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
1. 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修改《<深圳經濟特區實施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若干規定>實施細則》的決定(2008)
一、第二條第一款修改為:各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結合本區的人口分布、醫療資源、醫療需要和現有醫療機構的分布等實際情況,制定本區的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報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核定。二、增加一條作為第三條:市、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在制定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時,應當優先發展社區健康服務中心。
社區健康服務中心應當按照有關規定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並不斷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滿足醫療發展需要。三、增加一條作為第四條:鼓勵單位或個人開辦專科醫院、門診部及診所等醫療機構。四、刪除第三條第一款。五、增加一條作為第九條:醫療機構專家評議委員會應當根據《規定》及本實施細則的規定,履行以下職責:
(一)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及本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狀況,及時擬訂本市醫療機構設置規范;
(二)根據本市醫療機構設置規范對籌建申請的醫療機構的技術水平、執業條件等進行資格評議。六、增加一條作為第十條:醫療機構專家評議委員會擬訂的本市醫療機構設置規范,應當報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審定。經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審定後,向社會公布。七、第八條第一款改為第十二條第一款,修改為: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在受理申請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根據本市醫療機構設置規范及醫療機構專家評議委員會的評議結果,做出批准或不批準的決定。八、第十一條改為第十五條,將「30日」修改為「30個工作日」。九、第十二條第二款改為第十六條第二款,修改為: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在受理申請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根據本市醫療機構設置規范做出是否批准變更的決定。
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醫療機構跨區變更地址的,應當向遷出地的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提出申請。遷出地的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審查同意後,移送遷入地的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按照上款規定審批。十、第十四條第一款改為第十八條第一款,將「1個月」修改為「3個月」。
第二款中的「30日」修改為「30個工作日」。十一、第十八條第一款改為第二十二條第一款,修改為:醫療機構應當聘用具有從事醫療、護理、葯劑、檢驗、放射等執業資格的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務工作。
刪除第二款「其他醫療機構」中的「其他」字樣。十二、第二十一條改為第二十五條,修改為:醫療機構設置葯房的,應當按照葯品管理的有關規定設置葯房,並憑處方箋發葯,不得對外銷售葯品。
醫療機構設置葯房,應當在設置葯房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報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備案。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在備案後5日內及時書面告知市葯品監督管理部門。
市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在收到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書面告知後,對醫療機構葯房進行檢查,並將檢查情況書面告知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十三、第二十二條改為第二十六條,修改為:未領取制劑許可證的醫療機構不得配製制劑;已取得制劑許可證的醫療機構,配製的制劑除依法經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可以在指定的醫療機構之間調劑使用外,只能供本醫療機構治療的患者使用,不得以任何方式銷售配製的制劑。十四、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一條:任何單位或個人有權對醫療機構的違規行為進行投訴。
市、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建立投訴處理制度,對單位或個人提出的投訴,應當在六十日內查處,並將查處情況告知投訴人。十五、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二條:執業醫師未經批准擅自開辦醫療機構行醫的,由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提請上級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吊銷其執業證書。十六、第二十八條改為第三十四條,刪除其中「五千元至」的字樣。
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醫療機構超出《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核定的范圍進行診療活動,給患者造成傷害的,由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沒收非法所得,處以1萬元罰款,並吊銷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十七、第三十條改為第三十六條,其中的「拒不辦理校驗手續」修改為「逾期仍不辦理校驗手續」。十八、第三十二條改為第三十八條,修改為:醫療機構聘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的,由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其改正,並按聘用非衛生技術人員處以每人5千元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其停業整頓,或吊銷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十九、第三十五條改為第四十一條,修改為:醫療機構不憑處方箋發葯的,由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其改正,並處以5千元罰款。
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醫療機構違反規定設置葯房或對外銷售葯品的,由市葯品監督管理部門依法予以處罰。
2.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等二十七項法規的決定
一、對《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的修改
(一)將第五條第一款、第七條、第八條、第九條、第十條、第十六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第三十六條、第三十八條、第四十五條、第四十六條、第五十一條、第五十五條、第五十六條、第五十七條、第五十八條、第五十九條、第六十條、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三條、第六十四條、第六十六條、第六十七條、第六十八條、第六十九條、第七十條、第七十一條、第七十二條、第七十三條、第七十四條、第七十五條、第七十六條、第七十八條、第七十九條、第八十四條中的「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修改為「衛生健康主管部門」。
(二)將第五條中第二款修改為:「市、區發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行政、財政、人力資源保障、規劃和自然資源、住房建設、市場監管、醫療保障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保障和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三)將第十五條、第十七條中的「規劃國土部門」修改為「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
(四)將第九條、第十九條中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修改為「醫療保障部門」。
(五)將第二十五條第二款的「市場監督管理」修改為「市場監管」。
(六)將第三十七條修改為:「開展醫療衛生技術活動的人員應當符合崗位資質要求。
「醫療機構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除會診外,使用已取得醫師執業證書但是未注冊或者備案在本醫療機構的醫師開展執業活動;
「(二)使用衛生技術人員開展注冊專業以外的醫療衛生技術活動;
「(三)使用不符合崗位所需的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工作經歷等條件的衛生技術人員;
「(四)使用執業助理醫師單獨執業;
「(五)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開展醫療衛生技術活動。
「具有本科以上醫學專業學歷但是未取得醫師資格證書或者醫師執業證書的人員,可以在醫療機構執業醫師的指導下非獨立性開展醫療衛生技術活動。」
(七)刪去第八十一條。二、對《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急救條例》的修改
(一)將第五條第一款和第二款、第九條、第十條、第三十六條、第三十九條、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七條、第五十二條、第五十四條、第五十九條、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第六十三條、第六十四條、第六十五條、第六十六條、第六十七條、第六十八條、第六十九條、第七十條、第七十二條、第七十三條、第七十五條中的「衛生行政部門」修改為「衛生健康部門」。
(二)將第五條第三款修改為:「市、區發展改革、教育、公安、財政、人力資源保障、規劃和自然資源、交通運輸、文化廣電旅遊體育、應急管理、市場監管、醫療保障、城管和綜合執法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醫療急救相關工作。」
(三)將第二十條第三款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修改為「人力資源保障」。
(四)將第五十七條修改為:「市衛生健康部門會同公安、交通運輸、應急管理、城管和綜合執法等部門,建立醫療急救信息共享和陸上、水面、空中一體化聯動救援機制。」
(五)刪去第七十八條。三、對《深圳經濟特區警務輔助人員條例》的修改
(一)將第六條、第三十六條中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修改為「人力資源保障」。
(二)刪去第四十八條。四、對《深圳經濟特區居住證條例》的修改
(一)將第五條第三款的「經貿信息化部門」修改為「政務服務數據管理部門」。
(二)將第五條第四款修改為:「市、區教育、民政、財政、人力資源保障、住房建設、交通運輸、衛生健康、市場監管等部門根據職責分工,負責居住證的相關服務管理工作。」
(三)刪去第五十四條。五、對《深圳經濟特區無償獻血條例》的修改
(一)將第六條、第十五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中的「衛生行政部門」修改為「衛生健康部門」。
(二)將第七條修改為:「下列部門按照職責做好無償獻血相關工作:
「(一)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應當將無償獻血站(點)建設納入城市規劃,按照方便無償獻血者獻血的原則,在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提出獻血站(點)設置意見的基礎上,綜合交通、人流量等因素,規劃獻血站(點)或者在建成區合理設置獻血站(點);
「(二)發展改革部門應當依據相關規定對獻血站(點)建設項目進行審批;
「(三)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合理設置捐血車道路停放點;
「(四)交通運輸部門應當在合理位置設置固定獻血站(點)的指示牌;
「(五)城管和綜合執法部門應當對無償獻血活動和無償獻血公益戶外廣告設置予以協助、支持,提供必要的條件和便利;
「(六)教育部門應當將血液以及無償獻血知識納入中小學生健康(衛生)教育范圍,在小學、初中和高中各階段安排血液和無償獻血的知識內容;
「(七)宣傳部門負責對全市無償獻血公益廣告進行統籌規劃、綜合協調;
「(八)市場監管部門負責無償獻血公益廣告的監督管理;
「(九)財政部門應當保障無償獻血站(點)設置、宣傳教育、監督管理、人員培訓等工作所需經費。」
3. 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葯條例(2019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的發展,規范中醫葯行業管理,保護和增進人體健康,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結合深圳經濟特區(以下簡稱特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特區內從事中醫葯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繼承與創新相結合、中醫中葯協調發展的原則。第四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堅持中西醫並重,保護、引導、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的發展,將中醫葯事業納入本轄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第五條市、區衛生健康部門是本行政區域中醫葯工作的主管部門,依法履行下列職責:
(一)中醫葯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中醫葯發展規劃的草擬和組織實施;
(二)中醫醫療機構的執業登記、備案和監督管理;
(三)中醫葯繼續教育、師承教育、健康教育的管理以及對外交流工作;
(四)中醫醫療事故爭議的處理;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六條市、區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的發展。第七條市衛生健康部門組織成立中醫葯專家委員會,履行下列職責:
(一)組織重大課題調研,為中醫葯發展提供建議;
(二)整理、研究中醫葯文獻資料和民間中醫葯診療方法、技術,促進中醫葯理論與技術發展;
(三)為有關部門制定中醫葯管理政策提供專業咨詢意見。
中醫葯專家委員會由名優中醫師、名優中葯師、行業協會推薦的專家和衛生健康部門的中醫葯管理人員等組成,具體辦法由市衛生健康部門另行制定。第八條中醫葯行業協會是由中醫醫療機構、中葯企業以及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的自律組織,履行下列職責:
(一) 規范行業行為,維護會員合法權益;
(二) 組織中醫葯學術和業務交流、中醫葯知識宣傳普及、中醫葯技術推廣、中醫葯行業從業人員培訓;
(三) 開展中醫、中西醫結合重點專科和特色專科的評審;
(四)調解行業內部爭議;
(五)法律、法規、章程規定的其他職責。第九條加強中醫葯文化和科普知識的宣傳、普及和應用。
每年10月22日為中醫葯宣傳日。第二章保障與促進第十條市人民政府設立中醫葯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履行下列職責:
(一)研究擬訂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方針政策;
(二)協調解決中醫葯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三)督促檢查有關政策措施的落實。
中醫葯發展工作聯席會議,由市人民政府分管衛生工作的領導定期召集,市衛生健康部門具體組織,發展改革、教育、科技創新、工業和信息化、公安、民政、財政、人力資源保障、規劃和自然資源、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市場監管、醫療保障、城管和綜合執法等部門參加。第十一條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制定涉及中醫葯的政策時,應當徵求中醫葯專家委員會的意見。第十二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扶持中醫葯事業的發展,逐步增加對中醫葯事業的財政投入,重點支持中醫葯特色服務、公立中醫醫院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學科和重點專科建設以及中醫葯人才的培養。
市、區人民政府可以設立促進中醫葯發展的專項資金,用於中醫基本醫療、教學、科研以及中醫葯科普工作等。第十三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對市、區公立中醫醫療機構的資助補償機制,制定有利於促進中醫葯特色醫療服務的資助補償辦法。第十四條市醫療保障部門在制定醫療保險葯品目錄、診療項目時,應當對中醫葯事業的發展予以支持。
市醫療保障部門在確定診療收費標准時,應當體現中醫葯服務成本和技術勞務價值。收費項目及標准由市醫療保障部門根據國家和廣東省有關價格管理規定,會同市衛生健康部門制定。第十五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服務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支持在疾病預防與控制中積極運用中醫葯方法和技術。
鼓勵中醫醫療機構發揮中醫葯在養生保健和亞健康診療方面的優勢,開展預防、保健服務。第十六條有關部門在確定社會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治的定點醫療機構時,應當平等對待中醫醫療機構。第十七條市、區有關部門應當完善中醫葯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制定有利於中醫葯人才培養和評價的政策。
4. 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急救條例(2019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促進醫療急救事業發展,健全醫療急救服務體系,規范醫療急救行為,提高醫療急救能力和水平,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結合深圳經濟特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深圳經濟特區內對突發急症或者意外傷害等患者實施的醫療急救,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醫療急救,包括院前醫療急救、院內醫療急救和社會急救。
院前醫療急救,是指在深圳市急救中心(以下簡稱市急救中心)統一指揮調度下,在患者被送達醫療機構救治前,對患者實施現場搶救、運送途中緊急救治以及監護等醫療和救護活動。
院內醫療急救,是指醫療機構在急診科室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緊急救治和監護的醫療活動。
社會急救,是指由非醫療急救人員現場實施的救護患者的活動。第四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將醫療急救事業納入全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規劃,保障醫療急救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和醫療服務需求相適應。第五條市衛生健康部門是醫療急救工作的主管部門,履行下列職責:
(一)組織編制本市醫療急救網路布局規劃;
(二)擬定、制定醫療急救相關政策和標准;
(三)對全市醫療急救工作進行監督管理和評估考核;
(四)統籌、協調重大社會活動醫療急救保障工作和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工作;
(五)組織醫療急救知識與技能的普及培訓;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區衛生健康部門負責組織醫療急救網路布局規劃在轄區內的實施,並監督、指導所管理的醫療機構實施醫療急救。
市、區發展改革、教育、公安、財政、人力資源保障、規劃和自然資源、交通運輸、文化廣電旅遊體育、應急管理、市場監管、醫療保障、城管和綜合執法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醫療急救相關工作。第六條加強深圳與香港、澳門以及周邊城市的醫療急救交流與合作,構建跨區域醫療急救合作機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事業協同發展。第七條依法保障公民獲得醫療急救服務的權利,以及對醫療急救工作的知情權和監督權。第八條鼓勵具備急救能力的公民參與社會急救,倡導自救、互救。
鼓勵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捐助醫療急救事業。第二章醫療急救網路第九條本條例所稱醫療急救網路,是指由市急救中心以及提供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醫院、急救站和急救點等急救網路醫療機構共同組成的院前醫療急救網路。
急救網路醫療機構設置標准由市衛生健康部門另行制定。第十條市衛生健康部門應當按照本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和城市規劃,根據區域服務人口、服務半徑、地理環境、交通狀況、醫療急救需求等因素,結合醫療機構布局,制定本市醫療急救網路布局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並組織實施。第十一條市急救中心履行下列職責:
(一)負責本市院前醫療急救的指揮調度;
(二)實施院前醫療急救;
(三)組織重大社會活動院前醫療急救保障工作和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工作;
(四)培訓醫療救護員;
(五)招募、培訓、指導醫療急救志願者;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十二條各級公立綜合醫院應當加入醫療急救網路,並按照急救網路醫療機構設置標准建設急診科室。
符合急救網路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的公立專科醫院應當加入醫療急救網路。
公立醫院的主管部門或者舉辦、運營機構應當按照本市醫療急救網路布局規劃組織建設急救站或者急救點。第十三條符合急救網路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的非公立醫療機構,可以與市急救中心簽訂入網協議成為急救網路醫療機構。入網協議應當包括院前醫療急救的要求和規范、權利和義務、違約責任和退出機制等內容。第十五條院前醫療急救電話號碼為「120」。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擅自設立專用的院前醫療急救電話號碼,不得冒用急救中心、急救網路醫療機構以及「120」的名稱和標識從事醫療急救相關活動。第十六條市急救中心應當根據人口規模、急救呼叫業務量,設置相應數量的電話線路,配備專門的調度員每天二十四小時接聽急救呼叫電話,保障電話暢通。第三章醫療急救人員第十七條本條例所稱醫療急救人員,包括從事醫療急救的醫師、護士、醫療救護員,以及調度員、擔架員、駕駛員等輔助人員。
5. 《深圳經濟特區實施<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若干規定》實施細則(2008修改)
第一條根據《深圳經濟特區實施〈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第五十一條的規定,制定本實施細則。第二條各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結合本區的人口分布、醫療資源、醫療需要和現有醫療機構的分布等實際情況,制定本區的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報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核定。
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在各區制定的規劃基礎上,根據統籌規劃的原則,制定全市的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第三條市、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在制定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時,應當優先發展社區健康服務中心。
社區健康服務中心應當按照有關規定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並不斷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滿足醫療發展需要。第四條鼓勵單位或個人開辦專科醫院、門診部及診所等醫療機構。第五條申請開辦醫療機構的單位或個人,應向擬申請開辦醫療機構所在地的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提交籌建申請。第六條公民申請開辦個體或合夥診所的,應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醫師以上專業技術資格並取得《執業資格證書》;
(二)身體健康且能親自主持醫療工作;
(三)至申請日止,2年內未發生2級以上醫療事故。第七條申請開辦門診部、診所的單位或個人應向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提交下列材料:
(一)擬設醫療機構的名稱、地址;
(二)開設的科目、醫療設備、專業衛生人員狀況;
(三)擬設醫療機構的建築面積;
(四)污水、污物的處理方案。第八條申請開辦醫院的單位或個人,向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提交的《可行性分析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擬設醫療機構的名稱、地址;
(二)擬設醫療機構服務方式、服務時間和診療科目;
(三)擬設醫療機構建築面積、醫院床位編制;
(四)擬設醫療機構的組織結構、專業衛生人員狀況;
(五)擬設醫療機構的儀器、設備配備;
(六)污水、污物的處理方案。第九條醫療機構專家評議委員會應當根據《規定》及本實施細則的規定,履行以下職責:
(一)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及本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狀況,及時擬訂本市醫療機構設置規范;
(二)根據本市醫療機構設置規范對籌建申請的醫療機構的技術水平、執業條件等進行資格評議。第十條醫療機構專家評議委員會擬訂的本市醫療機構設置規范,應當報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審定。經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審定後,向社會公布。第十一條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將開辦醫療機構的申請及其他應提供的材料提交醫療機構專家評議委員會評議。
醫療機構專家評議委員會評議時,參加評議的委員的人數必須超過專家評議委員會總人數的二分之一;申請須經三分之二以上到會委員評議通過,方為合格。第十二條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在受理申請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根據本市醫療機構設置規范及醫療機構專家評議委員會的評議結果,做出批准或不批準的決定。
對予已批準的申請者,由所在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核發《醫療機構籌建批准書》;對不予批準的,應以書面形式說明理由並通知申請者。第十三條《醫療機構籌建批准書》從核發之日起,有效期為:
(一)三級醫院為5年;
(二)二級醫院為3年;
(三)一級醫院為1年;
(四)門診部為1年;
(五)診所為半年。
申請籌建醫院的,在《醫療機構籌建批准書》有效期內不能完成籌建工作的,可在有效期屆滿前30日內,向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申請延期,經核准後,可延期半年至1年。
未取得《醫療機構籌建批准書》或持失效的《醫療機構籌建批准書》,不得從事醫療機構的籌建活動。第十四條取得《醫療機構籌建批准書》的單位或個人,其籌建工作完成後,應向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申請執業登記。申請醫療機構執業登記時,申請者應按《規定》第十條提交相關證明材料。第十五條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在受理醫療機構執業登記申請後30個工作日內,應按《規定》進行審查和實地核實。對符合執業條件的申請者,發給《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對不符合執業條件的申請者,應限期改正。第十六條醫療機構變更名稱、地址、主要負責人、診療科目、床位等,應向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提出申請,並提交下列材料:
(一)《醫療機構變更登記申請書》;
(二)申請變更登記的原因和理由;
(三)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規定應提交的其他材料。
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在受理申請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根據本市醫療機構設置規范做出是否批准變更的決定。
醫療機構跨區變更地址的,應當向遷出地的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提出申請。遷出地的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審查同意後,移送遷入地的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按照上款規定審批。
6. 《深圳經濟特區實施<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若干規定》實施細則(2004修訂)
第一條根據《深圳經濟特區實施〈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第五十一條的規定,制定本實施細則。第二條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根據每1萬人口(包括暫住人口)設立1個醫療機構的原則對醫療機構實施總量控制,各區結合本區的人口分布、醫療資源、醫療需要和現有醫療機構的分布等實際情況,制定本區的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報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核定。
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在各區制定的規劃基礎上,根據統籌規劃的原則,制定全市的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第三條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在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公布的受理期間統一受理醫療機構的開辦申請。
申請開辦醫療機構的單位或個人,應向擬申請開辦醫療機構所在地的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提交籌建申請。第四條公民申請開辦個體或合夥診所的,應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醫師以上專業技術資格並取得《執業資格證書》;
(二)身體健康且能親自主持醫療工作;
(三)至申請日止,2年內未發生2級以上醫療事故。第五條申請開辦門診部、診所的單位或個人應向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提交下列材料:
(一)擬設醫療機構的名稱、地址;
(二)開設的科目、醫療設備、專業衛生人員狀況;
(三)擬設醫療機構的建築面積;
(四)污水、污物的處理方案。第六條申請開辦醫院的單位或個人,向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提交的《可行性分析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擬設醫療機構的名稱、地址;
(二)擬設醫療機構服務方式、服務時間和診療科目;
(三)擬設醫療機構建築面積、醫院床位編制;
(四)擬設醫療機構的組織結構、專業衛生人員狀況;
(五)擬設醫療機構的儀器、設備配備;
(六)污水、污物的處理方案。第七條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將開辦醫療機構的申請及其他應提供的材料提交醫療機構專家評議委員會評議。
醫療機構專家評議委員會評議時,參加評議的委員的人數必須超過專家評議委員會總人數的二分之一;申請須經三分之二以上到會委員評議通過,方為合格。第八條對經醫療機構專家評議委員會評議合格的申請者,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根據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審核後,做出批准或不批準的決定。
對予以批準的申請者,由所在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核發《醫療機構籌建批准書》;對不予批準的,應以書面形式說明理由並通知申請者。第九條《醫療機構籌建批准書》從核發之日起,有效期為:
(一)三級醫院為5年;
(二)二級醫院為3年;
(三)一級醫院為1年;
(四)門診部為1年;
(五)診所為半年。
申請籌建醫院的,在《醫療機構籌建批准書》有效期內不能完成籌建工作的,可在有效期屆滿前30日內,向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申請延期,經核准後,可延期半年至1年。
未取得《醫療機構籌建批准書》或持失效的《醫療機構籌建批准書》,不得從事醫療機構的籌建活動。第十條取得《醫療機構籌建批准書》的單位或個人,其籌建工作完成後,應向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申請執業登記。申請醫療機構執業登記時,申請者應按《規定》第十條提交相關證明材料。第十一條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在受理醫療機構執業登記申請後30日內,應按《規定》進行審查和實地核實。對符合執業條件的申請者,發給《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對不符合執業條件的申請者,應限期改正。第十二條醫療機構變更名稱、地址、主要負責人、診療科目、床位等,應向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提出申請,並提交下列材料:
(一)《醫療機構變更登記申請書》;
(二)申請變更登記的原因和理由;
(三)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規定應提交的其他材料。
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在受理申請之日起30日內做出是否批准變更的決定。但對變更主要負責人、診療科目、床位的,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須先提交醫療機構專家評議委員會評議,並根據醫療機構專家評議委員會的評議結果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做出是否批准變更的決定。第十三條衛生行政管理部門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對醫療機構實行校驗制度。第十四條醫療機構應在校驗期滿前1個月,向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提出校驗申請,並提交下列材料:
(一)醫療機構校驗申請書;
(二)《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副本;
(三)負責人名單和衛生技術人員名單等有關材料。
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在受理校驗申請之日起30日內完成校驗。
7. 《深圳經濟特區實施<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若干規定》實施細則
第一條據《深圳經濟特區實施<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第五十七條的規定,制定本實施細則。第二條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根據每一萬人口(包括暫住人口)設立一個醫療機構的原則對醫療機構實施總量控制,各區結合本區的人口分布、醫療資源、醫療需要和現有醫療機構的分布等實際情況,制定本區的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報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核定。
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在各區制定的規劃基礎上,根據統籌規劃的原則,制定全市的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第三條符合《規定》所列條件的衛生技術人員申請執業資格考試時,應提供身份證、學歷證等有關材料的原件和復印件。第四條執業資格考試分為理論知識考試和專業知識答辯。
理論知識考試合格者方可參加專業知識答辯。第五條深圳市常住戶口人員申請執業資格考試須具有在區(縣)級以上醫院一年以上的臨床經驗。不符合條件者,須在深圳市區級以上醫院臨床實習一年,經院方證明合格,方可申請執業資格考試。第六條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在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公布的受理期間統一受理醫療機構的開辦申請。
申請開辦醫療機構的單位或個人,應向擬申請開辦醫療機構所在地的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提交籌建申請。第七條公民申請開辦個體或合夥診所的,應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深圳市常住戶口並在深圳市有住所;
(二)具有醫師以上專業技術資格並取得《執業資格證書》;
(三)身體健康且能親自主持醫療工作;
(四)至申請日止,二年內未發生二級以上醫療事故;
(五)符合《規定》第十條規定的條件。第八條申請開辦門診部、診所的單位或個人應向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提交下列材料:
(一)擬設醫療機構的名稱、地址;
(二)開設的科目、醫療設備、專業衛生人員狀況;
(三)擬設醫療機構的建築面積;
(四)污水、污物的處理方案。第九條申請開辦醫院的單位或個人,向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提交的《可行性分析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擬設醫療機構的名稱、地址;
(二)擬設醫療機構服務方式、服務時間和診療科目;
(三)擬設醫療機構建築面積、醫院床位編制;
(四)擬設醫療機構的組織結構、專業衛生人員狀況;
(五)擬設醫療機構的儀器、設備配備;
(六)污水、污物的處理方案。第十條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將開辦醫療機構的申請及其他應提供的材料提交醫療機構專家評議委員會評議。
醫療機構專家評議委員會評議時,參加評議的委員的人數必須超過專家評議委員會總人數的二分之一;申請須經三分之二以上到會委員評議通過,方為合格。第十一條對經醫療機構專家評議委員會評議合格的申請者,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根據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審核後,做出批准或不批準的決定。
對予以批準的申請者,由所在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核發《醫療機構籌建批准書》;對不予批準的,應以書面形式說明理由並通知申請者。第十二條《醫療機構籌建批准書》從核發之日起,有效期為:
(一)三級醫院為五年;
(二)二級醫院為三年;
(三)一級醫院為一年;
(四)門診部為一年;
(五)診所為半年。
申請籌建醫院的,在《醫療機構籌建批准書》有效期內不能完成籌建工作的,可在有效期屆滿前三十日內,向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申請延期,經核准後,可延期半年至一年。
未取得《醫療機構籌建批准書》或持失效的《醫療機構籌建批准書》,不得從事醫療機構的籌建活動。第十三條取得《醫療機構籌建批准書》的單位或個人,其籌建工作完成後,應向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申請執業登記。申請醫療機構執業登記時,申請者應按《規定》第十六條提交相關證明材料。第十四條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在受理醫療機構執業登記申請後三十日內,應按《規定》進行審查和實地核實。對符合執業條件的申請者,發給《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對不符合執業條件的申請者,應限期改正。第十五條醫療機構變更名稱、地址、主要負責人、診療科目、床位、注冊資金等,應向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提出申請,並提交下列材料:
(一)《醫療機構變更登記申請書》;
(二)申請變更登記的原因和理由;
(三)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規定應提交的其他材料。
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在受理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做出是否批准變更的決定。但對變更主要負責人、診療科目、床位的,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須先提交醫療機構專家評議委員會評議,並根據醫療機構專家評議委員會的評議結果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做出是否批准變更的決定。
8. 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規范醫療執業行為,維護醫療秩序,保障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結合深圳經濟特區(以下簡稱特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特區醫療資源配置與保障、醫療機構登記、醫療執業管理、醫療秩序與糾紛處理、醫療監督管理以及行業自律管理等適用本條例。第三條醫療執業行為應當尊重生命、維護健康、遵循醫學規律、體現人文關懷。
全社會應當關心和支持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尊重醫務人員,維護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第四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醫療衛生事業的組織領導,將醫療衛生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完善醫療服務體系,推進基本醫療服務均等化,保障居民基本醫療服務需求。第五條市、區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特區醫療衛生行政管理相關工作。
市、區發展改革、財政、規劃國土、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行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住房和建設、市場監督管理、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保障和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第六條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依法舉辦醫療機構。醫療機構不分投資主體、經營性質,在醫療服務准入、社會醫療保險定點、職稱評定、等級評審、科研教學和學科建設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權利。
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依法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第二章醫療資源配置與保障第七條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市發展改革部門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按照需求導向、統籌兼顧和發展創新的原則擬定全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規劃,由市人民政府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實施,實施情況定期向社會公布。
區人民政府按照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制定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規劃或者實施方案。第八條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布局合理、規模適當、層級優化和功能完善的原則,擬定全市公立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第九條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合理劃分不同層級醫療機構的職能。二、三級醫院主要承擔急診、住院、疑難危重病症的診療服務以及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醫學重點學科建設、醫學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基層醫療機構主要承擔一般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基本診療、康復和護理服務。
推行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的分級診療制度。轉診標准和流程等具體辦法由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另行制定。第十條二、三級醫院可以根據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意見,適當限制接診非急診、非轉診患者。
醫療機構可以根據門診醫師類別和專業特點安排其每日接診患者的人數,保障患者的合理就診時間。門診醫師接診量的指導標准由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另行制定。第十一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優化支出結構,逐步加大投入,建立健全醫療服務保障體系。第十二條市、區財政部門應當建立基本醫療服務分級分類財政保障制度,對各類醫療機構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根據其功能定位、服務業務量、服務質量以及開展有關專項工作情況等給予適當補助。第十三條非公立醫療機構年度基本醫療服務業務量達到其年度醫療服務業務總量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其用電、用水、用氣與公立醫療機構同價。具體辦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第十四條公立醫療機構年度基本醫療服務業務量應當達到其年度醫療服務業務總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公立醫療機構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情況納入其年度績效考核內容。第十五條市規劃國土部門應當根據全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將醫療設施建設用地納入城市規劃予以保障。第十六條新建、改建建設項目,應當按照相關規劃要求預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用房。預留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用房應當符合醫療服務用途要求和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標准。
建設項目竣工驗收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用房的驗收應當有區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參加。第十七條因城市建設確需拆除公立醫療機構用房或者改變其用途的,規劃國土等有關主管部門在作出決定前,應當舉行聽證會,聽取公眾意見。
經批准拆除公立醫療機構用房或者改變其用途的,應當按照公立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和不低於原有標准予以重建,並遵循先建設後拆除或者建設、拆除同時進行的原則。
9. 深圳經濟特區實施《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若干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深圳經濟特區(以下簡稱特區)醫療機構的管理,規范醫療機構的執業條件和醫務活動,促進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依據國務院《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有關法規的基本原則,結合特區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指的醫療機構是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部隊或者個人自籌資金在特區單獨或聯合開辦,面向社會的診所、門診部、醫院等醫療機構。第三條醫療機構必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遵循以救死扶傷,防病治病,為公民健康服務的宗旨,遵守醫療衛生工作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遵守醫療道德規范,堅持文明行醫,保證醫療質量。第四條深圳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是深圳市醫療機構的主管部門。市、區人民政府衛生行政管理部門依據有關行政法規和本規定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醫療機構的管理和監督。
市、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各自職責協助主管部門做好醫療機構管理工作。第二章執業資格第五條特區對醫療機構衛生技術人員原則上實行執業資格考試制度。第六條具有深圳市常住戶口的衛生技術人員,符合上列條件的,可以參加執業資格考試:
(一)從事醫療專業工作,具有醫葯學大專以上學歷或者具有醫師以上技術資格;
(二)從事醫療輔助專業工作,具有醫葯學中專以上學歷或者具有助產士、葯劑士、技士等以上技術資格;
(三)通過祖傳師授,自學從事中醫專業工作,具有中醫大專以上學歷或者中醫師以上技術資格。第七條不具有深圳市常住戶口的衛生技術人員符合下列條件的,也可以參加執業資格考試:
(一)從事醫療專業工作,具有醫葯學大專以上學歷,並於受聘前在市(地區)級以上國家開辦的醫療機構從事醫療工作五年以上;
(二)從事醫療輔助專業工作,具有醫葯學中專以上學歷或者具有助產士、葯劑士、技士等以上技術資格,並於受聘前在市(地區)級以上國家開辦的醫療機構從事同類專業工作一年以上;
(三)通過祖傳師授、自學從事中醫專業工作,具有中醫大專以上學歷或者中醫師以上技術資格,並在受聘前從事醫療工作五年以上。第八條執業資格考試辦法由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制定,並由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組織的執業資格考試委員會具體實施。
經執業資格考試合格的,由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核發《醫療機構執業資格證書》(以下簡稱《執業資格證書》)。
對具有高級衛生技術職稱並持有合法技術職稱證書的衛生技術人員和經醫療實踐證明確有專長的衛生技術人員,由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按專業對口考核並批准後,可以免於執業資格考試,直接核發《執業資格證書》。第九條取得《執業資格證書》的衛生技術人員,在醫療機構執業,必須有原所在單位同意的證明,或離退休證明,或有待業證明。第十條具有香港、澳門、台灣地區行醫資格的衛生技術人員,應醫療機構邀請或聘請在特區行醫的,應當參加執業資格考試,並經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審核注冊,取得《執業資格證書》一,方可在醫療機構中從事醫療工作。
外國籍衛生技術人員應邀或應聘在特區執業資格條件的確認,依照前款辦理。第三章審批和執業登記第十一條開辦醫療機構的單位和個人,應事前向市或區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提出籌建申請,辦理執業登記等有關手續,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後,方可從事診療活動。第十二條籌建醫療機構的單位和個人,必須事先向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提出申請,並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請書;
(二)可行性分析報告;
(三)選址、建築平面圖和科室設置平面圖。第十三條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在受理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根據區域醫療設置規劃和區域衛生發展規劃,以及合理布局、適當調控的原則,對籌建醫院、門診部、診所的申請進行審查並作出決定。
對符合條件的,發給《醫療機構籌建批准書》;不予批準的,則用書面說明理由。第十四條取得《醫療機構籌建批准書》的單位或個人,其籌建醫療機構的工作完畢後,可以向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提出執業登記申請。
未取得《醫療機構籌建批准書》的,不予受理。第十五條申請醫療機構執業登記,應具備的條件和應向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提交的相關證明材料:
(一)符合醫療機構的基本標准並提交《醫療機構籌建批准書》和主要負責人基本情況的證明材料;
(二)有適合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並提交業務用房的產權證明或者合法的租賃合同;
(三)有與其開展業務相適應的經費、設施、設備和專業衛生技術人員並提交驗資報告、設施和設備的質量鑒定及來源的證明和衛生技術人員執業資格的有關證明材料;
(四)有相應的規章制度;
(五)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公民合夥或者法人之間,法人與公民之間聯合設立各種醫療機構的,還應當提交各方協商一致的合同和組織章程。
10. 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葯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的發展,規范中醫葯行業管理,保護和增進人體健康,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結合深圳經濟特區(以下簡稱特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特區內從事中醫葯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繼承與創新相結合、中醫中葯協調發展的原則。第四條市、區政府應當堅持中西醫並重,保護、引導、扶持、促進中醫葯事業的發展,將中醫葯事業納入本轄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第五條市、區衛生行政部門是本行政區域中醫葯工作的主管部門,依法履行下列職責:
(一)中醫葯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中醫葯發展規劃的草擬和組織實施;
(二)中醫醫療機構的設置審批、執業資格許可和監督管理;
(三)中醫葯繼續教育、師承教育、健康教育的管理以及對外交流工作;
(四)中醫醫療事故爭議的處理;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六條市、區政府有關行政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的發展。第七條市衛生行政部門組織成立中醫葯專家委員會,履行下列職責:
(一)組織重大課題調研,為中醫葯發展提供建議;
(二)整理、研究中醫葯文獻資料和民間中醫葯診療方法、技術,促進中醫葯理論與技術發展;
(三)為有關部門制定中醫葯管理政策提供專業咨詢意見。
中醫葯專家委員會由名優中醫師、名優中葯師、行業協會推薦的專家、衛生行政部門的中醫葯管理人員等組成,具體辦法由市衛生行政部門另行制定。第八條中醫葯行業協會是由中醫醫療機構、中葯企業以及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的自律組織,履行下列職責:
(一)規范行業行為,維護會員合法權益;
(二)組織中醫葯學術和業務交流、中醫葯知識宣傳普及、中醫葯技術推廣、中醫葯行業從業人員培訓;
(三)開展中醫、中西醫結合重點專科和特色專科的評審;
(四)調解行業內部爭議;
(五)法律、法規、章程規定的其他職責。第九條加強中醫葯文化和科普知識的宣傳、普及和應用。
每年10月22日為中醫葯宣傳日。第二章保障與促進第十條市政府設立中醫葯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履行下列職責:
(一)研究擬訂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方針政策;
(二)協調解決中醫葯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三)督促檢查有關政策措施的落實。
中醫葯發展工作聯席會議,由市政府分管衛生工作的領導定期召集,市衛生行政部門具體組織,發展改革、科工貿信、規劃國土、財政、教育、公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文體旅遊、市場監管、葯品監管、城市管理等行政部門參加。第十一條市、區政府及其有關行政部門制定涉及中醫葯的政策時,應當徵求中醫葯專家委員會的意見。第十二條市、區政府應當扶持中醫葯事業的發展,逐步增加對中醫葯事業的財政投入,重點支持中醫葯特色服務、公立中醫醫院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學科和重點專科建設以及中醫葯人才的培養。
市、區政府可以設立促進中醫葯發展的專項資金,用於中醫基本醫療、教學、科研以及中醫葯科普工作等。第十三條市、區政府應當建立對市、區公立中醫醫療機構的資助補償機制,制定有利於促進中醫葯特色醫療服務的資助補償辦法。第十四條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在制定醫療保險葯品目錄、診療項目時,應當對中醫葯事業的發展予以支持。
市價格行政部門在確定診療收費標准時,應當體現中醫葯服務成本和技術勞務價值。收費項目及標准由市價格行政部門根據國家和廣東省有關價格管理規定,會同市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第十五條市、區政府應當將中醫葯服務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支持在疾病預防與控制中積極運用中醫葯方法和技術。
鼓勵中醫醫療機構發揮中醫葯在養生保健和亞健康診療方面的優勢,開展預防、保健服務。第十六條有關行政部門在確定社會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治的定點醫療機構時,應當平等對待中醫醫療機構。第十七條市、區政府有關行政部門應當完善中醫葯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制定有利於中醫葯人才培養和評價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