫徹到基層。1964年我擔任樟樹墩會戰礦區的綜合組長,率先起草了礦區野外編錄用岩石定名方案,每天現場巡迴檢查編錄質量。嚴格對待規范及其實施細則的印象終身難忘。
2.3 第二次沖擊——文化大革命沖擊(1966~1976年)
中國的勘查規范在曲折中創立,正當汲取了反正兩面的經驗,開始成為一個體系的時候,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爆發了。文革十年動亂沖垮了全國儲委,沖垮了規范制定與執行的正常環境。1967年我擔任一個近200人分隊的技術負責,下屬一個礦區起草的詳查報告,通篇都是毛澤東思想的頌歌,編排形式是向偉大領袖匯報他們學習語錄的體會,而詳查報告必須的地質背景、礦床特徵、勘查工作質量與成果評價卻分散、凌亂、不知所雲。這樣的報告怎麼修改定稿?而分隊行政領導還稱贊他們紅旗舉得高,要在全分隊推廣。無奈之下只好貼大字報辭職,造反派又不答應。你為資產階級當權派幹事挺積極,怎麼工人階級掌權你就撂挑子呢?還聽說一個無奈的故事:省重工業局地質組現場主持毛澤東思想學習班,審查一個大型銅礦的勘探報告,南昌設計院的技術人員對報告提出批評意見,工人宣傳隊走上舞台說:鑽孔是我們打的,坑道是我們挖的,哪裡有礦,質量好壞,我們一線工人最清楚,哪容你們這些資產階級學術權威說三道四! 中國儲委審查勘探報告實質上是嚴把執行勘查規范的最後一道關口。審查會必請設計院和用礦工業部門參加,他們從後續報告使用者的角度,對質量嚴格要求,會尖銳提出報告的問題和不足,猶如法庭上的控方,而提交報告的地勘單位就是辯方,儲委正是從控辯雙方的激烈辯論中,分清是非,作出判斷。這是中國特色的有效的評審機制。無論什麼情形下,這種對立辯論的機制被打破了,評審質量將失去保障。「文革」的干擾雖然深重,但「文革」時期仍有可喜的礦產勘查成果,有質量較好的勘查項目,那是地質人員的良知和深深植根於他們腦海中的規范精神在發揮作用。
2.4 第三發展階段——規范體系成型階段(1977~1995年)
「文革」以後,撥亂反正、恢復儲委、強化儲委職能,我國勘查規范的制定力度加大,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完整體系。從1977年重新發布金屬、非金屬勘探規范總則起,到1995年發布水泥原料礦地質勘探規范止,此期間全國儲委制定(修訂)儲量分類和勘探總則兩種,分礦種勘探規范44種,涉及礦種83個,其他綜合性規范、規定9種,加上地標委和各工業部門制定的規定、規程,儼然形成橫向覆蓋各勘探礦種、縱向上層次分明、獨具特色的完整勘查規范體系。此體系有幾個特點:第一,師承蘇聯又不受蘇聯規范約束,後來又學習歐美先進經驗,洋為中用,十分注重聯系中國實際,創立自己的品牌。第二,規范制定過程中堅持三個結合,專家與群眾智慧相結合,勘探與生產相結合,編制群體與審查群體相結合,充分吸取各方意見,占據業內領先制高點,貫穿勘查—生產全過程,適用於政府與企業,深深植根於實踐之中。第三,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能夠追隨技術進步與形勢發展及時修訂,例如固體礦產勘探規范總則先後有1959年、1977年、1992年三次制(修)定,煤礦規范有1961年、1986年版本。修訂不是推倒重來,而是揚棄,是繼承發展。第四,融知識性、指導性、指令性於一體。例如分礦種規范,先介紹礦種性質、用途、加工方法,有用礦物種類、地球化學行徑、中外礦床工業類型,然後才是儲量分類分級、勘探網度、勘查工作方法及質量要求,儲量計算方法等,並附有勘探實例。娓娓道來,由淺入深,親切、全面、適用。年輕時候在野外搞普查,經常變換目標礦種,單礦種規范就是指導我們應對新礦種的模範老師,帶在身邊的適用手冊。第五,規范的制定、執行、檢驗都遵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的基本原理,遵循《實踐論》的哲學思想。儲委一向十分重視探采對比,以開採的實踐檢驗勘探的效果。各礦種各級儲量有網度規定,從來不主張死扣,而要看對礦體控制的效果。第六,中國的規范層次分明、上下呼應,與管理體制相適應。規范的上位是法律法規、管理制度,具有行政強制力,如《礦產勘查工作階段劃分的暫行規定》就是1987年由全國儲委、國家計委、國家經委聯合發布的部門規章,又如鑒於工業指標管理的重要性,國家礦產儲量管理局與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於1992年聯合制定了《礦床工業指標管理暫行辦法》。規范體系本身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總則,第二層次是分礦種勘探規范,第三層次是專業規定規程,如采樣規定、編錄規定、岩心鑽探規程、礦山儲量管理規程等,低層次服從高層次,如某礦種勘探經驗不足沒有單項規范,勘查工作就可以遵循相關總則的規范。規范的下位是各地質隊、各礦山、各勘查項目自行制定的技術細則,它們使規范精神聯系本地實際,深深植根於群眾之中。中國的規范體系層次分明、結構嚴謹、考慮周到、分工明確,便於操作,是足以自豪自信的。
2.5 第三次沖擊——市場經濟的沖擊和第四發展階段——市場經濟階段(1996~)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礦業體制與地質勘查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多元經濟成分的進入和不同群體間的利益博弈,使礦產勘查規范面臨空前的挑戰,我們也在不斷改革以應對新的形勢。1992年國家儲量管理局發布《關於加快礦產儲量管理工作改革的意見》,提出清理修訂法規、加強宏觀調控,形成一套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礦產儲量管理法規體系。1993年國儲局起草、1995年由全國儲委發布的《調整規范要求、改革儲量審批的意見》,放寬了分區段勘查、放鬆了儲量級別比例的要求。開放吹進美國儲量分類的風,催生了靠攏國際慣例的思潮。就在由國儲局起草、審定的新一代《固體礦產地質勘探規范總則》(GB/T 13688—1992),1992年底由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後不到兩年,1994~1995年地標委就提出「突破蘇聯模式,參照美國分類」的市場經濟修訂方案。在蘇式、美式、中式爭執不下的情勢下,1995年收到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推薦的由德國教授起草的儲量分類方案,征詢與中國儲量分類的兼容性,這個方案就是1997年發布的《聯合國國際儲量/資源分類框架》的前身。這個方案有一個極其鮮明的特點就是框架性,它開宗明義地聲明,旨在制定一個便於國際對比的框架,而同時保留各國自己的分類體系,因為各國分類有自己深厚的歷史的、民族的、文化的根源。這是德國人比美國人高明之處。我回信贊揚他們的框架性原則,並明確表示可以與中國分類兼容。他們很高興,隨即吸收我為專題工作組成員。1996年在奧地利召開專題組會議,我曾經自豪地對專題組組長迪特瑪·凱爾特教授說:中國有一套完整嚴密的規范體系和儲量管理制度,您考慮到的問題中國都考慮到了,有的還更細微。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把中國的儲量分類,轉換成聯合國分類框架以便於國際對比。聯合國分類框架也採納了我國的一些意見,1997年形成正式文本通過聯合國向全世界推廣。是我把聯合國分類框架引進中國。但後來發展到完全套用聯合國分類丟掉中國分類的某些精華,還發生了G軸接軌錯位的問題,則是始料不及的。
1999年我國發布新的《國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 17766—1999)國家標准,以聯合國的111,122,333代替了中國的B,C,D,接著進行了儲量套改,2002年8月發布《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2002年12月發布了分礦種規范,代替了1992~1995年形成的規范體系。被稱為「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的新變革。和以往修訂規范的動因有所不同,這次規范變革的動因是「分類方法與國際通行作法相銜接」,故稱為外部推動性。
遺憾的是GB/T 17766—1999新分類存在重大缺陷,一是在套用聯合國分類框架時,混淆了衡量地質工作程度的兩個層次,造成了與國際接軌時G軸的錯位,二是把框架當作實體,丟棄了中國儲量分類分級與儲量管理的精華,實際應用中發生不少問題。筆者曾多次撰寫論文建議進行修改補正,最近聽說修訂1999年新分類終於列入議事日程,祝願它回歸正確軌道、逐步完善。市場經濟體製取代計劃經濟體制的變革是極其深刻的,它對於礦產勘查工作規范的沖擊也是極其深刻的。體制尚在建立完善之中,適應市場經濟的規范體系也沒有定型,還在改革發展之中。
3 礦產勘查的本質與規范的要求
礦產勘查的最終目的是:「為礦山建設設計提供礦產資源儲量和開采技術條件等方面所必需的資料,以減少礦山開發風險,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可見礦產勘查首先是為礦山開采服務的,是采礦的必要前置性程序;第二,礦產勘查的成果是信息產品,是開采必需的地質資料,資料分為兩類,一類是礦產內部的特點——表述為資源儲量,另一類是外部環境——表述為開采經濟技術條件;第三,礦產勘查具有科研與生產雙重屬性,它必須研究地質規律、遵循地質規律,同時必須遵循經濟規律,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地質成果是礦產勘查的最高經濟准則,而且由於它的工作對象是屬於國家所有的礦產資源,所以還必須貫徹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政策法規。以上三項礦產勘查工作的本質屬性,都是礦產勘查規范必須涉及的要點和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
3.1 勘查階段
勘查是一個逐步探測的過程,因此勘查分階段進行。預查提供靶區,普查發現礦產,詳查評價其工業價值,勘探提供礦山設計數據,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勘查階段是礦產勘查工作有序進行的綱領。每個階段結束都可能提交資源儲量。預查提供預查資源量,普查提供普查資源量,詳查提供詳查資源儲量,勘探提供勘探資源儲量,可靠性依次提高,風險性依次降低,其用途也依次提升。三維分類框架把它選做第一維(G軸),意在淺顯地給投資者一個明確的信號。G軸的勘查階段以項目(礦區、井田)衡量,而不是以塊段衡量。在我國的規范體系中煤礦有詳查儲量、精查儲量的稱呼,其他礦種體現在項目及報告的勘查階段定性上,也是十分明確的。老地質們都會記得要是勘探報告被降級到詳查報告是很沒面子的。
為什麼中國儲委只制定分礦種的勘探規范,而普查、詳查只有規范通則?我想是因為最終交給礦山建設設計利用的是勘探報告,而普查、詳查是地勘業內過渡的階段,只要勘探的目標明確了,普查、詳查就有了方向。誰都不能否認分礦種勘探規范對該礦種預查、普查、詳查的指導作用。在野外隊年輕的地質人員中流傳過一種說法:誰能參與大中型礦區的勘探、提交過一份勘探報告,那是很幸運的,經過正規勘探的洗禮,直面工業設計部門的挑剔和儲委的嚴格審查,過了這一關就成熟了,同行們會另眼相看。
勘探之重要因為它直接向下游產業提供產品,而預查、普查、詳查階段雖然是在地勘行業內部依次升級過渡,卻要求有較高的地質素養和理論水平。兒時觀察螞蟻尋食,螞蟻們整天忙忙碌碌、來去匆匆,在巡察的路上發現異常都要觸觸嗅嗅,多少土塊、石子兒、樹棍過後遇上一條青蟲,他們就歡快地招來很多同伴。我想螞蟻們不但辛勞而且也有技能,一定是遵循著某種經驗和規律。這就像預查、普查工作,要想發現礦產除了勤勞、細致之外還必須熟知找礦標志、控礦條件、成礦規律、礦床類型和礦與非礦初步鑒別的技巧,零活應用前輩們的找礦經驗。還得有運氣。詳查要作出有無工業價值的評價,工作比較系統,著眼於總體的控制,但探礦工程比勘探稀疏,因此理論推斷與預測的成分比勘探大,正確的推斷與預測是需要深厚的理論與經驗功底的。假如說房屋和土地的丈量是在丈量已知物,礦產勘查的丈量卻是在丈量未知物,在逐步加密的丈量中才逐步顯現出礦床的真面目。有時感到就是瞎子摸象,不過得把幾個瞎子的信息綜合起來才能摸出大象的模樣。
3.2 勘查類型與網度
勘查成果的第一類信息產品——礦產內部特點,表述為資源儲量,礦產資源儲量不是一組簡單的數字,而是礦產數量、質量及其經濟性三度空間分布規律的表達,為求得三度空間內每一點上的一組數據,都要通過探礦工程、取樣測試來取得。認識論的公理告訴我們,探礦工程越密,數據測量點越多,對礦床的認識就越全面、越接近真實。但是礦產勘查工程的經濟性規律要求我們探礦工程測點越少越好,因此我們必須尋求一個平衡點,那就是在滿足開采設計起碼需要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探礦工作量為最佳(勘探階段)。開采需要的第一類數據有:礦體數目、分布、主次、規模,礦體厚度及其變化,礦體連續性、礦石質量(礦石類型、有用成分品位、有害成分)及其變化,礦體產狀形態、斷層褶曲、分叉復合、尖滅再現、夾石夾層、侵位剝蝕,各因素之間以及與其所在地質部位的相關性,等等。根據礦體規模、礦體形態復雜程度、內部結構復雜程度,礦石有用(有害)組分分布的均勻程度、構造復雜程度等主要地質因素確定勘查類型,區別難易程度,分勘探類型正確選擇勘探方法和手段,合理確定勘查網度,正是為了用最經濟的勘查工程投入完成對礦體及其變化規律有效的圈定和控制。因此類型與網度是規范的要點之一。類型和網度都是勘查開采經驗的歸納,經驗是十分寶貴的,又是不能機械套用的。曾經有過勘探者、審批者一時死扣類型網度,一時又批判類型網度、破網破線的忽左忽右的搖擺,採取「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做法,都不是對待規范的正確態度。
3.3 資源儲量級別與儲量級別比例
大部分勘探項目都不會把一個礦區都打成一種網度,一種控製程度。中國如此,外國也如此,計劃經濟體制如此,市場經濟體制也如此。究其原因:第一是受勘查工作經濟規律支配,遵循以最小的投入滿足開采設計起碼需求的原則。為了經濟評價和開採的總體設計必須作全區的控制,同時又不必要把全區打成一種網度,沒必要把可以在十幾年、幾十年以後投入的加密工程提前來進行。第二是受地質認識規律支配,探礦工程需要由稀到密、由淺入深、由已知向未知的探尋,密集工程地段發現總結出的地質規律可以推斷稀疏工程地段,稀疏工程地段的推斷需要密集工程地段來印證。一個礦區(井田、項目)有不同網度不同可靠程度的塊段,其標識就是塊段資源儲量級別,就是B,C,D級,它是111等儲量類別的細化。低級別的資源儲量在礦山生產勘探和儲量管理過程中,需要升級,進而進入三級礦量、編制采礦計劃,並按照資源儲量動態監管制度,上報政府部門統計。
既然一個礦區(井田、項目)有不同網度不同可靠程度、不同級別的塊段,那麼儲量級別比例就是衡量勘查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標,也應當成為規范的要點之一。2002年份礦種規范中煤炭規范明確了儲量級別比例。其他礦種強調了由投資決定儲量級別比例。其思想根源可能是市場經濟沖擊初期我們的一些片面見解:其一認為勘查程度取決於投資人甘冒風險程度的選擇、政府不必干預;其二認為投資人出於對自己投資利益的愛護會自覺的選擇合理勘查程度和自覺的節約與保護礦產資源。可是近十年來礦業權市場運行的種種問題警示我們,這些認識是不正確的,必須加大政府幹預的力度才能引導市場經濟正確的走向。作為整頓規范的試點礦種——煤炭已出台多項政府調控措施。筆者曾建議嚴格勘查階段用途管制,未經勘探不得開采。這樣才能抑制礦業權市場中的投機欺詐行為和掠奪性盲目開采、破壞浪費礦產資源的現象,才能保護(未來礦業權融資市場發育後)投資礦產勘查開採的股民們不被愚弄。礦產勘探程度必須有明確的國家標准,而儲量級別比例就是要害控制指標,不容迴避。
3.4 礦床外部環境與經濟評價
開采必須的第二類地質資料礦床外部環境是指:①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包括水文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和環境地質條件;②礦石技術加工性能;③礦山外部建設環境、自然經濟地理,供水供電、市場形勢及宏觀經濟布局支持程度,經濟效益評價。這些資料在開采設計中的有用性是顯而易見的。本文強調兩點。其一,這些條件以全礦區(項目,井田)作總體研究評價,屬於第一層次衡量資源儲量類別的條件,不屬於第二層次以塊段衡量的儲量級別條件。其二,一般說來第一類資料礦產內部特點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第二類資料礦床外部環境的重要性是第二位的,但有時候第二位的某些因素會上升到第一位,如新類型難選冶礦石的選冶性能,環境敏感地區的環境地質條件等,它們可能直接危及礦產能否被利用,就必須列入提前重點研究的內容。即使是第二位的也不能忽視,歷史上由於第二類資料缺陷造成勘探報告通不過或給開采造成重大損失的不乏其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