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河道管理條例
『壹』 大同市河道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河道管理,興利除害,充分發揮河道的綜合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和《山西省河道管理條例》,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大同市行政區域內的河道。第三條河道管理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是全市河道的主管機關,負責全市河道的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縣(區)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是該行政區域內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本辦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市、縣(區)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協同做好有關河道管理工作。第四條沿河各單位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門劃定的河段實行區域責任制,具體承擔河道的清障、防護工程的加固維修、防洪搶險等任務。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阻撓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河道管理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第六條城市防洪與城市建設,應統籌規劃、同步實施。第七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在汛期組織堤防保護區域內的單位和個人義務出工,對河道堤防工程進行維修和加固。
對在河道綜合治理與管理上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市、縣(區)人民政府給予表彰或獎勵。第二章河道管理機構和職責第八條市、縣(區)河道管理專門機構受市、縣(區)水行政主管部門的委託,具體負責本市、縣(區)河道管理工作。市、縣(區)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管理許可權,建立健全河道管理專門機構,配備專職管理人員,實行河務管理責任制。
御河(二乾渠首至大塘公路)、十里河(高山橋至小站村)、口泉河(王村礦至五一橋),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其他河道或河段由所在縣(區)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第九條市、縣(區)河道管理專門機構的主要職責是:
(一)嚴格貫徹執行國家和省、市有關河道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規章;
(二)對河道、河道防護設施進行經常性的檢查,做好安全保護工作;
(三)及時掌握汛期的水情、工情、災情,保證通訊暢通,做好防汛、渡汛工作;
(四)會同財政、地稅、物價部門做好河道工程維護管理費的徵收工作;
(五)負責河道采砂等管理費的徵收工作;
(六)總結推廣河道管理經驗,加強宣傳教育工作。第三章河道整治與建設第十條河道整治與建設應當服從河道的綜合治理規劃,符合國家和省、市規定的防洪標准和其他有關技術要求。第十一條修建開發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類工程和穿堤、穿河、跨河、臨河的建築物及設施,建設單位須按規定的防洪標准設計,並依照河道管理許可權將工程建設方案報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經審查同意後,方可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履行審批手續。建設項目批准後,建設單位應將施工安排告知水行政主管部門。工程竣工後,水行政主管部門應參加驗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使用後由建設單位負責維護,確保防洪安全。第十二條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的護堤、護岸林木,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規劃,組織營造和管理。
護堤、護岸林木,實行『誰造誰管誰有』。未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砍伐或者破壞。第四章河道保護與清障第十三條有堤防的河段,其河道管理范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引洪區、兩岸堤防及護堤地(護堤地寬度為:背水坡腳向外水平延伸5米);無堤的河段,其河道管理范圍按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設計防洪水位確定。
河道管理范圍內的土地屬國家所有,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第十四條嚴禁損毀堤防、護岸、閘、壩、洪水位樁等水工建築物和防汛、水文觀測、測量等設施。第十五條河流的故道、舊堤、原有工程設施等,未經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不得填堵、佔用或拆毀。第十六條向河道排放污水、廢液必須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的規定標准,在向環保部門申報之前,應徵得水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第十七條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禁止從事下列活動:
(一)修建廠房、倉庫、工業與民用建築以及其他公共設施;
(二)修建阻水的圍堤、道路、渠道;
(三)種植高桿作物、蘆葦和樹木(堤防防護林除外);
(四)存放物料和棄置礦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阻礙引洪的物體;
(五)燒制土焦、加工預制構件和開展集市貿易活動。
在堤防和護堤地,禁止打井、挖窖和葬墳。
『貳』 河道多少米為河道範圍
河道管理范圍按以下規定劃定:
1、有堤防的河道,為堤防外坡腳線兩側外延八米至十五米范圍內;
2、無堤防的河道,為河道兩側上口線外延八米至二十五米范圍內;
3、防洪防潮海堤,為堤防內、外坡腳線外延每側三十米至五十米范圍內。
包括河道水域、沙洲、灘地、堤防、岸線等以及河道管理范圍外側因河道拓寬、整治、生態景觀、綠化等目的而規劃預留的河道控制保護范圍。
主要作用是控制水面積不被違法填堵,確保防汛安全。根據市、區水利行政部門批準的水利等河道規劃,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准,對河道規劃用地范圍控制線的繪制。一般有五條線組成,有河口線,河道中心線和陸域控制線。
(2)山西省河道管理條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
第二十條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區,兩岸堤防及護堤地。無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根據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設計洪水位確定。河道的具體管理范圍,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劃定。
第二十一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水域和土地的利用應當符合江河行洪、輸水和航運的要求;灘地的利用,應當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土地管理等有關部門制定規劃,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第二十二條禁止損毀堤防、護岸、閘壩等水工程建築物和防汛設施、水文監測和測量設施、河岸地質監測設施以及通信照明等設施。在防汛搶險期間,無關人員和車輛不得上堤。因降雨雪等造成堤頂泥濘期間,禁止車輛通行,但防汛搶險車輛除外。
『叄』 山西省水資源管理條例是什麼
法律分析:為了合理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水資源,加強水資源管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及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法律依據:《山西省水資源管理條例 》第一條 為了合理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水資源,加強水資源管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及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肆』 平頂山市河道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河道保護,保障防洪安全,改善河道生態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河道的規劃、治理與管理等活動。
河道包括自然河道、人工水道、行洪區等。
河道內的航道,同時適用有關航道保護的法律、法規。第三條河道保護應當遵循科學規劃、生態優先、防洪為主、綜合施策、系統治理、合理利用的原則。第四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河道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河道保護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許可權履行本行政區域內的河道保護職責。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做好本區域內的河道保護相關工作。第五條市、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是河道保護的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河道保護工作。
發展改革、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交通運輸、住房城鄉建設、城市管理、農業農村、文化和旅遊、林業等部門,應當履行各自河道保護相關職責。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設立的河道專管機構按照職責做好轄區內的河道保護相關工作。第六條本市實行河長制,市、縣(市、區)、鄉(鎮)、街道設立本級總河長、副總河長和河長。總河長、副總河長、河長名單應當向社會公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設置河長制辦公室,具體負責河長制日常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根據實際需要明確負責河長制工作的機構。第七條各級總河長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河道保護工作負總責。
市、縣(市、區)河長應當協調和督促解決責任水域保護方案實施中的重大問題,檢查督促下級河長履行河長制工作職責。
鄉(鎮)、街道河長應當做好責任河道保護的具體工作。第八條河道管理實行按照水系統一管理和行政區域分級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沙河、北汝河、澧河、甘江河平頂山段,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省水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許可權實施管理。
本市行政區域內跨縣(市、區)的湛河、大浪河、灰河、應河、東湛河、大泥河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相關規定實施管理。
其他河道由所在地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管理。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工作實際,明確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的河道管理保護職責。第九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對破壞河道及其設施、損害或者污染河道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勸阻、投訴和舉報。
有關國家機關和單位接到投訴舉報後,應當依法處理,並將處理結果反饋投訴人、舉報人。
對在河道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規劃第十條本市實行河道名錄制度。
市管河道名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擬定,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縣管河道和其他河道名錄,由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擬定,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
河道名錄應當包括河道名稱、起止點、河道長度以及水域面積、主要功能、日常管護單位等內容。第十一條市、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按照管理許可權組織編制河道專業規劃,在徵求同級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意見並公開征詢社會公眾意見後,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河道專業規劃,包括水系連通、河道建設與整治、岸線保護、河道采砂等規劃。
河道專業規劃應當遵循本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服從流域綜合規劃和區域綜合規劃,並與生態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航道等專項規劃相銜接。
經批準的專業規劃,應當嚴格執行,不得隨意調整;確需調整的,應當按照原報批程序批准,並向社會公布。第十二條發展改革、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文化和旅遊、林業等部門在編制涉及河道管理的相關規劃時,應當徵求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第十三條市、縣(市、區)沿河城鎮的河道建設和整治專業規劃,須納入城鄉總體規劃。
城鎮建設和發展不得佔用河道灘地。城鎮規劃的臨河界限,由市、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自然資源和規劃等有關部門確定。沿河城鎮在編制和審查城鎮規劃時,應當徵求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
『伍』 西安市河道管理實施辦法(2020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加強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發揮河道和堤防工程的綜合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以及《陝西省河道管理條例》,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實施辦法。第二條本市河道實行統一管理和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
市、區、縣水行政主管部門,是本市河道的管理機關。
區、縣行政區域內的河道,由所在區、縣河道管理機關管理;跨區、縣的河道或區、縣間的界河,由市河道管理機關統一管理。其中,渭河、涇河流經縣河段由流經縣河道管理機關根據流域統一規劃實施管理;渭河市郊段,滻、灞河城市段由市河道管理機關管理。
河道管理機關根據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可委託符合條件的河道管理組織,從事河道管理的行政執法工作。
委託管理,須按法定程序進行。第三條河道防汛和清障,由河道所在地政府負責組織實施。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河道防洪工程安全和參加防洪搶險的義務。第二章河道整治第四條河道整治與建設應當服從流域綜合規劃和防洪規劃,符合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通航標准和其他有關技術要求,維護河道工程安全,保持河勢穩定和行洪、航運暢通。
城鎮建設和發展不得佔用河道管理范圍內的灘地。城鎮規劃的臨河界限,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資源規劃主管部門確定。編制和審查沿河城鎮規劃時,應當事先徵求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第五條在河道管理范圍內修建水工程和跨河、穿河、臨河、穿堤的建設項目及設施,建設單位必須將工程建設方案報送有管理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方可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履行審批手續,並徵求建設項目所在地的區縣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第六條跨河工程建設應與河道整治線正交,按工程規模劃定保護范圍,其劃定的保護范圍不得小於下列標准:
大型工程:上下游各200米
中型工程:上下游各100米
小型工程:上下游各50米第七條建設單位應在跨河工程規定的保護范圍內,依照河道整治規劃修建防洪工程或對已建成的防洪工程進行加固、改造,所需投資列入工程預算,並負責維修、養護。
保護單獨企業安全的防洪工程由該企業按河道整治規劃投資修建,並由該企業負責工程的維修、養護,所需的費用由企業承擔。第八條因修建本辦法第五條所列工程項目及設施,而對原工程及設施進行擴建、改建、拆除或損壞的,其所需費用和補償損失費由建設單位負擔並負責修復。
按河道整治規劃修建河道堤防工程所佔集體土地,影響群眾生活的,可從國有灘地中給予調整,其土地上農作物、樹木、房屋和其他附屬物,應按規定予以補償。第九條向河道排放污水,應符合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排污口的設置、擴建和改建,必須經河道管理機關批准。第十條河道的土、砂、石、灘地資源,依照河道管理許可權,由市、區縣河道管理機關統一管理,按河道治理規劃開發利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侵佔。
利用水工程或者機械提水設施在河道取用地表水或截取滲流的單位或個人,應當在取得取水許可證後,方可進入河道施工。
開采河道砂、石、土料及淘金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持河道管理機關頒發的許可證,在指定地點范圍內,按規定進行採掘,並按本省規定繳納相關費用。在跨河橋、涵等建築物、工程設施的安全保護范圍內,禁止採挖砂石。
護堤地以及修建的水庫、整治河道新增的土地屬國家所有,由河道管理單位管理,用於防汛工程及其設施建設,具體利用由所在地河道管理機關會同資源規劃主管部門根據實際需要規定。
河灘地屬國家所有,由河道管理機關統一管理,具體管理和使用辦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規定。
在河道灘地開采礦產資源及進行考古發掘,必須報經河道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批准。第十一條堤防、護岸、水閘排澇等工程設施受益明確的工商企業、農場及其它單位,應向河道管理機關繳納河道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其收費標准和辦法按省人民政府規定執行。第三章河道管理第十二條堤防兩側應按下列規定劃定護堤地和安全管理范圍:
(一)護堤地
渭河:周至青化至耿鎮橋段。堤防臨河(從堤坡腳算起,下同)20米,背河(從堤坡腳算起,下同)50米;耿鎮橋至臨潼趙村段,堤防臨河50米,背河30米。涇河:堤防臨河20米,背河30米。滻河、灞河:城市段堤防臨河為10米,背河30米;農村段臨河10米,背河20米。黑河、澇河:堤防臨河15米,背河30米。石川河、灃河:堤防臨河10米,背河20米。其他河流護堤地寬度由所在地河道管理機關確定,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
(二)安全管理范圍
渭河堤防安全管理范圍(含護堤地,下同),臨河、背河寬度各為100米;其他河道堤防安全管理范圍,寬度為50米。老堤在上列范圍之外的,以新老堤之間寬度為准。安全管理范圍內的土地(不含護堤地),權屬不變。
(三)持有土地使用證的集體土地劃為護堤地的,由區、縣人民政府從國有灘地給予調整;無法調整的,權屬不變,其利用必須服從河道管理機關的統一規劃和管理。
『陸』 河道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線
法律分析:河道管理保護范圍包括我國領域內所有的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區、蓄洪區、滯洪區和河道內的航道。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區、蓄洪區、滯洪區)。河道內的航道,同時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
第三章
河道保護范圍分為:
1、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區,兩岸堤防及護堤地。
2、無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根據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設計洪水位確定。
3、河道的具體管理范圍,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劃定。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水域和土地的利用應當符合江河行洪、輸水和航運的要求;灘地的利用,應當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土地管理等有關部門制定規劃,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禁止損毀堤防、護岸、閘壩等水工程建築物和防汛設施、水文監測和測量設施、河岸地質監測設施以及通信照明等設施。
在防汛搶險期間,無關人員和車輛不得上堤。因降雨雪等造成堤頂泥濘期間,禁止車輛通行,但防汛搶險車輛除外。
禁止非管理人員操作河道上的涵閘閘門,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干擾河道管理單位的正常工作。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禁止修建圍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種植高桿農作物、蘆葦、杞柳、荻柴和樹木(堤防防護林除外);設置攔河漁具;棄置礦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
在堤防和護堤地,禁止建房、放牧、開渠、打井、挖窖、葬墳、曬糧、存放物料、開采地下資源、進行考古發掘以及開展集市貿易活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
第二十條 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區,兩岸堤防及護堤地。
無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根據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設計洪水位確定。
河道的具體管理范圍,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劃定。
第二十一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水域和土地的利用應當符合江河行洪、輸水和航運的要求;灘地的利用,應當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土地管理等有關部門制定規劃,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第二十二條 禁止損毀堤防、護岸、閘壩等水工程建築物和防汛設施、水文監測和測量設施、河岸地質監測設施以及通信照明等設施。
在防汛搶險期間,無關人員和車輛不得上堤。
因降雨雪等造成堤頂泥濘期間,禁止車輛通行,但防汛搶險車輛除外。
第二十三條 禁止非管理人員操作河道上的涵閘閘門,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干擾河道管理單位的正常工作。
第二十四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禁止修建圍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種植高桿農作物、蘆葦、杞柳、荻柴和樹木(堤防防護林除外);設置攔河漁具;棄置礦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
在堤防和護堤地,禁止建房、放牧、開渠、打井、挖窖、葬墳、曬糧、存放物料、開采地下資源、進行考古發掘以及開展集市貿易活動。
第二十五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進行下列活動,必須報經河道主管機關批准;涉及其他部門的,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有關部門批准:
(一)采砂、取土、淘金、棄置砂石或者淤泥;
(二)爆破、鑽探、挖築魚塘;
(三)在河道灘地存放物料、修建廠房或者其他建築設施;
(四)在河道灘地開采地下資源及進行考古發掘。
『柒』 山西省水路交通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水路交通管理,維護水路交通秩序,保障水路運輸安全,促進水路交通事業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水路交通及其管理活動。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水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制度,落實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責任。第四條省、設區的市及有關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水路交通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水路交通管理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水路交通工作,其所屬的航運管理機構具體負責港口、渡口、航道、水路運輸管理工作;海事管理機構具體負責船舶、浮動設施的檢驗與水上交通安全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水路交通管理相關工作。第二章水路運輸第六條水路運輸經營實行行政許可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許可不得從事水路運輸經營活動。第七條單船載客十二人以下的客船運輸經營,應當取得企業法人資格並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與經營活動相適應的組織機構、生產經營管理制度、安全生產制度和應急救援預案;
(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應當持有船員適任證書,並與企業簽訂一年以上全日制勞動合同;
(三)總運力達到二十四客位以上;
(四)辦理旅客意外傷害強制險等國家規定的險種;
(五)有船舶停靠、乘客上下船所必需的安全設施;
(六)國家和省規定的其他條件。
單船載客超過十二人的客船運輸經營,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第八條申請單船載客十二人以下水路運輸經營許可的企業,應當向設區的市航運管理機構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請書;
(二)可行性研究報告;
(三)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副本及其復印件;
(四)船舶檢驗證書、船舶所有權登記證書、船舶國籍證書;
(五)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身份證、船員適任證書、勞動合同;
(六)組織機構設置、生產經營管理制度、安全生產制度和應急救援預案;
(七)旅客意外傷害強制險證明文件;
(八)船舶停靠、旅客上下船所必需的安全設施的證明文件。
設區的市航運管理機構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進行審核,對符合本條例第七條規定條件的,作出許可決定並且頒發水路運輸許可證、船舶營業運輸證;不符合條件的,書面向申請人說明理由。第九條水路運輸經營者應當按照經營資質條件開展經營活動,並保持經營資質條件。
船舶營運時,應當隨船攜帶船舶營業運輸證。第十條水路運輸經營者要求停業或者歇業的,應當向許可機關提出申請,並辦理相關手續。第三章船舶、浮動設施與船員第十一條船舶、浮動設施所有人應當持所有權的證明文件和技術資料,到設區的市海事管理機構依法進行登記,但長度小於五米的非機動船除外。
船舶、浮動設施登記事項發生變更時,其所有人應當持登記的有關證明文件和變更證明文件,到登記機構辦理變更登記。
船舶、浮動設施滅失、失蹤的,其所有人應當到登記機構辦理注銷登記。第十二條依法登記或者即將登記的船舶、浮動設施的當事人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向海事管理機構申請檢驗。第十三條長度小於五米的機動船和電瓶船申請檢驗的,應當向海事管理機構提出申請,並提交下列材料:
(一)檢驗申請書;
(二)船舶出廠合格證或者質量證明書。
海事管理機構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進行檢驗,檢驗合格的,向申請人頒發船舶檢驗證書;經檢驗不合格的,書面向申請人說明理由。第十四條長度小於五米的非機動船舶、水上摩托艇所有人應當持購船發票和合格證到經營地縣(市、區)海事管理機構備案。
備案船舶發生轉籍、注銷、租賃和抵押的應當到備案機關重新辦理備案手續。第十五條水上摩托艇應當在海事管理機構劃定的專門水域進行活動。第十六條船員、水上摩托艇駕駛人員應當經有資質的培訓機構進行安全和技能培訓,依法取得有效證書,方可駕駛簽注范圍內的船舶或者水上摩托艇。
禁止未取得適任證書或者其他適任證件的船員上崗。
『捌』 山西省河道工程維護管理費徵收使用辦法
第一條為加強河道工程維護管理,提高防洪抗災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和《山西省河道管理條例》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河道工程,系指在本省境內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區、蓄洪區、滯洪區)上建成的防洪堤、防洪水庫、護岸、水閘、排澇設施等。第三條凡在本省境內受河道工程和防洪排澇工程設施保護的生產經營性單位、個體工商戶和農戶,均應按照本辦法繳納河道工程維護管理費。第四條凡在河道防洪排澇工程保護區內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維護工程設施安全、在汛期參加防洪搶險的義務。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在汛期組織河道兩岸的城鎮和村莊以及堤防保護區內的單位和個人義務出工,對河道堤防工程進行維護和加固。第五條河道工程和防洪排澇工程設施保護范圍(含河道管理范圍、河灘地)按下列原則確定:
(一)堤防及防洪水庫按照工程設計的保護和影響范圍確定。工程設計保護范圍不明確的,按歷史最大受災范圍確定。
(二)排澇工程保護范圍按照工程設計的排水范圍確定。
具體的河道工程和防洪排澇工程的保護范圍由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財政、物價部門測定後,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財政、物價部門批准執行。第六條河道工程維護管理費的徵收標准:
(一)工商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按當年流轉稅總額的1%繳納。
(二)有生產經營性收入的事業單位按當年營業稅和所得稅總額的2%繳納。
(三)對保護范圍內的農業納費人,每年每畝農田(包括河灘地)按當年國家規定的1公斤小麥價格繳納。第七條因遭受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及停工停產企業,確實無力繳納河道工程維護管理費的,就向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由當地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審查核實批准後,予以減、免。對農戶收取的部分,按國家有關規定暫緩執行。緩征期滿後,由省財政、物價、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復執行。
根據國家規定享受減、免稅的單位和個人,免繳河道工程維護管理費。第八條保護范圍內農田(包括河灘地)的河道工程維護管理費由河道管理單位徵收,其餘由地稅部門代征,所征費用按月全額上繳同級財政部門預算外資金財政專戶(鄉鎮稅務所徵收的,上繳縣級財政部門);征費時使用省財政部門統一印製的「山西省行政事業性專用票據」。代征手續費年終由財政部門按實際收費總額的3%計算撥付。第九條河道工程維護管理費實行按項目分管,按比例分成使用的原則,60%留縣,20%上繳地市,20%上繳省級。
上繳省、地(市)的河道工程維護管理費,由各縣(區)財政專戶直接劃轉省、地(市)財政部門預算外資金專戶。第十條河道工程維護管理費實行預決算審批制度,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應按規定向同級財政部門報送年度收支計劃和年終決算,按照財政部門批準的計劃執行,年終決算應及時、准確、完整、真實編報。第十一條河道工程維護管理費必須按照專款專用的原則,全額專項用於河道堤防工程的維護管理、設施的更新改造和汛期的防洪搶險,任何部門不得截留和挪用。各級所留費用的80%用於河道工程維護,其餘為防洪搶險費用。
河道工程維護管理費不得用於各級行政主管部門的人員經費、辦公宿舍樓修建及購買汽車。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也不得從中提留管理費及其它費用。第十二條河道工程維護管理費用於河道堤防、護岸、閘涵樞紐、分滯洪區工程設施的維修、加固、養護,更新改造,實行項目審批管理制度。各工程項目經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復後,由財政部門按工程項目的進度撥付使用。地方政府應組織受益農戶義務出工,完成工程批復內容。工程建成後,由項目批復單位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驗收。
防洪搶險費主要用於為防止出現洪澇災害採取緊急渡汛措施和搶險、堵口所消耗的直接費用。第十三條擅自擴大河道工程維護管理費收費范圍、提高收費標准、挪用、截留的,由財政、物價部門按照有關規定處理;並由其所在單位或上級行政機關對責任人和單位負責人給予行政處分,並責令限期歸還截留和挪用的資金;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十四條本辦法由財政、物價、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解釋。
『玖』 離河多少米可以種地
山西省河道管理條例 第十條 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 灘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區、兩岸堤防及護堤地;無堤防的河道,其管 理范圍根據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設計防洪水位確定。 河道的具體管理范圍,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劃定。 河道管理范圍內的土地屬國家所有,由河道主管機關統一管理。 第十一條 汾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省內大河的護堤地 寬度為:背水坡腳向外水平延伸十米至二十米;其他河流的護堤地寬度為 :背水坡腳向外水平延伸五米至十米。
『拾』 大同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大同市河道管理辦法》的決定(1997)
一、第一條修改為:「為加強河道管理,興利除害,充分發揮河道的綜合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和《山西省河道管理條例》,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二、原第三條第一至四款修改為:「河道管理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是全市河道的主管機關,負責全市河道的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縣(區)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是該行政區域內的河道主管機關,本辦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市、縣(區)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協同做好有關河道管理工作。」
第五款改為四條,修改為:「沿河各單位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門劃定的河段實行區域責任制,具體承擔河道的清障、防護工程的加固維修、防洪搶險等任務。」三、第四條改為第五條,修改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阻撓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河道管理人員依法執行公務。」四、第五條改為第六條。五、第六條改為第七條,修改為:「市、縣(區)人民政府應在汛期組織堤防保護區域內的單位和個人義務出工,對河道堤防工程進行維修和加固。
「對在河道綜合治理與管理上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市、縣(區)人民政府給予表彰或獎勵。」六、第七條改為第八條,修改為:「市、縣(區)河道管理專門機構受市、縣(區)水行政主管部門的委託,具體負責本市、縣(區)河道管理工作。市、縣(區)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管理許可權,建立健全河道管理專門機構,配備專職管理人員,實行河務管理責任制。
「御河(二乾渠首至大塘公路)、十里河(高山橋至小站村)、口泉河(王村礦至五一橋),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其他河道或河段由所在縣(區)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七、第八條改為第九條,修改為:「市、縣(區)河道管理專門機構的主要職責是:
「(一)嚴格貫徹執行國家和省、市有關河道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規章;
「(二)對河道、河道防護設施進行經常性的檢查,做好安全保護工作;
「(三)及時掌握汛期的水情、工情、災情,保證通訊暢通,做好防汛、渡汛工作;
「(四)會同財政、地稅、物價部門做好河道工程維護管理費的徵收工作;
「(五)負責河道采砂等管理費的徵收工作;
「(六)總結推廣河道管理經驗,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八、第九條改為第十條,修改為:河道整治與建設應當服從河道的綜合治理規劃,符合國家和省、市規定的防洪標准和其他有關技術要求。」九、第十條改為第十一條,修改為:修建開發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類工程和穿堤、穿河、跨河、臨河的建築物及設施,建設單位須按規定的防洪標准設計,並依照河道管理許可權將工程建設方案報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經審查同意後,方可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履行審批手續。建設項目批准後,建設單位應將施工安排告知水行政主管部門。工程竣工後,水行政主管部門應參加驗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使用後由建設單位負責維護,確保防洪安全。」十、刪去原第十一條。十一、第十二條,修改為:「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的護堤、護岸林木,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規劃,組織營造和管理。
「護堤、護岸林木,實行『誰造誰管誰有』。未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砍伐或者破壞。」十二、第十三條修改為:有堤防的河段,其河道管理范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引洪區、兩岸堤防及護堤地(護堤地寬度為:背水坡腳向外水平延伸5米);無堤的河段,其河道管理范圍按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設計防洪水位確定。
「河道管理范圍內的土地屬國家所有,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十三、第十七條修改為: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禁止從事下列活動:
「(一)修建廠房、倉庫、工業與民用建築以及其他公共設施;
「(二)修建阻水的圍堤、道路、渠道;
「(三)種植高桿作物、蘆葦和樹木(堤防防護林除外);
「(四)存放物料和棄置礦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阻礙引洪的物體;
「(五)燒制土焦、加工預制構件和開展集市貿易活動。
「在堤防和護堤地,禁止打井、挖窖和葬墳。」十四、第十八條修改為:「在河道管理范圍內從事下列活動,必須報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涉及其他管理部門的,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辦理:
「(一)采砂、採石、取土、淘金等;
「(二)爆破、鑽探、挖築魚塘等;
「(三)修建挑壩或者其他工程設施;
「(四)開采地下資源及進行考古挖掘;
「(五)截水、阻水、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