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浙江省審計條例

浙江省審計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8-30 15:20:16

A. 浙江省審計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審計監督,規范審計行為,維護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廉政建設,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審計機關應當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的管理、分配、使用情況,依法屬於審計監督對象的主要負責人的經濟責任履行情況,以及其他依法屬於審計監督范圍的事項進行審計監督,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第三條審計機關依照法律、法規規定的職責、許可權和程序進行審計監督。審計機關可以委託其所屬的審計機構具體實施審計監督。
審計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第四條審計機關在本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和上一級審計機關的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審計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行政首長依法直接領導本級審計機關,及時研究解決審計工作中的重大問題,保障審計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審計隊伍建設,建立符合審計工作職業特點的審計人員管理制度,提高審計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推進審計職業化建設。
國家實行省以下審計機關人財物統一管理的,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第五條審計機關應當加強對其依法設立的派出機構和下級審計機關的領導,建立健全工作報告、監督檢查、審計質量控制等制度,提高審計監督質量和效率。第六條審計機關履行職責所需經費,財政預算應當予以保障。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審計機關對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審計工作報告應當如實反映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情況、審計評價、存在的問題和整改情況。
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要求本級人民政府對特定事項進行審計或者專項審計調查,並報告審計結果。
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對審計工作報告和審計結果提出審議意見或者作出決議。第八條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應當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廉潔奉公、保守秘密,遵守迴避制度,不得參與被審計單位的管理活動。
審計人員對於執行審計業務取得的資料、形成的審計記錄和掌握的相關情況,未經審計機關負責人批准不得對外提供或者披露,不得用於與審計工作無關的目的。第二章審計事項和內容第九條審計機關依法對下列事項進行審計:
(一)本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具體組織的本級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草案,本級預算收入徵收部門徵收預算收入的情況,與本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直接發生預算繳款、撥款關系的部門、單位的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草案,未納入本級人民政府預算管理的開發區(新區、園區)的財政財務收支情況,下級人民政府的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草案,以及其他財政收支情況;
(二)國家和省重大政策措施以及宏觀調控部署落實情況;
(三)地方政府性債務的舉借、使用、償還、管理以及風險管控情況;
(四)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和特許經營權、特許排污權等國有資源資產管理使用情況以及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等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情況;
(五)使用公共資金的事業組織、社會團體的財務收支情況;
(六)國有、國有資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導地位的企業和地方金融機構的財務收支及其境內外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情況;
(七)政府投資項目的管理實施情況、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
(八)政府部門管理和其他單位受政府委託管理的社會保障基金、社會捐贈資金以及住房公積金、住房專項維修資金、彩票公益金等其他有關基金、資金的財務收支情況;
(九)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援助、貸款項目的財務收支情況;
(十)其他單位和個人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的情況;
(十一)依法屬於審計監督對象的主要負責人履行經濟責任情況;
(十二)法律、法規、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審計機關規定的其他事項。
審計機關應當加強對財政資金分配、重大投資決策和項目審批、重大物資采購和招標投標、貸款發放和證券交易、國有資產和股權轉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和礦產資源交易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審計。

B. 非政府投資項目,已經辦理了結算,業主還要審計,合理嗎

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中,施工單位請求支付工程款是最為常見的糾紛類型,此類糾紛中工程價款的舉證責任通常由施工單位負擔。實踐中,工程價款的確定,或由雙方對賬確認,或由雙方委託第三方審價,如果上述方式遇阻,久拖不決,當事人可在訴訟(仲裁)程序中申請司法鑒定,通常僅需數月時間即可完成工程造價金額的基本確定,施工單位回收工程款的風險整體上可控。但是,若施工合同中約定類似「工程造價以政府審計結論為准」的條款(以下稱「以審計為准」條款)時,審計程序的啟動和審計進程的快慢,施工單位均無從置喙,對審計程序和審計結論的影響微乎其微,從而不能合理地維護自身權益,使工程結算徒增變數,為將來的利益損失埋下隱患。
在工程結算中,經常涉及「審計」一詞,若工程結算委託給第三方進行的,有稱之為「第三方審計」,由建設單位內部核算部門進行的,可稱之為「內部審計」,這些類型的審計均屬民事行為,其效力取決於雙方當事人是否認可相應結論,此種審計不屬於本文討論對象。本文討論的「審計」,指根據《政府投資項目審計規定》中規定的「審計機關對政府投資和以政府投資為主的項目實施的審計和專項審計調查」,是《審計法》意義上的政府審計行為。在工程建設領域,《政府投資項目審計規定》第六條的規定,審計機關對政府投資項目重點審計的內容有:履行基本建設程序情況、投資控制和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項目建設管理情況、有關政策措施執行和規劃實施情況、工程質量情況、設備物資和材料采購情況、土地利用和征地拆遷情況、環境保護情況、工程造價情況、投資績效情況等等,本文中的「政府審計」主要指對政府投資和以政府投資為主的項目(為方便行文,本文簡稱「政府投資項目」)的工程造價審計。
(一)
「政府審計」的性質及其與施工合同的關系
(1)政府審計的性質:行政監督行為
政府審計是指由專職機構和人員,對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及其他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審查和評價的獨立性經濟監督活動。對政府審計的性質,雖然有「經濟監督論」「經濟控制論」「免疫系統論」等不同學說,但「監督」無疑是政府審計的一項基本功能,審計監督也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審計機關的法定職能。
我國《憲法》第三章「國家機構」部分第九十一條規定:「國務院設立審計機關,對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財政收支,對國家的財政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審計機關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第一百零九條規定:「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設立審計機關。地方各級審計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負責。」《審計法》第十六條規定:「審計機關對本級各部門(含直屬單位)和下級政府預算的執行情況和決算以及其他財政收支情況,進行審計監督。」
從上述規定看,政府審計機關對工程結算的審計行為,是審計機關依法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職責,是一種行政監督行為。司法實踐中也是將政府審計定位於行政監督行為,即便是政府投資工程,政府審計與工程造價的最終確定也並無必然性聯系,在當事人已經通過協議確認了工程結算價款的情況下,審計報告不應影響雙方結算協議的效力。只有當承發包雙方以合同約定的形式將政府審計引入工程結算程序之中,並明確約定「工程造價以審計結論為准」時,才發生本文討論的「以審計為准」條款限制承包人主張工程款權利的問題。
(2)「以審計為准」條款為何會進入施工合同
在「GF—1999—0201」和「GF—2013—0201」兩版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範文本中,均未出現「審計」一詞,從而也說明正常的工程建設與工程結算與政府審計並無關聯,並不因項目屬於政府投資而有所不同。「以審計為准」條款進入施工合同,是地方政府積極推動乃至強行要求的結果。
首先,《審計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審計機關對政府投資和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建設項目的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進行審計監督。」其後《審計法實施條例》《政府投資項目審計規定》又進一步進行了詳細規定。
其次,《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國務院令(第427號)]將工程投資超出概算作為追究單位及其責任人員行政責任的事由之一,而工程投資是否超概算,通常以政府審計的結果來判斷。
再次,為避免工程建設超概算,有效控制工程造價,最好在工程結算前先行審計,讓政府(及建設單位)對工程造價是否大幅度超概算做到心中有數,以較為可控的審計結果評價、干預承發包雙方工程結算,以便防範可能產生的財政違法行為。這在各地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中均有明確體現,比如《浙江省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辦法》就規定:「未經審核、審計的建設項目,不得辦理竣工驗收手續。」其他各省(市、自治區)普遍有類似的規定。但這種規定,一則其規制對象主要是政府部門和使用政府投資資金的建設單位(即使用投資資金的主體),是否能夠當然約束施工單位,不無疑問;二則即便此類政府規章適用於施工單位,但依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的規定,只有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時才可能無效,地方政府規章不能導致合同無效,也即在施工合同中沒有約定「以審計為准」條款時,即便未經審計,施工單位仍然有權依據施工合同向建設單位主張工程款,建設單位不配合結算時,施工單位仍可通過司法鑒定的方式確定工程造價金額,所以僅有政府規章的上述規定,並不能達到以審計來影響、控制工程造價的目的。
最後,地方政府明令將「以審計為准」內容寫入施工合同。如《浙江省審計條例》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建設單位應當在招標文件中載明並與承接項目的單位在合同中約定審計結果作為工程結算的依據,並定期向審計機關報送項目建設情況。」政府投資項目通常屬於必須進行招標的項目,地方政府通過強制建設單位在招標文件要求施工合同中約定以審計結果作為工程結算依據,達到通過審計控制工程結算結果的目的。
上述雖以浙江省為例,但類似規定在各省(市、自治區)均普遍存在。其結果則是通過政府在相應項目上的主導權,通過招標投標的方式,將本是政府行為的審計以民事合同條款的形式賦予其最終確定工程造價的地位。
(3)「以審計為准」條款進入施工合同的負作用
政府投資項目中「以審計為准」條款的普遍存在,有兩點值得反思。
第一,為了維護公共利益,保證財政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和廉潔性,對政府投資項目加強審計是必要的,通過審計(尤其是跟蹤審計)可以隨時發現問題,保證財政資金的合規使用和控制工程造價,並對違規行為進行處罰,但地方政府為了規避可能出現的違規,尤其是工程造價超出概(預)算的風險,直接以可控的審計結果來認定工程造價,使政府審計幾乎成為減價的審計,同時,將疏於過程管理的失范風險,通過以行政手段強行控制工程造價的方式予以歸避,是一種典型的懶政行為。
第二,限於政府審計機關的自身力量,即便引入了社會中介力量進行技術支援,也難於按時完成數量龐大的工程審計工作,現實中工程竣工後,等待數年而無審計結果的現象屢見不鮮,導致承包人遲遲無法收回工程款,這對大量民營企業來說幾是不能承受之重,從而使旨在監督政府的審計行為,在工程領域中異化為損害承包人的殺手鐧。
綜上,強制將「以審計為准」條款納入施工合同中,既是地方政府的一種懶政表現,也是一種但求自身避禍而罔顧承包人利益的惡政。「以審計為准」條款天生便有損害承包人利益的可能,所以即便其納入了施工合同中,對該條款的理解與適用亦應從嚴認定。
(二)
「以審計為准」條款在司法實踐中的理解
(1)具體明確:「以審計為准」條款的認定原則
「以審計為准」條款本身是對承發包雙方結算權利的限制,尤其是對承包人主張工程款造成實質性障礙,即便承發包雙方在合同中約定了該條款,基於實質正義的要求,須對該條款的成立作嚴格認定。
1)只有在明確約定時,才能認定成立「以審計為准」條款。
首先,政府審計系行政監督行為,與作為民事行為的施工活動本無必然關系,若在施工合同中沒有約定「以審計為准」的內容,則政府審計對承發包雙方工程結算不產生影響。其次,當事人願受政府審計的約束,須明確表達該意思,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建設工程承包合同案件中雙方當事人已確認的工程決算價款與審計部門審計的工程決算價款不一致時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電話答復意見》[(2001)民一他字第2號]中關於審計的效力,明確答復:「只有在合同明確約定以審計結論作為結算依據或者合同約定不明確、合同約定無效的情況下,才能將審計結論作為判決的依據。」即為該原則的體現。
2)對「以審計為准」的約定,須具體明確,不能通過解釋推定來認定以審計為准。
a.僅約定「須經審計」「以業主審計為准」「承包人須配合審計」等,均系約定不明,不能認定存在「以審計為准」條款。
工程實踐中,對「審計」一詞的使用並不規范,既可能指發包人內部審計,還可能指發包人單方或者承發包人雙方委託第三方的審價,所以必須要求合同中約定的「審計」能夠確定為「政府審計」時,才可能是本文討論的「以審計為准」的條款。如果僅僅約定「工程結算須經審計」「以業主審計為准」「承包方須配合審計」等內容,尚不足以認定此處的「審計」即為「政府審計」。
b.約定工程結算「須經政府審計」,但未明確審計結果即為工程結算造價的,不能認定存在「以審計為准」條款。
政府投資工程,本來就有政府審計的程序,如上文所述,政府審計與工程結算之間並無實質性關聯,所以即便施工合同中提及了政府審計程序,但並未明確必須以審計結論作為工程結算依據時,應認為該約定不明確、不具體,屬意向性約定,需當事人磋商細化內容後才能適用,故此種情況不能認為存在「以審計為准」的條款。
c.承包人配合政府審計機關進行審計,不表明承包人接受「以審計為准」條款。
施工合同中未約定「以審計為准」條款,但審計機關依法對工程進行審計時,承包人配合審計工作,為審計程序提供便利和支持的,承包人的配合行為不能被推斷為其接受「以審計為准」條款。
(2)關於「審計機關」的約定問題
施工合同中約定有關政府審計的條款,對審計機關的約定應考慮相關行政法律法規的規定,以及地方政府的機構設置情況。通常施工合同中約定「工程結算以政府審計為准」,即可達到表義准確的標准,至於具體由哪一個審計機關,則根據相應行政法規即能確定。實踐中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施工合同約定由某地審計機關進行審計,但根據該地行政機關的設置,由當地執行審計功能的其他部門進行政府審計,亦屬合同約定范圍,對當事人具有約束力。
例如,在「中恆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與欽州市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中,合同約定「最終結算價按欽州市公共投資審計中心審定的結果為准。」欽州市地方文件規定政府投資項目的審計,投資額在1000萬元以上(含)的由審計局本級組織實施,1000萬元以下的項目由公共投資審計中心實施審計,市審計局與市公共投資審計中心為上下級關系,該兩家單位在審計政府投資工程項目上的區別在於審計工程投資額的大小不同,審計工作性質並無不同,故涉案工程應由市審計局審計,法院亦依市審計局的審計結論來確定工程造價。
第二,施工合同約定了工程結算以政府審計為准,政府審計機關出具審計報告後,其上級審計機關對該審計報告的補充、修改意見是否對承發包雙方具有約束力?
《審計法》第四十二條規定「上級審計機關認為下級審計機關作出的審計決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的,可以責成下級審計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必要時也可以直接作出變更或者撤銷的決定。」《審計法實施條例》中亦有類似規定,可見上級審計機關依法有權對下級審計機關的審計結論進行變更或者撤銷,當上級審計機關依法行使變更或者撤銷的權力時,其仍是在《審計法》規定的「審計」程序中進行的,依法產生相應的審計法律效果,仍屬「政府審計」的法定范疇,故此種情況下,上級審計機關的變更內容,當然對承發包雙方產生約束力。
第三,施工合同中約定的審計機關,明顯無權對爭議工程進行政府審計,該如何認定「以審計為准」條款的效力。由哪一個具體的機關有關對爭議工程進行政府審計,往往取決於投資資金的管理關系以及審計機關系統內部的規定和決定,並且發包人作為使用政府資金的單位,對將來的審計機關應為明知,如果施工合同中約定了一個明顯無權進行審計的機關,應視為無約定,即應認定「以審計為准」的條款不成立。
(三)
對「以審計為准」條款的突破
(1)民事法律中「以審計為准」條款性質的辨析
1)是否屬於「附條件」「附期限」的條款?
「以審計為准」條款的存在意味著,未經政府審計,工程造價無法確定,從而承包人也無法向發包人主張工程款。那麼「以審計為准」是否屬於《合同法》第四十五條、第四十六規定的「附條件」「附期限」的情況呢?本文認為不屬於,因為《合同法》第四十五條、第四十六條關於「附條件」「附期限」的規定,處於《合同法》第三章「合同的效力」部分,均是關於合同生效、失效的規定,但「以審計為准」的存在以及實現與否,均不影響施工合同中其他條款的效力。
2)是否屬於「合同權利義務的部分轉讓」?
工程結算是承發包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但「以審計為准」條款客觀上卻讓工程造價的認定由第三方即審計機關來決定,是否屬於當事人共同轉讓了部分合同權利義務?
合同權利義務部分轉讓後,雖然受讓方不是必須參與簽約,但合同中被轉讓部分的內容應由受讓方履行,受讓方履行相應內容的行為屬於民事法律行為,行為的內容是由原合同決定的。但在施工合同約定「以審計為准」的場合,政府審計的啟動、程序及結論,均依行政法律法規進行,審計機關既無受讓施工合同中權利義務的意思,審計標准和結論的確定也不受原施工合同的必然約束,且審計行為本身是行政行為,不是民事法律行為,由此觀之,「以審計為准」亦不屬於承發包雙方轉讓部分合同權利義務的情況。
3)是否屬於「執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的范疇?
「以審計為准」條款意在使民事合同中的價格金額,由政府審計行為來最終確定,是否指《合同法》第六十三條規定的「執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的范疇?
「政府定價」「政府指導價」均系法定用語,其內涵規定在《價格法》之中,根據該法第三條規定:「政府定價是指依照本法規定,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定價許可權和范圍制定的價格;政府指導價,是指依照本法規定,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定價許可權和范圍規定基準價及其浮動幅度,指導經營者制定的價格。」而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的適用原則,由《價格法》第十八規定,該條規定:「下列商品和服務價格,政府在必要時可以實行政府指導價或者政府定價:(一)與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關系重大的極少數商品價格;(二)資源稀缺的少數商品價格;(三)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價格;(四)重要的公用事業價格;(五)重要的公益性服務價格。」
從《價格法》的上述規定及中央和地方的具體規定來看,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明顯不屬於「執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的范圍。
(2)「以審計為准」條款與「合同的全面履行」
「以審計為准」條款的存在,直接的後果便是工程竣工驗收後,正常的工程結算金額無法達成,直接影響工程造價的確定以及阻礙工程款請求權的行使,其實質是在合同簽訂之時便已導致合同價款不明確,進而導致工程款支付期限不明確。此種情景,應適用《合同法》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第二項的規定,此兩條內容如下:
第六十一條 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
第六十二條 當事人就有關合同內容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適用下列規定:
(一)質量要求不明確的,按照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履行;沒有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按照通常標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准履行。
(二)價款或者報酬不明確的,按照訂立合同時履行地的市場價格履行;依法應當執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的,按照規定履行。
……
從上述條文看,合同價款不明時,應考慮「補充協議」「合同有關條款」「交易習慣」「訂立合同時履行地的市場價格履行」。在施工合同價款具有可調空間時,都可以說合同價款最終並不明晰,工程竣工驗收後的結算程序,就是達成一個關於合同價款的「補充協議」;而「合同有關條款」「訂立合同時履行地的市場價格履行」則是雙方無法自行達成結算時,由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委託司法鑒定應當遵守的組價原則。
施工合同中有關工程結算的條款,本身即是《合同法》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三條在工程建設領域的具體體現。「以審計為准」本身亦是解決合同價款不明的一種途徑,其本身亦是為了承發包雙方(尤其是發包方)最終履行合同主義務而存在,是一個為主合同義務履行而服務的條款,當該條款導致工程造價遲遲不能確定,影響合同主義務的履行時,基於「合同全面履行」原則,承包人有權且人民法院亦應突破該條款的表面束縛,而採用其他合理的方式確定工程造價,維護合同雙方的權利義務平衡,推進合同的正常、合同的履行。而這種突破「以審計為准」的前提,是如何認定「以審計為准」已實際影響了合同主義務的履行。
(3)對「以審計為准」條款的突破
當「以審計為准」條款阻礙了合同的正常、全面履行時,權利人應有權突破該條款的表面限制。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突破該條款,以司法鑒定或其他合理的方式確定工程造價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1)非因承包人的原因,導致政府審計程序遲遲無法啟動。
政府審計系行政監督行為,涉及是的審計機關與發包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發包人可能存在故意拖延提交審計資料的情況,審計部門也可能因各種原因遲遲不將項目工程列入年度審計計劃。無論何種情況,都屬於施工合同中確定價款的條款不能有效實現,阻礙了合同主義務的履行,當事人可以通過其合理方式來確定價款,如果雙方當事人不能達到有效協議,任何一方當事人在訴訟或者仲裁程序中,要求進行工程價款的司法鑒定,均應得到支持,以推到施工合同的有效履行。
2)審計機關明確表示無法出具審計結論
審計機關無法進行正常的審計,其原因很多,或因行政法規的變動,或因工程建造資料的缺失,或因工程建造過程的某些違規問題尚未依法解決等,無論具體原因為何,既然審計無法進行,不能通過審計來明確合同價款,就不應堅守形式上的審計程序,而導致施工合同無法正常履行。
3)從審計機關的審計資料中無法得出工程具體造價
此種情況,較多出現在總承包人與分包人之間的工程款糾紛中。審計機關對工程的審計通常以整體工程為對象,並不刻意區分分項分部工程,更不會從各個分包人的施工范圍來考慮審計方式,所以會出現從審計報告中無法得出分包部分工程對應的審計價款的情況。由此,即便分包合同中「以審計為准」的條款,也無法以審計結論進行結算,故而當事人可以另行協商確定工程造價,也有權通過申請司法鑒定來確定工程造價。
(四)
結 語
工程結算中「以審計為准」款,本質上是解決「合同價款不明」的程序性約定,無論是政府投資項目中的結算「以審計為准」條款,還是非政府投資的一般項目中的工程對賬結算行為,均是一種合同履行過程中確定合同價款的方法,性質上並無區別,司法上亦不應區別對待。
司法對「承發包雙方就工程造價無法達成一致意見」與「審計程序無法正常啟動或審計結果不能依法作出」應一視同仁,視為當事人無法按約定方式來解決合同價款不明的問題,應准許一方當事人對工程造價提出的鑒定申請,以解決合同價款不明問題,促進合同履行,創造合同履行效益。

C. 浙江省國有企業經理、廠長離任經濟責任審計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對國有企業經理、廠長任職期間經濟責任的監督,促進國有企業健康、穩定發展,保障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的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國有資產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導地位企業以及其他國有企業(以下統稱國有企業)的經理、廠長的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及任期屆滿續任的經濟責任審計,適用本條例。
實行公司制國有企業的董事長,按本條例規定實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經理、廠長離任經濟責任審計,是指審計機關、國有企業主管部門或者主管單位(以下統稱企業主管部門)依照本條例規定,對因辭職、辭聘、解聘、退休、晉升、調任、轉任、降職、撤職等原因不再擔任原職務及任期屆滿續任的經理、廠長實行的任期內經濟責任審計(以下簡稱離任審計)。
國有企業經理、廠長離任必須實行離任審計。因辭職、辭聘、退休、晉升、調任、轉任等原因離任的,一般須先審計後離任;因解聘、降職、撤職等原因離任的,可先離任後審計。
經理、廠長因任期屆滿續任的,應當先審計再辦理續任手續。第四條國有企業經理、廠長離任審計結果,應當作為有關機關、單位考核該經理、廠長工作業績和實施獎懲、任免職務或者聘用的重要依據。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計機關(以下簡稱審計機關)是本行政區域內國有企業經理、廠長離任審計工作的主管部門,對離任審計工作實行統一管理、指導和監督。
各級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管理和財政、計劃、人民銀行、監察等部門應當根據各自的職責,協助做好經理、廠長離任審計工作。第六條審計人員依法實施離任審計,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拒絕、阻撓,不得打擊報復。
審計人員實施離任審計,應當堅持依法獨立審計的原則,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干涉。
審計人員實施離任審計,應當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廉潔奉公,保守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不得弄虛作假、徇私舞弊。第二章審計管轄和職權第七條審計機關根據國有企業的財政、財務隸屬關系或者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關系,確定審計管轄范圍。第八條審計機關負責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系的國有企業、接受財政補貼較多或者虧損數額較大的國有企業和無主管部門的國有企業以及本級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國有企業經理、廠長的離任審計工作。
企業主管部門負責除審計機關審計以外的所轄國有企業經理、廠長的離任審計工作,具體工作由其設立的內部審計機構負責。第九條審計機關、企業主管部門實施離任審計,必要時,可以委託社會審計機構實施離任審計。
實施離任審計的社會審計機構應當具備足夠的審計力量、健全的內部管理制度和良好的社會信譽,其資格須經省審計機關會同省財政部門確認。
審計機關、企業主管部門委託社會審計機構實施離任審計,應當與其簽訂《委託協議書》,並告知被審計的經理、廠長和單位。
社會審計機構受委託實施離任審計所需費用由委託的審計機關、企業主管部門列入預算。審計機關委託社會審計機構實施離任審計所需費用,財政部門應當予以保證。
社會審計機構實施離任審計的收費標准由省物價、財政部門會同審計機關確定。第十條審計機關規定的職責加強對內部審計機構、社會審計機構的監督管理,必要時對其審計質量進行檢查。第十一條審計機關實施離任審計,享有審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權。
內部審計機構、社會審計機構實施離任審計,享有下列職權:
(一)審查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財務計劃及其他與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
(二)檢查被審計單位的資產;
(三)就離任審計的有關部門進行調查,取得證明材料;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權。
審計人員向有關單位和個人進行調查時,應當出示證件。第三章審計內容和審計程序第十二條經理、廠長離任審計內容:
(一)經理、廠長遵守財經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情況;
(二)企業資產、負債、損益情況;
(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情況;
(四)企業對外投資、對外擔保和資產處置情況;
(五)企業收益分配情況;
(六)與企業財務收支有關的內部控制制度;
(七)其他需要審計的事項。

D. 浙江省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條例(202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保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的政府非稅收入管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政府非稅收入,是指除稅收和政府債務收入以外,由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代行政府職能的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以下統稱執收單位)依法通過徵收、收取、行政處罰、刑事處罰或者募集、受贈等方式取得的資金。

政府非稅收入是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包括:

(一)行政事業性收費;

(二)政府性基金;

(三)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

(四)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

(五)按照規定上繳財政的國有資本經營收入;

(六)行政處罰、刑事處罰的罰沒收入;

(七)彩票公益金;

(八)以政府名義接受捐贈的收入;

(九)應當納入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其他資金。

納入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具體項目目錄,由省財政部門向社會公布。第四條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應當堅持依法、公開、高效和便民原則,實行綜合財政預算和分級分類管理。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工作的領導,完善管理體系和監督機制,加強信息系統建設,提高科學管理水平。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工作。

審計、價格等部門和人民銀行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政府非稅收入監督管理工作。第七條執收單位應當依法、及時、足額執收政府非稅收入。

對違法執收政府非稅收入的,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拒絕。第二章立項管理第八條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和收費標准審批應當合法、合理、公開、公平。審批機關在審批前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和有關規定要求,採取征詢、論證或者聽證等方式充分聽取利害關系人的意見。

屬於國家明確規定不得批准設立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的事項,審批機關不得批准。第九條設立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和確定收費標准,應當向省財政、價格部門提出書面申請,其中收費項目的設立由省財政部門會同省價格部門批准,收費的標准由省價格部門會同省財政部門批准。

前款規定中的重要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的設立和收費標準的確定,由省財政、價格部門審核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重要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的范圍,由省財政、價格部門提出,報省人民政府審定。

省人民政府及其財政、價格部門應當及時將其設立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和確定收費標準的批准文件向社會公布,並自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內報國家財政、價格部門備案。

國家明確規定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和收費標准,應當按其規定執行。第十條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的批准文件,應當載明審批依據、收費單位、收費項目名稱、收費對象、收費標准、收費范圍、收費環節、收費方式、收費期限、收費票據、收費性質、資金管理、繳款方式等事項。批准文件中有關事項需要調整的,應當按照原審批程序重新審批。第十一條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部門、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已設立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但未確定收費標準的,按照本條例第九條的規定確定收費標准。第十二條政府性基金、彩票公益金項目的設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和按照規定上繳財政的國有資本經營收入項目的設立,按照法律、法規和省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財政部門的有關規定執行。第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和價格部門以及執收單位不得違法設立政府非稅收入項目,不得違法改變收費標准或者擅自調整收費范圍。第三章執收管理第十四條政府非稅收入由法律、法規、規章以及設立項目的有關規范性文件規定的執收單位執收;執收單位不明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執收。

法律、法規、規章對委託執收政府非稅收入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未作規定的,不得委託執收,但因特殊情況確實需要委託執收的,應當徵得省財政部門同意。

禁止委託個人執收政府非稅收入。第十五條執收單位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向社會公布由本單位負責執收的政府非稅收入項目、范圍、對象、標准、期限、程序及其依據;

(二)按照規定的項目、范圍、對象、標准、期限和程序執收政府非稅收入;

(三)記錄、匯總、核對執收情況,並定期報送同級財政部門;

(四)執行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其他有關規定。

有關單位、個人應當配合執收單位依法執收,不得阻撓。

E. 審計監督的意義有哪些

審計監督的意義在於有效的監督是完善權力制約機制以及保證稅務機關嚴格依法辦事的關鍵,同時有利於明確征稅主體以及每一個稅務執法人員的責任和義務,牢固樹立依法治稅的觀念,確保納稅人可以依法履行職責並正確行使稅收權力。

審計監督指在國家行政組織內部設立專門機構,依法審核檢查國家行政機關及企事業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活動、經濟效益和遵紀守法情況的一系列活動,是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的必要手段以及不斷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必要保證。

審計是一項綜合的經濟監督活動,主要是根據有關的法律法規來依法審計。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憲法》為基礎,以《審計法》為核心,由法律、法規、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組成的審計法律規范體系。

我國現行的審計執法依據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黨政主要領導幹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及其實施細則、《國家審計准則》、《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等等,今年6月1號開始實施的《浙江省審計條例》是我省第一部地方性的綜合審計法規。

F. 數據審計是什麼意思

資料庫審計(簡稱DBAudit)能夠實時記錄網路上的資料庫活動,對資料庫操作進行細粒度審計的合規性管理,對資料庫遭受到的風險行為進行告警,對攻擊行為進行阻斷。

它通過對用戶訪問資料庫行為的記錄、分析和匯報,用來幫助用戶事後生成合規報告、事故追根溯源,同時加強內外部資料庫網路行為記錄,提高數據資產安全。

資料庫審計是資料庫安全技術之一,資料庫安全技術主要包括:資料庫漏掃、資料庫加密、資料庫防火牆、數據脫敏、資料庫安全審計系統。


(6)浙江省審計條例擴展閱讀:

數據審計優點:

(一)簡化會計科目體系

進行數據審計時,可以用相關的輔助檔案代替明細科目,從而達到簡化會計科目體系的作用。

(二)使會計科目體系變得相對穩定

使用數據審計時,由於不必建立相應的明細科目,當相關信息發生變動時不會影響到會計科目,因而使得會計科目體系變得相對穩定。

(三)便於信息的查詢和統計

使用數據審計時,不僅可以進行「縱向查詢」,還可以進行「橫向查詢」和相關的統計、分析,因而豐富了信息查詢手段,使得用戶可以及時方便地獲取必要的決策和管理信息,符合會計信息化環境的特點和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資料庫審計

G. 浙江省內部審計工作規定(2022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內部審計工作,規范內部審計行為,充分發揮內部審計作用,增強審計整體監督效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浙江省審計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依法屬於審計機關審計監督對象的行政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國有企業、參照國有企業管理的集體企業和金融機構(以下統稱單位)的內部審計工作,以及審計機關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業務指導和監督,適用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內部審計工作,是指單位內部審計機構或者履行內部審計職責的內設機構(以下統稱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按照規定職責對資金、資源、資產和內管幹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等實施審計監督、評價、建議和督促審計整改,開展審計業務指導和監督的活動。第三條內部審計是強化單位內部控制的重要手段,是審計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環節。第四條內部審計工作應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貫徹依法、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做到應審計盡審計、應發現盡發現、應整改盡整改、應完善盡完善、應協同盡協同。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地區內部審計工作的領導,將內部審計工作納入政府績效、法治政府等相關考核評價體系。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加強內部審計工作。第六條單位應當加強對內部審計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落實有關內部控制規范,支持和保障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依法獨立開展工作,發揮內部審計在規范管理、防範風險和完善治理中的作用。

單位主要負責人是內部審計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負責研究部署內部審計工作,落實內部審計整改,加強內部審計人員力量配備和工作經費保障。第七條教育、公安、交通運輸、衛生健康、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等部門(以下稱行業、系統主管部門),負責對本行業、本系統的內部審計工作實施管理或者業務指導和監督。第八條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等單位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開展內部審計工作。第九條內部審計協會在審計機關指導下開展業務工作,應當建立健全內部審計職業規范,提升內部審計職業化水平。第十條內部審計工作應當按照整體智治的要求,推動內部審計數字化改革,提高審計監督精準化、應用場景智能化、監督力量協同化水平,促進審計結果有效運用和成果共享。第二章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第十一條內部審計機構履行下列職責:

(一)督促單位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

(二)按照有關規定對貫徹落實上級重大決策部署、財政收支和財務收支、經濟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內管幹部履行經濟責任等情況進行審計;

(三)向單位報告內部審計工作情況,以及審計發現的重大損失、重大風險和違紀違法問題線索等重要事項;

(四)督促落實審計整改工作,對審計查出的問題實行清單化管理;

(五)統籌利用內部審計成果,加強與單位內部紀檢等其他監督的協調貫通;

(六)加強與審計機關的協作與配合,實施國家審計與內部審計協同;

(七)推動建立健全智能化審計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

(八)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省級行業、系統主管部門的內部審計機構除履行前款規定的職責外,應當研究制定本行業、本系統內部審計指導意見、內部審計工作指引和操作規程。第十二條單位應當加強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力量建設。除法律、法規和國家另有規定外,下列單位應當明確承擔內部審計職責的機構,配備內部審計人員:

(一)下屬獨立核算單位5個以上或者年度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規模(含下屬單位)1億元以上的行政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

(二)注冊資本金1億元以上,或者下屬控股子公司5家以上的國有企業和參照國有企業管理的集體企業;

(三)省級以上開發區(園區)。

國有企業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建立總審計師制度,建立健全與內部審計全覆蓋、常態化審計監督相適應的內部審計工作體系;下設子公司的國有企業在企業集團總部建立總審計師制度。總審計師協助本單位主要負責人管理內部審計工作。

熱點內容
行政立法擴張體現在 發布:2025-01-19 23:07:19 瀏覽:238
旅遊法律責任名詞 發布:2025-01-19 23:05:34 瀏覽:553
德治比法治更重要辨論賽 發布:2025-01-19 22:42:34 瀏覽:638
新勞動法加薪 發布:2025-01-19 22:41:23 瀏覽:725
寧夏郵政條例 發布:2025-01-19 21:48:58 瀏覽:810
經濟法要約邀請例題 發布:2025-01-19 21:10:22 瀏覽:155
刑法重公權 發布:2025-01-19 20:19:44 瀏覽:926
法官在家辦公 發布:2025-01-19 20:08:01 瀏覽:831
房東選任責任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9 19:16:10 瀏覽:24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引用 發布:2025-01-19 18:54:39 瀏覽: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