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管理條例
Ⅰ 天津市河道管理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河道管理,保障防洪、排澇和供水安全,改善城鄉水環境和生態,發揮河道的綜合效益,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河道(包括湖泊、水庫、人工水道)的整治、保護、利用和其他相關管理活動。
河道內的航道,同時適用國家和本市有關航道管理的規定。第三條本市對河道實行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積極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第四條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河道管理工作的領導,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資金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河道防汛和清障工作,嚴格執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第五條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是本市河道行政主管部門,對本市河道實施統一監督管理,並負責行洪河道、城市供排水河道和有關水庫(以下統稱市管河道)的管理。
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是區河道行政主管部門,在市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市管河道以外河道的管理。
環保、市容、漁業、旅遊、航道、國土資源等有關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相關工作。第六條河道的修建、維護、管理實行統一管理、分級負責。
河道的確定和分級管理,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方案,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第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河道安全、維護河道水環境和參加防汛搶險的義務;都有勸阻、制止和舉報危害河道安全、破壞河道水環境行為的權利。第二章河道整治與建設第八條河道專業規劃由市和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納入本級城鄉規劃。
其他各類專業規劃涉及河道的,應當與河道專業規劃相協調。
編制詳細規劃涉及河道的,應當事先徵求水行政主管部門意見。第九條河道的整治與建設應當服從流域規劃、區域規劃和城鄉規劃,符合國家和本市規定的防洪、排澇、通航、供水標准以及其他有關技術要求。
河道的整治與建設應當滿足河道基本功能的要求,實施水環境生態綜合整治,以實現河道通暢、水清岸綠的目標。
河道整治與建設應當考慮生態的完整性,注重保護、恢復河道及周邊的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景觀。
河道整治與建設選用的材料應當符合國家標准。第十條河道的整治與建設,由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
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河道專業規劃和河道實際狀況,制定河道整治與建設的年度計劃;對影響防洪安全、水質和環境景觀的河道應當列入當年年度計劃,安排整治。第十一條水行政主管部門進行河道整治涉及航道的,應當兼顧航運需要,並事先徵求航道行政管理部門的意見。
航道行政管理部門進行航道整治,應當符合防洪和供水安全要求,並事先徵求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第十二條河道清淤和加固堤防取土等河道整治需要佔用的土地,由市和區人民政府按照國家和本市的有關規定調劑解決。
因整治河道增加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佔用。
清淤等河道整治的棄土,由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管理、使用和處置,主要用於河道整治與建設,免交相關費用。第三章河道保護第十三條河道管理應當設定管理范圍,並根據堤防的重要程度、堤基地質條件等實際情況設定保護范圍。
河道管理范圍為岸線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區,堤防護岸、護堤地及河道入海口。
河道保護范圍是與河道管理范圍相連的堤防安全保護區。第十四條水庫的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由市和區人民政府另行規定。第十五條水庫以外其他河道管理范圍的護堤地,按照下列規定劃定:
(一)海河、永定新河、獨流減河、子牙新河、潮白新河為河堤外坡腳以外各三十米;
(二)州河、泃河(含引泃入潮)、還鄉河(含故道和分洪道)、薊運河、青龍灣減河(含引青入潮)、永定河、北運河、金鍾河、子牙河、南運河(獨流減河以上)、大清河、中亭河(左堤)為河堤外坡腳以外各二十五米;
(三)北京排污河、馬廠減河(獨流減河以上)、新開河為河堤外坡腳以外各二十米;
(四)市管河道以外的河道為河堤外坡腳以外各十米。
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建成區內的行洪河道不宜設護堤地的,在河道兩側各設不小於十五米寬的防汛搶險通道,視為護堤地。外環河以公路側、對岸外側以上河口外緣為准向外延伸十五米,視為護堤地。
Ⅱ 江西省河道管理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加強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發揮江河湖泊的綜合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區、蓄洪區、滯洪區)。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長江河段和其他跨省河道的管理,國家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條開發利用河道的水、土等資源和整治河道、防治水害,應當服從流域綜合規劃和防洪的總體安排,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綜合利用,講求效益,促進各項事業的發展。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是本行政區域河道的主管機關(以下簡稱河道主管機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設立的河道管理機構隸屬同級河道主管機關領導。各級堤防管理單位歸口同級河道主管機關管理。第五條河道管理范圍按下列原則確定:有堤防的河道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區、堤防及護堤地,其中有堤防的湖泊以堤防護堤地外緣為界,包括周邊界之內的水域、洲灘、出入湖水道;無堤防的河道按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設計洪水位確定。
河道的具體管理范圍未劃定或者需要變動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機關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立樁定界。第六條河道管理實行按水系統一管理和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各級河道主管機關按下列分工實施管理:
(一)本省行政區域內的長江河段和其他跨省河道,由省河道主管機關根據流域統一規劃實施管理。
(二)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和鄱陽湖由省河道主管機關實施管理。
(三)本省跨行政區域的河道,由上一級河道主管機關實施管理。
(四)其他河道由所在地河道主管機關實施管理。
河道主管機關可以委託河道管理機構或者下一級河道主管機關實施管理。
省管河段的具體范圍由省河道主管機關劃定。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加強對河道管理工作的領導,及時處理河道管理方面的重大問題。河道防汛抗洪和清障工作實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河道堤防安全和參加防汛搶險的義務。第二章河道整治與建設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河道主管機關應當根據規劃,合理安排對河道整治與建設的投入,積極組織興建河道整治工程,加強對蓄洪區、滯洪區、水庫以及江河堤防等防洪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增強防洪能力。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機關應當根據流域綜合規劃和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通航標准及其他有關技術要求,按河道管理許可權編制河道整治與建設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上一級河道主管機關備案。第十條河道的整治與利用以及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進行建設,應當服從河道的整治規劃,保持河勢穩定和行洪、航運的通暢。第十一條在進行河道整治時,涉及航道的,應當兼顧航運的需要,並事先徵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對有關設計和計劃的意見。
交通運輸主管部門進行航道整治,應當符合防洪安全要求,並事先徵求河道主管機關對有關設計和計劃的意見。第十二條禁止圍湖造田和修建填湖工程。已經建成的圍湖、填湖工程,列入平退規劃的應當予以平退,保留的應當按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進行治理;對於危害防洪安全的圍湖工程和影響行洪的建築物及設施,按照誰設障、誰清除的原則,由防汛指揮機構責令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指揮機構組織強行清除,所需費用由設障者承擔。第十三條在跨行政區域的邊界河道修建排水、阻水、引水、蓄水等水工程以及河道整治工程,必須經上一級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第十四條在河道管理范圍內興建工程或者進行其他作業活動,需破挖大堤或者損害其他河道工程時,應當報告堤防管理單位,並經有管轄權的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工程施工必須接受堤防管理單位及其上級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竣工後必須按原標准修復並接受河道主管機關的安全管理。第十五條河道管理范圍內的建設項目的工程建設方案,依法須經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的,應當按照本條例規定的河道分級管理許可權,經相應的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未經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的,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
建設項目經批准後,建設單位應當將施工安排告知河道主管機關。
Ⅲ 吉林市河道管理條例(2020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河道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發揮河道環境、生態等綜合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河道(含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區、蓄洪區、滯洪區)的管理。第三條河道管理范圍包括河道內的水域、整治工程、沙洲、灘地(含耕地、林地)、行洪區、兩岸堤防及護堤地。
有堤防的河道按兩岸堤防背水面護堤地邊線確定;無堤防(包括未達規劃設計標準的堤防)的河道按規劃設計洪水位確定;尚未批准規劃設計的河道按歷史最高洪水位確定。第四條河道管理實行河長制,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屬地管理、生態優先、綜合治理、科學利用的原則,服從防洪的總體安排。第五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是本行政區域內河道的主管部門。其主要職責是:
(一)宣傳、貫徹、執行有關河道的法律、法規和規章,查處違法行為;
(二)組織制定、實施河道的防洪、整治建設和綜合開發利用規劃;
(三)負責河道管理范圍內用河行為和工程建設方案審查及工程施工的監督檢查;
(四)組織制定和實施河道防洪調度及清障計劃方案;
(五)負責河道堤防、灘地、水面管理和堤防工程的維修養護;
(六)負責河道管理方面的其他工作。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吉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吉林經濟技術開發區、吉林中新食品區(以下簡稱開發區)管委會,按照職責分工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河道管理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第六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規定的職責,加強日常巡查,制止違法行為,做好河道的維修養護和清淤疏浚、保潔等工作。
村民(居民)委員會可以依法制定村規民約或者居民公約,引導村民、居民自覺維護河道整潔,協助做好河道的清淤疏浚、保潔工作。第七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河道堤防安全和參加防汛搶險的義務。第二章河道整治與建設第八條市、縣(市)、區河道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流域綜合規劃、防洪標准和通航標准及有關技術要求,按照河道管理許可權編制河道整治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報上級河道主管部門備案。
市城區、各縣(市)沿河城鎮的河道整治專業規劃,須納入城市及城鎮建設總體規劃。第九條河道整治與建設、河道資源的開發利用,應當服從河道整治規劃,符合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通航標准和其他有關技術要求,保持河勢穩定和行洪、航運暢通,維護堤防及河道工程的安全。第十條修建開發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類工程和跨河、穿河、穿堤、臨河的橋梁、碼頭、道路、渡口、管道、纜線等建築物及設施,建設單位必須按照河道管理許可權,將工程建設方案報送河道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方可開工建設。未經河道主管部門審查同意的,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
建設單位在編制立項文件向河道主管部門提出建設項目申請時,須提供以下文件:
(一)申請書;
(二)建設項目所依據的文件;
(三)建設項目涉及河道與防洪部分的初步方案;
(四)佔用河道管理范圍內土地情況及該建設項目防禦洪澇的設防標准與措施;
(五)建設項目對河勢變化、堤防安全、河道行洪、河水水質的影響以及採取的補救措施;
一般的建設項目需提供有關的圖件和資料;重要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還應提供詳盡的防洪評價報告。第十一條河道管理范圍內的建設項目開工前,建設單位應當將施工安排送河道主管部門備案。施工安排應當包括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施工佔用河道情況及施工期防汛措施。
建設單位必須按照批準的工程規模、標准和高程進行施工。
工程竣工後,由河道主管部門按防洪渡汛要求進行驗收,建設單位應在六個月內將工程竣工資料報河道主管部門備案。
因工程施工造成河道淤積和植被破壞的,建設單位必須按規定的時間和要求進行清淤和恢復植被。第十二條在河道上修建橋梁、碼頭和其它設施,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所確定的河寬進行,不得縮窄河道,不得擠占行洪區。
橋梁和棧橋、跨河管道和線路的凈空高度及穿河管線、纜線的埋深必須符合防洪和航運要求。
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河道管理條例
第一條為加強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發揮河流湖泊的綜合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及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自治區境內的天然河道、人工水道(包括湖泊、行洪區、滯洪區)。第三條開發利用河流湖泊水資源和防治水害,應當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綜合利用、講求效益,服從防洪的總體安排,促進各項事業的發展。第四條自治區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是自治區境內河道的主管機關,負責全區河道的統一管理工作;州、市(地)、縣(市、區)人民政府水行政管理主管部門是本行政區域內的河道主管機關,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實施河道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依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協助河道主管機關實施河道管理工作。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自治區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按照統一的流域綜合規劃,負責兵團范圍內河道的管理工作;其水管理機構在業務上接受自治區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機關的領導。兵團各師、農牧團場的河道的管理工作接受當地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機關的監督管理。第五條河道管理實行按水系統一管理和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跨州、市(地)的河流(或重要河段),州、市(地)之間的界河河道,由自治區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機關或其授權的河流流域管理機構實施管理;跨縣(市、區)的河流(或重要河段),縣(市、區)之間的界河河道,由州、市(地)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機關或授權的河流流域管理機構實施管理;其他河道由各州、市(地)或縣(市、區)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機關實施管理。
國境邊河道,按國家有關規定進行管理。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河道管理工作的領導,支持、督促有關部門認真履行河道管理職責,實現河道管理良性發展,為自治區的經濟建設服務。第七條各級河道主管機關及其授權的河流流域管理機構,依照國家法律、法規,負責河道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執行供水計劃和防洪調度命令,維護水工程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第八條河道防汛和清障工作實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河道堤防安全和參加防汛搶險的義務。第九條對在河道管理和防汛搶險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各級人民政府給予表彰、獎勵。第十條河道的整治與建設,應當服從流域綜合規劃,符合國家防洪標准和其他有關技術要求,維護堤防安全,保持河勢穩定和行洪暢通。河道整治規劃按河道主管許可權由各級河道主管機關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十一條修建開發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類工程和跨河、穿河、穿堤、臨河的橋梁、碼頭、道路、渡口、管道、纜線等建築物及設施,建設單位必須按照河道管理許可權,將工程建設方案報送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後,方可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履行審批手續。
建設項目經批准後,建設單位應當將施工安排書面告知河道主管機關。
工程竣工後,經河道主管機關依照國家防洪標准驗收合格後方可使用,並服從河道主管機關的安全管理。第十二條河道堤防上已建的涵、閘、泵站和埋設的穿堤管道纜線等建築物及其設施,河道主管機關應當定期檢查,對不符合國家防洪標准要求的,原建設單位應負責改建,廢棄的應當負責清除並回填加固,保持河道的原有效能。第十三條河道岸線的建設和利用,應當服從河道防洪、輸水的要求和河道整治規劃,保持河勢穩定。計劃部門在審批利用河道岸線的建設項目時,應當事先徵求河道主管機關的意見。第十四條州、市(地)之間的界河,以及跨行政區域的河道,未經有關各方達成協議或上級河道主管機關批准,禁止單方面修建排、攔、引、蓄等水工程及河道整治工程。
協議一經達成,各方應嚴格執行。在執行協議過程中發生爭議的,應當報請上一級河道主管機關處理,在未處理前,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變更協議,強行施工。第十五條按照河道整治規劃修築的兩岸堤防之間的區域為河道行洪區。
無堤防河段的行洪區按其上、下游堤防設計和校核洪水位確定行洪區。
無堤防河流的行洪區按河道整治規劃設計和校核的洪水位確定。第十六條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草場、林地)、行洪區、兩岸堤防及護堤地。
無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為:有治理規劃的,按兩岸規劃的堤防外邊界線之間的區域確定;無規劃的按兩側岸坎為界,無岸坎的河道可按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設計洪水位線間的區域確定。
河道的具體管理范圍和護堤地的寬度及其立標定界等工作,由各級河道主管機關根據有關規定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擬定,報有管轄權的人民政府批准。
Ⅳ 蘇州市河道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河道管理,保障防汛安全,改善城鄉水環境,發揮河道綜合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河道(含湖泊、盪、漾)的整治、利用、保護及其相關的管理活動。
本市行政區域內長江防洪工程設施、湖泊等的管理,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河道內的航道,同時適用航道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第三條市和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河道管理工作的領導,統一制定和組織實施河道規劃,維護河道水環境,提高河道防洪排澇能力,發揮河道綜合功能。
鎮人民政府按照其職責許可權,做好本行政區域內河道管理的相關工作。第四條市和縣級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規定的許可權,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河道的統一管理和監督。
市河道管理機構受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委託,負責市區城市河道的日常管理;縣級市、區河道管理機構受同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委託,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河道的日常管理。
交通、建設、規劃、環保、城管、國土、農林(漁業)、城市綠化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河道管理的相關工作。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河道、維護水環境和依法參加防汛搶險的義務,並有權對違反河道管理的行為進行制止和舉報。
對保護河道、維護水環境和防汛搶險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由各級人民政府或者水行政主管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河道規劃與整治第六條本市河道綜合規劃和市區河道專業規劃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分別根據流域、區域等水利規劃、城市總體規劃以及分區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組織編制,報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縣級市、區河道專業規劃由同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本市河道綜合規劃以及縣級市、區城市總體規劃組織編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編制河道規劃涉及航道、漁業等管理活動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徵求有關部門的意見。
編制航道、漁業等專業規劃和沿河城鎮總體規劃,有關部門應當徵求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第七條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河道規劃提出河道規劃控制線方案,經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實施。
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導河水流向、保護堤岸的工程,以及各類涉及河道的建設項目,應當嚴格按照河道規劃控制線實施。第八條河道規劃控制線范圍內的土地,由國土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水行政主管部門核定,並按照國務院規定的許可權報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後,劃定為規劃保留區。
規劃保留區內不得建設與防洪無關的工礦工程設施。確需建設的,應當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報請批准,並徵求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第九條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河道規劃制定河道整治計劃,定期對河道進行疏浚。對淤積嚴重以及影響防洪排澇、水系溝通和景觀的河道,應當優先安排整治。
河道整治需要佔用的土地,由當地人民政府解決,並按照規定辦理用地手續;因河道整治所增加的土地,屬國家所有,應當優先用於河道整治。
河道整治涉及航道、漁業等管理活動的,應當徵求交通、漁業等部門的意見。第十條交通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航道整治,應當符合防洪標准,並徵求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在河道中設置航道、調整航道技術等級,應當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方案,徵求水行政主管部門意見後,報有權機關批准和備案。第三章河道管理與保護第十一條河道劃分為市管河道、縣管河道和鎮村河道,分別由市和縣級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方案,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
市管河道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監督管理;縣管河道由縣級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監督管理;鎮村河道由鎮人民政府負責日常管理。由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監督管理的河道,可以授權下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監督管理。第十二條有堤防的河道管理范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全部水域、沙洲、灘地(含可耕地)、堤防、防汛通道、護堤地。
無堤防的河道管理范圍為水域、沙洲、灘地及河口兩側各五至十米,或者根據歷史最高洪水位、設計洪水位確定。
Ⅵ 甘肅省河道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保護河道生態環境,發揮河道綜合功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河道的保護、治理、利用和管理等相關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河道包括江河、湖泊、水庫庫區、人工水道、行洪區。第三條河道的保護、治理和利用,應當服從防洪總體安排,遵循全面規劃、嚴格保護、綜合治理、合理利用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河道保護和治理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河道保護、治理和管理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第五條河道管理實行按流域統一管理和區域分級管理相結合的體制。
流域管理機構在其管轄范圍內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和水行政主管部門授予的河道監督管理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河道的監督管理工作,其所屬的河道管理機構負責日常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河道管理的相關工作。第六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加強河道管理的宣傳教育,普及河道保護的相關知識,引導公眾自覺遵守河道管理的相關規定。
村(居)民委員會可以制定村規民約或者居民公約,引導村(居)民自覺維護河道整潔。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編制河道整治、河道采砂、水域岸線保護等規劃,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流域管理機構管理的河道,由流域管理機構負責編制,徵求當地人民政府意見後,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實施。
編制航運、水力發電、漁業養殖等相關規劃時,應當徵求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的意見。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和完善河道管理檔案,加強河道管理信息化建設。第二章河道保護與治理第九條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行洪區及兩岸堤防、堤防背水面護堤地。無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根據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設計洪水位確定。
根據堤防的重要程度、堤基土質條件等,可以在河道管理范圍的相連地域劃定堤防安全保護區。
河道的管理范圍和堤防安全保護區,由縣級人民政府按照本省水利工程土地劃界的有關標准劃定,向社會公告並設立標志。流域管理機構直接管理的河道由流域管理機構會同當地國土、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劃定方案。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流域管理機構應當根據河道管理和防洪的需要,組織河道清淤、疏浚,保持河道暢通。第十一條不得填堵、佔用或者拆毀江河的故道、舊堤、原有工程設施等;確需填堵、佔用或者拆毀的,應當科學論證,經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城鄉建設不得降低河道水系功能,不得將天然河道改為暗河(渠),不得擅自填堵、縮減原有河道溝叉、貯水湖塘窪淀和廢除原有防洪堤岸;確需填堵、縮減或者廢除的,應當科學論證,經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二條城鄉建設不得佔用河道灘地,不得將河道灘地作為基本農田或者占補平衡用地。對於長期居住在河道灘地的群眾,當地人民政府應當有計劃地組織外遷。第十三條河道管理范圍內攔水、蓄水工程,應當按照調度方案運行,保證河道合理生態流量,保護河道生態環境。第十四條航道整治應當符合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要求,並將航道整治方案或者疏浚計劃送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徵求意見。第十五條在界河河道內修建取水、引水、排水、阻水、蓄水、排渣工程及河道整治工程,應當經毗鄰各方協商一致,報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第三章河道利用第十六條河道管理范圍內的河道資源利用應當經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同意。第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河道水產養殖的管理,合理確定水產養殖規模和布局,減少水產養殖污染。河道水產養殖不得妨礙行洪安全和水利工程運行安全。第十八條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新建、擴建、改建開發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類工程和其他跨河、穿河、跨堤、穿堤、臨河、攔河的建築物、構築物及設施,建設單位應當將工程建設方案報經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審查同意後,方可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履行審批手續。
對需要佔用河道管理范圍內土地,跨越河道空間或者穿越堤防、灘地、河床的建設項目,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應當對項目位置和界限進行審查,項目施工應當按照審查批準的位置和界限進行。
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河道管理機構應當加強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位置、界限及相關措施落實的現場監督管理,並組織專項驗收,專項驗收合格後,建設項目方可投入運行。
Ⅶ 保定市河道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河道管理,保障防洪供水安全,發揮河道的綜合功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河道的規劃、建設、管理與保護等活動。
河道包括湖泊、水庫、人工水道、行洪區、蓄洪區、滯洪區。
河道內的航道,同時適用有關航道管理的法律、法規。第三條河道管理堅持防洪為主、生態優先、科學規劃、綜合治理、注重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第四條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河道管理工作的領導,將河道管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河道建設、維修養護、生態補水、管理運行等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依法參與河道治理。第五條市、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是本行政區域內的河道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河道管理工作。市城區水系管理機構受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委託負責競秀區、蓮池區、保定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范圍內河道的相關管理工作。
發展和改革、財政、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與城鄉建設、城市管理、生態環境、農業農村、交通運輸、行政審批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河道管理的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按照規定職責做好本區域內河道管理的相關工作。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做好本區域內河道的管理和清潔工作。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河道堤防安全和參加防汛搶險的義務,有權對違反河道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勸阻、投訴和舉報。第二章整治與建設第七條河道的整治與建設,應當服從流域綜合規劃和城市防洪規劃,符合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通航標准和其他有關技術要求,維護堤防安全,保持河勢穩定和行洪、航道暢通。第八條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河道整治與建設規劃,組織實施河道整治與建設。
河道整治與建設應當加強堤防、護岸綠化工作,合理布置生態綠化、人文景觀、休閑娛樂等設施,保護生態功能和河道歷史風貌,維持河道的自然形態,防止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積,美化河道環境。堤防、護岸的綠化不得採用對堤防工程和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植物。第九條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新建、擴建、改建跨河、穿河、穿堤、臨河的橋梁、碼頭、道路、涵閘、渡口、管道、纜線、取水、排水等工程設施,應當符合國家和省規定的防洪標准、技術要求和相關規劃,建設項目應當依法報有管轄權的行政審批部門審查同意。
行政審批部門在審查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申請時,可以根據國家有關規定,要求申請者提供對水利工程功能影響的報告和防洪評價報告。
經批準的建設項目,項目性質、規模、地點發生較大變化時,以及自批准之日起三年內未開工建設的,應當依法重新向有管轄權的行政審批部門履行審批手續。第十條水行政主管部門對河道管理范圍內的建設活動以及建築物、構築物、設施等負有監督管理責任,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門的依法監督管理。第十一條堤防上已修建的涵閘、泵站和埋設的穿堤管道、纜線等建築物及設施,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定期檢查,對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責令其限期改建。第十二條城鎮、村莊建設和發展不得佔用河道灘地和護堤地。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在編制和審查沿河城鄉規劃時,應當事先徵求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第十三條因修建水庫、整治河道所增加的可利用土地,屬於國家所有,由市、縣級人民政府優先用於移民安置、河道管理與整治。第十四條縣級邊界河道管理,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未經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邊界河道、渠道上擴大排水、加大引水、設障阻水或者縮小河道、渠道斷面及過水能力;
(二)未經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河道、渠道內修建挑水、擋水、蓄水工程及有損相鄰地區利益的工程;
(三)因河道管理發生爭議時,應當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市人民政府裁決。第三章管理與保護第十五條河道的具體管理范圍,由市、縣級人民政府負責劃定並向社會公布。第十六條河道管理范圍內的水域、沙洲、灘地、兩岸堤防和護堤地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侵佔。
Ⅷ 江西省河道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發揮江河湖泊的綜合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境內的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區、蓄洪區、滯洪區)。
本省境內的長江河段和其他跨省河道的管理,國家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條開發利用河道的水、土等資源和整治河道、防治水害,應當服從流域綜合規劃和防洪的總體安排,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綜合利用、講求效益,促進各項事業的發展。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包括地區行政公署,下同)水行政主管部門是本行政區域河道的主管機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設立的河道管理機構隸屬同級河道主管機關領導。各級堤防管理單位歸口同級河道主管機關管理。第五條河道管理范圍按下列原則確定:
有堤防的河道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少洲、灘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區、堤防及護堤地,其中有堤防的湖泊以堤防護堤地外緣為界,包括周邊界之內的水域、洲灘、出入湖水道;無堤防的河道按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設計洪水位確定。
河道的具體管理范圍未劃定或者需要變動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立樁定界。第六條河道管理實行按水系統一管理和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各級河道主管機關按下列分工實施管理:
(一)本省境內的長江河段和其他跨省河道,由省河道主管機關根據流域統一規劃實施管理。
(二)贛江、撫河、信江、鐃河、修河和鄱陽湖由省河道主管機關實施管理。
(三)本省跨行政區域的河道,由上一級河道主管機關實施管理。
(四)其他河道由所在地河道主管機關實施管理。
河道主管機關可以授權或者委託河道管理機構或者下一級河道主管機關實施管理。
省管河段的具體范圍由省河道主管機關劃定。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加強對河道管理工作的領導,及時處理河道管理方面的重大問題。河道防汛抗洪和清障工作實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河道提防安全和參加防汛搶險的義務。第二章河道整治與建設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河道主管機關應當根據規劃,合理安排對河道整治與建設的投入,積極組織興建河道整治工程,加強對蓄洪區、滯供區、水庫以及江河堤防等防洪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增強防洪能力。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機關應當根據流域綜合規劃和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通航標准及其他有關技術要求,按河道管理許可權編制河道整治與建設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上一級河道主管機關備案。第十條河道的整治與利用以及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進行建設,應當服從河道的整治規劃,保持河勢穩定和行洪、航運的通暢。第十一條在進行河道整治時,涉及航道的,應當兼顧航運的需要,並事先徵求交通部門對有關設計和計劃的意見。
交通部門進行航道整治,應當符合防洪安全要求,並事先徵求河道主管機關對有關設計和計劃的意見。第十二條禁止圍湖造田和修建填湖工程。已經建成的圍湖、填湖工程,應當按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進行治理;對於危害防洪安全的圍湖工程和影響行洪的建築物及設施的,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清障方案,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十三條在跨行政區域的邊界河道修建排水、阻水、引水、蓄水等水工程以及河道整治工程,必須經上一級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第十四條在河道管理范圍內興建工程或者進行其他作業活動,需破挖大堤或者損害其他河道工程時,應當報告堤防管理單位,並經有管轄權的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工程施工必須接受堤防管理單位及其上級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竣工後必須按原標准修復並接受河道主管機關的安全管理。第十五條河道管理范圍內的建設項目,必須按照本條例規定的河道分級管理許可權,經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方可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履行審批手續。
報省、省轄市、地區河道主管機關審批的建設項目,應當經下一級河道主管機關初審。第十六條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的管理,按下列程序進行:
(一)建設單位編制立項文件時,必須按河道管理許可權向河道主管機關提出申請,並提供必要的分析論證資料。
(二)經批準的建設項目開工前,建設單位應當將批准文件和施工安排報送河道主管機關,由河道主管機關出具同意開工的審核意見後,方可辦理開工手續。
(三)建設項目施工期間,河道主管機關應當對其是否符合同意書的要求進行檢查,被檢查單位應當接受監督,如實提供情況。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以及施工安排作較大變動時,應當事先徵得河道主管機關同意。出現涉及江河防洪和建設項目安全方面問題時,河道主管機關應當及時提出處理意見,建設單位必須執行。
(四)建設單位應當在建設項目驗收前六十日將有關文件資料報送河道主管機關,竣工驗收應當有河道主管機關參加。經河道主管機關檢驗合格,工程方可啟用。
建設單位在報送項目立項文件時,必須附有河道主管機關的審查同意書,否則計劃主管部門不予審批。
Ⅸ 江蘇省河道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河道管理和保護,規范開發利用,保障防洪和供水安全,改善水生態環境,發揮河道的綜合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河道(包括湖泊、水庫、人工水道、行洪區、蓄洪區、滯洪區)的管理、保護和利用,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河道管理實行全面規劃、統籌兼顧、保護優先、綜合治理、合理利用的原則,服從防洪的總體安排。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河道管理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河道管理單位,將河道管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河道建設、維修養護、管理運行所需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是本行政區域內河道的主管部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做好河道管理的有關工作。
經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水利工程管理機構,履行法律、法規規定和省人民政府賦予的河道監督管理職責。
對本省行政區域內由流域管理機構直接管理的河道,流域管理機構按照國家規定履行河道管理職責。第六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規定的職責,加強日常巡查,制止違法行為,做好河道的維修養護和清淤疏浚、保潔等工作。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可以依法制定村規民約或者居民公約,引導村民、居民自覺維護河道整潔,協助做好河道的清淤疏浚和保潔工作。第七條全面實行河長制,落實河道管理保護地方主體責任,建立健全部門聯動綜合治理長效機制,統籌推進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維護河道健康生命和河道公共安全,提升河道綜合功能。第八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新聞媒體應當加強河道管理和保護的宣傳教育,普及河道管理和保護的相關知識,引導公眾自覺遵守河道管理和保護的法律法規。
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對違反河道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制止和舉報。對管理和保護河道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或者水行政主管部門給予獎勵。第二章管理和保護第九條省、設區的市、縣(市、區)、鄉鎮(街道)四級設立總河長,河道分級分段設立河長。總河長、河長名單向社會公布。第十條各級總河長是本行政區域內河長制的第一責任人,組織領導、協調解決河長制落實過程中的重大問題,組織督促檢查、績效考核和問責追究。
各級河長負責組織相應河道的管理、保護、治理等工作,開展河道巡查,協調、督促解決河道管理保護中的問題。
各相關部門按照分工履行職責,落實河長制有關工作。第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河長制考核評價制度和公眾參與信息平台,並聘請有關專業組織、社會公眾對河長的履職情況進行監督和評價。第十二條河道管理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下級管理服從上級管理的管理體制。對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的河道,下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按照職責許可權的規定,根據河道的統一規劃和管理技術要求實施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河道分級管理許可權制定河道管理名錄,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第十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做好本行政區域內河道水系、水域狀況、開發利用等基礎情況調查工作,建立和完善河道檔案,加強河道管理的信息化建設。第十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河道分級管理許可權,按照防洪、水資源配置和保護的總體安排,會同發展改革、交通運輸等部門編制河道保護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報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河道保護規劃應當包括河道管理范圍、保護范圍與管理保護措施,防洪治澇措施,蓄水、輸水要求與措施,水功能區劃、水質保護目標與管理保護措施,生態保護目標與保護措施,河道內重要基礎設施保護措施,資源開發利用控制指標,飲用水源保護區和飲用水源準保護區的劃分方案與管理保護措施以及岸線資源利用與保護、河道采砂管理,河道佔用清退與清淤方案、河道管理方案等內容。
河道保護規劃應當符合流域、區域綜合規劃和防洪、水資源等專業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生態紅線保護規劃等規劃相銜接。其他專業規劃應當與河道保護規劃相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