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❶ 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辦法(1995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下簡稱《土地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實施條例》)的規定,結合四川實際,制定本實施辦法。第二條全省各級人民政府必須維護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貫徹執行十分珍異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針,全面規劃,加強管理,開發土地資源,切實保護耕地,制止亂佔耕地和濫用土地的行為。
必須切實保障糧食生產用地。各類非農業建設要盡量不佔或者少佔耕地。
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
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土地使用權轉讓的具體辦法,按國務院規定辦理。
全省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的具體辦法,按國務院規定辦理。第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按照《土地管理法》和本實施辦法的規定,主管本行政區域內土地的統一管理工作,負責《土地管理法》和本實施辦法實施的組織和監督。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地管理工作。鄉(鎮)土地管理人員的設置,由省人民政府規定。第四條凡在我省境內的單位和個人,有權檢舉和控告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第二章土地的權屬、利用和保護第五條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
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集體所有。
國有土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全民所有制單位或者集體所有制單位使用,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個人使用。第六條依法變更國有土地使用權、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必須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申請辦理權屬變更手續,由同級人民政府頒發土地權屬證書。
因依法買賣、轉讓地上建築物而使土地使用權轉移的,必須持房屋所有權證書向土地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申請辦理權屬變更手續,由同級人民政府頒發土地使用權證書。第七條確認和變更國有土地使用權按以下規定辦理登記:
(一)省級行政機關、省屬企業事業單位(包括中央在川企業事業單位)依法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以及其他企業事業單位依法取得的跨市(地、州))行政區域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向省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或其委託的土地所在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申請登記,經土地管理部門核實,由省人民政府頒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
(二)市(地、州)行政機關、市(地、州)所屬企業事業單位依法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以及其他企業事業單位依法取得的跨縣行政區域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向市(州)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土地管理部門或其委託的土地所在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申請登記,經土地管理部門核實,由市(州)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頒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
(三)縣級和縣級以下行政機關、其他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依法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向縣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申請登記,經土地管理部門核實,由縣級人民政府頒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
省、市、州人民政府和地區行政公署頒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後,應當通知土地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第八條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條和《實施條例》第八條的規定處理。
省級行政機關、省屬企業事業單位之間,以及省級行政機關、省屬企業事業單位與其他全民所有制單位、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爭議,由省人民政府處理。
市(地、州)級行政機關、市(地、州)屬企業事業單位之間,以及市(地、州)級行政機關、市(地、州)屬企業事業單位與其他全民所有制單位、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爭議,由市(州)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處理。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要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切實保障糧食、棉花、油料以及名優農產品生產用地。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劃定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各類非農業建設用地實行計劃指標控制。省土地管理部門按國家規定編制計劃控制指標,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年度計劃指標不得突破,允許延後使用。第十條城市(縣城以下的鎮除外)的小區建設用地,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由城鄉建設部門按照同級人民政府批準的小區規劃和建設計劃,向土地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統一征地,統一建設,由土地管理部門按工程進展分期劃撥。城鄉建設部門(綜合開發單位)按照批準的開發方案,進行房屋和各項市政、公用、生活服務設施的配套建設,不得改變小區建設的土地用途。未經綜合開發的小區土地,不得收取開發費用。
土地管理部門應當對城市小區開發建設用地進行監督。小區建成後,按有關規定向土地管理部門辦理土地使用權的轉移手續。
❷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2014年7月29日修正版)
你好,新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於2021年9月1日起實施,新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進一步保障了被徵收人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維護了老百姓的合法權益。
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1998)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下簡稱《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條例。第二章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第二條下列土地屬於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
(一)城市市區的土地;
(二)農村和城市郊區中已經依法沒收、徵收、征購為國有的土地;
(三)國家依法徵用的土地;
(四)依法不屬於集體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灘塗及其他土地;
(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部成員轉為城鎮居民的,原屬於其成員集體所有的土地;
(六)因國家組織移民、自然災害等原因,農民成建制地集體遷移後不再使用的原屬於遷移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第三條國家依法實行土地登記發證制度。依法登記的土地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土地登記內容和土地權屬證書式樣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規定。
土地登記資料可以公開查詢。
確認林地、草原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確認水面、灘塗的養殖使用權,分別依照《森林法》、《草原法》和《漁業法》的有關規定辦理。第四條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土地所有者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集體土地所有權證書,確認所有權。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集體土地使用權證書,確認建設用地使用權。
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市轄區內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統一登記。第五條單位和個人依法使用的國有土地,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確認使用權。其中,中央國家機關使用的國有土地的登記發證,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具體登記發證辦法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等有關部門制定。
未確定使用權的國有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負責保護管理。第六條依法改變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的,因依法轉讓地上建築物、構築物等附著物導致土地使用權轉移的,必須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變更登記申請,由原土地登記機關依法進行土地所有權、使用權變更登記。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的變更,自變更登記之日起生效。
依法改變土地用途的,必須持批准文件,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變更登記申請,由原土地登記機關依法進行變更登記。第七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的有關規定,收回用地單位
的土地使用權的,由原土地登記機關注銷土地登記。
土地使用權有償使用合同約定的使用期限屆滿,土地使用者未申請續期或者雖申請續期未獲批準的,由原土地登記機關注銷土地登記。第三章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第八條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編制,報國務院批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組織本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編制,報國務院批准。
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城市以及國務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各該市人民政府組織本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編制,經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批准。
本條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規定以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有關人民政府組織本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編制,逐級上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其中,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鄉(鎮)人民政府編制,逐級上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授權的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第九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規劃期限一般為15年。第十條依照《土地管理法》規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
當將土地劃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
縣級和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根據需要,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土地開墾區、建設用地區和禁止開墾區等;其中,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還應當根據土地使用條件,確定每一塊土地的用途。
土地分類和劃定土地利用區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❹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是為了為了加強土地管理,維護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保護、開發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制定的法律。1986年6月25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第三章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第四章耕地保護
第五章建設用地
第六章監督檢查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八章附則
內容如下:http://ke..com/link?url=P4-NhWKYd2MWnlK3FXWE-ix7YkLKaBitsFN-y
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2021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下簡稱《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條例。第二章國土空間規劃第三條國土空間規劃應當細化落實國家發展規劃提出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要求,統籌布局農業、生態、城鎮等功能空間,劃定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
國土空間規劃應當包括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和規劃用地布局、結構、用途管制要求等內容,明確耕地保有量、建設用地規模、禁止開墾的范圍等要求,統籌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用地布局,綜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間,合理確定並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保障土地的可持續利用。第四條土地調查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土地權屬以及變化情況;
(二)土地利用現狀以及變化情況;
(三)土地條件。
全國土地調查成果,報國務院批准後向社會公布。地方土地調查成果,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核,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全國土地調查成果公布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自上而下逐級依次公布本行政區域的土地調查成果。
土地調查成果是編制國土空間規劃以及自然資源管理、保護和利用的重要依據。
土地調查技術規程由國務院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第五條國務院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土地等級評定標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土地等級評定標准,對土地等級進行評定。地方土地等級評定結果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核,報上一級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批准後向社會公布。
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土地等級每五年重新評定一次。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地籍管理,建立健全地籍資料庫。第三章耕地保護第八條國家實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在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范圍內經依法批准佔用耕地,以及在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范圍外的能源、交通、水利、礦山、軍事設施等建設項目經依法批准佔用耕地的,分別由縣級人民政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建設單位負責開墾與所佔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沒有條件開墾或者開墾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耕地開墾費,專款用於開墾新的耕地。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對開墾的耕地進行驗收,確保開墾的耕地落實到地塊。劃入永久基本農田的還應當納入國家永久基本農田資料庫嚴格管理。佔用耕地補充情況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社會公布。
個別省、直轄市需要易地開墾耕地的,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二條的規定執行。第九條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禁止開墾的范圍內從事土地開發活動。
按照國土空間規劃,開發未確定土地使用權的國有荒山、荒地、荒灘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應當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許可權,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第十條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土空間規劃關於統籌布局農業、生態、城鎮等功能空間的要求,制定土地整理方案,促進耕地保護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縣、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施土地整理方案,對閑散地和廢棄地有計劃地整治、改造。土地整理新增耕地,可以用作建設所佔用耕地的補充。
鼓勵社會主體依法參與土地整理。第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預防和治理耕地土壤流失、污染,有計劃地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准農田,提高耕地質量,保護黑土地等優質耕地,並依法對建設所佔用耕地耕作層的土壤利用作出合理安排。
非農業建設依法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的,建設單位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將所佔用耕地耕作層的土壤用於新開墾耕地、劣質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結構調整的引導和管理,防止破壞耕地耕作層;設施農業用地不再使用的,應當及時組織恢復種植條件。
❻ 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2022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土地的保護、開發、利用及其監督管理活動。第三條土地管理應當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全面規劃,嚴格管理,保護、開發土地資源,節約集約用地;實行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推動綠色發展。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土地管理工作的領導,制止非法佔用土地和破壞土地資源的行為。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統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土地的管理和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土地的管理和監督工作。
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可以在市轄區、鄉鎮設立自然資源管理機構,承擔相應區域土地的管理工作。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土地管理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開展土地管理方面的公益宣傳,提升全社會珍惜土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意識。第二章國土空間規劃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細化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提出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要求,統籌布局農業、生態、城鎮等功能空間,劃定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
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應當依法徵求專家和公眾意見。第七條國土空間規劃包括:
(一)省、設區的市、縣(市)、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二)省、設區的市、縣(市)國土空間相關專項規劃;
(三)設區的市、縣(市)、鄉鎮國土空間詳細規劃,包括在城鎮開發邊界內的詳細規劃和在城鎮開發邊界外的鄉村地區的村莊規劃。
下級國土空間規劃應當符合上級國土空間規劃。第八條省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由省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經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後,報國務院審批。
設區的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經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後,報省人民政府審批;其中需報國務院審批的,由省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審批。
縣(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由縣(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經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後,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審批,並報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備案。
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由鄉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縣(市)人民政府審批;其中市轄區的鄉鎮、縣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鎮國土空間規劃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審批,並報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備案。第九條相關專項規劃按照有關規定組織編制、審批。
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制定相關專項規劃目錄以及相關專項規劃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相銜接的規定。第十條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國土空間詳細規劃,由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報本級人民政府審批;城鎮開發邊界外鄉村地區的村莊規劃,由鄉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縣(市)人民政府審批,其中市轄區的村莊規劃,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審批。第十一條經依法批準的國土空間規劃是實施用途管制、用地審批以及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第十二條國土空間規劃的組織編制機關應當自收到批准文件之日起二十日內通過門戶網站等形式向社會公開,其中城鎮開發邊界外的鄉村地區的村莊規劃還應當在政務公開欄、村務公開欄等顯著位置向社會公開。第十三條國土空間規劃未經法定程序不得修改。因國家重大戰略調整、重大項目建設或者行政區劃調整等確需修改的,由原組織編制的機關按照法定程序進行修改,報原審批機關審批。第十四條國土空間規劃批准後,組織編制機關應當自收到批准文件之日起三十日內向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匯交標准數字化成果,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基礎信息平台,形成全省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第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土空間規劃,加強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實行建設用地總量控制。沒有土地利用計劃或者超過年度下達的土地利用計劃的,不得批准新增建設用地。
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應當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作出合理安排。
❼ 新政|《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公布
7月30日,據自然資源部消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公布,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743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已經2021年4月21日國務院第132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現予公布,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總理 李克強
2021年7月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1998年12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56號發布根據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一次修訂根據2014年7月29日《國務院關於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二次修訂2021年7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43號第三次修訂)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下簡稱《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章國土空間規劃
第二條國家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土地開發、保護、建設活動應當堅持規劃先行。經依法批準的國土空間規劃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
已經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的,不再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在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前,經依法批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繼續執行。
第三條國土空間規劃應當細化落實國家發展規劃提出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要求,統籌布局農業、生態、城鎮等功能空間,劃定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
國土空間規劃應當包括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和規劃用地布局、結構、用途管制要求等內容,明確耕地保有量、建設用地規模、禁止開墾的范圍等要求,統籌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用地布局,綜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間,合理確定並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保障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第四條土地調查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土地權屬以及變化情況;
(二)土地利用現狀以及變化情況;
(三)土地條件。
全國土地調查成果,報國務院批准後向社會公布。地方土地調查成果,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核,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全國土地調查成果公布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自上而下逐級依次公布本行政區域的土地調查成果。
土地調查成果是編制國土空間規劃以及自然資源管理、保護和利用的重要依據。
土地調查技術規程由國務院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第五條國務院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土地等級評定標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土地等級評定標准,對土地等級進行評定。地方土地等級評定結果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核,報上一級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批准後向社會公布。
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土地等級每五年重新評定一次。
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統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實行土地管理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動態監測,與發展改革、住房和城鄉建設等有關部門建立土地管理信息共享機制,依法公開土地管理信息。
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地籍管理,建立健全地籍資料庫。
第三章耕地保護
第八條國家實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在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范圍內經依法批准佔用耕地,以及在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范圍外的能源、交通、水利、礦山、軍事設施等建設項目經依法批准佔用耕地的,分別由縣級人民政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建設單位負責開墾與所佔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沒有條件開墾或者開墾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耕地開墾費,專款用於開墾新的耕地。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對開墾的耕地進行驗收,確保開墾的耕地落實到地塊。劃入永久基本農田的還應當納入國家永久基本農田資料庫嚴格管理。佔用耕地補充情況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社會公布。
個別省、直轄市需要易地開墾耕地的,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二條的規定執行。
第九條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禁止開墾的范圍內從事土地開發活動。
按照國土空間規劃,開發未確定土地使用權的國有荒山、荒地、荒灘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應當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許可權,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條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土空間規劃關於統籌布局農業、生態、城鎮等功能空間的要求,制定土地整理方案,促進耕地保護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縣、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施土地整理方案,對閑散地和廢棄地有計劃地整治、改造。土地整理新增耕地,可以用作建設所佔用耕地的補充。
鼓勵社會主體依法參與土地整理。
第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預防和治理耕地土壤流失、污染,有計劃地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准農田,提高耕地質量,保護黑土地等優質耕地,並依法對建設所佔用耕地耕作層的土壤利用作出合理安排。
非農業建設依法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的,建設單位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將所佔用耕地耕作層的土壤用於新開墾耕地、劣質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結構調整的引導和管理,防止破壞耕地耕作層;設施農業用地不再使用的,應當及時組織恢復種植條件。
第十二條國家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並建立耕地保護補償制度,具體辦法和耕地保護補償實施步驟由國務院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規定。
非農業建設必須節約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佔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佔用好地。禁止佔用耕地建窯、建墳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採石、采礦、取土等。禁止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
耕地應當優先用於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生產。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需要將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的,應當優先使用難以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
第十三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耕地保護負總責,其主要負責人是本行政區域耕地保護的第一責任人。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將國務院確定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分解下達,落實到具體地塊。
國務院對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落實情況進行考核。
第四章建設用地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十四條建設項目需要使用土地的,應當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和用途管制以及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並嚴格執行建設用地標准,優先使用存量建設用地,提高建設用地使用效率。
從事土地開發利用活動,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減少土壤污染,並確保建設用地符合土壤環境質量要求。
第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國土空間規劃、國家產業政策以及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的實際狀況等,加強土地利用計劃管理,實行建設用地總量控制,推動城鄉存量建設用地開發利用,引導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落實建設用地標准控制制度,開展節約集約用地評價,推廣應用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
第十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將本級人民政府確定的年度建設用地供應總量、結構、時序、地塊、用途等在政府網站上向社會公布,供社會公眾查閱。
第十七條建設單位使用國有土地,應當以有償使用方式取得;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以劃撥方式取得的除外。
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的方式包括:
(一)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
(二)國有土地租賃;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或者入股。
第十八條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國有土地租賃等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通過公開的交易平台進行交易,並納入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體系。除依法可以採取協議方式外,應當採取招標、拍賣、掛牌等競爭性方式確定土地使用者。
第十九條《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新增建設用地的土地有償使用費,是指國家在新增建設用地中應取得的平均土地純收益。
第二十條建設項目施工、地質勘查需要臨時使用土地的,應當盡量不佔或者少佔耕地。
臨時用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批准,期限一般不超過二年;建設周期較長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使用的臨時用地,期限不超過四年;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土地使用者應當自臨時用地期滿之日起一年內完成土地復墾,使其達到可供利用狀態,其中佔用耕地的應當恢復種植條件。
第二十一條搶險救災、疫情防控等急需使用土地的,可以先行使用土地。其中,屬於臨時用地的,用後應當恢復原狀並交還原土地使用者使用,不再辦理用地審批手續;屬於永久性建設用地的,建設單位應當在不晚於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六個月內申請補辦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第二十二條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未利用地應當依法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嚴格保護。
建設項目佔用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未利用地的,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辦理。
第二節農用地轉用
第二十三條在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范圍內,為實施該規劃而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由市、縣人民政府組織自然資源等部門擬訂農用地轉用方案,分批次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
農用地轉用方案應當重點對建設項目安排、是否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以及補充耕地情況作出說明。
農用地轉用方案經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第二十四條建設項目確需佔用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范圍外的農用地,涉及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的,由國務院批准;不涉及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的,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具體按照下列規定辦理:
(一)建設項目批准、核准前或者備案前後,由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對建設項目用地事項進行審查,提出建設項目用地預審意見。建設項目需要申請核發選址意見書的,應當合並辦理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核發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
(二)建設單位持建設項目的批准、核准或者備案文件,向市、縣人民政府提出建設用地申請。市、縣人民政府組織自然資源等部門擬訂農用地轉用方案,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依法應當由國務院批準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核後上報。農用地轉用方案應當重點對是否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以及補充耕地情況作出說明,涉及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的,還應當對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補劃可行性作出說明。
(三)農用地轉用方案經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第二十五條建設項目需要使用土地的,建設單位原則上應當一次申請,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確需分期建設的項目,可以根據可行性研究報告確定的方案,分期申請建設用地,分期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建設過程中用地范圍確需調整的,應當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農用地轉用涉及徵收土地的,還應當依法辦理徵收土地手續。
第三節土地徵收
第二十六條需要徵收土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認為符合《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的,應當發布徵收土地預公告,並開展擬徵收土地現狀調查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
徵收土地預公告應當包括徵收范圍、徵收目的、開展土地現狀調查的安排等內容。徵收土地預公告應當採用有利於社會公眾知曉的方式,在擬徵收土地所在的鄉(鎮)和村、村民小組范圍內發布,預公告時間不少於十個工作日。自徵收土地預公告發布之日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擬徵收范圍內搶栽搶建;違反規定搶栽搶建的,對搶栽搶建部分不予補償。
土地現狀調查應當查明土地的位置、權屬、地類、面積,以及農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權屬、種類、數量等情況。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應當對徵收土地的社會穩定風險狀況進行綜合研判,確定風險點,提出風險防範措施和處置預案。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應當有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村民委員會和其他利害關系人參加,評估結果是申請徵收土地的重要依據。
第二十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依據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結果,結合土地現狀調查情況,組織自然資源、財政、農業農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擬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
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應當包括徵收范圍、土地現狀、徵收目的、補償方式和標准、安置對象、安置方式、社會保障等內容。
第二十八條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擬定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在擬徵收土地所在的鄉(鎮)和村、村民小組范圍內公告,公告時間不少於三十日。
征地補償安置公告應當同時載明辦理補償登記的方式和期限、異議反饋渠道等內容。
多數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為擬定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聽證。
第二十九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法律、法規規定和聽證會等情況確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後,應當組織有關部門與擬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簽訂征地補償安置協議。征地補償安置協議示範文本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
對個別確實難以達成征地補償安置協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在申請徵收土地時如實說明。
第三十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完成本條例規定的征地前期工作後,方可提出徵收土地申請,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
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應當對徵收土地的必要性、合理性、是否符合《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的為了公共利益確需徵收土地的情形以及是否符合法定程序進行審查。
第三十一條徵收土地申請經依法批准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自收到批准文件之日起十五個工作日內在擬徵收土地所在的鄉(鎮)和村、村民小組范圍內發布徵收土地公告,公布徵收范圍、徵收時間等具體工作安排,對個別未達成征地補償安置協議的應當作出征地補償安置決定,並依法組織實施。
第三十二條省、自治區、直轄市應當制定公布區片綜合地價,確定徵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准,並制定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分配辦法。
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用,歸其所有權人所有。
社會保障費用主要用於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險繳費補貼,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單獨列支。
申請徵收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及時落實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農村村民住宅以及其他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用、社會保障費用等,並保證足額到位,專款專用。有關費用未足額到位的,不得批准徵收土地。
第四節宅基地管理
第三十三條農村居民點布局和建設用地規模應當遵循節約集約、因地制宜的原則合理規劃。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安排建設用地指標,合理保障本行政區域農村村民宅基地需求。
鄉(鎮)、縣、市國土空間規劃和村莊規劃應當統籌考慮農村村民生產、生活需求,突出節約集約用地導向,科學劃定宅基地范圍。
第三十四條農村村民申請宅基地的,應當以戶為單位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提出申請;沒有設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應當向所在的村民小組或者村民委員會提出申請。宅基地申請依法經農村村民集體討論通過並在本集體范圍內公示後,報鄉(鎮)人民政府審核批准。
涉及佔用農用地的,應當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第三十五條國家允許進城落戶的農村村民依法自願有償退出宅基地。鄉(鎮)人民政府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等應當將退出的宅基地優先用於保障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宅基地需求。
第三十六條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和宅基地上的農村村民住宅及其附屬設施受法律保護。
禁止違背農村村民意願強制流轉宅基地,禁止違法收回農村村民依法取得的宅基地,禁止以退出宅基地作為農村村民進城落戶的條件,禁止強迫農村村民搬遷退出宅基地。
第五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管理
第三十七條國土空間規劃應當統籌並合理安排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布局和用途,依法控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規模,促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節約集約利用。
鼓勵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使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
第三十八條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為工業、商業等經營性用途,且已依法辦理土地所有權登記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土地所有權人可以通過出讓、出租等方式交由單位或者個人在一定年限內有償使用。
第三十九條土地所有權人擬出讓、出租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依據國土空間規劃提出擬出讓、出租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規劃條件,明確土地界址、面積、用途和開發建設強度等。
市、縣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提出產業准入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
第四十條土地所有權人應當依據規劃條件、產業准入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等,編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出租等方案,並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由本集體經濟組織形成書面意見,在出讓、出租前不少於十個工作日報市、縣人民政府。市、縣人民政府認為該方案不符合規劃條件或者產業准入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等的,應當在收到方案後五個工作日內提出修改意見。土地所有權人應當按照市、縣人民政府的意見進行修改。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出租等方案應當載明宗地的土地界址、面積、用途、規劃條件、產業准入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使用期限、交易方式、入市價格、集體收益分配安排等內容。
第四十一條土地所有權人應當依據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出租等方案,以招標、拍賣、掛牌或者協議等方式確定土地使用者,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載明土地界址、面積、用途、規劃條件、使用期限、交易價款支付、交地時間和開工竣工期限、產業准入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約定提前收回的條件、補償方式、土地使用權屆滿續期和地上建築物、構築物等附著物處理方式,以及違約責任和解決爭議的方法等,並報市、縣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備案。未依法將規劃條件、產業准入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納入合同的,合同無效;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合同示範文本由國務院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制定。
第四十二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者應當按照約定及時支付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價款,並依法繳納相關稅費,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以及依法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造的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所有權,依法申請辦理不動產登記。
第四十三條通過出讓等方式取得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依法轉讓、互換、出資、贈與或者抵押的,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並書面通知土地所有權人。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出租,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出讓及其最高年限、轉讓、互換、出資、贈與、抵押等,參照同類用途的國有建設用地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五章監督檢查
第四十四條國家自然資源督察機構根據授權對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人民政府下列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情況進行督察:
(一)耕地保護情況;
(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情況;
(三)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情況;
(四)國家有關土地管理重大決策落實情況;
(五)土地管理法律、行政法規執行情況;
(六)其他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情況。
第四十五條國家自然資源督察機構進行督察時,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了解督察事項有關情況,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支持、協助督察機構工作,如實反映情況,並提供有關材料。
第四十六條被督察的地方人民政府違反土地管理法律、行政法規,或者落實國家有關土地管理重大決策不力的,國家自然資源督察機構可以向被督察的地方人民政府下達督察意見書,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認真組織整改,並及時報告整改情況;國家自然資源督察機構可以約談被督察的地方人民政府有關負責人,並可以依法向監察機關、任免機關等有關機關提出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的建議。
第四十七條土地管理監督檢查人員應當經過培訓,經考核合格,取得行政執法證件後,方可從事土地管理監督檢查工作。
第四十八條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進行監督檢查時,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詢問違法案件涉及的單位或者個人;
(二)進入被檢查單位或者個人涉嫌土地違法的現場進行拍照、攝像;
(三)責令當事人停止正在進行的土地違法行為;
(四)對涉嫌土地違法的單位或者個人,在調查期間暫停辦理與該違法案件相關的土地審批、登記等手續;
(五)對可能被轉移、銷毀、隱匿或者篡改的文件、資料予以封存,責令涉嫌土地違法的單位或者個人在調查期間不得變賣、轉移與案件有關的財物;
(六)《土地管理法》第六十八條規定的其他監督檢查措施。
第四十九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給予處分的,應當按照管理許可權由責令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或者直接給予行政處罰的上級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任免機關、單位作出。
第五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信用監管、動態巡查等機制,加強對建設用地供應交易和供後開發利用的監管,對建設用地市場重大失信行為依法實施懲戒,並依法公開相關信息。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五十一條違反《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七條的規定,非法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或者挖塘養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按佔用面積處耕地開墾費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破壞種植條件的,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條的規定處罰。
第五十二條違反《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七條的規定,在臨時使用的土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築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拆除,按佔用面積處土地復墾費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拆除的,由作出行政決定的機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五十三條違反《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五條的規定,對建築物、構築物進行重建、擴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作出行政決定的機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五十四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條的規定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違法所得的10%以上50%以下。
第五十五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條的規定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耕地開墾費的5倍以上10倍以下;破壞黑土地等優質耕地的,從重處罰。
第五十六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土地復墾費的2倍以上5倍以下。
違反本條例規定,臨時用地期滿之日起一年內未完成復墾或者未恢復種植條件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處罰,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農業農村主管部門代為完成復墾或者恢復種植條件。
第五十七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的規定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非法佔用土地每平方米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
違反本條例規定,在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禁止開墾的范圍內從事土地開發活動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的規定處罰。
第五十八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條、第七十七條的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沒收在非法轉讓或者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的,應當於九十日內交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的部門依法管理和處置。
第五十九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一條的規定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非法佔用土地每平方米100元以上500元以下。
第六十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違法所得的10%以上30%以下。
第六十一條阻礙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農業農村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六十二條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定,阻撓國家建設徵收土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責令交出土地;拒不交出土地的,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六十三條違反本條例規定,侵犯農村村民依法取得的宅基地權益的,責令限期改正,對有關責任單位通報批評、給予警告;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六十四條貪污、侵佔、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征地補償安置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的,責令改正,追回有關款項,限期退還違法所得,對有關責任單位通報批評、給予警告;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六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及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六十六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六十七條本條例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❽ 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辦法(2012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土地管理,保護、開發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促進我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下簡稱《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四川省實際,制定本實施辦法。第二條全省依法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定土地用途,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
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使用土地。第三條全省依法實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租賃、作價出資或者入股等有償使用制度。法律規定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的除外。第四條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省土地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市、州、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土地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其中,設區的市城市規劃區內的土地由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和監督。
上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下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實行業務領導,下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任免之前,需徵求上一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鄉(鎮)土地管理人員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
鄉(鎮)人民政府依法履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定的有關職責。第二章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第五條國有土地的所有權和農民集體土地的所有權,依照《土地管理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確定。第六條全省依法實行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登記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是土地登記造冊,確認土地所有權、使用權,核發土地所有權、使用權證書的法定機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具體實施。第七條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和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用於非農業建設的,依照《實施條例》第四條的規定登記發證。第八條國有土地使用權按照下列規定進行登記發證:
(一)省級機關、省屬企事業單位(包括中央在川企事業單位)依法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向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登記,經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核實,由省人民政府頒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省人民政府也可以委託土地所在地人民政府登記,頒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
(二)市、州級機關、市、州屬企事業單位依法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向市、州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登記,經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核實,由市、州人民政府頒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市、州人民政府也可以委託土地所在地人民政府登記,頒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
(三)縣級和縣級以下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個人依法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向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登記,經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核實,由縣級人民政府頒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其中,縣級區人民政府按照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的授權對轄區內國有土地進行登記。
(四)跨行政區域的水庫等建設工程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由管理使用者向所跨行政區域的共同上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登記。第九條確認林地、草原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確認水面、灘塗的養殖使用權,分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的有關規定辦理。第十條省、市、州人民政府頒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後,應當通知土地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
未確定使用權的國有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負責保護管理。第十一條依法改變土地所有權、使用權以及依法改變土地用途的,當事人必須在改變之日起30日內持批准文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變更登記申請,由有權登記機關依法辦理土地變更登記,更換、更改土地證書。
因依法轉讓地上建築物、構築物等附著物導致土地使用權轉移的,當事人應當在依法取得地上建築物、構築物所有權證書後30日內,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變更登記申請,由有權登記機關依法辦理土地變更登記,更換、更改土地證書。第十二條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權的,由有權登記機關注銷土地登記。
❾ 2019年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全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下簡稱《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章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第二條下列土地屬於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
(一)城市市區的土地;
(二)農村和城市郊區中已經依法沒收、徵收、征購為國有的土地;
(三)國家依法徵收的土地;
(四)依法不屬於集體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灘塗及其他土地;
(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部成員轉為城鎮居民的,原屬於其成員集體所有的土地;
(六)因國家組織移民、自然災害等原因,農民成建制地集體遷移後不再使用的原屬於遷移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
第三條國家依法實行土地登記發證制度。依法登記的土地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土地登記內容和土地權屬證書式樣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規定。
土地登記資料可以公開查詢。
確認林地、草原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確認水面、灘塗的養殖使用權,分別依照《森林法》、《草原法》和《漁業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四條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土地所有者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集體土地所有權證書,確認所有權。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集體土地使用權證書,確認建設用地使用權。
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市轄區內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統一登記。
第五條單位和個人依法使用的國有土地,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確認使用權。其中,中央國家機關使用的國有土地的登記發證,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具體登記發證辦法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等有關部門制定。
未確定使用權的國有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負責保護管理。
第六條依法改變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的,因依法轉讓地上建築物、構築物等附著物導致土地使用權轉移的,必須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變更登記申請,由原土地登記機關依法進行土地所有權、使用權變更登記。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的變更,自變更登記之日起生效。
依法改變土地用途的,必須持批准文件,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變更登記申請,由原土地登記機關依法進行變更登記。
第七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的有關規定,收回用地單位的土地使用權的,由原土地登記機關注銷土地登記。
土地使用權有償使用合同約定的使用期限屆滿,土地使用者未申請續期或者雖申請續期未獲批準的,由原土地登記機關注銷土地登記。
第三章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第八條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編制,報國務院批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組織本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編制,報國務院批准。
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城市以及國務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各該市人民政府組織本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編制,經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批准。
本條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規定以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有關人民政府組織本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編制,逐級上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其中,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鄉(鎮)人民政府編制,逐級上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授權的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規劃期限一般為15年。
第十條依照《土地管理法》規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將土地劃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
縣級和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根據需要,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土地開墾區、建設用地區和禁止開墾區等;其中,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還應當根據土地使用條件,確定每一塊土地的用途。
土地分類和劃定土地利用區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第十一條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經依法批准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在本行政區域內予以公告。
公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規劃目標;
(二)規劃期限;
(三)規劃范圍;
(四)地塊用途;
(五)批准機關和批准日期。
第十二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由原編制機關根據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修改。修改後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報原批准機關批准。
上一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後,涉及修改下一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由上一級人民政府通知下一級人民政府作出相應修改,並報原批准機關備案。
第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實行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一經批准下達,必須嚴格執行。
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
(二)耕地保有量計劃指標;
(三)土地開發整理計劃指標。
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有關部門進行土地調查。
土地調查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土地權屬;
(二)土地利用現狀;
(三)土地條件。
地方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結果,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核,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後,應當向社會公布;全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結果,報國務院批准後,應當向社會公布。土地調查規程,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第十五條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土地等級評定標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有關部門根據土地等級評定標准,對土地等級進行評定。地方土地等級評定結果,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核,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應當向社會公布。
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土地等級每6年調整1次。
第四章耕地保護
第十六條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范圍內,為實施城市規劃和村莊、集鎮規劃佔用耕地,以及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外的能源、交通、水利、礦山、軍事設施等建設項目佔用耕地的,分別由市、縣人民政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建設單位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負責開墾耕地;沒有條件開墾或者開墾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耕地開墾費。
第十七條禁止單位和個人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禁止開墾區內從事土地開發活動。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開墾區內,開發未確定土地使用權的國有荒山、荒地、荒灘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應當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
一次性開發未確定土地使用權的國有荒山、荒地、荒灘600公頃以下的,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許可權,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開發600公頃以上的,報國務院批准。
開發未確定土地使用權的國有荒山、荒地、荒灘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或者漁業生產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確定給開發單位或者個人長期使用,使用期限最長不得超過50年。
第十八條縣、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定土地整理方案,並組織實施。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推進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積的60%可以用作折抵建設佔用耕地的補償指標。
土地整理所需費用,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土地使用者共同承擔。
第五章建設用地
第十九條建設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中確定的農用地轉用指標;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用的,還應當符合城市規劃和村莊、集鎮規劃。不符合規定的,不得批准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
第二十條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內,為實施城市規劃佔用土地的,按照下列規定辦理:
(一)市、縣人民政府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擬訂農用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徵收土地方案,分批次逐級上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
(二)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農用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徵收土地方案進行審查,提出審查意見,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補充耕地方案由批准農用地轉用方案的人民政府在批准農用地轉用方案時一並批准。
(三)農用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徵收土地方案經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按具體建設項目分別供地。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范圍內,為實施村莊、集鎮規劃佔用土地的,由市、縣人民政府擬訂農用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依照前款規定的程序辦理。
第二十一條具體建設項目需要使用土地的,建設單位應當根據建設項目的總體設計一次申請,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分期建設的項目,可以根據可行性研究報告確定的方案分期申請建設用地,分期辦理建設用地有關審批手續。
第二十二條具體建設項目需要佔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內的國有建設用地的,按照下列規定辦理:
(一)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論證時,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建設項目用地有關事項進行審查,提出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報批時,必須附具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報告。
(二)建設單位持建設項目的有關批准文件,向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建設用地申請,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擬訂供地方案,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上級人民政府批準的,應當報上級人民政府批准。
(三)供地方案經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向建設單位頒發建設用地批准書。有償使用國有土地的,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與土地使用者簽訂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合同;劃撥使用國有土地的,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向土地使用者核發國有土地劃撥決定書。
(四)土地使用者應當依法申請土地登記。
通過招標、拍賣方式提供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的,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擬訂方案,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並與土地使用者簽訂土地有償使用合同。土地使用者應當依法申請土地登記。
第二十三條具體建設項目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內的國有建設用地。能源、交通、水利、礦山、軍事設施等建設項目確需使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外的土地,涉及農用地的,按照下列規定辦理:
(一)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論證時,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建設項目用地有關事項進行審查,提出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報批時,必須附具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報告。
(二)建設單位持建設項目的有關批准文件,向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建設用地申請,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擬訂農用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徵收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涉及國有農用地的,不擬訂徵收土地方案),經市、縣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後,逐級上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補充耕地方案由批准農用地轉用方案的人民政府在批准農用地轉用方案時一並批准;供地方案由批准徵收土地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徵收土地方案時一並批准(涉及國有農用地的,供地方案由批准農用地轉用的人民政府在批准農用地轉用方案時一並批准)。
(三)農用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徵收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經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向建設單位頒發建設用地批准書。有償使用國有土地的,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與土地使用者簽訂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合同;劃撥使用國有土地的,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向土地使用者核發國有土地劃撥決定書。
(四)土地使用者應當依法申請土地登記。
建設項目確需使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外的土地,涉及農民集體所有的未利用地的,只報批徵收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
第二十四條具體建設項目需要佔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國有未利用地的,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辦理;但是,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軍事設施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的建設項目以及國務院規定的其他建設項目用地,應當報國務院批准。
第二十五條徵收土地方案經依法批准後,由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並將批准征地機關、批准文號、徵收土地的用途、范圍、面積以及征地補償標准、農業人員安置辦法和辦理征地補償的期限等,在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
被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的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經批準的徵收土地方案,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在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聽取被徵收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收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征地補償、安置爭議不影響徵收土地方案的實施。
徵收土地的各項費用應當自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個月內全額支付。
第二十六條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徵收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
市、縣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安置補助費使用情況的監督。
第二十七條搶險救災等急需使用土地的,可以先行使用土地。其中,屬於臨時用地的,災後應當恢復原狀並交還原土地使用者使用,不再辦理用地審批手續;屬於永久性建設用地的,建設單位應當在災情結束後6個月內申請補辦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第二十八條建設項目施工和地質勘查需要臨時佔用耕地的,土地使用者應當自臨時用地期滿之日起1年內恢復種植條件。
第二十九條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的方式包括:
(一)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
(二)國有土地租賃;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或者入股。
第三十條《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新增建設用地的土地有償使用費,是指國家在新增建設用地中應取得的平均土地純收益。
第六章監督檢查
第三十一條土地管理監督檢查人員應當經過培訓,經考核合格後,方可從事土地管理監督檢查工作。
第三十二條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履行監督檢查職責,除採取《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七條規定的措施外,還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詢問違法案件的當事人、嫌疑人和證人;
(二)進入被檢查單位或者個人非法佔用的土地現場進行拍照、攝像;
(三)責令當事人停止正在進行的土地違法行為;
(四)對涉嫌土地違法的單位或者個人,停止辦理有關土地審批、登記手續;
(五)責令違法嫌疑人在調查期間不得變賣、轉移與案件有關的財物。
第三十三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二條規定給予行政處分的,由責令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或者直接給予行政處罰決定的上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作出。對於警告、記過、記大過的行政處分決定,上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可以直接作出;對於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決定,上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人事管理許可權和處理程序的規定,向有關機關提出行政處分建議,由有關機關依法處理。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四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七條的規定,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禁止開墾區內進行開墾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處罰。
第三十五條在臨時使用的土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築物、構築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三十六條對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定前已建的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的建築物、構築物重建、擴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三十七條阻礙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或者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非法所得的50%以下。
第三十九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一條的規定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非法所得的5%以上20%以下。
第四十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條的規定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耕地開墾費的2倍以下。
第四十一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條的規定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土地復墾費的2倍以下。
第四十二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非法佔用土地每平方米30元以下。
第四十三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條的規定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非法佔用土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
第四十四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逾期不恢復種植條件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耕地復墾費2倍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五條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定,阻撓國家建設徵收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交出土地;拒不交出土地的,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八章附則
第四十六條本條例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1991年1月4日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同時廢止。
;
❿ 2020年北京土地管理法實施細則(全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維護土地的公有制,貫徹執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加強管理,全面規劃,保護和開發土地資源,制止亂佔耕地和濫用土地的行為。
第三條 市土地管理局主管全市土地的統一管理工作,負責擬定政策和規章草案,管理土地資源,擬定土地利用規劃、計劃和土地後備資源開發規劃,審核徵用土地的范圍、數量,實施土地監察等。市房地產管理局按照本市土地管理的統一規定和要求,對已經開發使用的城鎮建設用地進行管理。
區、縣土地管理局主管本區、縣土地的統一管理工作,區、縣房地產管理局對本區、縣已經開發使用的城鎮建設用地進行管理。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地管理工作,根據需要配備專職或者兼職土地管理人員。
第四條 對保護和開發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以及進行有關的科學研究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市、區、縣人民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第五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確定,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執行。
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禁止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
第六條 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具體辦法由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有關規定製定。
國有土地依法實行有償使用,具體辦法由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的有關規定製定。
第七條 國有土地依法確定給單位或者個人使用的, 由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國有土地使用證,確認使用權。
集體所有的土地,由區、縣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集體土地所有證,確認所有權。
鄉(鎮)村企業、公共設施、公益事業以及農民住宅等非農業建設,使用集體所有的土地,由區、縣人民政府核發使用證書。
第八條 依法改變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或者因依法買賣、轉讓地上建築物、附著物等而使土地使用權轉移的,必須向本辦法第三條規定的管理機關申請土地所有權、使用權變更登記,由區、縣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更換證書。
第九條 承包國有土地、集體所有土地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承包合同的規定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
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
第十條 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 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全民所有制單位之間、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全民所有制單位和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的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爭議,由土地所在的區、縣人民政府處理; 跨區、縣的, 由市人民政府處理。
個人之間、個人與全民所有制單位和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的土地使用權爭議,由土地所在的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區、縣人民政府處理; 跨鄉(鎮)的,由區、縣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30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現狀,不得破壞土地上的附著物。
第三章 土地的利用和保護
第十一條 根據國家土地調查制度,市土地管理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本市土地調查計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土地的調查、統計、監測、分等定級、登記和建立地籍檔案等地籍管理工作,由市、區、縣土地管理局負責;已經開發使用的城鎮建設用地的地籍管理事項,由房地產管理局辦理。
第十二條 市、區、縣土地管理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按照《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經同級計劃主管部門綜合平衡後,由同級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執行。
鄉(鎮)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鄉(鎮)人民政府編制,報區、縣人民政府批准執行。
經批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改,須經原批准機關批准。
第十三條 各類非農業建設用地實行計劃管理。市土地管理局應當按照國家計劃編制本市計劃控制指標,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執行。計劃控制指標不得突破。
第十四條 本市各級人民政府對菜地、糧食生產基地和名、特、優農產品生產基地予以重點保護。除因特殊情況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外,不得佔用。
第十五條 禁止向耕地傾倒垃圾、渣土等廢棄物; 禁止在耕地修建墳墓和擅自采礦、採石、挖砂、取土等破壞土地資源的行為。
第十六條 嚴格控制佔用耕地、林地新建磚瓦窯廠。現有的磚瓦窯廠未經批准不得擴大原批準的用地范圍。
燒窯、挖砂、採石、采礦等使用後能夠復墾的土地,使用者必須負責復墾,恢復利用。
第十七條 嚴格控制佔用耕地種果樹、建魚塘。確需佔用耕地,不足20畝的,經區、縣農業主管部門同意,報區、縣土地管理局批准; 20畝以上的,經市農業主管部門同意, 報市土地管理局批准。
第十八條 使用國有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辦法第三條規定的管理機關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收回土地使用權, 注銷土地使用證:
(一)用地單位已經撤銷或者遷移的;
(二)未經原批准機關同意,連續二年未使用的;
(三)不按批準的用途使用的;
(四)公路、鐵路、機場、礦場經核准報廢的。
收回土地使用權的,應當通知城市規劃管理機關。
非農業建設使用的集體所有的土地,不再使用或者連續二年未使用的,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回。
第十九條 經批准徵用的耕地和農村其他有收益的土地,建設單位徵用後一年以上無正當理由仍未進行建設造成土地荒蕪的,由區、縣土地管理局按照同類土地年產值的5 倍徵收土地荒蕪費。
第二十條 鼓勵全民所有制單位、集體所有制單位開發荒山、荒地、荒灘,從事農、林、牧、漁、副業生產。開荒應當注意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
開發國有荒山、荒地、荒灘,不足100 畝的,報區、縣土地管理局批准; 100畝以上的,經市土地管理局審核,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農村集體或者個人開發集體所有的荒山、荒地、荒灘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由開發者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開發承包合同,並報區、縣土地管理局備案。
第四章 國家建設用地
第二十一條 國家進行經濟、文化、國防建設以及興辦社會公共事業,應當節約用地,合理用地。需要徵用集體所有的土地或者使用國有土地,以及城市集體所有制單位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按照本章規定辦理。
第二十二條 國家建設需要徵用集體所有的土地或者使用國有土地的,建設項目設計任務書報批時,必須附具土地管理局的意見。
第二十三條 國家建設徵用集體所有的土地,按下列程序辦理:
(一)建設單位持經批準的設計任務書或者初步設計、年度基本建設計劃等有關文件和城市規劃管理機關核發的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按照審批許可權向市或者區、縣土地管理局申請建設用地;
(二)徵用土地的申請依照法定批准許可權,經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批准,核發建設用地批准書,由土地管理局根據建設進度一次或者分期劃撥建設用地;
(三)建設項目竣工,由城市規劃管理機關會同土地管理局、房地產管理局核查實際用地後,依照本辦法的規定,核定國有土地使用證。
第二十四條 國家建設徵用集體所有的土地的審批許可權:
(一)徵用耕地1000畝以上,其他土地2000畝以上的,由市人民政府審核後報國務院批准;
(二)徵用耕地不足1000畝、其他土地 10 畝以上不足2000畝的,由市人民政府批准;
(三)徵用其他土地不足10畝的,由區、縣人民政府批准,報市土地管理局備案。
第二十五條 工程項目施工,確需另行增加臨時使用農村土地的,建設單位應當先向城市規劃管理機關提出定點申請,經審查同意後,向土地管理局提出臨時用地數量和期限的申請,經批准後,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臨時用地協議,並按該土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逐年給予補償。在臨時使用的土地上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築物。使用期滿,建設單位應當恢復土地的生產條件,及時歸還。
架設地上線路、鋪設地下管線、建設其他地下工程、進行地質勘探等,需要臨時使用土地的,按照前款規定辦理。
第二十六條 徵用集體所有的土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向被征地單位支付土地補償費:
(一)徵用耕地、菜地、魚塘、藕塘、果園、苗圃地,按該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6 倍的標准補償;
(二)徵用葦塘、林地、砂石地等有收益的土地,按該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5 倍的標准補償;
(三)徵用宅基地、積肥場、場院地,按相連有收益土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5 倍的標准補償。
被徵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規定執行。
徵用菜地和市人民政府劃定的基本糧田的,應當按照本市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或者基本糧田開發建設基金。
第二十七條 徵用集體所有的土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向被征地單位支付安置補助費。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被徵用土地徵用前三年平均每畝年產值的3 倍。但每畝被徵用土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10倍。
第二十八條 依照本辦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規定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20倍。
第二十九條 因國家建設徵用土地造成的多餘勞動力,在市、區、縣人民政府領導下,由同級土地管理局組織被征地單位、用地單位和有關單位,通過發展農副業生產和舉辦鄉(鎮)村企業等途徑,加以安置; 安置不完的, 可以安排符合條件的人員到用地單位或者其他集體所有制單位、全民所有制單位就業,並將相應的安置補助費轉撥給吸收勞動力的單位。
被征地單位的土地被全部徵用的,經市人民政府審查批准,原有的農業戶口可以轉為非農業戶口。原有的集體所有的財產和所得的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由區、縣人民政府與有關鄉(鎮)村商定處理,用於組織生產和不能就業人員的生活補助,不得私分。
公安、勞動、糧食、民政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轉戶和勞動力的就業安置工作。
第三十條 用地單位按照本辦法規定向被徵用土地單位支付的各項補償費、補助費,經區、縣土地管理局評定, 報市土地管理局核准後,由銀行監督撥款。
被征地單位不得在本辦法規定的補償費、補助費以外向用地單位提出其他附加條件。
第三十一條 國家建設使用國有荒山、荒地以及其他單位使用的國有土地的,向本辦法第三條規定的管理機關提出申請,按照國家建設徵用土地的程序和批准許可權經批准後劃撥。
第三十二條 全民所有制企業、城市集體所有制企業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同投資興辦的聯營企業,需要使用集體所有的土地的,按照本辦法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的規定辦理。經批准使用的土地,可以按照國家建設徵用土地的規定徵用,也可以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協議將土地的使用權作為聯營條件。
第五章 鄉(鎮)村建設用地
第三十三條 鄉(鎮)村各項建設用地,應當執行經批準的鄉(鎮)村建設規劃,取得城市規劃管理機關核發的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後,按照本章規定辦理。
第三十四條 鄉(鎮)村企業、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用地的辦理程序:
(一)建設單位持區、縣人民政府批準的設計任務書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向區、縣土地管理局提出申請;
(二)區、縣土地管理局按照審批許可權報同級人民政府或者市人民政府批准,核發建設用地批准書後劃撥土地;
(三)建設項目竣工,由城市規劃管理機關會同土地管理局核查實際用地,辦理土地登記手續。
第三十五條 鄉(鎮)村企業、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用地,佔用耕地不足2 畝,其他土地不足10畝的,由區、縣人民政府批准,報市土地管理局備案,超過此限由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六條 鄉(鎮)企業建設使用村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應當按照被佔用土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倍至5倍給予補償。
鄉(鎮)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佔用村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可以按照被佔用土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2 倍給予補償。
佔用菜地和基本糧田的,應當繳納新菜地或者基本糧田開發建設基金。
第三十七條 鄉(鎮)村企業、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需要臨時佔用土地的,由建設單位持與被佔用土地單位簽訂的補償協議書,報區、縣土地管理局批准。
在臨時用地上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築物,使用期滿應當恢復生產條件,及時歸還。
第三十八條 農村專業戶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需要建設用地的,應當充分利用宅基地。生產規模較大確需使用集體土地的,由本人提出用地申請,經所在的村民代表會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同意,按照本辦法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第三十六條的規定辦理。
被批准使用土地的農村專業戶,應當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簽訂土地使用期限、土地補償及地上附著物的處理等協議。
第三十九條 農村村民新建住宅,應當在原宅基地內安排,原宅基地無法安排的,應當充分利用村內空閑地或者其他土地,嚴格控制佔用耕地。
農村村民的子女達到法定結婚年齡,無房分居,現有宅基地又無法擴建的,方可申請宅基地。
第四十條 農村村民宅基地的標准,近郊區以及遠郊區人多地少的地區,每戶不得超過0.25畝,其他地區每戶不得超過0.3 畝。具體標准由區、縣人民政府規定。
原有宅基地超過規定標準的,超過部分按照鄉(鎮)村建設規劃逐步調整。
第四十一條 農村村民建設住宅使用耕地的,必須經村民代表會或者村民大會討論通過,由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區、縣土地管理局復核,報區、縣人民政府批准;使用其他土地的,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並報所在區、縣土地管理局備案。
出賣、出租住房後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第四十二條 禁止利用集體所有的土地進行土地和商品房屋的開發經營活動。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三條 佔用耕地修建墳墓、傾倒廢棄物或者擅自挖砂、取土、採石、采礦等破壞土地資源的,限期恢復地貌,並處以罰款。
第四十四條 未經批准佔用耕地、林地新建磚瓦窯廠或者擅自擴大原批準的磚瓦窯廠用地范圍的,責令停產,限期恢復非法佔用土地的原貌,並處以罰款。
第四十五條 未經批准佔用耕地種果樹、建魚塘的,限期恢復地貌,並可處以罰款。
第四十六條 全民所有制單位、城市集體所有制單位和鄉(鎮)村企業,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的,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者沒收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並處以罰款。對非法佔地單位的主管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超過批準的用地數量佔用土地的,多佔的土地按照非法佔用土地處理。
第四十七條 農村村民、城鎮居民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者沒收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除按前款處罰外,並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八條 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從事其他建設的,限期拆除或者沒收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
第四十九條 無權審批或者越權審批佔用土地的,批准文件無效。對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單位主管人員或者個人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收受賄賂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非法批准佔用的土地,按照非法佔用土地處理。
第五十條 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沒收非法所得,限期拆除或者沒收在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並可對當事人處以罰款。對主管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十一條 上級機關或者其他單位非法佔用被征地單位的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責令退賠,並可處以罰款。對主管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個人非法佔用的以貪污論處。
第五十二條 使用期滿拒不交回臨時用地的,由土地管理局責令交還土地,並處以罰款。
第五十三條 本章規定的罰款,數額由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五十四條 本辦法規定的行政處罰,由本辦法第三條規定的管理機關決定。對農村村民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行政處罰,可以由鄉(鎮)人民政府決定。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決定通知書之日起15日內向作出決定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復議機關應當在收到復議申請書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復議決定。當事人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申請復議、不起訴又不履行的,由作出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依法受到限期拆除新建築物和其他設施的處罰的單位和個人,在施工程, 必須立即停止施工。對繼續施工的, 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有權對繼續施工的設備、建築材料予以查封。
第五十五條 侵犯土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由本辦法第三條規定的管理機關責令停止侵犯,賠償損失。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30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被侵權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侵權人在法定期限內不起訴又不履行的,被侵權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五十六條 在變更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和解決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爭議的過程中,行賄、受賄、敲詐勒索、貪污、盜竊國家和集體的財物,或者煽動群眾鬧事、阻撓國家建設的,給予行政處分或者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構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七條 拒絕、阻礙土地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五十八條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使用土地的管理辦法,另行規定。
第五十九條 本辦法具體應用中的問題,由市土地管理局負責解釋。
第六十條 本辦法自1991年6月1 日起施行。1984年12月3 日市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布的《北京市農村建房用地管理暫行辦法》同時廢止。本市過去有關土地管理的規定,凡與本辦法抵觸的,均按照本辦法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