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執法規范
A. 福建省行政執法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行政執法行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行政執法行為和行政執法監督行為,適用本條例。
法律、行政法規、本省省級地方性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規章、設區的市地方性法規對行政執法機關實施行政執法的要求嚴於本條例的,從其規定。第三條本條例所稱行政執法,是指行政執法機關針對特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作出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確認、行政徵收徵用、行政檢查等行為。
本條例所稱行政執法機關,是指依法行使行政執法職權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和法律、法規授予行政執法職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第四條行政執法應當遵循職權法定、權責統一、公平公正、程序正當、文明規范、高效便民的原則。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本行政區域內行政執法和行政執法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綜合協調行政執法的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行政執法的指導、協調和監督的具體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屬行政執法機關指導、監督本系統的行政執法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整合行政執法機構,合理配置行政執法人員,提高行政執法效率和水平。
行政執法經費應當納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第七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推行服務型執法,推廣運用說服教育、勸導示範、行政指導、行政獎勵等非強制性執法手段。第八條行政執法機關及其行政執法人員依法實施的行政執法行為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預、拒絕或者阻礙。第九條行政相對人對行政執法機關所作出的行政執法行為享有陳述權、申辯權;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認為行政執法機關及其行政執法人員的行政執法行為違法或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投訴、舉報,並有權要求獲得賠償。第十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細化、量化行政裁量標准,規范行政裁量權適用的范圍、種類和幅度,並向社會公示。
行政執法機關應當按照行政執法裁量權基準作出決定,並在行政執法決定文書中對裁量權的行使作出說明。第十一條建立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完善行政執法機關與監察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的信息共享、案件移送等制度。第十二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行政執法信息與社會信用基礎資料庫聯動機制,建設全省統一的行政執法信息平台,完善行政執法網上辦案及信息共享查詢系統,提高行政執法效率。第二章行政執法機關與行政執法人員第十三條實行行政執法主體資格確認公示制度。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屬行政執法機關的行政執法主體資格由本級人民政府依法確認,並向社會公告。
省以下垂直管理的行政執法機關的行政執法主體資格由省級執法機關依法確認,並向社會公告。第十四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履行行政管理職能和實施行政執法行為。第十五條建立權力清單和相應責任清單制度。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合理界定和劃分所屬各行政執法機關的職權,並以權責事項清單等形式予以公布。第十六條法律、法規、規章對上下級行政執法機關之間的行政職責分工未作明確規定的,應當按照有利於發揮行政效能、財權與事權相匹配、權力與責任相一致等原則確定。
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生產、生活直接相關的行政執法職權,一般由縣(市、區)行政執法機關或者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依法行使。第十七條行政執法機關之間發生行政執法管轄爭議的,依法協商解決;協商不一致的,提請共同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決定。第十八條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對職能相近、執法內容相近、執法方式相同的行政執法機關,可以進行機構和職能整合,組建綜合的行政執法機關,集中行使職權。
一個行政執法機關有多個所屬行政執法機構、行使多項行政執法職權的,可以整合所屬行政執法機構,組建綜合的行政執法機構,集中行使職權。
綜合行政執法涉及行政強制、行政許可和相對集中行政處罰等的,應當依法履行報批手續。
B. 四川省行政執法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行政執法,完善行政執法機制,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設,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法律和法規的有關規定,結合四川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行政執法,是指享有執法權的行政機關和其他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為執行法律、法規和規章,按照法定程序和許可權而實施的下列行為:
(一)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給予拘留、罰款、沒收財物、吊銷許可證和執照等行政處罰;
(二)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採取限制人身自由,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行政強制措施;
(三)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實施行政事業性收費和頒發許可證、執照;
(四)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其他行政執法行為。第三條凡在四川省行政區域內實施行政執法,必須遵守本規定。第四條行政執法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公正、高效,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第五條行政執法機關、行政執法監督檢查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使職權,不受其他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非法干預。第六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行政執法決定不服的,應當先服從,後依據事實按照規定程序申訴控告。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應當切實加強對本地區、本部門行政執法工作的領導。
各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主管部門負責本規定的組織實施,其他部門應當積極配合。第二章行政執法的依據第八條行政執法必須以下列規定為依據:
(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
(二)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
(三)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發布或批准發布的地方性法規和民族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按規定製定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
(四)省人民政府和國務院各行政主管部門以及成都市、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布的規章;
(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為實施法律、法規和規章,按規定程序發布的,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權利義務,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措施(以下統稱規范性文件)。第九條實施行政執法,發現效力等級較低的規定與效力等級較高的規定相抵觸時,應當執行效力等級較高的規定,並及時報告有關制發機關。
實施行政執法,發現效力等級相同的規定矛盾時,應當及時報告制發機關的共同上一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主管部門按規定程序處理。第十條制定規范性文件應當遵循法制統一原則,下級人民政府的規范性文件不得與法律、法規、規章和上級人民政府的規范性文件相抵觸;本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規范性文件不得與本級人民政府的規范性文件相抵觸。第十一條規范性文件中設立的行政許可、行政事業性收費和行政處罰等,不得超越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適用范圍、數額、幅度和種類。確需在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范圍之外設立行政處罰等的,應當按規定報經有權機關批准。第十二條制定規范性文件必須按照規定程序進行,經人民政府法制工作主管部門或政府工作部門的法制機構審查,並經行政機關負責人集體通過,在本行政區域內公開發布。第十三條規范性文件必須按規定報送備案,接受備案審查。制發機關對備案審查機關作出的決定必須執行,並將執行結果在規定期限內報備案審查機關。第三章行政執法行為第十四條實施行政執法行為的機關,必須是法律、法規和規章明確規定的行政機關和其他組織(以下簡稱行政執法機關)。法律、法規和規章沒有明確規定其享有行政執法權的任何機關和其他組織,都不得實施行政執法。第十五條沒有法律、法規明確規定,行政執法機關不得設立派出機構;沒有法律、法規和規章明確規定,不得將按規定應由其行使的行政執法權授權其他機關或組織行使。第十六條行政執法機關只能在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職權范圍內行使執法權。行政執法機關在執法過程中發現屬於其他行政執法機關管轄的違法行為,應當向有管轄權的行政執法機關及時移送。對行政執法案件的管轄有爭議的,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共同上一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主管部門指定管轄。第十七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建立健全行政執法程序,完善行政執法案件的登記、立案、審批、審核、處理案件集體負責、錯案追究等辦案制度,強化內部監督機制。
C. 衛生行政執法文書規范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規范衛生行政執法行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和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范。第二條 本規范規定的文書適用於現場衛生監督、衛生行政處罰等衛生行政執法活動。第三條 規范確定的各類文書格式樣式由衛生部統一制定。
除本規范規定的文書樣式外,省級衛生行政機關還可以根據工作需要補充相應文書。第四條 製作的文書應當完整、准確、規范,符合相應的要求。
文書中衛生行政機關的名稱應填寫機關全稱。
文書本身設定文號的,應在文書標注的「文號」位置編寫相應的文號,文號的形式為:地區簡稱+衛+執法類別+執法性質+[年份]+序號,如京衛食罰〔2002〕001號。文書本身設定編號的,應在文書標注的「編號:」後印製編號,編號形式為年份+序號,如2002—001。第二章 製作要求第五條 文書應按照規定的格式印製後填寫。兩聯以上的文書應用無碳復寫紙印製。
應用藍色或黑色的水筆或簽字筆填寫,保證字跡清楚、文字規范、文面清潔。有條件的衛生行政機關可按照規定的格式列印。
因書寫錯誤需要對文書進行修改的,應用杠線劃去修改處,在其上方或者接下處寫上正確內容。對外使用的文書作出修改的,應在改動處加蓋校對章,或由對方當事人簽名或蓋章。第六條 預先設定的文書欄目,應逐項填寫。摘要填寫的,應簡明、完整、准確。簽名和註明日期,必須清楚無誤。第七條 調查詢問所作的記錄應具體詳細,涉及案件關鍵事實和重要線索的,應盡量記錄原話。不得使用推測性詞句,以免發生詞句歧義。
對方位、狀態及程度的描述記錄,應依次有序、准確清楚。第八條 當場製作的采樣記錄、現場檢查筆錄、詢問筆錄、陳述和申辯筆錄、聽證筆錄等文書,應當場交由有關當事人審閱或者向當事人宣讀,並由當事人簽字確認。當事人認為記錄有遺漏或者有差錯的,應當提出補充和修改,並在改動處用指紋或印鑒覆蓋。
當事人認為現場檢查筆錄、詢問筆錄所記錄的內容真實無誤的,應在筆錄上註明「以上筆錄屬實」並簽名。第九條 各類文書中有關共性欄目的填寫方法:
文書本身設有「當事人」項目的,按以下要求填寫:是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應填寫單位的全稱、地址、聯系電話,法定代表人(負責人)的姓名、性別、民族、職務等內容;是個人的應填寫姓名、性別、年齡、民族、住址、聯系電話等內容。「案件來源」按照《衛生行政處罰程序》第十四條的內容填寫。
文書首頁不夠記錄時,可以附紙記錄,但首頁及附頁均應由當事人簽名並註明日期。
案由統一寫法為當事人名稱(姓名)+具體違法行為+案,例如×××有限責任公司違反食品衛生許可管理案。文書本身設有「當事人」項目的,在寫案由時可省略有關當事人的內容。第十條 對外使用的文書本身設定簽收欄的,在直接送達的情況下,應由當事人直接簽收。沒有設定的,一般應使用送達回執。第十一條 產品樣品采樣記錄,是採集用於鑒定檢驗的健康相關產品及其他產品的書面記錄。
采樣記錄應當寫明被采樣人、采樣地址、采樣方法、采樣時間、采樣目的等內容。
樣品基本情況應寫明樣品名稱、樣品規格、樣品數量、樣品包裝狀況或儲存條件、樣品的生產日期或批號、樣品標注的生產或進口代理單位、採集樣品的具體地點。第十二條 非產品樣品采樣記錄,是從有關場所採集鑒定檢驗用樣品的書面記錄。
非產品樣品采樣記錄應寫明被采樣人、采樣地點、采樣方法、采樣時間、采樣目的、使用的設備或儀器名稱、採集樣品名稱及份數。
此外,還應當對相應的物品或場所的狀況進行客觀的描述。
本文書所指的物品是指公共場所日常用具用品、餐飲場所的餐具、其他物品。第十三條 產品樣品確認通知書,是實施產品抽檢的衛生行政機關在流通市場取得樣品後,為確認樣品的真實生產或進口代理單位,向標簽標注的生產或進口代理單位發出的書面通知。在上述單位難以確認或難以聯系的情況下,可要求經營單位送達本通知書。
通知書應依次寫明樣品的基本情況:采樣日期、被采樣單位或地址、樣品名稱,樣品標注的生產或進口代理單位、生產日期或批號、商標、規格以及包裝狀況或儲存條件、有關依據等內容。還應告知進行確認的時間、地點、聯系地址、郵編、聯系電話、聯系人。
D. 海南省行政執法和行政執法監督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規范行政執法活動,加強和完善行政執法監督工作,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省各級人民政府及行政執法機構的行政執法活動,適用本規定。
上級人民政府對下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含縣級人民政府,下同)對其所屬行政執法機構、有隸屬關系的上級行政執法機構對下級行政執法機構的行政執法監督活動,適用本規定。
行政監察、審計監督和行政復議等國家已有專門法律、法規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條本規定所稱行政執法機構,是指依法行使行政執法職權的行政機關及法律、法規授權或者行政執法機關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委託行使行政執法職權的組織。第四條本規定所稱的行政執法人員,是指行政機關及法律、法規授權或者行政執法機關依照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委託的組織中對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實施負有執行職責的人員。第五條本規定所稱的行政執法監督人員,是指行政機關及法律、法規授權或者行政執法機關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委託的組織中對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實施負有監督職責的人員,以及根據本規定,行政執法監督機構聘請的特邀人員。第六條行政執法和行政執法監督應當堅持權責法定,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廉潔高效和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第七條省人民政府統一領導全省的行政執法和行政執法監督工作;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行政執法和行政執法監督工作。第八條行政執法和行政執法監督應當依法接受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並自覺聽取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意見和建議。
行政執法和行政執法監督應當依法接受司法監督、社會團體監督、輿論監督和人民群眾的監督。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行政執法機構應當建立健全行政執法投訴制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執法機構、行政執法人員有違反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有權向有關部門投訴。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投訴,有關部門應當及時受理並答復。第二章行政執法第十條行政執法機構應當以法律、法規和規章為依據,在法定許可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行使行政執法權,履行法定職責,不得濫用權利、超越法定許可權或者拒絕、放棄履行法定職責。第十一條法律、法規授予行政執法權的組織,可以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以本組織的名義行使行政執法權。第十二條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可以在法定許可權內依照法定形式委託符合法定條件的組織履行行政執法職權。
受委託的組織不得再委託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從事行政執法活動。
行政機關應當對受委託的組織的行政執法活動進行指導和監督,並對其行為的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第十三條任何組織和個人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依據,未經法律、法規授權或者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委託,不得行使行政執法權。第十四條實施行政處罰的行政執法機構必須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審查,確認其執法資格並向社會公布,方可實施行政處罰。第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行政執法機構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應當符合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第十六條凡屬於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者作補充規定的,由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的制定機關進行解釋或者作出規定。
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具體應用中的問題,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沒有規定的,由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的制定機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進行解釋。第十七條行政執法由幾個行政執法機構共同組織實施的,各有關行政執法機構要明確分工,依法履行各自職責,協調配合。
法律、法規規定行政執法由一個行政執法機構主要負責組織實施,其他有關行政執法機構配合的,負責組織實施的行政執法機構應當履行行政執法的主要職責,並加強與有關行政執法機構的聯系。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一個行政執法機構行使有關行政執法機構行政處罰權,應當經省人民政府決定。
E. 重慶市行政執法基本規范(試行)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行政執法行為,促進行政執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范。第二條本市行政執法機關實施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徵收、行政裁決等行政執法行為適用本規范。
依法受委託的組織(以下簡稱受託組織)實施行政執法行為適用本規范。
法律、法規或者規章對行政執法行為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條行政執法應當遵循合法合理、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和權責統一的原則。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度,加強對行政執法行為的監督檢查。各級行政執法機關應當自覺接受監督。第二章一般規定第一節行政執法機關第五條本規范所稱行政執法機關是指具有行政執法職權,能以自己名義實施行政執法行為並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第七條除法律、法規或者規章另有規定外,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將本機關名稱、執法依據、執法職責、執法人員、聯系方式等情況在本行政區域內通過公眾媒體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行政執法機關公示的內容發生變化時應當及時更新。
行政執法機關公示的內容應當報送同級政府法制機構備案。第八條行政執法機關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可以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委託其他行政機關或者管理公共事務的事業組織實施行政執法行為。第九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通過書面方式委託執法。委託執法文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委託機關和受託組織的名稱、法定代表人及地址;
(二)委託執法的依據;
(三)委託執法的事項和許可權;
(四)委託執法的期限;
(五)委託機關和受託組織的權利、義務及法律責任;
(六)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其他事項。第十條委託機關應當在書面委託後10日內將委託執法文書報送同級政府法制機構備案審查。
委託機關和受託組織應當將委託執法的內容在本行政區域內通過公眾媒體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第十二條委託機關應當對受託組織實施的行政執法行為進行指導和監督,並對該行為的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委託機關應當對受託組織的行政執法人員進行執法業務培訓。
受託組織應當在委託范圍內以委託機關的名義實施行政執法行為,不得再委託其他組織或者個人。
受託組織超越委託執法許可權實施行政執法行為的責任,由其承擔。第二節行政執法程序第十四條申請人可以通過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行政執法機關履行法定職責。但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應當書面申請的,從其規定。
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創造條件,方便申請人通過傳真、電子郵件等方式提出申請。
申請書需要採用格式文本的,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向申請人免費提供。第十五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如實登記申請情況,並向申請人出具收到申請的憑證。
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將口頭申請事項記錄在案,經申請人核對或者向其宣讀後,由申請人簽名或者蓋章確認。第十七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在收到申請後5日內根據不同情況作出下列處理:
(一)申請事項依法不屬於本機關管轄的,應當即時告知申請人向有權機關提出申請;
(二)申請材料存在可以當場更正的錯誤的,應當在申請人更正後立即受理;
(三)申請材料不齊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應當一次性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內容,在申請人補正後立即受理;
(四)申請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作出書面受理決定;
(五)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作出不予受理的書面決定並說明理由。第十八條行政執法機關在履行行政執法檢查職責時,應當出示執法證件。第十九條行政執法機關檢查生產經營場所、調閱資料、詢問人員應當符合法律規定。
嚴禁非法進入公民住宅檢查。第二十一條行政執法機關在執法檢查中遇到緊急情況應當立即採取措施履行法定職責,以避免損害結果的產生或者擴大。第二十二條行政執法機關對下列途徑發現的案源應當予以登記:
(一)依職權檢查發現的;
(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投訴、舉報的;
(三)其他機關移送的;
(四)依法通過其他途徑發現的。
F. 行政執法程序規定
法律分析:靜態的行政組織本身是無程序可言的,行政執法程序是針對行政執法行為而言的,是為規范行政執法行為,避免相對人的權利因行政主體的隨意判斷受到侵害而制定的,是行政執法行為在時間和空間上表現形式。所謂空間形式是指行政執法行為的表現形式,如口頭形式、書面形式、動作形式等。所謂時間形式,是指行政執法行為過程的先後順序以及所必須履行的每個環節,如《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公安機關作出治安處罰必須經過傳喚、詢問、取證和裁決四個環節,而且每種形式有時間上限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十條 治安管理處罰的種類分為:(一)警告;(二)罰款;(三)行政拘留;(四)吊銷公安機關發放的許可證。
對違反治安管理的外國人,可以附加適用限期出境或者驅逐出境。
G. 如何做到規范化行政執法
法律分析:依法行政是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關鍵所在,是適應加入世貿組織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增創環境新優勢的重要內容,是轉變政府職能、確保政令暢通的迫切要求。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H. 太原市行政執法基本規范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行政執法行為,促進行政執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范。第二條本規范所稱行政執法,是指行政執法機關依據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的影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或者義務的具體行政行為。第三條本市各級行政執法機關、行政執法人員從事行政執法活動,適用本規范。第四條行政執法應當遵循合法合理、公正文明、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和權責統一的原則。第五條行政執法機關及其行政執法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受法律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得拒絕、阻礙和干預行政執法行為。第六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行政執法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並予以保障。第二章行政執法機關和行政執法人員第七條本規范所稱行政執法機關,是指依法享有行政執法權,能以自己名義實施行政執法行為並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本規范所稱行政執法人員,是指行政執法機關、受委託執法的行政機關或者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中,依法履行行政執法職責的工作人員。第八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依法批准設立;
(二)有法律、法規、規章確定的執法職責和許可權;
(三)有取得行政執法資格的在編、在崗人員;
(四)有財政部門預算核撥的工作經費;
(五)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條件。第九條行政執法機關及其行政執法人員應當在法定的職權范圍內,依法從事行政執法活動。第十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將本機關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執法職責、執法依據、執法事項、投訴舉報電話等事項在本機關網站、辦公場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網站進行公布。公布的內容發生變化時,應當及時更新。第十一條行政執法機關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可以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委託其他行政機關、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實施行政執法行為。第十二條行政執法機關委託行政執法應當採取書面方式,委託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委託行政執法機關和受委託執法的行政機關或者組織的名稱、法定代表人及地址;
(二)委託執法的依據;
(三)委託執法的事項和許可權;
(四)委託執法的期限;
(五)委託行政執法機關和受委託執法的行政機關或者組織的權利、義務及法律責任;
(六)委託行政執法機關和受委託執法的行政機關或者組織的雙方法定代表人簽名蓋章,並註明日期;
(七)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事項。第十三條每次委託執法期限不得超過五年。委託期滿需要繼續委託的,行政執法機關應當重新委託。第十四條委託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在書面委託後十五個工作日內將行政執法委託書報送本級人民政府備案。
委託行政執法機關和受委託執法的行政機關或者組織應當將委託執法的內容在本機關網站、辦公場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網站進行公布,接受社會監督。第十五條委託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對受委託執法的行政機關或者組織實施的行政執法行為進行指導和監督,並對該行為的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受委託執法的行政機關或者組織應當在委託范圍內以委託行政執法機關的名義實施行政執法,不得再委託其他行政機關或者組織實施行政執法行為。
受委託執法的行政機關或者組織超越委託執法事項或者許可權實施的行政執法行為無效,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第十六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所屬的行政執法機關之間在行政執法過程中發生爭議的,由本級人民政府的法制機構協調;協調不成的,報本級人民政府決定。第十七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建立以下制度:
(一)行政執法人員資格審定及培訓、考核制度;
(二)行政執法檢查制度;
(三)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制度;
(四)行政執法考評制度;
(五)行政執法情況統計制度;
(六)投訴舉報反饋制度;
(七)行政執法錯案責任追究制度。第十八條行政執法人員應當具備行政執法資格,並取得山西省行政執法證件。
法律、法規對行政執法證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I. 遼寧省行政執法程序規定(201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行政執法行為,保證行政執法行為公平、公正、公開,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法律、法規和國務院有關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行政執法,是指行政執法機關依據法律、法規和規章,作出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給付、行政徵收、行政確認等影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和義務的具體行政行為。
我省行政區域內的行政執法機關及其行政執法人員從事行政執法活動,應當遵守本規定。第三條省、市、縣(含縣級市、區,下同)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行政執法活動實行統一領導。
省、市、縣政府法制部門負責對行政執法活動的監督、檢查、指導和協調。第四條行政執法機關及其行政執法人員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在法定許可權內,按照法定程序從事行政執法活動。第五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將行使行政執法權的依據、過程和結果向社會公開。
與行政執法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知道行政執法機關在行政執法活動中製作或者獲取的信息。
法律、法規規定不公開的,從其規定。第六條行政執法機關及其行政執法人員在行政執法活動中,應當保障與行政執法活動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參與權。第七條行政執法機關及其行政執法人員應當在法定的程序和時限內,減少辦事環節,提高辦事效率,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供優質、快捷的服務。第八條行政執法機關及其行政執法人員在行政執法活動中所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符合立法目的和原則,體現必要性和合理性。行政執法機關依法可以採取多種措施實現行政目的的,應當依法選擇最有利於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益的措施。第九條行政執法機關及其行政執法人員在行政執法活動中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執法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廢止已經生效的行政執法行為。如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必須撤銷、變更、廢止的,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並應當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此造成的損失依法予以補償。第二章主體第一節行政執法機關第十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依法定許可權行使執法權。
上級行政執法機關不得行使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屬於下級行政執法機關的職權,對下級行政執法機關不履行法定職權的,有權責令下級行政執法機關依法履行。第二節授權和委託第十一條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應當以自己的名義對外從事行政執法活動,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第十二條受行政執法機關委託的行政機關或者其他組織,以委託行政執法機關的名義對外從事行政執法活動,由委託行政執法機關負責監督並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受委託的行政機關或者其他組織不得將委託事項再委託其他組織或者個人。第十三條行政執法機關的內設機構和派出機構對外從事行政執法活動,應當以行政執法機關的名義,所產生的法律後果由行政執法機關承擔。但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第三節行政執法人員第十四條實行持證示證執法制度。行政執法人員從事行政執法活動,必須取得《行政執法證》;未取得《行政執法證》的,不得從事行政執法活動。行政執法證件由省政府法制部門統一制發。
行政執法人員調離執法崗位或者調出行政執法機關的,由所在單位收回其行政執法證件並送交發證機關注銷。
行政執法證件遺失,應當聲明作廢,由持證人所在單位向發證機關申請補發。
使用國務院所屬部門制發的行政執法證件的,由使用單位報本級政府法制部門備案。第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執法人員應當迴避,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有權要求其迴避:
(一)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近親屬;
(二)與本人或者本人近親屬有利害關系;
(三)與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執法的。
當事人申請行政執法人員迴避的,應當向行政執法人員所屬行政執法機關提出,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將迴避申請記錄在卷。
迴避決定作出前,被申請迴避的行政執法人員不得再參與行政執法活動,但需要採取緊急措施的除外。
行政執法機關對當事人提出的迴避申請應當在3日內書面決定。被申請迴避的行政執法人員可以提出書面意見。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向行政執法機關申請復核一次。復核決定應當在3日內作出。復核期間,被申請迴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行政執法活動。
J. 黑龍江省規范行政執法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行政執法活動,保證法律、法規、規章的正確實施,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結合我省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的行政執法,是指各級行政機關(包括各級人民政府及其依法設立的派出機關、各級人民政府所屬部門及其依法設立的派出機構,下同)以及經合法授權或者委託的其他組織依照法律、法規、規章賦予的職權作出的行政行為。第三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一切行政執法活動,必須遵守本條例。第四條行政執法必須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制原則。第五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所屬各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的行政執法工作,對設立在本行政區域內不屬於自己管理的國家機關和其他組織的行政執法工作進行監督。
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法制工作的部門負責組織本條例的實施。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應當建立行政執法責任制。第七條行政執法活動必須接受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
行政執法活動應當依法接受司法監督、民主監督、輿論監督和人民群眾的監督。
行政機關內部實行行政執法層級監督。第二章行政執法主體第八條法律、法規、規章明確授權的行政機關和其他組織,是行政執法主體。具有行政執法主體資格的機關和組織,有權以自己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並承擔由此引起的法律責任。
未經法律、法規、規章明確授權的其他機關或者組織,無權以自己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但經具有行政執法主體資格的行政機關合法委託,可以以委託機關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並由該委託機關承擔由此引起的法律責任。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應當嚴格控制委託執法。
人民政府認為確有必要委託執法的,應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人民政府所屬部門認為確有必要委託執法的,應當逐級報經省主管部門批准並報本級人民政府負責法制工作的部門備案。
委託執法必須履行書面委託手續並遵守下列規定:
(一)法律、法規、規章對委託執法沒有禁止,並且委託事項在委託機關職權范圍以內;
(二)被委託機關或者組織具有行使相應職權的能力,並不得將被委託的事項再行委託;
(三)被委託機關或者組織嚴格依照委託許可權行使行政執法權,並接受委託機關的監督。第十條符合本條例第八條、第九條規定的機關和組織(以下簡稱行政執法機關)中的行政執法人員,在被授予的職權范圍內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視為代表本級行政執法機關執法。第十一條行政執法人員應當持證上崗。法律、法規對持證執法作出統一規定的,持證人員所在機關應當到本級人民政府備案;法律、法規對持證執法未作統一規定的,行政執法人員上崗執法,均應持有省人民政府統一印製的行政執法證。
行政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前,應當接受本崗位專業法律培訓和綜合執法培訓。未按規定培訓或者培訓不合格的,不得上崗執法。第三章行政執法行為第十二條行政執法依據:
(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
(二)國務院發布的行政法規;
(三)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頒布或者批準的地方性法規;
(四)國務院部委發布的規章;
(五)省人民政府以及省會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第十三條行政執法機關和行政執法人員應當嚴格按照行政執法依據賦予的許可權履行法定職責,不得越權執法或者推諉、放棄法定職責。
行政執法機關和行政執法人員適用法律、法規、規章應當以事實為依據,做到合法、適當,不得濫施處罰。
行政執法機關不得違法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履行義務,不得對行政執法人員規定罰沒指標。第十四條行政執法應當嚴格執行法定程序。法律、法規、規章對有關行政執法程序沒有規定或者規定不具體的,省人民政府所屬部門應當根據本部門行政執法工作的實際需要,制定相應的行政執法程序,並報省人民政府備案。第十五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公開依法辦理各項申請的條件、程序、期限等有關情況。對屬於本機關管轄范圍且符合法定條件的各項申請,應當及時辦理;對不符合法定條件而不能辦理的,應當說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