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規章
1. 部門規章能否作為裁判依據
法律分析:在現實司法實踐中,法院作出的裁判依據只能是法律和法規。部門規章僅僅是國務院各部委制定的規章,法院做裁判時不能作為法律依據使用。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
第四條 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直接引用。
第五條 行政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行政法規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布的行政法規解釋或者行政規章,可以直接引用。
第六條 對於本規定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規定之外的規范性文件,根據審理案件的需要,經審查認定為合法有效的,可以作為裁判說理的依據。
2. 裁判規范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裁判規范一般是指審理程序符合法定;運用法律准確;適用法理明確;栽決結果公平公正;司法文書完整、明了、規范的一系列司法審判(裁)活動。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
第三條 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判文書引用規范性法律文件,同時適用本規定第四條規定。
第四條 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直接引用。
第五條 行政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行政法規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布的行政法規解釋或者行政規章,可以直接引用。
3. 羽毛球單打雙打的競賽規則和裁判方法
羽毛球運動的規則是隨該項運動的產生而產生,並隨這項運動的不斷發展而逐步走向成熟。當今國際上普遍通用及統一實施的羽毛球運動規則,大致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羽毛球運動本身進行某些"規范"和"限制"的,一套嚴格的規章制度,即羽毛球運動規則;二是具體實施和監督這套規章制度的裁判法。 一、挑選場地或發球權 任何一場正式比賽開始之前,參賽雙方首先要做的事是在裁判員的主持下,通過由裁判員拋擲挑邊器確定首先發球的一方。挑邊器決定的勝者具有挑選發球權或場地的優先權。贏方選剩的一項歸輸方所有。挑邊器是一枚類似一個硬錢幣的物體,兩面由不同圖案組成,也可用硬幣替代。 二、局數和分數 1.每場正式比賽以三局二勝制決定勝負。 2.女子單打11分為一局,先得11分的一方勝該局。但當比分打成9平或10平時,先獲9分60分的一方,可選擇"加賽"或"不加賽"。比分為9平時加賽3分,10平則只能加賽2分。男子單打、雙打和混合雙打均以15分為一局,先得15分的一方勝此局。當雙方的比分出現13平或14平時,先得13分或14分的一方,有權選擇"加賽"或"不加賽",13平時加賽5分,14平時只能加賽3分。參賽選手無論作出何種選擇,這種選擇都只能在規定分數第一次出現後,下一次發球開始前作出. 3.一旦選手作出加賽選擇,比賽重新開始,加賽分數必須從0比0開始計算,先獲得加賽規定分數的一方為該局的勝者. 4.比賽中,如果比分出現13平(女子單打為9平),而先獲該分數的一方未選擇加賽,當比分第二次出現規定加賽分數14平(女子單打為10平) 的情況時,先獲14分(女單10分)的選手仍然擁有"加賽"或"不加賽"的選擇權。 三、發球權、得分和交換發球權 1.在比賽中,發球一方獲勝為得分,並繼續擁有發球權。如果發球一方失誤,則交換發球權,此時對方只獲得發球權,不能計得分。 2.在雙打和混合雙打中,每局開始時,首先發球的一方第一輪只有一次發球權,如果發球方輸球,則須先交換發球權。此後,雙方每輪均有二次發球權,當第一發球員輸球後,由同一方的第二發球員行使發球權。如第二發球員再次失誤,則必須將發球權交予對方。 3.下一局比賽開始時,均由上一局的勝方先發球。 四、交換場地 第一局比賽結束,雙方應交換場地進行第二局的比賽.如前二局雙方戰成1比1時,雙方也應交換場地進行決勝局的比賽,即第三局的比賽。在第三局比賽中,當任何一方先得8分(15分為一局)、6分(11分為一局)時,必須再次交換場地後,才能進行餘下的比賽。 2.在比賽中,如選手未按規則規定,按時、正確地交換場地,一經發現,應立即交換、已得分數有效,並繼續進行比賽. 五、發球和接發球 有發球權的一方稱發球方,對方則稱為接發球方。 1.發球時腳不得踩發球區的任何界線。 2.一旦雙方選手站好位置,發球員的球拍一開始揮動即為發球開始,發球員的球拍必須連續向前揮動直到將球發出。必須注意的是,一旦發球員開始揮動球拍發球,而未擊中球,則應視為發球違例。發球時,任何一方都不允許有非法延誤發球的行為。 3.在發球過程中,即從發球員的球拍開始揮動直至球拍的拍面將球擊出為止,發球員的雙腳均不得離開地面或移動。 4.發球時發球員的球拍必須首先擊中球托,另外發球員"在擊球的瞬間,球與球拍的接觸點及整個球體均要低於發球員的腰部,整個拍框必須明顯低於發球員握拍的手部。 5,發球員必須站在本主發球區向位於自己相對應的斜對角一端的發球區發球。球體須經球網的上方飛過,落入對方場地的發球區域內才有效。單打有效發球區域的范圍是(以右區為例 ):前發球線、中線、單打後發球線和單打邊線之間。,左區反之。雙打(含混雙)的有效發球區域為:前發球線、中線、雙打後發球線和雙打邊線之間,左區則反之。 (二)合法的接發球。 1.接發球員必須等對方發球員按相應的規定將球發出後,即球托觸及球拍的拍面而飛離球拍後,才能移動兩腳,並開始接發球,否則屬違例。 2.接發球時,接球員的腳不能踏踩在接發球區域四周的任何線上或線外,否則後違例。 3.在雙打和混合雙打中,只有合法的接發球員才能去接發球.如果同伴去接球或被球觸及,都屬違例,記發球方得一分。 六、發球和按發球的方位和順序 (一)單打: 1.發球方的分數為零或偶數時,發球方和接發球方均站在右發球區發球和接發球。分數為奇數時,雙方都站在左發球區發球和接發球。 2.當出現加分"再賽"的情況時,如雙方比分是9比9(女子單打)和13比13(男子單打)時的加分再賽,比分雖從零比零開始計算,但發球方則必須站在左發球區發球,接球方亦在左區接發球;如比分為10比10女於單打)和14比14(男子單打)再賽時,比分同樣從零比零開始計算,發球方和接發球方則應按照原規則規定在右發球區發球和接發球。 (二)雙打(含混雙): 1.每局首先開始發球的選手(又稱第一發球員)和接發球的選手(即第一接發球員),當該局本方分數為零或偶數時,都必須在右發球區發球或接發球:得分為單數時,則應在左發球區發球或接發球,每方的各自同伴則反之。 2.任何一局比賽開始時,都由獲得發球權一方的第一發球員站在右場區開始發球;在比賽中,任何一次獲得發球權一方的首次發球都應由站在右發球區的球員從右發球區開始發球,無論此時的分數是偶數還是奇數,這有別於單打。 3.每局比賽中第一個球的發球方位和順序的輪轉為:當首先發球的一方失去發球權後,必須交換發球權,然後由該局首先接發球的球員(第一接發球員)發球(此時該球員又被稱為本方的第一發球員),如得分,該發球員繼續發球,如失誤,則由自己的同伴(即第二發球員)發球,如得分,則繼續發球,直到失去發球權。在交換發球權後,由對方站在右發球區的原接發球員行使發球權直至失分,改由其同伴發球,以此類推。 4.當出現"加賽"情況時,如雙方是以"止比加賽",比分雖從零比零起算,但第一發球員和對方的第一接發球員都應在各自的左發球區發球或接發球;發球方得分為奇數時,則在右發球區發球或接發球(這與規則第六條中雙打部分的第1條規定相反)。如是14比14以後的"加賽",發球和接發球的方位和順序的確定與規則第六條中雙打部分的第1條相同。 七、重新發球如下列情況發生時應重新發球: 1.除發球以外,球過網後桂在網上或停在網頂。 2.發球時,發球員和接發球員同時違例。 3.當接球員尚未做好准備之前,發球員即發球。 4.在比賽進行中,球托與球的其他部分完全分離即球、完全破損。 5.在比賽中,不可預見或意外的情況發生。 八、比賽的連續性及對不端行為的處罰 (一)一場比賽應從每一次發球開始連續進行直至整場比賽結束。比賽中只有裁判員有權暫停比賽。但有二種情況除外:第一,每場比賽的第二局與第三局之間,允許有間歇五分鍾的休息;第二,比賽中遇到運動員無法控制的情況發生時,裁判員可根據實際需要暫時停止比賽,雙方所得分數有效,比賽恢復時從該分數起算。 (二)下列三種情況發生時,裁判員可給予警告或違例等 處罰: 1.運動員為恢復體力或喘息而使比賽中斷; 2.除第二局與第三局之間5分鍾的間歇外,比賽進行中,運動員接受場外指導或未經裁判員同意擅自離開場地; 3.運動員在比賽中故意損壞球,以及有其他任何不利於比賽的行為。 九、違例 1.比賽中,球拍未擊中球。 2.發球時,球過網後掛在網上或停在網頂。 3.比賽中,球從網下或網孔中穿過或不過網。 4.比賽中,球碰房頂及場地四周以外的人或物體。 5.比賽中,球碰到運動員的身體或衣物, 6.比賽中,擊球者球拍與球的擊球點不在自己球網一方,而是過網擊球。 7.比賽中,選手的球拍、身體或衣物碰網或網柱;選手的腳或球拍由網下侵入對方場區。 8.擊球時,球夾在或停滯在球拍上,緊接著又被拖帶。 9.一名球員兩次揮拍,連續兩次擊中球,或是同一方的兩名選手連續各擊中球一次。 10.球觸及球員的球拍後繼續飛行並落在界外。 11.阻礙對方緊靠球網的合法擊球。 12.比賽時選手故意擾亂、影響對方進行正常比賽的任何舉動。 羽毛球競賽的場地與器材設備 一、競賽場地 為避免風和陽光等客觀因素對羽毛球競賽的影響,比賽場地必須安排在室內。理想的環境大致是:牆壁為暗色,窗子都應配上窗簾;白熾燈或熒光燈置於與場地邊線平行的上方,光亮充足;地面要求用具有一定彈性的本質地板構成,目前在國際比賽中常常在地板上再鋪放一層化學合成材料,構成塑膠活動場地。標準的羽毛球場地呈長方形,用寬4厘米的白色線畫出(也可用1厘米的粘膠帶直接粘貼)。球場邊線長1340厘米(其中向外的二條邊線為雙打邊線,靠里的二條邊線為單打邊線),單扛場地端線寬為518厘米,雙打場地端線寬為610厘米。與球網相距198厘米並與之相平行的兩條線為前發球線。距端線76厘米處並與端線相平行的兩條線為雙打後發球線。前發球線中點與端線中點連接起來的一條線為中線,將場地分為左、右發球區。球場上空高9米以上,四周2米以內不得有任何障礙物。根據國際羽毛球聯合會最新章程規定,作為奧運會、世界錦標賽、蘇迪曼杯賽、湯姆斯杯賽和尤伯杯賽決賽階段的比賽場地,其整個場地上空的最低高度應是12米。測試球速區域:用標記在距端線外沿530毫米至570毫米和950毫米至990毫米處標出。 二、器材設備 (一)羽毛球 羽毛球雖然彼稱之為"球",但事實上,它是一個近似錐形體的"球",由球托和羽毛兩部分組成。球托用一層薄羊皮包裹在一塊直徑為2.5至2.8厘米的軟木上,球托底部為圓形;羽毛部分由16根長度為6.2至7厘米的鵝毛或鴨毛用線和膠水編排粘合組成,羽毛的根部圍盾在球托上,羽毛的另一端呈喇叭口狀向外自然延伸,頂端呈圓形,其直徑為6.4厘米,整個球的高度是8.7厘米。球重在4,74至5.5克之間。羽毛球除用天然材料製作外,也可用其他人造材料製造。但其形狀、大小、重量及性能均必須符合以上各項規定(誤差不允許超過百分之十)。 (二)羽毛球拍 羽毛球拍多用鋁合金或碳素纖維製成。球拍長度下超過68厘米,其中球拍柄與球拍桿長度不超過40厘米,拍框長度在28厘米以內,寬在23厘米以內。球拍面用特製的球弦編織而成,呈橢圓形。 (三)羽毛球網 羽毛球網全長610厘米,寬76厘米,球網的最上端以7.5厘米的白布對折縫合,用細鋼絲繩從中穿過並懸掛在兩端的網柱上(球網中心距離地面高度為1.524米,在網往上的兩端距離地面高度為1.55米)。球網一般用深綠色或深褐色的優質繩子、以之厘米左右的小方孔編織而成。 (四)羽毛球網柱 羽毛球網柱高1. 55米,用鐵質材料製成。標準的網柱由柱桿及柱底盤兩部分組成:靠近柱桿中部設有一滑輪裝置,用於扣緊拉掛球網的繩索。柱底盤由有一定分量的欽塊構成,同住桿下端連接在一起,以保持網柱重心的平衡。
4. 足球裁判在比賽中的規則及如何工作
足球裁判規則
比賽場地及其設備應如下列平面圖所示:
1.場地面積:比賽場地應為長方形,其長度不得多於120米或少於90米,寬度不得多於9O米或少於45米(國際比賽的場地長度不得多於110米或少於100米,寬度不得多於75米或少於64米)。在任何情況下,長度必須超過寬度。
2.畫線:比賽場地應按照平面圖畫出清晰的線條,線寬不得超過12厘米,不得做成「V」形凹槽。較長的兩條線叫邊線,較短的叫球門線。場地中間畫一條橫穿球場的線,叫中線。場地中央應當做一個明顯的標記,並以此點為圓心,以9.15米為半徑,畫一個圓圈叫中圈。場地每個角上應各豎一面不低於1.50米高的平頂旗桿,上系小旗一面;相似的旗和旗桿可以各豎一面在場地兩側正對中線的邊線外至少1米處。
3.球門區:在比賽場地兩端距球門柱內側5.50米處的球門線上,向場內各畫一條長5.50米與球門線垂直的線,一端與球門線相接,另一端畫一條連接線與球門線平行,這三條線與球門線范圍內的地區叫球門區。
4.罰球區:在比賽場地兩端距球門柱內側16.50米處的球門線上,向場內各畫一條長16.50米與球門線垂直的線,一端與球門線相接,另一端畫一條連接線與球門線平行,這三條線與球門線范圍內的地區叫罰球區,在兩球門線中點垂直向場內量11米處各做一個清晰的標記,叫罰球點。以罰球點為圓心,以9.15米為半徑,在罰球區外畫一段弧線,叫罰球弧。
5.角球區:以邊線和球門線交叉點為圓心,以1米為半徑,向場內各畫一段四分之一的圓弧,這個弧內地區叫角球區。
6.球門:球門應設在每條球門線的中央,由兩根相距7.32米、與西面角旗點相等距離、直立門柱與一根下沿離地面2.44米的水平橫木連接組成,為確保安全,無論是固定球門或可移動球門都必須穩定地固定在場地上。門柱及橫木的寬度與厚度,均應對稱相等,不得超過12厘米。
球網附加在球門後面的門柱及橫木和地上。球網應適當撐起,使守門員有充分活動的空間。
註:球網允許用大麻、黃麻或尼龍製成。尼龍繩可以用,但不得比大麻或黃麻繩細。
國際理事會決議
1.國際比賽場地的大小應為:最大110X75米,最小100X64米。
2.各國家協會對比賽場地大小的規定必須嚴格執行。在舉辦國際比賽時,必須在賽前將比賽地,或及球場大小通知客隊協會。
3.本理事會通過的競賽規則的量度對照:
130碼:120米 8英尺:2.44米 120碼:110米 5英尺:1.50米 110碼:100米 28英寸:0.71米 100碼:90米 27英寸:0.68米 80碼:75米 9英寸:0.22米 70碼:64米 5英寸:0.12米 50碼:45米 3/4英寸:0.019米 18碼:16.50米 1 /2英寸:0.0127米 12碼:11米 3/8英寸:0.010米 10碼:9.15米 14英兩:396克 8碼:7.32米 16英兩:453克 6碼:5.50米 8.5磅/英寸2:600克/厘米2 1碼:1米 15.6磅/英寸2:1100克/厘米2
4.球門線應畫得與門柱及橫木寬度相同,這樣使球門線與門柱的前後沿相一致。
5.從球門線丈量5.50米及16.50米(以畫球門區域和罰球區域),均須刨」了柱內側量起。
6.球場各區域界線的寬度均應包括在該區域面積之內。
7.所有足球協會均應提供標準的設備,特別是在國際比賽時,尤應注意球的大小、尺寸及其它設備必須符合規定。若不符合規定,必須呈報國際足聯。
8.凡按競賽規則舉行的正式比賽,如球門橫木脫位或折斷,則應立即暫停或終止比賽,除非將橫木修整恢復原位或更換新橫木,並不再對球員構成危險,不可用繩子代替橫木。
在友誼比賽中,經雙方同意,如將該橫木移出並不再對球員構成危險後,可以不用橫木恢復比賽。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用繩子代替橫木。如不用繩子而球從門柱間越過球(了線,裁判員認為這個高度是在橫木下面時,應判為勝一球。
在停止比賽後又恢復比賽時。應當由裁判員在比賽停止時球所在地,點執行墜球恢復比賽。除非當時球在球門區內,如遇這種情況,則應在停止比賽時球所在地點最近的、與球門線平行的球門區線上墜球恢復比賽。
9.各國家協會可在規則第一章規定的范圍內對橫木及門柱的厚度、寬度的最大、最小尺寸作適當的規定。
10.門柱及橫木必須用木材、金屬或經國際足球理事會批準的其它材料製成,其形狀可為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半圓形或橢圓形。門柱及橫木不允許用其它材料或做成其它形狀。門柱必須為白顏色。
11.國際比賽前增加的表演賽,只應在比賽當天由比賽雙方的代表及裁判員(擔任該場國際比賽的)考慮場地情況同意後舉行。
12.各國家足球協會,特別是在舉辦國際比賽時:
必須限制在場邊的攝影人員的人數。
應該在兩條球門線後各畫一條線(攝影人員限制線)。該線距角旗至少2米,球門區線與球門線交點至少3.50米,門柱至少6米。 不準攝影人員超越限制線 。
不準使用閃光燈等人工光源。
第二章 球
比賽用球應為圓形,它的外殼應用皮革或其它許可的材料製成,在它的結構中不得使用可能傷害運動員的材料。
球的圓周不得多於71厘米或少於68厘米。球的重量,在比賽開始時不得多於453克或少於396克。充氣後其壓力應相等於0.6一1.1 個大氣壓力(海平面上),即相等於600-1100克/厘米』。在比賽中,未經裁判員許可,不得更換比賽用球。
國際理事會決議
1.比賽所用的球,是比賽場地所屬協會或俱樂部的財物,在比賽結束時,應將球交給裁判民
2.國際理事會隨時決定製球的質料。任何經許可的質料,均應由國際理事會核准。
3.國際理事會已批準的規則對球所定的相等重量:14至16英兩等於396至453克。
4.如球在比賽進行中破裂或漏氣時,應立即停<止比賽,用新球在原球破漏時所在地,點以墜球恢復比賽。除非當時球在球門區內,如遇這種情況,則應在停止比賽時球所在地點最近的、與球門線平行的球門區線上墜球恢復比賽。
5.如球破漏發生在死球時,應用新球按照相應裁判員,並應在比賽成死球時互換。
6.不按此執行則按無替補隊員處理。
國際理事會決議
1.每隊上場隊員的最少人數,由各國足球協會酌定。
2.理事會認為,任何一隊少於7名隊員時,該場比賽應為無效。
3.隊員在比賽開始前被罰令出場,可從已登記的替補隊員中選一人替補,不應因進行替補而延遲開球。
隊員在比賽開始後被罰令出場者,不得替換。
凡替補名單中的替補隊員,不論是在比賽開始前,或在比賽開始後被罰令出場,均不得更換0匕項決議僅指違反規則第十二章而被罰令出場的隊員,而不適用違反規則第四章的隊員)。
第三章 隊員人數
上場比賽的兩個隊每隊隊員人數不得超過11人。
每隊必須有一名守門名。
每隊在比賽時可有1-2名替補隊員,如果是「友誼比賽」,可以有5名以下的替補隊員。
在經裁判員同意後,在比賽暫停時,替補隊員可替換隊員。
只有在被替補隊員下場後,替補隊員才能上場。
未經裁判員同意,任何隊員不得上場或下場
第四章 隊員裝備
1.a.上場隊員必需的裝備是:運動上衣、短褲、護襪、護腿板和足球鞋。
b.上場隊員不得穿戴能危及其他運動員的任何物件。
2.護腿板必須由護襪全部包住,而且應是由適當的材料製成(橡膠、塑料、聚氨脂或其它類似的材料)。
3.守門員的服裝顏色必須有別於其他上場隊員和裁判替補守門員或其他任何隊員時,均應遵守下列規定:
a.替補前應先通知裁判員。
b.替補隊員在被替補隊員離場,並得到裁判員許可後,方可進入比賽場地。
c.替補隊員應在比賽成死球時從中線處進場。 d.被替補下場的隊員不得再次參加該場比賽。
e.替補隊員無論上場與否,裁判員均有權對其行使職權。
4.替補隊員進入比賽場地,即成為場上隊員,同時被替換出場的隊員不再是場上隊員,至此替補結束。
罰則:
a.對於違反本章第(4)條規定者,比賽不應暫停,應在比賽成死球時立即警告各有關隊員。
b.如替補隊員未經裁判員許可擅自進場,則應停止比賽,並視情節對該替補隊員予以警告,令其離場或罰令出場,然後由裁判員在比賽暫停時球所在地點執行墜球恢復比賽。除非當時球在球門區內,如遇這種情況,則應在停止比賽時球所在地點最近的、與球門線平行的球門區線上墜球。
c.對違反本章任何其它規則的有關隊員,均應警告。如果裁判員暫停比賽執行警告,則應由對方隊員在比賽暫停時球所在地點,踢間接任意球恢復比賽。如果在其本方的球門區內罰任意球,則可在其球門區內的任何地點執行;如果在對方的球門區內罰任意球,則應在比賽暫停時球所在地點最近的。與球門線平行的球門區線上執行。
d.如競賽規程要求在比賽前將替補隊員名單交給裁判
罰則:
場上隊員違反本章規定時,除非在成死球前,該隊員已經調整好裝備,否則在成死球後,該隊員應離場調整或換取裝備。離場調整和換取裝備的隊員在回場前,必須先報告裁判員,經裁判員檢查符合規定後,只有在比賽成死球時方可進場比賽。場上隊員違反了本章規定時,不要立即停止比賽。
國際理事會決議
1.國際比賽、國際錦標賽、國際俱樂部杯賽及各國俱樂部間的友誼賽,裁判員必須在比賽前檢查所有上場隊員的裝備,嚴格制止裝備不符合國際足聯競賽規則第四章要求的隊員上場比賽,直至該隊員的裝備合乎規定為止。任何正式比賽的規程中都要列入此項規定。
2.如裁判員發現某隊員穿戴有違反規定的物件,並可能傷害其他隊員時,則應立即令其摘除。如該隊員不服從,則不允許其參加比賽。
3.隊員因裝備不符合第四章規定而不準參加比賽,或在比賽中被令離場,如再進場參加比賽時,則應在比賽成死球時先向裁判員報告,經裁判員檢查認為符合規定後,方可入場。
4.隊員因違反規則第四章規定而被停止參加比賽,或在比賽中被令離場,如再進場比賽時違反規則第十二章(j)款,即未經裁判員允許而進場,則應給予警告。如裁判員因對該隊員給予警告而暫停比賽時,則應由對方隊員在比賽暫停時球所在地點踢間接任意球恢復比賽。如果在本方球門區內踢任意球時,則可在其球門區內的任何地點執行;如果在對方球門區內踢任意球時,則應在比賽暫停時球所在地,點最近的、與球門線平行的球門區線上執行。
第五章 裁判員
每場比賽應委派一名裁判員執行裁判任務。在他進入比賽場地時,即開始行使規則賦予他的職權。 在比賽暫停或比賽成死球時出現的犯規,裁判員均有判罰權。裁判員在比賽進行中,根據比賽實際情況,諸如比賽結果等所作的判決,應為最後判決。他應當:
a.執行規則
b.避免作出對犯規隊有利的判罰。
c.記錄比賽成績和比賽時間,使比賽賽足規定的時間或雙方同意的時間,並補足由於偶然事故或其它原因所損耗的時間。
d.因違反規則、遇風雨、觀眾或外界人員干擾及其它原因妨礙比賽進行時,裁判員有權暫停、推遲或終止比賽。事後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有關要求將具體情況書面報告主辦機構。書面報告在規定的時間內一經投郵即為合乎手續。
e.裁判員從進入比賽場地起,對犯有不端和不正當行為的隊員應給予警告並出示黃牌。事後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有關要求將該隊員的姓名和具體情況書面報告主辦機構。
f.除參加比賽的隊員及巡邊員外,未經裁判員允許,任何人不得進入比賽場地。
g.如裁判員認為隊員受傷嚴重時,應立即停止比賽,須將受傷隊員盡可能迅速地移至場外,並立即恢復比賽。如隊員受輕傷,則比賽不應在成死球前停止。凡隊員能自己走到邊線或球門線接受任何護理者,不得在場內護理。
h.裁判員對於場上隊員的暴力行為、嚴重犯規、使用污言穢語或辱罵性語言,以及經警告後仍犯有不正當行為者,應罰令出場並出示紅牌。
i.在每次比賽暫停後,以信號指示恢復比賽。
j.審定比賽用球是否符合規則第二章的要求。
國際理事會決議
1.擔任國際比賽裁判工作的裁判員,應穿著和比賽雙方服裝的顏色有明顯區別的裁判服。
2.國際比賽的裁判員,除有關國家的協會同意選派本協會下屬人員擔任外,應由中立自家人員擔任。
3.裁判員必須從正式的國際裁判名單中選派。在業余和青年國際比賽時,可不採用此決議。
4.在比賽前、比賽中或比賽後,遇有觀眾、工作人員、隊員,已登記的替補隊員或其他人員不守紀律或有不正當行為,不論發生在球場內或球場附近,裁判員均應向主辦機構報告,以便採取適當措施。
5.巡邊員是裁判員的助手。如裁判員處在有利於判斷的位置,並看清楚發生的情況,則不必考慮巡邊員提示的信號。如巡邊員是中立的,且處於更有利位置時,則裁判員應考慮巡邊員的信號。如巡邊員在球進進球門前及時提供了信號,則裁判員可考慮巡邊員提示的信號而判該球無效。
6.裁判員只能在恢復比賽前更改判決。
7.如裁判員已決定運用有利條款,使比賽繼續進行,則不論使有利一方是否獲益,即使未給任何手勢表示,也不得任意改變原決定。運用有利條款並不表示對犯規隊員不予處理。
8.制定規則的用意是使比賽順利進行,盡可能少地受到干擾,裁判員應判罰故意犯規行為。如經常對情節輕微的犯規和僅屬懷疑的犯規鳴哨判罰,會使隊員反感、動怒並影響觀眾情緒。
9.按規則第五章(d)款的規定,裁判員在發生嚴重騷亂時有權終止比賽,但無權取消任何一隊的比賽資格,或決定比賽的勝負,裁判員應將具體情況書面報告主辦機構。
10.隊員同時有兩種不同性質的犯規行為時,裁判員應對較重的犯規進行判罰。
11.裁判員本人未能發現的情況,應依照中立巡邊員提示的信號作出處理。
12.比賽時,未經裁判員示意允許,場外任何人不得進入比賽場內。
13.比賽進行中,教練員可以向場內運動員傳達戰術上的指示,但無論是教練員或其他官員都必須嚴守其責,且只允許在規定的技術區域內進行場外指揮。
14.擔任比賽的替補裁判員一定要按照國際足球理事會制定的規定進行工作
第六章 巡邊員
每場比賽應委派兩名巡邊員,他們的職責(由裁判員決定)應為示意:
1.何時球出界成死球;
2.應由哪一隊踢角球、球門球或擲界外球;
3.當要求替補時。
他們還應協助裁判員按照規則控制比賽。巡邊員如有不正當行為或不適當地干擾比賽,裁判員則應免除其職務並指派他人代替(裁判員應將此情況上報主辦機構)。巡邊員使用的手旗,應由比賽場地所屬的俱樂部提供。
國際理事會決議
1.中立巡邊員應對裁判員未發現的犯規行為提示信號,引起裁判員的注意,但仍應以裁判員的決定為准。
2.國家A級比賽,各國足球協會必須選派當年度國際足聯在冊的中立國巡邊員。
3.在國際比賽中,巡邊員的手旗應用鮮明的顏色,如鮮紅及黃色等,建議在其它比賽中也採用該色手旗。
4.只有根據裁判員對巡邊員不合理干擾或不稱職報告,才可給巡邊員紀律處分。
第七章 比賽時間
比賽時間應分為兩個相等的半場,每半場45分鍾。特殊情況雙方同意另定除外,並按下列規定執行:
a.在每半場中由於替補、處理傷員、延誤時間及其它原因損失的時間均應補足,這段時間的多少由裁判員決定。
b.在每半場時間終了時或全場比賽結束後,如執行罰球點球,則應延長時間至罰完為止。
除經裁判員同意外,上下半場之間的休息時間不得超過5分鍾。
國際理事會決議
1.如裁判員因根據規則第五章中任何原因中途停止比賽時,除競賽規程另有規定承認當時比賽結果外,該場比賽應全部重新進行。
2.上半場終了後,隊員有休息的權利。
第八章 比賽開始
a.比賽開始前,應用投市方式選定開球或場地,先挑的一方應有開球或場地的選擇權。比賽應在裁判員發出信號後,由開球隊的一名 隊員將球踢入(即踢動放走在比賽場地中央的球)對方半場開始。在球被踢出前,每個隊員都應在本方半場內,開球隊的對方隊員還應當保持距球不少於9.15米;球被踢出後,須滾動到它自己的圓周距離時,才應認為比賽開始,開球隊員在球經其他隊員觸或踢及前不得再次觸球。
b.在進一球後,應由負方一名隊員以同樣方式,重新開球繼續比賽。
c.下半場開始時,兩隊應互換場地,並由上半場開球隊的對方開球。
罰則:
a.任何違反本章規則的開球都應重開。如開球隊員在球經其他隊員觸或踢及前再次觸球,則應由對方隊員在犯規地點。
b.踢間接任意球。如隊員在對方球門區內犯規,則這個任意球可以在球門區內的任何地點執行。
c.開球不得直接射門得分。
d.比賽如因本規則未規定的原因暫停時,球並未越出邊線或球門線,則恢復比賽時,裁判員應在暫停時球所在的位置墜球,球著地即恢復比賽,如果比賽暫停時球在球門區內,則應在比賽暫停時球所在位置最近的、與球門線平行的球門區線上墜球,墜球時在球落地之前,隊員不得觸球,否則應由裁判員重新墜球。
國際理事會決議
1.當裁判員墜球而在球未著地前,如有隊員犯規,則裁判員應按其犯規的輕重,予以警告或罰令出場。因為隊員犯規時球不在比賽中,不能判由對方踢任意球。裁判員應重新墜球。
2.禁止由參加比賽隊員以外的人開球。
第九章 比賽進行及死球
下列情況成死球:
1.當球不論在地面或空中全部越過球門線或邊線時.
2.當比賽已被裁判員停止時。 自比賽開始至比賽終了,比
賽均應在進行中,包括:
a.球從球門柱、橫木或角旗桿彈回場內。
b.球從場上的裁判員或巡邊員身上彈落於場內。
c.場上隊員犯規而裁判員並未判罰。
國際理事會決議
球場內各區域的界線,均應包括在各區域的范圍以內。因此,邊線及球門線均屬於比賽場地。
第十章 計勝方法
除規則另有規定外,凡球的整體從門柱間及橫木下越過球門線,而並非攻方隊員用手擲入、帶入,故意用手或臂推進球門(守門員在本方罰球區內除外),均為攻方勝一球。
在比賽中,勝球較多的一隊為得勝隊,如雙方均未勝球或勝球數目相等,則這場比賽應為「平局」。
國際理事會決議
1.規則第十章規定的勝或平的方法,不得作任何更改。
2.在任何情況下,球在進進球門前受外界干擾所阻止,不能判為勝一球。如這種情況發生在比賽中,除執行罰球點球時外,應暫停比賽,由裁判員在事故發生的地,點墜球恢復比賽。除非當時球在球門區內,如遇這種情況,則應在停止比賽時球所在地點最近的、與球門線平行的球門區線上墜球。
3.如有觀眾進進球場,企圖阻球入門,但未觸及球,如該球進進球門,則應判勝一球。如該觀眾觸及球或妨礙比賽,則裁判員應暫停比賽,在事故發生地點墜球恢復比賽。除非當時球在球門區內,如遇這種情況,則應在停止比賽時球所在地點最近的、與球門線平行的球門區線上墜球。
第十一章 越位
1.凡進攻隊員較球更接近於對方球門線者,即為處於越位位置。下列情況除外:
a.該隊員在本方半場內。
b.至少有對方隊員兩人比該隊員更接近於對方的球門線。
2.當隊員踢或觸及球的一瞬間,同隊隊員處於越位位置時,裁判員認為該隊員有下列行為,則應判為越位:
a.iE在干擾比賽或干擾對方;
b.企圖從越位位置獲得利益。
3.下列情況,隊員不應被判為越位:
a.隊員僅僅處在越位位置;
b.隊員直接接得球門球、角球或界外擲球。
4.隊員被判罰越位,裁判員應判由對方隊員在越位地點踢間接任意球。如果該隊員在對方球門區內越位,那麼這個任意球可以在越位時所在球門區內任何地點執行。
國際理事會決議
1.判斷越位,是以同隊隊員將球傳給他的一剎那,而不是他接球時。如隊員處在非越位位置,同隊隊員向他傳球或踢出任意球時,該隊員在球飛行時跑到前方也不構成越位。
2.如果進攻隊員平行於對方倒數第二個防守隊員或平行子對方最後兩名以上(含兩名)防守隊員,那麼該進攻隊員不越位。
十二章 犯規與不當行為
隊員故意違反下列九項中的任何一項者,即:
a.踢或企圖踢對方隊員。
b.絆摔對方隊員,即在對方身後或身前,伸腿或屈體絆摔或企圖絆摔對方。
c.跳向對方隊員。
d.猛烈地或帶有危險性地沖撞對方隊員。
e.除對方正在阻擋外,從背後沖撞對方隊員。
f.打准企圖打對方隊員准向對方吐唾沫。
g.拉扯對方隊員。
h.推對方隊員。
i.用手觸球,例如:用手或臂部攜帶、推擊球(守門員在本方罰球區內除外)。
以上情況都應判由對方在犯規地點踢直接任意球。如犯規地點在對方球門區內,該任意球可以在球門區內任何地點執行。
如果守方隊員在本方罰球區內故意違反上述九項中任何一項者,應判罰球點球。
在比賽進行中,如守方隊員在本方罰球區內故意違反上述九項中任何一項時,則不論當時球在什麼位置,都應判罰球點球。
隊員犯有下列五項犯規中的任何一項者,即:
1.裁判員認為其動作帶有危險性,例如:企圖去踢守門員已接住的球。
2.當球並不在有關隊員控制范圍之內時,目的不是為了爭球而用肩部去做所謂的合理沖撞。
3.隊員不去踢球而故意阻擋對方者,例:在球與對方之間跑動或用身體阻擋對方。
4.沖撞守門員,但下列情況除外:
a.守門員抓住球時;
b.守門員阻擋對方隊員;
c.守門員在本方球門區以外。
5.比賽中守門員在本方罰球區內時:
a.以手控制球後向任何方向持球、拍球或向空中拋球再接住,行走4步以上而未使球進入比賽狀態。
b.持球後在行走4步過程中及其前後,雖已使球進入比賽狀態,但未經罰球區外同隊隊員或罰球區內外的對方隊員觸球前,根據第5(c)條的情況自己再次用手觸球。
c.同隊隊員故意將球踢給守門員後,守門員用手觸球。
d.裁判員認為由於戰術上的目的,有意停頓比賽,延誤)比賽時間而使本隊獲得不正當的利益。
以上情況都應根據第十三章的具體情況判由對方在犯規地點踢間接任意球。
e.隊員出現下列情況時,應被警告並出示黃牌:
f.比賽開始後,隊員進場或重新進場加入比賽或在比賽進行中離場:意外事故除外),不論哪一種情況,事先未經裁判員示意允許者。
g.如果裁判員暫停比賽執行警告,則由對方在暫停比賽時球的所在地點根據第十三章的具體情況,踢間接任意球恢復比賽。
h.如犯規隊員另有更嚴重的犯規情節時,則應按規則的有關規定判罰。
i.隊員連續違反規則。
j.用言語或行動對裁判員的判決表示不滿者。
k.有不正當行為者。
除發生更嚴重的犯規外,隊員的行為屬上述最後三項中的任何一項者,應給予黃牌警告,並判由對方在犯規地點根據第十三章的具體情況踢間接任意球。
6.裁判員認為隊員出現下列情況時,應罰令其出場並出示紅牌:
a.犯有暴力行為。
b.嚴重犯規。
c.用污言穢語或進行辱罵。
d.經黃牌警告後,因犯規又被給予第二次黃牌警告。
因罰令隊員出場使比賽暫停,如該隊員並未違反其它規則時,則應判由對方在犯規地點根據第十三章的具體情況踢間接任意球。
國際理事會決議
1.守門員在罰球區內接球並故意用球擲擊對方或持球推擊對方,裁判員應判罰球點球。
2.隊員為躲避對方搶截而轉身背向對方隊員時,對方隊員可採用非危險動作進行沖撞。
3.在球門區內,裁判員認為進攻隊員故意用身體沖撞對方無球守門員時,應判由守方隊員踢間接任意球。
4.隊員藉助同隊隊員的肩部跳起頂球,裁判員應對該隊員的不正當行為給予警告,並判由對方踢間接任意球。
5.在比賽開始後,隊員進場或重新進場參加比賽,應在邊線外「向裁判員報告」。裁判員應用清晰手勢使隊員明確地知道可以進場。裁判員不必等比賽成死球後才示意隊員進場,但何時發出信號應由裁判員決定(不適用違反規則第四章的規定)。
6.規則第十二章中,並未要求裁判員必須暫停比賽去警告隊員,可以運用有利條款,待比賽成死球後再警告該隊員。
7.隊員掩護球時自己不接觸球,而設法阻擋對方隊員使其不能觸球,這並不屬於規則第十二章第3 款所指的犯規,因球在該隊員的控制范圍,他可根據戰術需要而掩護球。在這種情況下,對方隊員可以做合理沖撞。
8.隊員故意伸展雙臂上下擺動,並移動位置阻擋對方隊員前進,而迫使對方隊員改變方向時,雖未發生身體接觸也應算作不正當行為,裁判員應對該隊員給予警告,並判由對方踢間接任意球。
9.隊員故意阻擋對方守門員,企圖阻止守門員發球繼續比賽,從而促使守門員出現規則第十二章第 5款(a)項所指的犯規時,裁判員應判該隊員犯規,並由對方踢間接任意球。
10.裁判員已判定任意球後,如有隊員因辱罵或用污言穢語表示強烈不滿而被罰令出場時,應在該隊員離場後再令對方罰任意球。
11.任何隊員不論在場內或場外,凡有不正當行為、暴力行為,或使用污言穢語、辱罵性語言,不論這些行為或語言是針對對方隊員、同隊隊員、裁判員、巡邊員或其他人員,均屬犯規行
5. 武術散打的裁判規則
第一章 通則
第一條 競賽種類
第二條 競賽辦法
第三條 參賽年齡與資格審查
第四條 體重分級
第五條 稱量體重及其規定
第六條 抽簽
第七條 服裝護具
第八條 比賽禮儀
第九條 棄權
第十條 競賽中的有關規定
第二章 裁判人員及其職責
第十一條 裁判人員的組成
第十二條 輔助裁判人員的組成
第十三條 裁判人員的職責
第三章 仲裁委員會及其職責與申訴
第十四條 仲裁委員會的組成
第十五條 仲裁委員會的職責
第十六條 申訴程序及要求
第四章 競賽監督委員會及其職責
第十七條 競賽監督委員會的組成
第十八條 競賽監督委員會的職責
第五章 技法要求、得分標准與判罰
第十九條 可用方法
第二十條 禁用方法
第二十一條 得分部位
第二十二條 禁擊部位
第二十三條 得分標准
第二十四條 犯規與罰則
第二十五條 暫停比賽
第六章 勝負評定與名次評定
第二十六條 勝負評定
第二十七條 名次評定
第七章 編排與記錄
第二十八條 編排
第二十九條 記錄
第八章 口令與手勢
第三十條 台上裁判員口令與手勢
第三十一條 邊裁判員手勢
第九章 場地與器材
第三十二條 場地
第三十三條 器材
第一章 通則
第一條 競賽種類
(一)團體比賽
(二)個人比賽
第二條 競賽辦法
(一)循環賽
(二)淘汰賽
(三)復活賽
(四)每場比賽採用三局兩勝制,每局凈打2分鍾,局間休息1分鍾。
第三條 參賽年齡與資格審查
(一)成年運動員的參賽年齡限在18—35周歲,青少年運動員的參賽年齡限在15—18周歲以下。
(二)參賽運動員必須攜帶《運動員注冊證》。
(三)運動員必須有參加比賽的人身保險證明。
(四)運動員必須出示自報到之日起前15天內縣級以上醫院出具的包括腦電圖、心電圖、血壓、脈搏等指標在內的體格檢查證明。
第四條 體重分級
1、48公斤級(≤48Kg)
2、52公斤級(>48Kg-≤52Kg)
3、56公斤級(>52Kg-≤56Kg)
4、60公斤級(>56Kg-≤60Kg)
5、65公斤級(>60Kg-≤65Kg)
6、70公斤級(>65Kg-≤70Kg)
7、75公斤級(>70Kg-≤75Kg)
8、80公斤級(>75Kg-≤80Kg)
9、85公斤級(>80Kg-≤85Kg)
10、90公斤級(>85Kg-≤90Kg)
11、100公斤級(>90Kg-≤100 Kg)
12、100公斤以上級(>100 Kg)
第五條 稱量體重及其規定
(一)稱量體重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在抽簽前進行,第二次在進入前八名後進行。
(二)運動員經資格審查合格後方可參加稱量體重,並且必須攜帶《運動員注冊證》。
(三)必須在仲裁委員的監督下稱量體重,由檢錄長負責,編排記錄員配合完成。
(四)運動員必須按照大會規定的時間到指定地點稱量體重。稱量體重時裸體或只穿短褲(女子運動員可穿緊身內衣)。
(五)稱量體重先從比賽設定的最小級別開始,每個級別在1小時內稱完。如體重不符,在規定的稱量時間內達不到報名級別時,則不準參加後面所有場次的比賽。
第六條 抽簽
(一)由編排記錄組負責抽簽,有仲裁委員會主任、總裁判長及參賽隊的教練或領隊參加。
(二)在第一次稱量體重後進行抽簽,由比賽設定的最小級別開始。如該級別只有1人,則不能參加比賽。
第七條 服裝護具
(一)比賽的護具分紅、黑兩種顏色。運動員必須穿戴競賽組委會指定的拳套、護頭、護胸,並且必須穿戴自備的護齒、護襠和纏手帶,護襠必須穿在短褲內,纏手帶的長度為2.5米—3.5米。
(二)運動員必須穿指定的與比賽護具顏色相同的服裝。
(三)拳套的重量:男子65公斤級及以下級別和女子及青少年運動員的拳套重量為230克;男子70公斤級及以上級別的拳套重量為280克。
第八條 比賽禮儀
(一)介紹運動員時,運動員向觀眾行抱拳禮。
(二)每局比賽開始前,運動員上台後先向本方教練員行抱拳禮,教練員還禮;運動員之間再相互行抱拳禮。
(三)宣布比賽結果時,運動員交換站位。宣布結果後,運動員先相互行抱拳禮,再向台上裁判員行抱拳禮,裁判員還禮。然後向對方教練員行抱拳禮,教練員還禮。
(四)邊裁判員換人時,互相行抱拳禮。
第九條 棄權
(一)比賽期間,運動員因傷病(需有醫務監督出具的診斷證明)或體重不符不能參加比賽,作棄權論,不再參加後面場次的比賽,但已進入名次的成績有效。
(二)比賽進行時,運動員實力懸殊,為保護本方運動員的安全,教練員可舉棄權牌表示棄權,運動員也可舉手要求棄權。
(三)不能按時參加稱量體重、賽前3次檢錄未到或檢錄後擅自離開,不能按時上場者,作無故棄權論。
(四)比賽期間,運動員無故棄權,取消本人全部成績。
第十條 競賽中的有關規定
(一)臨場執行裁判員應集中精力,不得與其它人員交談,未經裁判長許可不得離開席位。
(二)運動員必須遵守規則和比賽禮儀,尊重和服從裁判員。在場上不準有吵鬧、謾罵、甩護具等任何錶示不滿的行為。每場比賽未宣布比賽結果前,運動員不得退場(因傷需急救者除外)。
(三)每名教練員只能代表所報名單位進行現場指導,並只能帶一名助手或隊醫協助工作。比賽時,教練員和助手或隊醫坐在指定位置;局間休息時,允許給運動員按摩和指導。
(四)運動員嚴禁使用興奮劑,局間休息時不得輸氧。
第二章 裁判人員及其職責
第十一條 裁判人員的組成
(一)總裁判長1人,副總裁判長1—2人。
(二)臨場執行裁判組:裁判長、副裁判長、台上裁判員各1人,邊裁判員3人或5人。根據比賽需要,可設1—2組裁判人員。
(三)記錄員、計時員各1人。
(四)編排記錄長1人。
(五)檢錄長1人。
第十二條 輔助裁判人員的組成
(一)編排記錄員2—4人。
(二)檢錄員4—6人。
(三)醫務監督1人,醫務人員2—3人。
(四)宣告員l—2人。
(五)電子計分系統操作員2~3人。
第十三條 裁判人員的職責
(一)總裁判長
1.負責組織裁判人員學習競賽規程、規則和裁判法。
2.檢查落實場地、器材、裁判用具及稱量體重、抽簽、編排等有關競賽的准備工作。
3.根據競賽規程、規則的要求,解決競賽中的有關問題。但不能修改競賽規程和規則。
4.每場比賽,運動員因棄權變動秩序,應及時通知裁判長、編排記錄長和宣告員。
5.比賽中指導各裁判組的工作,根據需要可以調動裁判人員。
6.負責檢查裁判員執行規則的情況。裁判組出現有爭議的問題,有權做出最後決定。
7.審核、簽署和宣布比賽成績。
8. 向大會遞交書面總結。
(二)副總裁判長
協助總裁判長工作,總裁判長缺席時,可代行其職責。
(三)裁判長
1.負責本組裁判員的學習和工作安排。
2.比賽中監督和指導裁判員、計時員、記錄員的工作。
3.台上裁判員有明顯錯判、漏判時,鳴哨提示改正。
4.邊裁判員出現明顯錯判,宣布結果前徵得總裁判長同意後可以改判。
5.根據臨場運動員的情況和記錄員的記錄,處理優勢勝利、下台、處罰、強制讀秒等有關規定事宜。
6.每局比賽結束後,宣告評判結果,決定勝負。
7. 每場比賽結束時審核、簽署比賽成績。
(四)副裁判長
協助裁判長工作,根據需要可以兼任其他裁判員的工作。
(五)台上裁判員
1.檢查場上運動員的護具,保障比賽安全。
2.用口令和手勢指揮運動員進行比賽。
3.判定運動員倒地、下台、犯規、消極、強制讀秒、臨場治療等有關事宜。
4.宣布每場比賽結果。
(六)邊裁判員
1.根據規則判定運動員的得分。
2.每局比賽結束後,根據裁判長信號,同時、迅速顯示評判結果。
3.每場比賽結束後,在記分表上簽名並保存,以備檢查核實。
(七)記錄員
1.賽前認真將有關信息填入記錄表。
2.參加稱量體重的工作,並將每名運動員的體重填入每場比賽的記錄表。
3.根據台上裁判員的口令和手勢,記錄運動員被警告、勸告、強制讀秒、下台的次數。
4. 記錄邊裁判員每局的評判結果,確定勝負後報告裁判長。
(八)計時員
1.賽前檢查銅鑼、計時鍾,核准秒錶。
2.負責比賽、暫停、讀秒、局間休息的計時。
3.每局賽前10秒鍾鳴哨通告。
4.每局比賽結束鳴鑼通告。
5.無電子計分系統的情況下,每局比賽結束時,宣讀邊裁判員的評判結果。
(九)編排記錄長
1.負責運動員資格審查,審核報名表。
2.負責組織抽簽,編排每場比賽秩序表。
3.准備比賽中所需要的表格,審查核實成績,錄取名次。
4.登記和公布各場比賽成績。
5.統計和收集有關材料,匯編成績冊。
(十)編排記錄員
根據編排記錄長分配的任務進行工作。
(十一)檢錄長
1.負責稱量運動員體重。
2.負責護具的准備與賽中護具的管理。
3.賽前20分鍾負責召集運動員檢錄。
4.檢錄時,如出現運動員不到或棄權等問題,及時報告總裁判長。
5.按照規則的要求,檢查運動員的服裝和護具。
(十二)檢錄員
根據檢錄長分配的任務進行工作。
(十三)宣告員
1.摘要介紹競賽規程、規則和有關的宣傳材料。
2.介紹臨場裁判員、運動員。
3.宣告評判結果。
(十四)醫務監督
1.審核運動員《體格檢查表》。
2.負責賽前對運動員進行體檢抽查。
3.負責臨場傷病的治療與處理。
4.負責因犯規造成運動員受傷情況的鑒定。
5.負責競賽中的醫務監督,對因傷病不宜參加比賽者,應及時向總裁判長提出其停賽建議。
6.配合興奮劑檢測人員檢查運動員是否使用違禁葯物。
(十五)電子計分系統操作員
負責與電子計分系統操作相關的工作。
第三章 仲裁委員會及其職責與申訴
第十四條 仲裁委員會的組成
由主任、副主任、委員3人或5人組成。
第十五條 仲裁委員會的職責
(一)仲裁委員會在大會組委會的領導下進行工作。主要受理參賽隊對裁判人員有關違反競賽規程、規則的判決結果有不同意見的申訴。
(二)受理參賽隊對裁判執行競賽規程、規則的判決結果有異議的申訴,但只限對本隊判決的申訴。
(三)接到申訴後,應立即進行處理,不得耽誤其他場次的比賽、名次的評定及發獎。裁決結果出來後,應及時通知有關參賽隊。
(四)根據申訴材料提出的情況,必要時可以復審錄像,進行調查。召開仲裁委員會討論研究。開會時可以邀請有關人員列席參加,但無表決權。仲裁委員會出席人數必須超過半數以上做出的決定方為有效。表決結果相等時,仲裁委員會主任有終裁權。
(五)仲裁委員會成員不參加本人所在單位參賽隊有牽連問題的討論。
(六)對申訴提出的問題,經過嚴格認真復審,確認原判無誤,則維持原判;如確認原判有明顯錯誤,仲裁委員會提請中國武術協會對錯判的裁判員按有關規定處理。仲裁委員會的裁決為最終裁決。
第十六條 申訴程序及要求
(一)運動隊如果對裁判組的判決結果有異議,必須在該運動員比賽結束後15分鍾內,由本隊領隊或教練向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訴,同時交付1000元的申訴費。如申訴正確,退回申訴費;申訴不正確的,則維持原判,申訴費不退,作為優秀裁判員的獎勵基金。
(二)各隊必須服從仲裁委員會的最終裁決。如果無理糾纏,根據情節輕重,可以建議競賽監督委員會、競賽組委會給予嚴肅處理。
第四章 競賽監督委員會及其職責
第十七條 競賽監督委員會的組成
由主任、副主任、委員3或5人組成。
第十八條 競賽監督委員會的職責
(一)監督仲裁委員會的工作。對於不能正確履行仲裁委員會職責,裁決運動隊的申訴不公,有違反《仲裁委員會條例》的人員,視情節輕重,給予批評、教育、撤換乃至停止工作的處分。
(二)監督裁判人員的工作。對於不能正確履行自己的職責,不能嚴肅、認真、公正、准確的進行裁判,有明顯違反規程、規則的行為者;有明顯錯判、漏判、反判的行為者;接受運動隊的賄賂,以不正當的手段偏袒運動員者,視情節輕重,給予批評、教育、撤換、停止工作,乃至建議對其實施降級或撤消其裁判等級的處分。
(三)監督參賽單位各領隊、教練、運動員的行為。對於不遵守《賽區工作條例》、《運動員守則》,不遵守競賽規程、規則及賽場紀律,對參賽隊行賄,運動員之間搞交易、打假賽等有關違紀人員,視情節輕重,給予批評、教育、通報、取消比賽成績、取消比賽資格等處分。
(四)競賽監督委員會聽取領隊、教練、運動員、仲裁人員、裁判人員對競賽過程中的各種反映及意見,保證競賽公正、准確、圓滿、順利地進行。
(五)競賽監督委員會不直接參與仲裁委員會、裁判人員職責范圍內的工作,不幹涉仲裁委員會、裁判人員正確履行自己的職責,不介入判決結果的糾紛,不改變裁判組的判決結果和仲裁委員會的裁決結果。
第五章 技法要求、得分標准與判罰
第十九條 可用方法
除禁用方法外,可以使用武術的各種拳法、腿法和摔法。
第二十條 禁用方法
(一)用頭、肘、膝和反關節技法攻擊對方。
(二)用迫使對方頭部先著地的摔法或有意砸壓對方。
(三)用任何方法攻擊倒地方的頭部。
第二十一條 得分部位
頭部、軀干、大腿。
第二十二條 禁擊部位
後腦、頸部、襠部。
第二十三條 得分標准
(一)得2分
1、一方下台,另一方得2分。
2、一方倒地,站立者得2分。
3、用腿法擊中對方頭部、軀幹得2分。
4、用主動倒地的動作致使對方倒地,而自己順勢站立者,得2分。
5、一方被強制讀秒一次,另一方得2分。
6、一方受警告一次,另一方得2分。
(二)得1分
1、用拳法擊中對方頭部、軀幹得1分。
2、用腿法擊中對方大腿得1分。
3、運動員被指定進攻後達5秒鍾仍不進攻時,另一方得1分。
4、一方主動倒地3秒鍾不起立,另一方得1分。
5、一方受勸告一次,另一方得1分。
(三)不得分
1.方法不清楚,效果不明顯,不得分。
2.雙方下台,互不得分。
3.雙方倒地,互不得分。
4.一方用方法主動倒地,另一方不得分。
5. 抱纏中擊中對方,不得分。
第二十四條 犯規與罰則
(一) 技術犯規
1.消極摟抱對方。
2.背向對方逃跑。
3.處於不利狀況時舉手要求暫停。
4.有意拖延比賽時間。
5.上場不戴或有意吐落護齒、松脫護具。
6、比賽中對裁判員有不禮貌的行為或不服從裁判。
(二)侵人犯規
1.在口令「開始」前或喊「停」後進攻對方。
2.擊中對方禁擊部位。
3.以禁用方法擊中對方。
(三)罰則
1.每出現一次技術犯規,勸告一次。
2.每出現一次侵人犯規,警告一次。
3.侵人犯規達3次,取消該場比賽資格。
4.運動員故意傷人,取消其比賽資格,所有成績均無效。
5.運動員使用違禁葯物或局間休息時輸氧,取消其比賽資格,所有成績均無效。
第二十五條 暫停比賽
(一) 運動員倒地(主動倒地除外)或下台時。
(二) 運動員犯規受罰時。
(三) 運動員受傷時。
(四) 運動員相互抱纏沒有進攻動作或無效進攻超過2秒時。
(五) 運動員主動倒地超過3秒鍾時。
(六) 運動員被指定進攻超過5秒鍾仍不進攻時。
(七)運動員舉手要求暫停時。
(八) 裁判長糾正錯判、漏判時。
(九) 相關人員處理場上問題或發現險情時。
(十)因燈光、場地、電腦評分系統故障等客觀原因影響比賽時。
第六章 勝負評定與名次評定
第二十六條 勝負評定
(一)優勢勝利評定
1.在比賽中,雙方實力懸殊,台上裁判員徵得裁判長的同意,判技術強者為該場勝方。
2.一方被重擊(侵人犯規除外)倒地不起達10秒,或雖能站立但知覺失常,判另一方為該場勝方。
3.一場比賽中,一方被重擊強制讀秒(侵人犯規除外)達3次,判另一方為該場勝方。
(二)每局勝負評定
1.每局比賽結束時,依據邊裁判員的評判結果,判定每局勝負。
2.一局比賽中,一方受重擊被強制讀秒(侵人犯規除外)2次,另一方為該局勝方。
3.一局比賽中,一方2次下台,另一方為該局勝方。
4.一局比賽中,雙方運動員得分相同時,判主動進攻技術強者為勝方。
(三)每場勝負評定
1.一場比賽,先勝兩局者為該場勝方。
2.比賽中,運動員出現傷病,經醫生診斷不能繼續比賽者,判另一方為該場勝方。
3.比賽中因一方犯規,另一方詐傷,經醫務監督確診後,判犯規一方為該場勝方。
4.因對方犯規而受傷,通過醫務監督檢查確認不能繼續比賽者,為該場勝方。但不得參加後面所有場次的比賽。
第二十七條 名次評定
(一)個人名次評定
1.淘汰賽時,直接產生名次。
2.循環賽時,積分多者名次列前,若兩人或兩人以上積分相同時,按下列順序排列名次:
(1)負局數少者列前。
(2)受警告少者列前。
(3)受勸告少者列前。
(4)體重輕者列前(以第一次稱量體重為准)。
上述四種情況仍相同時,名次並列。
(二)團體名次評定
1.名次分
(1)各級別錄取前8名時,分別按9、7、6、5、4、3、2、1的得分計算。
(2)各級別錄取前6名時,分別按7、5、4、3、2、1的得分計算。
2.積分相同時的處理辦法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團體分數相同時,按下列順序排列名次:
(1)按個人獲得第1名多的隊名次列前;如再相同時,按個人獲得第2名多的隊名次列前,依次類推。
(2)受警告少的隊名次列前。
(3)受勸告少的隊名次列前。
如以上幾種情況仍相同時,名次並列。
第七章 編排與記錄
第二十八條 編 排
(一)編排原則
1.以競賽規程、報名表和比賽的總時間為依據。
2.同一級別、同一輪次的比賽應相對集中安排,條件要均等。
3.一名運動員一天最多安排兩場比賽,且不在同一單元。
4.同一單元的比賽由體重輕的級別開始。
(二)種子設定
1、上一次全國錦標賽取得前四名的運動員確定為種子選手,並根據成績排出種子的順序。
2、變動級別的運動員不能定為種子選手。
3、種子選手不再抽簽,編排時根據種子的順序號在輪次表中找到相應號碼的位置,即種子的位置。
第二十九條 記 錄
(一)邊裁判員根據得分標准和台上裁判員的判定,記錄運動員的得分,每局比賽結束後將運動員的得分填入記分表中。
(二)記錄員將警告、勸告、強制讀秒、下台分別進行記錄。
(三)循環賽制時,編排記錄組根據每場比賽的結果在記分表中為勝方計2分,負方計0分。因對方棄權獲勝時,計2分,棄權者為0分。
第八章 口令與手勢
第三十條 台上裁判員口令與手勢
一、抱拳禮
兩腿並立,左掌右拳於胸前相抱,高與胸齊,手與胸之間距離為20—30厘米(圖1、2)。
圖1 圖2
二、上台
站在擂台中央成側平舉,掌心朝上指向雙方運動員(圖3)。在發出指令的同時,屈臂側舉成90°,掌心相對(圖4)。
圖3 圖4 圖5
三、雙方運動員行禮
雙臂屈於體前,左掌蓋於右拳背之上,示意運動員行禮(圖5)。
四、第一局
面向裁判長席,一手食指豎起,其餘四指彎曲,直臂前舉,成弓步(圖6)。
五、第二局
面向裁判長席,一手食指、中指伸直分開豎起,其餘三指彎曲,直臂前舉,成弓步(圖7)。
六、第三局
面向裁判長席,一手拇指、食指、中指分開豎起,其餘兩指彎曲,直臂前舉,成弓步(圖8)。
圖6 圖7 圖8
七、「預備──開始」
立於雙方運動員中間成弓步,在發出「預備」口令的同時,兩臂伸直,仰掌指向雙方運動員(圖9)。在發出「開始 」口令的同時,兩手俯掌內合於腹前(圖10)。
圖9 圖10
八、「停」
在發出「停」的口令同時成弓步,立掌單臂伸向雙方運動員中間(圖11、12)。
九、消極5秒
一臂指向消極運動員,一臂伸直上舉,手指自然分開、伸直(圖13)。
圖11 圖12 圖13(要修改)
十、讀秒
面對運動員,屈臂握拳於體前,拳心向前,從一手拇指至小指與口令同時依次張開(圖14、15)。
十一、消極摟抱
雙手環抱於體前(圖16)。
圖14 圖15 圖16
十二、強制讀8秒
單臂指向裁判台,拇指豎直,其餘四指彎曲(圖17)。
十三、3秒
一臂伸直仰掌斜上舉指向某方運動員,另一手拇指、食指、中指自然分開,其餘兩指彎曲,掌心向下,自腹前向外橫擺於體側(圖18)。
十四、指定進攻
單臂伸向雙方運動員中間,拇指伸直,其餘四指彎曲,手心朝下,在發出「某方進攻」口令的同時,向拇指方向橫擺(圖19)。
圖17 圖18 圖19
十五、倒地
一臂伸直指向倒地一方,手心朝上,另一臂屈於體側,掌心朝下(圖20)。
圖20
十六、一方下台
一臂前平舉指向下台一方(圖21),另一手立掌,手心朝前,向前平推成弓步(圖22)。
圖21 圖22
十七、雙方下台
弓步,雙手立掌,手心朝前,向前平推伸直(圖23)。而後屈臂上舉於體前成90度,掌心朝後,成並步直立(圖24)。
圖23 圖24
十八、踢襠
一臂伸直指向犯規運動員,手心朝上;另一手掌心向內,擺至襠前(圖25)。
十九、擊後腦
一臂伸直指向犯規運動員,另一手俯按於後腦(圖26)。
二十、肘犯規
雙臂屈於胸前,一手俯蓋於另一肘部(圖27)。
圖25 圖26 圖27
二十一、膝犯規
提膝,用手拍膝蓋部(圖28)。
圖28
二十二、警告
一臂伸直指向犯規運動員,掌心朝上,另一手示出犯規現象後,屈臂成90度握拳上舉於體前,拳心朝後(圖29)。
二十三、勸告
一臂伸直,掌心朝上指向犯規運動員,在發出「犯規」口令的同時,屈臂成90度立掌上舉於體前,掌心朝後(圖30)。
二十四、取消比賽資格
兩手握拳,兩前臂交叉於胸前(圖31)。
圖29 圖30 圖31
二十五、無效
兩臂伸直,在腹前交叉擺動(圖32、33、34)。
圖32 圖33 圖34
二十六、急救
面對大會醫務席,兩手立掌,兩前臂在胸前成十字交叉(圖35)。
二十七、休息
仰掌側平舉,指向雙方運動員休息處(圖36)。
圖35 圖36
二十八、交叉站位
站立擂台中央,雙臂伸直在腹前交叉(圖37)。
二十九、獲勝
平行站於兩名運動員中間,一手握獲勝運動員手腕上舉(圖38)。
圖37 圖38
第三十一條 邊裁判員手勢
一、下台或倒地
一手食指伸直向下,其餘四指彎曲(圖39)。
二、沒下台或沒倒地
一手立掌,左右擺動1次(圖40)。
三、沒看清
雙手仰掌由體前向外曲肘平擺(圖41)。
圖39 圖40 圖41
第九章 場地與器材
第三十二條 場地
(一)比賽場地為高80 cm,長800cm,寬800 cm的擂台,檯面上鋪有軟墊;軟墊上鋪有蓋單,台中心畫有直徑120cm的中國武術協會的會徽。檯面邊緣有5cm寬的紅色邊線,檯面四邊向90cm處畫有10cm寬的黃色警戒線。
(二)台下四周鋪有高30cm、寬200cm的保護軟墊。
第三十三條 器材
電子評分系統一套。
6. 相鄰通行權糾紛裁判規則
法律分析:1、處理相鄰關系,應視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方法適用法律。在法律、法規對某種相鄰關系均有規定的情況下,可以一並適用法律對相鄰關系沒有規定的情況下,可以單獨適用法規幾部法律、法規對同一相鄰關系均有規定的情況下,應當綜合適用;2、處理相鄰關系,法律、法規沒有規定,但司法解釋有規定的,可以單獨適用司法解釋;3、適用「當地習慣」處理相鄰關系,應以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均無規定為前提;4、作為裁判依據的「習慣」必須是當地多年實施且為當地多數人所遵從和認可的習慣。這種習慣已經具有「習慣法」的作用,在當地具有類似於法律一樣的約束力。同時,這種習慣以不違背社會公共利益和善良風俗為限。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百八十九條 法律、法規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
7. 法律中的裁判規范是什麼意思
民法規范主要是一種裁判規范。事實上,民法乃是解決私人之間沖突的規則,在私人之間出現糾紛和沖突的時候,司法機關適用已經公布的民法規范居中裁判,解決糾紛和沖突。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當事人之間沒有出現糾紛和沖突,那麼只要沒有違背法律的強行性規范,他們之間是否遵循民法規范是無所謂的。只是在當事人之間出現糾紛和沖突無法自行化解而需尋求公權力救濟裁判的時候,民法規范才凸現出來。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
如果將民法規范界定為主要是一種行為規范便會誇大這種行為指引作用,一方面,並不是每一個人對每一個民法條文都能在事實上知曉並依據這些條文去行動;另一方面,法律規范也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唯一遵循的規范,法律只是諸多社會規范中的一種。
當然,將民法規范界定為主要是一種裁判規范而不是行為規范,與美國法學家富勒所總結的法律的八種內在道德之一的「頒布」並不矛盾。因為頒布是法律的合法性要求,而將民法規范界定為裁判規范強調的是其功能。
在將民法規范界定為主要是一種裁判規范的情況下,那種過分指責民事立法中有較多的抽象概念的做法就是值得商榷的。即使拋開這一點不說,如果我們真的將民法中的抽象概念都簡單化和所謂「平民化」,
是否真的有利於大眾的理解也是有疑問的,因為規則及其用語本身就是抽象化的產物。事實上,我們反對的是那種刻意的修飾和抽象,但是不是反對抽象本身。
(7)裁判規章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中裁判的一般規則
現代訴訟制度拋棄了神明裁判主義而遵行證據裁判原則(或稱證據裁判主義),即運用人證、物證等證據來證明和認定案件事實。本文以民事訴訟為研究視閾,首先闡釋證據裁判原則的規范意義,在此基礎上探討證據裁判原則的適用對象及相應的證據調查程序,最後討論證據裁判原則的適用例外。
證據裁判原則的規范意義
(一)我國有關證據裁判原則的法律規定
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縱未直接規定「證據裁判原則」,實際上也要求當事人和法官應當根據證據來證明或認定案件事實。
比如,《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第63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並且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第64條);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否則為再審的理由(第66條、第179條);
「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為再審的理由(第179條和第187條)等。
我國相關司法解釋中也有規定「證據裁判原則」的,比如《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法釋[2001]33號)第63條規定:
「人民法院應當以證據能夠證明的案件事實為依據依法作出裁判。」《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02]21號)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應當以證據證明的案件事實為依據。」
證據裁判原則適用對象與證據調查程序
證據裁判原則的適用對象就是證明對象(或稱待證事實、要證事實、證明客體、證明標的等)。作為法院裁判依據的事實,可稱為裁判事實,其中有需要證據來證明的(即證明對象),有無需證據證明的(即免證事實)。
證明對象包括實體事實和程序事實,實體事實又包括爭訟案件的實體事實和非訟案件的實體事實。構成證明對象的案件事實:
①必須具有法律意義,即能夠引起某項法律權利義務或法律效果發生、妨礙、阻卻或消滅的事實;
②有必要利用證據加以證明,即真實性尚未確定或者當事人之間存在合理爭議的事實。
不同的案件事實所適用的證據調查程序或者訴訟證明程序也相應不同。訴訟證明程序大體包括提供及交換證據、當事人質證與辯論、法官判斷證據與認定事實。
其中,調查證據資格之有無和證明力之大小的程序,即當事人質證和法官判斷證據,可稱為證據調查程序。通常情況下,爭訟案件的實體事實應當採用「嚴格證明」,而非訟案件的實體事實和程序事實採用「自由證明」即可。
(一)爭訟案件的實體事實與證據調查程序
民事爭訟案件的實體事實首先指的是要件事實,又稱直接事實、(實體法)規范構成要件事實、主要事實,是直接導致某項民事權利義務或民事法律效果發生、妨礙、阻卻或消滅的事實,
可被劃分為權利發生事實、權利妨礙事實、權利阻卻事實和權利消滅事實(此處的「權利」既可指財產權和人身權,又可指請求權、支配權和形成權)。
要件事實或直接事實包括兩類:
①民事法律事實,比如合法繼承(取得所有權)、簽訂合同(形成合同關系)和依法離婚(解除婚姻關系);
②民事糾紛事實,比如侵權事實和違約事實。這兩類事實中,前者是基礎和前提,但是,若無後者則無訴的利益,就不能請求訴訟救濟,也不能申請仲裁。
從民事權利主體或者原告的角度來說,民事法律事實的發生使其獲得民事實質權(所有權等財產權、名譽權等人身權),民事糾紛事實的發生意味著民事實質權受到侵害或發生爭議從而產生民事救濟權(包括物上請求權等實體救濟權、民事訴權和申請仲裁權等)。
可見,權利發生事實包括產生民事實質權的法律事實和產生民事救濟權的糾紛事實,均構成訴的原因或訴的原因事實,原告起訴的則應主張此類事實來支持其權利主張或訴訟請求。
權利阻卻事實(如消滅時效屆滿、同時履行抗辯、先訴抗辯等)阻卻某項民事權利行使。權利妨礙事實(如合同不成立、免責事由等)妨礙某項民事權利發生。權利消滅事實(如物的滅失、
債務履行、抵銷、合同解除等)使既存的民事權利消滅。這三類事實是被告用來直接推翻原告權利主張和訴訟請求的「抗辯事實」。對於被告的抗辯,原告也可再抗辯,比如被告提出消滅時效的抗辯,原告可以提出消滅時效中斷的抗辯。
民事爭訟案件的實體事實還包括間接事實,即不能直接導致某項民事權利義務或民事法律效果發生、妨礙、阻卻或消滅的事實,可用來推導或證明「直接事實」是否存在的事實。對要件事實的證明,其途徑主要有:
①利用直接證據來證明;
②通過間接事實證明。在無直接證據「直接證明」直接事實或要件事實時,可以運用「間接證明」,即運用間接證據來證明間接事實,然後運用形成邏輯鏈的間接事實來推定或證明直接事實或要件事實。
所以,間接事實又被稱為證據性事實或邏輯上起證明作用的事實。間接事實在作為證明要件事實真實與否之證明手段的限度內,成為證明對象。
民事訴訟中的輔助事實(或稱補助事實),主要是指有關證據能力有無和證明力大小的事實,即有關證據的可采性和可信性的事實,例如證據收集的違法事實(涉及證據能力有無)、證人與當事人是親屬的事實(涉及證明力大小)等。
一般認為,輔助事實多為訴訟法上的事項。但事實上,輔助事實與間接事實之間往往並無嚴格的界限。輔助事實是有關證據能力有無或證明力大小的事實,往往包含實體內容,並且當輔助事實直接關涉本案主要證據或惟一證據的可采性時,應當採取嚴格證明,須經雙方當事人質證和辯論。
民事爭訟案件的實體事實應當採用嚴格證明。嚴格證明是以慎重的程序來確認案件事實的真實性,即在合乎法治原則的程序中發現真實。所謂嚴格證明,是指應當利用法定的證據種類並且應當遵循法定的證明程序所進行的證明。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的規定,「法定的證據種類」包括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的陳述、鑒定結論和勘驗筆錄。
嚴格證明與爭訟程序基本原理是相通的。民事爭訟程序解決的是民事爭訟案件(即民事之訴),是指雙方當事人就具體的民事權益義務或民事責任及特定法律事實存有爭議的案件。實體爭議性或民事爭訟性在制度上體現為「對審主義」(即雙方審理原則)。
民事爭訟程序中,很少有排除適用對審主義的例外情形。但是,正如法諺所雲「任何原則均允許例外」,對審主義也存在法定的例外,比如缺席審判。
在我國,一方當事人無正當理由不出庭參加訴訟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雖然無法進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言詞質證和辯論,但是為了及時維護對方當事人權益和避免拖延訴訟,訴訟繼續進行。
(二)非訟案件的實體事實和程序事實與證據調查程序
通說認為,自由證明與嚴格證明均屬證明,在證明的程度上並無差異,即自由證明的證明標准並未降低。但是,與嚴格證明不同,自由證明無需運用法定的證據種類或者無需遵循法定的證明程序。具體說,自由證明不必遵循公開審理、直接言詞審理等原則;
不以運用法定的證據種類為必要,有時可以通過公告、支付令異議等方式確認案件事實(詳見下文),但也不排斥運用法定的證據種類;
至於證據是否在法庭上出示及用何種方式調查往往由法院自由裁量;不必遵循證據交換規則、雙方當事人質證程序和辯論程序。相對於嚴格證明來說,自由證明側重於證明的快捷性,旨在避免訴訟遲延。
再如,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第278條規定「於法院已顯著或為其職務上所已知的事實」為司法認知的事實,第279條至第280條規定了「自認」,第281條和第282條分別規定了「法律推定」和「事實推定」;
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民事訴訟法》第434條規定:「一、明顯事實無須陳述及證明;眾所周知之事實視為明顯事實。二、法院履行其職務時知悉之事實無須陳述;法院採納該等事實時,應將該等事實之文件附入卷宗。」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7條)、《公證法》(第36條)和司法解釋《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5條)、《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8條、第9條、第13條、第74條、第76條)、
《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65條、第68條、第70條)等規定,眾所周知的事實、公證的事實、預決的事實、推定的事實、當事人訴訟上自認的事實等,無需當事人舉證證明。
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1998年)第334條規定:在法庭審理中,下列事實不必提出證據進行證明:
①為一般人共同知曉的常識性事實;
②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確認的並且未依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理的事實;
③法律、法規的內容以及適用等屬於審判人員履行職務所應當知曉的事實;
④在法庭審理中不存在異議的程序事實;⑤法律規定的推定事實。
8. 民事裁判文書引用的法律裁判規則有哪些
您好:
法院可以作為判案依據的法律形式主要包括法律及法律解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或者單行條例、司法解釋。其它的規范性文件,根據審理案件的需要,經審查認定為合法有效的,可以作為裁判說理的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
為進一步規范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工作,提高裁判質量,確保司法統一,維護法律權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等法律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人民法院的裁判文書應當依法引用相關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作為裁判依據。引用時應當准確完整寫明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名稱、條款序號,需要引用具體條文的,應當整條引用。
第二條 並列引用多個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引用順序如下:法律及法律解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或者單行條例、司法解釋。同時引用兩部以上法律的,應當先引用基本法律,後引用其他法律。引用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先引用實體法,後引用程序法。
第三條 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判文書引用規范性法律文件,同時適用本規定第四條規定。
第四條 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直接引用。
第五條 行政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行政法規或者司法解釋。法院判決引用法律依據是對於應當適用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布的行政法規解釋或者行政規章,可以直接引用。
第六條 對於本規定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規定之外的規范性文件,根據審理案件的需要,經審查認定為合法有效的,可以作為裁判說理的依據。
第七條 人民法院製作裁判文書確需引用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之間存在沖突,根據立法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無法選擇適用的,應當依法提請有決定權的機關做出裁決,不得自行在裁判文書中認定相關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第八條 本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