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
❶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污染和其他公害,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實行環境質量領導責任制,落實任期及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使轄區內的環境質量達到規定的標准。
各級人民政府的任期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由上一級人民政府確定。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市、縣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區、鎮設立的環境保護派出機構,受市、縣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委託,依法對轄區內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第五條海事、漁政漁港監督、海洋、技術監督等行政主管部門和公安、交通、鐵道、民航等有關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國土、水利、農業、林業、漁業、旅遊等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資源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經貿、發展與改革、建設、工商、文化、衛生、規劃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做好本部門職能范圍內的環境保護工作。第六條省人民政府在確定的重點區域、流域建立環境保護協調機制,組織對該區域、流域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計劃及重大經濟、產業和技術政策,進行資源開發、區域國土整治、開發區建設、城市改造等活動時,應當進行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採取有利於保護環境的對策和措施。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推行清潔生產,鼓勵資源合理利用,倡導綠色消費。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公布相關的環境質量信息,至少半年發布一次本轄區的環境狀況公報,保障公民對環境質量的知情權。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的義務,並有權要求減輕、消除污染的危害,有權舉報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做好環境保護信訪工作,設立舉報電話,接受並及時處理公眾的舉報。第二章環境保護規劃第九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環境保護規劃與本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計劃,會同有關部門對本省環境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組織制訂全省或者區域環境保護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市、縣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上級人民政府批準的環境保護規劃和本轄區的環境狀況,會同有關部門制訂本轄區和轄區內的小區域環境保護規劃,經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環境保護規劃、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等應當相互協調。第十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制定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導則。第十一條環境保護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規劃期、規劃范圍及其環境特點;
(二)工業化、農業產業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環境問題的現狀分析和預測,根據環境與資源條件對區域發展規模、發展方向和產業結構提出的評估和調整意見;
(三)區域環境空間布局和環境功能區;
(四)規劃期內各階段的環境目標;
(五)各項環境要素的保護和污染防治及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
(六)區域生態環境保護;
(七)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
(八)重大環境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工程項目和近期整治計劃及其效益分析;
(九)實施規劃的主要措施和協調監督機制;
(十)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導則要求的其他內容。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的需要,可以對環境保護規劃進行修編,修編的內容不得低於上級人民政府批準的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並按照本條例第九條規定的程序報批。第十三條環境保護規劃的制定或者修編,應當採取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廣泛征詢意見。環境保護規劃報批文件應當附有對公眾意見採納情況的說明。經批準的環境保護規劃應當向社會公布。
❷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2015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及監督管理等活動。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鼓勵發展循環經濟,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利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應當採取措施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對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協助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做好本區域的環境保護工作。第五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有享受良好環境、知悉環境信息、參與及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有權對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行為進行舉報,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義務。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完善公眾參與程序,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提供便利,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和志願者依法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鼓勵和支持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等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普及,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素質。第二章監督管理第六條本省實行環境質量領導責任制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逐步開展和推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落實任期及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使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達到規定的標准。
省人民政府每年向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下達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將省人民政府下達的環境保護目標分解落實到有關部門和下一級人民政府。
有關部門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上一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上一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未完成的,應當向本級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作出說明,提出整改措施並負責落實。第七條省、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可以劃定環境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流域和海域,建立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監測、統一防治措施,組織相關人民政府實施聯合防治。
實施聯合防治的人民政府應當協商建立環境信息共享機制,制定共同實施的環境保護計劃,共同處理重大環境問題,開展聯合執法、預警應急工作;協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第八條環境保護規劃是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據,各種開發和建設活動應當符合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環境保護規劃與本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會同有關部門編制省或者區域環境保護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
地級以上市、縣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上級人民政府批準的環境保護規劃和本行政區域的環境狀況,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規劃和小區域環境保護規劃,經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審查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
環境保護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應當相互銜接。第九條環境保護規劃應當嚴格執行。因保護和改善環境而確有必要修改或者調整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本條例規定的環境保護規劃編製程序報請原批准機關予以批准,並向社會公布。修改或者調整的內容不得低於上級人民政府批準的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第十條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和修改,應當採取論證會、聽證會、公開徵求意見等形式廣泛征詢公眾意見並向社會公開。上報審批的環境保護規劃應當附有公眾意見以及對公眾意見採納和不採納情況的說明。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不同區域功能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劃定環境功能區劃並執行相應的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全省環境監測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會同有關部門完善省環境監測網路和環境監測資料庫,健全環境監測預警機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轄區內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等環境監測活動,運行監測資料庫,並依法監督環境監測機構的業務活動。禁止擅自撤銷或者變動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確定的環境質量監測點(斷面)。
環境監測機構應當按照環境監測規范從事環境監測活動,接受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監督,不得弄虛作假,隱瞞、偽造、篡改環境監測數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變造或者篡改環境監測機構的環境監測報告。
❸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2019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及監督管理等活動。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鼓勵發展循環經濟,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利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應當採取措施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縣級以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對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協助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做好本區域的環境保護工作。第五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有享受良好環境、知悉環境信息、參與及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有權對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行為進行舉報,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義務。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完善公眾參與程序,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提供便利,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和志願者依法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鼓勵和支持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等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普及,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素質。第二章監督管理第六條本省實行環境質量領導責任制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逐步開展和推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落實任期及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使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達到規定的標准。
省人民政府每年向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下達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將省人民政府下達的環境保護目標分解落實到有關部門和下一級人民政府。
有關部門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上一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上一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未完成的,應當向本級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作出說明,提出整改措施並負責落實。第七條省、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可以劃定環境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流域和海域,建立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監測、統一防治措施,組織相關人民政府實施聯合防治。
實施聯合防治的人民政府應當協商建立環境信息共享機制,制定共同實施的環境保護計劃,共同處理重大環境問題,開展聯合執法、預警應急工作;協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第八條環境保護規劃是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據,各種開發和建設活動應當符合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
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環境保護規劃與本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會同有關部門編制省或者區域環境保護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
地級以上市、縣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上級人民政府批準的環境保護規劃和本行政區域的環境狀況,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規劃和小區域環境保護規劃,經上一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審查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
環境保護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應當相互銜接。第九條環境保護規劃應當嚴格執行。因保護和改善環境而確有必要修改或者調整的,縣級以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本條例規定的環境保護規劃編製程序報請原批准機關予以批准,並向社會公布。修改或者調整的內容不得低於上級人民政府批準的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第十條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和修改,應當採取論證會、聽證會、公開徵求意見等形式廣泛征詢公眾意見並向社會公開。上報審批的環境保護規劃應當附有公眾意見以及對公眾意見採納和不採納情況的說明。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不同區域功能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劃定環境功能區劃並執行相應的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全省環境監測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會同有關部門完善省環境監測網路和環境監測資料庫,健全環境監測預警機制。
縣級以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轄區內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等環境監測活動,運行監測資料庫,並依法監督環境監測機構的業務活動。禁止擅自撤銷或者變動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確定的環境質量監測點(斷面)。
環境監測機構應當按照環境監測規范從事環境監測活動,接受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監督,不得弄虛作假,隱瞞、偽造、篡改環境監測數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變造或者篡改環境監測機構的環境監測報告。
❹ 廣州市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生態環境保護及其相關活動。第三條生態環境保護遵循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系統治理、社會共治、損害擔責的原則。第四條市、區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負責統籌協調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制定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政策措施,協調解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督促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第五條本市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及生態環境質量負責。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採取有效措施,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依職責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健全生態環境網格化監督管理制度,落實承擔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人員。第六條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組織實施本條例。
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公安、財政、規劃和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務、農業農村、衛生健康、市場監督管理、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林業園林、港務、海事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第七條本市實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納入對本級人民政府負有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負責人和下一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的考核內容,並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
本市推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第八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根據需要建立跨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機制,協商生態環境保護重大事項,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協同、資源共享和規則對接。
負有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在規劃編制、生態保護、環境管理、污染治理、應對氣候變化、環保科研與產業等領域,組織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合作和交流,根據需要開展聯合檢查、聯動執法、區域突發環境事件協調處理等工作。第九條單位和個人依法有享受良好生態環境、獲取生態環境信息、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等權利,有權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舉報,有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義務。第十條負有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普及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引導單位和個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中、小學校應當將生態環境教育列入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生態環境教育實踐,培養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應當適當開設公益性的生態環境教育節目、欄目,定期發布生態環境公益廣告,開展生態環境公益宣傳教育。
機場、車站、碼頭、旅遊景點、景區等公共場所和公共交通工具的經營者或者管理者應當開展生態環境公益宣傳。
鼓勵在具備條件的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和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實驗室等場所建立生態環境教育基地,向社會提供生態環境教育服務。第二章保護優化第十一條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省有關規定以及本市生態環境狀況,編制、發布、實施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准入清單,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並作為規劃資源開發、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城鎮建設以及重大項目選址的重要依據。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定期評估機制,評估結果應當作為優化生態保護紅線布局以及生態環境保護考核的依據。第十二條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省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及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會同本市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市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經上一級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審查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
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內容應當包括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的目標、任務、保障措施等,並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
❺ 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等十三項地方性法規的決定
一、對《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的修改
(一)將第二十三條第一款修改為:"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設施及其他環境保護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應當符合經批準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要求。防治污染設施及其他環境保護設施的建設,應當實施工程環境監理。具體實施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二)將第二十四條第一款修改為:"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依法定期向所在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申報在正常作業條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和方式,污染物排放設施、處理設施運行和其他防治污染的情況,不得謊報、漏報、遲報或者拒報。"
(三)將第三十六條第二款修改為:"禁止生產、銷售或者進口超過規定機動車排放標准或者國家已經明令淘汰的機動車。"
第三款修改為:"在用機動車應當依法進行排氣污染定期檢驗;經檢驗合格的,方可上道路行駛。"
(四)將第六十四條第一款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擅自撤銷或者變動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確定的環境質量監測點(斷面)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拒不改正的,責令停產整治。"
第二款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第三款規定,環境監測機構未按照環境監測規范從事環境監測活動,造成監測數據失實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可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環境監測機構弄虛作假,隱瞞、偽造、篡改環境監測數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相關主管部門依法予以處罰;環境監測機構弄虛作假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
(五)將第六十五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十三條第二款規定,虛報、瞞報、拒報、遲報或者偽造、變造、篡改環境統計資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依法予以處罰。"
(六)將第六十六條第一款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一款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依法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污染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或者限制生產、停產整治,並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不按照排污許可證的要求排放污染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可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款;拒不改正或者造成較大社會影響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將第二款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超過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排放污染物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責令改正或者限制生產、停產整治,並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七)將第六十七條第一款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二款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依法建立載明防治污染設施運行、維護、更新和污染物排放等情況的管理台賬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產整治。"
第二款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三款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經批准擅自拆除、閑置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未經批准擅自拆除、閑置大氣污染防治設施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拒不改正的,責令停產整治。"
(八)將第六十八條第一款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的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依法按照規定辦理排污申報手續或者變更申報手續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二款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第四款規定,重點排污單位不公開或者不如實公開環境信息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產整治,並予以公告。"
(九)將第六十九條第一款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按照國家和本省規定設置、管理排污口的,依法予以處罰。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按照規定設置標志牌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二款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二款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通過非核定的排污口排放污染物或者從污染物處理設施的中間工序引出並排放污染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依法予以處罰。"
(十)將第七十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自動監控設施的管理運營單位弄虛作假,隱瞞、偽造、篡改自動監控數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產整治;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
(十一)將第七十一條第一款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污染物集中處理單位不正常運行或者未經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同意停止運行污染物集中處理設施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環境衛生主管部門依法予以處罰。"
(十二)將第七十二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三款規定,建設單位未依法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准,擅自開工建設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根據違法情節和危害後果,處建設項目總投資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罰款,並可以責令恢復原狀;對建設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建設單位未依法備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登記表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備案,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十三)將第七十三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五條第四款規定,油碼頭、加油加氣站、儲油儲氣庫(區)和油罐車、氣罐車等未按照規定安裝油氣回收裝置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拒不改正的,責令停產整治。"
(十四)將第七十八條修改為:"對違法排污造成環境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主管部門依法予以處罰。"
(十五)將第八十一條修改為:"任何單位和個人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以及有關主管部門工作人員依法履行環境監督管理職責的,由公安機關和其他有關主管部門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的規定予以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❻ 廣東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
第一條為防治固體廢物污染環境,合理利用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產生、收集、運輸、貯存、利用、處置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
固體廢物污染海洋環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不適用本條例。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轄區內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第四條國家已制定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準的,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會同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制定嚴於國家標準的地方標准,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施行。
國家未制定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準的,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制定地方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准,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施行。第五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制定省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並負責組織實施。
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省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制定本轄區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應當與區域環境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相協調。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利於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活動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鼓勵、支持對固體廢物實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第七條產生固體廢物的單位和個人均有防治固體廢物污染的責任,應當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綜合利用固體廢物,防止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第八條產生固體廢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有關規定分類貯存固體廢物,自行處置或者交給有固體廢物經營資格的單位集中處置。第九條產生工業固體廢物的單位,應當建立固體廢物產生量和流向等有關資料的檔案,按年度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登記有關情況。第十條機場、車站、港口、碼頭應當建設配套的固體廢物接收、貯存設施。本條例實施前未建設配套的固體廢物接收、貯存設施的,應當在本條例實施後一年內補建。第十一條運輸單位和個人對運輸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應當按照有關規定收集,並送交機場、車站、碼頭、港口等配套設施處理,禁止在運輸途中拋撒、泄漏、丟棄或者傾倒。第十二條畜禽飼養場和屠宰場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收集、貯存、利用或者處置所產生的畜禽糞便和屠宰產生的廢物,防止造成土壤、大氣和水體污染。第十三條執法中收繳的假冒偽劣物品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質,應當採取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方式進行處理,禁止露天焚燒。第十四條發生固體廢物污染環境事故,產生污染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立即採取應急措施,停止排污,防止污染擴散,消除污染危害,並及時報告當地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第十五條鼓勵建設跨行政區域的固體廢物集中處置設施,鼓勵社會各類主體投資建設、經營固體廢物集中處置設施。第十六條固體廢物集中處置設施的建設,應當符合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
新建、擴建、改建的固體廢物集中處置設施,應當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其配套的環境保護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本條例實施前已建成的固體廢物集中處置設施達不到國家和省的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準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責令其限期治理或者關閉。第十七條建設項目單位自行處置固體廢物的,污染防治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委託固體廢物集中處置設施處置的,可以不自建固體廢物處置設施。第十八條產生固體廢物的單位和個人使用固體廢物集中處置設施的,應當支付處置費用,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第十九條擬退役或者關閉的固體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場所,經營者應當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核准,並對有關設備、剩餘廢物和其他有毒有害殘余物進行處理,消除污染。第二十條從事危險廢物收集、貯存、利用、處置經營活動的單位,應當申請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處理危險固體廢物。
申請領取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有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安全利用和處置的設備和設施;(二)有符合危險廢物經營要求的專業技術人員;(三)有健全的安全和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四)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國家標准要求的其他條件。
❼ 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2012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加強地質環境保護和管理,合理利用地質資源,防治地質災害,保障公共財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環境管理、地質災害防治、地質遺跡保護和利用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地質環境,是指人類活動所涉及的各種岩體、土體、地下水、礦藏以及地質遺跡等地質要素的總和。
本條例所稱地質災害,是指由自然產生或者人為誘發的對環境及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質現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
本條例所稱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環境管理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責任制,並將地質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環境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地質環境管理工作。第五條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地質環境保護規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地質遺跡保護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交通規劃、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等應當符合地質環境保護的要求。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有關規定,安排地質災害調查、預防和治理經費,並納入年度計劃和財政預算。第二章地質環境監測第七條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地質環境保護規劃和地質環境保護的需要,會同有關部門建立並統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環境監測網路。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地質環境監測工作,鼓勵、扶持地質環境監測的科學研究,逐步提高地質環境監測水平。第八條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對地質災害、地質遺跡以及有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施工現場實施監測時,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協助。第九條采礦權人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動態監測,並將觀測資料和監測結果報告所在地地質環境監測機構。
開采地下水、地熱水、礦泉水的,應當遵守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並按照有關技術規范對水位、水量、水溫、水質進行長期觀測,將觀測資料和監測結果報告所在地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第十條實行地質災害防治預報制度。地質災害預報由當地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報本級人民政府發布。第十一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佔用或者破壞用於地質災害監測的場地、設施和標志。確需佔用或者移動監測場地、設施和標志的,必須徵得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同意並承擔相應費用。第三章地質災害防治第十二條地質災害防治實行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方針。第十三條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年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報同級人民政府審查批准後組織實施。第十四條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劃定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地質災害危險區予以公布,並在地質災害危險區邊界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
在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地區,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巡查。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區域周圍,設立警示標志和採取必要的避險措施。第十五條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禁止工程建設、采礦、伐木、開墾、削坡、採石、取土,堆放渣石、棄土,抽吸或者疏排地下水等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活動。
擅自批准前款規定活動的,上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有權撤消其批准文件。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的,建設單位應當在申請建設用地時,提供相應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第十六條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應當由具有相應資質的評估機構承擔,並包括下列內容:
(一)工程建設誘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
(二)工程建設本身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危險性;
(三)綜合評估結論及建議採取的措施。
評估機構作出的評估結論應當真實、客觀,並對評估結論負責。
❽ 廣東省水污染防治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水污染,保護水生態,保障飲用水安全,維護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江河、湖泊、運河、渠道、水庫等地表水體和地下水體的污染防治。
涉及長江流域的縣級行政區域的水污染防治,除遵守本條例外,還應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
海洋污染防治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第三條水污染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優先保護飲用水水源,嚴格控制工業污染、城鎮生活污染,防治農業農村污染、船舶污染,積極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建設,預防、控制和減少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水環境質量負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水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對水污染防治的資金保障,採取有效對策和措施,保護和改善水環境質量。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做好本區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協助做好本區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第五條縣級以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財政、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行政、農業農村、衛生健康、城市管理執法等主管部門以及海事管理機構,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水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第六條本省建立省、市、縣、鎮、村五級河長湖長體系,設立總河長及各江河、湖泊的河長湖長,分級分段組織領導本行政區域內江河、湖泊的水資源保護、水安全保障、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域岸線管理等工作,促進水環境質量改善。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完善水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將水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和水污染防治重點工作完成情況,納入對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下一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考核評價的內容,考核結果向社會公開。第八條排放水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承擔水污染防治主體責任,防止、減少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水污染防治的科學技術和裝備的研究開發與推廣應用,加強飲用水安全保障、流域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農業農村水污染防治、地下水污染防控、節水技術和裝備等方面的科學技術研究、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提高水污染防治的科學技術水平。第十條縣級以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負有水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依法公開水環境信息,完善公眾參與程序,為公眾參與和監督水污染防治提供便利。
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確定的重點排污單位應當按照規定公開有關排污信息,接受社會監督。第十一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都有保護水環境的義務,依法享有獲取水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水污染防治的權利,有權向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或者其他負有水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舉報污染損害水環境的行為。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水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增強公眾水環境保護意識,拓展公眾參與水環境保護渠道,充分聽取公眾對重大決策的意見,引導公眾依法參與水環境保護。
鼓勵和支持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和志願者依法開展水環境保護宣傳、監督等活動。第十二條支持符合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依法對污染水環境、破壞水生態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提起公益訴訟。
生態環境等有關部門和法律援助機構依照公益訴訟有關規定對有關機關和組織依法提起公益訴訟給予支持。
鼓勵法律服務機構和律師為水污染損害訴訟中的受害人提供公益法律服務。第二章水污染防治的規劃和標准第十三條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水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等情況以及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全省水功能區劃,確定水體環境功能和水環境質量目標,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經批準的水功能區劃是制定水污染防治規劃的依據。
未納入全省水功能區劃的水體,由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根據水環境保護的需要,會同同級有關部門編制其水功能區劃,並與國家、省水功能區劃確定的水體環境功能和水環境質量目標以及同級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報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水功能區劃的調整,應當按照原編製程序執行。
❾ 廣東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2018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防治固體廢物污染環境,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及其監督管理。
固體廢物污染海洋環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不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堅持保護優先,實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體廢物和無害化處置固體廢物,促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發展。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依法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專項規劃或者將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納入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規劃。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應當與區域環境保護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等相協調。第五條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固體廢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採取措施,防止或者減少固體廢物污染環境,並依法承擔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責任。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協調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並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給予必要的財政支持,對固體廢物突發環境事件安排應急處置資金。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協助做好本區域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公安、自然資源、城市管理、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商務、衛生健康等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群眾監督舉報制度,對舉報的問題及時調查處理,並將處理結果告知舉報人;對舉報屬實,為查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重大違法行為提供主要線索或者證據的舉報人,按照有關規定予以獎勵。
新聞媒體應當加強防治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公益宣傳和輿論監督。第二章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的監督管理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目標完成情況納入對本級人民政府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負責人和下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的考核內容,作為對其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第十條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公安、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商務等主管部門建立全省固體廢物環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納入省數字政府建設,加強信息共享和協作,提高固體廢物環境管理信息化水平。第十一條產生固體廢物的重點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定期如實向社會公開其產生的固體廢物種類、數量、流向、貯存、利用、處置情況以及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等信息。
鼓勵和支持其他產生固體廢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自願向社會公開其產生的固體廢物種類、數量、流向、貯存、利用、處置情況以及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等信息。
產生固體廢物的重點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名錄由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定期通過政府網站、報刊、電視、廣播等便於公眾知曉的方式公布。第十二條建設產生固體廢物的項目以及建設貯存、利用、處置固體廢物的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產生危險廢物的建設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包括與危險廢物管理相關的工程分析、環境影響分析、污染防治措施技術經濟論證、環境風險評價、環境管理要求等內容。第十三條建設項目中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設施應當符合經批準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第十四條產生工業固體廢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依法將工業固體廢物的種類、數量、流向、貯存、利用、處置等有關情況,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申報登記。
申報登記信息發生重大改變的,產生工業固體廢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自改變之日起十五個工作日內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辦理變更申報手續;因不可控制因素發生緊急重大改變的,應當立即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告。