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中醫基礎法律法規
⑴ 中醫學發展的基本法律保障是什麼
展的醫學科學,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葯工作,中醫葯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中醫葯事業發展還面臨不少問題,不能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09〕6號)提出,要堅持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充分發揮中醫葯作用。為進一步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落實醫葯衛生體制改革任務,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長期以來,中醫葯和西醫葯互相補充、協調發展,共同擔負著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的任務,這是我國醫葯衛生事業的重要特徵和顯著優勢。中醫葯臨床療效確切、預防保健作用獨特、治療方式靈活、費用比較低廉,特別是隨著健康觀念變化和醫學模式轉變,中醫葯越來越顯示出獨特優勢。中醫葯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對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科技進步和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我國中醫葯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中醫葯特色優勢逐漸淡化,服務領域趨於萎縮;老中醫葯專家很多學術思想和經驗得不到傳承,一些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瀕臨失傳,中醫葯理論和技術方法創新不足;中醫中葯發展不協調,野生中葯資源破壞嚴重;中醫葯發展基礎條件差,人才匱乏。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採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強中醫葯工作,開創中醫葯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新局面。
二、發展中醫葯事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葯服務的需求作為中醫葯工作的出發點。遵循中醫葯發展規律,保持和發揚中醫葯特色優勢,推動繼承與創新,豐富和發展中醫葯理論與實踐,促進中醫中葯協調發展,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務。
(二)基本原則。堅持中西醫並重,把中醫葯與西醫葯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堅持繼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既要保持特色優勢又要積極利用現代科技;堅持中醫與西醫相互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堅持統籌兼顧,推進中醫葯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全面發展;堅持發揮政府扶持作用,動員各方面力量共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
三、發展中醫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
(一)加強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區域衛生規劃中合理規劃和配置中醫醫療機構(包括中西醫結合和民族醫醫療機構)。大力加強綜合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科室建設,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的中醫葯服務。在其他醫療衛生機構中積極推廣使用中醫葯適宜技術。通過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進一步加大公立中醫醫院的改造建設力度,有條件的縣以上綜合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要設置中醫科和中葯房,配備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基本中醫診療設備和必備中葯,基本實現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都能夠提供中醫葯服務。加強中醫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研究制訂中醫診療常規、出入院標准、用葯指南、臨床診療路徑、醫療服務質量評價標准等技術標准和規范,促進中醫醫療機構因病施治、規范診療、合理用葯,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培育、培養一批名院、名科、名醫。推動中醫葯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
積極促進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格局。鼓勵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開辦中醫診所或個體行醫,允許符合條件的葯品零售企業舉辦中醫坐堂醫診所。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在醫保定點、科研立項、職稱評定和繼續教育等方面,與公立中醫醫療機構享受同等待遇,對其在服務准入、監督管理等方面一視同仁。
(二)積極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充分發揮中醫預防保健特色優勢,將中醫葯服務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在疾病預防與控制中積極運用中醫葯方法和技術。推動中醫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機構。制定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機構、人員准入條件和服務規范,加強引導和管理。
四、推進中醫葯繼承與創新
(一)做好中醫葯繼承工作。開展中醫葯古籍普查登記,建立綜合信息資料庫和珍貴古籍名錄,加強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歷代醫家醫案,研究其學術思想、技術方法和診療經驗,總結中醫葯學重大學術創新規律。依託現有中醫葯機構設立一批當代名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研究室,系統研究其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和技術專長。整理研究傳統中葯制葯技術和經驗,形成技術規范。挖掘整理民間醫葯知識和技術,加以總結和利用。
(二)加快中醫葯科技進步與創新。建立符合中醫葯特點的科技創新體系、評價體系和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項目組織管理模式,整合中醫葯科技資源。推進中醫葯科研基地特別是國家和省級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支持中醫葯科技創新,開展中醫葯基礎理論、診療技術、療效評價等系統研究,推動中葯新葯和中醫診療儀器、設備的研製開發,加強重大疾病的聯合攻關和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中醫葯防治研究。推行中醫葯科研課題立項、科技成果評審同行評議制度。
五、加強中醫葯人才隊伍建設
(一)改革中醫葯院校教育。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中醫葯事業需要,規劃發展中醫葯院校教育。調整中醫葯高等教育結構和規模,堅持以中醫葯專業為主體,按照中醫葯人才成長規律施教,強化中醫葯基礎理論教學和基本實踐技能培養。選擇部分高等中醫葯院校進行中醫臨床類本科生招生與培養改革試點。加強中醫葯職業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國家支持建設一批中醫葯重點學科、專業和課程,重點建設一批中醫臨床教學基地。
(二)完善中醫葯師承和繼續教育制度。總結中醫葯師承教育經驗,制訂師承教育標准和相關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師承教育模式,豐富中醫葯人才培養方式和途徑。落實名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培養與專業學位授予相銜接的政策。妥善解決取得執業資格的師承人員在職稱評定和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關問題。完善中醫葯繼續教育制度,健全繼續教育網路。
(三)加快中醫葯基層人才和技術骨乾的培養。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積極探索定向為農村培養中醫葯人才的措施。鼓勵基層中醫葯人員參加學歷教育以及符合條件的中醫執業醫師帶徒培訓。探索中醫執業醫師多點執業的辦法和形式。將農村具有中醫葯一技之長的人員納入鄉村醫生管理。制訂實施中醫葯學科帶頭人和技術骨幹培養計劃,造就新一代中醫葯領軍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醫。鼓勵西醫師學習中醫,培養一批中西醫結合人才。開展面向基層醫生的中醫葯基本知識與適宜技術培訓。
(四)完善中醫葯人才考核評價制度。制訂體現中醫葯特點的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水平能力評價標准,改進和完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中的中醫葯專業考試方法和標准。建立國家中醫葯專業人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開展中醫葯行業特有工種技能鑒定工作。建立政府表彰和社會褒獎相結合的中醫葯人才激勵機制。
六、提升中葯產業發展水平
(一)促進中葯資源可持續發展。加強對中葯資源的保護、研究開發和合理利用。開展全國中葯資源普查,加強中葯資源監測和信息網路建設。保護葯用野生動植物資源,加快種質資源庫建設,在葯用野生動植物資源集中分布區建設保護區,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強珍稀瀕危品種保護、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進資源恢復與增長。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建設道地葯材良種繁育體系和中葯材種植規范化、規模化生產基地,開展技術培訓和示範推廣。合理調控、依法監管中葯原材料出口。
(二)建設現代中葯工業和商業體系。加強中葯產業發展的統籌規劃,制定有利於中葯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組織實施現代中葯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勵中葯企業優勢資源整合,建設現代中葯產業製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葯生產、流通企業。加大對中葯行業馳名商標、著名商標的扶持與保護力度。優化中葯產品出口結構,提高中葯出口產品附加值,扶持中葯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三)加強中葯管理。完善中葯注冊管理,充分體現中葯特點,著力提高中葯新葯的質量和臨床療效。推進實施中葯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加強對中葯飲片生產質量和中葯材、中葯飲片流通監管。加強對醫療機構使用中葯飲片和配製中葯制劑的管理,鼓勵和支持醫療機構研製和應用特色中葯制劑。
七、加快民族醫葯發展
加強民族醫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改善就醫條件,滿足民族醫葯服務需求。加強民族醫葯教育,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民族醫葯人員素質。完善民族醫葯從業人員准入制度。加強民族醫葯繼承和科研工作,支持重要民族醫葯文獻的校勘、注釋和出版,開展民族醫特色診療技術、單驗方等整理研究,篩選推廣一批民族醫葯適宜技術。建設民族葯研發基地,促進民族醫葯產業發展。
八、繁榮發展中醫葯文化
將中醫葯文化建設納入國家文化發展規劃。加強中醫葯文物、古跡保護,做好中醫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加大對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保護力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葯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創造良好傳習條件。推進中醫葯機構文化建設,弘揚行業傳統職業道德。開展中醫葯科學文化普及教育,加強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加強中醫葯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打造中醫葯文化品牌。加強輿論引導,營造全社會尊重、保護中醫葯傳統知識和關心、支持中醫葯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九、推動中醫葯走向世界
積極參與相關國際組織開展的傳統醫葯活動,進一步開展與外國政府間的中醫葯交流合作,扶持有條件的中醫葯企業、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完善相關政策,積極拓展中醫葯服務貿易。在我國對外援助、政府合作項目中增加中醫葯項目。加強中醫葯知識和文化對外宣傳,促進國際傳播。
十、完善中醫葯事業發展保障措施
(一)加強對中醫葯工作的組織領導。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醫療衛生事業、醫葯產業發展要求,編制實施國家中醫葯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充分發揮中醫葯工作部際協調機製作用,加強對中醫葯工作的統籌協調。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對中醫葯工作的領導,及時研究解決中醫葯事業發展中的問題,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措施。
(二)加大對中醫葯事業投入。各級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點支持開展中醫葯特色服務、公立中醫醫院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學科和重點專科建設以及中醫葯人才培養。落實政府對公立中醫醫院投入傾斜政策,研究制訂有利於公立中醫醫院發揮中醫葯特色優勢的具體補助辦法。完善相關財政補助政策,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中醫葯適宜技術與服務。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資支持中醫葯事業。合理確定中醫醫療服務收費項目和價格,充分體現服務成本和技術勞務價值。
(三)醫療保障政策和基本葯物政策要鼓勵中醫葯服務的提供和使用。將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定點機構范圍,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診療項目、中葯品種和醫療機構中葯制劑納入報銷范圍。按照中西葯並重原則,合理確定國家基本葯物目錄中的中葯品種,基本葯物的供應保障、價格制定、臨床應用、報銷比例要充分考慮中葯特點,鼓勵使用中葯。
(四)加強中醫葯法制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積極推進中醫葯立法進程,完善法律法規。加強中醫葯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完善中醫葯專利審查標准和中葯品種保護制度,研究制訂中醫葯傳統知識保護名錄,逐步建立中醫葯傳統知識專門保護制度。加強中葯道地葯材原產地保護工作,將道地葯材優勢轉化為知識產權優勢。
(五)加強中醫葯行業管理。加強中醫葯行業統一規劃,按照中醫葯自身特點和規律管理中醫葯。推進中醫葯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綜合統計制度。推進中醫葯標准化建設,建立標准體系,推動我國中醫葯標准向國際標准轉化。嚴格中醫葯執法監督,嚴厲打擊假冒中醫名義非法行醫、發布虛假違法中醫中葯廣告以及制售假冒偽劣中葯行為。加強地方中醫葯管理機構建設,強化管理職能,提高管理水平。
⑵ 雲南省發展中醫葯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繼承和發展中醫葯學,發揮中醫葯資源優勢,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中醫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服務和中醫葯教育、科研、對外交流以及中醫葯事業管理等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
中葯的研製、生產、經營、使用和監督管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雲南省葯品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執行。第三條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堅持中西醫並重的方針,按照繼承、保護、扶持的原則,發揮中醫葯的特色與優勢,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推進中醫葯現代化。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發展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和葯品供應保障體系建設,逐步增加對中醫葯事業發展經費的投入,並隨著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逐步提高投入比例。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制定區域衛生規劃時,應當統籌規劃中醫醫療機構的設置和布局,並將中醫葯服務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第五條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管理工作,應當加強中醫葯管理機構建設,配備中醫葯專職管理人員,逐步建立健全中醫葯管理體系。
發展改革、財政、教育、科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國土資源、工業和信息化、工商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發展中醫葯工作。第六條衛生、教育、文化、科技、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部門及中醫機構、行業協會、學會等單位和組織,應當宣傳、普及中醫葯知識,展示中醫葯發展成果,弘揚中醫葯文化,擴大中醫葯的影響。
每年10月22日國際傳統醫葯日為本省中醫葯宣傳日。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對發展中醫葯事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對捐獻有重要醫療、預防、保健和康復價值的中醫葯文獻、民間驗方、秘方和有獨特療效的中醫葯診療技術的,經衛生行政部門審定,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第二章中醫醫療機構與從業人員第八條舉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符合當地區域衛生規劃以及國家醫療機構的設置標准,依法辦理審批手續,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後,方可開展相應的診療活動。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區域衛生規劃設置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
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配備的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比例應當不低於60%;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應當設置中醫科或者中西醫結合科,配備中葯房,中醫及中西醫結合床位占醫院床位總數的比例不低於5%;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應當設置中醫科和中葯房,配備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應當開展中醫葯服務。第十條鼓勵有條件的專科醫院設置中醫科或者中西醫結合科,配備中葯房;鼓勵民族自治地方和具備條件的地方設立民族醫醫療機構或者在綜合醫院設置民族醫專科;鼓勵其他醫療機構開展中醫葯服務。第十一條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合並、撤銷以及所有權發生變更的,應當徵求社會公眾意見,並向省衛生行政部門報送以下材料,經省衛生行政部門同意後,方可合並、撤銷、變更:
(一)撤銷、合並或者所有權變更的申請和方案;
(二)當地衛生、財政、發展改革、機構編制管理等有關部門意見;
(三)省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材料。
省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提出審核意見;不同意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所有權變更的,應當取消原名稱中的行政區劃字樣,並按照規定辦理變更手續。第十二條中醫醫療機構應當發揮中醫葯的特色和優勢,吸收和應用現代醫學診療技術,提高中醫診療技術水平,提供優質的中醫葯服務。第十三條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按照省衛生行政部門發布的或者二級以上中醫醫療機構葯事委員會審核通過的固定處方,可以預先調配或者集中代煎預防性中葯,在院外使用。第十四條制定中醫醫療服務價格應當體現中醫葯服務的成本和技術勞務價值,聽取中醫葯專家的意見,具體標准由價格、衛生等部門制定。
⑶ 執業醫師考試四個單元分別考什麼各科比例多少
中西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綜合筆試考試各科分數比例簡介:
第一單元:中醫基礎27分;中診23分;中葯30;方劑30;針灸30;法規10.
第二單元:西醫診斷50;葯理學40;傳染病50;醫學倫理10.
第三單元:內科150.
第四單元:婦科50;外科50;兒科50.
中醫醫師資格證考試四個單元分別是:
第一單元:中醫基礎40分左右;中葯40;方劑40;中診30.
第二單元:西醫內科50;西醫診斷35;醫學倫理15;傳染病35;衛生法規15.
第三單元:中醫內科80;針灸70.
第四單元:中醫外科60;中醫婦科50;中醫兒科40.
(3)雲南中醫基礎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相關規定,內容如下:
第九條 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
(一)具有高等學校醫學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在執業醫師指導下,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試用期滿一年的;
(二)取得執業助理醫師執業證書後,具有高等學校醫學專科學歷,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工作滿二年;具有中等專業學校醫學專業學歷,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工作滿五年的。
第十條 具有高等學校醫學專科學歷或者中等專業學校醫學專業學歷,在執業醫師指導下,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試用期滿一年的,可以參加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
第十一條 以師承方式學習傳統醫學滿三年或者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確定的傳統醫學專業組織或者醫療、預防、保健機構考核合格並推薦,可以參加執業醫師資格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考試的內容和辦法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另行制定。
⑷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醫葯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繼承和弘揚彝醫葯,保障和促進彝醫葯事業發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自治州行政區域內從事彝醫葯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彝醫葯,是指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反映彝族人民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獨特理論及技術方法的醫葯體系。主要包括:
(一)《明代彝醫書》(齊蘇書)《中國彝族醫學基礎理論》《中國彝族葯學》《中國彝醫方劑學》等古今彝醫葯文獻中所蘊含的獨特的彝醫葯理論;
(二)彝醫水膏葯療法、酒火療法、滾蛋療法、刮痧療法等技能、技法及其用具;
(三)彝醫單方、驗方、秘方等;
(四)彝葯材及其種植、養殖技術;
(五)彝葯材的炮製及葯物制劑工藝技術等。第四條發展彝醫葯應當遵循彝醫葯發展規律,堅持繼承與創新、保護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發揮彝醫葯特色和優勢,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彝醫葯理論與技術的發展。第五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將彝醫葯事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彝醫葯管理體系,統籌推進彝醫葯事業發展。第六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彝醫葯管理機構和彝醫葯服務體系建設,合理規劃和配置彝醫葯服務資源,為公民醫療健康提供保障。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彝醫葯產業開發。
支持組織和個人捐贈、資助彝醫葯事業。第七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和葯品監督主管部門分別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彝醫和彝葯監督管理工作。其他相關職能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彝醫葯發展相關工作。第二章服務與管理第八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彝醫醫療服務體系。自治州、縣(市)舉辦彝醫醫院;綜合性醫院設彝醫科室;婦幼保健機構設彝醫婦幼保健康復科室;有條件的鄉(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彝醫館;有條件的村衛生室可以設彝醫診室,配備彝醫葯人員。第九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將彝醫醫療服務機構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范圍,並將彝醫診療項目、彝葯飲片、彝葯成葯和醫療機構彝葯制劑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范圍,報銷比例應當等同於中醫葯報銷比例。第十條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彝醫醫療服務機構。
民辦的彝醫醫療服務機構在准入、執業、基本醫療保險、科研教學、醫務人員職稱評定等方面與政府舉辦的彝醫醫療服務機構享有同等的權利。第十一條以師承方式學習彝醫或者有六年以上彝醫醫療實踐經歷,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由兩名中醫醫師或者彝醫醫師推薦,經自治州彝醫葯管理機構組織彝醫葯專家進行實踐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後,即可取得彝醫醫師資格;按照考核內容進行執業注冊後,即可在自治州行政區域內按核準的執業地點、診療類別和服務范圍,以個人開業的方式或者在醫療機構內從事彝醫醫療活動。彝醫醫師資格的考核辦法由自治州彝醫葯管理機構制定,並報省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備案。
申請舉辦個人彝醫診所,應當依法進行備案登記。第十二條獲准從事彝醫醫療活動的人員在執業活動中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本條例,遵守技術操作規范;
(二)弘揚職業精神,遵守職業道德,關心、愛護、尊重患者,保護患者隱私;
(三)接受相關部門的監管;
(四)努力鑽研業務,更新知識,提高專業技術水平;
(五)宣傳彝醫葯知識,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六)參加彝醫葯管理機構組織的業務培訓;
(七)承擔與診療活動相關的法律責任。第十三條自治州彝醫葯管理機構應當根據需要組建彝醫葯專家評審委員會,負責擬定彝葯標准、彝葯材種植養殖技術規范、彝醫醫療技術規范;開展彝葯認定;審定彝葯標識、標志、目錄;進行名彝醫、彝醫葯傳承人、彝醫葯科研成果評審等工作。
⑸ 雲南省發展中醫條例
第一條為了繼承和發揚中醫葯學,發展中醫事業,適應人民群眾對醫療保健的需要,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的中醫,是指我國各民族的傳統醫葯。在本省行政區域內根據我國各民族傳統醫葯學理論知識、技術、方法開展的臨床、預防、康復保健以及教學、科研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發展中醫事業,必須團結、依靠中醫葯人員,繼承、發揚祖國傳統醫葯的特點和優勢,吸收、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化手段,為人民健康服務。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加強對中醫工作的領導,堅持中西醫並重的方針,把中醫和西醫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把發展中醫事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區域衛生規劃,逐步建立、健全中醫醫療、保健、教學、科研和管理體系。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幫助和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民族醫葯事業。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保護、培植和開發利用中草葯資源,促進中醫葯事業的發展。第六條對發展中醫事業作出顯著成績的組織和個人,由縣以上人民政府或者衛生行政部門予以表彰、獎勵。第七條縣以上衛生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工作,其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中醫工作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二)制定本行政區域的中醫發展規劃;
(三)管理中醫、中西醫結合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
(四)組織實施國家和省制定的中醫機構建設標准、技術標准;
(五)組織中醫葯人員和中西醫結合人員的技術培訓、考試、考核、資格認定和職稱評審工作。
縣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確立相應的機構,負責中醫管理的具體工作。第八條縣以上計劃、財政、工商、教育、科技、醫葯等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協同衛生行政部門做好發展中醫的工作。第九條縣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衛生行政部門必須根據區域衛生規劃的要求,把中醫醫療機構建設納入當地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縣、市設置中醫醫院或者民族醫醫院。
鼓勵國內外組織和個人在本省興辦中醫醫療機構。
在本省設置中醫醫療機構的,按照國務院發布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規定進行審批和管理。第十條中醫醫療機構的業務用房、醫療儀器裝備、專業技術人員配備應當達到國家和本省規定的建設標准。第十一條縣以上綜合醫院應當設置中醫或者中西醫結合科室,中醫以及中西醫結合床位占醫院床位總數的比例不低於5%。
鄉(鎮)衛生院應當開展中醫醫療業務,配備一定數量的中醫葯人員或者具有中醫葯知識的西醫人員,配備必需的設備及器械。
中心衛生院應當建立中醫科,有條件的建立中醫專科。
村衛生所(室)應當開展中醫業務。鄉村醫生應當掌握處理常見病、多發病的中醫葯適宜技術,運用中草葯防病治病。第十二條機關、企業和事業單位按照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設立的醫療機構,應當根據需要開展中醫醫療業務,配備一定數量的中醫葯人員。第十三條縣以上衛生行政部門在組織開展中醫的下列工作時,實行同行評議:
(一)專業技術職稱的評審;
(二)醫療事故的鑒定;
(三)科研課題的立項和鑒定;
(四)中醫醫療、教學、科研機構的評審。第十四條具備下列條件之一,並取得執業許可證的,可以從事中醫葯、中西醫結合技術工作:
(一)具有國家承認的中醫葯學學歷的;
(二)取得中醫士以上衛生技術職稱的;
(三)經縣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考核、考試合格,取得從事中醫葯、中西醫結合技術工作資格證書的。第十五條對民族醫葯人員技術資格的考核和技術職稱的評審,以臨床效果和工作實績為主。第十六條建立健全規模適宜、專業適當、結構合理的中醫葯高、中等教育體系,並設立與之相應的臨床教學基地。
高等中醫葯院校負責培養合格的高級中醫葯專門人才。
中等中醫葯學校教育應當面向農村、面向基層,培養實用型的中醫葯人才。
中等衛生學校應當逐步設置中醫、中葯、中醫護理等專業。第十七條開辦面向社會招生的非學歷教育的中醫班,必須經地、州、市以上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同意,地、州、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批准。第十八條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中醫機構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對中醫葯人員進行繼續教育。
加強中醫葯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技術骨乾的培養工作。
鼓勵西醫以及其他相關學科人員學習、研究和使用中醫葯;鼓勵中醫葯人員學習、研究和使用現代醫學及相關的現代科學技術。
⑹ 中醫葯條例共有幾項
法律分析: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中醫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服務和中醫葯教育、科研、對外交流以及中醫葯事業管理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中葯的研製、生產、經營、使用和監督管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執行。國家保護、扶持、發展中醫葯事業,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鼓勵中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共同提高,推動中醫、西醫兩種醫學體系的有機結合,全面發展我國中醫葯事業。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保持和發揚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推進中醫葯現代化。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
第十四條 國家採取措施發展中醫葯教育事業。各類中醫葯教育機構應當加強中醫葯基礎理論教學,重視中醫葯基礎理論與中醫葯臨床實踐相結合,推進素質教育。
第十五條 設立各類中醫葯教育機構,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設置標准,並建立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臨床教學基地。中醫葯教育機構的設置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制定;中醫葯教育機構臨床教學基地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十六條 國家鼓勵開展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培養高層次的中醫臨床人才和中葯技術人才。
⑺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的條例內容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繼承和發展中醫葯學,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的發展,保護人體健康,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中醫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服務和中醫葯教育、科研、對外交流以及中醫葯事業管理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
中葯的研製、生產、經營、使用和監督管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執行。
第三條
國家保護、扶持、發展中醫葯事業,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鼓勵中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共同提高,推動中醫、西醫兩種醫學體系的有機結合,全面發展我國中醫葯事業。
第四條
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保持和發揚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推進中醫葯現代化。
第五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使中醫葯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區域衛生規劃時,應當根據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居民醫療需求,統籌安排中醫醫療機構的設置和布局,完善城鄉中醫服務網路。
第六條
國務院中醫葯管理部門負責全國中醫葯管理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有關的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有關的工作。
第七條
對在繼承和發展中醫葯事業中做出顯著貢獻和在邊遠地區從事中醫葯工作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獎勵。
第二章 中醫醫療機構與從業人員
第八條
開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符合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中醫醫療機構設置標准和當地區域衛生規劃,並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後,方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
第九條
中醫醫療機構從事醫療服務活動,應當充分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遵循中醫葯自身發展規律,運用傳統理論和方法,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發揮中醫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復中的作用,為群眾提供價格合理、質量優良的中醫葯服務。
第十條
依法設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等城鄉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應當能夠提供中醫醫療服務。
第十一條
中醫從業人員,應當依照有關衛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的規定通過資格考試,並經注冊取得執業證書後,方可從事中醫服務活動。
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學的人員以及確有專長的人員,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通過執業醫師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核考試,並經注冊取得醫師執業證書後,方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
第十二條
中醫從業人員應當遵守相應的中醫診斷治療原則、醫療技術標准和技術操作規范。
全科醫師和鄉村醫生應當具備中醫葯基本知識以及運用中醫診療知識、技術,處理常見病和多發病的基本技能。
第十三條
發布中醫醫療廣告,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申請並報送有關材料。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應當自收到有關材料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並作出是否核發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的決定。對符合規定要求的,發給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未取得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的,不得發布中醫醫療廣告。
發布的中醫醫療廣告,其內容應當與審查批准發布的內容一致。
第三章 中醫葯教育與科研
第十四條
國家採取措施發展中醫葯教育事業。
各類中醫葯教育機構應當加強中醫葯基礎理論教學,重視中醫葯基礎理論與中醫葯臨床實踐相結合,推進素質教育。
第十五條
設立各類中醫葯教育機構,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設置標准,並建立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臨床教學基地。
中醫葯教育機構的設置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制定;中醫葯教育機構臨床教學基地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十六條
國家鼓勵開展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培養高層次的中醫臨床人才和中葯技術人才。
第十七條
承擔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技術專長和良好的職業品德;
(二)從事中醫葯專業工作30年以上並擔任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0年以上。
第十八條 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的繼承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和良好的職業品德;
(二)受聘於醫療衛生機構或者醫學教育、科研機構從事中醫葯工作,並擔任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
第十九條
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以及繼承人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中醫葯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第二十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應當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完善本地區中醫葯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制定中醫葯人員培訓規劃。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應當按照中醫葯人員培訓規劃的要求,對城鄉基層衛生服務人員進行中醫葯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訓。
醫療機構應當為中醫葯技術人員接受繼續教育創造條件。
第二十一條
國家發展中醫葯科學技術,將其納入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加強重點中醫葯科研機構建設。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充分利用中醫葯資源,重視中醫葯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採取措施開發、推廣、應用中醫葯技術成果,促進中醫葯科學技術發展。
第二十二條
中醫葯科學研究應當注重運用傳統方法和現代方法開展中醫葯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研究,運用中醫葯理論和現代科學技術開展對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的防治研究。
中醫葯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醫療機構應當加強中醫葯科研的協作攻關和中醫葯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培養中醫葯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技術骨幹。
第二十三條
捐獻對中醫葯科學技術發展有重大意義的中醫診療方法和中醫葯文獻、秘方、驗方的,參照《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給予獎勵。
第二十四條
國家支持中醫葯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推進中醫葯的國際傳播。
重大中醫葯科研成果的推廣、轉讓、對外交流,中外合作研究中醫葯技術,應當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批准,防止重大中醫葯資源流失。
屬於國家科學技術秘密的中醫葯科研成果,確需轉讓、對外交流的,應當符合有關保守國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規定。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中醫葯事業發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逐步增加對中醫葯事業的投入,扶持中醫葯事業的發展。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中醫葯事業經費挪作他用。
國家鼓勵境內外組織和個人通過捐資、投資等方式扶持中醫葯事業發展。
第二十六條
非營利性中醫醫療機構,依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
第二十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確定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應當包括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
獲得定點資格的中醫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參保人員提供基本醫療服務。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強對中醫葯文獻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護工作。
有關單位和中醫醫療機構應當加強重要中醫葯文獻資料的管理、保護和利用。
第二十九條
國家保護野生中葯材資源,扶持瀕危動植物中葯材人工代用品的研究和開發利用。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中葯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鼓勵建立中葯材種植、培育基地,促進短缺中葯材的開發、生產。
第三十條
與中醫葯有關的評審或者鑒定活動,應當體現中醫葯特色,遵循中醫葯自身的發展規律。
中醫葯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評審,中醫醫療、教育、科研機構的評審、評估,中醫葯科研課題的立項和成果鑒定,應當成立專門的中醫葯評審、鑒定組織或者由中醫葯專家參加評審、鑒定。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一條
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的工作人員在中醫葯管理工作中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財物或者獲取其他利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或者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
第三十二條
中醫醫療機構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業整頓,直至由原審批機關吊銷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取消其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格,並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一)不符合中醫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的;
(二)獲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格,未按照規定向參保人員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
第三十三條
未經批准擅自開辦中醫醫療機構或者未按照規定通過執業醫師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取得執業許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給予處罰。
第三十四條
中醫葯教育機構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審批機關予以撤銷:
(一)不符合規定的設置標準的;
(二)沒有建立符合規定標準的臨床教學基地的。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重大中醫葯資源流失和國家科學技術秘密泄露,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改正,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損毀或者破壞中醫葯文獻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改正,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損毀或者破壞屬於國家保護文物的中醫葯文獻,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
篡改經批準的中醫醫療廣告內容的,由原審批部門撤銷廣告批准文號,1年內不受理該中醫醫療機構的廣告審批申請。
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撤銷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後,應當自作出行政處理決定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通知廣告監督管理機關。廣告監督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通知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有關規定查處。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八條
本條例所稱中醫醫療機構,是指依法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中醫、中西醫結合的醫院、門診部和診所。
民族醫葯的管理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三十九條
本條例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