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人民調解條例
① 江蘇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決定》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必須動員和組織全社會的力量,運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文化的和教育的等多種手段,整頓治理社會治安,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保障社會穩定。第三條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堅持打擊和防範並舉,治標和治本兼顧,重在治本的方針;實行誰主管誰負責,專門工作和群眾路線相結合的原則。第四條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基本任務是:
(一)依法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嚴懲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分子;
(二)依法查禁賣淫嫖娼、吸食毒品、賭博等危害社會治安的違法行為;
(三)採取各種措施,加強治安行政管理工作;
(四)加強對全體公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鼓勵群眾自覺維護社會秩序,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五)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建立健全各項治安防範制度;
(六)調解、疏導民間糾紛,緩解社會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
(七)加強對違法犯罪人員的教育、挽救、改造工作,妥善安置刑滿釋放和解除勞動教養的人員,預防和減少重新違法犯罪。第二章組織領導第五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加強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領導,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納入本地區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一組織實施,並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保障。第六條機關、團體和企業事業單位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由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政府統一領導。跨越兩個以上行政區域的,由其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的人民政府領導,上級人民政府認為應當由自己直接領導的除外。
企業事業單位的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本系統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指導、檢查和督促。第七條省、市、縣和市轄區設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
鄉、鎮以及城市街道設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小組。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是:
(一)依照國家關於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法律、政策,結合實際,統一部署本地區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並督促實施;
(二)調查、分析本地區的社會治安狀況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情況,提出相應措施;
(三)指導、協調所轄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實行齊抓共管;
(四)檢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的執行情況,總結推廣典型經驗,決定獎懲事項或者向人民政府提出獎懲建議;
(五)辦理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交辦的有關事項。第八條地方各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負責處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日常工作。第三章司法機關、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的職責第九條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政府各部門和各社會團體必須互相協調,密切配合,結合本身業務,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共同承擔維護治安的社會責任。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司法行政等政府職能部門應當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充分發揮骨幹作用。
各機關、部門和社會團體應當建立以法定代表人為主要責任人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責任制。
各機關、部門應當加強所屬基層組織的建設,改進工作作風,密切干群、警群關系,做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第十條公安部門是社會治安工作的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偵查、依法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活動,加強治安防範和公共場所、特種行業、暫住人口等方面的治安管理,檢查、指導機關、團體和企業事業單位的治安保衛工作以及群眾性治安保衛組織的工作。對管制、剝奪政治權利、緩刑、假釋和監外執行的犯罪分子(以下統稱監外罪犯),依法進行監督考察,對所外執行的勞動教養人員加強管理教育,對免予起訴和免予刑事處分的人員以及有違法和輕微犯罪行為的人員進行幫助教育。第十一條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對罪該追究刑事責任的犯罪分子及時提起公訴,對免予起訴人員加強考察教育,對監外罪犯的執行情況實行監督。正確處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控告和申訴,緩解社會矛盾。對有關部門和發案單位提出檢察建議,幫助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強治安防範。
② 江蘇省保護消費者權益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加強對商品生產經營和服務的社會監督,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省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的消費者,是指有償獲得商品和服務用於生活需要的單位和個人;所稱的生產經營者,是指為社會生產、銷售商品和提供服務的單位和個人。第三條凡在本省范圍內從事上述活動的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均適用本條例。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本條例在本行政區域內的實施。第二章消費者的權利和義務第五條消費者享有以下權利:
(一)了解商品和服務的質量、價格情況。
(二)自由選擇商品和服務。
(三)購買商品和接受服務有權獲得安全、衛生、質量、價格、計量等保障。
(四)購買的商品如不符合質量標准,有權要求修、換、退。
(五)因商品和服務本身的原因而受到損害時,有權索賠或投訴、起訴。第六條消費者應盡以下義務:
(一)遵守社會公德,尊重生產經營者的勞動和服務。
(二)挑選時應愛護商品。
(三)應按說明書安裝、使用和維護保養商品。
(四)投訴應符合事實,並提供購物憑證及有關證據。第三章生產經營者的責任第七條生產經營者必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堅持公平合理、誠實信用的原則,加強自身的工作監督,不得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第八條生產經營者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生產、銷售的商品必須符合規定的質量標准,按規定附有檢驗合格證、使用說明書,標明廠名、廠址、生產日期。對有時效期限的商品,必須註明失效時間。進口商品必須經國家有關檢驗部門的檢驗合格,方能進入市場銷售。
達不到規定的標准、等級,但仍有使用價值的商品,應降價出售,並在產品或包裝上標明「處理品」字樣,食品類還應經衛生部門認可。
(二)嚴禁生產、銷售明令淘汰、過期失效、腐爛變質以及其他危害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商品。
(三)必須遵守國家的物價政策和物價管理規定,不準擅自提價、變相漲價,出售商品必須明碼標價。
(四)不準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舊充新、摻雜使假、短尺少秤。
(五)不準假冒他人注冊商標。
(六)不準用虛假廣告欺騙消費者。
(七)不準搭售商品。
(八)按國家規定或雙方約定應實行包修、包換、包退的,必須履行;進口耐用消費品由經營單位負責包修、包換、包退。
(九)出售需要開封、測試的商品,應當場開封、測試。
(十)為消費者提供的服務,必須安全、衛生、適時,符合質量規定和收費標准。第四章管理和監督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依法保護消費者權益,支持公眾和社會團體開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社會監督活動。第十條各級工商和物價、衛生、標准、計量、商檢等行政管理部門及司法機關,應按各自職責,加強對生產經營者的管理和監督,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本條例規定,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應及時依法查處。第十一條新聞輿論機構應對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干涉、壓制新聞輿論機構關於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真實報道。第十二條消費者協會是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指導消費的社會團體;在人民政府指導下,協助行政管理部門對商品和服務進行社會監督。
縣級以上行政區應建立消費者協會,其活動經費由人民政府資助。第十三條消費者協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接受消費者投訴,對投訴事件進行調查、調解。對小額投訴經調解不成的,可以仲裁。
(二)參與對商品和服務的質量、價格、安全、衛生、計量進行檢查和測定。對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等嚴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生產經營者進行批評、揭露,必要時公布廠商字型大小或移送行政、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三)進行商品質量跟蹤。參與優質產品、優質服務的評選和撤銷活動。
(四)支持或代表不特定的多數消費者對嚴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提起訴訟。
(五)涉及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問題,可向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提出查詢。第十四條消費者協會應盡以下義務:
(一)接受消費者咨詢,宣傳商品知識,進行消費指導。
(二)接受公眾監督,提高辦事效率。
(三)徵集消費者意見,向政府及有關部門、生產經營者反映,並提出建議。
(四)調解、仲裁要公平合理。
③ 江蘇省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公正及時處理勞動人事爭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規范調解、仲裁程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以下簡稱《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以下簡稱《公務員法》)、《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職人員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勞動人事爭議,適用本辦法。第三條處理勞動人事爭議,應當根據事實,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則,著重調解,及時裁決,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企業、事業單位調解、鄉鎮(街道)調解、行業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等多渠道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機制。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指導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第二章調解第五條發生勞動人事爭議,當事人可以到下列調解組織申請調解:
(一)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
(二)事業單位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委員會;
(三)區域性、行業性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
(四)依法設立的基層人民調解組織;
(五)在鄉鎮(街道)、村(社區)設立的具有勞動人事爭議調解職能的組織。第六條企業、事業單位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委員會由勞動者代表和用人單位代表組成,人數由雙方協商確定,雙方人數應當對等。勞動者代表由工會委員會成員擔任或者由全體勞動者推舉產生,用人單位代表由單位負責人指定。
調解委員會主任由工會委員會成員或者雙方推舉的人員擔任。第七條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應當建立健全調解登記、調解記錄、督促履行、檔案管理、業務培訓、統計報告、工作考評等制度。第八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用人單位應當採取措施支持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開展調解工作。第九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總工會、司法行政部門、人民法院指導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開展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工作,共同開展調解員的業務培訓工作。第十條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接到當事人調解申請後,對屬於勞動人事爭議受理范圍且各方當事人同意調解的,應當在3日內受理,對不屬於受理范圍或者一方當事人不同意調解的,應當做好記錄,並書面通知當事人。第十一條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調解勞動人事爭議,應當自受理調解申請之日起15日內結束,但是,當事人書面同意延期的可以延長。在15日內或者當事人同意的期限內未達成調解協議的,為調解不成。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仲裁。第十二條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製作的調解協議書應當載明當事人基本情況、調解請求事項、調解結果和協議履行期限、履行方式等。第十三條經調解組織調解達成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協議的,自調解協議生效之日起15日內,當事人可以共同向調解組織所在地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審查確認申請,仲裁委員會經審查,認為符合法律規定的,對調解協議出具仲裁調解書;認為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出具不予確認決定書。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不予確認決定的,當事人可以就該爭議事項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第十四條發生勞動人事爭議,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可以在徵得當事人同意後主動調解。調解組織也可以接受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的委託、移交、邀請進行調解。
委託、移交調解的調解期限不超過15日,調解期限不計入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期限。第十五條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條第二款規定申請支付令被人民法院裁定終結督促程序後,勞動者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應當受理。
依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十六條規定申請支付令被人民法院裁定終結督促程序後,勞動者可以依據調解協議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三章仲裁第十六條省、設區的市、縣(市)設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可以根據案件處理實際需要,在本轄區內的鄉鎮(街道)、村(社區)設立巡迴仲裁庭。第十七條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由幹部主管部門代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相關部門代表、軍隊及聘用單位文職人員工作主管部門代表、工會代表和用人單位代表等組成,總人數應當是單數。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主任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負責人擔任,副主任由組成單位負責人擔任。
④ 無錫市《關於刑事和解工作的若干意見(試行)》全文
江蘇省揚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江蘇省揚州市人民檢察院
江 蘇 省 揚 州 市 公 安 局
江 蘇 省 揚 州 市 司 法 局
揚中法會(2007)2號
關於刑事和解工作的若干意見(試行)
第一條 為充分發揮司法機關的職能作用,切實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鈍化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等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有關規定,結合我市司法工作實際,制定本意見。
第二條 本意見所稱刑事和解,是指對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單處財產刑的輕微刑事犯罪案件,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在依法行使職權時,主動或委託人民調解組織開展的,促使被害人因犯罪所造成的物質、精神損失得到有效補償,同時促進加害人順利回歸社會,從而化解社會矛盾的工作方法。
對於下列案件,可以適用刑事和解:
告訴才處理的案件:
1、侮辱、誹謗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2、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一款);
3、虐待案(刑法第二百六十條第一款);
4、侵佔案(刑法第二百七十條)。
(二)下列可能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單處財產刑的輕微刑事案件:
故意傷害案(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一款);
非法侵入住宅案(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條);
侵犯通信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條);
遺棄案(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條);
因合法債務、經濟糾紛引發的非法拘禁案。
(三)過失致人重傷案、過失致人死亡案、交通肇事案;
(四)因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矛盾引發的人身損害、侵犯財產犯罪案件;
(五)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
(六)其他適合刑事和解的案件。
第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適用本意見:
(一)行為人繫纍犯,或在服刑、緩刑、勞動教養和被採取強制措施期間故意犯罪的;
(二)行為人多次犯罪的;
(三)被害人是單位的案件;
(四)其他不宜適用和解的刑事案件。
第五條 刑事案件在審查受理、立案偵查、審查起訴、審判階段,均可以進行和解工作。
刑事和解的期限計入辦案機關的辦案期限。
第六條 對於符合本意見規定的案件,辦案機關在辦理案件過程中可以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辯護人或法定代理人提出進行刑事和解的建議。
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加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委託的律師可以以書面或口頭的形式向辦案機關提出要求刑事和解的申請。
第七條 刑事和解工作應當遵循自願原則,必須在當事人雙方自願的情況下適用。禁止強迫、威脅或誘使當事人接受和解協議。
第八條 刑事和解工作應在查清事實、分清責任的基礎上進行,在雙方當事人互諒互讓中「案結事了」,禁止「和稀泥」。
第九條 涉及到未成年人的刑事和解案件,做和解工作時應通知未成年當事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到場。
第十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進行刑事和解工作,可以邀請人民調解組織,或者當地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人員,或者雙方當事人熟悉的人員參加。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受理案件後,對符合和解條件的刑事案件,可委託人民調解組織先行調解。
第十二條 委託人民調解組織進行調解的,由辦案機關所在地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或加害行為發生地、當事人居住地的街道(鄉、鎮)人民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
第十三條 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在七日內完成調解工作,並將《案件委託人民調解反饋函》移送辦案機關。達成和解協議並履行的,人民調解委員會還應當將《人民調解協議書(副本)》和《人民調解協議履行情況記錄》等材料移送辦案機關。
第十四條 辦案機關對委託人民調解組織進行調解達成和解協議的刑事案件,應當審查和解協議是否符合本意見的有關規定。對符合本意見規定的和解協議,辦案機關應當確認其效力,並依據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作出相應的處理,對於受強迫、威脅等非當事人自願而達成的和解協議,應當認定為無效。
第十五條 委託人民調解組織進行調解的刑事案件,受害人、加害人在該程序中對案件事實的陳述,未在刑事訴訟活動中經法庭質證確認的,不得作為定罪量刑的證據。
第十六條 辦案機關和人民調解組織進行刑事和解工作,應當製作筆錄。達成和解協議的,雙方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應當簽名、蓋章,並分別送達雙方當事人,主持和解機關應當留存一份備查。
第十七條 當事人自行和解,經辦案機關審查,符合本意見有關規定的,視為達成和解協議。
第十八條 刑事案件達成和解協議並履行的,公安機關應依法作出不予立案的決定或撤銷案件的決定。
第十九條 公安機關對於符合本意見有關規定,作出不立案或撤銷案件的決定,應當由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後執行,並報同級人民檢察院備案審查。
第二十條 檢察機關發現公安機關不立案或撤銷案件的理由不能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立案追訴。
第二十一條 人民檢察院收到移送審查起訴的刑事案件,經審查符合本意見有關規定的案件,可以進行和解或者委託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
第二十二條 人民檢察院對達成和解協議並履行的案件,可根據案情作出不起訴決定。對依法應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的案件,在移送起訴的同時應提出酌情從輕處罰的建議。
第二十三條 人民檢察院作出不起訴決定的,應當由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並報送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備案。
上級人民檢察院發現下級人民檢察院的不起訴決定有錯誤的,應當予以撤銷,並予以追訴。
第二十四條 人民法院對經審查符合本意見規定的案件,可以在一審宣判前進行和解或委託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對於在偵查、審查起訴階段未經過和解,或者雖經和解但未達成和解協議,或者雖已達成和解協議但未履行的,亦可進行刑事和解或促使當事人履行和解協議。
第二十五條 人民法院對於達成和解協議並履行的,可以根據案情分別作出處理:對於自訴案件,應當准許自訴人撤訴;對於公訴案件,可以建議檢察機關撤回起訴或判決對被告人免予刑事處罰,或對被告人酌情從輕處罰。對於符合刑法第七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的,可以適用緩刑。
對於檢察機關撤回起訴的案件,由檢察機關作出不起訴決定。
第二十六條 如果和解未達成協議或者協議未履行的,應當及時轉入刑事訴訟程序進行審理,不得將未達成協議或未履行協議作為對加害人從重處罰的理由。
第二十七條 本意見自2OO7年8月1日起試行。如上級司法機關有新規定的,依照上級的規定執行。
⑤ 寧波市人民調解條例
第一條為了完善人民調解制度,規范人民調解活動,及時化解民間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人民調解活動。
本條例所稱人民調解,是指人民調解委員會通過說服、疏導等方法,促使當事人在平等協商基礎上自願達成調解協議,解決民間糾紛的活動。第三條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應當遵循自願平等、依法合理、及時便民、尊重當事人權利的原則。
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不收取任何費用。第四條市和縣(市)區、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將人民調解納入社會治理體系,建立健全人民調解工作協調機制,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
市和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完善對人民調解工作的考核評價機制,推動人民調解在化解矛盾糾紛中發揮基礎作用。第五條市和縣(市)區司法行政機關是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機關,具體承擔下列職責:
(一)貫徹實施人民調解工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二)總結、推廣人民調解工作經驗;
(三)定期組織人民調解員業務培訓;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縣(市)區司法行政機關的派出機構負責承擔轄區內人民調解工作的日常指導職責。第六條基層人民法院是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業務指導機關,具體承擔下列職責:
(一)協助司法行政機關做好人民調解員培訓工作;
(二)開展人民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工作;
(三)對審判實踐中發現的人民調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司法建議;
(四)邀請人民調解員旁聽依法公開審理的案件。第七條民政部門應當會同司法行政機關指導村(居)民委員會做好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的選舉工作。第八條人民調解委員會是依法設立的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其任務是:
(一)調解民間糾紛,防止民間糾紛激化;
(二)通過人民調解工作開展法制宣傳;
(三)向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設立單位反映民間糾紛和人民調解工作的情況。第九條鄉(鎮)、街道和村(居)民委員會依法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根據需要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第十條在民間糾紛相對集中的行業領域,有關行業協會或者其他社會團體可以依法設立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
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設立單位應當負責該領域人民調解的專業指導工作。第十一條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設立單位應當為人民調解委員會開展工作提供辦公條件和必要的工作經費。第十二條鄉(鎮)、街道和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可以根據民間糾紛化解需要,向特定區域、行業領域或者其他組織派駐人民調解工作室。該特定區域、行業領域相關單位或者其他組織應當為調解工作的開展提供便利。
村(居)民委員會、企業事業單位人民調解委員會可以建立調解小組和信息員隊伍。第十三條設立、變更、撤銷人民調解委員會或者調解工作室以及人民調解委員會選任、聘任、罷免和解聘調解員的,其設立單位應當在三十個工作日內向所在地縣(市)區司法行政機關辦理備案,並提交人民調解委員會名稱、組成人員和辦公地點等相關的材料。
縣(市)區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及時將備案情況通報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並及時在其網站上公布人民調解委員會和人民調解員相關信息。
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備案及備案情況通報工作由相關司法行政機關負責。第十四條人民調解委員會及其人民調解工作室應當使用規范的名稱、標識和印章,建立規范的文書檔案。第十五條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根據民間糾紛化解的需要,建立專職和兼職相結合的人民調解員隊伍,提高化解糾紛的能力和水平。
人民調解員應當參加司法行政機關組織的業務知識培訓。
鼓勵符合條件的社會工作者、志願者擔任兼職人民調解員。第十六條司法行政機關可以根據需要,從具備法律、醫療衛生、交通事故、勞動人事爭議等方面專業知識的人員中聘任人民調解工作專家,組建人民調解工作專家庫,為人民調解委員會開展工作提供咨詢意見或者建議。
⑥ 安徽省人民調解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和規范人民調解工作,及時調解民間糾紛,維護社會安定,促進社會和諧,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人民調解活動及相關的指導管理工作。第三條本條例所稱人民調解,是指人民調解委員會經糾紛當事人申請或者同意,依據法律、法規、規章、政策以及社會公德,通過說服、疏導、協商等方法,促成糾紛當事人自願達成和解協議的活動。
本條例所稱民間糾紛,是指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公民與其他組織之間涉及民事權利義務的糾紛。第四條人民調解應當遵循合法合理、平等自願、及時便民、尊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原則。
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不得收取費用。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和管理。
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日常工作由其所在地的司法所具體指導和監督。第六條基層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對在人民調解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和人民調解員,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第八條鼓勵根據自願原則和具體情況,因時因地採取其他方式調解民間糾紛。第二章人民調解委員會和人民調解員第九條人民調解委員會是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
人民調解委員會主要開展以下工作:
(一)調解民間糾紛,促進鄰里和睦、社會和諧;
(二)通過調解民間糾紛宣傳法制,弘揚社會公德,預防民間糾紛發生;
(三)向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反映民間糾紛和調解工作開展的情況。第十條村(居)民委員會、鄉(鎮)、街道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
村(居)民委員會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根據需要,可以以自然村、小區(樓院)等為單位,設立調解小組。
人民調解委員會之間沒有隸屬關系。第十一條人民調解委員會由委員三至九人組成,設主任一人;根據需要,可以設副主任。主任、副主任在委員中產生。
多民族聚居地區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有人數較少的民族的委員。
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有適當比例的女性委員。第十二條村(居)民委員會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除由村(居)民委員會成員兼任的以外,由群眾推舉產生。第十三條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可以從下列人員中聘任:
(一)鄉(鎮)、街道轄區內村(居)民委員會設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
(二)鄉(鎮)、街道的司法助理員;
(三)在鄉(鎮)、街道轄區內居住的其他人員。第十四條人民調解委員會根據需要可以聘請社會志願人員擔任調解員。
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和調解員統稱人民調解員。
人民調解員應當公道正派,在群眾中有威信,熱心人民調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知識和政策水平。第十五條人民調解員任(聘)期三年,每三年推舉或者聘任一次,可以連任或者續聘。
人民調解員不能履行職務的,由原推舉或者聘任單位另行推舉或者聘任;嚴重失職或者違法亂紀的,由原推舉或者聘任單位撤換。第十六條人民調解員調解民間糾紛,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徇私舞弊,偏袒一方糾紛當事人;
(二)侮辱糾紛當事人;
(三)泄露糾紛當事人的隱私、商業秘密;
(四)索取、收受糾紛當事人的財物或者謀取其他不正當利益;
(五)擴大和激化矛盾。第三章民間糾紛的受理和調解第十七條發生民間糾紛,糾紛當事人可以向住所地或者糾紛發生地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提出書面或者口頭調解申請,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受理和調解;糾紛當事人沒有申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可以主動調解,但糾紛當事人表示異議的除外。
跨地區的民間糾紛,由相關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共同調解。
人民調解委員會受理和調解民間糾紛,應當進行登記。第十八條人民調解委員會不得受理和調解下列糾紛:
(一)法律、法規規定由專門機關處理的;
(二)人民法院、公安機關或者其他機關已經依法處理的。第十九條人民調解委員會可以接受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和其他機關的委託,調解委託機關受理的民間糾紛。
⑦ 江蘇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有效預防與規范處理醫療糾紛,保護患者、醫務人員和醫療機構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醫療秩序,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醫療糾紛的預防與處理,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醫療糾紛,是指醫患雙方因診斷、治療、護理等診療活動引發的爭議。第三條醫療糾紛預防應當堅持全面、系統、綜合的工作方針。
醫療糾紛處理應當遵循合法、公正、及時、便民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的領導,將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平安建設的考核指標體系,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協調解決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應當履行對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執業行為的監督管理職責,督促醫療機構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保障醫療安全,指導、監督醫療機構做好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應當維護醫療場所的治安秩序,加強對醫療機構內部治安保衛工作的指導和監督,及時查處涉醫違法犯罪行為。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促進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工作規范化、專業化。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葯品和醫療器械質量監督管理,做好醫療糾紛中爭議葯品、醫療器械的質量檢驗工作,對有關質量問題依法予以處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財政、民政、信訪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的相關工作。
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應當加強對醫療責任保險業務的監督管理。第六條衛生健康行政等部門、醫療機構和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新聞媒體,應當加強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宣傳,普及醫療衛生常識,引導公眾理性對待醫療風險,倡導文明、和諧、互信的醫患關系。
新聞媒體在報道醫療糾紛時應當遵守法律、法規,恪守職業道德,客觀公正報道,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第二章醫療糾紛預防第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大醫療衛生事業投入,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高醫療服務能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醫療服務。第八條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應當建立醫療機構醫療質量管理評估制度、激勵機制和約談制度,加強對醫療機構醫療質量管理情況的監督檢查,及時查處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違法違規行為。
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應當督促、指導醫療機構建立健全醫療糾紛預警機制、醫患協商溝通機制。第九條醫院協會、醫師協會等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弘揚醫德醫風,協助衛生健康行政部門開展醫療質量評估、控制工作,引導和促進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第十條醫療機構應當建立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工作制度,評估本機構醫療質量管理規范執行情況,分析和反饋醫療質量信息,對醫療質量問題和醫療安全風險進行預警,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採取有效干預措施,並評估干預效果,促進醫療質量的持續改進。
醫療機構應當成立醫療質量管理專門部門或者指定專(兼)職人員,負責醫療質量管理具體工作。
醫療機構應當建立並落實醫療安全責任和過錯責任追究制度。第十一條醫療機構應當執行葯品、醫療服務項目價格管理規定,全面實行價格公示、費用結算清單等制度;使用特殊葯品或者醫療器械,應當事先徵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同意,急救需要除外。第十二條醫療機構應當建立健全醫患溝通、投訴管理制度,明確咨詢、投訴管理部門,設置專門場所,配備專(兼)職人員,接受患者及其近親屬的咨詢和投訴,及時解答和處理有關問題。第十三條醫療機構應當對其醫務人員進行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以及診療規范、專業技能、醫患溝通技巧的培訓,加強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教育。第十四條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和診療規范,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尊重和平等對待患者,並遵守下列規定:
(一)合理檢查,合理用葯,合理治療。
(二)向患者如實告知病情、醫療措施、醫療費用等情況,並及時解答其咨詢;不宜向患者告知的,應當如實告知其近親屬。
(三)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並取得其書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並取得其書面同意;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准,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
(四)按照規定書寫病歷並妥善保管;因搶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時書寫病歷的,有關醫務人員應當在搶救結束後六小時內據實補記,並註明補記時間、補記人。
⑧ 新出台的《人民調解法》與以前的《人民調解條例》有哪些不同
這次頒布的人民調解法具有七大亮點:一是堅持和鞏固了人民調解的群眾性、民間性、自治性的性質和特徵。人民調解是人民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一項制度,這一屬性及定位是人民調解工作賴以存在的基礎,也是長期以來人民調解工作保持強大生命力、深受群眾歡迎的根本原因。盡管人民調解組織形式、調解領域、工作方式有許多新的發展變化,但這一性質始終沒有改變,也不能改變。 二是進一步完善了人民調解的組織形式。法律規范了村民、居民調解委員會和企事業單位調解委員會的設立、組成及任期制度。同時,為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及一些特定區域,如依託集貿市場、旅遊區、開發區設立的人民調解組織和基層工會、婦聯、殘聯、消協等群眾團體、行業組織設立的新型人民調解組織保留了制度空間。 三是進一步明確了人民調解員的任職條件、選任方式、行為規范和保障措施。為提高人民調解員隊伍整體素質,優化人民調解員隊伍結構,法律規定了人民調解員的任職條件,要求司法行政機關定期對人民調解員進行業務培訓。同時規定了人民調解員從事調解工作應當給予適當的誤工補貼。在人民調解工作崗位上致傷致殘或犧牲的人民調解員及其家屬可以享受國家救助和撫恤,以激勵廣大群眾積極參與人民調解工作。 四是進一步體現了人民調解的靈活性和便利性。基於人民調解的性質和特徵,法律的相關規定凸顯了人民調解不拘形式、靈活便捷、便民利民的特點和優勢,要求在充分尊重當事人權利的基礎上,採用多種方式幫助當事人達成協議,避免人民調解程序司法化的傾向。 五是法律確認了人民調解與其他糾紛解決方式之間的銜接機制。為貫徹調解優先原則,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在化解社會矛盾糾紛中的基礎作用,處理好人民調解與其他糾紛解決方式之間的銜接關系,法律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對適宜通過人民調解方式解決的糾紛,可以在受理前告知當事人申請人民調解。人民調解委員會對調解不成的糾紛,應當告知當事人依法通過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徑維護自己的權利。 六是進一步明確了人民調解協議的效力和司法確認制度。法律明確規定,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調解協議,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同時,這部法律首次通過立法確立了對人民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制度,即對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後,雙方當事人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自協議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人民法院確認調解協議有效,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這是近年來人民調解工作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是運用司法機制對人民調解給予支持的重要保障性措施。 七是加強了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和保障。法律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人民調解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人民調解工作所需經費應當給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和人民調解員按照國家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⑨ 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江蘇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等九件地方性法規的決定
一、對《江蘇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作出修改
(一)將第五條第一款、第二款修改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老齡工作委員會負責指導、協調和督促有關部門做好老年人權益保障工作,其日常工作由衛生健康部門承擔。」「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住房和城鄉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老年人權益保障工作。」
(二)將第十一條修改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三)將第二十一條第一款、第二款中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修改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四)將第二十三條修改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贍養人和扶養人,或者其贍養人和扶養人確無贍養扶養能力的老年人,由政府依照有關規定供養或者救助。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供養標准增長機制,將供養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保障供養標准不低於當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五)將第二十五條第二款修改為:「持《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老年人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規定享受計劃生育獎勵優惠政策。」
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在養老保障、醫療保障、生活幫扶、精神慰藉等方面,對符合條件的計劃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給予扶助關懷。」
(六)將第二十六條第一款修改為:「老年人因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交納訴訟費用有困難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免收、減收或者緩收訴訟費用。」
(七)將第二十八條第一款修改為:「老年人免費進入政府舉辦的公園、公共文化設施;七十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免費進入政府舉辦的旅遊景點,免費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不滿七十周歲的老年人享受半價優惠。」
增加一款,作為第四款:「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保障老年人享受本條規定的優待。」
(八)將第三十二條修改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將老年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加強老年服務設施建設,建立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制定引導和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扶持老年服務產業發展。」
(九)刪去第三十六條。
(十)將第三十八條改為第三十七條,刪去第三款。
(十一)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九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推動老年友好社會建設,採取措施積極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時,應當根據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老年人口分布和老年人的特點,統籌考慮適合老年人的公共基礎設施、生活服務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和文化體育設施建設。」
(十二)增加一條,作為第四十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推動兼顧老年人需要的智慧社會建設,幫助老年人解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保障老年人基本服務需要。
「保留、改進傳統服務方式,為老年人提供便利化服務。」
(十三)將第四十條改為第四十一條,修改為:「新建、改建、擴建公共建築和其他公共場所,應當建設無障礙設施,並符合無障礙設施工程建設標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快推進坡道、電梯、公廁等與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設施的無障礙改造,推進符合電梯增設條件的公共場所和已建成多層住宅加裝電梯。」
(十四)將第四十七條改為第四十八條,第二款修改為:「調解、處理前款糾紛時,對有過錯的家庭成員,人民調解委員會、人民法院應當給予批評教育。」
(十五)將有關條款中的「老年事業」修改為「老齡事業」、「人口計劃生育部門」修改為「衛生健康部門」。
此外,對條文順序作相應調整。二、對《江蘇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辦法》作出修改
(一)將第二條第一款修改為:「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竭誠服務職工群眾是工會的基本職責。各級工會代表職工的利益,依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將第二款修改為:「工會動員和組織職工積極參加經濟建設,努力完成生產任務和工作任務;教育職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術技能素質,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建設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職工隊伍。」
(二)將第五條修改為:「各級工會應當設立女職工委員會。女職工不足十人的基層工會可以設女職工委員。女職工委員會與工會委員會同時建立。女職工委員會或者女職工委員在同級工會領導下開展工作,維護女職工的合法權益。」
(三)將第六條中的「民法通則」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四)將第八條第一款修改為:「工會委員會由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民主選舉產生。企業法定代表人、主要行政負責人、合夥人以及他們的近親屬不得作為本企業工會委員會成員的人選,分管勞動、工資、人事的企業負責人不宜兼任工會主席、副主席。」
(五)將第十二條第一款修改為:「國有獨資和國有控股公司、兩個以上的國有企業或者兩個以上的其他國有投資主體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其董事會成員中應當有職工代表。」
刪去第二款中的「前款以外的」。
將第三款修改為:「董事會、監事會中的職工代表,由工會提名,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選舉產生。工會主席、副主席可以作為職工代表的候選人。」
(六)將第十七條第二款中的「因工傷亡事故」修改為「生產安全事故」,刪去「重大、特大傷亡事故,必須同時報上一級總工會和省工會」。
(七)將第二十條第一款修改為:「地方總工會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建立法律援助組織,為勞動權益受到侵害的農民工、經濟困難的職工、勞動模範以及因依法履行職責而自身權益受到嚴重侵害的工會工作人員和工會組織提供法律援助。」
(八)將第二十二條修改為:「工會會同有關部門共同做好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的評選、表彰、培養工作,並負責日常管理。
「省和設區的市總工會負責同級『五一』勞動獎章、『五一』勞動獎狀和工人先鋒號的評選、表彰工作。」
(九)刪去第三十四條第一款中的「所需費用,實行社會統籌的地區,由統籌基金支付;沒有實行社會統籌的地區,由同級人民政府財政負擔。」
將第二款中的「養老統籌金、醫療保險金」修改為「社會保險」。
(十)將第三十七條修改為:「職工因參加工會活動或者工會工作人員因履行《工會法》和本辦法規定的職責被解除勞動(聘用)合同,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處理恢復工作的,按照解除勞動(聘用)合同前正常工作期間的標准補發應得的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
「職工或者工會工作人員因前款原因被解除勞動(聘用)合同後不願恢復工作的,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責令單位給予本人上一年度收入二倍的賠償。」
(十一)將第十六條、第十八條、第二十四條中的「勞動行政部門」修改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將第三十條中的「勞動」部門修改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工商」部門修改為「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將第三十八條中的「勞動行政部門」修改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刪去「或者其他有關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