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濕地保護條例
⑴ 長沙市濕地保護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濕地保護,改善濕地生態環境,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促進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濕地保護,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濕地,是指適宜喜濕野生生物生存、具有較強生態調控功能的常年積水或者季節性積水的地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庫、河口三角洲、灘塗、沼澤、池塘、濕草甸等自然濕地和人工濕地。第三條濕地保護應當遵循全面保護、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第四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本行政區域內濕地保護工作的領導,將濕地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內容;將濕地保護管理所需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建立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第五條市、縣(市、區)林業管理部門具體負責濕地保護的組織、協調和監督管理工作;組織編制濕地保護規劃、濕地修復方案並實施;監督管理濕地保護目錄的實施,指導濕地公園建設。第六條市、縣(市、區)有關管理部門依法做好濕地保護工作,主要是:
(一)自然資源和規劃管理部門負責濕地測繪、規劃利用、地質環境保護等監督管理工作,負責濕地資源調查和確權登記。
(二)水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河流、湖泊、水庫等濕地的保護與管理,並對其中的水利設施、構築物及建築物進行監督管理;負責濕地水土保持工作和對濕地內水資源的統一監督、管理工作。
(三)生態環境管理部門負責對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指導濕地水污染防治工作和濕地水體的水質監測,依法對濕地開發利用的環境影響評價進行管理。
(四)農業農村管理部門對濕地內外來物種實施綜合監督管理,負責濕地中水產種質資源及魚類洄遊通道的保護,防止因農業生產造成濕地生態破壞。
(五)發展改革、住建、財政、文旅廣電等管理部門依照法定職責,做好濕地保護相關工作。第七條濕地保護機構或者組織負責管轄范圍內濕地的日常監督管理工作。未設立濕地保護機構或者組織的,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負責濕地日常監督管理工作。第八條林業等有關管理部門、新聞媒體應當加強濕地保護的宣傳教育,普及濕地保護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提高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第九條林業管理部門應當會同自然資源和規劃、水行政、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管理部門編制濕地保護規劃,廣泛徵求公眾意見,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向社會公開。編制濕地保護規劃應當與空間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相銜接並統一實施。
經批準的濕地保護規劃必須嚴格執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修改濕地保護規劃。確需修改的,應當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並按照原審批程序報批。第十條列入國家、省名錄管理的濕地,按照相關規定執行。
未列入國家、省公布名錄的濕地,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濕地保護管理實際情況,制定本市濕地保護目錄。濕地保護目錄由市林業管理部門會同發展改革、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水行政、農業農村等有關管理部門提出,經專家論證並聽取社會公眾意見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向社會公布。
本市目錄范圍內的濕地應當明確名稱、類型、保護級別,劃定范圍和界限,並由林業管理部門設立保護標志。
濕地保護目錄應當在本條例實施一年內公布,並根據濕地調查與監測結果適時進行調整。第十一條林業管理部門應當會同水行政等有關管理部門,在同級人民政府的組織下,建立濕地生態補水協調機制,保障濕地生態用水需求。
除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的以外,在目錄范圍內的濕地取水或者攔截濕地水源,不得影響濕地最低用水需求或者截斷濕地水系與外圍水系的聯系。第十二條除涉及公共利益的建設項目依法徵收、徵用外,不得改變目錄范圍內濕地的用途。在目錄范圍內的濕地上建設建築物、構築物,應當依法辦理相關手續。
依法徵收、徵用目錄范圍內的濕地,應當按照佔補平衡的要求保持濕地面積總量不減少。第十三條濕地修復堅持誰破壞、誰修復的原則。因歷史原因、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公共利益等原因退化、受損,經科學論證確需修復的濕地,由林業管理部門組織有關部門編制修復方案,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⑵ 湖南省洞庭湖區水利管理條例(2009)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洞庭湖區水利管理,改善生態環境,發揮河湖功能,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洞庭湖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洞庭湖區從事水資源利用、水資源保護、水工程管理及相關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洞庭湖區,是指洞庭湖區綜合治理規劃確定的本省境內洞庭湖水域及其周圍平原區和湘江、資江、沅江、澧水幹流尾閭地區。第三條洞庭湖區水利管理應當遵循統一規劃、分級管理、科學利用、嚴格保護和協調發展的原則。第四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洞庭湖區水利管理工作的領導;建立洞庭湖利用與保護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機制,制定政策措施,改善水生態環境,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定期聽取洞庭湖區水利管理情況的報告,及時研究解決有關重大問題。
洞庭湖區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水利建設和管理,落實國家和省人民政府有關洞庭湖區綜合治理的政策,採取有效措施規范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防止現有河湖面積減少,提高河湖行洪蓄水能力,防治水污染,保護水資源。
洞庭湖區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洞庭湖區水利管理的要求,做好有關具體工作。第五條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是洞庭湖區水利管理的主管部門,省洞庭湖水利管理機構具體負責洞庭湖區水利管理工作。
洞庭湖區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利管理工作。
省、洞庭湖區設區的市和縣(市、區)人民政府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洞庭湖區水利管理的有關工作。第六條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洞庭湖區綜合治理規劃,編制治澇、灌溉、供水、洲灘岸線利用和水資源保護等專業規劃。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制定的洞庭湖區水環境保護、濕地保護、漁業、航運、水土保持、種植養殖等專業規劃,應當符合洞庭湖區綜合治理規劃。
洞庭湖區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洞庭湖區綜合治理規劃和有關專業規劃,制定本行政區域具體實施方案並組織實施。第七條鼓勵成立農民用水戶協會,加強水工程設施和用水排水自律管理。第二章水資源利用第八條省、洞庭湖區設區的市和縣(市、區)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水功能區的要求,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水質監測和飲用水水源保護,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兼顧種植養殖和工業用水,保障河湖生態環境用水。第九條洞庭湖區縣(市、區)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劃定農田灌溉區,實行計劃用水;推行節水灌溉方式和節水技術,提高農業用水效率。
農田灌溉單位和個人引水、截(蓄)水不得損害公共利益以及他人合法權益。第十條在洞庭湖區水域、灘地、岸線內進行開發活動,應當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和洞庭湖區綜合治理規劃以及有關專業規劃的要求。開發利用洲灘應當經有管轄權的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第十一條省、洞庭湖區設區的市和縣(市、區)人民政府漁業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會同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省人民政府批準的《湖南省水功能區劃》劃定養殖水域,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
在養殖水域內養殖,應當科學確定養殖密度,合理投餌、施肥和使用葯物,防止污染水體。養殖水域的水質必須符合漁業水質標准。
禁止在非養殖水域內進行任何形式的投肥、投餌或者設置網箱等人工養殖活動。第三章水資源保護第十二條禁止圍墾湖泊。
城鎮建設不得佔用湖泊。城鎮規劃的臨湖界限,由省、洞庭湖區設區的市和縣(市、區)人民政府規劃行政管理部門會同水行政主管部門確定。
對垸內湖泊面積不足本垸面積百分之十的,洞庭湖區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補足湖泊面積;確有困難的,應當劃定相應的預備調蓄區。在垸內湖泊和預備調蓄區內從事養殖或者其他生產經營活動,必須服從調蓄漬水的需要。第十三條禁止向水域排放未經處理或者處理未達標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禁止向水域傾倒污染物。禁止在灘地和岸線內傾倒、填埋、堆放、貯存污染物。
省、洞庭湖區設區的市和縣(市、區)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加強洞庭湖區水環境監測與管理。
⑶ 濕地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
濕地公約
濕地公約(The Convention on Wetlands)1971年在伊朗小城拉姆薩爾(Ramsar)簽訂的,故該公約又稱拉姆薩爾公約。公約的全名是:「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它是一個政府間公約,是濕地保護及其資源合理利用國家行動和國際合作框架。現在有130個締約方,共有1140個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總面積9170萬公頃。
1971年2月2日訂於拉姆薩,經1982年3月 12日議定書修正)各締約國, 承認人類同其環境的 相互依存關系;考慮到濕地的調節水份循環和維持濕地特有的動植物特別是水禽棲息地的基 本生態功能。相信濕地為具有巨大經濟、文化、科學及娛樂價值的資源,其損失將不可彌補;期望現在及將來阻止濕地的被逐步侵蝕及喪失;承認季節性遷徒中的水禽可能超越國界,因此應被視為國際性資源;確信遠見卓識的國內政策與協調一致的國際行動相結合能夠確保對濕地及其動植物的保護;
茲協議如下:
第一條
1.為本公約的目的,濕地系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水域。
2.為本公約的目的,水禽系指生態學上依賴於濕地的鳥類。
第二條
1.各締約國應指定其領域內的適當濕地列入由依第八條所設管理局保管的國際重要濕地名冊,下稱「名冊」。每一濕地的界線應精確記述並標記在地圖上,並可包括鄰接濕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區域以及濕地范圍的島域或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水域,特別是當其具有水禽棲息地意義時。
2.選入名冊的濕地應根據其在生態學上、植物學上、湖沼學上和水文學上的國際意義。首先應選入在所有季節對水禽具有國際重要性的濕地;
3.選入名冊的濕地不妨礙濕地所在地締約國的專屬主權權利。
4.各締約國按第九條規定簽署本公約或交存批准書或加入書時,應至少指定一處濕地列入名冊。
5.任何締約國應有權將其境內的濕地增列入名冊,擴大已列名冊的濕地的界線或由於緊急的國家利益將已列入名冊的濕地銷或縮小其范圍,並應盡早將任何上述變更通知第八條規定的負責執行局職責的有關組織或政府。
6. 各締約國在指定列入名冊的濕地時或行使變更名冊中與其領土內濕地有關的記錄時,應考慮其對水禽遷移種群的養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國際責任。
第三條
1.締約國應制定並實施其計劃以促進已列入名冊的濕地的養護並盡可能地促進其境內濕地的合理利用。
2.如其境內的及列入名冊的任何濕地的生態特徵由於技術發展、污染和其他人類干擾而已經改變,正在改變或將可能改變,各締約國應盡早相互通報。有關這些變化的情況,應不延遲地轉告按第八條所規定的負責執行局職責的組織或政府。
第四條
1. 締約國應設置濕地自然保護區,無論該濕地是否已列入名冊,以促進濕地和水禽的養護並應對其進行充分的監護。
2.締約國因其緊急的國家利益需對已列入名冊的濕地撤銷或縮小其范圍時,應盡可能地補償濕地資源的任何喪失,特別是應為水禽及保護原棲息地適當部分而在同一地區或在其他地方設立另外的自然保護區。
3. 締約國應鼓勵關於混地及其動植物的研究及數據資料和出版物的交換。
4.締約國應努力通過管理增加適當濕地上水禽的數量。
5. 締約國應促進能勝任濕地研究、管理及監護人員的訓練。
第五條
締約國應就履行本公約的義務相互協商,特別是當一片濕地跨越一個以上締約國領土或多個締約國共處同一水系時。同時,他們應盡力協調和支持有關養護濕地及其動植物的現行和未來政策與規定。
第六條
1.締約國應在必要時召集關於養護濕地和水禽的會議。
2. 這種會議應是咨詢性的,並除其他外,有權:
A.討論本公約的實施情況;
B. 討論名冊之增加和變更事項;
C. 審議關於依第三條第2款所規定的列入名冊濕地生態學特徵變化的情況;
D. 向締約國提出關於濕地及其動植物的養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一般性或具體建議;
E.要求有關國際機構就影響濕地、本質上屬於國際性的事項編制報告和統計資料。
3. 締約國應確保對濕地管理負有責任的各級機構知曉並考慮上述會議關於濕地及其動植物的養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建議。
第七條
1.締約國出席這種會議的代表,應包括以其科學、行政或其他適當職務所獲得知識和經驗而成為濕地或水禽方面專家的人士。
2.出席會議的每一締約國均應有一票表決權,建議以所投票數的簡單多數通過,但須不少於半數的締約國參加投票。
第八條
1.保護自然和自然資源國際聯盟應履行本公約執行局的職責,直至全體締約國三分之二多數委派其他組織或政府時止。
2.執行局職責除其他外,應為:
A.協助召集和組織第六條規定的會議;
B.保管國際重要濕地名冊並接受締約國根據第二條第五款的規定對已列入名冊的濕地增加、擴大、撤銷或縮小的通知;
C.接受締約國根據第三條第二款規定對已列入名冊的濕地的生態特徵發生任何變化的通知;
D.將名冊的任何改變或名冊內濕地特徵的變化通知所有的締約國,並安排這些事宜在下次會議上討論;
E.將會議關於名冊變更或名冊內濕地特徵變化的建議告知各有關締約國。
第九條
1. 本公約將無限期開放供簽署。
2.聯合國或某一專門機構、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任一成員國或國際法院的規約當事國均可以下述方式成為本公約的締約方:
A.簽署無須批准;
B.簽署有待批准,隨後再予批准;
C.加入。
3.批准或加入應以向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總幹事(以下簡稱「保存機關」)交存批准或加入文書為生效。
第十條
1.本公約應自七個國家根據第九條第2款成為本公約締約國四個月後生效。
2.此後,本公約應在其簽署無須批准或交存批准書或加入書之日後四個月對各締約國生效。
第十條之二
1.公約可按照本條在為此目的召開的締約國會議上予以修正。
2.修正建議可以由任何締約國提出。
3.所提修正案文及其理由應提交給履行執行局職責的組織或政府(以下稱為執行局)並立即由執行局轉送所有締約國。締約國對案文的任何評論應在執行局將修正案轉交締約國之日三個月內交給執行局。執行局應於提交評論最後一日後立即將至該日所提交的所有評論轉交各締約國。
4. 審議按照第3款所轉交的修正案的締約國會議應由執行局根據三分之一締約國的書面請求召集。執行局應就會議的時間和地點同締約國協商。
5.修正案以出席並參加投票的締約國三分之二多數通過。
6.通過的修正案應於三分之二締約國向保存機關交存接受書之日後第四個月第一天對接受的締約國生效。對在三分之二的締約國交存接受書之後交存接受書的締約國,修正案應於其交存接受書之日後第四個月第一天生效。
第十一條
1.本公約將無限期有效。
2.任何締約國可以於公約對其生效之日起五年後以書面通知保存機關退出本公約。退出應於保存機關收到退出通知之日後四個月生效。
第十二條
1.保存機關應盡快將以下事項通知簽署和加入本公約的所有國家:
A.公約的簽署;
B.公約批准書的交存;
C.公約加入書的交存;
D.公約的生效日期;
E. 退出公約的通知。
2.一候本公約開始生效,保存人應按照聯合國憲章第一百零二條將本公約向聯合國秘書處登記。
下列簽字者經正式授權,謹簽字於本公約,以資證明。
一九七一年二月二日訂於拉姆薩,正本一份,以英文、法文、德文和俄文寫成,所有文本具有同等效力,保存於保存機關,保存機關應將核證無誤副本分送所有的締約國。
⑷ 常德市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的保護,維護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促進濕地生態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依法實行保護區管理制度。保護區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核心區包括老鸛湖、東窪、淤洲、朱家山等,總面積九千零六十一公頃;緩沖區包括花園嘴、清明洲、茅鐮洲以及與南洞庭湖濕地東面鄰接區域等,總面積六千一百六十五公頃;實驗區包括罐頭嘴蘇家電排至酉港柳林嘴沿湖大堤外河、辰陽街道北拐安全平台至百祿橋龍王廟大堤外河和圍堤湖、安樂湖、龍池湖等,總面積一萬四千八百一十八公頃。第三條市人民政府和漢壽縣人民政府應當遵循保護優先、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將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的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工作所需經費由漢壽縣人民政府安排,市人民政府每年給予適當支持。濕地保護資金實行專款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或者挪用。
支持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濕地保護相關工作。第四條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濕地保護工作。
發展與改革、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水行政、農業農村、交通運輸、教育、衛生健康、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公安、財政等部門依據各自職責,做好濕地保護相關工作。第五條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是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的保護管理機構。濕地保護管理機構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貫徹執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
(二)組織實施保護區總體規劃和生態旅遊等專項規劃;
(三)開展保護區自然資源調查和環境監測,建立濕地生態預警機制;
(四)開展保護區相關科學研究和公眾宣傳教育工作,參與國際、國內相關學術交流與技術合作,建立保護區檔案和信息管理系統;
(五)對保護區范圍內單位和個人的相關活動進行監督管理,依法制止和查處破壞濕地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
(六)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保護區生態修復,依法保護野生動植物;
(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保護區生態補償工作;
(八)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六條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范圍內的下列行政處罰權,由濕地保護管理機構行使:
(一)涉及林業、野生動物植物保護、旅遊、漁業等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全部行政處罰權;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關於使用不符合標准或者要求的船舶用燃油的行政處罰權,關於餐飲服務中未採取適當污染治理措施的行政處罰權;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關於非法排放水污染物的行政處罰權,關於船舶污染的行政處罰權;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關於在自然保護區建設工業固體廢物集中貯存、處置的設施、場所和生活垃圾填埋場的行政處罰權,關於違反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環境防治規定的行政處罰權;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關於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行政處罰權,關於佔用耕地建窯、建墳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採石、采礦、取土等,破壞種植條件的,或者因開發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鹽漬化的行政處罰權;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關於未取得采礦許可證擅自采礦、超越批準的礦區范圍采礦的行政處罰權;
(七)《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關於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棄置、堆放阻礙行洪物體,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或者高稈植物,修建圍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的行政處罰權,關於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采砂、取土、淘金、棄置砂石或者淤泥、爆破、鑽探、挖築魚塘的行政處罰權,關於未經批准在河道灘地存放物料、修建廠房或者其他建築設施以及開采地下資源或者進行考古發掘的行政處罰權;
(八)《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關於船舶、浮動設施未持有合格的檢驗證書、登記證書或者船舶未持有必要的航行資料,擅自航行或者作業的行政處罰權。第七條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周邊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濕地保護的具體要求,做好相關工作;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通過村民公約(居民公約),引導和組織村民(居民)積極參與濕地保護。
⑸ 湖南省環境保護條例(2013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單位和個人,均須遵守本條例。第三條環境保護必須堅持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和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利用誰補償的原則。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證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的貫徹實施。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採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
(一)將環境保護計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組織落實所需資金,保證專款專用。
(二)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
(三)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引進、推廣先進的環境保護科學技術。
(四)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建設布局,解決重大污染擾民和破壞生態的問題。
(五)鼓勵發展環境保護產業,對資源的綜合利用和防治污染的技術改造項目實行優惠政策。
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制定環境保護規劃,合理布局鄉鎮企業,加強對鄉鎮企業污染的防治與生態環境的保護。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文化、教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部門,應當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和輿論監督,提高全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第六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對污染與破壞環境的行為,一切單位和個人有權進行檢舉、控告。
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第二章環境監督管理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其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監督依法行使環境監督管理職權的其他部門的環境保護工作。
(二)擬訂環境保護規劃和計劃,參與擬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土規劃、城市規劃和區域開發規劃。
(三)監督自然保護工作,參與自然保護區的區劃、規劃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向同級人民政府提出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審批意見。
(四)組織開展環境監測工作,掌握環境質量狀況及發展趨勢。
(五)組織開展環境科學技術研究和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
(六)監督管理環境污染與其他公害的防治,處理環境污染事故,調處環境污染糾紛,查處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第八條依法行使環境監督管理職權的其他部門,對有關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一)公安部門負責機動車輛雜訊、排氣和社會生活雜訊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
(二)港航監督、漁政漁港監督部門負責船舶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
(三)鐵路、民航等單位分別負責機車與航空器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第九條依法負責資源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門,對有關資源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一)土地部門負責土地保護和開發利用的監督管理。
(二)農業部門負責農業資源利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漁類資源和水生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的監督管理。
(三)地質礦產部門負責地質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保護以及地質環境的監督管理。
(四)林業部門負責森林資源和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利用,以及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的監督管理。
(五)建設部門負責風景名勝區資源和城市園林綠化保護的監督管理。
(六)水利部門負責水資源保護和水土保持的監督管理。第十條行業管理部門應當對本行業單位的環境保護工作進行監督檢查。第十一條一切單位和個人必須執行國家和本省的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本省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嚴於國家標準的,執行本省標准。第十二條省、自治州、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和地區行政公署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環境監測制度,組織監測網路,加強對環境監測的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環境監測站對本轄區內的環境要素的質量狀況和污染源的排污情況進行監測,執行環境監測報告制度。
自治州、設區的市環境監測站,對本轄區內有爭議的環境污染監測數據進行技術仲裁。對仲裁不服的,由省環境監測中心站負責終結技術仲裁。
依法行使環境監督管理職權的其他部門所屬的專業監測機構,負責本部門的環境監測工作。
⑹ 東江湖國家濕地公園的保護條例
《湖南省東江湖水環境保護條例》於2001年11月30日經湖南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通過,並於同日公布,自2002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東江湖水環境保護,防止水污染,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東江湖流域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資興市、汝城縣、桂東縣、宜章縣所轄的東江湖流域的水環境保護。
本條例所稱東江湖是指東江水庫和小東江水庫;本條例所稱東江湖流域是指東江湖和向東江湖匯水的區域。
第三條東江湖水環境保護應當堅持統一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
第四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東江湖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郴州市人民政府全面負責東江湖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資興市、汝城縣、桂東縣、宜章縣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東江湖流域水環境的保護。
省、郴州市及資興市、汝城縣、桂東縣、宜章縣人民政府應當將東江湖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採取防止水污染的措施。
郴州市和資興市、汝城縣、桂東縣、宜章縣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要求報告本行政區域內東江湖流域水環境保護情況。
第五條在東江湖流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保護水環境,有權對污染東江湖流域水環境的行為進行勸阻、檢舉和控告。
第六條對在東江湖流域水環境保護的科學技術研究、先進技術推廣以及保護管理工作中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由有關人民政府及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保護區的劃定和保護目標
第七條東江湖流域水環境保護范圍劃分為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
一級保護區的范圍:
(一)小東江水庫大壩至東江水庫大壩之間的水域。
(二)東江水庫大壩至兜率岩島之間,南部以兜率岩島山脊線南端與對岸磨刀石的連線為界,北部以兜率岩島山脊線北端與東江木材廠集材場1號碼頭之間的連線為界的水域。
(三)與上述(一)、(二)項水域水面相連的第一層山脊線向水坡地。
(四)兜率岩島。
二級保護區的范圍:
(一)東江湖除一級保護區之外的水域。
(二)與東江湖水面相連的第一層山脊線向水坡地除一級保護區劃定的區域之外的陸域。
準保護區的范圍:東江湖流域內除一級、二級保護區以外的區域。
第八條在一級保護區邊界線上應當設置標牌、界碑,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或者擅自移動。
第九條東江湖流域水環境保護的目標是:
一級保護區的水質應當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Ⅱ類標准和《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標准》的一級標准。
二級保護區的水質應當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Ⅲ類標准和《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標准》的二級標准。準保護區的河流進入二級保護區的水質應當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Ⅲ類標准。
第三章保護措施
第十條在準保護區內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土法煉砷、選金、選鎢和其他土法選礦,不得經營國家和省明令禁止的嚴重污染環境的生產項目;禁止無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單位和個人從事電鍍、製革、制漿造紙、化工、印染和放射性物品的生產活動。
(二)禁止向河道管理范圍內傾倒工業廢渣、生活垃圾和其他廢棄物。
(三)直接或者間接向水域排放工業廢水,必須符合國家及省規定的廢水排放標准。
(四)禁止毒魚、炸魚。
(五)禁止其他污染水體的行為。
第十一條在二級保護區內除必須遵守本條例第十條規定外,還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禁止新建、擴建采礦、選礦、冶煉和其他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改建的建設項目,必須削減排污量。
(二)禁止使用對人體有害的魚葯和劇毒、高殘留農葯。
(三)禁止建設固體廢棄物集中貯存和處置設施、場所以及生活垃圾填埋場。
(四)鄉鎮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集鎮和旅遊服務設施相對集中的地方,應當建設處理生活污水的設施;對生活垃圾等固體廢棄物應當及時收集、運出和處置。
(五)船舶、車輛裝載運輸油類或者有毒貨物,必須採取防溢流、防滲漏的措施。
(六)客運、旅遊船舶必須設置垃圾、糞便、含油污水存放設施,碼頭經營管理單位應當配備收集和轉運垃圾、糞便、含油污水的設施。
第十二條在一級保護區內,除必須遵守本條例第十條、第十一條規定外,還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禁止新建、擴建、改建除水電、供水工程以外的建設項目。
(二)禁止露營、野炊和水上體育活動。
(三)禁止設置加油站和水上商業、飲食等服務業網點。
第十三條在保護區內已建成的嚴重污染東江湖水資源的建設工程和設施,按照下列規定處理:
(一)未經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依法批準的,予以關閉、拆除。
(二)經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依法批準的,應當限期治理;經限期治理後仍達不到排放標準的,予以關閉、拆除。
第十四條在東江湖行駛的以汽油、柴油為燃料的船舶應當限期改用電力、液化氣等清潔能源。
第十五條在一級保護區內禁止網箱養魚;在二級保護區內開展網箱養魚,應當按照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批準的規模和地點進行。
第十六條在保護區內應當植樹造林,優化林分結構,建設生態林業;禁止毀林開荒,防止水土流失。
禁止採伐一級保護區內的林木;採伐其他區內的林木應當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報批。
第十七條郴州市和資興市、汝城縣、桂東縣、宜章縣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優惠措施,鼓勵保護區內的村民保護生態環境,逐步退耕還林、還草,發展生態農業,防止化肥、農葯等農用化學物質污染水體。
對一級保護區內的村民和二級保護區內嚴重缺乏生產資源的村民,應當統一安排,逐步外遷,妥善安置。
第十八條郴州市人民政府旅遊管理部門應當根據保護東江湖水環境的要求制定旅遊規劃。
旅遊經營者和旅遊者應當遵守有關保護水環境的法律法規,不得污染水體。
第十九條東江水力發電、供水等企業應當支持和配合做好東江湖水環境保護工作。
第四章監督管理
第二十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發展計劃、經貿、國土資源、建設、交通、農業、林業、水利、工商、旅遊等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東江湖水環境保護工作。
第二十一條郴州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資興市、汝城縣、桂東縣、宜章縣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編制東江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東江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和其他規劃應當按照本條例的要求進行修編和調整。
第二十二條郴州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在流入東江湖的主要河流的市、縣交界處,設置水質監測斷面,定期進行監測和評價,並將評價結果報告郴州市人民政府和向社會公布。
資興市、汝城縣、桂東縣、宜章縣人民政府應當保證出界水質達到規定標准;未達到規定標準的,郴州市人民政府應當責成其查清原因,採取措施,限期整改。
第二十三條郴州市和資興市、汝城縣、桂東縣、宜章縣人民政府應當逐年增加對東江湖流域水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其林業行政管理部門根據國家和省人民政府制定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助資金籌集和使用辦法,籌集森林生態效益補助資金,用於東江湖流域生態公益林保護的補助。
郴州市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組織對東江湖水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從開發利用經營所得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專項用於東江湖水環境保護和移民安置補償。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二十四條違反本條例第八條規定,破壞或者擅自移動一級保護區邊界線上的標牌、界碑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責令改正、賠償損失。
第二十五條違反本條例第十條第(一)項規定,開辦禁止性建設項目的,由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關閉;造成污染事故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第四十三條予以處罰。
違反本條例第十條第(二)項規定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第三十九條第(四)項的規定處罰。
第二十六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一條第(五)項規定的,責令完善設施;造成水污染事故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第四十三條予以處罰。
違反本條例第十一條第(六)項規定,未設置垃圾、糞便、含油污水貯存設施的,責令改正;向水體傾倒船舶垃圾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第三十九條第(五)項的規定處罰。
第二十七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一)、(二)、(三)項規定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關閉、拆除或者予以取締。
第二十八條在保護區內違反其他法律法規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理。
第二十九條拒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保護區內依法執行職務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條在東江湖流域水環境保護中,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附則
第三十一條本條例自2002年3月1日起施行。
⑺ 河南省濕地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濕地保護,維護濕地生態功能,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濕地的保護、利用和監督管理等活動。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濕地,是指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帶、水域,包括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等自然濕地,以及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野生植物原生地和生物多樣性等人工濕地。
本條例所稱濕地資源,是指濕地及依附濕地棲息、繁衍、生存的野生生物資源。第四條濕地保護應當遵循生態優先、全面保護、合理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濕地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固碳釋氧、改善空氣質量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濕地保護工作的領導,將濕地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濕地保護工作機制,將濕地保護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第六條濕地保護工作實行綜合協調、分部門實施的管理體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濕地保護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依法設立的濕地管理機構負責濕地保護的具體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公安、財政、水利、農業、國土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環境保護、交通運輸、衛生和計劃生育、旅遊等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濕地保護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配合有關部門做好濕地保護工作。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鼓勵和支持退耕還濕、新建濕地以及對退化的濕地進行恢復改造。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水利、科技等部門應當組織、支持開展濕地保護的科學研究,推廣濕地保護的先進技術。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新聞媒體應當加強濕地保護宣傳教育工作,組織和開展濕地保護宣傳教育,普及濕地保護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增強公民的濕地保護意識。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在濕地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保護規劃第九條省人民政府林業部門應當在濕地資源調查的基礎上會同發展改革、財政、水利、農業、國土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環境保護、衛生和計劃生育、旅遊等部門組織編制濕地保護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林業部門應當根據上一級人民政府批準的濕地保護規劃,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濕地保護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林業部門備案。
經批準的濕地保護規劃應當向社會公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調整或者修改的,應當按照原批准程序審批。第十條濕地保護規劃應當明確濕地保護的目標任務、總體布局、保護重點和保障措施等。
濕地保護規劃應當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流域綜合規劃、自然保護區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相銜接。
編制濕地保護規劃,應當通過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廣泛徵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嚴格執行濕地保護規劃,不得違反規劃批准建設項目或者進行其他開發建設活動。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林業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有關濕地保護的標准和技術規范。
恢復或者新建濕地,應當符合濕地保護的標准和技術規范,採用自然或者生態的材料和工藝,維護濕地生態功能。防洪、抗旱、水系治理等涉及濕地的工程應當兼顧濕地生態功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採用影響濕地生態功能的工程措施。
恢復或者新建濕地,應當種植濕地植物,根據野生動物活動特點和規律,建設野生動物繁殖、棲息環境。第十三條恢復或者新建濕地,應當根據本地水資源狀況,充分利用雨洪水和再生水,禁止使用地下水。第三章保護措施第十四條對濕地實行分級分類保護,按照生態功能和環境效益的重要性,將濕地分為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省級重要濕地和一般濕地,並採取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等方式對濕地予以保護。第十五條對濕地實行名錄管理,面積在八公頃以上的濕地,應當列入濕地名錄。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名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確定並公布。
省級重要濕地名錄,由省人民政府林業部門根據省濕地保護規劃,在徵求濕地所在地省轄市人民政府意見後提出,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也可由濕地所在地省轄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請,經省人民政府林業部門審核同意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
一般濕地名錄,由市、縣級人民政府林業部門提出,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濕地保護的需要和濕地資源的變化情況,依法及時調整濕地名錄並公布。
公布濕地名錄時,應當同時公布濕地的名稱、類型、保護范圍、管理部門、責任單位等事項。保護范圍的劃定應當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聯通性、穩定性及相關權利人的利益。
⑻ 岳陽市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和管理,改善自然生態系統,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保護區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管理、利用及其相關活動。
保護區位於岳陽縣、君山區、華容縣、汨羅市、岳陽樓區和南湖新區境內,屬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保護區的面積、范圍、界線、功能區劃以國務院的批准文件為准。第三條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和利用應當遵循生態優先、科學規劃、綠色發展、公眾參與的原則。第四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保護區的保護、管理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並建立保護區保護和管理資金的投入機制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第五條保護區的保護和管理實行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
保護區的保護和管理工作應當納入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考核評價體系。第六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鼓勵、支持與保護區有關的科學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第七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保護區管理機構應當組織做好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和合理開發利用等宣傳工作。第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對保護區內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進行保護的義務,並有權對破壞、侵佔保護區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控告。
鼓勵、支持志願者組織和志願者參與保護區保護工作。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對保護、管理工作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或者獎勵。第二章機構與職責第九條市人民政府以及保護區所在地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保護區的領導,將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和利用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對影響保護區生態環境的重大事件應當及時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依法接受其監督。第十條市人民政府設立保護區領導協調機構,市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保護區領導協調機構負責人,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保護區所在地縣(市、區)人民政府為成員單位。保護區領導協調機構履行下列職責:
(一)指導和統籌推進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利用等有關工作;
(二)研究、協調保護區內各類相關規劃的編制、修改及其實施;
(三)指導、督促、檢查各項工作任務和法律法規的落實;
(四)指導、督促保護區工作考核與評估;
(五)研究保護區其他重大事項。
保護區領導協調機構設立辦公室,負責其日常工作。第十一條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河(湖)長分級分段組織領導本行政區域內東洞庭湖的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等工作,協調解決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重大問題。第十二條市人民政府設立保護區管理機構,具體負責保護區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履行下列職責:
(一)貫徹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
(二)組織編制、實施保護區總體規劃和生態旅遊等專項規劃;
(三)制定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並組織實施;
(四)組織實施保護區自然資源調查和生態監測,並建立檔案,對保護區內的野生動植物依法進行保護;
(五)組織開展保護區保護、管理和利用等相關科學研究和公眾宣傳教育工作,參與國際、國內相關學術交流與技術合作,建立保護區信息管理系統;
(六)監督管理在保護區實驗區開展的生態旅遊等活動;
(七)會同當地人民政府組織實施保護區生態修復;
(八)會同當地人民政府組織實施保護區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以及野生動物棲息地修復等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建設項目;
(九)會同當地人民政府組織實施保護區范圍內野生動物損害補償工作;
(十)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十三條林業、農業(漁政)、水利、環境保護、衛計(血防)、水上交通(海事、港航、航道)、國土資源和公安等有關部門依法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保護區相關管理工作:
(一)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保護區濕地、森林資源保護的監督和管理,依法查處違反濕地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森林資源保護等法律法規的行為;
(二)農業(漁政)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保護區范圍內農業生產活動面源污染防治和保護區水域的漁業、漁政管理工作,對漁業資源及其生態環境進行監督管理,依法查處農業面源污染和破壞漁業資源等違法行為;
(三)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保護區內的水資源和河道的管理和監督工作,依法查處非法采砂、妨礙行洪、違規設置生活及混合排污口、開發利用洲灘等違法行為;
(四)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保護區的環境污染防治等監督管理工作,依法查處違法排放水污染物、傾倒工業固體廢物等違法行為;
(五)衛計(血防)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保護區內血吸蟲的防治工作,依法查處違反血吸蟲病防治規范的行為;
(六)水上交通(海事、港航、航道)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保護區的水上運輸行業管理、航道維護和水上交通安全監督,依法查處違法建設碼頭、違法裝卸、危害航道通行安全、向水體傾倒船舶垃圾或者排放船舶殘油、廢油等違法行為;
(七)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保護區的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及礦產管理,依法查處違法使用土地、礦產資源和違反規劃許可等違法行為;
(八)公安機關負責維護保護區內的治安秩序,依法查處破壞保護區內生態環境、阻礙和妨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等違法犯罪行為。
其他相關職能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保護區的管理工作。
市級行政主管部門履行監管責任,督促、指導縣級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查處破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查處或者組織縣級行政主管部門聯合查處跨行政區或者重大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縣級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屬地管理原則,依法制止、查處生態環境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