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中醫葯法規

中醫葯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9-01 22:27:55

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的效力等級為行政法規是否正確

正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與《葯品管理法》處於同一法律位階,都屬於行政法系列中專門法。從「葯品」與「中醫葯」兩個獨立的規范對象而言,兩部法律都可以納入「特別規定」范疇。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⑵ 中醫法律法規內容

舉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醫療機構管理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並遵守醫療機構管理的有關規定。舉辦中醫診所的,將診所的名稱、地址、診療范圍、人員配備情況等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備案後即可開展執業活動。中醫診所應當將本診所的診療范圍、中醫醫師的姓名及其執業范圍在診所的明顯位置公示,不得超出備案范圍開展醫療活動。具體辦法由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擬訂,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審核、發布。
國家保護、扶持、發展中醫葯事業,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鼓勵中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共同提高,推動中醫、西醫兩種醫學體系的有機結合,全面發展我國中醫葯事業。
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保持和發揚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推進中醫葯現代化。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使中醫葯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區域衛生規劃時,應當根據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居民醫療需求,統籌安排中醫醫療機構的設置和布局,完善城鄉中醫服務網路。
違反中醫法律法規非法行醫的行為有哪些
1、沒有取得醫生職業資格或者通過非法手段取得醫師資格,從事醫療活動的;
2、個人沒有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開辦醫療機構的;
3、依法被吊銷醫師執業證書之後,仍然從事醫療活動的;
4、沒有取得鄉村醫生執業證書,仍從事鄉村醫療活動的;
5、家庭接生員實施家庭接生以外的醫療行為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
第十四條舉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醫療機構管理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並遵守醫療機構管理的有關規定。舉辦中醫診所的,將診所的名稱、地址、診療范圍、人員配備情況等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備案後即可開展執業活動。中醫診所應當將本診所的診療范圍、中醫醫師的姓名及其執業范圍在診所的明顯位置公示,不得超出備案范圍開展醫療活動。具體辦法由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擬訂,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審核、發布。

⑶ 甘肅省中醫葯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繼承和弘揚中醫葯,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保護公眾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醫療、預防、保健、產業、教育、科研、文化傳播、對外交流與合作以及相關監督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中醫葯,是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醫葯在內的各民族醫葯的統稱,是反映中華民族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獨特理論及技術方法的醫葯學體系。第三條發展中醫葯應當遵循中醫葯發展規律,貫徹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保持和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統籌中醫葯區域發展布局,建立健全中醫葯管理體系、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推進中醫葯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與中醫葯管理有關的工作。第六條中醫葯行業組織應當開展行業誠信建設,加強行業自律性管理,規范行業發展秩序,依法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應當對中醫葯行業組織開展政策和業務指導。第七條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投資、捐贈、資助中醫葯事業,支持中醫葯對外交流與合作。

對在中醫葯事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第八條每年10月22日世界傳統醫葯日同時為甘肅省中醫葯宣傳日。第二章中醫葯服務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中醫葯服務體系建設,將中醫醫療機構建設納入醫療機構設置規劃。

合並、撤銷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或者改變其中醫醫療性質,應當徵求上一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的意見。第十條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其規模和等級標准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康復醫院、傳染病醫院、婦幼保健機構以及有條件的專科醫院,應當設置中醫科室和中葯房,並按規定配備中醫葯人員、中醫病床或者中西醫結合病床。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應當獨立設置中醫綜合診療服務區(中醫館),配備中醫類別醫師;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應當提供中醫葯服務。第十一條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醫療機構和其他中醫葯健康服務機構。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連鎖中醫醫療機構,支持中醫醫療機構牽頭組建或者參與各類醫療聯合體建設。

社會力量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在准入、執業、基本醫療保險、科研教學、醫務人員職稱評定等方面,享有與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同等的權利。

對社會力量舉辦只提供傳統中醫葯服務的中醫門診部、診所,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和區域衛生發展規劃不作布局限制。第十二條從事中醫醫療活動的人員應當依法通過中醫醫師資格考試取得中醫醫師資格,並進行執業注冊。

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或者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其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核注冊管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具體實施細則由省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制定。

臨床類別執業醫師、全科醫生、鄉村醫生按照國家和本省有關規定,通過中醫葯技能培訓或者專業進修,可以在臨床工作中提供相應的中醫葯服務。第十三條開展中醫葯服務應當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運用中醫葯技術方法,符合中醫葯服務基本要求;在醫療活動中採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的,應當有利於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服務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將適宜的中醫葯服務項目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逐步擴大中醫葯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的服務范圍。

二級以上中醫醫療機構應當設立治未病科室;鼓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提供治未病服務。

鼓勵醫療機構提供中醫葯康復服務,加強中醫康復專科建設,提升中醫特色康復服務能力。

鼓勵中醫醫療機構開展中醫葯健康養老服務,建設中醫葯特色醫療養老機構。第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發揮中醫葯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中的作用,加強中醫葯應急物資、設備、設施、技術與人才資源儲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中醫葯機構傳染病防治和應急能力建設,將中醫葯機構和人員納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和院前急救體系,推廣有效方劑和特色技術,發揮中醫葯在傳染病預防和救治中的作用。

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在疾病預防與控制中積極運用中醫葯理論和技術方法。

⑷ 中醫葯條例共幾條

中醫葯條例共有六章,由三十九條組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
第一條
為了繼承和發展中醫葯學,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的發展,保護人體健康,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中醫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服務和中醫葯教育、科研、對外交流以及中醫葯事業管理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
中葯的研製、生產、經營、使用和監督管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執行。
第三條
國家保護、扶持、發展中醫葯事業,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鼓勵中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共同提高,推動中醫、西醫兩種醫學體系的有機結合,全面發展我國中醫葯事業。
第四條
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保持和發揚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推進中醫葯現代化。
第五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使中醫葯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區域衛生規劃時,應當根據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居民醫療需求,統籌安排中醫醫療機構的設置和布局,完善城鄉中醫服務網路。
第六條
國務院中醫葯管理部門負責全國中醫葯管理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有關的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有關的工作。
第七條
對在繼承和發展中醫葯事業中做出顯著貢獻和在邊遠地區從事中醫葯工作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獎勵。
第八條
開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符合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中醫醫療機構設置標准和當地區域衛生規劃,並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後,方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
第九條
中醫醫療機構從事醫療服務活動,應當充分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遵循中醫葯自身發展規律,運用傳統理論和方法,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發揮中醫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復中的作用,為群眾提供價格合理、質量優良的中醫葯服務。
第十條
依法設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等城鄉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應當能夠提供中醫醫療服務。
第十一條
中醫從業人員,應當依照有關衛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的規定通過資格考試,並經注冊取得執業證書後,方可從事中醫服務活動。
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學的人員以及確有專長

⑸ 貴州省中醫葯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促進中醫葯傳承創新,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振興中醫葯產業,弘揚中醫葯文化,保護人民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中醫葯服務、中葯保護與發展、中醫葯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中醫葯傳承與文化傳播、中醫葯產業促進及其監督管理等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中醫葯事業是醫療衛生與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中醫葯發展規律,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保持和發揮本省中醫葯特色和優勢,傳承和發展以苗族醫葯、布依族醫葯、侗族醫葯等為代表的本省民族醫葯特色和優勢,促進中醫葯事業高質量發展。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中醫葯管理體系、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統籌推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第五條省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全省的中醫葯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中醫葯管理工作,承擔中醫葯事業和產業發展規劃、中醫葯衛生服務指導、中醫醫療機構及人員管理、中醫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監督管理等工作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衛生健康、教育、科技、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農業農村、葯品監管、市場監管、醫保、林業等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管理有關的工作。第六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完善中醫葯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中醫葯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督促有關部門履行中醫葯管理職責,採取措施為中醫葯事業的發展提供條件和保障。省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承擔綜合協調的具體職責。

市州、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完善中醫葯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本行政區域中醫葯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制定實施中醫葯相關政策時,應當聽取中醫葯主管部門的意見。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對中醫葯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中醫葯服務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規劃和配置中醫醫療機構,建立健全中醫醫療服務體系:

(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舉辦符合國家和省規定標準的二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

(二)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和有條件的專科醫院應當設置中醫葯科室,配備中葯房和中醫床位;

(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應當配備中醫醫師,設置中醫葯綜合服務區;

(四)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應當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要求和完成時限,提供中醫葯服務。第九條支持社會力量參與中醫葯事業發展,捐贈、資助中醫葯事業,舉辦中醫醫療機構和其他各類中醫葯健康服務機構。社會力量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在准入、執業、等級評審、基本醫療保險定點、科研教學、醫務人員職稱評定、繼續教育等方面享有與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同等的權利。

鼓勵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以品牌、技術、人才等資源與社會資本合作舉辦多種所有制性質的中醫葯健康服務機構。

支持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開辦中醫門診部、中醫診所。對只提供傳統中醫葯服務的中醫門診部、中醫診所,區域衛生發展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不作布局和數量限制。第十條舉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醫療機構管理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舉辦中醫診所,按照規定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備案後即可開展執業活動。

合並、撤銷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或者改變其中醫醫療性質,應當徵求上一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的意見。第十一條從事中醫醫療活動的人員應當通過中醫醫師資格考試取得中醫醫師資格,並進行執業注冊。中醫執業醫師可以在醫療機構中,按照注冊執業范圍開展醫療活動。

依法經考試取得醫師資格的中醫醫師,可以在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專科醫院等醫療機構的臨床科室執業,按照所注冊專業開展診療活動。

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或者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由至少兩名中醫醫師推薦,經省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組織實踐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後,即可取得中醫醫師資格;按照考核內容進行執業注冊後,即可在注冊的執業范圍內,以個人開業的方式或者在醫療機構內從事中醫醫療活動。醫師資格考核注冊管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具體實施細則由省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制定。

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據上位法有關規定,結合實際,制定促進和規範本地方少數民族醫葯事業發展的辦法。

⑹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醫葯條例(2020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傳承、創新、弘揚中醫葯,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保護人民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醫療、預防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以及監督管理等活動。第三條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中醫葯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堅持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加強中西醫協作,發揮中醫葯在疾病治療和預防、養生保健、康復服務中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中醫葯事業發展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建立健全中醫葯管理、服務和保障體系,統籌推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主管中醫葯工作的部門(以下簡稱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中醫葯管理工作。

發展改革、教育、科學技術、工業和信息化、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自然資源、農業農村、商務、文化和旅遊、市場監督管理、葯品監督管理、醫療保障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做好中醫葯管理的相關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中醫葯宣傳,推進中醫葯文化傳播。

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應當加強和規范中醫葯知識的傳播、普及,弘揚中醫葯文化。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在中醫葯事業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第八條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投資、捐贈、資助中醫葯事業發展。第九條中醫葯行業組織應當建立健全行業規范,加強行業自律,反映行業訴求,開展行業交流,推動行業誠信體系建設,維護行業合法權益,促進中醫葯行業健康發展。第二章中醫葯服務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醫療機構建設納入衛生發展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舉辦規模適宜、符合國家標準的中醫醫療機構,扶持有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的醫療機構發展。第十一條舉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依法辦理審批手續,遵守醫療機構管理的有關規定。

舉辦中醫診所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履行備案手續,並在備案范圍內開展醫療活動。第十二條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不得擅自合並、撤銷或者改變中醫醫療性質。確需合並、撤銷或者改變中醫醫療性質的,應當徵求上一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的意見。設區的市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對縣級人民政府設立的中醫醫療機構合並、撤銷或者改變中醫醫療性質的意見,應當報自治區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三條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和有條件的專科醫院應當設置中醫葯科室和中醫床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應當設置中醫館等中醫葯綜合服務區;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應當提供與其功能相適應的中醫葯服務。第十四條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醫療機構。社會力量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在准入、執業、基本醫療保險、科研教學、醫務人員職稱評定等方面應當與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享有同等待遇。

鼓勵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與社會力量合作舉辦非營利性中醫醫療機構。

非醫療機構不得在其機構名稱、經營項目以及相關宣傳活動中使用「中醫醫療」「中醫治療」等字樣。第十五條支持中醫醫療機構牽頭組建或者參與醫療聯合體建設,提升中醫葯服務能力。第十六條從事中醫醫療活動的人員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的規定,通過中醫醫師資格考試取得中醫醫師資格,並進行執業注冊。

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或者經多年實踐中醫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中醫醫師資格的取得以及執業注冊執行國家有關規定。第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的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配備和中醫葯設備配置,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中醫葯服務能力。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應當按照國家要求配備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有條件的村衛生室合理配備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第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發展中醫葯預防、養生保健服務,鼓勵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養生保健機構。

設立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提供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的企業登記經營范圍應當明確標注「非醫療」的字樣。

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應當運用中醫理念和技術方法提供養生保健服務,不得提供醫療服務。

⑺ 中醫葯法規

法律分析:舉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醫療機構管理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並遵守醫療機構管理的有關規定。

舉辦中醫診所的,將診所的名稱、地址、診療范圍、人員配備情況等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備案後即可開展執業活動。中醫診所應當將本診所的診療范圍、中醫醫師的姓名及其執業范圍在診所的明顯位置公示,不得超出備案范圍開展醫療活動。具體辦法由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擬訂,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審核、發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 第十四條 舉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醫療機構管理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並遵守醫療機構管理的有關規定。舉辦中醫診所的,將診所的名稱、地址、診療范圍、人員配備情況等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備案後即可開展執業活動。中醫診所應當將本診所的診療范圍、中醫醫師的姓名及其執業范圍在診所的明顯位置公示,不得超出備案范圍開展醫療活動。具體辦法由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擬訂,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審核、發布。

⑻ 我國對中醫葯的政策

2007年3月21日,科技部、衛生部、國家葯監局等十六個部門聯合發布了《中醫葯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綱要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內容:①「綱要」重申了中醫葯在我國的戰略地位。提出在繼承發揚中醫葯優勢特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推動中醫葯現代化和國際化,以滿足時代發展和民眾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是歷史賦予的責任。
②提出了中醫葯創新發展的總體目標是:通過科技創新支撐中醫葯現代化發展,不斷提高中醫葯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鞏固和加強我國在傳統醫葯領域的優勢地位;重點突破中醫葯傳承和醫學及生命科學創新發展的關鍵問題,爭取成為中國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促進東西方醫學優勢互補、相互融合,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醫葯學奠定基礎;應用全球科技資源推進中醫葯國際化進程,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人類衛生保健事業做出新貢獻。
③提出要建立國際認可的中醫葯標准。要基本完成中醫葯標准規范體系的構建,制訂一批符合中醫葯特點的中醫葯基礎標准;建立多語種的中醫葯名詞術語譯釋規范,中醫臨床診療和技術規范,中醫葯療效和安全性評價與再評價標准,中葯材、中葯飲片、提取物及制劑的質量標准,中葯生產和質量管理規范等主要技術標准;構建符合中醫葯特點的中醫葯評價和市場准入標准體系,最終形成國際認可的中醫葯標准規范體系。
④提出要加大投入和進行扶持。國家和地方加大中醫葯科技經費投入,協調用好農業、林業、生態、扶貧、外貿、產業發展等有關項目資金,同時引導企業增加研究開發的投入,積極吸引社會投資和國際合作資金,形成支持中醫葯創新發展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體系;制定若干鼓勵中醫葯發展的政策法規,推動適合中醫葯特點的標准規范的建立與完善,加強中醫葯知識產權和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建立成果、信息管理和推廣、共享機制;制定積極的人才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吸引跨學科人才和海內外人才,建設一支多學科、跨領域、產學研、海內外結合的人才隊伍。 中醫葯是什麼:中醫葯,是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醫葯在內的我國各民族醫葯的統稱,反映了中華民族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獨特理論及技術方法的醫葯學體系。 綜上問題所述,我國對中醫葯的新政策如上所示,建議中醫葯相關者在繼承發揚中醫葯優勢特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推動中醫葯現代化和國際化。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第三條中醫葯事業是我國醫葯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葯事業,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建立符合中醫葯特點的管理制度,充分發揮中醫葯在我國醫葯衛生事業中的作用。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中醫葯發展規律,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保持和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國家鼓勵中醫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

⑼ 山東省中醫葯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傳承和弘揚中醫葯,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與產業發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設中醫葯強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醫療、預防、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對外交流與合作以及監督管理等活動。第三條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中醫葯發展規律,堅持傳承精華與守正創新相結合,堅持中西醫並重,保持和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推進中醫葯事業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中醫葯管理體系、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推動中西醫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統籌解決中醫葯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教育、科學技術、財政、農業農村、市場監督管理、醫療保障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與中醫葯管理有關的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以及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應當弘揚中醫葯文化,普及中醫葯知識,推進中醫葯文化傳承,營造發展中醫葯的良好社會氛圍。第七條中醫葯行業組織應當加強行業自律,建立健全行業規范,推動行業誠信體系建設,發揮在技術咨詢、學術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引導和督促成員依法開展活動。第八條鼓勵、支持社會力量通過依法舉辦機構和捐贈、資助等方式參與中醫葯事業,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健康需求。第九條對發展中醫葯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中醫葯服務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相結合的中醫葯服務體系,扶持有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的醫療機構建設和發展,發揮中醫葯在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中的作用。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醫療機構建設納入醫療機構設置規劃,調整和完善中醫醫療機構布局,舉辦符合國家和省規定標準的中醫醫療機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配備必要的診療設備和符合國家規定比例的中醫葯人員。

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至少舉辦一所二級以上中醫類醫院。第十二條中醫醫療機構的設置、合並、撤銷等應當符合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合並、撤銷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或者改變其中醫醫療性質的,應當徵求上一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的意見。第十三條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傳染病醫院和其他有條件的專科醫院應當規范設置中醫葯科室、中醫病床,配備中葯房。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應當設置中醫葯科室或者建立中醫館、國醫堂等中醫葯綜合服務區。第十四條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醫療機構。社會力量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在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重點專科建設、科研教學、等級評審、醫務人員職稱評定等方面享有與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同等的權利。

鼓勵、支持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開辦中醫門診部、診所。只提供傳統中醫葯服務的中醫門診部、診所,不受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和區域衛生發展規劃布局限制。第十五條鼓勵、支持中醫醫療機構牽頭組建醫療聯合體。醫療聯合體內的中醫醫療機構可以通過臨床帶教、業務指導、人員交流、教學查房、科研和項目協作、互聯網遠程協作等方式,提升綜合醫療水平和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第十六條開展中醫葯服務應當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注重體現中醫葯特點,發揮中醫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創新和推廣有獨特療效的中醫葯診療技術。

中醫醫療機構應當加強綜合服務能力建設,充分利用中醫葯技術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提高急危重症、疑難復雜疾病和中醫優勢病種的診療服務能力。第十七條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傳染病醫院和其他有條件的專科醫院應當建立中西醫會診制度,將中醫納入多學科診療體系,開展中西醫協同攻關和臨床協作,促進中西醫深度融合發展。第十八條中醫醫療機構應當開展中醫健康咨詢評估、干預調理、隨訪管理等治未病服務,提高治未病能力,逐步建立中醫治未病健康服務體系。

政府舉辦的二級以上中醫醫療機構應當設立中醫治未病科室。

⑽ 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葯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的發展,規范中醫葯行業管理,保護和增進人體健康,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結合深圳經濟特區(以下簡稱特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特區內從事中醫葯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繼承與創新相結合、中醫中葯協調發展的原則。第四條市、區政府應當堅持中西醫並重,保護、引導、扶持、促進中醫葯事業的發展,將中醫葯事業納入本轄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第五條市、區衛生行政部門是本行政區域中醫葯工作的主管部門,依法履行下列職責:

(一)中醫葯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中醫葯發展規劃的草擬和組織實施;

(二)中醫醫療機構的設置審批、執業資格許可和監督管理;

(三)中醫葯繼續教育、師承教育、健康教育的管理以及對外交流工作;

(四)中醫醫療事故爭議的處理;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六條市、區政府有關行政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的發展。第七條市衛生行政部門組織成立中醫葯專家委員會,履行下列職責:

(一)組織重大課題調研,為中醫葯發展提供建議;

(二)整理、研究中醫葯文獻資料和民間中醫葯診療方法、技術,促進中醫葯理論與技術發展;

(三)為有關部門制定中醫葯管理政策提供專業咨詢意見。

中醫葯專家委員會由名優中醫師、名優中葯師、行業協會推薦的專家、衛生行政部門的中醫葯管理人員等組成,具體辦法由市衛生行政部門另行制定。第八條中醫葯行業協會是由中醫醫療機構、中葯企業以及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的自律組織,履行下列職責:

(一)規范行業行為,維護會員合法權益;

(二)組織中醫葯學術和業務交流、中醫葯知識宣傳普及、中醫葯技術推廣、中醫葯行業從業人員培訓;

(三)開展中醫、中西醫結合重點專科和特色專科的評審;

(四)調解行業內部爭議;

(五)法律、法規、章程規定的其他職責。第九條加強中醫葯文化和科普知識的宣傳、普及和應用。

每年10月22日為中醫葯宣傳日。第二章保障與促進第十條市政府設立中醫葯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履行下列職責:

(一)研究擬訂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方針政策;

(二)協調解決中醫葯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三)督促檢查有關政策措施的落實。

中醫葯發展工作聯席會議,由市政府分管衛生工作的領導定期召集,市衛生行政部門具體組織,發展改革、科工貿信、規劃國土、財政、教育、公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文體旅遊、市場監管、葯品監管、城市管理等行政部門參加。第十一條市、區政府及其有關行政部門制定涉及中醫葯的政策時,應當徵求中醫葯專家委員會的意見。第十二條市、區政府應當扶持中醫葯事業的發展,逐步增加對中醫葯事業的財政投入,重點支持中醫葯特色服務、公立中醫醫院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學科和重點專科建設以及中醫葯人才的培養。

市、區政府可以設立促進中醫葯發展的專項資金,用於中醫基本醫療、教學、科研以及中醫葯科普工作等。第十三條市、區政府應當建立對市、區公立中醫醫療機構的資助補償機制,制定有利於促進中醫葯特色醫療服務的資助補償辦法。第十四條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在制定醫療保險葯品目錄、診療項目時,應當對中醫葯事業的發展予以支持。

市價格行政部門在確定診療收費標准時,應當體現中醫葯服務成本和技術勞務價值。收費項目及標准由市價格行政部門根據國家和廣東省有關價格管理規定,會同市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第十五條市、區政府應當將中醫葯服務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支持在疾病預防與控制中積極運用中醫葯方法和技術。

鼓勵中醫醫療機構發揮中醫葯在養生保健和亞健康診療方面的優勢,開展預防、保健服務。第十六條有關行政部門在確定社會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治的定點醫療機構時,應當平等對待中醫醫療機構。第十七條市、區政府有關行政部門應當完善中醫葯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制定有利於中醫葯人才培養和評價的政策。

熱點內容
刑法重公權 發布:2025-01-19 20:19:44 瀏覽:926
法官在家辦公 發布:2025-01-19 20:08:01 瀏覽:831
房東選任責任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9 19:16:10 瀏覽:24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引用 發布:2025-01-19 18:54:39 瀏覽:483
注會經濟法幾篇 發布:2025-01-19 18:38:58 瀏覽:710
合同法簽署日期 發布:2025-01-19 18:26:31 瀏覽:500
居委會選主規章 發布:2025-01-19 18:23:20 瀏覽:117
企業信用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9 18:14:21 瀏覽:541
指導意見是部門規章嗎 發布:2025-01-19 18:12:57 瀏覽:796
公司更名後的債權債務法律 發布:2025-01-19 17:15:07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