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教育法規的功能

教育法規的功能

發布時間: 2020-12-25 13:07:18

Ⅰ 教育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如:《教育法》《義務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等

Ⅱ 學習教育法律法規的意義請求幫助

通過學習法律只是,可以使自己的法律意識有所提高,能夠領悟到法律的深層內涵,處理事情一般會理性些,從而可以使大學生思想產生質的轉變。 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老師講解很多鮮活生動的案例,使我們理解到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理論、觀點和鄧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掌握了基本的法學知識,理解憲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規范,理解和實踐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的依法制國的基本方略,提高對法的重要性的認識,增強法律意識,另一方面,做為新一代的大學生,作為21世紀的中國的建設者,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加強自我修養,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
通過學習經濟法規,學習合同法,學習婚姻法等。可以使大學生深刻理解到我們的權利和義務,使我們能夠在日後的學習工作生活過程中正確的行使我們的權利,正確的履行我們應盡的義務。在學習工作過程中,更能正確地遵守法律規定,使我們更能夠在工作生活中免受困擾,保護自身生命財產安全。
法律知識是大學生必備素質之一,我們必須通過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和規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正確的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問題。公平交易,平等……,在生活過程中,遵守法律,享受個人權利,履行義務。
同時還能學到國與國之間的法律,這些法律所規范的范圍不僅僅在國內,而是規范國際關系。了解如何處理國際關系。
作為新世紀大學生,是中國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也是先進文化技術水平的先進代表,所以大學生要樹立國家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人民公僕的義務感。在畢業後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努力家強公民意識,法律意識的培養,樹立人民公僕的法律義務感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以備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通過學習,在心中重新建立了法的概念,全面認識了法的功能,懂得了法律是整個社會的調解器的功能。懂得了法律在社會中的全面調解功能,我國法律的調解范圍已經涉及民主保障、社會管理、經濟協調、文化科技發展、生態平衡、環境保護、人口控制、資源節約以及權利制約、國際糾紛仲裁等十分廣闊的領域,成為了整個社會的調解器。但是我國法律相對來說還並不是很完善,完善法律也將成為新一代大學生的工作。
學習法律常識,普及法律,刻不容緩。

Ⅲ 教育法律的實施有什麼重要性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迫切,這就使得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深度都需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肩負著提高人才水平技術的重要任務。但是,在實施高校教育的同時,學校仍然存在一些違紀違法的現象,這些現象將會對學生的成長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需要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2實施高校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校教學中開展法律教育工作,能夠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法律素質,這樣就能夠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教育對於提高學生的法律概念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也是適應當代青年人才培養的需要。法律是用來保護人們的權利和利益,用來懲罰罪犯,自然就會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就需要開展有效的法律教育。加強高校的法律教育,能夠有效提高高校學生的法律意識,使得他們的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

3高校法律教育的現狀

3.1學生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大學生正處於一個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階段,但許多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能力還比較薄弱,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比較片面的,對法律的理解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理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還是相對比較被動,對法律研究和內部需求還缺乏一定的研究,高校法律教育的的環境和學校的工作不到位,大多數學生沒有意識到法律的實際作用,沒有感覺到學習法律知識是自己進行生存的必要,甚至一些學生認為法律和自己沒有太大的關系。

3.2高校法律教育的教學效果不明顯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許多法律教師一直是按照以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更多的只是灌輸式的教學,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把課堂變成了老師展示的地方,以便教學過程中必然會顯得枯燥乏味。採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將會直接導致學生學習法律的熱情不高,這樣就更不會談學生受到法律教育的影響了。一些接受法律教育的學生,其中大多是採取一種敷衍的態度,對法律的認識還只是比較淺薄,不能夠將學習法律知識和生活實際有機結合在一起,這樣就很難用法律來調節他們的學習行為。

3.3高校法律教育的說服力不強高校的管理還處於一種無法可依的狀態,許多學校也逐漸意識到自己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環節,並且逐漸意識到加強學校管理的必要性。許多高校由於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社會因素的干擾、學校的管理機制和系統不夠完善,管理方法不靈活等。總是存在一些學生違反了紀律、違反法律的現象,學校對學生的要求不嚴格,甚至只是採取簡單的方法進行懲罰,所以很容易出現一些紀律事件還沒有得到處理,另一些紀律情況就會再次發生。學校在開展法律教育的過程中,其說服力和法律效應還不明顯,不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

4加強高校法律教育的具體措施

4.1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開展法律教育大多數大學生還沒有形成良好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學生還缺乏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再加上法律教育的內容比較空,而且比較大,學生自然就會聯想到法律教育就是政治教育的延伸。教師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採取靈活的教育方法,並且從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出發,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如開展社會調查、參觀監獄、創建模擬法庭等,學校還可以設立法律廣播節目,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能夠獲得法律經驗,了解法律的含義。通過這些方法,不僅能夠使得學生將法律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機結合,還能夠豐富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對法律效果和社會價值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從而能夠提高法律教育的教學效果。

4.2營造良好的法律教育環境為了能夠提高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建立一個良好的法律教育環境,高校作為為社會輸送人才的場所,需要建立一個良好的環境,這對於提高學校法律教育具有非常明顯的效果。高校開展法律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建立一個良好的法制教育環境,這樣不僅有利於學校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開展,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法律教育的效果。法律教育過程中需要採用創新的教育方法,通過靈活和創新的教育手段,能夠讓學生改變以往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從而將自身的法律知識應用到社會生存當中只有用使用這種方式,才能夠提高法律教育的實效性。

4.3加強學校的內部管理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僅僅由於課堂教育是很難達到良好的效果,應該需要學校和社會各部門之間的密切合作,校企合作進行管理和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法律教育的效果能夠得到體現。學校內部管理井井有條,整個學校的環境和氛圍都是和諧的,這樣就有利於學生法律知識的學習。學校的管理人員加強學校內部的管理,重要就是需要依法行政,學校依法進行內部管理,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能夠合法化,學生就能夠體驗到法律就在我們的身邊。

5總結

總之,我國高校對於學生的法制教育還比較薄弱,高校管理人員需要意識到高校法律教育的重要性。高校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法律教育,創造一個有利的法律環境,採用創新的法律教育方法進行教學,這樣就能夠提高高校法律教育的實效性。

Ⅳ 教育教學法規

教育政策法規
一、教育法制的有關概念
(一)教育法制——概括來講,教育法制是指教育法律制度、教育法律制度的運行,以及與之相聯系的教育法律意識、教育法學教育和研究等。 (二)依法治教——指在民主的基礎上,使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規范化。應明確以下幾點: 1、依法治教的主體:包括各級行政機關、權力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各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公民。
2、依法治教的范圍:包括國家機關管理教育、舉辦學校、學校辦學、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等教育十分明顯的教育活動,以及教育經費撥款、舉辦校辦產業、捐資助學等有關教育的活動。 3、依法治教的依據:包括專門的教育法律、法規和規章,以及其他與教育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
理解「依法治教」這一概念必須與「以法治教」、「以罰治教」相區分。 注意區別「教育法制」與「教育法治」。前者是指與教育法律制度有關的概念,後者則與「依法治教」基本相同。
(三)教育法——是體現統治階級在教育方面的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教育活動的行為規則的總稱。
教育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法與某些教材上使用的「教育法規」內涵、外延基本一致;狹義的教育法專指有關教育的法律。我們一般是從廣義上使用教育法的概念。
(四)教育法律規范(簡稱教育法規)——指通過一定的法律條文表現出來的、具有自由內在邏輯結構的一般行為規則。 二、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二)受教育機會平等(三)教育活動符合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四)權利和義務相一致(五)教育法制統一 三、教育法律的功能和作用
(一)教育法律的功能體現為統治功能和社會功能。
(二)教育法的作用是調整有關教育的活動中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 「有關教育的活動」,專指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培養人的教育活動以及與此緊密相關的其它活動。
「社會關系」專指前述教育活動中產生的教育內部及教育外部關系。 第二節 教育法律規范
一、教育法律規范的含義和特徵
教育法律規范是由教育法律所確定的人們的行為規范。其特徵與一般法律規范的特徵基本相同,即具有規范性和概括性。 二、教育法律規范的結構
(一)法定條件——法律規范適用的條件和情況。 (二)行為准則——法律規范中指明的行為規則的基本要求。 (三)法律後果——當某種條件或情況出現時。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做出或沒有作出「行為准則」要求的某種行為(作為或不作為)時,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法律責任。 三、教育法律規范的表現形式 (一)憲法中關於教育的條款 (二)教育法律 1、教育基本法律 又稱「教育的憲法」或教育法規體系的「母法」。 2、教育單行法律
教育行政法
1、條例——對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做比較全面、系統規定。 2、規定——對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做部分規定。 3、辦法——對某一行政工作作比較具體規定。 (四)地方性教育法規
1、執行法、補充性的地方性教育法規 2、自主性的地方性教育法規 (五)教育規章 按照制定發布機關教育規章可分為兩類: 1、部門教育規章 2、政府教育規章
教育法規體系 層 級 形 式
制 定 機 關 第一層次 憲法中關於教育的條款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層次 教育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 教育單行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 第三層次 教育行政法規 國務院
第四層次
地方性教育法規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或其常委會 第五層次
教育規章
部門教育規章 國家教育委員會及國務院部委 政府教育規章
省、直轄市、自治區人民政府
《教育法》的基本內容
《教育法》分十章八十四條,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我國教育的性質、方針、基本原則 2、教育管理體制 3、教育基本制度 4、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地位、權利和義務 5、教育經費的籌措體制 6、違反《教育法》的法律責任 《教師法》的主要內容 《教師法》是我國一項重要的教育人事法律,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從事某一職業的人制定的單行法。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教師的權利和義務 2、教師的任用制度 3、教師的培養、培訓和考核 4、教師的待遇 5、違反《教師法》的法律責任
另外,《教師法》還對教師的申訴制度作了較為完整的規定。 第三節 教育法律關系
一、教育法律關系的含義及其特徵
教育法律關系是指由教育法律規范所確認和調整的、表現為教育法律關系主體之間權利和義務聯系的社會關系。 二、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
可以成為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自然人和法人有:教育行政機關,其他國家機關,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者、學生及其他受教育者、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其他公民等。 三、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
教育法律關系客體是指教育法律關系的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即教育法律關系客觀
一)物
1、不動產 包括場地、房屋和其它建築設施以及場館等。 2、動產 包括資金、教學儀器設備等。
(二)行為
1、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 2、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的管理行為 3、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教育教學行為
第二講 教師與法 第一節 教師的法律地位 一、「教師」的法律含義
法律意義上的「教師」是指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可從三個方面加以理解: (一)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二)教師必須從教於學校或其它教育機構。 (三)教師具有特定的權利和義務。 二、教師的權利
教師的權利指教師在教育活動中享有的由教育法賦予的權利。是國家對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可以為或不為一定的行為的許可與保障。
(一)教育教學權(二)科學研究權 (三)管理學生權 (與工作有關的權利) (四)獲取報酬待遇權(五)民主管理權 (六)進修培訓權 (與自身利益有關的權利) 三、教師的義務
教師的義務是指教師依照《教育法》、《教師法》及其它有關法律、法規從事教育教學工作而必須履行的責任,表現為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必須作出一定行為或不得作為一定行為的約束。 (一)道德義務 (二)教學義務(三)教育義務(四)關心學生的義務 (五)批評的義務(六)提高的義務
第二節 有關教師的法律制度
有關教師的法律制度是指一個國家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並且推行的教師制度的總稱。通常包括教師資格(許可)制度、職務(職稱)制度、任用制度、培訓進修制度及獎懲制度。 一、教師資格制度
教師資格制度是國家對教師實行的一種特定的職業許可制度,一般包括: (一)教師資格分類 (二)教師資格條件
1、必須是中國公民 2、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3、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 4、具有教育教學能力 5、具備規定的學歷或者國家資格考試合格 (三)教師資格考試 (四)教師資格的認定 二、教師職務制度
教師職務制度就是國家對教師崗位設置及各級崗位任職條件和取得的該崗位職務的程序等方面的有關規定的總稱。
(一)職務系列規定 我國設高等學校教師、中等專業學校教師、中學 教師、小學教師和技工學校教師職務五個系列。 (二)任職條件規定
1、具備各級各類相應教師的資格; 2、遵守憲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教書育人;3、具備相應的教育教學水平、學術水平,具有教育科學理論的基礎知識,能全面地、熟練地履行現職務職責; 4、具備學歷、學位要求; 5、身體健康,能正常工作
。 (三)評審規定 各級教師職務評審的程序、許可權以及評審組織的組成辦法等,教師職務條例都有明確規定。 第三節 學校與教師的法律關系 一、任命制下學校與教師的法律關系 學校靠行政關系來管理和使用教師,所以,教師有義務在工作中服從學校的命令。 二、聘任制下學校與教師的法律關系 學校和教師的關系是以共同的意願為前提,以平等互利為原則,雙方的權利義務是對等的,沒有行政隸屬關系。 第四節 教師與學生的法律關系 一、學生的權利 (一)接受教育權(二)獲取教育扶助權(三)獲得相應學業證書權(四)申訴權 二、學生的義務 (一)遵守法律法規(二)遵守學生行為規范,尊敬師長,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三)努力學習,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四)遵守其所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管理制度和規定。 三、教師與學生的法律關系 (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管理關系(二)教師與學生的平等關系 第三講 教育法律責任 第一節 教育法律責任概述 一、教育法律責任的含義 法律責任有廣義、狹義之分。一般說到法律責任時,是在狹義上使用這個概念的。指法律關系主體實施了違法行為而必須承擔的否定性的法律後果,在法學上又稱其為「第二性義務」。 教育法的法律責任與其它社會責任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必須有法律規范的規定; 2、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執行; 3、由違法的教育法律關系主體所承擔; 4、由國家專門機關或國家授權機關依法追究。 二、教育法律責任的種類 教育法根據違法主體的法律地位和違法行為的性質,規定了承擔法律責任的三種主要方式: (一)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 1、行政處罰 2、行政處分(紀律處分) 行政處分共有八種: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察看、開除。 (二)違反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責任 (三)違反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 我國刑法規定的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種: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5種; 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3種。 三、教育法律責任的內容 (一)制裁 1、人身罰 2、能力罰 3、財產罰 4、申誡罰 (二)補救 1、財產補救2、精神補救3、違法行為否定 (三)強制
第二節 教育法律責任的主體 一、教育法律責任主體 (一)國家教育行政機關和其他國家機關;(二)教育行政機關和其他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三)就學學生及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監人;(四)其他負有遵守教育法義務的公民和法人。
二、教育法律責任主體的歸責要件
(一)有損害事實(二)損害的行為必須是違反教育法(三)行為人有過錯(四)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三、教育法律責任主體的歸責形式
(一)教育行政機關和其它國家行政機關承擔法律責任主要是補救性的,如消除影響、賠償等。(二)教育行政機關和其他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既有制裁性法律責任,又有補救性法律責任。(三)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學校與校長、教師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也因其法律地位的不同而不同。(四)學生是特殊的教育法律責任主體,對他們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的行為,既不能採取一般的行政處分形式,也不宜採取行政罰款形式,一般採用紀律處分。(五)家長或其他監護人雖然其本身並不負有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但因其監護對象的特殊性也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六)其他負有遵守教育法義務的公民和法人依侵犯教育法的內容和性質將承擔刑事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

Ⅳ 教育法規的社會職能是

教育好同年代人和下一代人。是教育界人士的職責。

Ⅵ 教育法規的特性

內容具有多層次性、廣泛性、調整對象的多樣性、法律後果的特殊性。

Ⅶ 教育政策法規包括些什麼內容

教育法、教師法、義務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語言文字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還有好多條例,不過我們考的主要是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

《教育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教育工作進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階段,對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以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是為了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提高全民族素質,根據憲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法律。



(7)教育法規的功能擴展閱讀:

教育政策學習目的

(一)有助於我們提高依法從教、依法行政的素養

(二)有助於我們增強依法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三)有助於我們推動教育法學學科的發展

教育政策現存問題:

教育政策的不均衡現象主要是由於政策「缺席」和政策「無能」而造成的。

1、教育政策「缺席」

所謂教育政策「缺席」是指,在特定時空下需要教育政策來進行管理的事務或活動沒有相應的政策來規范和引導。我們的教育政策往往都是應付式的,常常是等教育問題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才考慮政策制定。

一方面,問題從潛隱到顯現、從輕微到嚴重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另一方面,即使政策制定後,從頒布到實行、從實行到起效也存在時滯問題。這個從無到有、從存在到有效的過程中,政策都是「缺席」的。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政策的不均衡現象不僅僅表現為教育政策的供給不足。有的時候,政策過多、過剩也是一個問題,同樣會擾亂或限制教育實踐的良性發展。

2、教育政策「無能」

所謂教育政策「無能」是指,當前的教育政策不能獲得預想的效果,對實踐起不到規范和管理的作用。教育政策「無能」主要包括兩層含義:

一是指由於問題的特殊性、政府能力、政策方案、政策工具、目標群體的接受程度等原因,教育政策有其自身的能力限度。

二是指教育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主觀犯錯的傾向,這種犯錯傾嚮往往是因為人們或過於信奉理性、或過於感情用事、或急於辦成某事、或追求某種特殊利益而不能從現實出發來考慮問題。

Ⅷ 法律的教育作用

論文格式最好…… 這要求太高了吧……

簡單說一下好了。

法的作用分為規范回作用和社會答作用
法的教育作用屬於法的規范作用。具體表現在:通過法律的實施,法律規范對人們今後的行為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誘導影響。
法的教育作用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

Ⅸ 關於教育的法律法規

2012年教育部、新聞來出版總署、國源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糾風辦聯合下發了《關於加強中小學教輔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中特別強調,學生購買教輔材料必須堅持自願原則,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強制或變相強制學校或學生購買任何教輔材料。

Ⅹ 法律對社會的教育功能是什麼意思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不斷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法具有懲戒功能,同時也有著規范和引導功能,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大多數內容是引導人們如何行為,法律僅靠公務員、法官、檢察官來執行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廣大公民遵紀守法、依法辦事,法律才能充分發揮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
因此,必須通過開展深入持久的普法教育,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增強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使全體公民養成依法辦事的良好行為習慣。只有這樣,法律才能得到普遍的遵守,公平正義才能真正得到實現,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相處,社會秩序才能正規有序。

熱點內容
民航的規章有那些 發布:2025-04-24 14:46:31 瀏覽:492
鹿邑法院 發布:2025-04-24 14:45:45 瀏覽:559
東莞2016年勞動法底薪 發布:2025-04-24 14:44:45 瀏覽:73
餐飲財務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4 14:32:11 瀏覽:949
人大法律碩士簡章 發布:2025-04-24 14:31:25 瀏覽:287
便利店道德 發布:2025-04-24 14:21:06 瀏覽:86
法學和政法學的區別 發布:2025-04-24 14:21:03 瀏覽:766
燒烤後廚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4 14:07:51 瀏覽:642
承擔相關法律責任英文 發布:2025-04-24 13:53:21 瀏覽:384
台城人民法院坐幾號公交車 發布:2025-04-24 13:53:08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