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條例
Ⅰ 包頭市民族教育條例
第一條為了保障和發展民族教育事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公辦的民族幼兒園、民族小學、民族中學等民族學校(以下簡稱民族學校)。第三條民族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人民政府要在編制、經費、師資、校舍、設備等方面,優先保證重點扶持。第四條民族學校要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素質為宗旨,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民族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第五條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民族學校教育教學的活動。第六條市和旗、縣、區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族教育工作,同級人民政府民族工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范圍負責有關的民族教育工作。
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設置民族教育工作機構或者配備專(兼)職人員,具體負責民族教育工作。第七條市和旗、縣、區人民政府要根據少數民族聚居情況,統籌規劃、合理確定和調整各類民族教育的發展規模、學校布局、教育結構和辦學形式。
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民族學校,捐資助學。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要根據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採取有效措施和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大力發展民族職業技術教育。第九條民族學校的設立、變更和終止,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審核、批准、注冊或者備案手續。第十條民族學校的名稱一般按照地方名稱加民族名稱的形式組成。第十一條民族學校的校長一般應由相應的少數民族公民擔任。民族學校要配備一定數量適應民族教育要求的相應少數民族教師。第十二條各級人民政府要堅持設立以公辦為主、集中辦為主、寄宿制為主和助學金為主的民族學校,所需事業費和基本建設投資由各級人民政府予以保證。
以寄宿制為主的民族中小學,校點設置應當有利於優化教育資源,有利於學校管理,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在以助學金為主的民族中小學就讀的少數民族住校生的助學金標准,由教育、財政部門和民族工作部門協商制定,納入各級財政支出預算,並根據物價和財政狀況,每五年核定一次。
對財政較困難的少數民族聚居的旗(縣區),由市財政為民族教育給予適當的補助。第十三條民族教育經費由市和旗、縣、區財政主管部門核撥,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實行專款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擠占、挪用和截留。
國家下達的民族教育補助專款,要全部用於民族教育事業。各級人民政府徵收的教育費附加每年用於民族教育的比例不得低於實際徵收總額的10%。第十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支持民族學校開展勤工儉學和社會服務活動。
民族學校的校辦企業享受減免稅的優惠政策。第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重視民族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和教學設備的配備,保證民族學校的教學設施高於同級同類普通學校的標准。第十六條市和旗、縣、區人民政府的教育、財政、計劃和審計部門,對民族教育經費的劃撥、使用和效益應當加強監督、檢查和審計。第十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創造條件使少數民族適齡兒童、少年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對於家庭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提供必要的資助,使其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
民族學校必須招收本地區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少數民族學生,條件允許時,可以不受地區和民族的限制。第十八條用蒙古語言文字授課的學校在保證蒙古語言文字教學質量的同時要加強漢語文、外語教學。
民族學校應當依法推廣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用蒙古語言文字授課的學校要推廣使用蒙古語標准音。第十九條民族學校應當重視對學生進行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和體育活動。第二十條民族學校教師必須具備國家規定的相應學歷,並取得教師資格。民族學校逐步提高小學和初中教師大專以上學歷的比重。
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民族學校校長和在職教師的培訓工作,不斷提高校長的管理水平和教師的業務能力。
Ⅱ 呼和浩特市民族教育條例(2010修正)
第一條為了保障和發展民族教育事業,提高民族教育教學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民族教育是本市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人民政府要在編制、經費、師資、教材、校舍、設備等方面,優先重點保證民族教育發展。
興辦民族學校堅持以公辦為主、集中辦為主、寄宿制為主、助學金為主的原則。
各級人民政府鼓勵國內外組織和個人對民族教育捐資助學,支持興辦各種私立民族學校。第三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公辦的民族幼兒園、民族小學、民族中學、民族職業學校等各級各類民族學校及普通學校的民族班(以下簡稱民族學校)。第四條民族學校應當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開展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民族歷史、傳統文化教育,加強學校內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第五條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民族學校教育教學的活動。第六條市、區(旗縣)人民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的民族教育工作。同級人民政府民族工作部門協助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做好民族教育工作。第七條市、區(旗縣)人民政府要根據少數民族聚居情況,優先確定各級各類民族學校發展規劃、布局和辦學結構。要大力發展民族職業技術教育。第八條各級各類民族學校的開辦、停辦、合並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審核、批准、注冊或者備案手續。第九條民族學校的名稱一般按照地方名稱加民族名稱的形式組成。第十條民族學校的主要行政領導一般應當由相應少數民族的公民擔任。學校應當配備一定數量的相應少數民族教師。第十一條民族學校的辦學經費以財政撥款為主。
各級人民政府對民族學校所需水、電、取暖費用,應當根據本地區上年度民族學校在校學生人均支出水平足額核定,並及時撥付到位。對民族學校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同類費用按本地區上年度民族學校在校學生人均支出水平的60%核定。
教育費附加每年用於民族教育的比例不得低於教育費附加總額的10%。第十二條國家下達的少數民族教育補助費專款專用,不得擠占挪用。城市建設維護費、國家支援不發達地區發展資金、扶貧資金以及市、區(旗縣)民族機動金,每年都應當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扶持民族學校改善辦學條件。第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鼓勵民族學校開展勤工儉學和社會服務活動。
民族學校的校辦企業享受校辦企業和民族企業有關優惠政策,創收收入可以按一定比例用於彌補學校經費不足。第十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重視民族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優先配備教學設備,保證民族學校的教學設施高於或者不低於同級同類普通學校的一類標准。第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依法保障少數民族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保證少數民族初中畢業生的升學率不得低於80%,並優先普及少數民族學生高中階段教育。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應當提供必要的資助。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為少數民族盲、聾啞和弱智等殘疾兒童、少年舉辦特殊教育學校(班)。第十六條民族學校應當推廣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用蒙古語言文字授課的學校(班)要推廣蒙古語標准音。
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授課的學校,應當從小學階段加授漢語文,中學階段開設外語,具備條件的,也可以從小學階段開設外語;用漢語文授課的民族學校,小學階段應當加授少數民族語文,並開設外語,具備條件的,中學階段可以加授少數民族語文。第十七條民族學校教師必須具備國家規定的學歷並取得教師資格。民族學校優先選擇師范院校的優秀畢業生。
市、區(旗縣)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民族學校的在職教師每三年至少安排一次進修或者培訓,對經考試合格者,由培訓主管部門發給繼續教育證書,作為考核教師的依據和晉升專業技術職務的必備條件。第十八條市、區(旗縣)人民政府人事、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分配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指標時,對民族學校以按正常比例分配的指標為基數,增加不低於25%的中級和中級以下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指標。第十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通過政策傾斜優先解決民族學校教師的住房。
Ⅲ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條例
第一條為發展民族教育事業,提高各少數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民族教育是指自治州行政區域內對各少數民族實施的各級各類教育。
本條例所稱的邊疆縣是指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屏邊苗族自治縣、河口瑤族自治縣、元陽縣、紅河縣、綠春縣;內地邊遠山區的范圍,由自治州人民政府確定。第三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族教育工作,民族工作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協調配合。第四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必須把民族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建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協調發展,結構合理的民族教育體系,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
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制定民族教育發展規劃,合理調整發展規模,通過寄宿制、半寄宿制中小學、民族部(班)、民族中專(中師)、民族預科班等辦學形式,發展民族教育。第五條自治州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保障各少數民族適齡兒童、少年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農村中小學校設置要相對集中,重視規模效益,提高教育質量。
農村小學應創造條件舉辦學前班,對學齡前兒童進行教育,幫助少數民族學生克服學習漢語言的障礙。
各級人民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掃除青壯年文盲,舉辦鄉(鎮)、行政村(辦事處)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實施農、科、教結合,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第六條在不通曉漢語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應當用少數民族語言輔助教學。有通用規范民族文字的,應尊重本民族意願,可用本民族文字掃盲。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重視邊疆縣和內地邊遠山區中小學校的建設,做到校舍及其他基本教學設施適用、安全,逐步達到辦學條件標准化、規范化。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做到教師有宿舍、有廚房、有辦公室;在縣(市)所在地和條件較好的鄉(鎮)可建立教師住宅小區。第九條大學專科及其以上畢業生在邊疆縣和內地邊遠山區任教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不實行見習工資,除正常晉升工資外,專業技術職務工資每5年可向上浮動一個檔次,退休時其浮動工資給予固定;
(二)其子女報考州屬各級各類學校,錄取條件與當地少數民族考生同等對待;
(三)在當地工作滿20年以上者,按年工資總額給予一次性住房補助。第十條對在邊疆縣和內地邊遠山區工作的教師實行艱苦地區補貼。補貼標准由治州人民政府制定。第十一條自治州、縣(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制定教師培訓計劃,定期組織邊疆縣和內地邊遠山區的教師培訓進修。中小學教師的培訓經費,按有關規定予以落實。第十二條教師應持證上崗。經培訓和考核不合格的教師,由有關部門予以調整。第十三條自治州內的高等和中等師范學校,應增加少數民族學生的招生名額。對邊疆縣和內地邊遠山區實行定向招收少數民族學生制度,學生畢業後回本地任教。
自治州內的各類成人高等教育學校,應招收一定比例的少數民族學生,並給予適當照顧。第十四條自治州所屬中專、中師,對少數民族學生給予適當降分錄取;對個別邊遠特困村寨的考生,可特批錄取。學校應對降分錄取和特批錄取的學生組織補習。
自治州民族中學、個舊一中和建水一中的民族高中班及蒙自師專民族預科班主要招收邊疆縣和內地邊遠山區的農村少數民族學生;有條件的內地縣(市)一中應為邊疆縣和內地邊遠山區舉辦民族高中班。第十五條自治州對下列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戶籍學生免收雜費和教科書費:
(一)邊境一線村寨的學生;
(二)邊疆縣和內地邊遠山區的困難學生。第十六條自治州人民政府設立少數民族困難學生生活補助專款,補助的范圍是:
(一)寄宿制、半寄宿制中小學的學生;
(二)民族部(班)的學生;
(三)民族預科班的學生;
(四)邊疆縣和內地邊遠山區農村戶籍考取大學本科的困難學生(限一次性入學補助)。
上述學生生活補助費標准,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制定。
Ⅳ 南寧市民族教育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發展南寧市民族教育事業,維護少數民族受教育的合法權益,提高少數民族人口素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民族教育,是指本市行政區域內對少數民族和在少數民族聚居與散、雜居的地區(以下總稱民族地區)實施的初等和中等教育。第三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民族教育事業及其基本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市、縣(區)人民政府對貧困、邊遠的民族地區的教育實行優先照顧、重點扶持的政策。第四條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民族教育工作的領導、統籌協調和督導評估。第五條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主管全市民族教育工作。各縣(區)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本轄區內民族教育工作。
市、縣(區)人民政府民族工作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同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范圍內,分別負責民族教育的有關工作。第六條市、縣(區)人民政府及其行政職能部門應當組織開展民族教育的科學研究工作,及時推廣科研成果、解決民族教育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第七條民族地區的學校應當推廣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規範文字。壯族聚居地區的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進行壯漢雙語教學。
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注重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第八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各級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大、中專院校、城市中小學校對貧困、邊遠的民族地區中小學校的對口支援工作。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引導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有條件的群眾自費送子女到經濟發達地區或城市求學就讀。第二章義務教育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創造條件,使適齡少數民族兒童依法接受義務教育,民族地區的小學、初中學生的輟學率應當控制在國家和自治區規定的指標以內。第十一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好寄宿制學校。寄宿制學校應當設置有安全、獨立的學生宿舍與符合要求的其他生活設施。第十二條民族地區學校的校舍、場地建設、教學實驗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裝備應當達到國家規定的標准。第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區的義務教育助學制度,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給予減、免雜費和課本費,對寄宿生的住宿費、生活費給予適當補助。第三章職業教育第十四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對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統籌領導,健全發展職業教育的協調領導機構,制定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措施,協調有關部門共同做好發展職業教育的工作。第十五條市轄各縣應當根據本縣民族經濟、文化發展的特點,至少辦好一所自治區級的示範性民族中等職業學校。第十六條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應當以高中階段為重點,並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初中階段的職業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一至二門職業技術。第十七條鼓勵和支持市、縣中等職業學校之間教育、教學、科研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民族中等職業學校可以跨縣(區)招生,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阻撓民族中等職業學校跨區域招生。
市屬中等職業學校應當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對市轄各縣民族職業教育的幫助和服務。
市屬中等職業學校應當擴大面向貧困、邊遠的民族地區的招生規模;對市轄各縣(區)家庭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應當適當減、免學費並為其就業提供幫助。
鼓勵和支持貧困、邊遠的民族地區的中等職業學校與中心城市職業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聯合辦學。第十八條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支持民族中等職業學校開展勤工儉學、辦好校辦產業和實習基地,對勤工儉學、校辦產業、實習基地以及為師生提供生活服務的相關產業按照國家規定實行有關優惠政策。第十九條鼓勵和支持民族中等職業學校同發達地區企業聯合辦學或者應發達地區企業的要求,為其培養專門技術人才。第四章民族學校和民族班第二十條市、縣人民政府應當辦好一至二所民族高中。
市人民政府可以指定辦學條件比較好的市屬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開設民族班。
市轄各縣(區)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辦民族小學、民族初中。
民族鄉應當設立民族小學、民族初中。
各類民族學校和民族班主要實行寄宿制和助學金制。
Ⅳ 黑龍江省民族教育條例
第一條為保障和發展民族教育事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民族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發展民族教育事業應堅持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教育方針同民族政策相結合的原則。
各級人民政府應把民族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穩步推進民族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第三條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妨礙民族學校的教育教學。第四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對各少數民族成員所實施的各級各類教育,均應執行本條例。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族教育工作,並組織實施本條例。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統籌規劃、合理確定和調整各類民族教育的學校布局、發展規模、教育結構和辦學形式,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組織本地經濟、教育較發達的地方,對少數民族教育開展多種形式的支援。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強對民族教育工作的領導,健全民族教育工作機構或安排專兼職人員,負責民族教育工作。第九條民族學校的設置,應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並報省、市(行署)教育行政部門備案。
民族學校的名稱按照地方名稱加民族名稱的形式組成。
民族學校的主要行政領導一般應由相應的少數民族公民擔任。第十條單獨設立的少數民族完全中學、獨立高中(含一縣僅有一所單獨設立的少數民族初中),由縣(市、區)管理;單獨設立的少數民族初中,以縣(市、區)為主,縣(市、區)鄉(鎮)共同管理;跨村聯辦的民族小學(含初中),以鄉(鎮)、村共同管理。
以省為主辦好民族師范教育,為民族教育培養合格師資。第十一條招收學習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學校,實行本民族語言文字授課加授漢語文或漢語文授課本民族語文教學(以下簡稱「雙語」教學)。
「雙語」教學的民族學校,學制可適當延長,班額可適當放寬。
「雙語」教學的民族學校應在搞好本民族語言文字教學的同時加強漢語文教學。第十二條招收有語言無文字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學校,可用本民族語言輔助教學。
用本民族語言輔助教學的民族學校,提倡利用活動課時學習本民族語言會話。第十三條民族學校應推廣使用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第十四條「雙語」教學的民族學校畢業生,報考職業中學、技工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和高等院校時,可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答卷。第十五條省屬普通高等院校錄取鄂倫春、赫哲、鄂溫克、柯爾克孜、達斡爾、蒙古六個民族考生時,在省規定最低錄取分數控制線下降20分錄取;對省內居住的其他少數民族考生,在省規定最低錄取分數控制線下降5分錄取。第十六條民族學校所在地方的各級教師進修院校應加強民族教研工作。
省及設有「雙語」教學民族學校的市(行署)、縣(市、區)教師進修院校對民族教研機構應適當增加人員編制。第十七條「雙語」教學民族學校的教職工編制,按國家和省規定的定編標准執行。第十八條民族中小學校所需少數民族教師,除正常渠道培養外,可通過舉辦省屬師范院校民族預科班培養;「雙語」教學的民族中學師資,實行與外省,區對等交換招生的辦法培養。第十九條民族學校的民辦教師轉正指標,由省教育行政部門商有關部門在學校所在地區計劃中單列,統一下達,在數量上適當增加。
省、市(行署)有關部門在民族學校少數民族民辦教師轉正的工作中,應採取指標單列、統一考試、分別錄取的辦法,並適當放寬錄用條件。第二十條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民族學校任教。在職教師到邊遠、貧困地區的民族學校任教的,其子女在升高中、中等專業學校時,享受當地少數民族考生待遇。
省屬師范院校面向少數民族地區招生時,應定額定向招生和定向分配。第二十一條各市(行署)人事、教育有關部門在評聘教師職務時,對民族學校應適當增加教師職務數額。第二十二條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每年應有計劃地選送民族學校教師到師范院校或教師進修院校培訓,加強在職教師繼續教育和民族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在經費上給予保證。第二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採取具體措施,改善民族學校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穩定教師隊伍。
Ⅵ 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族教育條例
第一條為了保障和發展民族教育事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民族教育,是指對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的回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公民所實施的以學校教育為主的各級各類教育。第三條民族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內容。發展民族教育必須貫徹有關法律、法規,堅持國家教育方針同民族政策相結合的原則。第四條發展民族教育必須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不得妨礙民族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要堅持優先發展、重點扶持的原則,採取特殊措施,推進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族教育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設置民族教育工作機構或者配備專職人員,負責民族教育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教育督導部門應當加強對民族教育的督導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民族事務、財政、人事等行政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協同教育行政部門做好民族教育工作。第七條回族聚居地區的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加強學校管理,採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質量和水平。第八條回族聚居的市、縣、市轄區、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積極創造條件,逐步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應當採取多種形式發展高中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第九條少數民族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必須依法保證其子女或者被監護人接受義務教育。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依法保障少數民族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學生中回族學生所佔的比例設立回民中學、小學。設立回民小學,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回民中學,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回民中學、小學,應當報自治區教育行政部門備案。
設立回民中學、小學,應當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方便兒童、少年就近入學。
回民中學可以跨學區招收回族學生。縣級回民中學應當面向本行政區域擇優招生。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經濟困難、居住分散的回族地區,設立以寄宿為主和助學金為主的公辦回民中學和回民小學。寄宿制回民中學、小學中的回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學生,按照自治區有關規定享受助學金。助學金必須按時足額發放。
寄宿制回民中學、小學應當對回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特困生減免雜費、書本費。所需經費由自治區財政解決。第十二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回民中學、小學的建設,使其在校舍建設、教學設備、師資水平、經費安排等方面高於自治區規定的同類學校的標准,逐步實現辦學條件的現代化。
已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寄宿制回民中學,應當逐步達到自治區重點中學的水平。第十三條回民中學、小學應當重視回族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開設民族政策常識課程,開展民族文化藝術和傳統體育等活動,增進學生對少數民族的認識和了解。第十四條依託自治區示範性普通高中和重點高中舉辦的以升學預備教育為主的民族高中部、班,可以在回族聚居地區擇優招生。第十五條市、縣、市轄區人民政府可採取降低分數段,資助貧困學生等措施,切塊下達指標,提高回族學生初中升高中階段教育的比例,使其逐步與當地回族人口所佔比例相適應。第十六條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成人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和成人中等專業學校招生考試的回族及其他少數民族考生,享受國家和自治區規定的降低分數段錄取的照顧。逐步提高大、中專院校招收回族學生的比例,使回族考生錄取的比例接近全區回族人口比例。第十七條自治區應當採取有效措施,發展高等學校民族預科教育,加大投入,逐步改善民族預科部、班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民族預科部、班的招生規模應當隨著自治區高等學校招生規模的擴大逐步擴大。
自治區內普通高等學校民族預科部、班的結業生,可以參加當年的普通高等院校招生統一考試,未能考取自治區外高等院校的,由自治區內高等院校錄取。第十八條自治區師范院校和有關高等院校師范專業,應當在回族聚居地區定額定向招生。
定向招生時,在同等條件下,應當優先錄取女考生。
定向生畢業後,應當分配到定向地區從事教學工作,並執行自治區關於教師服務期的規定。
Ⅶ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民族教育條例
第一條為了發展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的民族教育事業,保障少數民族公民接受教育的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自治條例》,結合自治旗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民族教育是指在自治旗行政區域內,對各少數民族公民所實施的各級各類教育。第三條民族教育是自治旗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治旗人民政府要把民族教育放在優先發展,重點扶持的地位,積極採取特殊政策和措施,推進九年制義務教育,努力使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和師范教育協調發展。第四條少數民族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積極配合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對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監護人進行教育,保證他們接受並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第五條自治旗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族教育工作,並組織實施本條例。
自治旗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民族教育工作。第六條自治旗人民政府應當統籌規劃、合理確定和調整各類民族教育的學校布局、發展規模、教育結構和辦學形式,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第七條自治旗加強對民族教育工作的領導,在自治旗教育工作機構中,適當安排專職人員,負責民族教育工作。第八條自治旗民族學校的設置,應當經自治旗人民政府批准,並報自治區和盟行政公署教育行政部門備案。第九條自治旗和鄉(鎮)人民政府為居住分散、學生走讀困難的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村屯,舉辦以寄宿和助學金為主的民族中小學。第十條民族中小學可以用民族語言輔助教學。用民族語言輔助教學的民族
中小學,提倡利用活動課學習本民族語言會話。
民族中小學應當推廣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第十一條義務教育後階段的各級各類學校,在錄取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考生時,應當放寬錄取分數線,並保證一定的錄取比例,使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學生基本接受高中階段教育。
自治旗依照國家民族政策和實際需要,報經自治區有關部門批准,根據統考分數線,適當降線,有計劃地選送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高中畢業生,到區內外大專院校學習。
自治區屬師范院校面向自治旗招生時,自治旗教育行政部門應當保證定額定向選送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考生,並定向分配。第十二條自治旗重視和加強民族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積極推廣各類民族教育的科研成果和改革實驗成果。第十三條對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村屯的民族學校的教職工編制應當適當放寬。第十四條自治旗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採取具體措施,改善少數民族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穩定少數民族教師隊伍。
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少數民族聚居的鄉村中小學工作。在職教師在民族學校任教期間,在工資、住房、醫療、子女入學和就業等方面享受優惠待遇。第十五條自治旗的人事、教育等有關部門在評聘教師職務時,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民族學校適當增加教師職務數額。第十六條自治旗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少數民族在職教師繼續教育和少數民族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有計劃地選送少數民族教師和少數民族中小學校長到師范院校或者教師進修院校培訓,自治旗有關部門在經費上給予保證。第十七條自治旗各級人民政府在安排教育經費時,對民族學校給予優先安排和適當照顧。第十八條自治旗人民政府每年撥出專項資金,用於發展民族教育事業。
民族學校較多,民族教育任務較重的鄉(鎮),應當設立民族教育專項補助資金,重點扶持民族教育。
自治旗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民族教育基金。基金主要用於救助少數民族輟學學生繼續就讀,資助升入高中和大中專院校的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貧困學生,獎勵品學兼優的少數民族學生和在民族教育事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和職工。第十九條自治旗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適當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助學金標准,並納入當地財政預算。
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免繳雜費。免繳費用由自治旗人民政府納入財政預算,撥出專款,作為有關學校的相應費用。
Ⅷ 黑龍江省民族教育條例(2011修正)
第一條為保障和發展民族教育事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民族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民族教育事業應當堅持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教育方針同民族政策相結合的原則。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民族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穩步推進民族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第三條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妨礙民族學校的教育教學。第四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對少數民族公民所實施的各級各類教育,均應當執行本條例。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族教育工作,並組織實施本條例。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規劃、合理確定和調整各級各類民族教育的學校布局、發展規模、教育結構和辦學形式,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少數民族生源情況,優先規劃建設寄宿制民族小學、民族初中和民族高中達標學校,設立少數民族幼兒園或者幼兒班。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本地經濟、教育較發達的地方,對少數民族教育開展多種形式的支援。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民族教育工作的領導,健全民族教育工作機構或者安排專兼職人員,負責民族教育工作。第九條民族學校、民族班(以下統稱民族學校)的設置、撤並,應當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並報省、市(地)人民政府(行署)教育行政部門備案。
民族學校的名稱按照地方名稱加民族名稱、學校類別名稱的順序組成。
民族學校的主要行政領導一般應當由相應的少數民族公民擔任。第十條單獨設立的民族中小學校以縣級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和督促少數民族適齡兒童、少年入學,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應當協助政府督促少數民族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第十一條招收學習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學校,應當實行本民族語言文字授課加授漢語言文字或者漢語言文字授課加授本民族語言文字教學(以下簡稱「雙語」教學)。
「雙語」教學的民族學校,學制可以適當延長,班額和師生比可以適當放寬。
「雙語」教學的民族學校應當在開展本民族語言文字教學的同時加強漢語言文字教學。第十二條招收有語言無文字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學校,可以用本民族語言輔助教學。
用本民族語言輔助教學的民族學校,應當設置學校課程學習本民族語言,傳承民族文化。第十三條民族學校應當推廣使用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第十四條「雙語」教學的民族學校畢業生,報考職業中學、技工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和高等院校時,可以用本民族文字答卷。第十五條省屬高等院校招生時,對戶籍為本省的鄂倫春、赫哲、鄂溫克、柯爾克孜、達斡爾、蒙古、錫伯、俄羅斯族考生或者使用本民族文字答卷的少數民族考生,在高考成績上加十分;對戶籍為本省的其他少數民族考生,在省規定各批次最低錄取分數控制線下降五分投檔。
少數民族成份的確定和變更,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第十六條民族學校所在地方的教師進修院校應當加強民族教研工作。
省及設有「雙語」教學民族學校的市(地)、縣(市、區)應當科學合理配置民族教研機構人員編制,保障民族教研工作有效開展。第十七條「雙語」教學民族學校的教職工編制,按照國家和省規定的定編標准執行。第十八條民族中小學校所需少數民族教師,除正常渠道培養外,可以通過舉辦省屬師范院校民族預科班和民族高等院校培養;「雙語」教學的民族中學教師實行與外省、區對等交換招生的辦法培養。
省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民族師范院校建設,為民族教育學校培養合格教師。第十九條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民族學校任教。在職教師到邊遠、貧困地區的民族學校任教的,其子女在報考高中、中等專業學校時,享受當地少數民族考生待遇。
省屬師范院校面向少數民族地區招生時,應當實行定額定向招生。第二十條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教育行政部門在評聘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定特級教師、優秀教師、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時,應當對民族學校適當增加數額。
Ⅸ 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教育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和發展民族教育事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民族教育,是指對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的蒙古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公民所實施的以學校教育為主,以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為重點,以科學文化知識傳授和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為基本內容的各級各類教育。第三條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各級各類民族學校、民族教育機構和開設民族語言文字教學班的各級各類普通學校,開展民族教育活動適用本條例。
各級各類民族學校是指以少數民族公民為主要教育對象的民族幼兒園、中小學校、中等職業學校、高等學校等學校。
民族教育機構是指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民族教育科學研究、教學研究等機構。第四條自治區堅持國家教育方針同民族政策相結合,優先發展、重點扶持民族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教育。第五條民族教育應當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妨礙民族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第六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民族教育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積極推進民族教育的創新發展。第七條自治區對民族教育實行財政優先保障制度,切實保障各級各類民族學校和民族教育機構的發展需求以及辦學經費的穩定增長。第八條自治區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全區民族教育工作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和宏觀管理。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設置民族教育工作機構或者配備專職人員,負責民族教育工作。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分別負責有關的民族教育工作。第九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在發展民族教育事業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辦學形式與管理第十條民族教育應當結合民族特點和地區實際,完善辦學形式和發展體系。
民族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實行自治區統籌規劃、分級辦學分級負責的管理體制。第十一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民族幼兒園、中小學校建設納入城鄉規劃,合理布局,保障少數民族適齡兒童、少年在戶籍所在地及現居住地就近入園入學。第十二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獨立設立民族幼兒園、中小學校;在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設立相應的民族幼兒園、中小學校或者在當地普通幼兒園、中小學校開設民族語言文字教學班。第十三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設立民族中等職業學校或者在普通中等職業學校獨立開設民族語言文字教學班。第十四條高等學校應當設立民族語言授課為主的院系、專業或者民族班、民族預科班。第十五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保障少數民族殘疾兒童、青少年受教育的權利。第十六條民族幼兒園、中小學校的設立、變更和終止,應當由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審核批准後報上一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
民族幼兒園、中小學校的名稱按照地方名稱、民族名稱、辦學層次的順序組成。第十七條民族幼兒園園長、中小學校校長應當由具備國家和自治區規定的任職條件、符合崗位要求的相應少數民族公民擔任。第三章教育教學第十八條自治區人民政府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依照法律和有關規定,決定民族教育的發展規劃以及各級各類民族學校的設置、學制、辦學形式、教材建設、教學內容、教學用語和招生辦法。第十九條自治區各級各類民族學校應當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或者本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教學,重點發展民族學校的雙語教學工作。第二十條蒙古族幼兒園、中小學校,應當主要招收蒙古族學生,實施以蒙古語授課為主加授漢語或者以漢語授課為主加授蒙古語的雙語教學。
朝鮮族幼兒園、中小學校,應當主要招收朝鮮族學生,實施以朝鮮語授課為主加授漢語或者以漢語授課為主加授朝鮮語的雙語教學。
其他少數民族幼兒園、中小學校,應當主要招收本民族學生,使用本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教學,開設適合學生特點的民族傳統文化教育課程。
自治區支持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以學校教育形式學習傳承本民族語言和本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