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減少污染物排放條例
『壹』 安陽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大氣環境,防治大氣污染,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河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大氣污染防治及其監督管理活動。第三條大氣污染防治應當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目標,堅持政府主導、規劃先行、源頭治理、防治結合、損害擔責的原則。第四條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大氣環境質量負責。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規劃和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調整方案,加大大氣污染防治資金投入,控制和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情況,依法接受監督。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根據縣(市、區)人民政府下達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目標和治理任務,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第五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住房和城鄉建設、公安、交通運輸、城市管理、自然資源和規劃、市場監督管理、財政、科技、農業農村、商務、水利、氣象等部門(機構)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共同做好大氣污染防治監督管理工作。第六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大氣環境保護宣傳教育,鼓勵和支持大氣污染防治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對在防治大氣污染、保護和改善大氣環境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自覺履行大氣環境保護的義務,鼓勵採取綠色、低碳、節儉的生產生活方式。第二章監督管理第七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和省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要求和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制定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和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實施計劃,採取嚴格的大氣污染控制措施,按期達到規定的大氣環境質量標准,達標後應當制定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措施。
大氣環境質量達標規劃和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實施計劃以及實施效果應當向社會公開,並適時進行評估、修訂。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環保信用評價制度,將環境污染行為納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定期向社會公布。第八條大氣污染防治實行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市人民政府制定考核獎懲辦法,對縣(市、區)大氣環境改善目標、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完成情況實施考核。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並作為對縣(市、區)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及其負責人考核評價的內容。
市人民政府建立大氣環境生態補償制度。市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市財政部門根據縣(市、區)空氣質量和大氣污染防治考核結果,對未完成目標任務的縣(市、區)人民政府扣繳生態補償金。第九條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大氣污染防治的需要,確定控制和削減重點大氣污染物的種類和排放總量,將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到縣(市、區)人民政府。
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科學合理、公正公開原則,將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落實到排污單位。第十條實行排污許可管理的排污單位,應當依法取得排污許可證。禁止無排污許可證或者違反排污許可證的規定排放大氣污染物。
排放大氣污染物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家和省、市有關規定,設置大氣污染物排放口及其標志。禁止非緊急情況下開啟應急排放通道。第十一條新建、改建、擴建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項目,應當遵守國家和省、市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
對未完成市人民政府下達的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或者超過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縣(市、區),市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約談該縣(市、區)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並暫停審批該轄區新增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直至完成整改。第十二條排放大氣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大氣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明確單位負責人和相關人員的責任。有關責任人應當履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職責。
『貳』 河南省減少污染物排放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減少污染物排放,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減少污染物排放及其監督管理工作。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污染物,是指影響環境的正常組成或者導致環境性質發生變化,有害於人體健康的物質。
本條例所稱主要污染物,是指國家和本省確定的對環境影響較大,需要實施重點控制的污染物。第四條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及其他組織(以下簡稱排污單位),應當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負責,將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的年度實施計劃。實行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目標責任制和行政問責制,定期對所屬有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進行考核,並將考核結果作為有關負責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對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的資金投入,建立健全政府和社會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制定並實施有利於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政策和措施,引導社會資金用於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減少污染物排放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相關監督管理工作。第七條新聞媒體應當加強對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物排放的宣傳和輿論監督,督促排污單位減少污染物排放,增強全社會保護環境的意識。
鼓勵公眾對環境保護工作和污染減排情況進行監督,對環境違法行為予以舉報。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排污單位減少污染物排放。對減少污染物排放成效顯著或者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第二章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度第九條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省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環境容量、環境質量狀況、實際排污情況和國家有關規定,制定全省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和削減指標分解方案,並下達到下一級人民政府。
省轄市和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上一級人民政府下達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和削減指標,結合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制定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年度計劃和控制措施,並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和削減指標分解落實到排污單位。
省轄市和縣級人民政府確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不得超過上一級人民政府下達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第十條省、省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環境容量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劃定本轄區內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重點控制區域、流域,進行綜合治理。
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控制指標的區域,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暫停該區域新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其他相關職能部門暫停辦理項目相關審批手續。經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滿足總量控制指標要求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及相關職能部門應當恢復辦理有關審批手續。第十一條實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生態補償制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預算管理制度。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第十二條對重點排污單位實行排污許可制度。
重點排污單位名錄由省和省轄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根據本行政區域的環境容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要求以及排污單位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和濃度等因素確定,並定期在本行政區域內予以公告。
排污許可證實行分級管理。具體分級管理辦法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第十三條申領排污許可證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排污許可證的申請報告;
(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批准文件、環境保護驗收批准文件;
(三)有資質的環境監測機構近三個月出具的污染物排放監測報告;
(四)排污口規范化驗收材料;應當安裝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控裝置的,須提交自動監控裝置的驗收材料。
排污許可證到期換證或者進行重大事項變更的,須提交排污許可證正、副本,並提交前款第(一)、(三)項的材料。
『叄』 三門峽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防治大氣污染,保護和改善大氣環境,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河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大氣污染防治及其監督管理活動。
本條例未作規定的,適用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第三條大氣污染防治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目標,堅持政府主導、全民共治,源頭防治、規劃先行,保護優先、損害擔責的原則。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大氣環境質量負責。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領導,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能源結構,推行清潔能源利用,減少煤炭消耗,逐步削減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建立健全大氣污染防治協調聯動機制,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在縣(市、區)人民政府領導及其有關部門的指導下,根據本轄區的實際,組織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配合上級有關部門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對大氣污染違法行為予以勸阻,並及時報告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或者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第五條市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發展改革、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公安、財政、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城鄉建設、城市管理、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林業、商務、市場監督管理、氣象等部門(機構)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共同做好大氣污染防治監督管理工作。第六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對開展清潔能源替代的企業事業單位、公共機構、個人應當給予扶持,對在防治大氣污染、保護和改善大氣環境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依法給予獎勵。第二章監督管理第七條大氣污染防治實行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市人民政府將大氣污染防治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作完成情況作為對有關部門及其負責人和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考核的內容,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布。第八條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實施產業轉移的承接與合作時,應當執行國家和省有關產業結構調整規定和准入標准,統籌考慮與汾渭平原城市以及其他相鄰城市大氣污染防治的協調合作。第九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和省、市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要求和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制定大氣環境質量達標規劃和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實施計劃,採取嚴格的大氣污染控制措施,按期達到規定的大氣環境質量標准。
達到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的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省、市的要求,制定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措施。
大氣環境質量達標規劃和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實施計劃以及實施效果應當向社會公開,並適時進行評估、修訂。第十條排放大氣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從源頭防止和減少大氣污染,如實公開環境信息,接受監督管理部門和社會的監督,對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第十一條在城市規劃區內,嚴格控制大氣污染物排放,禁止新建、擴建嚴重影響大氣環境質量和可能因事故或者其他突發事件造成嚴重大氣污染的建設項目。已建成的重污染項目,應當按照當地人民政府的統一規劃,限期搬遷。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建設對大氣環境有影響的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公開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依法批準的,不得開工建設。第十二條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保持大氣污染防治設施的正常使用,不得擅自拆除、閑置。第十三條下列單位應當安裝、使用大氣污染排放自動監測設備,並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監控設備聯網:
(一)重點排污單位;
(二)依據污染物排放標准應當安裝自動監測設備的單位;
(三)經批準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明確要求安裝自動監測設備的單位;
(四)按照規定應當安裝的其他單位。
排污單位對自動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准確性負責。
按照法律、法規及標准規范要求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聯網的自動監測數據,可以作為環境監管執法的依據。
『肆』 河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大氣環境,防治大氣污染,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綠色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大氣污染防治及其監督管理。第三條大氣污染防治應當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目標,堅持政府主導、全民共治,源頭防治、規劃先行,保護優先、損害擔責的原則。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大氣環境質量負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領導,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能源結構,推行清潔能源利用,減少煤炭消耗,逐步削減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建立健全大氣污染防治協調機制,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在縣(市、區)人民政府領導及其有關部門的指導下,根據本轄區的實際,組織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第五條大氣污染防治實行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省人民政府制定考核獎懲辦法,對各省轄市大氣環境改善目標、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完成情況實施考核。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並作為對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省轄市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考核評價的內容。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並與有關部門按照下列規定,履行大氣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職責:
(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工業大氣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發展改革主管部門負責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布局及相關監督管理工作;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推動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和升級、落後產能淘汰及相關監督管理工作。
(二)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負責房屋建築工地、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工地揚塵的監督管理。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負責公路、水路施工和公路運輸揚塵的監督管理以及港口碼頭貯存物料和作業揚塵的監督管理。住房城鄉建設、房屋徵收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建築物拆除施工揚塵的監督管理。住房城鄉建設、城市管理部門負責城區內建築垃圾和工程渣土處置、城市道路保潔、城市道路揚塵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未利用土地開發、土地整治和耕地開發等揚塵的監督管理。水利主管部門負責水利工程施工揚塵、城市河道施工揚塵的監督管理。園林綠化主管部門負責園林綠化工程施工揚塵的監督管理。
(三)質量技術監督、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對鍋爐生產、進口、銷售和使用環節執行環境保護標准或者要求的情況進行監督管理。
(四)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商務部門負責油氣回收治理,會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機動車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會同交通運輸、住房城鄉建設、農業、水利等部門對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負責運輸船舶大氣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漁業主管部門負責漁業船舶大氣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
(五)農業主管部門負責組織秸稈禁燒、農業生產活動大氣污染防治及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監督管理。
(六)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服裝乾洗、機動車維修行業排放異味、廢氣的監督管理。城市管理部門負責城市建成區內餐飲服務經營活動排放油煙,露天焚燒落葉、樹枝、枯草,露天燒烤,焚燒電子廢棄物、瀝青、油氈、橡膠、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產生有毒有害煙塵和惡臭氣體的物質的監督管理。
(七)其他大氣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省政府關於環境保護工作的職責分工,由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實施。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的財政投入,加強大氣污染防治資金的監督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各級人民政府對開展技術改造、清潔能源替代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給予扶持。
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大氣污染防治,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大氣污染防治項目的信貸支持,推行大氣污染第三方治理,提高治理專業化水平和治理效果。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大氣污染防治科學技術研究,開展對大氣污染來源及其變化趨勢的分析,編制大氣污染物源排放清單,推廣和應用先進的防治技術,發揮科學技術在大氣污染防治中的支撐作用。
『伍』 現在的水污染這么嚴重,怎麼辦國家有哪些政策來處理
2015年4月16日國務院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下稱計劃),計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污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地下水超採得到嚴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劇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穩中趨好,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水生態環境狀況有所好轉。《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從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強化科技支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切實加強水環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明確和落實各方責任、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十個方面開展防治行動。
全文如下: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水環境保護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當前,我國一些地區水環境質量差、水生態受損重、環境隱患多等問題十分突出,影響和損害群眾健康,不利於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為切實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國家水安全,制定本行動計劃。
總體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原則,貫徹「安全、清潔、健康」方針,強化源頭控制,水陸統籌、河海兼顧,對江河湖海實施分流域、分區域、分階段科學治理,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堅持政府市場協同,注重改革創新;堅持全面依法推進,實行最嚴格環保制度;堅持落實各方責任,嚴格考核問責;堅持全民參與,推動節水潔水人人有責,形成「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的水污染防治新機制,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多贏,為建設「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的美麗中國而奮斗。
工作目標:到202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污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地下水超採得到嚴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劇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穩中趨好,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水生態環境狀況有所好轉。到2030年,力爭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到本世紀中葉,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主要指標:
到2020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總體高於93%,全國地下水質量極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達到70%左右。京津冀區域喪失使用功能(劣於V類)的水體斷面比例下降15個百分點左右,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力爭消除喪失使用功能的水體。
到2030年,全國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5%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總體為95%左右。
一、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
(一)狠抓工業污染防治。取締「十小」企業。全面排查裝備水平低、環保設施差的小型工業企業。2016年底前,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規要求,全部取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小型造紙、製革、印染、染料、煉焦、煉硫、煉砷、煉油、電鍍、農葯等嚴重污染水環境的生產項目。(環境保護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土資源部、能源局等參與,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專項整治十大重點行業。制定造紙、焦化、氮肥、有色金屬、印染、農副食品加工、原料葯製造、製革、農葯、電鍍等行業專項治理方案,實施清潔化改造。新建、改建、擴建上述行業建設項目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或減量置換。2017年底前,造紙行業力爭完成紙漿無元素氯漂白改造或採取其他低污染制漿技術,鋼鐵企業焦爐完成干熄焦技術改造,氮肥行業尿素生產完成工藝冷凝液水解解析技術改造,印染行業實施低排水染整工藝改造,制葯(抗生素、維生素)行業實施綠色酶法生產技術改造,製革行業實施鉻減量化和封閉循環利用技術改造。(環境保護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參與)
集中治理工業集聚區水污染。強化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出口加工區等工業集聚區污染治理。集聚區內工業廢水必須經預處理達到集中處理要求,方可進入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新建、升級工業集聚區應同步規劃、建設污水、垃圾集中處理等污染治理設施。2017年底前,工業集聚區應按規定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並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逾期未完成的,一律暫停審批和核准其增加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並依照有關規定撤銷其園區資格。(環境保護部牽頭,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等參與)
(二)強化城鎮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現有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要因地制宜進行改造,2020年底前達到相應排放標准或再生利用要求。敏感區域(重點湖泊、重點水庫、近岸海域匯水區域)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應於2017年底前全面達到一級A排放標准。建成區水體水質達不到地表水Ⅳ類標準的城市,新建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要執行一級A排放標准。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要求,到2020年,全國所有縣城和重點鎮具備污水收集處理能力,縣城、城市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85%、95%左右。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等參與)
全面加強配套管網建設。強化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現有合流制排水系統應加快實施雨污分流改造,難以改造的,應採取截流、調蓄和治理等措施。新建污水處理設施的配套管網應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運。除乾旱地區外,城鎮新區建設均實行雨污分流,有條件的地區要推進初期雨水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到2017年,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其他地級城市建成區於2020年底前基本實現。(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等參與)
推進污泥處理處置。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應進行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處置,禁止處理處置不達標的污泥進入耕地。非法污泥堆放點一律予以取締。現有污泥處理處置設施應於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達標改造,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應於2020年底前達到90%以上。(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等參與)
(三)推進農業農村污染防治。防治畜禽養殖污染。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2017年底前,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現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要根據污染防治需要,配套建設糞便污水貯存、處理、利用設施。散養密集區要實行畜禽糞便污水分戶收集、集中處理利用。自2016年起,新建、改建、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要實施雨污分流、糞便污水資源化利用。(農業部牽頭,環境保護部參與)
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制定實施全國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方案。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葯使用補助試點經驗,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精準施肥技術和機具。完善高標准農田建設、土地開發整理等標准規范,明確環保要求,新建高標准農田要達到相關環保要求。敏感區域和大中型灌區,要利用現有溝、塘、窖等,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格柵和透水壩,建設生態溝渠、污水凈化塘、地表徑流集蓄池等設施,凈化農田排水及地表徑流。到2020年,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以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農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質檢總局等參與)
調整種植業結構與布局。在缺水地區試行退地減水。地下水易受污染地區要優先種植需肥需葯量低、環境效益突出的農作物。地表水過度開發和地下水超采問題較嚴重,且農業用水比重較大的甘肅、新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河北、山東、河南等五省(區),要適當減少用水量較大的農作物種植面積,改種耐旱作物和經濟林;2018年底前,對3300萬畝灌溉面積實施綜合治理,退減水量37億立方米以上。(農業部、水利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等參與)
加快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單元,實行農村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深化「以獎促治」政策,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河道清淤疏浚,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到2020年,新增完成環境綜合整治的建制村13萬個。(環境保護部牽頭,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等參與)
(四)加強船舶港口污染控制。積極治理船舶污染。依法強制報廢超過使用年限的船舶。分類分級修訂船舶及其設施、設備的相關環保標准。2018年起投入使用的沿海船舶、2021年起投入使用的內河船舶執行新的標准;其他船舶於2020年底前完成改造,經改造仍不能達到要求的,限期予以淘汰。航行於我國水域的國際航線船舶,要實施壓載水交換或安裝壓載水滅活處理系統。規范拆船行為,禁止沖灘拆解。(交通運輸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質檢總局等參與)
增強港口碼頭污染防治能力。編制實施全國港口、碼頭、裝卸站污染防治方案。加快垃圾接收、轉運及處理處置設施建設,提高含油污水、化學品洗艙水等接收處置能力及污染事故應急能力。位於沿海和內河的港口、碼頭、裝卸站及船舶修造廠,分別於2017年底前和2020年底前達到建設要求。港口、碼頭、裝卸站的經營人應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關活動污染水環境的應急計劃。(交通運輸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部等參與)
二、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五)調整產業結構。依法淘汰落後產能。自2015年起,各地要依據部分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指導目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及相關行業污染物排放標准,結合水質改善要求及產業發展情況,制定並實施分年度的落後產能淘汰方案,報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備案。未完成淘汰任務的地區,暫停審批和核准其相關行業新建項目。(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等參與)
嚴格環境准入。根據流域水質目標和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明確區域環境准入條件,細化功能分區,實施差別化環境准入政策。建立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監測評價體系,實行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已超過承載能力的地區要實施水污染物削減方案,加快調整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到2020年,組織完成市、縣域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現狀評價。(環境保護部牽頭,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參與)
(六)優化空間布局。合理確定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充分考慮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重大項目原則上布局在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並符合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鼓勵發展節水高效現代農業、低耗水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生態保護型旅遊業,嚴格控制缺水地區、水污染嚴重地區和敏感區域高耗水、高污染行業發展,新建、改建、擴建重點行業建設項目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減量置換。七大重點流域幹流沿岸,要嚴格控制石油加工、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醫葯製造、化學纖維製造、有色金屬冶煉、紡織印染等項目環境風險,合理布局生產裝置及危險化學品倉儲等設施。(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等參與)
推動污染企業退出。城市建成區內現有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印染、原料葯製造、化工等污染較重的企業應有序搬遷改造或依法關閉。(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環境保護部等參與)
積極保護生態空間。嚴格城市規劃藍線管理,城市規劃區范圍內應保留一定比例的水域面積。新建項目一律不得違規佔用水域。嚴格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土地開發利用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准要求,留足河道、湖泊和濱海地帶的管理和保護范圍,非法擠占的應限期退出。(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環境保護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參與)
(七)推進循環發展。加強工業水循環利用。推進礦井水綜合利用,煤炭礦區的補充用水、周邊地區生產和生態用水應優先使用礦井水,加強洗煤廢水循環利用。鼓勵鋼鐵、紡織印染、造紙、石油石化、化工、製革等高耗水企業廢水深度處理回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水利部、能源局等參與)
促進再生水利用。以缺水及水污染嚴重地區城市為重點,完善再生水利用設施,工業生產、城市綠化、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建築施工以及生態景觀等用水,要優先使用再生水。推進高速公路服務區污水處理和利用。具備使用再生水條件但未充分利用的鋼鐵、火電、化工、制漿造紙、印染等項目,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許可。自2018年起,單體建築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築,北京市2萬平方米、天津市5萬平方米、河北省10萬平方米以上集中新建的保障性住房,應安裝建築中水設施。積極推動其他新建住房安裝建築中水設施。到2020年,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0%以上,京津冀區域達到30%以上。(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等參與)
推動海水利用。在沿海地區電力、化工、石化等行業,推行直接利用海水作為循環冷卻等工業用水。在有條件的城市,加快推進淡化海水作為生活用水補充水源。(發展改革委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參與)
三、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
(八)控制用水總量。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健全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加強相關規劃和項目建設布局水資源論證工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重大建設項目的布局,應充分考慮當地水資源條件和防洪要求。對取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地區,暫停審批其建設項目新增取水許可。對納入取水許可管理的單位和其他用水大戶實行計劃用水管理。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用水要達到行業先進水平,節水設施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運。建立重點監控用水單位名錄。到2020年,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水利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部等參與)
嚴控地下水超采。在地面沉降、地裂縫、岩溶塌陷等地質災害易發區開發利用地下水,應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嚴格控制開采深層承壓水,地熱水、礦泉水開發應嚴格實行取水許可和采礦許可。依法規范機井建設管理,排查登記已建機井,未經批準的和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的自備水井,一律予以關閉。編制地面沉降區、海水入侵區等區域地下水壓采方案。開展華北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超采區內禁止工農業生產及服務業新增取用地下水。京津冀區域實施土地整治、農業開發、扶貧等農業基礎設施項目,不得以配套打井為條件。2017年底前,完成地下水禁采區、限采區和地面沉降控制區范圍劃定工作,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水利部、國土資源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部等參與)
(九)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水耗指標等用水效率評估體系,把節水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將再生水、雨水和微鹹水等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到2020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3年分別下降35%、30%以上。(水利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參與)
抓好工業節水。制定國家鼓勵和淘汰的用水技術、工藝、產品和設備目錄,完善高耗水行業取用水定額標准。開展節水診斷、水平衡測試、用水效率評估,嚴格用水定額管理。到2020年,電力、鋼鐵、紡織、造紙、石油石化、化工、食品發酵等高耗水行業達到先進定額標准。(工業和信息化部、水利部牽頭,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質檢總局等參與)
加強城鎮節水。禁止生產、銷售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產品、設備。公共建築必須採用節水器具,限期淘汰公共建築中不符合節水標準的水嘴、便器水箱等生活用水器具。鼓勵居民家庭選用節水器具。對使用超過50年和材質落後的供水管網進行更新改造,到2017年,全國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2%以內;到2020年,控制在10%以內。積極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建設滯、滲、蓄、用、排相結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設施。新建城區硬化地面,可滲透面積要達到40%以上。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全部達到國家節水型城市標准要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質檢總局等參與)
發展農業節水。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完善灌溉用水計量設施。在東北、西北、黃淮海等區域,推進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推廣農作物節水抗旱技術。到2020年,大型灌區、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基本完成,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到7億畝左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以上。(水利部、農業部牽頭,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參與)
(十)科學保護水資源。完善水資源保護考核評價體系。加強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從嚴核定水域納污能力。(水利部牽頭,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等參與)
加強江河湖庫水量調度管理。完善水量調度方案。採取閘壩聯合調度、生態補水等措施,合理安排閘壩下泄水量和泄流時段,維持河湖基本生態用水需求,重點保障枯水期生態基流。加大水利工程建設力度,發揮好控制性水利工程在改善水質中的作用。(水利部牽頭,環境保護部參與)
科學確定生態流量。在黃河、淮河等流域進行試點,分期分批確定生態流量(水位),作為流域水量調度的重要參考。(水利部牽頭,環境保護部參與)
四、強化科技支撐
(十一)推廣示範適用技術。加快技術成果推廣應用,重點推廣飲用水凈化、節水、水污染治理及循環利用、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再生水安全回用、水生態修復、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等適用技術。完善環保技術評價體系,加強國家環保科技成果共享平台建設,推動技術成果共享與轉化。發揮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動水處理重點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組建產學研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示範推廣控源減排和清潔生產先進技術。(科技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海洋局等參與)
(十二)攻關研發前瞻技術。整合科技資源,通過相關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加快研發重點行業廢水深度處理、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標准處理、海水淡化和工業高鹽廢水脫鹽、飲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處理、地下水污染修復、危險化學品事故和水上溢油應急處置等技術。開展有機物和重金屬等水環境基準、水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新型污染物風險評價、水環境損害評估、高品質再生水補充飲用水水源等研究。加強水生態保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水環境監控預警、水處理工藝技術裝備等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科技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衛生計生委等參與)
(十三)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規范環保產業市場。對涉及環保市場准入、經營行為規范的法規、規章和規定進行全面梳理,廢止妨礙形成全國統一環保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健全環保工程設計、建設、運營等領域招投標管理辦法和技術標准。推進先進適用的節水、治污、修復技術和裝備產業化發展。(發展改革委牽頭,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參與)
加快發展環保服務業。明確監管部門、排污企業和環保服務公司的責任和義務,完善風險分擔、履約保障等機制。鼓勵發展包括系統設計、設備成套、工程施工、調試運行、維護管理的環保服務總承包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等。以污水、垃圾處理和工業園區為重點,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牽頭,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參與)
『陸』 河南省環境污染防治設施監督管理辦法(2013)
第一條為加強對環境污染防治設施(以下簡稱防治設施)的監督管理,保障其正常、有效運行,使污染物達標排放,根據國家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防治設施,是指為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建設的各種處理(處置)、貯存、凈化、控制設施,包括廢物綜合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理(處置)、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設施以及相配套的監控裝置。第三條本辦法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防治設施的監督管理。
放射性與電磁輻射污染防治設施的監督管理不適用本辦法。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安排城鎮污水、生活垃圾等集中處理設施項目建設,提高本行政區域城鎮污水、垃圾集中處理率。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防治設施的義務,並有權對破壞或者擅自關閉、拆除、閑置及不正常使用防治設施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或者控告。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把防治設施的管理作為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的重要內容,並採取有效措施,保障本行政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達到控制要求。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防治設施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其所屬的環境監察機構具體負責對防治設施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鄉建設(城市管理、市政公用)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城鎮污水、生活垃圾等集中處理設施運營的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水利、農業、衛生、工業和信息化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依法做好防治設施的監督管理工作。第八條排污單位應當依法建設相應的防治設施,防治設施的處理(處置)能力應當滿足排污單位污染物最大排放量的處理(處置)要求。
排污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或者本省的規定設立規范化的污染物排放口,並配套安裝污染物濃度、總量計量裝置和監控裝置;重點排污單位污染物處理(處置)設施應當對水、氣、電進行單獨計量,關鍵部位應當設置視頻監控裝置。
重點風險源企業應當依法建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設施,產生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的重點風險源企業應當安裝有毒、有害氣體監控預警設施。第九條排污單位必須保障防治設施穩定、有效運行,排放污染物符合國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總量控制以及環評批准文件要求,並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防治設施操作規程和運行管理制度、污染物排放監測和報告制度等;
(二)有專職或者兼職的防治設施管理和操作人員;
(三)防治設施應當與產生污染物的相應生產設施同步運行,同等維護和保養;
(四)貯存和填埋固體廢物的設施,應當採取防揚散、防流失、防滲漏措施;
(五)重點排污單位應當依法對主要污染物進行監測,如實填寫防治設施日常運行記錄,建立檔案,公開監測結果;
(六)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完善預案處置體系,定期組織應急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第十條排污單位可以自行運行防治設施處理(處置)污染物,也可以委託有資質的單位運行防治設施處理(處置)污染物。
排污單位委託相關單位運行防治設施處理(處置)污染物的,應當簽訂委託協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和責任。第十一條排污單位必須保持防治設施正常使用,不得擅自關閉、拆除、閑置或者不正常使用其防治設施。
排污單位確有必要關閉、拆除、閑置防治設施的,應當向其所在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自接到申請之日起10日內作出書面決定。作出不同意決定的,應當說明理由;逾期不決定的,視為同意。第十二條關閉、拆除、閑置防治設施的申請應當載明如下內容:
(一)防治設施的基本情況;
(二)關閉、拆除、閑置的主要原因;
(三)關閉、拆除、閑置後,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去向和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計劃採取控制或者減少排放污染物的措施及預期效果;
(四)重新安裝使用或者恢復使用的時間。第十三條防治設施因為維修或者突發事件停止運行,排污單位必須採取有效措施,防止超過國家或者地方標准、總量控制要求排放污染物,並立即向所在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如實報告。污染物排放可能使相鄰地域的環境受到嚴重污染的,應當及時通報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居民。
『柒』 鶴壁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河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大氣污染防治及其監督管理活動。第三條大氣污染防治應當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目標,堅持源頭治理、規劃先行、防治結合、損害擔責的原則,建立政府主導、部門監管、企業主體、公眾參與的大氣污染防治體系。第四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大氣環境質量負責,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的財政投入。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大氣污染防治。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在上級人民政府的領導及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做好轄區內大氣污染防治相關工作。第五條市、縣(區)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公安、財政、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商務、市場監督管理、城市管理、氣象等部門(機構)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共同做好大氣污染防治監督管理工作。第六條實行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市人民政府對市直有關部門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縣(區)人民政府大氣環境改善目標完成情況實施考核,並將考核結果作為考核評價內容。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大氣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提高公眾的大氣環保意識,對在防治大氣污染、保護和改善大氣環境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機關、新聞媒體、社會團體、學校等,應當加強大氣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形成保護大氣環境的社會風氣。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減少大氣污染。
公民應當增強大氣環保意識,自覺踐行低碳、綠色、節儉的生活方式,減少大氣污染物的排放。第二章監督管理第八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並向社會公布、按照規定備案。
未達到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的縣(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規劃要求,制定本地區的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和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實施計劃。
達到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的縣(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省和市要求,制定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措施。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情況,並向社會公開。第九條市、縣(區)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大氣環境質量監督監測,設置符合規定的大氣環境監測站點,建立和完善大氣環境監測網路。
禁止侵佔、損毀或者擅自移動、改變大氣環境質量監測設施和大氣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第十條編制、修訂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按照有利於大氣污染物擴散的基本要求,合理安排城鄉建設用地和空間布局,保持城市通風廊道暢通。第十一條大氣污染防治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實行網格化監管。建立和完善市、縣(區)、鄉(鎮、街道辦事處)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齊抓共管的大氣生態環境監管機制。第十二條實行大氣環境質量生態補償制度。補償資金應當專項用於大氣污染防治。具體辦法按照市人民政府的相關規定執行。第十三條實行大氣污染物排污許可管理的排污單位,應當依法取得排污許可證。禁止無排污許可證或者違反排污許可證的規定排放大氣污染物。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應當按照國家、省和市有關規定,設置並規范使用有明顯標志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口。第十四條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配套建設的大氣污染防治設施,應當與生產設施同步正常使用。因設備檢修、更新等原因需要停止使用的,應當提前五個工作日向所在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告;因突發故障等原因不能正常使用的,應當採取停產限產等措施,防止或者減輕危害,並在二十四小時內向所在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告。第十五條排放工業廢氣或者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規定進行自行監測,原始監測記錄保存期限不得少於三年。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自動監測設施因故障或者檢修暫停運行的,應當在二十四小時內向本轄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告,同時啟動手工監測,並在故障排除或者檢修完成後立即恢復運行。
不具備自行監測能力的,應當委託有資質的環境監測機構進行監測。接受委託的環境監測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和監測規范要求進行監測。
『捌』 許昌市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條例
第一條為了防治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保護和改善大氣環境,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河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未作規定的,適用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機動車,是指以動力裝置驅動或者牽引,上道路行駛的供人員乘用或者用於運送物品以及進行工程專項作業的輪式車輛。
本條例所稱非道路移動機械,是指裝配有發動機的移動機械和可運輸工業設備,主要包括挖掘機、起重機、推土機、裝載機、壓路機、攤鋪機、平地機、叉車、樁工機械、堆高機、發電機組等機械類型。第四條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公眾參與、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損害擔責的原則。第五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納入環境保護規劃,制定相關措施,保障經費投入,健全工作協調機制。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在縣(市、區)人民政府的領導及其有關部門的指導下,根據本轄區實際,組織開展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工作。第六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公安、交通運輸、市場監督管理、發展改革、財政、工業和信息化、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城鄉建設、水利、商務、城市管理、教育、大數據管理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及相關工作。第七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全市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數據信息綜合管理系統,實現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基本信息、排放污染物信息、排放檢驗信息、維修治理信息、監管執法信息等信息互通及資源共享。第八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建立聯合檢查機制,通過監督抽查、計量檢定、網路監控等方式,對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排放檢驗行為的公正性、准確性進行監督管理。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公安、交通運輸部門完善排放檢驗信息核查機制,通過排放檢驗信息聯網實現數據共享。第九條交通運輸部門應當將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納入車輛營運、機動車維修的監督管理,加強對機動車維修單位排氣污染維修活動的監督管理,並定期向社會公布轄區內備案的維修單位的相關信息。第十條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本市銷售的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以及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用燃料、發動機油、氮氧化物還原劑、燃料和潤滑油添加劑、其他添加劑的產品質量,依法採取監督抽查等方式進行監督管理。第十一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向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投訴、舉報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違法行為。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公布投訴舉報電話、電子郵箱、網址等。接受投訴、舉報的部門應當及時調查、處理和反饋,並對投訴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投訴、舉報內容經查證屬實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給予投訴舉報人獎勵。第十二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和有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相關公益宣傳,倡導綠色出行方式,提高公眾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意識,加強對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違法行為的輿論監督。第十三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採取以下措施,保障城市道路暢通,減少機動車排氣污染:
(一)加強城市道路及其配套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優化城市路網結構,實現人行道、非機動車道、機動車道的連續、暢通;
(二)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規劃,豐富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優化公共交通線路、站點及設施設置,提高市民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三)惡劣天氣和機動車通行的高峰時段,在易擁堵路段、路口增加警力,及時疏導交通;
(四)中小學校、幼兒園錯時上學、放學,引導家長按時、有序接送學生或者安排校車集中接送學生;
(五)利用廣播電台、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及時發布城市道路擁堵信息,提醒市民及時繞行;
(六)其他有利於綠色出行及道路交通暢通有序的措施。
『玖』 駐馬店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防治大氣污染,保護和改善大氣環境,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河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大氣污染防治及其監督管理活動。
本條例未作規定的,適用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大氣環境質量負責。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領導,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的財政投入,開展大氣污染來源和變化趨勢分析,加強環境執法、監測能力建設,建立和完善網格化監管體系和責任考核機制,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做好大氣污染防治與監督檢查。
街道辦事處在縣(區)人民政府領導及其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做好轄區內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協助政府做好大氣污染防治相關工作。第四條市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公安、財政、科技、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林業、商務、市場監督管理、城市管理、氣象等有關部門(機構),依照有關法律、法規以及市、縣(區)人民政府確定的職責分工,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協同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第五條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採取有效措施,履行大氣環境保護義務,防止、減少大氣污染,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大氣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大氣環境保護義務。
鼓勵、支持社會團體和公眾參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第二章監督管理第六條實行大氣環境質量目標責任制度。市人民政府對各縣(區)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完成情況實施考核,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第七條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縣(區)人民政府開展大氣污染聯合防治,建立大氣污染預警聯動應急響應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協商解決大氣污染防治重大問題。第八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全面覆蓋、責任到人的原則,建立和完善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管理機制。第九條市、縣(區)人民政府可以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專家庫,組織專家對影響環境的規劃、項目和重大決策進行論證,定期組織專家對重點排污企業巡查指導。第十條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大氣污染防治大數據平台。承擔大氣環境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將大氣污染防治信息錄入大數據平台,共享大氣污染防治相關信息。
大氣污染防治信息應當及時公開,接受社會監督。第十一條重點排污單位和使用每小時二十蒸噸以上燃煤鍋爐或者大氣污染物排放量與其相當的窯爐的單位,應當建設符合要求的監測平台;自動監測設備因故障或者檢修暫停運行的,及時啟動人工監測,並在二十四小時內向本轄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告,故障排除或者檢修完成後及時恢復運行。第三章防治措施第十二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上級人民政府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規劃和削減目標,制定本級的區域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方案並組織實施。第十三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煤炭市場的監督管理,支持電代煤、氣代煤、清潔能源等項目建設,並制定獎勵或者補貼政策。第十四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統籌規劃城市建成區供熱站和供熱管網建設,發展集中供熱和熱電聯產,降低能源消耗。
燃煤電廠和其他燃煤單位應當採用清潔生產工藝,配套建設除塵、脫硫、脫硝等裝置,或者採取技術改造以及其他措施,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第十五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集約、集聚、環保的要求,科學合理規劃工業布局。
對城市建成區內的水泥、鑄造、制葯、化工、玻璃等高排放、高污染項目,應當限期搬遷、升級改造或者轉型、退出。第十六條市、縣(區)工業和信息化部門應當對本區域內國家確定的嚴重污染大氣環境的工藝、設備、產品進行登記,限期淘汰,並向社會公布。第十七條化工、制葯、生物發酵、飼料加工、造紙、皮革加工、垃圾處理、醫療廢物處理、污水處理、物料運輸以及其他排放惡臭氣體的單位,應當按照規定設置合理的防護距離,安裝凈化裝置或者採取其他措施,有效防止惡臭氣體排放。
在人口集中地區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內,不得建設產生粉塵、惡臭等刺激性氣味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