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條例評價

條例評價

發布時間: 2022-08-08 19:01:46

⑴ 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執行情況評估

金鳳區關於《事業單位登記暫行條例》執行情況的評 估 報 告

自治區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

全面貫徹實施《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以來,金鳳區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已走過了10個年頭。十年來,隨著全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事業單位綜合配套改革的不斷深入,積極推行政事分開,使事業單位的市場主體地位日益顯現,法制觀念和法人意識逐漸增強,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也日趨完善與成熟。新形勢下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將執行情況報告如下:

一、《條例》執行情況

(一)做法和成效

第一,加強班子隊伍建設,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一是建立登記管理機構,充實了登記管理隊伍。金鳳區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核定按編制2名配齊了工作人員,做到了受理、審核、核准有專人辦理,工作程序規范合法。二是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規范登記年檢管理流程。分別建立了工作職責、服務承諾、登記管理程序及事業單位登記、年檢、變更、注銷等規章制度。

第二,規范程序,依法把關,高質量登記,嚴要求年檢。一是嚴格把好申請關、受理關、審核關、核准關、發證關、公告關,對事業單位登記年檢事項進行嚴格的審查核定。對不屬管轄范圍、不符合條件和材料不齊、內容不實的,堅決不予受理;對於違反程序或填寫不整潔、不規范的糾正後再辦理;對登記名稱、住所、經費來源、法定代表人等事項發生變更的事業單位,辦理變更登記手續後,再進行年檢;對於機構改革撤銷的事業單位依照程序予以注銷。在每年的年度檢驗中,嚴把年審關,對各單位提交的年度報告認真分析,嚴格把關,保證了登記工作和年檢換證工作的順利進行。二是開展了網上登記工作,現已有一家事業單位按要求進行了網上登記,為以後工作全部在網上進行奠定了基礎。

第三,明確職責、強化監督,提高事業單位登記率和信息管理。一是採取措施,強化日常監督管理。變被動等待辦理為主動上門服務。特別是近幾年來,登記局加強了對事業單位的日常監管工作,結合事業單位機構清理整頓、鄉鎮機構改革和行業改革,深入基層為事業單位指導事業單位依法履行法人職責和義務。為其講解政策,排憂解難。二是依法登記,及時公告。對於初始登記、變更登記、注銷登記的事業單位,及時進行了公告。

第四,建檔立卷,儲備信息。在搞好登記(備案)工作的同時,金鳳區重視對檔案信息資料的收集整理,專門購置了檔案盒和鐵卷櫃,對已登記的93個事業單位的檔案進行了排序、編號、歸檔,建立了檢索目錄,提高了檢索效率,並根據有關規定為社會和相關事業單位提供閱覽、復制、摘錄檔案提供了相關服務,發揮了檔案的利用價值。

第五,強化培訓學習,提高辦事人員和法定代表人素質。一是針對局兩名辦事人員不熟悉業務的情況,採取集中學習和自學相結合的方法,認真學習《事業單位登記暫行條例》、《細則》及有關文件,提高了登記管理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二是針對事業單位不熟悉業務的情況,採取開展登記業務與培訓相結合的方式,來一家講一家,提高法定代表人及相關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

(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部分事業單位對登記管理工作重視不夠。由於事業單位普遍存在依法從事其活動的意識不強,因此對事業單位登記、變更、年檢等工作不予重視,造成年檢工作拖拖拉拉,變更登記不及時;部分事業單位年檢資料提供不全,少數法人事業單位雖按法人登記但沒有具備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法人資格。

2、年檢時效性有待解決。事業單位職能歸並、機構整合所涉及的新設立登記、變更登記和注銷登記以及部分單位轉、改制需要保留牌子,處理債權、債務和人員安置等遺留問題,在年檢時限內難以完成,緩檢單位較多,造成年檢率有所下降。

3、對事業單位監督管理抓手不夠。《條例》和《實施細則》沒有賦予登記管理機關剛性抓手,只能通過說服教育加以糾正,監督執法強度較弱,獨立處置能力有限,工作被動,力不從心,影響了登記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

4、法定代表人不夠規范。在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中存在個別事業單位的負責人由其他主管部門領導兼任,也有少數事業單位的法定代表人由主管部門中層幹部來兼任的現象。這些現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事業單位登記業務的有序開展。
5、管理體制有待加強。2000年7月,中央編辦會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人事部等15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事業單位法人證書〉使用問題的通知》,規定事業單位在辦理刻制印章、開立帳戶、稅務登記、法律訴訟等諸多事項時必須提供《事業單位法人證書》。但從實際工作看,個別部門仍然沿襲以前的工作程序,使查驗《法人證書》工作流於形式。

6、事業單位獨立性差是長期困擾法人登記的瓶頸。有的單位財務不獨立,由其主管部門管理,或者財政部門為了工作的需要只認可部門統一預算管理;有的有職無權或責權脫鉤;有的從業人員少,其法人資格值得考量。這就造成了部分單位認為登記實質作用不大,「登記」和「不登記」對事業單位運行的影響不大,尤其是公益性強和具有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更是如此。市縣登記管理機關本身就不具備法人資格,又如何監管別人。

7、執法監督管理職能弱是滯阻登記管理的關鍵。《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賦予登記管理機關的監督職能太弱,對《事業單位法人證書》的監管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職能部門的協作和制約,缺乏監督管理的自主性、強制性和決定性。對事業單位依法開展監督檢查,無論是登記還是年檢僅限於書式審查。

8、管理機制不完善是當前登記管理乏力的根本。登記管理法律依據不夠完善,《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一直在「暫行」中,監督手段操作性不強。而且目前年檢的法定時間相對較短,法定代表人的管理滯後,單位資產(開辦資金)變更頻繁等都值得探討和研究。

(三)金鳳區登記管理現狀

1、截止目前,金鳳區共有各類事業單位95個(含公證處),其中政府直屬事業單位2個,部門所屬事業單位81個,鄉鎮街道事業單位12個。截止2011年4月底,金鳳區對符合登記條件的46家事業單位法人進行了登記,及時核發了事業單位法人證書,對經機構編制部門批準的47家非法人事業單位進行了備案。

2、事業單位絕大多數為政府機關所屬的事業單位,行政類(管理、監督、執法)和公益類事業單位居多,其經費來源多為財政支持,經區編辦批准,公證處、國土資源資源信息中心、西湖開發辦公室等3個事業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單位,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但目前這幾個單位均沒有工作業務,沒有經營性收入。經過多年改革純生產類事業單位已基本改制完成。

3、金鳳區符合登記條件事業單位都進行了登記,沒有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財產舉辦事業單位。

二、《條例》執行情況的總體評價

(一)對《條例》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

自《條例》頒布實施以來,金鳳區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在編委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編辦始終把登記工作作為目標責任納入年度計劃和工作任務中。登記管理機關認真貫徹執行《條例》及《實施細則》,圍繞事業單位改革大局,堅持以規范登記為基礎,以創新機制為動力,以突出監管為抓手,扎實有效地開展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有力地保障事業單位的合法權益,促進了事業單位公益職能的發揮。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已經逐步走向了依法登記管理的軌道,事業單位在登記管理工作中的角色也已由被動登記、變更、年檢向主動登記、變更、年檢轉變,實現了質的飛躍。幾年來,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為維護市場經濟和社會秩序做出了貢獻。

其主要意義體現在四方面:一是確立事業單位法人地位的需要。隨著《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及《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的出台,事業單位法人就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事業單位組織。這意味著進行了事業單位法人登記,就依法受法律保護。二是規范事業單位行為的需要。建立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制度,能夠有效地加強對事業單位的監督管理,規范事業單位行為。運用法制手段,使管理更加規范;三是通過年度報告公告等手段,掌握事業單位的運轉情況,對事業單位進行動態管理,提高對事業單位管理的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四是保障事業單位合法權益的需要。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制度明確了事業單位的法人地位,使事業單位在開展業務活動中有保障,能發揮其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應有的作用,為社會提供全面、優質的服務,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條例》執行存在的問題及相關規定的評價

1、 登記管理機關對法定代表人應具備的條件較難把握。《條例》和《實施細則》對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應具備的條件規定不夠具體。如兼職人員(非本單位人員)能否擔任法定代表人問題,在《條例》和《實施細則》中均找不到相關依據。

2、監管處罰措施執行困難。《條例》和《實施細則》對事業單位接受登記管理的監管措施雖有一些規定,如:對不參加年檢的事業單位,吊銷其法人證書,收回其印章,建議銀行凍結其銀行帳戶、建議要求其主管部門給予法定代表人行政處分等。但實際工作中執行起來困難較多。主要原因,一是大部分事業單位承擔著社會服務等公益職能,是社會生活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部分,無法也不可能停止其業務活動。二是目前絕大多數事業單位附屬於行政機關,事業單位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法人,主管部門與事業單位的關系密切,要求通過主管部門對事業單位及其法定代表人實施處罰,難度會很大。三是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構的權威性不強。目前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構均為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機構規格偏低,在執法過程中難以體現其權威性。

3、各級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關的機構、隊伍建設太薄弱。國務院令第411號《國務院關於修改〈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的決定》明確了事業單位登記管理的執法主體是各級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承擔事業單位設立登記、變更、注銷、年檢及監督管理等的具體工作。依照法定的許可權、范圍、條件和程序對事業單位實施登記管理,是各級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關必須遵守的基本准則。尤其在《行政許可法》實施後,擺在登記管理機關面前的責任尤為重大。但目前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人員配備偏少。由於人員力量不足,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關只停留在對事業單位日常登記、變更、年檢工作上,沒有更多的精力去開展業務調研,難以推進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的開拓創新。

三、對《條列》修改的意見和建議

1、關於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的問題。進一步明確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的條件 《條例》應該增加一條,即「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必須是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事業單位法人內部成員。」

2、關於事業單位法人注銷問題。進一步完善事業單位法人注銷登記的有效管理辦法 一是要加強宣傳引導,說明事業單位不及時辦理注銷登記手續的利害關系,促使事業單位及時辦理注銷登記手續。二是對於歷史遺留未能及時注銷的事業單位,適當簡化注銷登記的手續。如對於歷史遺留未能及時注銷的事業單位,可以由主管單位集中辦理申請、公告,進行注銷登記。

3、關於事業單位的監督問題。一是要建立協調監管機制。根據相關政策法規賦予各職能部的職權,建立互相協作,分工負責的行政管理機制,加強各部門間的配合與協調,形成設置有序、運行高效、分工負責和具有較強權威性的共同監管模式,強化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的監督管理。二是要建立社會監督機制。許多事業單位,大多從事社會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與人民群眾廣泛接觸,他們的工作質量、服務水平、辦事效率、社會影響,在人民群眾中自有評價。三是要建立獎懲激勵機制。科學的獎懲激勵機制,是加強監督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事業單位法人及其代理人的監督管理機制,要從登記的主體和客體兩方面考慮,

4、其他建議。

(1)建議在《條例》中增加經濟處罰的有關規定 ,如建議修改《條例》、《實施細則》,增以下條款:將《細則》第七十三條「依據前款規定撤銷登記,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不予撤銷」修改為:「依據……不予撤銷,但應給予適當的經濟處罰」。

(2)建議適當延長事業單位法人證書的有效期 。目前工商的企業法人證書、民政的社團法人證書、民辦非企業法人證書的有效期都是4年。建議事業單位法人證書的有效期,也可參照上述部門的做法。

(3)加強登記管理機構、隊伍的自身建設 。 一是加強機構隊伍建設。為了使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步入法定的規范程序,希望中編辦和國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對各級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關的機構性質、職能、機構規格、人員配備等方面作出更加具體的規定。二是加強學習,創新登記管理工作。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關要加強理論學習,將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活動與登記管理工作緊密結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理念,以全新的思維,創新的精神,服務的意識,扎實做好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要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業務素質和依法辦事的能力;要加強登記管理工作人員與事業單位經辦人員之間的溝通交流。可以充分利用網路等新媒體,創建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的QQ群,加強與事業單位經辦人的交流溝通,及時發送事業單位登記管理的有關信息、通知,為事業單位經辦人答疑解惑,幫助他們增強業務知識和提高工作效率。要重視學習外地先進管理經驗和做法,如一些省、市在創建事業單位法人協會、建立和完善事業法人治理結構、開展事業單位法人履職評估工作等方面都有一些比較好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研究。

銀川市金鳳區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四日

⑵ 山東省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從源頭上預防、減輕規劃實施對環境的不良影響,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與審查、規劃實施後的跟蹤評價以及其他相關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其組織編制的國土空間有關規劃和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以下統稱綜合性規劃),以及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設、旅遊、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以下統稱專項規劃),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第四條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應當堅持客觀全面、公正公開、分類管理的原則,注重專家審查與公眾參與相結合,統籌考慮規劃實施對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督導檢查、跟蹤評價和信息共享制度,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所需費用納入財政預算。

省人民政府應當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情況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重要內容。第六條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綜合指導協調和監督管理工作,並依照本條例的規定組織對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審查。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文化和旅遊等部門,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進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完善工作機制,鼓勵、支持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以多種方式參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活動。第二章評價第八條設區的市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編制綜合性規劃和專項規劃中的指導性規劃,應當在編制過程中組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編寫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第九條設區的市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組織編制下列專項規劃,應當在編制過程中組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編寫環境影響報告書:

(一)工業各行業規劃;

(二)種植業發展規劃、漁業發展規劃、畜牧業發展規劃;

(三)油(氣)田總體開發方案、流域水電規劃;

(四)流域、區域涉及河流、湖泊開發利用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綜合規劃和供水、水力發電等專業規劃,跨流域調水、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等規劃;

(五)內河航運規劃、主要港口和地區性重要港口總體規劃、公路運輸樞紐總體規劃、省道公路網規劃、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城際鐵路網建設規劃、集裝箱中心站布點規劃、地方鐵路建設規劃;

(六)城市建設專項規劃;

(七)旅遊區發展總體規劃;

(八)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土地開發整理規劃、海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規劃;

(九)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其他需要編寫環境影響報告書的規劃。第十條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屬於本條例第八條、第九條規定范圍內的規劃,應當在編制過程中組織環境影響評價,編寫相應的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環境影響報告書(以下統稱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所在的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已有相應規劃並且業已完成環境影響評價的,可以不再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國家和省另有規定的除外。第十一條產業園區管理機構編制產業園區總體規劃或者區域開發建設規劃時,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寫環境影響報告書。

前款所稱的產業園區,是指經批准設立的新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旅遊度假區、工業集聚區、工業園區等各類園區。第十二條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在規劃前期階段同步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所編寫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與規劃方案同步編制、同步論證、同步審定。

規劃編制機關對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質量負責。第十三條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應當符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准入清單等分區管控要求,並包括下列內容:

(一)規劃實施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估,主要包括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分析、不良環境影響的分析和預測、生態保護目標以及與相關規劃的環境協調性分析;

(二)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主要包括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政策、管理或者技術等措施。

⑶ 甘肅省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管理,防禦與減輕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地震安全性評價,是指根據對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場地周圍的地震活動與地震地質環境的分析,按照工程設防的風險水準,給出與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相應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動參數,以及場地的地震地質災害預測結果。

本條例所稱抗震設防要求,是指建設工程抗禦地震破壞的准則和在一定風險水準下抗震設計採用的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動參數。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抗震設防工作的領導,組織有關部門採取措施,做好相關工作。

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門統一負責全省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抗震設防要求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抗震設防要求的監督管理工作。

發展和改革、建設、國土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將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序,把抗震設防要求作為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查內容。

對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當將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和經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審定的抗震設防要求,列入建設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不符合前款規定的,項目審批部門不予批准立項,規劃部門不予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第六條下列建設工程必須進行專門地震安全性評價:(一)國家重大建設工程和受地震破壞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二)受地震破壞後可能引發放射性污染的核電站和核設施建設工程;(三)國家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准中規定的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建設工程;(四)大中型水庫大壩,大型水力、火力、風力發電工程,送變電樞紐工程,高等級公路、高速公路和鐵路干線上的大中型橋梁、中長隧道、鐵路大中型站的候車樓,機場及其新建和擴建的重要建築物,大中型廣播電視發射工程,長途郵電通信樞紐工程,大型工礦企業建設項目;(五)城市的公安消防、道路交通安全指揮中心和醫院、疾控中心、血站的重要建築,供水、供電、供氣等生命線工程,超限高層工程,學校、圖書館、展覽館、檔案館和教學科研實驗樓等人口密集場所的重要建設工程;(六)國家或者省重點文物保護工程;(七)位於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分界線附近兩側各8公里區域內的新建工程;(八)橫跨不同工程地質條件區域的大型建設工程;(九)位於地震活動斷層區域的重要建設工程;(十)位於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和重點監視防禦城市的重要建設工程;(十一)國務院有關行業主管部門規定或者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門與有關部門共同確定的有特殊要求的其他需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建設工程;(十二)省人民政府認為對本省有重大價值或者有重大影響的其他建設工程。第七條建設單位對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建設工程,應當在選址之後初步設計之前,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對其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並到市(州)以上地震工作主管部門辦理地震安全性評價相關手續。

地震安全性評價所需費用應當納入工程建設概算。第八條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實行資質管理制度。

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地震安全性評價資質申請三十日內,按照國家規定的條件對其進行審查。對符合甲、乙級資質的,由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審批;對符合丙級資質的,由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門發給丙級資質證書。未通過審查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單位並說明理由。第九條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應當遵守下列規定:(一)依照國家有關技術規范,組織實施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保證工作質量;(二)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採用的資料和有關數據應當真實、准確、全面;(三)嚴格執行物價部門核定的收費范圍和標准;(四)為建設單位保守商業秘密和技術秘密。第十條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在本省行政區域內承攬地震安全性評價業務的,應當持資質證書到建設工程所在地縣級以上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備案。

⑷ 青海省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2020修正)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管理,防禦和減輕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及其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地震安全性評價,是指根據對建設工程場地及周圍的地震地質環境與地震活動的分析,按照建設工程設防風險水準,給出與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相應的地震動參數或者地震烈度,以及場地的地震地質災害預測結果。
本條例所稱抗震設防要求,是指建設工程抗禦地震破壞的准則和在一定風險水準下抗震設計採用的地震動參數或者地震烈度。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抗震設防要求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住房城鄉建設、水利、交通運輸、自然資源以及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與地震安全性評價相關的工作。第五條重大建設工程、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以及國家和本省規定的其他建設工程,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
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建設工程的具體范圍,按照本條例所附《地震安全性評價建設工程范圍》執行。第六條建設單位對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建設工程,應當在選址之後初步設計之前,委託具備相應條件的單位或者機構對其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並到州(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備案。第七條承擔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單位或者機構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
(二)具有與承擔地震安全性評價相適應的地震學、地震地質學、地震工程學三個相關專業背景的技術人員,每個專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不少於二人;
(三)具有承擔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技術裝備和專用軟體系統,並具備相應的實驗、測試條件和分析能力;
(四)具有健全的質量管理體系。第八條承擔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單位或者機構在本省行政區域內承攬地震安全性評價業務的,應當到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建設工程所在地州(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備案。第九條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對建設工程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後,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和技術標准編制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並對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的質量負責。第十條建設單位應當將地震安全性評價成果交由第三方技術審查機構進行技術審查。
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通過技術審查後方可使用。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將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序。對未確定抗震設防要求的項目,不予辦理相關手續。
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建設工程,負責項目審批、核準的部門應當將經審定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納入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或者項目申請報告的審查內容。可行性研究報告或者項目申請報告中未包含抗震設防要求的,項目審批、核准部門不予審批、核准。
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等其他專業主管部門,應當將抗震設計納入建設工程初步設計或者設計文件的審查內容。建設工程的抗震設計未經審查或者審查未通過的,不得發放施工許可證。第十二條建設單位、勘察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應當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有關工程建設強制性標准,保證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質量。第十三條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建設工程竣工驗收時,建設單位應當在通知消防救援機構、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的同時通知同級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參加。建設工程不符合抗震設防要求的,建設單位應當組織整改,經復驗合格後方可使用。第十四條除本條例第五條規定以外的其他建設工程,按照經審定的地震小區劃圖確定抗震設防要求;未制定地震小區劃圖的,按照國家頒布的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確定抗震設防要求。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應當在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或者地震小區劃圖的基礎上提高一檔確定抗震設防要求。第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農村牧區民居抗震設防工作的指導和監督,制定相應政策,安排專項資金,組織實施地震安全示範工程,鼓勵和扶持農牧民建設符合抗震設防要求的民居。
農村牧區建制鎮、集鎮規劃區的公用建築以及異地扶貧搬遷、生態移民搬遷等建設工程,應當根據國家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或者地震小區劃圖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施工。

⑸ 新文職條例,如何,評價

軍委權威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職人員條例》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一、將現有軍隊人員分為軍官、士官、義務兵、文職人員四類;
二、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政策」,推進文職幹部、文職人員、非現役公勤人員、職工制度向統一的文職人員制度並軌;
三、建立與國家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制度相銜接、具有比較優勢的文職人員管理和保障制度機制;
四、建立統一的文職人員制度。把一些軍民通用、非直接參與作戰的現役人員崗位改由文職人員擔任,擴大文職人員編配范圍,以達到優化軍隊人員構成,達到節約軍隊人力資源成本,延攬社會優秀人才為軍隊建設服務的目的。
五、重塑我軍軍事力量體系的內在要求。從世界發達國家軍隊看,文職人員數量規模一般達到現役員額的一半以上。這次改革以後,我軍文職人員的數量規模也有了大幅的增加,編配范圍也進一步拓展,將對優化我軍力量構成、推進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產生重大而深遠影響。
六、打造高素質專業化軍事人才隊伍的迫切需要。這次改革,將在軍事人才培養、技術創新、資源管理和勤務保障等領域,廣泛編配文職人員,有利於把官兵從大量軍民通用、不參與一線作戰行動的崗位上解脫出來,集中精力提高軍事職業素養,也有利於提高文職人員隊伍建設標准和專業水平,從整體上推進軍事人員現代化。

⑹ 青海省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我省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工作,防禦和減輕地震災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結合本省的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凡在本省行政區域內進行各類建設工程項目的地震安全性評價,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地震安全性評價是指對建設工程項目場地進行的地震烈度復核、地震危險性分析、地震動參數確定、震害預測、地震地質穩定性評價。第四條縣級以上地震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管理和監督工作。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建設工程的重要程度初審或審定全省建設工程項目的抗震設防要求。第五條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地震行政主管部門提供的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建設工程項目的抗震設計、施工驗收和抗震加固工作。第六條計劃、建設等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各自的職權,配合地震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建設工程項目在進行可行性論證和立項審批時,必須有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參加。
經審定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必須作為建設工程項目審批的依據。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建設工程項目未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計劃行政部門不得審批立項,建設行政部門不得批准其施工。
地震安全性評價的費用在建設工程前期勘察費中列支。第七條下列建設工程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
(一)對社會有重大價值或者有重大影響的;
(二)受地震破壞後可能引發水災、水災、爆炸、劇毒或者強腐蝕性物質大量泄漏和其他嚴重次生災害的;
(三)國家和省確定的應做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其它建設工程。
本條第(一)項規定的建設工程項目,除國家規定的項目外,由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八條一般工業、民用建築必須按照國家頒布的地震烈度區劃圖或者地震動參數區劃圖規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第九條建設工程項目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根據建設工程的重要程度,應通過國家或省地震烈度評定機構評定。第十條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結束後,評價單位提出評價報告,並按下列規定對評價結果申報評定,由審定部門確定抗震設防要求:
(一)國家級建設工程項目由省地震烈度評定機構初審後,報國家地震評定機構評定,由國務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審定。
(二)省級以下建設工程項目由省地震烈度評定機構評定後,由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審定。第十一條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實行許可證制度。
具備國家地震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條件的單位,均可提出申請,經國家或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合格後發給《地震安全性評價許可證》並按許可證級別及規定的評價范圍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第十二條省外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必須持有國家地震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甲級《地震安全性評價許可證》,並經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門或建設工程項目所在州(地、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門驗證,方可承擔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第十三條承擔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單位,必須嚴格執行國家建設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規范。第十四條經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審定的建設工程項目的抗震設防要求,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變更。第十五條應當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建設工程項目,項目業主不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或者不按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的,由地震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改正,並處以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一般工業和民用建築不按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計或不按抗震設計施工的,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改正,並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罰。第十六條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不按地震安全性評價技術規范或標准開展評價業務的,由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對其處以五千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提請評價資格審批機關吊銷其評價許可證。
對沒有許可證或超越許可證許可權及沒有進行資格驗證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由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門處以違法所得一至二倍罰款。第十七條地震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十八條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申請復議,不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⑺ 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2017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管理,防禦與減輕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活動,必須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和本條例的規定,需要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必須嚴格執行國家地震安全性評價的技術規范,確保地震安全性評價的質量。第四條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負責全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監督管理工作。第五條國家鼓勵、扶持有關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科技研究,推廣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提高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科技水平。第二章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的資質第六條國家對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單位實行資質管理制度。
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單位必須取得地震安全性評價資質證書,方可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第七條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單位具備下列條件,方可向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申請領取地震安全性評價資質證書:
(一)有與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相適應的地震學、地震地質學、工程地震學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
(二)有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的技術條件。第八條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自收到地震安全性評價資質申請書之日起30日內作出審查決定。對符合條件的,頒發地震安全性評價資質證書;對不符合條件的,應當及時書面通知申請單位並說明理由。第九條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應當在其資質許可的范圍內承攬地震安全性評價業務。
禁止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超越其資質許可的范圍或者以其他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的名義承攬地震安全性評價業務。禁止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允許其他單位以本單位的名義承攬地震安全性評價業務。第十條地震安全性評價資質證書的式樣,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統一規定。第三章地震安全性評價的范圍和要求第十一條下列建設工程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
(一)國家重大建設工程;
(二)受地震破壞後可能引發水災、火災、爆炸、劇毒或者強腐蝕性物質大量泄露或者其他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包括水庫大壩、堤防和貯油、貯氣、貯存易燃易爆、劇毒或者強腐蝕性物質的設施以及其他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
(三)受地震破壞後可能引發放射性污染的核電站和核設施建設工程;
(四)省、自治區、直轄市認為對本行政區域有重大價值或者有重大影響的其他建設工程。第十二條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對建設工程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後,應當編制該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
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工程概況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技術要求;
(二)地震活動環境評價;
(三)地震地質構造評價;
(四)設防烈度或者設計地震動參數;
(五)地震地質災害評價;
(六)其他有關技術資料。第四章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的審定第十三條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負責下列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的審定:
(一)國家重大建設工程;
(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的建設工程;
(三)核電站和核設施建設工程。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負責除前款規定以外的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的審定。第十四條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自收到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之日起15日內進行審定,確定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第十五條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在確定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後,應當以書面形式通知建設單位,並告知建設工程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將其確定的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備案。

⑻ 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管理,防禦與減輕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活動,必須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和本條例的規定,需要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必須嚴格執行國家地震安全性評價的技術規范,確保地震安全性評價的質量。第四條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負責全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監督管理工作。第五條國家鼓勵、扶持有關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科技研究,推廣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提高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科技水平。第二章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的資質第六條國家對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單位實行資質管理制度。
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單位必須取得地震安全性評價資質證書,方可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第七條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單位具備下列條件,方可向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申請領取地震安全性評價資質證書:
(一)有與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相適應的地震學、地震地質學、工程地震學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
(二)有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的技術條件。第八條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自收到地震安全性評價資質申請書之日起30日內作出審查決定。對符合條件的,頒發地震安全性評價資質證書;對不符合條件的,應當及時書面通知申請單位並說明理由。第九條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應當在其資質許可的范圍內承攬地震安全性評價業務。
禁止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超越其資質許可的范圍或者以其他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的名義承攬地震安全性評價業務。禁止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允許其他單位以本單位的名義承攬地震安全性評價業務。第十條地震安全性評價資質證書的式樣,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統一規定。第三章地震安全性評價的范圍和要求第十一條下列建設工程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
(一)國家重大建設工程;
(二)受地震破壞後可能引發水災、火災、爆炸、劇毒或者強腐蝕性物質大量泄露或者其他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包括水庫大壩、堤防和貯油、貯氣、貯存易燃易爆、劇毒或者強腐蝕性物質的設施以及其他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
(三)受地震破壞後可能引發放射性污染的核電站和核設施建設工程;
(四)省、自治區、直轄市認為對本行政區域有重大價值或者有重大影響的其他建設工程。第十二條建設單位應當將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業務委託給具有相應資質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第十三條建設單位應當與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訂立書面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第十四條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對建設工程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後,應當編制該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
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工程概況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技術要求;
(二)地震活動環境評價;
(三)地震地質構造評價;
(四)設防烈度或者設計地震動參數;
(五)地震地質災害評價;
(六)其他有關技術資料。第十五條建設單位應當將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報送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審定。第四章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的審定第十六條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負責下列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的審定:
(一)國家重大建設工程;
(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的建設工程;
(三)核電站和核設施建設工程。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負責除前款規定以外的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的審定。第十七條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自收到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之日起15日內進行審定,確定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

⑼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其組織編制的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和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以下稱綜合性規劃),以及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設、旅遊、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以下稱專項規劃),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的具體范圍,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擬訂,報國務院批准後執行。第三條對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應當遵循客觀、公開、公正的原則。第四條國家建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共享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所需資料實行信息共享。第五條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所需的費用應當按照預算管理的規定納入財政預算,嚴格支出管理,接受審計監督。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或者對規劃實施過程中產生的重大不良環境影響,有權向規劃審批機關、規劃編制機關或者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舉報。有關部門接到舉報後,應當依法調查處理。第二章評價第七條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對規劃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第八條對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應當分析、預測和評估以下內容:
(一)規劃實施可能對相關區域、流域、海域生態系統產生的整體影響;
(二)規劃實施可能對環境和人群健康產生的長遠影響;
(三)規劃實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之間以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關系。第九條對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應當遵守有關環境保護標准以及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和技術規范。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制定,並抄送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第十條編制綜合性規劃,應當根據規劃實施後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編寫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
編制專項規劃,應當在規劃草案報送審批前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編制專項規劃中的指導性規劃,應當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編寫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
本條第二款所稱指導性規劃是指以發展戰略為主要內容的專項規劃。第十一條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規劃實施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估。主要包括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分析、不良環境影響的分析和預測以及與相關規劃的環境協調性分析。
(二)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主要包括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政策、管理或者技術等措施。
環境影響報告書除包括上述內容外,還應當包括環境影響評價結論。主要包括規劃草案的環境合理性和可行性,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規劃草案的調整建議。第十二條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環境影響報告書(以下稱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由規劃編制機關編制或者組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機構編制。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對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質量負責。第十三條規劃編制機關對可能造成不良環境影響並直接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專項規劃,應當在規劃草案報送審批前,採取調查問卷、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公開徵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對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意見。但是,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與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有重大分歧的,規劃編制機關應當採取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進一步論證。
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在報送審查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中附具對公眾意見採納與不採納情況及其理由的說明。第十四條對已經批準的規劃在實施范圍、適用期限、規模、結構和布局等方面進行重大調整或者修訂的,規劃編制機關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重新或者補充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第三章審查第十五條規劃編制機關在報送審批綜合性規劃草案和專項規劃中的指導性規劃草案時,應當將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作為規劃草案的組成部分一並報送規劃審批機關。未編寫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的,規劃審批機關應當要求其補充;未補充的,規劃審批機關不予審批。

⑽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的條例內容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其組織編制的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和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以下稱綜合性規劃),以及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設、旅遊、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以下稱專項規劃),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的具體范圍,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擬訂,報國務院批准後執行。
第三條
對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應當遵循客觀、公開、公正的原則。
第四條
國家建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共享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所需資料實行信息共享。
第五條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所需的費用應當按照預算管理的規定納入財政預算,嚴格支出管理,接受審計監督。
第六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或者對規劃實施過程中產生的重大不良環境影響,有權向規劃審批機關、規劃編制機關或者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舉報。有關部門接到舉報後,應當依法調查處理。
第二章評價
第七條
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對規劃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第八條
對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應當分析、預測和評估以下內容:
(一)規劃實施可能對相關區域、流域、海域生態系統產生的整體影響;
(二)規劃實施可能對環境和人群健康產生的長遠影響;
(三)規劃實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之間以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關系。
第九條
對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應當遵守有關環境保護標准以及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和技術規范。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制定,並抄送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條
編制綜合性規劃,應當根據規劃實施後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編寫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
編制專項規劃,應當在規劃草案報送審批前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編制專項規劃中的指導性規劃,應當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編寫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
本條第二款所稱指導性規劃是指以發展戰略為主要內容的專項規劃。
第十一條
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規劃實施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估。主要包括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分析、不良環境影響的分析和預測以及與相關規劃的環境協調性分析。
(二)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主要包括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政策、管理或者技術等措施。
環境影響報告書除包括上述內容外,還應當包括環境影響評價結論。主要包括規劃草案的環境合理性和可行性,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規劃草案的調整建議。
第十二條
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環境影響報告書(以下稱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由規劃編制機關編制或者組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機構編制。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對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質量負責。
第十三條
規劃編制機關對可能造成不良環境影響並直接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專項規劃,應當在規劃草案報送審批前,採取調查問卷、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公開徵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對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意見。但是,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與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有重大分歧的,規劃編制機關應當採取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進一步論證。
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在報送審查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中附具對公眾意見採納與不採納情況及其理由的說明。
第十四條
對已經批準的規劃在實施范圍、適用期限、規模、結構和布局等方面進行重大調整或者修訂的,規劃編制機關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重新或者補充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第三章審查
第十五條
規劃編制機關在報送審批綜合性規劃草案和專項規劃中的指導性規劃草案時,應當將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作為規劃草案的組成部分一並報送規劃審批機關。未編寫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的,規劃審批機關應當要求其補充;未補充的,規劃審批機關不予審批。
第十六條
規劃編制機關在報送審批專項規劃草案時,應當將環境影響報告書一並附送規劃審批機關審查;未附送環境影響報告書的,規劃審批機關應當要求其補充;未補充的,規劃審批機關不予審批。
第十七條
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審批的專項規劃,在審批前由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召集有關部門代表和專家組成審查小組,對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審查。審查小組應當提交書面審查意見。
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審批的專項規劃,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查辦法,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第十八條
審查小組的專家應當從依法設立的專家庫內相關專業的專家名單中隨機抽取。但是,參與環境影響報告書編制的專家,不得作為該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小組的成員。
審查小組中專家人數不得少於審查小組總人數的二分之一;少於二分之一的,審查小組的審查意見無效。
第十九條
審查小組的成員應當客觀、公正、獨立地對環境影響報告書提出書面審查意見,規劃審批機關、規劃編制機關、審查小組的召集部門不得干預。
審查意見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基礎資料、數據的真實性;
(二)評價方法的適當性;
(三)環境影響分析、預測和評估的可靠性;
(四)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五)公眾意見採納與不採納情況及其理由的說明的合理性;
(六)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的科學性。
審查意見應當經審查小組四分之三以上成員簽字同意。審查小組成員有不同意見的,應當如實記錄和反映。
第二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審查小組應當提出對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修改並重新審查的意見:
(一)基礎資料、數據失實的;
(二)評價方法選擇不當的;
(三)對不良環境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估不準確、不深入,需要進一步論證的;
(四)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存在嚴重缺陷的;
(五)環境影響評價結論不明確、不合理或者錯誤的;
(六)未附具對公眾意見採納與不採納情況及其理由的說明,或者不採納公眾意見的理由明顯不合理的;
(七)內容存在其他重大缺陷或者遺漏的。
第二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審查小組應當提出不予通過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意見:
(一)依據現有知識水平和技術條件,對規劃實施可能產生的不良環境影響的程度或者范圍不能作出科學判斷的;
(二)規劃實施可能造成重大不良環境影響,並且無法提出切實可行的預防或者減輕對策和措施的。
第二十二條
規劃審批機關在審批專項規劃草案時,應當將環境影響報告書結論以及審查意見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
規劃審批機關對環境影響報告書結論以及審查意見不予採納的,應當逐項就不予採納的理由作出書面說明,並存檔備查。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可以申請查閱;但是,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第二十三條
已經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包含具體建設項目的,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應當作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依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可以根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分析論證情況予以簡化。
第四章跟蹤評價
第二十四條
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規劃實施後,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及時組織規劃環境影響的跟蹤評價,將評價結果報告規劃審批機關,並通報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
第二十五條
規劃環境影響的跟蹤評價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規劃實施後實際產生的環境影響與環境影響評價文件預測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之間的比較分析和評估;
(二)規劃實施中所採取的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有效性的分析和評估;
(三)公眾對規劃實施所產生的環境影響的意見;
(四)跟蹤評價的結論。
第二十六條
規劃編制機關對規劃環境影響進行跟蹤評價,應當採取調查問卷、現場走訪、座談會等形式徵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
第二十七條
規劃實施過程中產生重大不良環境影響的,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及時提出改進措施,向規劃審批機關報告,並通報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
第二十八條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發現規劃實施過程中產生重大不良環境影響的,應當及時進行核查。經核查屬實的,向規劃審批機關提出採取改進措施或者修訂規劃的建議。
第二十九條
規劃審批機關在接到規劃編制機關的報告或者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建議後,應當及時組織論證,並根據論證結果採取改進措施或者對規劃進行修訂。
第三十條
規劃實施區域的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總量控制指標的,應當暫停審批該規劃實施區域內新增該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一條
規劃編制機關在組織環境影響評價時弄虛作假或者有失職行為,造成環境影響評價嚴重失實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三十二條
規劃審批機關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對依法應當編寫而未編寫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的綜合性規劃草案和專項規劃中的指導性規劃草案,予以批準的;
(二)對依法應當附送而未附送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專項規劃草案,或者對環境影響報告書未經審查小組審查的專項規劃草案,予以批準的。
第三十三條
審查小組的召集部門在組織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時弄虛作假或者濫用職權,造成環境影響評價嚴重失實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審查小組的專家在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中弄虛作假或者有失職行為,造成環境影響評價嚴重失實的,由設立專家庫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取消其入選專家庫的資格並予以公告;審查小組的部門代表有上述行為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三十四條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機構弄虛作假或者有失職行為,造成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嚴重失實的,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予以通報,處所收費用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附則
第三十五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要求本行政區域內的縣級人民政府對其組織編制的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和本條例的規定製定。
第三十六條
本條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浙江導司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0 21:35:58 瀏覽:697
法律責任的特點是 發布:2025-01-20 21:13:14 瀏覽:172
多措並舉開展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20 20:13:22 瀏覽:955
法院凍結汽車 發布:2025-01-20 19:39:02 瀏覽:447
鄭州名律師 發布:2025-01-20 18:42:13 瀏覽:519
中級經濟法只看郭守傑 發布:2025-01-20 18:40:48 瀏覽:501
新疆司法拍賣網 發布:2025-01-20 18:27:06 瀏覽:509
噪音擾民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0 18:10:15 瀏覽:906
刑事案件法院旁聽 發布:2025-01-20 17:42:50 瀏覽:486
職業衛生法律知識櫥窗資料 發布:2025-01-20 17:37:23 瀏覽: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