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河道管理條例
Ⅰ 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廣東省河道堤防管理條例》第十四條的決定(1988)
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廣東省河道堤防管理條例》第十四條的決定
(1988年10月16日廣東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廣東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同意省人民政府提出的關於修改《廣東省河道堤防管理條例》第十四條的建議,決定將該條例第十四條「除北江大堤外,其他受江海堤圍直接捍衛的農田(包括農民的自留地)和農工商企業,每年應向河道堤防管理部門交納堤圍防護費。收費標准和辦法由省人民政府規定。」修改為:「凡受江海堤圍直接捍衛的農田(包括農民的自留地)和農工商企業,每年應向河道堤防管理部門交納堤圍防護費。收費標准和辦法由省人民政府規定。」
Ⅱ 廣東省河道采砂管理條例(2019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河道采砂管理,保障防洪、供水、水工程和航運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的河道采砂、河道管理范圍內河砂運輸及其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河砂屬於國家所有,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采運。
河道采砂應當實行總量控制、計劃開采,嚴格監管、確保安全的原則。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領導,將河道采砂管理納入河長制工作內容,建立河道采砂管理的督察、通報、考核、問責制度,完善河道采砂管理協調機制。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河道采砂的管理和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負責查處河道采砂及其管理活動中的治安管理違法犯罪行為,查處運砂車輛超載等違法行為。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查處河道采砂涉及的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負責查處損害航道通航條件的采砂行為以及運砂車輛違法超限等行為。
海事管理機構負責河道通航水域內采砂船舶的航行、停泊和作業的監督管理,依法查處未持有合格的船舶檢驗證書、船舶登記證書、船員證書或者必要的航行資料從事采砂、運砂作業等違法行為。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履行河道采砂相關監督管理職責。第六條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做好本村、居所在河段的采砂管理工作。第七條國家工作人員不得參與河道采砂經營活動,不得縱容、包庇河道采砂、運砂違法行為。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設置群眾舉報和投訴非法采砂、運砂行為的電話、電子郵箱等,對舉報和投訴事項應當及時處理並對舉報人、投訴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對查證屬實的,可以對舉報人和投訴人給予相應獎勵。第九條鼓勵機制砂等河砂替代品的研發、推廣和利用。第二章采砂計劃與許可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分級管理許可權,會同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交通運輸、農業農村等相關主管部門和海事管理機構,根據河道來砂量、水情、河勢等情況,依法劃定年度河砂可采區,可采區以外的河段為禁采區。
嚴禁在水工程、橋梁、碼頭、航道設施、水下管線(隧道)、取水口、各類保護區等管理和保護范圍內劃定河砂可采區。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於每年十月公告下年度河砂可采區和禁采區。第十一條河砂可采區內因防洪、河勢改變、水工程或者航運設施出現險情、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以及有重大水上活動等情形不宜采砂的,有關部門應當及時通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劃定臨時禁采區或者規定禁采期。
規定禁采期、劃定或者解除臨時禁采區的,應當及時公告。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分級管理許可權,根據劃定的河砂可采區,編制年度采砂計劃。
年度采砂計劃應當包括采砂范圍(含具體地點、關鍵坐標、最低控制開采高程等)、可采砂量,作業工具類型、功率及其數量等。第十三條河道采砂實行許可制度。河道采砂由地級以上市、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分級許可並頒發許可證。
河道采砂許可證有效期不得超過一年。河道采砂許可證式樣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內容包括采砂人名稱、采砂范圍、采砂量、作業方式、采砂期限、卸砂點、采砂作業工具名稱及其功率和數量等。
農村村民因自建房屋,需要採挖總量五十立方米以下河砂的,可以免予辦理河道采砂許可證,但只可在本村所在河段採挖,且本條例第十條、第十一條規定禁採的河段除外。村民不得使用采砂船舶等大型作業工具采砂,所採挖的河砂不得銷售。第十四條以下河道采砂由河道所在地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編制年度采砂計劃,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由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作出許可決定:
(一)東江從龍川楓樹壩起,經河源、惠州至東莞石龍頭的幹流河道。
(二)西江從廣西交界起,經雲浮、肇慶至三水思賢滘的幹流河道。
(三)北江從韶關武江、湞江交匯處起,經清遠、三水思賢滘至紫洞的幹流河道。
(四)珠江三角洲河道從東莞石龍頭起,經東江北幹流、南支流至珠江虎門大橋止的幹流河道;從三水思賢滘西滘口起,經西江幹流、西海水道、磨刀門水道至磨刀門珠海大橋止的幹流河道;從三水思賢滘起,經順德水道、沙灣水道至珠江虎門大橋止的幹流河道。
(五)韓江從梅州三河壩起,經潮州、東溪、西溪至汕頭北港村、東海岸大道外砂橋的幹流河道。
(六)鑒江從信宜文昌水陂起,經高州、化州、吳川至沙角旋的幹流河道。
Ⅲ 廣東省河道堤防管理條例的第七條
凡在河道、灘地上修建工程設施的,不得影響河道行洪、排澇及上下游左右岸河道堤防安全,不得引起河勢的不良變化,不得妨礙河道水文觀測,不得危及水陸交通安全。
在河道、灘地上修建工程設施,必須提出設計方案報經當地河道堤防主管部門和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按下列分級管理許可權呈報審批:
一、工程設施涉及或影響的范圍在本行政區域內的,由所在行政區域的河道堤防主管部門審批;
二、工程設施涉及或影響的范圍跨行政區域的,由其上一級河道堤防主管部門審批;
三、在本省境內的西江、北江、東江、韓江及珠江三角洲主幹河道、灘地上進行建設,由建設單位提出規劃設計方案,報省水利部門審批;在珠江三角洲各出海口門進行灘塗開發,由開發利用單位提出規劃設計方案,報省水利部門轉報水利部流域管理機構審批。
未經批准,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填堵河道,或在河道、灘地上拋石築壩和圍墾;不得在堤防或護堤地上修建各類建築物或其他工程設施。
經批准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的工程建設項目和其他設施,建設單位或個人應當向河道堤防主管部門繳納河道管理范圍佔用費。收費標准和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Ⅳ 廣東省河道采砂管理條例(2012修正)
第一條為加強河道采砂管理,保障防洪、供水和航運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的河道采砂及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領導和協調。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河道采砂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
國土資源、公安、交通、航道、海事、海洋與漁業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河道采砂有關管理工作。第四條河砂屬於國家所有,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采砂。
河道采砂應當保障防洪、供水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實行計劃開采,總量控制。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分級管理許可權,會同國土資源、交通、航道、海事、海洋與漁業等相關部門,根據河道來砂量、水情、工程安全等情況,經論證後劃定年度河砂禁采區和可采區。劃定的可采區應當包括采砂具體地點、可采長度和寬度、可采砂量等內容。第六條河砂可采區內因防洪、河勢改變、水工程或者航運設施出現險情、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以及有重大水上活動等情形不宜采砂的,有關部門應當及時通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劃定臨時禁采區或者規定禁采期。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於每年十二月公告下年度河砂禁采區。規定禁采期、劃定或者解除臨時禁采區的,應當及時公告。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分級管理許可權,根據劃定的河砂可采區,編制年度河砂開采計劃。
年度河砂開采計劃應當包括采砂具體地點、可采長度和寬度、可采砂量、作業方式、作業工具及其數量、規模控制等。第九條河道采砂實行許可制度。河道采砂由市、縣(區)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分級許可並發放許可證。其他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辦理河道采砂許可和發證手續。
河道采砂許可證有效期不得超過一年。河道采砂許可證式樣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內容包括采砂人名稱、采砂范圍、采砂量、作業方式、采砂期限、采砂作業工具名稱和數量、規模控制及卸砂點等。
個人家庭生活年自用砂量少於五十立方米需到河道可采區采砂的,免辦河道采砂許可證,但採挖的河砂不得銷售經營。第十條以下河道采砂由河道所在地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編制年度開采計劃,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由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許可發證:
(一)東江從龍川楓樹壩起,經河源、惠州至東莞石龍頭的幹流河道;
(二)西江從廣西交界起,經雲浮、肇慶至三水思賢滘的幹流河道;
(三)北江從韶關武江、湞江交匯處起,經清遠至三水思賢滘的幹流河道;
(四)珠江三角洲河道從東莞石龍頭起,經東江北幹流、南支流至珠江虎門大橋止的幹流河道;從三水思賢滘起,經南華、磨刀門水道、石板沙水道至珠江磨刀門珠海大橋止的幹流河道;從三水思賢滘起,經順德水道、沙灣水道至珠江虎門大橋止的幹流河道;
(五)韓江從梅州三河壩起,經潮州、東溪、西溪至入海河口的幹流河道。第十一條河道采砂許可由有許可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通過招標等公平競爭的方式作出決定。
有許可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年度河砂開采計劃編制招標文件並組織招標,或者委託下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招標。第十二條河道采砂投標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經營河砂業務的營業執照;
(二)有符合規定的采砂作業方式和作業工具;
(三)沒有違法采砂記錄;
(四)用船舶采砂的,船舶證書齊全。第十三條河道采砂投標人應當按照招標文件的要求編制並提交投標文件。第十四條有許可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法確定中標人,與中標人訂立河砂開采權出讓合同,並依法頒發河道采砂許可證。
中標人應當依法繳納河道采砂管理費和礦產資源補償費。第十五條中標人領取河道采砂許可證後,應當到海事、航道等部門辦理有關手續後方可作業。第十六條頒發許可證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采砂現場附近豎立公告牌,標明河道采砂許可證號、采砂范圍、采砂船的船號、控制采砂量、采砂期限、采砂人姓名或者名稱及監督舉報電話等。
Ⅳ 廣東省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保護管理條例
第一條為加強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保護管理,防止河流水質污染和水質污染糾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跨縣級以上行政區域的河流交接斷面水質保護管理,適用本條例。
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是指依照本條例確定的、以明確跨行政區域河流相鄰各方的水質保護管理責任的河流橫斷面。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轄區內水環境質量負責,採取有效措施,確保河流交接斷面水質達到按國家規定標准確定的控制目標。
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保護管理納入環境保護責任考核范圍。第四條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按以下原則確定:
(一)遵循河流的自然狀況;
(二)便於分清責任;
(三)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第五條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的設置或者變更,由河流交接斷面相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該河流交接斷面相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提出意見。
跨行政區域河流相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一方或者多方認為需要增設或者變更河流交接斷面的,可以向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接受申請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該河流相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提出意見。
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的設置或者變更,由相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請同級人民政府批准。第六條省人民政府和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水環境狀況、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或者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和管理的需要,分別制定跨市、縣級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保護管理方案,並向社會公告。跨縣級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保護管理方案應當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跨市、縣級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保護管理方案,應當包括河流名稱、斷面名稱及編號、斷面地點、交接關系、斷面水質控制目標、責任主體、考核獎懲措施、監測單位名稱、監測頻次、監測項目等內容。
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保護管理方案不得與上級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保護管理方案相抵觸。第七條以河流中心線為行政區劃界限的共有河段,由相鄰人民政府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相鄰的人民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水質保護管理方案,並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八條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由該河流交接斷面下游的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環境監測機構進行監測。
前款規定的環境監測機構不具備監測條件,或者河流交接斷面位於感潮河段的,由河流交接斷面相鄰的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商定的環境監測機構進行監測。協商不成的,由河流交接斷面相鄰人民政府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指定的環境監測機構進行監測。第九條環境監測機構應當按照國家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對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進行監測,並在完成采樣等野外作業之日起十日內,向同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委託其監測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交水質監測結果,特殊情況需要延期的不得超過十日。第十條接收水質監測結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監測結果之日起五日內將監測結果報告河流交接斷面相鄰人民政府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並通報相鄰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第十一條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安裝的符合國家規定的水質自動監測儀器的監測數據,可以作為確定河流交接斷面水質狀況的依據。
河流交接斷面水質自動監測儀器管理方應當向河流交接斷面相鄰各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及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通報監測結果。第十二條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相鄰的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一方或者多方對水質監測結果有異議的,應當自收到監測結果之日起二日內向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直接向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復核。
受理復核申請的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五日內作出復核決定。
Ⅵ 廣州市流溪河流域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加強流溪河流域水環境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增強防汛抗旱能力,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流溪河流域,是指本市行政區域內流溪河自源頭至下游南崗口與白坭河交匯處的所有干支流的集雨范圍。具體范圍由市人民政府劃定並向社會公布。第三條本條例適用於流溪河流域水環境保護、水資源管理、防洪和河道管理等活動。第四條流溪河流域的保護和管理應當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籌規劃、綜合管理、保護優先、合理利用和生態補償的原則。第五條流溪河流域實行流域統一管理與區、縣級市屬地分段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流溪河流域的統一保護和管理工作,並組織實施本條例。
市發展改革、環境保護、國土、規劃、農業、城市管理、林業和園林、旅遊等行政管理部門和港務、電力等單位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以及市人民政府確定的職責分工,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流溪河流域保護和管理的有關工作。
流溪河流域內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負責本轄區內流溪河流域保護和管理的有關工作。
流溪河流域內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協助市、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做好本轄區內水資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河道堤防和防洪安全等有關工作。第六條流溪河流域管理機構履行本條例規定的職責,協助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本條例。
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託流溪河流域管理機構履行流溪河流域保護的相關職責。
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流溪河流域管理機構行使的職責向社會公布。第七條流溪河流域管理委員會是市人民政府設立的保護和管理流溪河流域的議事協調機構,由市水務、環境保護、建設、國土、規劃、城市管理、農業、林業和園林、交通、公安、旅遊等行政管理部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機關和海事、港務、電力、電信等單位以及流溪河流域內區、縣級市人民政府組成,主任由市人民政府負責人擔任。
流溪河流域管理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和督促市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和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做好流溪河流域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履行下列職責:
(一)指導流溪河流域綜合規劃和幹流河道岸線利用管理規劃的編制;
(二)指導、協調跨部門、跨區域的綜合執法行動;
(三)協調重大的破壞流溪河流域生態環境等案件的查處;
(四)協調流溪河干支流河道管理范圍內村莊和不符合功能區規劃的大型項目的搬遷等重大問題;
(五)督促市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和區、縣級市人民政府依法履行保護流溪河流域的職責;
(六)市人民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流溪河流域管理委員會的日常工作由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承擔。第八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流溪河流域生態公益林補償、水污染防治、生態恢復與保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財政投入力度。
市、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可以通過流域水權交易、流域異地開發、區域產業聯合開發等多種渠道和方式,協調區域間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改善流溪河流域內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生態補償的具體辦法由市人民政府在徵求流溪河流域內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和有關單位、居民的意見後制定,並向社會公布。第九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流溪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水資源管理、河道堤防和防洪安全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制定考核辦法,對流溪河流域內區、縣級市人民政府進行考核。
流溪河流域內區、縣級市人民政府應當對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履行水污染防治、水資源管理、河道堤防和防洪安全目標責任的情況進行考核。第十條市水務、環境保護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將流溪河流域的排污口設置、水污染及其防治、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水工程建設、水資源開發與利用、重點排污單位名錄及其排污數據、行政處罰等信息納入本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與流溪河流域管理機構實現信息共享。
流溪河流域管理機構應當對前款規定的信息進行綜合,定期在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官方網站主頁和本市主要新聞媒體上公布。
Ⅶ 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廣東省河道采砂管理條例》的決定(2012)
一、將第三條第三款修改為:「國土資源、公安、交通、航道、海事、海洋與漁業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河道采砂有關管理工作。」二、將第四條第一款修改為:「河砂屬於國家所有,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采砂。」三、將第五條修改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分級管理許可權,會同國土資源、交通、航道、海事、海洋與漁業等相關部門,根據河道來砂量、水情、工程安全等情況,經論證後劃定年度河砂禁采區和可采區。劃定的可采區應當包括采砂具體地點、可采長度和寬度、可采砂量等內容。」四、將第七條修改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於每年十二月公告下年度河砂禁采區。規定禁采期、劃定或者解除臨時禁采區的,應當及時公告。」五、增加一條作為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分級管理許可權,根據劃定的河砂可采區,編制年度河砂開采計劃。
「年度河砂開采計劃應當包括采砂具體地點、可采長度和寬度、可采砂量、作業方式、作業工具及其數量、規模控制等。」六、將原第八條修改為第九條:「河道采砂實行許可制度。河道采砂由市、縣(區)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分級許可並發放許可證。其他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辦理河道采砂許可和發證手續。
「河道采砂許可證有效期不得超過一年。河道采砂許可證式樣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內容包括采砂人名稱、采砂范圍、采砂量、作業方式、采砂期限、采砂作業工具名稱和數量、規模控制及卸砂點等。
「個人家庭生活年自用砂量少於五十立方米需到河道可采區采砂的,免辦河道采砂許可證,但採挖的河砂不得銷售經營。」七、將原第九條修改為第十條:「以下河道采砂由河道所在地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編制年度開采計劃,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由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許可發證:
「(一)東江從龍川楓樹壩起,經河源、惠州至東莞石龍頭的幹流河道;
「(二)西江從廣西交界起,經雲浮、肇慶至三水思賢滘的幹流河道;
「(三)北江從韶關武江、湞江交匯處起,經清遠至三水思賢滘的幹流河道;
「(四)珠江三角洲河道從東莞石龍頭起,經東江北幹流、南支流至珠江虎門大橋止的幹流河道;從三水思賢滘起,經南華、磨刀門水道、石板沙水道至珠江磨刀門珠海大橋止的幹流河道;從三水思賢滘起,經順德水道、沙灣水道至珠江虎門大橋止的幹流河道;
「(五)韓江從梅州三河壩起,經潮州、東溪、西溪至入海河口的幹流河道。」八、刪除原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十三條。九、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一條:「河道采砂許可由有許可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通過招標等公平競爭的方式作出決定。
「有許可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年度河砂開采計劃編制招標文件並組織招標,或者委託下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招標。」十、將原第十條修改為第十二條:「河道采砂投標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經營河砂業務的營業執照;
「(二)有符合規定的采砂作業方式和作業工具;
「(三)沒有違法采砂記錄;
「(四)用船舶采砂的,船舶證書齊全。」十一、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三條:「河道采砂投標人應當按照招標文件的要求編制並提交投標文件。」十二、增加一條作為第十四條:「有許可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法確定中標人,與中標人訂立河砂開采權出讓合同,並依法頒發河道采砂許可證。
「中標人應當依法繳納河道采砂管理費和礦產資源補償費。」十三、將原第十四條修改為第十五條:「中標人領取河道采砂許可證後,應當到海事、航道等部門辦理有關手續後方可作業。」十四、刪除原第十六條、第十七條。十五、增加一條作為第十六條:「頒發許可證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采砂現場附近豎立公告牌,標明河道采砂許可證號、采砂范圍、采砂船的船號、控制采砂量、采砂期限、采砂人姓名或者名稱及監督舉報電話等。」十六、將原第二十三條修改為第十七條:「河道采砂管理費由有許可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收取,按財政收支兩條線規定管理,主要用於河道維護、建設和管理。具體辦法由省財政部門會同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擬訂並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Ⅷ 廣東省河道采砂管理條例
第一條為加強河道采砂管理,保障防洪、供水和航運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廣東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廣東省行政區域的河道采砂及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領導和協調。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河道采砂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
國土資源、公安、航道、海事等部門依照本條例規定,負責河道采砂的有關工作。第四條河砂屬於國家所有,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采砂經營。
河道采砂應當保障防洪、供水安全和保護生態環境,實行計劃開采,總量控制。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分級管理許可權,會同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根據河道來砂量、水情、工程安全等情況,並經論證後劃定河砂禁采區和可采區;通航水域的河砂禁采區和可采區,應當會同當地航道、海事部門劃定;重要漁業生態保護區的河砂禁采區和可采區,應當會同當地漁業部門劃定。
下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劃定的河砂禁采區和可采區以及規定的河砂禁采期,報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六條河砂可采區內因防洪、河勢改變、水工程或者航運設施出現險情、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以及有重大水上活動等情形不宜采砂的,有關部門應當及時通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劃定臨時禁采區或者規定禁采期。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於每年十二月公告下年度河砂禁采區、可采區。規定禁采期、劃定或者解除臨時禁采區的,應當及時公告。
公告河砂可采區時,應當明確可采區的具體地點、長度、寬度、采砂高程式控制制、可采砂量、作業方式、作業工具數量及規模控制等。第八條河道采砂實行許可制度。河道采砂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分級許可並發放許可證。其他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辦理河道采砂許可和發證手續。
河道采砂許可證有效期不得超過一年。河道采砂許可證式樣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內容包括申請人名稱、采砂范圍、采砂高程式控制制、采砂量、作業方式、采砂期限、采砂作業工具名稱及規模控制等。第九條以下河道采砂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許可發證:
(一)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崖門等珠江八大河口;
(二)東江從龍川楓樹壩起,經河源、惠州至東莞石龍頭的幹流河道;
(三)西江從廣西交界起,經雲浮、肇慶至三水思賢滘的幹流河道;
(四)北江從韶關武江、湞江交匯處起,經清遠至三水思賢滘的幹流河道;
(五)珠江三角洲河道從東莞石龍頭起,經東江北幹流、南支流至珠江虎門口交界止的幹流河道;從三水思賢滘起,經南華、磨刀門水道、石板沙水道至珠江磨刀門口交界止的幹流河道;從三水思賢滘起,經順德水道、沙灣水道至珠江虎門口交界止的幹流河道;
(六)韓江從梅州三河壩起,經潮州、東溪、西溪至入海河口的幹流河道。
前款規定以外的河道采砂,由地級以上市、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分級許可發證。分級許可發證的具體河道由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確定,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託下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許可發證。第十條河道采砂申請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經營河砂業務的營業執照;
(二)有符合規定的采砂作業方式和作業工具;
(三)沒有違法采砂記錄;
(四)用船舶采砂的,船舶證書齊全。第十一條河道采砂申請人應當向采砂所在地縣級或者未設區的地級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並提交以下材料:
(一)河道采砂申請表;
(二)經營河砂業務營業執照復印件及有關證明材料;
(三)采砂船船舶登記證書、檢驗證書復印件;
(四)標明經緯度座標或者岸線距離的采砂申請范圍平面圖。
申請人提交上述復印件時,須同時交驗原件。
個人年自用砂量少於五十立方米需到河道可采區采砂的,免辦河道采砂許可證。第十二條縣級或者未設區的地級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河道采砂申請之日起五日內徵求同級國土資源、航道、海事、漁業等部門意見。國土資源、航道、海事、漁業等部門應當自收到有關材料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意見。
Ⅸ 廣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廣州市流溪河流域保護條例》的決定(2021)
一、將有關條款中涉及部門名稱的「環境保護」修改為「生態環境」,「農業」修改為「農業農村」,「國土」、「規劃」修改為「規劃和自然資源」,「城市管理」修改為「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機關」修改為「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部門」,「旅遊」修改為「文化廣電旅遊」,「建設」修改為「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修改為「交通運輸」。二、將有關條款中的「河道岸線利用管理規劃」修改為「河道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三、將第五條第三款修改為:「市發展改革、生態環境、規劃和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農業農村、交通運輸、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林業園林、文化廣電旅遊、工業和信息化、港務、商務等行政管理部門和電力、電信等單位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以及市人民政府確定的職責分工,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流溪河流域保護和管理的有關工作。」四、將第七條第一款修改為:「流溪河流域管理委員會是市人民政府設立的保護和管理流溪河流域的議事協調機構,由市水務、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規劃和自然資源、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農業農村、林業園林、交通運輸、公安、文化廣電旅遊、港務等行政管理部門,海事、電力、電信等單位以及流溪河流域內區人民政府組成,主任由市人民政府負責人擔任。」五、將第八條第一款修改為:「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保障對流溪河流域生態公益林補償、水污染防治、生態恢復與保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財政投入。」
將第八條第三款修改為:「生態保護補償的具體辦法由市人民政府在徵求流溪河流域內區人民政府和有關單位、居民的意見後制定,並向社會公布。」六、將第十八條第一款修改為:「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編制流溪河幹流河道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應當根據《廣東省河道管理條例》等規定劃定並公布流溪河岸線外緣邊界線、堤頂控制線、臨水控制線和岸線保護區、岸線保留區、岸線控制利用區,對流溪河岸線實行分區管理。」
刪除第二款。七、將第二十條中的「水資源專業規劃」修改為「專業規劃」;「城鄉規劃」修改為「國土空間規劃」。八、將第二十三條第二款修改為:「生態環境行政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對水功能區的水質狀況進行監測,並及時向水務行政主管部門通報水質監測數據。」九、將第二十四條第二款修改為「流溪河流域行政區域交接斷面水質應當保持或者優於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Ⅲ類水質標准控制目標。」十、將第二十五條第一款修改為:「市生態環境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組織環境監測機構對流溪河流域行政區域交接斷面實施水質監測,並與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流溪河流域管理機構和流域內相關的區人民政府共享監測信息。」
刪除第二款。十一、將第二十七條第四款修改為:「市生態環境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將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排污單位,並向社會公布。」十二、刪除第二十八條第三款。十三、刪除第三十條第一款。
將第二款中的「列入前款名錄」修改為「向流溪河流域內水體排放污染物」。
第三款修改為:「生態環境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督促重點排污單位安裝自動監測設備,對水污染物排放種類、濃度、流量進行實時監測,並在其官方網站主頁的顯著位置實時公布重點排污單位的排污情況。」十四、將第三十二條第一款修改為:「市生態環境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會同同級相關部門對流溪河流域內排污口進行調查,對每個排污口登記造冊,建立檔案資料,並定期監測。」
第二款修改為:「市生態環境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將流溪河流域內排污口的位置、數量和排污情況及水污染情況、排污企業名單、行政處罰等情況每季度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十五、將第三十五條修改為:「在流溪河流域河道岸線功能分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從事建設活動的,應當符合河道岸線、飲用水水源保護、水污染防治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劃的要求。
流溪河幹流河道岸線和岸線兩側各五千米范圍內、支流河道岸線和岸線兩側各一千米范圍內非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區域,禁止新建、擴建下列設施、項目:
(一)危險化學品的貯存、輸送設施和垃圾填埋、焚燒項目,但經法定程序批準的國家與省重點基礎設施除外;
(二)畜禽養殖項目;
(三)高爾夫球場、人工滑雪場等嚴重污染水環境的旅遊項目;
(四)造紙、製革、印染、染料、含磷洗滌用品、煉焦、煉硫、煉砷、煉汞、煉鉛鋅、煉油、電鍍、釀造、農葯、石棉、水泥、玻璃、火電以及其他嚴重污染水環境的工業項目;
(五)市人民政府確定的嚴重污染水環境的其他設施、項目。
改建前款規定的設施、項目的,不得增加排污量。
本條例實施前已合法建成的本條第二款規定的設施、項目,不符合功能區規劃的,由所在區人民政府在本條例實施之日起三年內組織搬遷,並依法給予補償;未按要求搬遷的,依法予以關閉。
本條例實施前已建成的本條第二款規定的設施、項目,污染物排放不符合環境保護標准或者未辦理合法手續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廣州市違法建設查處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